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民公仆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人民公仆的读后感10篇

2018-06-15 21:4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民公仆的读后感10篇

  《人民公仆》是一本由[尼日利亚] 钦努阿·阿契贝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50元,页数:18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人民公仆》读后感(一):政治失意快感

  无论如何,我们似乎都无法绕开殖民主义去谈非洲文学,好像殖民之外便没有非洲这片土地本身。奈保尔和阿契贝正像是在殖民主义文学的两种类型,前者以身份语言双重进入了大英帝国主流,并摘取诺贝尔文学奖荣耀;后者以非洲自己人的身份和英文写作,获取了来自布克奖的宽限。

  如果一个足够伟大作家没有取得诺贝尔奖,他的读者总要为此揶揄一番。在阿契贝的读者评论上,又闻到了这样的葡萄酸味(不是阿契贝需要诺贝尔奖;正相反,是诺贝奖需要阿契贝来证明自己)。1966年,已是2个孩子父亲的阿契贝完成小说《人民公仆》,作为“尼日利亚四部曲”的最后一部。作者描写了一场政治闹剧,它并不代表政治机制就是在这样运转的。如同奈保尔的《全民选举一样,你如果真的参照小说去参政议政,就成了跳梁小丑。这些简化的政治闹剧,无一例外地告诉我们:政治只是生活中或有或无的一出闹剧,全民选举或选举产生的人民公仆都与人们生活意志毫不相关。人们只是政治谎言的拥护者和扩音器,是煽动平庸助手。作者享受着讽刺的快感,读者享受着政治失望的快感,只有“人民公仆”坚守着灰太狼式“我还会回来的”信诺。《人民公仆》和奈保尔的《全民选举》如同两种狂欢模式,让读者享受卑劣乐趣和失意的愉悦。政治闹剧之后,“我”没有任何损失,一次次碾压之后,灰太狼和汤姆猫都完好无损叙述者从来不是受损失的一方,如果你想让全书愉快结束,那么就不能让你的读者套入一种被愚弄的境地。叙述者在小说中,坚持损失与所得平衡,《全民选举》中损失了一辆捷豹而得到了全民的狂欢,《人民公仆》中“我”损失了前女友、损失了选举,得到了“爱情”和现女友(这二者大概不可分割的,如同存在与存在者)。政治闹剧的难以衡量之处在于:你无法说出“前女友被人霸占”与“曾占有过别人妻子”之间的区别,正如无法说出晚吃的早饭与早吃的午饭的区别,它们是同一顿饭,同一个人,同样的充饥或点缀。在这场诡辩中,你总能收获一种无赖的自我娱乐。

  政治小说如果与政治无关,那便是魔幻结局中“我”无论是否腾空而起,整个家族是否陷入一本书的记载,“我”对人民意志的沮丧与《百年孤独》对朋友的失望何等相似——“朋友都是婊子养的”,这话很像是“我”要说给那些选民听到。这种失意的愉悦就是过过嘴瘾。谩骂别人并小心慎防被人听到,是一种随身携带的愉悦方式。结局“圆满”:“我”意外收获女友,而对手戏剧失败。在我病床前的转述中,他们已经灰飞烟灭于临时虚构的政变力量。这种戏剧性的失败,仓促而现成,无异于18世纪法国小说中的书信

  这不是现实主义小说,它充满了对临摹自然的讽刺和挑衅。值得读者注意的是作者机智的逗哏,它们从不是提前埋伏的,也不是注释镶嵌的,而是随着话语展开的。只是它们展开的太及时了,跨过几行之后,你疑惑眉头便会舒展。毕竟一个相声段子,那包袱不会埋的很久,不会让你阅读多次方可领会只言片语。那对翘首等待愉悦的观众而言,是一种莫大的侮辱。观众没有满足原因永远不是对笑话理解的太慢,而是讲笑话人太过失败。

  读完《人民公仆》,你笑了,笑的很舒服。但这个笑话还没有结束,它更可笑地方在于小丑讲完故事剧场真的大火了,尼日利亚真的政变了,这个可怜的克尔凯格尔式预言者被怀疑为串通者而被迫流亡(阿契贝的《人民公仆》出版后不久,尼日利亚就发生军事政变,作家被怀疑是知情人,被迫流亡,颠沛之中的妻子不幸流产,阿契贝的《人民公仆》让他失去了未出生的孩子。)读到这里,我们的读者笑的更厉害了,小说与现实界限终于被它的选民打破了,像一只鸟远远地飞来,一头撞在了画家的画前,这种虚拟终于收获了逼真的力量。难道这不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吗?如果现实就是一场闹剧,那么作者创作一出闹剧就是最高忠实。(玟涛,2015年4月15日)

  《人民公仆》读后感(二):对当权者的一剂警醒良药

  当一个潜规则成为主要力量的时候,也是这个潜规则遇到强大阻碍的时候,自古以来,官场是潜规则最多的地方。而官场也往往是潜规则活得最长久的地方,在《人民公仆》这书本中,人们在面对官场的种种黑暗,是愤怒的,而官员都有一套自己的解释,而人民面对这样的谎言也是盲目的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解说词,只有当自己解释不了自己所想时,才会作出比较实际行动,在小说中,主人公是在我看来并不是一个实际的自我觉醒者,在面对当权者的重重行径时,在首次接触中并不很抵触,在其后的叙述中,我们也没有看到主人公的主动觉醒,即使觉醒也并不是深层的,只是为了自己眼中的爱情,虽然作者极力的想表达主人公的觉醒,使新的争权者与当权者的利益冲突,在我个人的眼中,我没有看主人公为人民的努力,有的只是为自己的努力。

  当阅读到最后阶段时,作者对人民公仆作了自己的理解,而这种理解也是我所推崇的,其实每一个当权者都应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水满则溢,故而应当慎而行使自己手中手权力

  《人民公仆》读后感(三):读《人民公仆》:“民主”在非洲大地

  哇哦,以前看过一部电影叫《末代独裁》(也有叫《最后的苏格兰王》的),讲的是一个在乌干达乡村里实现理想主义”的苏格兰年轻小伙忽然被该国通过军事政变而独裁的总统阿敏将军招为私人医生;后来他在乌干达的首都里享受着荣华富贵的生活,渐渐失去了“理想主义”,成为很多人眼中的走狗......但最后他终于开始反对起了阿敏将军,借着巴勒斯坦劫持法国飞机事件,他混入得到释放的法国人人质里乘飞机离开乌干达。我印象深刻一句话是那位总统前任私人医生说的,他用生命帮助小哥上飞机,他说,“去把阿敏的事情告诉给这个世界,他们相信你,因为你是白人。”哇哦,我之所以想起这个电影是因为和这部小说的故事有很多相似之处啊。主人公都是从农村权贵友好的”提拔到首都,享受着富贵的生活,见识到了很多上层社会荒唐,最后都是因为女人而走上了反抗道路,相似的,在故事快结束之前两个主人公都被暴揍了一顿。最最重要的是,这两个故事,都发生在非洲。都让我看到了军事政变。再加上,最近冈比亚的前总统终于肯将权力交出了――他也是通过军事政变上台的。啊,乌干达,尼日利亚,冈比亚...我相信还有其他非洲国家与他们相似。同时我也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所谓竞选,尤其在非洲这样的土地上变得更加奇形怪状起来,不由得暗叹到,中国现在这个样子就挺好的啊 。

  《人民公仆》读后感(四):偶然小感

  今天读罢此书,结局相对精彩欢喜,全书故事的高潮在第七章之后。奥迪里的选战虽告失败了,但是在后来的过程中还是赢得了埃德娜的心,“抱得美人归”。南迦也遭到了该有的报应。

  在原先政府里的高官被军事政变后的新政府全部打压。然而,“墙倒众人推”,先前政府的倒台,使人们在新政府的成立后,跟随政府抨击自己在之前赞颂过的如柯克之类的人及前政府官员。而且全面打压,没有好话。这让我想到了1977年“四人帮”粉碎后至今,人们对于他们也是全否定,无好话。虽然两件事不相同,但是人们在一个政治集团结构坍塌后的态度确是有些相似。这是否是人类本性之一呢?

  这本书还是对上世纪60年代刚刚独立的尼日利亚社会,及当时的政治生态有一个真实的描写。在一个教育不够普及,民智不够丰满的国家里,虽然照搬了现代英美政治体制,但是要好好地运转她,还是有些费劲的。所以才会有了当时的乱象。

  《人民公仆》读后感(五):阿契贝的现实主义

  这本书的腰封上引述了两条对本书的评论。一条来自《时代周刊》,称《人民公仆》是一部“伟大的政治寓言”;另一条来自亚马逊,提到了《动物农场》。这两条评论放在一起似乎是在告诉我们,《人民公仆》是一本像《动物农场》那样的“政治寓言”。这样的表述会让人想起葡萄牙作家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和《复明症漫记》,或者是英国作家柴纳·米耶维那种披上怪谭外衣的寓言小说,或者干脆就是莫言

  然而,当我读这部小说读到一半的时候我就发现,这本书与其说是“政治寓言”,倒不如说它更贴近现实主义。与我上述提到的那些书相比,它似乎更接近奈保尔的《全民选举》——虽然两本书也都同样有夸张的成分,但是夸张的部分基本未超出现实的范围。而且,即使就只是这两本书相比的话,似乎也是《人民公仆》更“老实”一些,《全民选举》还有一些神秘色彩东西,至少在小说里的人物看来是神秘的,但《人民公仆》则更为透明,基本都是实打实的,完全没有任何超自然的情节发生。所以我说《人民公仆》更加“现实主义”。当然,我说的现实主义完全是从文本角度说的,而不是说小说中的情节和尼日利亚的现实完全契合。我不能这么说,因为我不太了解尼日利亚的现实政治,我只是觉得《人民公仆》里面的情节在现实中的一些国家发生是完全可能的。

  在小说的开头就出现了一个我们比较熟悉的情节:面对经济危机,“一流的经济学家财政部长提出要降低咖啡价格,而总理则不想因此得罪了种咖啡的农民从而失去选票,“他决定让国家银行印一千五百万镑的纸币”。接下来,总理把所有持反对意见的内阁成员全部解职,并在当晚向全国广播说“被解职的那些部长是阴谋家和卖国贼,他们跟国外敌对分子勾结,企图摧毁新国家。”然后作者写到:“就在这时候,在全国的抗议声中,我第一次注意到一个危险而又不祥的新基调。人民组织党的官方报纸《每日记事》在一篇社论中指出,那群恶棍,即那些被解职的部长,都是大学生,都是受过高等教育人士。‘不管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要像牙医拔蛀牙那样铲除政府中那些沉溺于书本经济学、模仿白人说话和做事的堕落走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小说的主人公——至少是主人公之一、算反一号吧——南迦,当上了文化部长。

  小说是以第一人称写的,叙述主体是南迦曾经教过的学生。他因为和部长的一次邂逅,被邀请去部长家里做客。小说就是以这样的视角描写了部长的生活。作家阿契贝比较擅长冷潮讽,小说中的“我”在部长家没有书看,就翻阅起了报纸,看到一则公告,写的是要求市民们自备便桶,而且便桶的尺寸材料数量都要经过市政工程师批准。作者接下来的行文是这样的:“在我们伟大的祖国,让人吃惊的事情和鲜明对比不胜枚举。我现在在首都,住在皇宫般的豪宅里,读这则有关便桶的通告。而这个豪宅里有七个浴室以及七个闪亮的消音抽水马桶。”或许,我就是在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感受到了本书强烈的现实主义意味。放眼世界,这种强大的贫富反差比比皆是。至于官员制定着普通百姓方方面面的规则,而官员自身却远远凌驾于规则之上,这种现象我们也已司空见惯了。

  阿契贝不仅能描写现象,就像前面的引文所显露出的那样,他的文字里有着深层次思考,他对一些事情看得很透彻。比如在小说临近结尾处,阿契贝写到:“有些政治评论员指出,正是这些极具讽刺性的安排激怒了人民,导致了政府的垮台。这纯属胡扯。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人民比他们的领导更具讽刺性……他们的观点是:‘让他们吃吧……’……谁知道呢?说不准明天就轮到你吃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学家观察往往是高于所谓社会学家的。在小说的最后,阿契贝更是以一个文学家手法处理了他对政治的认识:“替麦克斯报仇的不是人民的集体意志,而是一个深爱他的女人……如果你的生命能激发某个人不求回报地冲上前去朝凶手胸膛开枪,那你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人民公仆》读后感(六):简短微妙,但在细微之处撼动人

  要注意的是:这可是一本写于1960年代的书,这可是写于尼日利亚这样独立较晚的国家,这可是写于印象中发展落后纯粹第三世界的国家。然而,书中字里行间的种种,难道不是现今依然弥散在人们每天生活中的影子么。

  光鲜靓丽的政治人物背后的龌龊,义正言辞的政治活动实质中的阴暗简单质朴的普通民众头脑中的未开化,都让本来应寓藏于政治里的公平正义,全都成了扭曲的哈哈镜。其中的每一种行为,都多少带有一些为人不齿,而坚持原则真理的人,则像是被邪恶一方洒了一脸的沙土,怎么都擦不干净,况且,又有几个“不明真相”的群众,愿意真正了解呢?

  书的翻译中有几处稍显晦涩,不过估计也和本身的文化差异或者文法区别有关,基本上不影响阅读。

  《人民公仆》读后感(七):游离“尼日利亚三部曲”外的《人民公仆》

  游离“尼日利亚三部曲”外的《人民公仆》

  ——评《人民公仆》

  文|杜子腾

  读完阿契贝的这部作品,我不得不直面一个问题:当一部经典文学作品并不能使自己满意时,问题究竟在谁?

  为了充分思考,有必要先对阿契贝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作为小说家的阿契贝在2007年赢得了布克文学奖;作为一名尼日利亚作家,他凭借《瓦解》成名,并被誉为了“非洲现代文学之父”。

  从这句概括性极高的介绍中我们可以提炼出几个点供大家思考:其一,阿契贝用英文写作(布克奖一贯是授予用英文写作的作家),本书自不例外;其二,他的作品以反映真实非洲为己任,本书致力于反映独立后非洲的民主现实;其三,英语世界认可了他的贡献,本书做到了还原真实的非洲人形象,这对西方来讲是有新意的。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关键信息必须说明:一是对于尚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阿契贝,尼日利亚《每日太阳报》有这样的评价:“不是阿贝契需要诺贝尔奖;正相反,是诺贝尔奖需要阿契贝来证明自己。”二是英语世界与非洲文学界分别坚持“尼日利亚三部曲”与“尼日利亚四部曲”的不同认识。

  有意思的是,以上种种的信息呈现都与我本人对阿契贝作品的困惑相吻合。这意味着只要解决了在其文学作品不同评价的问题,我个人的阅读困惑就迎刃而解了。

  于是,我们回到文本。《人民公仆》讲述的是主人公奥迪里与已当上部长的前恩师南迦之间互动关系,并由此引发了对权力与民主本质认识的故事。“人民公仆”四个字以反讽的姿态贯穿全书,嘲讽了独立后以人民公仆自诩的政客,揭露了当时政治生活的动荡与混乱。作为一部20世纪60年代的作品,以现在的欣赏水平来看,故事情节显得滑稽而套路。从南迦邀请主人公做客,到南迦睡了主人公约的炮,再到主人公反戈一击勾搭上了南迦的小老婆,所谓民主觉醒依托的现实动力在设置上显得更加接近狗血的网络言情小说。当然这里不排除深刻反映非洲社会男权严重与两性关系紊乱的事实,但作为一名非非洲读者,阅读体验总显得有点儿抽离。

  但这种抽离感在当你发现非洲读者相反的热情时,难免会暂时不知所措。《人民公仆》在尼日利亚却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力,其被称为伟大的非洲政治寓言。原因在于其出版后不久,尼日利亚随即发生了军事政变,连阿契贝自己也被怀疑是知情人,被迫流亡。于是乎,一部在文学性上资质一般的作品由于其社会性与寓言气质被请上了神坛。这也是非洲文学界一直以来认为《人民公仆》与《瓦解》、《动荡》以及《神箭》并称为“尼日利亚四部曲”的原因。然而,作为局外人,同样是英文世界审慎评论家的观点是:对于将《人民公仆》加入“尼日利亚三部曲”并相应升级为“四部曲”,一开始是拒绝的。

  但这样的瑕疵以及争议不会影响阿契贝的文学地位。他终究是一个优秀的作家,虽然尚且达不到本国媒体充满“民族主义”自夸的地位,“但通过他的作品,非洲终于得到正名,长久以来在文学上的殖民凝望得以瓦解。他为世人还原了一个真实的非洲,并希望这片土地之上的人能得到世界应有的尊重,从这层意义来说,阿契贝之于非洲的意义确实非同一般。”

  回到本书的最终评价,我基本可以总结如下:故事情节上的无刺激因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得以放大,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差异则进一步增进了误解。作品本身并不出众,但作品所包含的意义以及因此引发的社会效应将之推向了一个高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