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躁动的日本》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躁动的日本》读后感10篇

2022-03-22 03:04: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躁动的日本》读后感10篇

  《躁动的日本》是一本由[日]小代有希子 著 / 翟新 审读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9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躁动的日本》读后感(一):日本•角色

  如果说《躁动的日本》只是在讲日本的历史,那就错了。看过本书才知道它是在讲日本参与的战争,在战争中日本与各国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国在战争中的角色。

  本书围绕着欧亚-太平洋战争、二战前的复杂大国局面、以及二战日本战败后的生存来展开。可以从历史角度看出,日本是一个很“倔强”的国家,它清楚各个国家的关系厉害,它明白自己国家的强弱,随着大时代的改变,懂得顺应潮流的改革。

  1868年,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废除了武士政权,迅速建立起了现代化国家,工业快速发展,与西方签订不平等条约,目的用来保护自己,不仅可以不受帝国主义的侵略,而且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而这个时期,美国忙于内战,并且从地理位置上,苏联更加贴近日本。日本与苏联的认识要比美国早,苏联也一直影响着日本的发展。

  苏联的文化吸引着日本人,从沙俄帝国时代就开始了,而俄国文化也是距日本最近的西方文化,俄国从经济、艺术、音乐、文学、体育等都深深地影响着日本。但是在欧亚-太平洋战争中,苏联直接对日本帝国主义发动进攻,直接抹掉了日本与俄国的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

  而对于美国,个人觉得日本还是认识得较少,从偷袭的珍珠港事件来说,是日本最大的错误决定,而这一事件几乎造成了日本战败的结局。对于中国,日本忽略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在整个二战中,中国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毛泽东说过,“中国革命的胜利将会点燃其他国家和地区广大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的火花,从亚洲的柬埔寨、越南、菲律宾和印度开始,最终蔓延至整个世界。”二战最终的胜利也印证了这句话。中日战争与太平洋战争同时进行,构成了更大的“欧亚-太平洋战争”。

  无论是在欧亚-太平洋战争中还是在战后,有一个国家是不可遗忘,那就是朝鲜。朝鲜是连接太平洋和欧亚大陆的战略通道,而且日本战后的生存也要关注于朝鲜。日本对朝鲜的剥削是惨目忍睹的,书中有描写,朝鲜并未沦为日本的战场,但它为了给两个战场提供资源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劳工和兵役被迫使大约400万朝鲜人背井离乡。有的被派往战场士兵或安慰妇……战争后期,日本对朝鲜采取了双重的策略,抵抗美国,抵抗苏联,济州岛成为朝鲜抗击美国防御备战的重点。

  从书的制作来说,延续着《中国,被遗忘的盟友》《你没有被遗忘》的风格,目录是书的指引,让我更加清楚和明白章节的主题和内容。

  从日本在战争中角色,个人觉得是扮演小丑,它很弱小,但是“不可或缺”。看完书后,我还是久久不忘掉欧亚-太平洋战争中的日本,更不能忘记那些大国扮演着的角色。

  《躁动的日本》读后感(二):日本,历史被阉割之后

  我相信很多中国人都对日本怀有一种恶感,这并不全是因为受到的教育或者影视作品的影响,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一是日本在近代以来对中华民族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他们那种必欲灭我族类而后快的狠毒、残忍让人无法原谅;二是在战败之后又百般掩盖自己罪行、拼死抵赖而拒不承认罪行的那种小人、地痞般嘴脸让人难以接受;三是近些年又处处与中国为难,不但要在东海争我们的油气资源、抢我们的钓鱼岛,而且近几年来更是甘愿充当美国遏制中国的马前卒,到处给中国找麻烦。对于这样的一个邻国,国人怎么可能会有好感呢?

  那么,日本为什么会这样呢?很多人都认为这缘于日本的岛国心态,或者是其国民劣根性在作祟。很显然,作此解释很难让人信服的。因为,日本人在对我们趾高气扬的同时,对西方,特别是美国却是一副俯首贴耳的奴才相,这又作何解释呢?

  最现实的,日本贼心不死,还在于它在二战中的历史被战后充当胜利者、占领者的美国给篡改了。二战后,受制于冷战中美苏争霸的影响,占领日本的美国为了将日本打造成为对抗苏联的桥头堡,对日本在二战中的历史进行了阉割,将原来的日本对华、对苏、对亚洲各国的侵略一概置诸不论,将日本在二战中的角色仅仅变为了日美之间的太平洋战争,而日本的战败也仅仅是败给了美国人,并据此对日本人进行这样的历史教育,也灌输这样的历史记忆。以至于,现在的日本人对于二战的反省,只是败给了美国人,而完全忽略了它在二战中作为殖民帝国的历史,以及对中、朝等亚洲国家所犯下的罪行。因此,日本对得到美国的扶持而重新融入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就感恩戴德了。日本连在二战中的自我角色都搞不清楚,连曾与哪些国家交战过,向哪些国家投降都还不知道,连最终失败的原因都不明白,我们期待它能够正视历史,也就根本不可能实现。

  最直接的,日本是崇尚实力的,也就是欺软怕硬。从它与几个大国面前扮演的不同角色就可以看出来,它一方面对老主子美国俯首贴耳,充当制约中国的棋子;另一方面又对占了北方四岛的俄罗斯频频示好,不敢有丝毫造次;与此同时,对中国却是凶相毕露的另一番嘴脸。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日本根本不知道在二战中到底败给了谁,更不知道应该向谁谢罪,也说明日本缺少一次失败,缺少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只败于中国的失败。好战必亡,忘战必危。我们不好战,但很多时候战与不战并不由我们来选择,如果真的要让日本长长记性,明白它在亚洲的地位、世界的地位,除了要在经济上完全挤压其生存空间,让日本制造彻底走下神坛,还要在军事维持对其强大的辗轧实力,以随时可以在东海钓鱼岛方向对其进行一次局部战争,以彻底打碎它的黄梁美梦,以重新构建新时代的中日关系。这并不是在鼓吹战争,而是对于现在日本政坛极右翼势力阴魂不散的最好防范,也只有最大限度的做好对日战争准备,才能防止日本对我们的偷袭。

  欲灭其国者,先灭其史。现在的日本在政治上是侏儒,根本弄不清自己的准确方位,其原因在于并没有深刻地认识中日之间近两千年的历史,没有从中总结教训,在于其二战的历史被美国阉割,无法准确的认知自身的那一段历史。没有了历史作为参照,便失去了历史的方位。小代有希子这本书的目的就在于充分发掘日本战时制定的面向整个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战略思考的规划,期待通过将美国人灌输给日本人的关于二战的“太平洋战争”转化为“欧亚—太平洋战争”这样的概念,将日本接续到原本的殖民帝国历史上来,放置到那场战争的原有格局中来,还原到中、苏、美以及欧亚大陆这样的历史视野中来,以此来代替日本人记忆中二战的日美对决,以此重新构建日本人对于二战的历史认知,以此重新让日本反省战争并走出战争的阴影。

  小代有希子之本书,不知道在日本国内的发行情况如何,相信其观点对于日本人正确认识二战的历史会有所帮助。但总的感觉,作者对日本当年以反对欧美在亚洲的特权为由,将自己打扮成为亚洲共主的形象,以解放亚洲为旗号悍然发动战争这样的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思想没有进行批判,哪怕是点到为止的批判也没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吧。

  《躁动的日本》读后感(三):历史的真相

  即使在看一本书的过程中,想法也会逐渐改变。这是我看这本书的一点感慨。 书中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都是讲述日本在战争期间决策层以及民众对俄美意识形态的形成过程,日本方面对于各个国家情报收集分析、战略对策的变更,初看前两个部分,感觉日本一直在下一盘棋,美国、苏联、中国都是其中的棋子,在饶有兴趣的观看博弈的过程中,微微有些不屑,因为毕竟日本不具备下这盘棋的能力与实力,却依然在顽强的做着努力。待看到第三部分谋求战后苏美在远东对立的局面这一部分,开始觉得日本得到了他们想要的结果,在不断的收集分析中得到谋求最大利益的政治合作与斡旋,即使战败帝国将倾的时刻,即使两颗原子弹已经颠覆了日本的时候,他们依然能够冷静的选择自认为投降的合适时机,间接促成了现在国际间的新秩序,也为自己战败谋求到了想得到的利益,我想这是一个冷静坚忍而又可怕的对手,之前历史宣扬的疯狂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缜密的分析与灵活的变通。这是即使在今日,我们依然要警惕的对手所具备的能力。 我想这本书最想强调的部分无疑是苏联对于世界局势、亚洲局势以及欧亚—太平洋战争走势的巨大影响,之前与日本签订的《苏日中立条约》,与美国的竞赛,宣布投降之后的长驱直入都为我们描写了一个复杂但真实的苏联形象,以及日本对于苏联策略的不断变更带来的深远影响,但更让我们看到的是国际局势表面平静内里暗涌的实质,在环环相扣此消彼长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利益的均衡状态。而苏联以及之后的俄罗斯做为一个大国,注定在国际事务中占有重要的角色。 最后一部分虚构战争史则让我们看到了日本的回顾与反思,以及对于美国的清醒认识,亚洲人民一直以来对于日本回避侵略战争都是深恶痛绝的,又有多少人会想到这其中也有美国的原因呢?美国驻日本的军事政府为日本人描绘了一副太平洋战争的画卷,其中所有亚洲国家不论强大的还是被侵略的都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美国的部分则被大书特书,并且以教科书的形式不断灌输到日本国民头脑中。这是一种更大的犯罪吧,因为自己的利益关系,而篡改历史,最终可能造成二战的胜利被消弭,而真正的历史被掩盖,我想这是一种更为可怕且后果严重的侵略战争吧,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所幸,日本的部分人民还是愿意探究真实的历史的,所以才有那么多的人去搜集资料、去研究、去各个国家做补偿、去演讲,也才有这样一本书的诞生,这本书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日本视角的战争历程与国民心理,也让我们在数据的罗列中、历史的尘埃中看到历史的真相。就像后记中作者所说的,在纪念仪式上,他们庄严的承诺:将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但是起码,要让他们了解,曾经犯过什么样的错误。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关于阅读这件小事儿

  《躁动的日本》读后感(四):巧读日本史

  关于日本,中国人都是很憎恨的,因为日本近一百年来的行径在中国人民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曾经他们对中国的侵略行为,使日本成为中国人民不共戴天的仇人。而《躁动的日本》这本书被誉为“日本史学界的深刻反省之作”,书中作者提供了诸多不常见的视角和观点。作者小代有希子是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博士,日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借助日本内阁、外务省和大本营的机密文件等一手资料,她全面公正地剖析了日本帝国的野心。通过看本书,可以了解当年的日本侵略历史,认识真正的日本,应为只有学习历史、牢记历史,才能避免历史的再现,通过不断强大自己,来遏制日本这个亚洲的“麻烦制造者”。本书的正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讲述二战前日本和苏俄及美国之间复杂多元的战略关系,展现出日本和苏联之间并没有因为对于共产主义的而妨碍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因为日本政府来说苏联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因为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危及其国家政体,另一方面日本人民憧憬苏联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所以一定程度上摇动了流行于民间和学界的自甲午、日俄战争之后苏联一直被日本视为宿敌的看法。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日本对于中国、朝鲜东亚大陆的霸权争斗及其归趋,其中讲述了早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政府就对中国共产党充满兴趣,并且日本高层认为极有可能将来由中国共产党主宰中国命运,并且早已有意识日本会在侵华战争中的失败。及关于朝鲜,日本高层则希望日本帝国灭亡后美苏能够在朝鲜形成权力的平衡。第三部分,讲述了在连续战败的情境下,日本当局如何谋求战后美苏在远东对立的局面。其中写道,日本当局在当时的情境下,不仅制定了避免同时与苏美两军对决作战的策略计划,还制定了保全朝鲜半岛而体面退出战争的战略计划。这又要动了民间的美军一颗原子弹打蒙了日本的说法。其实并非日本没有精神准备。第四部分,虚构的战争史:欧亚的销蚀,作者解说了日本在历史问题上难释重负的症结所在。显然,本书通过详细的史书资料来再现19世纪到二战结束时期的历史过程,带给读者对于二战和日本欧亚——太平洋战争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可以说是一部富于探索特色和能激发讨论的著作。

  《躁动的日本》读后感(五):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过去的七十年里,身为这场战争的受害一方的人们,一直沉浸在悲痛与愤怒之中。然而,在众多回忆中,人们往往过于重视自己的感觉而忽略了对这场灾难源头的探寻和省察。而这本《躁动的日本:危险而不为人知的日本战略史观》的作者小代有希子却注意到了这个为大多数人所忽视的问题。在作者看来,如果不正视这段历史,那么我们就不能真正地了解过去,也就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当然,对这个问题之所以被大多数人忽视,一是因为结果已经板上钉钉,关注一个战败国的意图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二是日本军方销毁了大批的文件资料和相关证据,试图掩盖事实。也正是这两个事实的存在,使得作者的研究弥足珍贵。   作者通过对各种遗存下来的资料的梳理,使得二战前后日本的野心和战略意图逐渐变成清晰而明朗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成为世界的五大工业化国家之一,也是亚洲唯一的工业化国家,国际地位的提升无疑推动了日本在主导亚洲方面的野心。同时,近代日本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后,各种新思潮在日本交汇,更加促进了日本扩展的野心,这种经济加文化的膨胀,无疑成为了催生日本对外扩张战略的温床。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以前很少见到的关于日本共产党的活动,可以看到虽然经历了日俄战争,日本人在情感上的近俄远美的倾向,也可了解到俄国艺术家在日本的发展的事实。在这些大背景下,“占领亚洲的蓝图”逐渐在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中慢慢形成。为了达到“联俄拥亚”的目的,日本在对中国的分析和研究上,没有少下工夫,钱穆先生就曾经在他的课堂上见过到中国来“求学”的日本人。但日本对中国的研究却不是正常的。他们的研究态度大多是建立在“极端鄙视”的基础上的,而在意图上,则希望把中国困住,让中国永远不再有翻身之地。   1937年,中日战争的爆发,的确是日方处心积虑的结果。因为他们已经大致可以估算出,当时的中国政府绝对无力与日本军队抗衡。而战争初期的走势也初步证明了这一点。日本人也甚至已经打算好,进一步联合苏联,挟制伪国民政府,遏制美国在亚洲势力的扩张的计划。不过,百密一疏的是,他们忽视了一个当时并不起眼的力量——中国共产党。   虽然,1939年,伊藤武熊的《关于中国抗战能力的研究报告》已经指出:国民党无法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这是日本人所期望的),但中国共产党深受老百姓的用户和爱戴(这是日本军政界所忽视的),“日本在军事上不可能战胜中国,只能从政治方卖弄寻求出路”,但是,直到1944年,日本军政界才正式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延安政权,而这一切是在经历了众多来自中国共产党方面的“挫败感”而不得不面对的是事实。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多线作战,已经无法从美方获得支持,所以他们更重视与苏联之间的关系,在日本方面看来,苏联一旦对日宣战,对日本而言将是致命的打击,但此时的日本依然没有放下对亚洲的野心,这一点体现在日本对朝鲜采用的双重策略上(一方面要抵抗美国,另一方面则要抵抗苏联)。由此可见,此时的日本虽已经并入膏肓,但依然怀着虚荣无比的帝国梦。   在正式宣布投降的前夕,日本依然试图取得对自己最好的结局,向苏联投降而不是向美国投降。然而,这个天真的想法随着两枚原子弹的爆炸而不得不以流产告终。   最终,满怀着帝国梦想的日本,却成为美帝国的附庸。这个出乎日本意料的结局,颇具讽刺意味。不过,回首日本的帝国梦想,我们可以看到,当它脱亚入欧时,它深受老牌殖民主义帝国的影响,走上了一条以小占大的武力殖民的道路。而当世界霸权由新兴的经济帝国主义接手时,日本反而得到了另一种殖民思路。日本会不会在这种新思路上走下去?这种新思路会不会再次激起一些日本人压抑在心底的“帝国梦”?这两问题的答案恐怕还需要经历一段时间后才能准确做答。

  《躁动的日本》读后感(六):日本的心思

  日本的心思

  ——评《躁动的日本》

  文|杜子腾

  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即将迎来,而我们这一代对于老一辈人感同身受的战争经历是否记得?我们眼中的二战史又是以何种姿态呈现?

  看一看当前主流史观片面的陈述在教科书、电视剧以及宣传领域的表现,不得不说我们的了解和认识还停留在意识形态的桎梏里,难以从更加宏大的历史环境与背景中还原历史的原貌。“手撕鬼子”只是艺术领域渲染仇视的感性化表达,除了激起民族主义的“幽灵”外,无益于对历史真正审视。

  二战之于中国人,似乎就是日本的侵华战争,这样的视角,无疑是缺乏全局认识的。进一步说,我们大陆的教育更是在这种侵华战争的背景下刻意回避了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历史功绩(虽然,近几年有所好转),所以,我们的历史认识在多大程度上是被塑造的,每个人都值得思考一番。

  《躁动的日本》可以说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作品。究其原因,其一是著者小代有希子对于战败前日本战略观的有理有据之分析;其二则是机密文件和绝密档案的一一曝光。除了这两大原因,还有颇值得一提的战前日苏关系、日美关系以及日本分别与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关系。这几大关系的梳理是整个日本战败前决策的关键点与权衡所在,同时让战争以一种日本决策高层的视角还原,这对于了解战时日本以及战后日本都将是不可多得的材料。此外,将“太平洋战争”的提法抹去,重新还原“欧亚—太平洋”的历史原貌,则是本书在层次上的拔高之处。今天是昨天的儿子,而下梁之歪则源于上梁之不正,今日日本的历史史观之形成完全拜昨日战略决策所赐。若要探析今日日本之行为,回归二战时的日本以及更久之前的日本是不是更加明智?

  除此之外有关对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判断,同样不离日本亚洲主体性的构想。依附美国的国民党政权之胜利显然是有悖于其战后亚洲的构想,所以你会看到日本对共产党延安政权的支持。而对延安政权的支持则基于其与社会主义苏联和而不同的立场以及共产党领袖毛泽东政治强人的判断。这一点很耐人寻味。

  而日朝关系以及基于朝鲜半岛的苏美中日的力量博弈,小代有希子都有着极为卓绝的回顾与论述,在这里就不再赘述。

  总而言之,以单一的视角与回望历史,后果只能是脑残式的叫嚣。与其冲着日本飙国骂,不如捧着本书看国势。什么时候理智胜过了肾上腺激素的分泌,什么时候你才能坐下来真正议事。读懂了战败前日本的心思,我们再来回望我们的历史,你有什么新发现?

  《躁动的日本》读后感(七):如何安抚历史的伤口

  “躁动的日本”,我觉得日本是一时半会也停不下它的躁动了,这本身与此处于岛国是有关系的,正是因为岛国以及地震海啸等天灾使得日本人的心态是物哀以及惶恐的,使得他们躁动不安,时刻想要扩张。《躁动的日本》是一部对日本历史认识问题的讨论思考之作,主要时间是集中在二战的时代,这也是日本一段始终试图篡改的历史,东亚民族之间的历史和解一直没有停止它的脚步,但是日本却一次次地选择遗忘,这真是令人失望。作者找到了日本内阁、外务省和《大本营机密日志》等一手资料,通过对其整理和编写,还原了战前日本与俄国的亲密关系、战时日本与美国的关系,以及对朝鲜、中国等的关系和评价,日本称霸全球的野心在书中昭然若揭,日本的残暴行为令人触目惊心。

  看过《东京大审判》的我始终在想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二战的战犯进行审判之后,是否有作用,因为我看到的是他们毫不悔改的面容,甚至是微笑,那么历史惩罚哦他们的肉体,但谁来审判他们的野心,谁来审判日本帝国的野心,而且保证这个世界以后都没有帝国或者法西斯这种政权的出现呢。这是很难找到答案的,我唾弃用高尚的言行来掩盖残忍的行为,特别是说什么侵华战争是为了确保中国在世界文明这一大框架下完成死亡到新生的周期这样荒谬的理由,实在是令人生畏和讨厌。日本在二战时候的军事行动都是经过秘密策划的,而且周密,书中第一章写的是日本和苏联建立假意的友好关系,在拉拢关系之中实施自己的帝国野心,使得苏联也被打个措手不及。我不认为谁可以代表“大东亚”精神,这种理想蓝图根本就是一派胡言,侵略便是侵略,怎可用其他伟岸的词语来修饰。我们都知道到了最后,日本是自食恶果,这个历史故事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停息战争,爱好和平的道理,而且包含了我们如何去面对一个国家的历史,如何去面对昔日的错误等等。

  y江焕明

  《躁动的日本》读后感(八):抹杀历史只能重蹈覆辙

  抹杀历史只能重蹈覆辙

  今天的日本,一边在敏感的历史问题上执迷不悟、胡言妄语,一边又在对外关系处理上装腔作势、大玩把戏,这不能不让国际社会充满担忧和警惕。那么,日本为什么会在错误道路上一意孤行、越滑越远,抑或有朝一日重蹈覆辙呢?日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小代有希子在《躁动的日本:危险而不为人知的日本战略史观》(下称《躁动的日本》把“责任”归咎为“历史总是有胜利者书写”所导致的恶果。

  小代有希子在“前言”《被“选择性遗忘”的战争及不为人知的战略思考》中指出,“美国军事占领日本后,对日本战败的叙述总跳不出‘太平洋战争’的条条框框,它不断给日本人民灌输这样一种战争记忆:日本只有败给美国,战后才能复苏并融入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以至于战争结束时,这种印象在日本已经人尽皆知。”“在这种记忆中,日本在中国战场上的失败、日本殖民帝国的覆灭,以及日本在1945年8月战后‘重生’以来应当汲取的历史教训都被选择性的忽略了。”《躁动的日本》广泛的使用日本政府及军方的机密档案等一手资料,以其独特的视角考察了至战败投降前日本帝国的国家战略,尤其是对中苏美三国的政策观,并借此对亚太尤其是东亚地区的战争和解问题进行思考。

  日本做梦称霸亚洲、乃至世界的“日本梦”,至少也有500年的历史了。早在1592年,丰臣秀吉就亲率20万军队跨海西征,梦想在北京建立三国合一的大日本帝国。尽管丰臣秀吉的“西征”失败了,但“丰臣遗愿”这一“白日梦”,日本至今还在做。种种迹象表明,尽管无条件投降的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但一些西方国家基于实用主义的需要,对日本军国主义姑息养奸。以至于20世纪60年代,再日本的几乎看不到“欧亚——太平洋战争”留下的踪迹。所以,小代有希子在“作者自序”《最深刻的省悟,定由败者血书》中感叹,“日本宣布投降仅20年,那场战争却似乎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了……大家不太愿意提及那段岁月,社会也希望我们不要提及那场战争……”在此语境下,日本军国主义“癌细胞”复发与扩散能是偶然的吗?

  日本是一个独特的民族,军国主义死灰复燃绝不偶然。“野心”的生成与恶性膨胀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根源。从国际法上看,岛国日本“先占无主地”改变国土狭小、资源奇缺几无可能,因为地球上几乎已经没有无主土地可占。国际法院1974年在“关于西撒哈拉法律地位”的咨询意见中指出:“住有土著部落或具有一定社会或政治组织的人群的地方就不能被认为是无主地”。即便是南北极,受专门国际条约的约束,任何国家不得主张领土权力。所以,日本要成为大陆国家只有侵占(殖民)。从历史上看,在盛唐时期,日本就曾试探性的挑衅过中国,被唐朝英主教训一通才长期蛰伏并表现出谦恭姿态。直至明清,日本海盗倭寇的掳掠使东南沿海不得安宁,戚继光抗倭、邓子龙出兵朝鲜打败日军使丰臣秀吉落寞而亡即是历史的证据。

  尽管日本多次亡华的迷梦都被彻底打破,但日本从未真正心服口服过,在历史、领土等诸多问题上颠倒是非、顽固挑衅。譬如,2015年1月,日本有关方面污蔑原本铁证如山、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30万死亡人数“不妥当”。有报道称,日本2015年的财年预算中,防卫预算约合421亿美元,连续三年递增,预算金额创历史新高。同时,有资料显示,具有右翼倾向的国会议员组成的日本会议,已经占国会议员的50%以上。历史教训历历在目,抹杀历史只能重蹈覆辙。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而抹杀历史者没有未来。尤其是1894-1895年甲午战争,以及日本侵华所犯下的罪行,无论到了任何时候,我们都不会也不应忘记曾经遭受的战争灾难,都不会也不应忘记为击败侵略者所付出的重大牺牲。《躁动的日本》是太平正芳纪念奖得主小代有希子耗时十余年的“磨剑之作”。在这部划时代的巨著中,小代有希子试图唤醒日本人正确审视危险而不为人知的战略史观。她认为,日本民众必须在20世纪世界历史的更大框架内,直面对美苏战略思考和规划的善与恶。或许只有这样,日本才有机会最终克服战后长期以来的阴影,与欧亚大陆国家、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携手走向和解之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