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黛西之歌/欧美当代经典文库》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黛西之歌/欧美当代经典文库》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6-12 21:2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黛西之歌/欧美当代经典文库》读后感精选10篇

  《黛西之歌/欧美当代经典文库》是一本由辛西娅·沃格著作,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20.00,页数:2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黛西之歌/欧美当代经典文库》读后感(一):是你带我找到另一个天堂——评《去了天堂的猫》

  猫在西方文化中似乎是不祥的象征,尤其是黑猫,经常与巫婆、撒旦联系在一起,即使是有关猫的谚语,也多为贬义。而东方文化中对猫的态度虽然好了很多,但仍心存警惕。如日本,猫既是财富姻缘的文化符号,又是恐怖和灵异的物化符号。归根结底,这是因为人是有控制欲的,而猫不同于其他动物那样甘于被人限制,它充满灵性热爱自由

  在《去了天堂的猫》这本书中,作者刻画了这样一只充满灵性与禅意的猫。穷困潦倒主人接受了它,而它也像自己名字一样,给主人带来好运。它在佛前祈祷,让主人得到为寺庙作画的机会;它心怀慈悲,放走抓到手的麻雀;它伴主人左右,助主人感悟天堂之境;它找到天堂,也带主人找到天堂。善良的小猫好运最终得到慈悲的佛祖的接纳,这是一个温暖而又充满哲理故事

  作者用了大量篇幅叙述画家冥思苦想作画的过程,这其中包含佛祖乔达摩·悉达多修炼成佛的前世今生,画家全身心贯注其中的废寝忘食,三色猫作为画作的第一个欣赏者的全情投入。画家的状态,达到了如王国先生所说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在思考的过程中,他如同经历了佛祖那般奢华生活与修行的苦难,大彻大悟,对每一个佛祖曾化身或对佛祖有过帮助的动物,都领会了其神韵表现在画布上,就是一个个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动物,唯独在画猫的过程中,他难住了。

  这只猫给他带来好运,带他找到天堂,而猫在过去的观念中是被佛祖拒绝的,是不能被画到其中的,因为它骄傲自私。但彻悟了的画家,怎么忍心拒绝小猫的请求呢?他爱这只在他身无长物之时来到他身边的小猫,他宁可得不到寺院丰厚的酬劳,也要将小猫纳入画面中。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佛祖,又怎么会将天堂的门对猫关闭呢?佛祖伸开祝福手臂,接受小猫的敬拜,让它完美地融入其中。于是,画家和猫都找到属于他们的天堂,远比想象中更美。

  作者是美国人,但从这个东方味道浓厚的故事来看,她很好地驾驭了这样的题材。有时西方人对东方文化的理解似乎更为透彻,如好莱坞的电影功夫熊猫》,虽是以东方文化为背景,其表达出的禅意,很多东方导演都难以做到。刘绪源在序言中提到,“真正第一流的儿童文学,应该是儿童喜欢成人也喜欢的”。相信这本书做到了这一点。纽伯瑞儿童文学奖在儿童文学这一领域是极有分量的,去了天堂的三色猫,几十年来不知感动了多少读者。

  《黛西之歌/欧美当代经典文库》读后感(二):美好阅读之光

  阅读这么美好的事,真希望世上的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早一点遇见

  在每日的琐碎生活里,在忙碌红尘时光里,这里抽一点那里偷一点小小的时间,埋头读一本书,对于一个妈妈来讲,确实是难得的享受更何况,手里捧着的还是一本将要与孩子共读的童书。在给孩子听之前,妈妈的眼睛总是要先审视一下这本书的价值

  刚刚读过的是来自耕林童书馆童书集《欧美当代经典文库》第二辑之一,获得了钮伯瑞儿童文学金奖的作品(美)伊丽莎白·科茨沃斯《去了天堂的猫》。这位儿童文学及诗歌作家一生创作了七十多部作品。本书不算太厚,故事加起来也才只有70页,对于8-12岁的孩子来说,可能用不了一个小时就读完了。因为这是一本拿起来就会再放下的书,它里面仿佛散发着金色光辉,将孩子带进一个爱与哲学世界

  故事里出现人物极少,一个生活穷困的年轻画家,一个谦卑勤劳的老管家,一个只出场两次的寺院方丈,还有那只被偶然带回来原本不被主人喜欢,最后却为他的生活带来好运,一只充满神秘佛性的猫。

  故事情节也不复杂,画家生活原本陷入绝望,此时意外带回的小猫让他的生活有了一丝乐趣,更奇妙的是,方丈遵照“佛祖的旨意”来找他作画,为寺院画下佛祖升天图,这是个让他一举成名的好机会。画家潜心冥想用心做画,根据古老的佛教故事画下了佛祖身边的众生,那只充满神秘的猫总是安静守候,就像它完全洞悉这是怎样一件神圣的事情。可是在佛故事中,猫是固执与自我的,佛祖身边没有猫的存在。这只猫的期待让画家陷入悲伤,最终他还是在画布一角画下了猫的样子

  这个故事充满了佛性的宁静,人物出场都带着不染尘埃谦和,就连猫也一样,颇有尊严。人与动物间仿佛有着心照不宣沟通,画家与笔下的佛祖间有灵性的开悟,而猫的命运与故事结局又令人颇为动容,我们仿佛也看到了画家终于完成的作品,在清晨的众生的眼中闪着佛光。

  这是一个简单小故事,可是又绝对是一个不简单的故事。正如序言所说:真正的好作品必须是审美的,它们主儿童在审美中自然地引发对于自己人生的思考,而不应有说教成分--它们仍应像上好的水果,而不应像治病的药。

  这个故事恰恰就具备这种功效,它没有一字一句来告诉孩子们要如何去做,它只是借助情节来推动人物的发展,让孩子在阅读中懂得原来这就是生活,这就是工作,这就是追求,这就是善良,这就是美好,这就是悲悯。这就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相比起我们儿时在精神上极度的贫困,现在的孩子们的确遇到了一个太好的时代层出不穷优秀童书极大丰富了他们的童年,但过度的选择有时又恰恰会造成另一种困乏,那就是无从选择或者盲目选择,好的坏的一并充斥市场,会令做为“引路人”的家长们也陷入困惑。可是我想,正如耕林一直以来所秉承的理念一样,这些优秀的童书会如火种洒向每个家庭角落,点燃每个孩子渴望阅读的童心,让他们因为曾阅读过这么优秀的童书而成就更不一样的自我。

  一本好书对于童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也许会是孩子一生都追逐光芒。阅读这么美好的事,就让我们一起陪着孩子慢慢地走下去吧。

  《黛西之歌/欧美当代经典文库》读后感(三):迈向新世界的勇气---《莎拉的勇气》书评

  《莎拉的勇气》是欧美经典文库中的一本,是美国女作家爱丽丝。道格利斯1954年的作品,以其优雅美丽语言获得了纽伯瑞文学奖。

  本书讲了莎拉家在大湖边买下土地,莎拉跟随父亲去新的土地开拓建房,而后只身与当地印第安人一起生活,等待父亲接回妈妈和弟弟妹妹们的故事。

  为什么这个并不复杂的故事能够获得文学奖呢?我感觉,这个故事被作家有意写成舞台剧的结构是其最成功或者最有意思地方全书分成八章,每一章都是有意被安排成舞台剧的一幕。第一章是莎拉和父亲在路上露宿,这个场景对于描写他们餐风露宿的艰难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了,在这一章作者还巧妙地通过意识交代了故事的来龙去脉,点明了主题“保持勇气”。接下来每一章都是一个场景,通过在开拓新世界的过程中截取一个个片段,全景式地再现了当年美国人建设家园艰辛。这个安排最大的优点是,这个故事可以很容易排演成一个小戏,非常适合小朋友们参与进来,一是感受先辈们开拓新世界时的艰辛,二是感受莎拉面对未知局面困难时的勇气。同时还有怎么和印第安孩子交朋友的情节,可以帮助孩子们和别的孩子交朋友—即便语言不通文化不通,也可以克服心中的害怕与人交朋友。而且故事人物也不是特别多,两三个家庭聚会时候或者一个四口之家都可以上演。从这个角度看,这个作品不仅仅是为了孩子,而是将整个家庭调动了起来,为孩子营造了一个激发勇气的世界。孩子在家人呵护之中,但是又能想象着自己去开拓新世界,是一种很好的模拟训练,同时对家庭来讲,也是一个很好的增进家庭气氛感情的机会。

  至于书中的语言优美,虽然译文也很不错,但是要阅读英语的原文才能原汁原味感知语言的优美吧。比如,故事后半段经常出现的“鹿皮鞋柔软舒适,但是中文的“鹿皮鞋”和英文的“moccasins”音节和韵味都不一样。译文能传达故事,但是语言本身有很多还是传达不过来的。

  本书写于1954年,早已过来当年开拓新大陆的时代,而对于当年驱逐甚至屠杀印第安人的行径人世界也出现了忏悔声音。这在本书中也有一些表现,不过作者的情节安排比较巧妙,是全书呈现微妙平衡。比如在莎拉一路上遇到的人中,白人家庭是比较冷淡的,而且一直给他们泼冷水,夸大印第安人的可怕;但是在定居地遇到的印第安人却非常友好,他们友好地给予莎拉一家很多帮助,公平进行劳动交换,从大人到孩子都能交上好朋友。这种表述显示了某种自责和忏悔,但事实可能远不止于此,欧洲人一直热衷于开拓新世界,他们解决社会问题办法思路一般就是寻找一个新的世界或者大陆,甚至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系列中一旦社会或者帝国问题无法解决,先跳出来的解决之道就是新的世界,危险和希望统一分歧冲突白人其实是热衷于开拓的,拖后腿肯定有,但不是群体运动方向

  印第安人的友好不容置疑,但是印第安部落一直不是一个统一的政权,往往白人夹在他们彼此的仇杀中找不到一个当头儿的。当然白人事实上利用了这一点各个击破,获利极大,印第安人是到最后被欺负苦了才想起搞一个印第安人联盟对抗白人,但是已经晚了。白人又利用这一点为动用武力找了借口。莎拉的勇气这本书中,后半部一直有着“坏印第安人”的阴影,他们一直没有出现,但是一直是一个威胁。明面儿上告诉孩子的东西固然有用,但是这种背景的设定对孩子的影响其实也很大。对于我们中国人,取其“居安思危”的意思就可以了吧。

  我觉得这本书不错,翻译给9分,插画简洁明了,故事适合全家一起阅读或者演出

  《黛西之歌/欧美当代经典文库》读后感(四):又过了一把童年瘾

  文/河北小珊 评《木头娃娃百年传奇

  对于女孩子来说,娃娃永远是充满诱惑力的,大多数小女孩一定都有过给娃娃梳辫子、做衣服经历。记得小时候住四合院,院子里恰好住着一位裁缝阿姨,那间小屋很快就成了我的乐园之一,碎布箱子里面花花绿绿的边角料好像都闪着光一样吸引着我,尽管告诉自己不要贪心,还是常常会合阿姨要不少回家,这些布被我加工成一个个裙子给娃娃穿。

  在这本书中木头娃娃西蒂是一个有着传奇经历的花椒木娃娃,不知道是因为她独特材质还是老木匠雕刻她时施了魔法,她的一生经历了无数大风大浪,多次身陷险境,又多次化险为夷。西蒂的一生经历了很多个女主人,有船长女儿、有性格怪异的小女孩、有长得丑却手艺了得的裁缝、有云游四海的画家、有年老的姐妹。每一段经历都带给她不同的生活,多数情况下她被主人宠着挨着,她甚至做过时装娃娃,当过受部落参拜的神,在展览馆被很多人参赞赏,她穿过精美的衣服,找过照片,上过报纸。作为读者,在我的眼中西蒂不仅仅是个木头玩偶,而是一个有着丰富阅历的,正在记录着自己传奇的一生的一位资深的冒险家。跟着西蒂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经历一次次的惊心动魄,看到一幅非同寻常的十九世纪生活画卷!也让我又重新过了一把童年瘾!

  西蒂的一生既感受到了来自人间的无比温暖和关怀,也体验到了世态炎凉。但是面对危险,她从未放弃过希望,面对不能善待对她的人,她也从不计较,为了小主人一家的安危,她不顾自己感受,甘心跟随土著人,经过很多年她依然记着自己的家乡缅因州,记着自己这一百年经历的每一个朋友和共处的时光。她始终对人间的一切充满憧憬,充满感激与祝福,这是我们应该在这个小娃娃身上学习到的。人生不过几十年,西蒂的一生经历过灾难战争,相比这些,我们经历的困难和不如意简直不值得一提。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想西蒂一样,心怀阳光感恩生活下去,不管是多少年

  《黛西之歌/欧美当代经典文库》读后感(五):疯狂的是大人

  疯狂的是大人

  读《疯狂麦基》/by烟波浩渺1980

  《疯狂麦基》是《欧美当代经典文库(第二辑)》其中一本。作者杰瑞•史宾尼利是美国著名文学家,至今为止,他已经创作了超过十五本极受青少年欢迎的作品,其中包括《蛋》《星星女孩》《七级空间站》《失败者》《碰撞》以及获得纽伯瑞银奖的《小刺客》等。而这本《疯狂麦基》,共获得了超过十五项国家级儿童图书大奖,除此之外,还荣获了纽伯瑞儿童文学金奖。杰瑞与同为作家的太太艾琳一起生活在宾夕法尼亚州,家里的六个孩子和十六个孙子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疯狂麦基》是一个读起来不复杂的故事,故事主角麦基,是一个流浪男孩子,他有非一般的超能力,快如闪电的速度,不去学校读书,独来独往,跑起来像个疯子一样。然而就是这个疯狂的麦基用善意且无意的举动打开黑种人和白种人之间的隔阂,故事并没有什么特别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有细水长流般的、日常生活般的记录,将一个白种男孩的善举打开东小镇上东西区人们之间紧闭大门,最终也拥有了幸福的生活和家人。

  本书是我喜欢的故事类型,尤其是这种把一种难以调和的矛盾放在孩子们的身上,显得更加有希望,也更加纯真一些。尽管真实的生活中没有那么容易可以做到打开隔阂,进行换位思考互相包容,但是比较有着这些希望之光,便让人感觉生活还是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劲头。

  虽说故事中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件,但是作者也重点写了几个方面的事情,用来衬托不同肤色人种之间误会和无知。这种误会又是如何被一个男孩子打开种族之间的。例如:麦基逃离叔叔婶婶家(一个不幸福的地方),遇见黑人阿曼达一家;遇见老棒球手格雷森;遇见麦克纳博兄弟;还有最后的跑步一节。作者杰瑞•史宾尼利用麦基在小镇的东西区生活,对比黑种人和白种人的互不了解。重点写了白种人对黑种人的认知,认为黑种人像野蛮人一样生活,不刷牙不洗脸,不讲卫生等等。通过老棒球手的语言写出白种人的自以为是。通过一些激进的白种人在阿曼达家墙壁上:“滚回去,白种人”,这种带有极端情绪的字眼让麦基不得不离开阿曼达家里,重新开始流浪生活。作者把这种行为所表达出来情感写得是实实在在,不偏不倚。清楚的让读者知道如此歧视的状况是真实存在的,而且这些人是偏执的。如此这样说来疯狂的应该是大人,执迷于种族歧视也是大人。孩子们却因此饱受这种歧视痛苦。麦基为了阿曼达一家不受到更危险的攻击之后恋恋不舍离开这个温暖的小家庭。

  从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开始,这种渴望种族之间平等和谐相处的梦想就一直散发着正能量,直到现在,如今照旧有歧视存在,但是相较之前的状况是还太多了。路漫漫其修远兮,还将上下求索。这便是本书的最最鲜明的主题。

  麦基是一个有着天赋白人男孩子,他擅长跑步、热爱书籍、喜欢打棒球,最重要的是他有着一种令人佩服的能力:那就是离开不幸福,努力跑向幸福的本领,他的善良和纯真最终也帮助其得到心中所想。

  但愿所有心中有歧视的人都能放手,如书中的麦基一样,用善良和坚持改变这个世界上存在不美妙、不和谐的音符。

  2015年6月4日星期四

  如有转载经授权后方可,请豆邮联系笔者或2933702061@qq.com。

  《黛西之歌/欧美当代经典文库》读后感(六):《黛西之歌》,坚强的爱

  《黛西之歌》,坚强的爱

  我力荐孩子们阅读《黛西之歌》,理由很简单:现在的孩子们被爱团团包围着,可能全家人,包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围着他一个人转;而孩子习惯了被人疼着爱着呵护着,却不曾想过反过来来关照别人。他们又怎能体会到失去了父母的黛西如何去照料三个弟弟妹妹的情形?一个人被人爱,首先要懂得去爱别人。

  我喜欢这故事里的女孩——黛西,孩子一直追问我,这个故事是真的吗?真的有黛西这个人吗?因为孩子无法理解,为什么黛西会有那些不幸的遭遇。她和弟弟妹妹们被爸爸抛弃,妈妈为了生活心力交疲、进了精神病医院,而家里贫困,孩子们无家可归,几经波折,终于找到了从未谋面的外婆。而这本书真正的故事开始是在外婆家,故事以插叙的方式穿插黛西和弟弟妹妹们之前的一些经历。

  相对于无家可归、四处投靠的那些经历,他们在外婆家的生活算是好些了。虽然外婆有些古怪,但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谅她的怪脾气,她的丈夫心脏病去世了,她的一个儿子(也就是黛西他们的舅舅)19岁就去世了,而另一个儿子离开了家,在别的地方工作生活,她一个人生活了很久,如今,她的女儿(黛西的妈妈)又患病,孤苦的老人家怎么能不古怪的,但是我们又能深深地感受到她的坚强意志与乐观态度。她收养了女儿的四个孩子,用她的方式与他们相处、教育他们,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对黛西说过的一段话:

  “……你必须尽力去付出,去了解你关心的人,不然,有一天他们可能会离开的。我知道这不是容易做到的事,但是如果你不那么做,便会失去他们。”

  也许,黛西的外婆正是从自己艰难的生活经历中领悟到了这些,所以她希望黛西能够明白,希望她学会用心用爱去了解自己关心的人。而黛西,她确实也是这样一个孩子,她承担着本该是爸爸妈妈承担的责任,她为家里的每个人操心着,分担外婆的重担,一边上学一边打工,她帮助弟弟妹妹们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问题,而黛西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自己,却是外婆一直在鼓励着她,鼓励她结识朋友,关注她的成长,包括她发育了,外婆带她去买内衣等等。而弟弟妹妹们,也渐渐地懂事,为姐姐分担。虽然生活艰辛,但是孩子们彼此信任,并爱着彼此,他们的外婆也一点点走出孤单的阴影,她开始愿意跟他们讲述她的故事了。

  故事的细节朴实,但是却叫人感动,描写的是黛西和弟弟妹妹们在外婆家的普通的生活情景,但是细节描写和人物心理刻画却非常细致。用孩子的话说,有很多的“好词好句”,适合孩子阅读,可以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到词语的运用、景物的描写、还有人物的刻画及心理的描写,帮助孩子培养学作技巧。

  爱的主题,永恒的主题,在阅读中带给我们积极的能量。

  文/ashley

  书评原创,转载刊用请豆邮联系~

  《黛西之歌/欧美当代经典文库》读后感(七):勇气就是一种坚韧

  勇敢是人类美德的高峰。 —— 普希金

  人对于耒知的事情,都会感到不安,之所以不安,因为有不确定因素,那是我们所无法掌控的。这是人的天性,人的本能。

  《莎拉的勇气》讲得是:莎拉,一个八岁的小姑娘,和她的父亲一起走入一片荒野,他们要去建造新家。虽说她的母亲告诉莎拉“保持你的勇气”,但是这并不容易做到。在那个她所不知的森林里,有着各种各样的野兽,有着野蛮的印第安人。故事就是讲的莎拉所遇到的事情。

  对于我们而言居住在森林里的印第安人是野蛮的,因为他们不是来自文明社会的。他们也是神秘的,因为他们的习俗与我们不同,我们越不了解就越感到神秘。

  大森林里有什么呢,我们或许会想到,有许多高耸入云的树,有着新鲜的空气,有着可爱的小动物,但是同样那里也有狼,原始的丛从里有些许多我们不曾知道的野兽与危险。

  这本《莎拉的勇气》是欧美当代经典文库里的一本,由耕林童书馆出品。 耕林童书馆全称是北斗耕林文化传媒(北京)***。以“阅读改变人生,知识改变命运”为宗旨,让喜欢读书的孩子读到好书。本书作者是爱丽丝道格利,是一位美国作家和图书编辑。她曾写了四十多部作品,其中《银色的铅笔》《铁杉山上的熊》与本书都获美国纽伯瑞儿童文学银奖。

  作者以一个八岁孩子的视角展开,用她的角度来看待世界。在这个年龄阶段,孩子已经初步具备分辩的能力,懂得好与坏,善与恶。当她借宿别人家时,他们问她事情,指着她笑,他们的态度,让孩子本能的做出反应:不喜欢。这是礼貌的问题,我们听别人讲话,或是回答别人,都不应该用手指着别人,这是非常不礼貌的事情。这家人对她所讲的关于印第安人会砍了她的头,会怎么样,都在她内心留下痕迹:印度安人好野蛮。同样他们也并没有看到印第安人做那些事情,只是传说和听说。而当她真正接触到印第安人时,她才能知道到底哪些人讲的是正确的。她学会了根据实际情况去分析,而非全部听信他人的话。当他们友善对待印第安人时,印第安人也会友善对待他们。人与人是平等的,不应因肤色不同,不应因穿着不同,而歧视他人。她在森林里看到小动物时,这个善良的孩子,不忍父亲开枪,她喜欢小动物,只因小鹿的眼睛那么温柔,不忍伤害它们。

  蛮喜欢莎拉父亲的这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有从不在路途上帮助别人的人,莎拉,但是也有那些愿意帮助别人的人。无论如何,在我们的家,所有人都会得到友善对待——永远,莎拉。你如此这般善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终将如此善待你。

  《黛西之歌/欧美当代经典文库》读后感(八):神奇的旅程 美丽的心灵 ——读《木头娃娃百年传奇》有感

  神奇的旅程 美丽的心灵

  ——读《木头娃娃百年传奇》有感

  文/岸晓风

  “也学将来有一天,像路边的那个孩子一样,我也会飞上蓝天,为什么不能呢,既然世界总是在我们前面展开新的旅程,而现在的我浑身上下仍然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毕竟,100年的岁月,对于一个坚强的花揪木娃娃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当我读完这段话,合上最后一页,心中又有了阅读《百年孤独》那样相似的感觉,只不过,那是魔幻现实主义带给我们的无限思考,而这部童话,带给我们的则是无限的美的享受

  这本书第一次出版还是在1929年,80年多来,在世界各地一直长销不衰。究其原因,是因为这本书的有趣,情节、语言、思想都属上乘,是一部永恒的经典。书中用精彩的语言为我们描写了一个可爱的娃娃——希蒂。她是一个勇敢、坚强乐观、又懂得包容的花揪木娃娃。 她会包容,不管是在海上漂泊、在野人那生活、与眼镜蛇一起表演,或者是被遗忘在角落,她都不放弃不自弃不灰心,靠惊人的毅力去忍受,最终也总能得到命运的眷顾。她积极乐观,即使自己身陷险境,如在乌鸦窝、在老鼠家、甚至被野人抓走,希蒂总能乐观面对,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美,找到自己的快乐。甚至还因祸得福,收获的更多的新朋友:大方的小猴子、可爱的乌鸦宝宝、幽默地小老鼠,等等。有一种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辩证法的感觉。

  这本书是儿童们的礼物,顺应了孩子们天真、柔和、敏感的心灵。当希蒂与小主人菲比失散时,孩子们会着实感到难过;当希蒂重逢普雷尔一家时,孩子们也会由衷为她感到高兴;当希蒂带上漂亮的珊瑚项链时,孩子们也会情不自禁的跳起来。当希蒂克服困难,战胜困难时,孩子们则体会到历经艰难后取得成功的美好感觉。

  可以说,这是一本让孩子们乐观,让成年人思考的好书,是一本适合陪伴孩子们成长的经典。

  《黛西之歌/欧美当代经典文库》读后感(九):一首童年的欢歌——评《野丫头凯蒂》

  那时候,天总是很蓝,和小伙伴们在秋日的田野里狂奔、追逐,玩嗨了忘乎所以;

  那时候,星星总是特别亮,蹲坐在稻草堆上,看着满天繁星,和小伙们们不明所以地聊着;

  那时候,无所谓男孩女孩,不在乎女孩是不是淑女,有没有漂亮的裙子,走出门,就和男孩们混在一起,分明是个野丫头。每一个农村的小孩,大概都是如此,多多少少,似乎看到了那个凯蒂的影子。

  伍德劳恩家有7个小孩,不需要其他同伴,他们也不会寂寞。凯蒂做为其中的一个,平凡而又独特,和哥哥汤姆弟弟沃伦成了淘气冒险的三人组,形影不离,什么事总一块干。如果只是单纯地描述他们三个人的故事,那便就单调了,而此书并非如此,伴随着牧师、爱德蒙舅舅、安娜贝尔小姐的到来,他们的故事更加丰满,更加耐人寻味。

  童年有欢乐也有悲伤,而那所谓的悲伤,也只不过是迈向成熟的必经之路,经过悲伤的洗礼,晃然间似乎就明白了某些道理,就像凯蒂看到山姆·汉克森的妻子离开她的混血孩子们,看到孩子们伤心难过,凯蒂竟然将自己攒了好久的那一块钱买了他们喜欢的东西送给他们。不管是出于友谊还是善良的本性,当一个小孩能做出这样的举动时,说明她已经慢慢长大。

  童书有很多种,但并非所以的都是青蛙王子或是白雪公主的童话故事,并非想要让孩子们知道的善或恶一定要用童话体现出来。也许像《野丫头凯蒂》这种偏向于写实的作品更具有启发的意义。对于成年读者来说,这是一本童年的回忆录,那些坐在大门口长板凳上听来的故事似乎从脑海中复苏,将记忆拉回到很久很久以前。

  作者卡罗尔·拉瑞·布林克是凯蒂·伍德劳恩的孙女,而这些故事很多便是来自于祖母小时候说给她听的,这恰恰成了她的创作源泉。书中处处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影子,拓荒、战争、印第安人,也正如此,凯蒂的童年有大家所熟悉的内容,又有了那些鲜少遇到的故事。也许卡罗尔自己也并未想到曾经听到的故事,能有朝一日写进书本,更重要的是受到大家的欢迎,即便故事不是所有真实,但足以吸引大众的目光。

  凯蒂的童年总有落幕的时候,而人生总会在某个点上得已圆满,就像那条失踪的尼诺,不远万里找到回家的路,继续在凯蒂仅剩不多的童年里扮演自己的角色,一起谱写一首童年的欢歌!

  《黛西之歌/欧美当代经典文库》读后感(十):坚韧的女孩,请伸出勇气的手

  坚韧的女孩,伸出勇气的手

  文/泊南

  “寒冬腊月”,在北方就是最冷的冬季了。东北俗语“伸不出手”“棒打不走”说的都是非常贴切的。伸不出手,或者说不想伸手,是因为严寒,因为冷。当温暖来临,周围不再寒冷,人们就不再有“伸不出手”的困惑了。

  当一个人不熟悉自己周围的环境的时候,也许会心生怯懦,不敢去信任别人,将自己的心紧紧包裹起来,把自己的手藏在背后。当爱和信任慢慢驱散当初的不安和冷漠,这世界就变得精彩起来。如同《黛西之歌》中的黛西,一个坚韧的女孩,从开始的戒备和隔离到学会与自己的朋友交流,终于打开世界的大门,用自己的早慧赢得生活的自尊。她的世界很精彩。

  在赵薇佟大为主演的《虎妈猫爸》中,全家的大人只为一个小公主全权服务,这是怎样一种差距呢?黛西甚至连感恩节都不敢过,因为贫穷,爸爸撇下了他们,妈妈住进了病院,留下一个十几岁的女孩领着三个弟弟妹妹。

  十几岁的女孩,豆蔻般的青春年华,她的生活本该是在高中或者大学学习自己的课程,也许还会有一个地下的男朋友,每天早上给她送早餐,偶尔偷懒,妈妈还会骂。黛西多想妈妈 也来骂她啊,可是这已经是奢望。她必须要承担起全家的生活的重担。

  “七十岁有个家,八十岁有个妈”,黛西这妈妈有等于没有,投奔外婆,这是他们唯一的选择。因为没有别的出路。虽然外婆已经默认收留了他们,黛西却时时感到不安,她担心弟弟妹妹,担心外婆会突然把他们赶走。因为这种“居安思危”的心态,黛西不得不在学业之外去打工,挣得一份贴补外婆家用的零花钱。她摸不清外婆的心思。

  黛西没有朋友,即使在学校里,有人向她伸出友谊之手,她也假装茫然不知,装傻充愣。因为她知道,妈妈就是因为勇敢,因为主动伸出了自己的手,结果被抛弃,为了孩子苟延残喘地生活,尽管她爱孩子,可是一个女人养活四个孩子,何其艰难?在当时很多壮年都失业的萧条经济下,这个女人为了孩子耗尽了心血,油尽灯枯。这么惨痛的教训,黛西铭记于心,一切靠自己,不再接受外来的干扰。

  温暖就像空气中的湿度,它会慢慢浸入你的生活,尤其是早慧的黛西表现出来的优秀,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注意,越来越多的人伸出了友好之手。而此时的外婆,不再是冷漠的沉默的状态,她接受了她们的到来,并且开始决定收养她们。这是他们来到这个小镇上,第一个向他们伸出手的人,然后是明娜,之后是妹妹美贝斯的钢琴老师,黛西,终于慢慢懂得,这世界,除了抛弃和冷漠,还有友情和爱。

  “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我们都在爱心中孕育生长再把爱的风帆撒播到我四方,我们要在爱心中大声的歌唱,再把爱的幸福带进每个人的身上……爱会带给你无限温暖也会带给你快乐和健康”。在外婆别扭地给黛西买内衣的时候,在全家温暖围着餐桌吃着林格先生带来的披萨的时候,在明娜主动来外婆家做客的时候,爱,已经悄悄走进了黛西的心里,她温暖,她快乐,她学会了开始伸出双手,去付出,同时也接受馈赠。

  “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黛西走到这一步,是非常的不容易,但是她终于战胜怀疑和不安,开始学会信任,学会爱。这样的女孩,会幸福的。一定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