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南京大屠杀全纪实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4-06 03:31: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读后感精选10篇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是一本由何建明著作,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页数:4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读后感(一):不要被仇恨蒙蔽了双眼

  这是一本非常纪实的书,如果你想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看这本书绝对够了。书中详尽的事实和一手资料以及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绝对能震撼你的那颗在和平环境下成长的心灵,继而对日本产生咬牙切齿的国仇家恨,恨不得马上来个东京大屠杀……

  昨天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77年前的昨天,南京30多万军民惨遭杀戮,每一滴鲜血都不能白流,每一种牺牲一定要铭记。但这种仇恨,真的应该一代代传承下去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最珍惜的东西,父母、兄弟姐妹、朋友、同学,这些对自己非常重要的东西,再加上彼此的相互信赖和帮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和国家。所以当最珍惜的东西受到侵害时,每个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恨之入骨的仇恨,而仇恨又会产生更多的仇恨。为报南京大屠杀事件之仇,无数热血男儿杀入日本,以血还血,日本民族不就会跟我们产生同样的恨意,然后一直相互厮杀下去?

  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我还真仔细思考过这个问题。光明与黑暗,信任与理解,战争与和平,希望与绝望,爱与仇恨……这所有的一切如何平衡存在?社会矛盾又源自什么,怎么才能让社会上的种种争端得以平衡?等等一些非常烧脑子的问题……

  还记得从小学一直追到现在的动漫《火影忍者》,里面就是讲述了每个人对和平的不同理解,以及达到和平的不同方式。刚开始五大国之间相互兼并和战斗是为了达到和平,采取的手段是以暴制暴。后来神秘的晓组织刚开始通过一厢情愿的坦诚的爱与劝谏让大家放弃武力也是为了达到和平,是以仁止暴。再后来晓组织灭绝木叶村,让大家体会战争的伤痛,同样也是为了达到和平。最后大BOSS宇智波斑的月之眼计划,除掉所有人的思想建立幻想的世界,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达到和平。而故事主角鸣人一路走来,也是为了寻找一种达到和平的模式。

  总之,整篇动漫的每个人都渴望和平,也都为达到和平而努力。只是他们的方式有的偏激,有的幼稚,有的残酷,有的仁慈……

  因为战争,才更懂和平的可贵。建议在介绍南京大屠杀时,不要强调国家意识,这样只会产生更多的仇恨。战争的伤痛是全人类的,不管对于哪一方,不论是战败国还是战胜国。所以南京大屠杀算不上国耻,而是人类的耻辱!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读后感(二):评《南京大屠杀全纪实》 ——何从中国心

  评《南京大屠杀全纪实》

  ——何从中国心

  当我回望南京大屠杀的惨况时,我的内心是无比悲痛的。同胞被残忍的屠杀,照片中满是灰色与绝望,照片外是血红色的疯狂。这是吾等历史上最深入骨髓的痛,国人须铭记。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应当尊重这段历史。

  遇到这本书,是一次偶然的机会。那时我已经较为熟知南京大屠杀的始末,并且已经了解了某些惨不忍睹的细节。

  真正促使我发这篇书评的是这段话:“科学还这样告诉我们:一个人在绝望的时候所发出的声音为15000HZ。30万人若同时发出绝命的怒嚎,则产生的巨大震撼力超过八级地震,能将20层高的摩天大楼推倒……”。在豆瓣上,各位书评大佬,以及专业大家确为可观,但却无一人指认出此中怪异。

  科学是这样告诉我的,

  1、HZ是是频率的基本单位,是电,磁,声波和机械振动周期循环时频率的单位。即每秒的周期次数

  2、男声频率范围是:82Hz—698Hz 女声频率范围是:82Hz-1.1kHz

  3、频率不能叠加和

  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不可能突破自己的生物局限的,即生气的人的声频无法达到15000Hz。这种声波属于超声波,人类是无法听到的;无论多少人的声音共同发出,如100个人同时发出100Hz频率的声音,声音还应当是100Hz。如果作者想用数据来使读者感到震撼的话,这样的写法简直幼稚。

  一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先辈这样说过,如果我们的革命呐喊中出现了谎言,那么我们的舆论武器将永远失去作用。

  下面我想陈述几个自己的观点

  1.用伪科学呼唤民族情感与欺骗无异,这种做法与历史客观性背道而驰。

  2.该书在国家公祭日出版,大行其道却无人质疑,无人敢触其锋芒,这或是依靠政治大背景进行的无异于流氓的行为,或是作者本就将读者列为白丁,提笔只为煽情。

  3.连口号性的言论的提出都是伪科学的,科学这么严谨的概念作者都可以自己臆想而出,那从逻辑上讲,这本书本身有多少水分?

  这本书或多或少是一本较为刻意迎逢读者口味与感情的商业书,命名为“全纪实”未免有几分反讽之意味。

  南京大屠杀,不该被遗忘,亦不会被遗忘,其客观与真实的事实已经足够让人触目惊心,不需要任何人去演绎化,用煽动性的语言为自己博取爱国之名利。我真诚希望有一位中国作家能出一本名副其实的“全纪实”。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读后感(三):忘记历史就等于二次屠杀°

  ——评《南京大屠杀全纪实》

  文/蓦烟如雪

  在我印象里,母亲能全看完的书,应该是那本《中华上下五千年》,而在前几日回家的时候,我看见她坐在椅子上,拿着放大镜很投入地看着《南京大屠杀全纪实》,而且书页已翻至五分之四,这已很震惊,更惊讶的是她口中反复说了八句的“惨无人道”。

  想来,这本书,放在谁的手上,都会犹如噩梦的哭嚎。

  泱泱华夏,地大物博,每一步都是在屈辱中爬起,如果没有战争,没有丧权辱国的条约,或许今天的中国还在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如果没有炮火,没有枪林弹雨的厮杀,或许今天的中国还会“好了伤疤忘了疼”。

  曾经东方时空热播过《岩松看日本》,我看见了日本明治维新、看见了二战后的蜕变,但我印象很深停滞在岩松参观“靖国神社”时,播放的讲解说:“太平洋海战是自卫战争”,甚至慰安妇、细菌战、南京大屠杀这一系列丑陋的行径都归于“自卫”,这个“自卫”真是不要脸极了!

  虽然我不否认现今的日本也有用公正态度去承认侵略行径的博物馆,但道歉已变得无力,更甚是那些把责任推卸给中国,说中国“以排日为前提”鼓动“民族主义”才“招致了毕千功于一溃的地步”,他们道貌岸然地“怀念”与“公祭”阵亡者,把侵略者供奉在靖国神社里,这些祭拜者用行动挑衅着每一个受伤国人的心,他们甚至在教科书上撒谎,这样变本加厉的错误,更是让国人义愤填膺。

  当我看见俄罗斯每年都会祭拜克里姆林宫一侧的无名烈士墓,以色列人会集聚“大屠杀纪念馆”哀悼死难者,甚至同是二战的波兰人和德国人,也能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公祭那些被法西斯残害的战士、犹太人和普通公民,就连美国也有国家珍珠港荣军纪念日,而中国的公祭却迟来了77年。

  1937年12月13日,这一天的南京,天地悲恸,世界震惊,30万人,不是三十不是三百,是千千万万的百姓被野蛮的日本侵略军一一杀害,血洗屠城,残暴非人。

  面对国内人心涣散、军阀各自为政的局面时,曾经在正面战场的老蒋也只能叹一声“倭寇犯我中华之贼心不死,吾当万不可掉以轻心!”,可倾全国之尖锐部队,苦战上个月还是全线撤离,一句“我军虽然暂时撤退,我们一颗不能忘记我们的同胞”,“我们军队和各位暂时小别了上海”,面对没有阻碍的占领,日军迅速地前进了首都“南京”,空袭、轰炸、见人男人就抓,见女人就强奸,血雨的苏州被烧杀抢夺,川军厮杀拼勇不惜舍身,阵地在我在,阵地亡我亡,他们拼尽了最后一滴血,国殇,国痛。

  江阴失守、孤城哀鸣,娘希匹的蒋介石离开了,三面临敌的南京,那些中国守军官兵和百姓们只能面对“国破山河在”的悲凉。

  死亡,是看似那么远又这么近,红了长江水,窒息了金陵城。

  他们堵住防空洞,那些被炸药炸出的人被他们用冲锋枪和步枪,一一扫射,他们闯入私宅大院里,奸淫妇女、用刺刀杀害无辜的百姓,甚至僧人。

  他们边淫边杀,甚至像游戏一样的玩起了“百人斩竞赛”, 南京的青年们、无辜的百姓和军人被捆缚杀戮、机枪扫射,荒唐的《东京日日新闻》报刊,甚至还以此为题来报道。

  可气啊!

  我们都看过《金陵十三钗》,看过《南京,南京》,但那些都只是一个缩影,这本书里披露了更多的丑陋,他们辣手摧花,轮奸小女孩,用刺刀戳孕妇,甚至连70岁的老太都不放过。

  谁能想象扫荡的目标是女人,郑桂英、唐润珍、王秀兰、朱秀英、张慧如、彭善荣……,这些被害者的自述是铁一样的事实,这些暴行罄竹难书,他们的兽性印刻在每一个国人的身上,忘记历史,就等于二次屠杀!

  当然,南京也有一小片的光明,虽然拉贝身为纳粹党员,但他用中国 人的思维方式理解、欣赏中国人,看见日本侵略者的卑劣行为,他震怒了,他把所有的愤怒的倒了出来,他像菩萨的心肠一般庇佑那些少数不被死亡逼近的人们。如果没有拉贝,或许,三十万还只是一部分。说到拉贝,我们不能忘记魏特琳,那个《金陵十三钗》蓝本里的“主角”,她作为女性教育家,终身未有孩子却从未放弃过孩子。她像圣母一般保护着金陵的孩童们,让女孩免于侵害,让孩子得以出生。

  “女人伟大。女人不易。天下的女人都有一颗同情的爱心。当她们看到野兽向自己的姐妹施暴时,她们绝对是站在同一战壕的,即使不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女人。”

  魏特琳在离开中国的时候,说了一句话:“假如我能再生一次,仍愿为中国人民服务。”她的家乡的人将这句话浓缩成了“金陵永生”,一位异国圣母她的爱高于世界,高于那浓浓的血债。

  此时,唯有感恩,还是感恩。

  南京大屠杀的审判我一直都觉得很不公平,多说无益吧。

  我不想去忘记这段血洗的历史。

  我感恩善良,我痛斥残害,这一抹可耻的历史,像毒瘤浸满我的全身。时间会过去,历史会沉淀,我希望国人都去看看这一页,不要享受当下,要懂得铭记,懂得存在的意义。

  它太沉重了。

  沉重到,我感到窒息和害怕。

  多难兴邦,天佑我国吧。

  筱筱

  2014年12月7日星期日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读后感(四):日本曾经野蛮地侵略中国!

  1937年的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城举起了血腥的屠刀,30万的中国军民在自己的国土上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公元2014年,这一天被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抗日战争爆发距今已有77年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人似乎淡忘了那场战争。也亏得荧屏上时不时上演一些类似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剧,在吐槽的同时,也在提醒我们那逐渐远去的不该忘却的年代。正如何建明先生的著作《南京大屠杀全纪实》所宣扬的,这段屈辱的历史应该传下去,直到人类尽头。

  一直觉得南京大屠杀太过沉重,很少有人敢轻易地解读那段历史,加上由于涉及国际关系等敏感问题和史料收集之难,怕是很难有人愿意碰这块有些烫手的山芋。直到突然看到这部大部头的报告文学作品《南京大屠杀全纪实》,方有莫名的欣喜之感,终于有人冒着被灼痛的危险,揽下了这极精细的瓷器活。

  报告文学顶重要的一点就是作品的真实性,相信也是读者翻开书本,最为关心的一点,书中记述的历史事件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这会决定读者是继续阅读还是就此将书撂开手。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是一本探寻真相、反思历史的优秀力作,至少何先生在真实、完整的阐述史实方面是下了不少功夫的。要从浩如烟海的资料里找寻某小一段时间的历史是不容易的,尤其在很多史料由于种种众所周知的原因还未解密的情况下,就更加不易。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这本书正是从“人”的角度来解读历史的。书中收录了很多当时第一手的战地报道,《亚细亚》报刊、《华美晚报》《中央日报》《东京日日新闻报》等无数有良知的中外记者,用他们手中的笔记录下了日军对手无寸铁的南京军民进行野蛮空袭的铁证,这是任那个军国主义至上的民族,如何以篡改教科书等丑陋行径来掩盖历史,也无法抵赖的罪状。

  参战老兵被称为活的历史,他们亲眼目睹了日军施加给中华民族的残暴与凌辱,那是多少时日都洗刷不掉的伤害。这些口述历史者现如今垂垂老矣,但他们还是站出来了,为的是让更多的人记住这段屈辱的历史。书中以身殉国的川军将领饶国华在日军刺刀前曾经感慨:为何我中华民族让一个人口少许多的邻国几度欺负与蹂躏?如今的我们该作何回答,以告慰先烈在天之灵?

  日本是一个好战的民族,武士道精神举世文明,它与俄罗斯干过架,日俄战争便是;与美国干过架,珍珠港事件可为例证;与我们中国结下最大的梁子便是南京大屠杀,这不仅仅是一个名词,它是由无穷无尽的国人尸体铸成的。

  读《南京大屠杀全纪实》这样一本书想必大多数人的心情都是沉重,书中一行一列、一笔一划都是对侵略者的血泪控诉,研读期间,笔者几度颤栗。但这一课必须认真补上,不为别的,只为那30万惨死的灵魂!

  “经我们血染的山河,一定永久为我们所有,民族的生存与荣誉,只有靠自己民族的头颅与鲜血才可保持!”这是1937年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先生在看望华北前线将士们时所讲的话,言犹在耳,不敢忘!

  不管你所在的城市有没有在国家公祭日那天鸣笛悼念,都可以翻开《南京大屠杀全纪实》来看看,只要你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都请记住:日本曾经野蛮地侵略中国!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读后感(五):杀戮前的大决战:悲壮的首都保卫战

  南京大屠杀,距今只有77年,可能是人类文明史上最近一次大规模杀戮。我们的近邻日本,一个弹丸小国,一路长驱直入杀到我们泱泱大国的首都,以惨无人道的方式,明目张胆地屠杀30万平民和已经放下武器的士兵。血流成河,尸体堆积如山,南京大屠杀是每一个中国人心头难以愈合的伤痛。每次谈起这段历史,我们总是不免有些垂头丧气。可是,作家何建明先生的纪实文学新作《南京大屠杀全纪实》(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年11月出版)开篇,杀戮前的大决战,却展现了一个让我们感到荡气回肠的“首都保卫战”。中国军人在面对强大敌人时,表现出了同仇敌忾、奋勇还击的气节,也表现出了视死如归、英勇赴义的精神, 77年后仍然让国人肃然起敬。在当时那个情况下,我们中国人并没有想像的那么胆怯和窝囊。全面客观地还原了那场民族灾难的全部历史真相,恐怕正是《南京大屠杀全纪实》一书的重要贡献之一。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一书没有以调查报告的形式纠缠或求证大屠杀的某一细节,也没有使用炫技般地文学手法,而是站在“国家”叙述的高度,对卷帜浩繁的历史材料条分缕析,原汁原味地展现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全景。每一位带有诚意的读者,有良心和历史责任感的中国人,都会通过这本书深刻了解我们民族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促使我们自己从原始的悲愤转向理性的分析,从历史挫折中吸取教训。这,可能是我们告慰30万亡灵的最好方式了。就像作者在书的后记中期望的那样,只有通过深入地了解,冷静地思考,潜移默化的灌输,才能形成主张与观念,才能形成信仰与意志,并从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中认识个人层面和国家层面及时代层面上种种深刻的问题,在一个人内心构筑信仰、坚定主张。《南京大屠杀全纪实》没有刻意地放大历史片段,或者仅限于从形式上煽动民族情节,而是帮助我们当代的年轻人全面客观地了解历史,引发他们的思考。这正是近年来几部有关影视作品难以比拟的重要现实意义。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读后感(六):铭记历史,崛起中华

  铭记历史,崛起中华

  ——读《南京大屠杀全纪实》 文/阳光漫天10

  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的认知,开始于初中历史课本的描述,但我也仅仅只是知道南京大屠杀这件史事,仅知道30多万的南京同胞无辜惨死,知道日本人的凶残嘴脸和罪恶行为,对于这其中的各种,并不详知。终于在2014年的今天,我读到了这本全纪实当时日本军阀进行南京大屠杀的书籍,这也是第一本全面、深入详写南京大屠杀的史记作品。

  这本书很沉重、太悲惨,但我深刻地认为每一个中国公民都有义务去读读这本书,只因我们是中国人,只因为中华民族、南京同胞曾经遭受过这样的屈辱难劫,我们要知道,要铭记,要缅怀,要有一种让悲剧不再发生的意识,要有正视历史和崛起中华的爱国力量!正如作者所说“当全世界(包括日本人在内)的读者阅读完我这部作品的时候,大家也许才会真正明白为什么善良、宽容、豁达的中国人会在77年后的今天,要为在南京大屠杀中死去的30余万遇罹难者举行公祭——因为这是一段不可更改的血凝的历史。”

  当现代日本人还把“侵略中国”篡改成“进入中国”这样的无耻语言搬进教科书的时候,我们中国人还有什么理由,不认真读读这段真实的历史!

  这本书对资料的选择和考证科学真实,来自于各种日本侵略南京的真实沿传资料,来自于战争幸存者的真实口述;来自于当时战争幸存者的真实口录;来自于国外记者对当时情况的报道纪实,来自于当时日本侵略军的日记文献。书中文字,是作者精心准备为每一个只要识字就能读懂的写作,作者的努力和认真,作者写这本书时的悲痛、愤怒和决心,都在这些文字里。

  几百人一时倒下,头颅堆积,只是日本侵略军玩的游戏!少女妇女老奶奶的惨叫,旁边日本人的笑脸欢声,只是日本侵略军奸淫的手法!大田俊夫“抓来做豆腐要选美女”,天!这是何等禽兽的丧尽天良!

  血流成河,红了长江水。日本侵略者日记中,那种把“处理”南京同胞当作荣幸,并以此为快乐的时候,这种的畸形变态罪恶到极端的行为,何为是人!日本侵略军为自己的侵略行为作诗歌颂,唱歌欢呼, 何是人心!

  这是怎样一群日本侵略军!这是怎样残忍的画面!这是怎样悲恸于心的过去!这是怎样惨离生命的南京人民!书中纪实的日本侵略军行为,比人能想象的更邪恶万分!

  若再版,我强烈建议增加那些日本侵略军残忍行为的图片。虽然文字已经深刻地让读者看到无数残忍画面,但我们有必要尽所有角度呈现日本侵略军的罪恶!把日本侵略南京大屠杀的这段历史传下去,直到人类的尽头!

  1937年12月13日,30多万中国南京同胞惨死,血流成河,尸骨遍地,人间地狱;2014年12月13日,中国有了第一个国家公祭日,终于第一次以国家政府法律的高度力量,来祭奠这段历史和30多万南京同胞的亡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落后就要被挨揍。“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一段南京同胞被惨痛侵略的纪实,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阅读的爱国书籍,我们必须铭记这段悲恸过去,才能真正走在追求和平的道路上!

  天佑中华,铭记历史,愿不再有战争!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读后感(七):铭记这段历史

  转眼即将迎来首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作为献礼作品,这是一部应景之作,但是并不浅薄,可以看看作品的一些目录:第二章红了长江水(大屠杀第一天)

  6. 守军的记忆

  7. 日军的记忆

  8. “热线”里的记忆

  9. 城市的记忆

  第三章 窒息的金陵城(大屠杀第一周)

  10. 见了男人就杀

  11. 堵住防空洞就杀

  12. 闯进宅门大院就杀

  13. 为迎“入城式”的大绝杀。

  作者何建明是一个报告文学作家,其代表作有报告文学《国家》《忠诚与背叛》《根本利益》《落泪是金》《中国高考报告》《国家行动》《共和国告急》《部长与国家》《生命第一》,电影《西行囚车》《信天游》,电视连续剧《奠基者》《国家行动》等等。

  作品曾七次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三次获“鲁迅文学奖”,五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三次获“正泰杯报告文学奖”,四次获“徐迟报告文学奖”。

  作者饱蘸国人的血泪,文笔大气磅礴,以详尽的事实和一手资料以及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震撼着读者,以犀利的拷问促使今天的读者深刻反思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深入思考其历史教训现实意义。值得一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