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松下幸之助在哭泣》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松下幸之助在哭泣》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4:35: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松下幸之助在哭泣》经典读后感10篇

  《松下幸之助在哭泣》是一本由岩谷英昭著作,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页数:2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松下幸之助在哭泣》读后感(一):松下幸之助为何哭泣?

  市场风云难测,曾经风光一时的日本家电企业在进入21世纪后明显创新乏力、弱势显现。在2011年,松下、夏普、索尼日本家电行业三巨头分别出现了7722亿、3760亿、4566亿日元的亏损额。后续年度,业务虽略有起色,但前景仍不明朗。这些曾经傲视全球家电企业的三巨头,如何由高高的神坛跌落尘埃?究竟多少沉疴痼疾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凡事皆有因而起,就如同日本家电企业的崛起一样,其衰退也同样有着独具一格的日本特色。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曾负责松下国外营销业务40余年的松下重臣岩谷英昭在深感痛心之余,祭出了《松下幸之助在哭泣》的大旗,直指以松下为代表的日本家电企业的种种弊病,痛陈松下电器因背弃松下幸之助先生的核心思想而犯下的种种错误,当然自揭痛处的目的并不止于批评,更重要的在于岩谷英昭以一颗赤子之心,倾自己一生职业心得,为日本家电企业开出了具体的治病之方,书中提到的不论是批评还是建议,都值得中国企业反思、警醒。

  综合书中所述,日本家电企业的衰落受制于内外双重因素的影响。从外部环境看原因有三:数码技术迅猛发展,缩近了家电企业间的技术差距,不仅令日企技术优势迅速被摊平,而且为经营灵活的新企业快增成长创造了条件;日元升值令日本家电的价格在降声一片的国际家电市场上更显“鹤立鸡群”,由倍受追捧的宠儿直降为被边缘化的滞销商品;中国、韩国家电产品各具优势,在国际上已经拥了足以匹敌甚至超过日本家电商品的号召力,与日本形成了鼎足而立的竞争格局。

  笔者以为外因永远不是决定因素,如果能够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战略,未雨绸缪把握时机,日本电器企业凭借曾经的品牌优势,完成有机会在数码家电、智能家电领域领先一程。只可惜日本家电企业头顶过去的荣耀光环,迟迟不愿梦醒,更不愿正视风起云涌的国际竞争环境,错失了一次次先发制人的时机。相较外因,内因才是导致日本家电企业没落的根本症结所在。

  骄傲自满的代价。

  如果世界仍然处于几百年前的缓慢变化当中,日本的这种做法或许短期内难见劣势,但在技术变革如此迅猛、国际合作如此紧密的今天,企业一旦将自己与世界相隔绝,其创新力、洞察力、市场适应力必然直线下降。自大的学生被老师教训再正常不过,美国以苹果公司为样本又给日企上了生动的一课,当然旁听的也包括中国和韩国企业。在创新力上,亚洲企业整体偏弱,在智识上我们还需更多的向西方学习。

  固步自封的代价。

  松下幸之助先生著名的“自来水理论”——让所有家电都实现大规模生产,都变得如自来水一样普及且价格便宜,让人人都会过上幸福生活,这一美好设想显然不仅没有在松下电器身上实现,反而日企家电在国际市场上价格“一日独秀”,难怪作者会为此书取名《松下幸之助在哭泣》了。松下幸之助先生的理想,和松下电器企业采取的行动正在背道而驰,就如同楚河汉界般地分明,这是现实版的讽刺剧吗?

  此时,西方国家早已采取了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水平式发展战略,通过在后发展国家加工生产、就地取才,而摊低了生产成本。在这一点上,中国企业可谓居功至伟,低廉的人工成本、低廉的环境污染成本,令发达国家不约而同地爱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可惜的是日本在这场盛宴中并没有分得太多的羹汤。日企虽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作为迟到者,已经没有味道鲜美的头啖汤可供品尝了。目前,中国的人力成本正在逐步走高,中国企业的品牌意识正在觉醒,迟到者再来分享盛宴,怕是要付出迟到者的代价了。

  忘记初心的代价。

  松下幸之助先生视员工为企业的第一财富,从员工进入企业的第一天便开始提供持续不断地培训,为其提供成长空间,并提出了“造物先造人”的立企思想。正因如此,松下电器才安然度过了1929年的大萧条,当时松下幸之助将员工上班时间减少了一半,却全额支付薪资,此举感动了所有的员工,全员利用休息时间拜访客户,推销产品,只用了两个多月就处理掉了库存,几个月后,生产订单纷至沓来。这场危机,不仅没有令松下电器损失元气,反而增加了企业的凝聚力。

  再观当下,松下电器的管理当局背离了企业对员工曾经“终身雇用”的承诺,每遇危机便大开裁员之门,视职工为企业的经营负担,甚至有人放出了“劳务费就是变动成本”的豪言。“裁员”是一柄双刃剑,它可以迅速缩减企业开支,在财务报表上打出一个漂亮的数字,但同时在裁员浪潮中也会流失一批优秀人才,即使留用者也会心有戚戚。作者讲述从松下流失的一批优秀员工,被亚洲其他企业以高薪聘请,迅速成为新入职企业的骨干,在企业发挥出重要作用。伴随人才的流失,企业的技术秘密、客户群也将不可避免地流失,这种连锁反应是无可避免的。

  人心并非无情物。松下老员工在工作岗位上鞠躬尽瘁几十年后,被当成了企业的“负担”,而亚洲其他企业却抛出橄榄枝高薪聘请,这样冰火两重天的对比,怎不令人唏嘘感叹?被日企主动或被动赶走的员工,到新单位却如鱼得水,他们将技术秘密倾囊相授,在新企业支持下大胆创新,与松下针锋相对。造成今天之局面,松下除了自饮苦酒外怕也怨不得别人。以松下为代表的日本电器企业为世界供献了训练有素的专业人才,这点对促进世界家电企业技术交流很重要。但话说回来,假如日家电企业在创新力上仍无所作为,怕是其产出人才的含金量在未来也会下降。人才增值于不断的学习、交流以及创造之中,企业的增值也同出此理。

  岩谷英昭开出的救赎之方。

  作者融半生经历苦思的经营良策,基本源自松下幸之助先生的思想,可惜的是在老先生身后,他的“自来水理论”,“造物先造人”、“共存共荣”理念,皆被企业的继任者背弃了。作者认为,如今要想扳回日本家电企业的大败局,并不需要花枝招展的招式,重新拾回老先生的核心理念,重温老先生的待人处事的宽厚之风,就像遭遇1934年猛烈台风那样,从跌倒处爬起来,仍能治愈日本家电业的沉疴救疾,在动荡的国际经济环境里,日本家电企业仍有复兴的希望。除此还需加紧与世界融合的步伐。在市场动向上,不能再以逼仄的日本国民消费习惯看世界,产品的评判标准也当与时俱进;在经营模式上,也需要放下姿态,与合作伙伴建立良好关系,建立良好的企业生态环境;在销售渠道上,放下“高贵”的矜持,接接市场的地气,这不仅是打开市场销路的需要,同时也是了解市场风向的必修功课。书中未特意提及的是作为家电企业更不应忽视创新的重要性,率先发现、引领消费者的需求是在竞争激烈的红海领域脱颖而出,驶入蓝海的不二之方。另外,还需正视的是日本企业的品牌影响力正在日渐流失,企业若不重新为品牌做定位,为品牌持续不断的注入生命力,他们很快会被互联网的原住民所淡忘。

  书作者岩谷英昭在本书中,并不止点数松下的成败得失,而是将目光放宽至以松下、索尼、夏普为代表的日本家电行业,在分析国际时局时,作者的目光在欧美以及亚洲之间纵横捭阖,对国际上参与家电生产、销售、竞争的企业如数家珍,对各国消费者消费偏好也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假若日本家电企业有听进逆耳忠言的胸襟和气度,或许在不远的未来,在这片岛国之上仍会有家电企业王者归来。

  一面透光的镜子。

  于中国读者而言,这是来自日本的自醒书,但它同时也是一面透光镜,一面让我们看到日本电器企业的前车之鉴,一面让我们看清自己在国际分工合作大舞台中的地位,明了世界看我们的眼神。至今我们以大国崛起的姿态成为称雄世界的经济强国之一,但戴的仍是一顶打工皇帝的帽子,何时我们能够拥有超越苹果、三星的品牌、拥有能够改变世界的创新力、创造力,我们才能真正获得世界的尊重。

  虽然中国的低成本优势正在渐渐消失,但中国产业工人的职业素养、技能正在日渐提升,如此良好的性价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具有相当的比较优势。唯GDP至上的中国地方政府、唯报表利润至上的中国企业,于短期内承接国外代工业务,无论如何都是一项不错的买卖,但在这份沉醉与舒适中,只会让我们的手脚更发达,却不会滋养我们的大脑。友商择其利而来,我们除精诚合作以外,是否还应建立属于自己的产业体系,打响自己的产业品牌,激发自己的创新活力呢?未来,我们当如何与国际伙伴合作,如何为自己重新定位,仍是中国企业家不能回避的选择题。

  本文发表于2014年11月18日新浪读书专栏:

  http://book.sina.com.cn/zl/shuping/2014-11-18/1904860.shtml

  本文发表于2014年11月22日中国证券报

  http://finance.china.com.cn/stock/20141122/2804768.shtml

  《松下幸之助在哭泣》读后感(二):质量太好反而是不畅销的原因?!

  我家里有一套很古老的全套影碟音响机器,是我爸妈结婚的时候买的,90年代初这样的机器,还是很震惊过邻里的,那套机器是一套多媒体播放器,有影碟机,录音带播放器,还有我叫不上名字的,不过标签上写着”Panasonic”。打我记事起,就没人用那套机器了,很多年后,我一时兴起,插上电源,放了张碟片,竟然还能播!

  松下的质量是真的好!

  但是近些年,似乎真的是很少见到日本电器产品的踪影,横行天下的是韩国的三星,LG,还有一些中国的品牌也开始冒头。

  是日本电器的质量不行了,还是什么原因?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这本《松下幸之助在哭泣》的作者所探讨的——

  1.质量好反而不是优势?

  一般而言,我们都认为,电器产品要想在市场立足,质量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曾几何时,日本电器产品可以风行亚洲,甚至于畅销欧美。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这一切开始改变,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电器产品价格的不断下跌,人们倾向于自主性的隔几年就更新换代,哪怕原先的东西并没有用坏,人们也会因为一些别的理由去升级家中的电器。如此这般,电器的质量就不是消费者所关心的首要,相反,新功能,价格,外形等等,成了消费者更为关注的。

  于是乎,一直立足于质量,而没有新的设计理念的日本家电企业便开始失去阵地。而在苹果公司独树一帜地推出IPOD,IPHONE,IPAD等别具一格的产品,占据了绝对性的优势地位后,日本家电更是陷入了全面溃败的境地。

  2.一条龙服务反而不好?

  松下一直以来都以其垂直整合链条为荣,垂直整合经营方式是指一个企业集团从研究企划、市场营销、商品研发、生产销售到售后服务形成一条龙的手法。一直以来,日本企业大多采用全面出击的形式涉足从上游到下游供应链的所有环节,好处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但在全球化时代,这种方式无论是在速度,还是控制成本方面都渐渐失去优势。像苹果公司基本上除了产品研发和设计之外,其他所有的都是外包给外包生产公司生产。

  3裁员反而降低业绩?

  曾经,日本是终生雇佣制国家,但因为经济衰退,不得不裁员。裁员造成了人才外流,使得其它亚洲企业,尤其是韩国企业大量吸收了日本被解雇人才,使得高端技术、优秀的企业文化和理念外传。不仅如此,裁员导致那些虽然还暂时留在公司的员工也没有安全感,不以公司为家,整天想着跳槽,谈何为公司卖力?

  以上三个观点是作者在本书中告诉读者的,确实让人大开眼界,原来管理是一门那么深奥的学问。

  提出了症结所在,作者也提出了许多解决的方案。至于方案是否行得通,则有待时间考证。

  《松下幸之助在哭泣》读后感(三):21世纪最重要是什么———人才

  如果说从小受文化影响最大的国度是哪个?我真的没有办法回避日本,刨去历史上的种种,80.90年代这代出生的人文化上受影响最大的的确是日本。美国太远,而日本很近,历史上儒家文化的融汇,很容易让中国人产生共鸣。

  上学那会,能够拥有一台索尼或者松下的cd机是一件很值得炫耀的事情。包括后来中国普遍使用的dvd都是从日本改良引进过来的。初中时代一台日本的卡带机就是同学中羡慕的人,拥有任天堂的psp更是校园风云人物。日货无论是在做工上和设计上都有自己的创新和人性化设计。

  时至今日,身边在数码产品上使用日系产品的是越来越少,我们的手机不是苹果就是三星,然后就是国产的小米,华为。其实一直都在思考为什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在90年代新世纪初引领潮流的索尼,松下为什么没有特别拿得出手的产品呢?

  我倒是觉得日本数码产品在互联网这样的一个大时代下,没有产生特别突出的数码产品和日本国内的互联网环境有关。日本的硬件很牛,但是软件方面一直是一个短板。日本人的长处在于把一个大家都能弄的东西弄精、弄好。比如索尼是做半导体起家,其实这在当时是人人都能做的,但是盛田昭夫用质量、价格和实用性征服了世界,这个看起来简单的东西,要做出品牌性,是非常不易的。

  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需要硬件和软件的配套服务,在本书之中以苹果公司为例,白色家电和互联网的融合,才有如此强大的粘性,从MP3到ipod直接把原来风光无限的Walkman打击的毫无存在感,有谁会再用那种体积庞大,只能听几首歌曲的东西跑来跑去。而且外来的互联网公司在日本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市场,所以这个行业在日本的价值,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互联网不同于制造业,日本产的丰田和本田可以无阻碍地畅销世界,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需要一个全球化的格局,互联网是高度强调速度和运营的,而日本这样国家的互联网公司又只能在自己本国这样一个小池塘里面发展,这样的小池塘很难能长出大鱼。日本本国强大的服务意识也让日本本土的互联网企业壮大发展,太过于面面俱到,服务周全而不需要网络上程序复杂的订单。再加上没有中国这样自给自足庞大人口基数,又没有英语这样的全球化语言,日本本土的互联网企业甚至还有不如韩国做的好的。

  本书中还谈到一点,日本企业容易受日元汇率的变化,而害怕这种变化是日本家电厂商难以把企业生产转向国外,愿意有两,一是担心技术机密泄露,二是担心国内就业。坦诚而言,确实如此,大家都知道台湾的富士康是苹果的代工公司。

  当然日企的全面低迷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人才流失,日式企业的家长式管理方式,个人与企业捆绑在一起在企业发展良好时非常有左右,但是在面对全球化竞争的大环境下,收到日元汇率,国际环境的影响。导致日本企业丧失了宝贵的人才,并导致人才流出,最后给曾经那些并未看好企业便捷的获得了人才资源。80年代后期的泡沫经济给日企的衰败留下了隐患,也给对于整个企业最为重要的人才带来了流动危机。

  21世纪最重要是什么——人才!日企沉浮也会在即将或者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展露头角的中国起来带来很多值得反思和学习的地方。

  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能够拥有一台日本品牌的家电对很多人来说是件特别荣耀的事。当时,日本家电产品风靡全球,在日本更是诞生了像松下幸之助这样的“经营之神”,可谓风光无限。然而,进入21世纪后,面对汹涌而来的数码潮流,面对日益强大的竞争对手,日本家电业却举步为艰,反被对手超越,被市场所抛弃。松下幸之助先生若还健在的话,看到这一幕恐怕也会哭泣。

  日本家电业到底患上了什么重症?是对手变得强大,还是自身出问题了?日本家电业的未来在哪里?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面对一系列的问题与困境,日本的有识之士也在反思探索。原美国松下电器董事长兼总裁岩谷英昭,根据自己40多年的一线管理经历与感悟,本着利用松下幸之助的经营理念来诊验日本家电业的沉疴,并开出复兴灵方,同时,也是希望各国企业能借鉴日本家电业兴衰过程中的得与失,以此来达到“共存共荣”的理念目的。创作了这部著作——《松下幸之助在哭泣》。

  在新兴变革时代来临之际,做为该行业的曾经领航者,日本家电企业却仍然高高在上,没有进行反思,看不到危机的严重性。没有及时赶上家电技术数码化的步伐,没能及时向国际水平分工的经营方式转变。依然陶醉在“制造大国”的神话之中,仍然固守着自己传统的经营方式,过分注重技术性,而忽略其实用性。他们仍坚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维方式,因害怕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与技术被竞争对手模仿,而不敢与世界接轨。而在国际一体化的今天,这种极度的不适应性,注定使得其步履艰难。恶性循环的裁员又让员工失去了对企业的归属感,在人才不断被竞争对手挖墙角,在技术逐渐差距越来越缩小的情况下,日本家电业仅存的优势感也荡然无存。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企业在放慢前进的脚步停滞不前,而其身后的对手却在大踏步向前追赶。

  “销售对顾客有用的东西”、“与其售前奉承,不如售后服务。”、“企业的核心力是人才”——这些松下幸之助的的名言,在今天依然无比受用。走出困境的突破口在哪?岩谷英昭先生说:“这就要求日本家电业要立足长远加强人才的培养,转变经营理念,在保持自身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加速度开发满足时代要求的新产品,实现向水平分工模式的转变。虚心向对手学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用跌倒了就爬起来的勇气,坚持不懈地努力,来重新赢得市场主动权。”

  “复兴药方”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踏实的前进,是丢掉优越感的归零出发,是知耻而后勇的进取心。企业之间的竞争好似跑马拉松赛,每个参赛者都能找到自己所处的状态,跑在什么位置,就决定着你有什么样的收获。

  《松下幸之助在哭泣》读后感(五):乔帮主是可遇不可求的

  世间万物有阴必有阳,互济则和谐共生,相争则此消彼长。曾几何时,日本的家电产品横扫全球,三大巨头松下、索尼和夏普,再加上三洋,可谓当时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索尼公司总裁盛田昭夫写的《日本可以说不》显示出日本企业家的自信或自傲。但很快,1990年以后,日本经济陷入停滞,开始“失去的20年”。现加上中国、韩国家电企业的迅速崛起,日本家电当年雄心勃勃、攻城掠地的情景已经不复存在。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相伴而生的技术无国界化,再加上网络的发展,电子通讯产品竞争十分激烈,但擅长电子产品的日本却未能赶上这班车。

  家电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十年。倘若松下幸之助再世,目睹今天的局面,也不禁会潸然泪下。

  岩谷英昭,23岁进入松下电器公司,曾负责国外营销业务40余年,历任美国松下电器公司总裁和董事长,由他写的《松下幸之助在哭泣》得以让我们从松下电器公司的角度观察并分析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家电产业。本书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分析失败的原因,乃号脉,二部分是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乃是开方。虽然作者分析得有点让读者思绪纷杂,但从一个把一生的大部分时间献给松下,对松下感情深厚的人嘴里说出来的话,要远比一个站在门外旁观的人更有体会,更有深意,更需引起人们的注意。

  事出皆有因,因则分内外。由于韩国、中国企业的崛起,家电产品竞争加剧。从现在的家电品牌不难看出,韩国的三星、LG在与日本竞争高端市场,而中国的海尔、创维、康佳、TCL、长虹等利用成本优势几乎囊括了中低端市场,同时还在积极地参与中高端市场的竞争。结果,日本家电企业在高、中、低端市场全面失守,原先的高质量已经被数码技术的进步将差距缩小得几乎微乎其微,产品质量不再是吸引消费者的唯一因素;因为其他制造企业在水平分工和廉价劳动力的利用,产品价格的竞争也失去了优势;产品销售渠道也由小型零售商店向厂家直销、网购、大型连锁平价量贩店等方式转变,而日本家电企业仍然是打品牌,走直销的路子,囿于日本国内市场;在将电视机、录像机等硬件与电影、音乐等软件相结合的多元化战略投资上铩羽而归;在创新方面,日本家电企业死守传统,不能提倡和践行独具魅力的崭新设计理念,在美国苹果公司独树一帜地推出iPod、iPhone和iPad之后,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从此全面陷入困境。

  当然,作者还提到了宏观经济环境因素,比如全球经济低迷、日元汇率的升值,导致日本家电出口的下降;还有不可抗力的因素,比如日本大地震、泰国的洪水等。

  作为松下的销售人员,当看到松下的家电风靡全球时一定感到骄傲吧,但现在,作者所到之处,看到松下等企业的技术人才在为其他国家的家电企业出谋划策,开拓创新,不但提升了对手企业的技术实力和产品开发能力,也注入了日本企业秉持的重视质量和甘于奉献等文化,深感痛心。

  企业之间的竞争在于产品,而产品背后的则永远是创新的人。岩谷英昭认为,重振日本家电业的第一笺处方就是“向以人才为本的经营转型”。从企业方面看,建立公平、公正的奖惩机制,创造一个让优秀人才趋之若鹜,以企业为家的稳定工作环境,并且尽量不要裁员,在万不得已需要裁员时,也要采取措施留住优秀人才。从宏观角度看,作者认为,与其为确保民众养老金的问题绞尽脑汁,不如创造一个让有余力的人可以始终活跃在工作岗位的社会环境。说到底,这种做法传统意味深厚,方子有点老了,感觉是年功序列、终身雇用等制度的翻版,对因激烈竞争而身体虚弱的日本家电企业来说,似乎远水解不了近渴。

  但是,人才流失既是果,也是因。一来是其他国家的企业高薪聘请,二来日本企业裁员,又让一部分人另谋高就。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松下首先是一家培养人才的公司,其次才是一家生产电器产品的公司。”这种造物先造人的理念没有得到传承。面对数码技术的突飞猛进,日本家电企业没有制定适应这一市场变化的经营和技术人才的战略,以至于在家电业商务模式出现转型时,无法从原先仅经营硬件产品转变成提供包括硬件产品和相应互联网服务在内的软硬结合的综合服务模式。再加上为了不让技术秘密泄露到外国竞争对手手中,拘泥于垂直整合的经营模式和国产化,固步自封,导致经营恶化,继而不得不裁员,终身雇用制土崩瓦解,反而使得技术和经验被竞争对手掌握。而人才的流失造成了竞争对手的壮大,并且让剩下的员工丧失对企业的信任,加重流失,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到是真应了松下幸之助说的那句话:“得不到人才,即使公司的历史和传统再辉煌,也将渐渐衰败。”

  从技术上讲,日本家电企业是可以生产出iPhone、iPod这样的产品的。正是因为缺乏人才,它们没能预测到全球经营模式应随数码电器的变化而变化,没能预测到网络和家电相互融合的泛在网络时代趋势。当苹果公司致力于iTunes Store的强化及创建其独特的泛在网络之时,日本的家电厂商正忙着抢占电视、数码相机、数码录像机等市场,并热衷于对消费者并无多大意义的规格之争。

  松下幸之助有理由哭泣,因为松下电器产品再也没有吸引人的亮点了;

  松下幸之助有理由哭泣,因为他说过的话没在日本企业继续贯彻落实,而是在竞争对手企业里开花结果了;

  松下幸之助有理由哭泣,因为乔布斯这样的人才不是哪家企业能够培训出来的,也不是国家进行教育改革就能培育出来的,他需要的是适合他成长的制度环境和文化土壤,但无论怎样落实“造物先造人”,都无法复制出乔帮主二世,想到这里,松下幸之助未免会更加痛哭不已吧。

  一个没有钱上完大学的人,凭借着“从常识和知识中解放出来的单纯灵感”开发出的苹果产品,让全世界为之着迷。乔帮主是可遇不可求的。不管你为拯救企业开出什么处方,他都是那个药引子。

  中国的家电企业也不会长期高奏凯歌,中国的其他企业也是如此,因为这是产业规律使然。我们是培养只会死记硬背,且又红又专的革命接班人,还是为比尔•盖茨、乔布斯或扎克伯格培育成长的环境?面对人才竞争,我们是未雨绸缪地现在哭泣,还是后悔不及地事后哭泣?或许这正是本书副标题“日本家电业衰落给我们的启示”寓意之所在吧。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更可以知兴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