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论历史》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论历史》的读后感10篇

2022-04-06 03:32: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论历史》的读后感10篇

  《论历史》是一本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Eric Hobsbawm)著作,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8.00,页数:4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历史》读后感(一):历史之见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前一阵子德国总理访问日本,在东京发表演讲时指出,正视历史是德国重返国际社会的前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周年对德日意义重大。而与德国相反的是,日本一直无视甚至歪曲历史事实。国家对待历史的态度尚且如此,何况个人呢?我们个人在对待浩如烟海的历史的时候,是如何通过历史相关知识的了解尽量客观地看待历史上的那些人和事儿呢,而负责撰写历史书籍的史学家们,又该如何对待历史呢?《论历史》的作者在前言中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认为如果不却别什么是及什么不是,那么历史就不存在了。至于如何搜集并且诠释这些可被验证的数据,包括实际上发生了什么,以及人们对此是怎么想的则是另一回事。

  在《论历史》中,作者强烈支持“历史的真相”,而对于如何认识历史的真相,作者用了大量的篇章进行阐释。从题目看起来,这部书似乎是讲历史知识的,但读起来,我们才发现,这本书并不是具象的历史知识的铺陈,而是在宏观层面解决如何看待历史,历史能告诉我们,在历史学上做过突出贡献的人和观点,以及解读历史的不同派别和方法。涵盖内容非常广泛,但作者又不是泛泛而谈,而是进行了个性化的解读,在解读过程中历史知识作者信手拈来,作为例证。比如在“关于当代社会,历史能告诉我们什么?”这一部分中,作者以“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处在个人生命、我们所属的家庭以及团体的连续体中”来类别历史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这种关系,这是一种个性化的形象化的解读。

  厚厚的一本《论历史》让我看出自己的浅显,对于这种大部头的理论性著作我想来是有所畏惧的,因为它相对来说比较专业,比较深奥,但如果你静下心来,仔细读来,除了专业的知识, 我们也能读出作者的细腻生动的描写,就像镶嵌在历史知识中的有趣事件,让枯燥的理论书籍增色不少。比如作者提出的“心态史”,就非常有趣,值得我们去深入解读。

  《论历史》读后感(二):历史学家的历史

  历史学家的历史

  评《论历史》

  人类先有了历史,然后有了历史学家,再有了历史学家的历史……历史的推进与学术的发展总是相伴相生、共同发展。在我们领略历史的波澜壮阔、荡气回肠同时,我们也会感叹历史学家的妙笔生花、观点独特。《论历史》就是这样一本对于历史论断高屋建瓴的书,虽为作者几次讲演所汇集的书稿,其对于历史的论断、对于现实世界的走势以及各位历史学家、政治人物的精彩点评,足以让读者受益。在内容上,受语言文化背景和专业历史知识的限制,阅读中屡屡会受到一些阻碍,但在吸收霍布斯鲍姆先生的历史观点上,应该还是有很大收获的。

  霍布斯鲍姆是一位历史学的大师,他在推进历史学发展的过程中,也极力推崇将历史学与其他学科融合(例如经济学、政治学等),以取得更大的学科进展,在书中他着重提出了历史学与经济学的融合,并希望历史学与经济学共同成长与发展。每一门学科都需要有自己的生命力,而学科的大师会精确地分析判断学科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并为学科发展提供现实的指导和帮助。

  除此之外,霍氏在讲演中提及的很多观点,都带有智慧的闪光和思考的深度,例如,“神话与创造是认同政治学的核心”,一语道破了政治学外壳以内的实质;“人类社会植根于过去,他们从过去定位自己”,解析了人类社会自我认同的根基,以及社会发展的轨迹;“义务教育的目的是认同国家政策,服从政府管理”,阐明了义务教育这个国家教育任务的深刻内涵……以上种种,都可以让人深省,发人深思,让读者感受到历史学家严重的历史观点,获得思考与争辩的思想观点,取得知识与智慧的给养。

  2015-3-31

  文/乡村土狼

  《论历史》读后感(三):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思与辨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思与辨

  ——读《论历史》

  赵青新

  《论历史》是英国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80岁高龄时编撰的重要著作,收集了他在20世纪60-90年代参与的一些重要的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的论文,充分体现了他精深的学术成就。

  该书内容主要包括:对历史与现实及未来关系的思考;对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关系的探讨;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地位及其影响的论述;对20世纪史学思潮,如计量史学、心态史学等的关注;以及对一些与当代社会紧密相关的历史问题发表看法,如野蛮主义。这些话题看似分散,其中却内涵着一个中心主题,即对历史学的思辨:历史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这些作用的发挥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以及史学工作者应该如何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科学地看待历史本身。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研究历史可以总结过去的经验,并为当下的社会生活提供借鉴,这是我们的普遍共识。霍布斯鲍姆同样重视史学的这项功能,但他极大地扬弃了“以史为鉴”的工具效能,而使之拓展深化为带有哲学色彩的人文思考。

  霍布斯鲍姆认为,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一个内在的统一体。所有的社会形态都需要在过去中确认自身的位置,割裂历史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那些因怀古风尚、乡愁情怀而企图恢复过去的做法,比如犹太复国运动者主张回归到以色列国在犹太人被逐出巴比伦而散居世界之前的过去,在实际上是否定了超过2000年来的犹太人历史。“历史学家所要面对的问题,乃在于要分析社会中‘过去感’的本质,并追溯其变迁与转型。”那种旧式的把历史当作经验来用的做法,过于狭隘,并不可取。“真正的历史学总是要去挖掘社会互动的模式,变迁与转变的机制与趋势,以及社会转变的方向”。历史学家应当通过其回溯性的工作来实现“持续地在预见”。

  在“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一节中,霍布斯鲍姆说,“未来的世界从事经济计划的机构可能不局限于国家,大企业也有可能”。这篇演讲稿发表于1980年,全球经济与跨国经济还没有像20世纪90年代中期那样成功,在当时仍不认为未来会出现一个全球性的不可控制的自由市场系统。这个论断体现了霍布斯鲍姆的敏锐的预见性和对世界趋势的把握。霍布斯鲍姆的经济发展视野植根于马克思主义,他认为马克思集中心力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内部的经济机制,这个机制推动着资本主义也引导着资本主义。马克思丢弃了传统的线性思维,只承认世俗都有一种自由竞争的倾向,但这倾向最终会造成经济集中,马克思察觉到全球经济增长不会是同质的或是线性的,而是受到比较成本的影响,这些看法是霍布斯鲍姆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延展。

  霍布斯鲍姆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贡献,不仅表现在经济思想领域,更体现在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整体延续。霍布斯鲍姆批驳庸俗马克思主义。他指出,历史学是被史学研究者的主观意识主体化的一门社会科学,它与社会意识形态息息相关。史学工作者不可能脱离社会和时代的背景来思考历史,必然要在所处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环境的影响下来编撰历史,因而必然会受到党派意识等的影响。实际上,只有在区别历史事实与谎言这个层面上,史学家才会以客观中立的态度,就像法官凭借证据来断案一样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从事实出发的历史唯物论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也是当代史学家观察社会生活的最好方式。

  霍布斯鲍姆的人生颇具传奇色彩。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对发生在世界各地的革命情有独钟,他并不满足于躲在书斋撰写历史,而对自己创造历史心向往之,终其一生孜孜于改变世界。他被排挤在西方主流圈子之外,但他以笔为矛,戳破了西方世界对他的禁锢。他对历史学的思辨研究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这是《论历史》给我的最大印象,我想也是霍布斯鲍姆成为当代重要史学家的原因。

  如转载请联系本人。

  《论历史》读后感(四):历史是什么?

  历史小白一枚。

  但对历史,一直保持着一种很奇怪的距离——相信以史为镜的正确性,又很少会去碰真正关于历史的书籍,我相信大部分人也是如此的与历史处在这样暧昧的关系。但实际上关于历史的文学作品却是既有千古流传的经典,已有流行当下的酣畅淋漓的小说。大多数人都是说不知道,却也总是耳濡目染一些什么,说知道,却也大多是来自于这些作品之中。而真正的历史到底是什么呢?很偶然的机会拿到了这本书,呢呢喃喃般的一遍又一遍的将前4章读了几遍,不但不觉乏味,竟还有重愈挫愈勇之感。虽说只看了4章,但感觉一定要写点东西,有种抑制不住的想从指尖流露出一点什么的感觉。

  其实我一直在寻寻觅觅各个学科的通识水平的读物,就像《黑客与画家》,就像《女士品茶》。有趣、有料的编排,能让对这个学科一点都不了解的人看了之后都能对这个学科描绘出个大概。而这类书中精彩的更是能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不但能理解学科,还能印证其他生活的经验,有种越读书越对生活有心得的感觉。但如果就拿这个标准,来丈量这本书,那肯定是强人所难了。如果没有点人类学、社会学的基础,要跟上作者的反思思维还真有点难度。仅仅读了4章,书中的知识点就不得不让一遍遍我放下书去,一遍遍的到各种资料库中一遍遍的乱翻,才理解个大概。但就是这大概的理解,却让人有种把一道势均力敌的难题,彻底吃透了过程,更是解读出了答案的畅快感与成就感。

  与其说这本书是一本通识读物,不如说这是一本历史线索书。这本书就像是一个了解历史这门学科的线索,每一章的开始都轻轻的诉说着这个议题的起因背景,而后是描述过程,然后就进入了一个不断的反思,再反思的过程。这种反思的逻辑美感与辩证往复越是反复咀嚼,越是让人觉得唇齿留香的,有一种哲学的美感充斥在字里行间。都是一些演讲的稿件,我想现场去听,更考验听者的知识背景,却也会更加的赏心悦目吧。

  冲一杯红茶,晒着太阳,拿起这本历史的线索。有人问我为什么喜欢读书,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打开的下一本书,是打开了一个怎样新的世界。

  《论历史》读后感(五):《论历史》:作为历史的当下,作为败者的赢家

  《论历史》是霍布斯鲍姆在晚年结集出版的一部历史文论集。由于文章的选编和增删大多由作者自己来操刀完成,因而无论是从学术研究还是对其个人思想的考察,这部文集同样颇具分量。

  现如今,社会科学领域陷入的瓶颈,无疑是学术与现实的脱节,这样的窘境在历史领域表现得同样明显。随着对人类历史的种种狂热与躁动的考察,人们愈加确信了“历史即幻想”的说辞,即我们看到的、相信的一切,是因为某种需要而“被创造”的。这无疑对历史书写者们的身份造成了极大的困扰,毕竟倘若上述观点成立,那么他们的作为,便很难区别于以写故事为业的小说家们了。甚至可以说,小说家的书写,起码忠诚于内心的真实,而历史却是源自“某种需求”的妄想。

  事实上,历史自身地位的逐渐崩塌,照应的是20世纪以来世界性的“信仰危机”。在这本文集中,霍布斯鲍姆以“野蛮主义”为题,探讨了这一人们正在遭遇、并在日后仍可能会带来困扰的“亚文化思潮”。人们对于与自己相关的事物,由不确信到排斥、由不关心到漠视,进而发现这样的思维方式,使得自己失掉了自己的“凭据”。这种疏离感,表现在时间上,便是年代的“断裂”。

  因而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霍布斯鲍姆的历史书写,始终看重的是对事件本身的把握。因而在《论历史》的几篇文章中,无论是对 “相对主义”观点的正面回应,还是在中欧大学对知识上的“特权阶级”们的劝勉,无不体现这一观点。也就是说,历史与幻想或许偶尔会无比接近,但事件作为基本的存在,人们便不必劳心去分隔二者的界限。事件早已尘埃落定,变数只在如何书写,如何阅读。

  由此,无论是书写还是阅读,二者在历史的传递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变现的尤为关键了。事实上,“一切历史其实都是当代史,只是穿上了炫目的外衣。”只是导致外衣不同的因素,抛开种种主观上的取舍增损,客观的考量也难免会有差异。这使得历史,当它作为一门看似可以导出精确结论的学科时,地位便显得十分尴尬——它不能通过对自身的考察,实现对未来的解构,却可以得出“某种结论”。那么通过这样的“结论”,人们可以从中获取怎样的现实价值呢?

  或许这样的尴尬,便是历史学家要迎接的宿命了。事实上,一切一旦发生,便已成了过去,而作为一门始终要以过去式来书写的学科,历史学在书写上的偏差便不可消弭。唯一诚实的书写者所能做的最好的事,也只不过是把最接近的当下,写成最真实的历史。

  他们总是失败的,他们却总是赢家。

  《论历史》读后感(六):历史的真相

  历史作品分为几种,爱讲故事的历史小说,擅长分析的研究报告,注重考证的历史文献,还有充满反思的历史哲学,而霍布斯鲍姆的《论历史》就是这样一本没太多趣味、却具有深刻思想的历史论文集。此书包括了作者在50年从事史学研究过程中,关于历史各个领域的学术论文或演讲稿,通过敏锐的洞察力,从不同方面剖析历史的真相。

  哪些是历史的真相?《论历史》的21个章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历史学的价值,这也是我最喜欢的部分(大概因为我的学术水平不够,后面的论文有些部分读起来不明觉厉),讲述了历史对于人类反思与理解自身的作用,尤其是揭下被政治意识形态所披上的面纱,让人更清醒的以史为鉴、预测未来;第二部分是追溯历史的趋势,包括述欧洲历史、底层历史、俄国革命等,分析历史对经济学等社会学科的运用,评判历史浪潮下各种史学流派如计量史学、后现代主义、年鉴学派的特点;第三部分则是作者的马克思唯物史观,大胆宣称马克思主义所创建的历史分析框架到目前为止仍然无人能够超越。

  有人不禁要问,要为什么要了解历史的真相。从书中霍布斯鲍姆的历史哲学思想可以找到一些答案。我们常说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种正确的三观是哪里来的,不是某种教育产生的,而需要通过思辨来获得,而思辨的素材则源自于对历史真相的探索。这种真相,不应该局限在狭义的考古考据中,而应该更多的关注于事物发展的逻辑。对于人之所以为今天的人、社会之所以为今天的社会、政治之所以为今天的政治、甚至思想之所以为今天的思想,都能够在充分了解历史逻辑的基础上有迹可循。唯有了解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才能进一步穿透世事,了悟人性。当我们开始触摸人性——这根植于思想深处的主要因素时,那么就好比摘去有色眼镜,以更清晰透亮的视角去体会早已存在却新鲜的世界

  文/卢育涛 2015.06.30

  《论历史》读后感(七):霍布斯鲍姆的“短篇小说自选集”

  1997年,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已经80岁。这个“不悔改的共产主义者”是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之一,同时是个爵士乐迷,曾经用笔名写过爵士乐评论(你是否会联想到菲利普·拉金这个单身老男人)。这一年,他集结过去30年中陆续写成的论文,主要是演讲以及会议或研讨会的稿子及书评等,汇集成《论历史》一书。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罗伊·福斯特说:“大部分历史学家本质上要么是短篇小说家,要么是长篇小说家,霍布斯鲍姆兼而有之。” 

  如果你认为《论历史》是“年代四部曲”之后,霍布斯鲍姆晚年最重要的综论性著作,那么这种定位几乎毫无意义。这样一本“短篇小说自选集”因其短篇而容易忽略,因其选编和增删而独具价值。因其时间跨度大而梳理综合作者的思想变迁,但又因其各篇各自为政而分散无体系。就是这样一部难以衡量的“自选集”,收录了22篇历史研究心得和体会的重要文章,引领读者一同思考历史的理论、实践和发展,以及历史与现代世界的关系。

  序言自述,“书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虽然这些论文都很简短而且不成体系——有许多篇是因为受限于50分钟的演讲时间——但是都企图要抓住一系列连贯的问题。主要可分为三个领域。首先,……讨论历史学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其价值何在,特别对于社会科学来说。……其次,这些论文讨论了历史学家与其他研究过去的人彼此之间的关系。……再次,这些论文显示了我的史学风格,也就是我所认为每个历史学家都该关心的中心问题,以及我所认为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最有效方式,当然论文还会显示出那些能象征我的年代、背景以及人生经验的写作特色。”

  他明晰的叙述风格照顾了历史入门者阅读经验。一方面,他会举出一些历史典故和当下日常生活经验,将过去感和现代感紧紧连在一起。另一方面,他照顾读者的阅读疲倦(这得益于50分钟的演讲时间),写成了短篇小说,进入,出来,干净利索、不拖沓。同时,他还注意不把历史过分的集中在沉思默想上,他关注那些历史时刻,关注结构对个人的影响,但他又关注他个人对结构的作用,积极呼吁而行动。这些吸引我们持续阅读下去的,既是作者的写作风格也是他的人格魅力:“具有非凡的知识宽度和深度,优雅、明晰,同情小人物,喜欢讲述细节……站在工人和农民一边”。英国知识分子的写作中发现明显的优点,优雅清晰注重细节特殊的英式幽默,充满叙事乐趣。不像“法国知识分子往往徒有虚名,德国知识分子经常默默无闻”。

  作为一个外行的读者,我喜欢年鉴学派布罗代尔的《世界史》,我也喜欢英国知识分子的《论历史》,即便他走马观花一般回顾,带着浓厚的地域色彩和怀乡感。我们喜欢他正如大多数英国人喜欢狄更斯笔下的人物一样,细腻感伤而不乏勇气。他把历史归还给“普罗大众”的庸俗和连贯,这样一种稳定的时空观安抚我们,拾辍我们的生活。尤其是联系到作者的生平思考,更是难能可贵。《新左翼评论》认为:“霍氏不可多得地兼具了理性的现实感和感性的同情心。一方面是个脚踏实地的唯物主义者,提倡实力政治;另一方面又能将波希米亚、土匪强盗和无政府主义者的生活写成优美哀怨的动人故事。”(玟涛,2015年2月25日)

  《论历史》读后感(八):作为一种思想冒险历程的历史学

  有学者曾经指出,思想史与哲学史是思想者心灵冒险的事业与旅程,此话诚然。思想的冒险或许没有对错之分,就连所谓的唯物与唯心的区分在现在看来也并没有当初的意义那么重大,关键不仅仅在于它们分别说了什么,有时候更在于怎么说。说什么与怎么说,大概不论是自然科学的研究或人文社科科学的研究都会比较重视的东西。历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支,大概也在慢慢的成为“一个连贯有条理的思想事业了,并且在理解今日世界是如何形成上面,也取得了进展”,这句话恰如其分的说出了历史学在如今的成绩与地位。可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历史学也正在慢慢改变其原有形态而重新被人们所认识。一百多年来,“重写”历史的呼声一直不断。重写哲学史,重写文学史,这都从某个方面证明了人们正在试图重写历史。重写历史就是重新认识历史。曾几何时,历史被认为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其实。这句话只说对了一部分。历史不仅仅只是任人们打扮的小姑娘,那些在历史中曾经存在过的“存在”何尝不也是一直在被人们与历史装扮着呢。善恶胜负,到头来,又如何说的清呢?

  很多时候,一部公正合理的史学著作是很难写的,这不仅需要作者极大的才识,更需要作者心灵的慈悲与仁爱,只有心怀慈悲与仁爱的作者才能写出不朽的史学著作。《史记》之所以享誉盛久,就与司马迁心中的慈悲与仁爱是分不开的

  霍布斯鲍姆先生的《论历史》是作者本人对历史的看法,此书享誉史学界已久。其敢于怀疑与悖逆主流思想的胆识令人尊敬,而史识与才学也是令人敬佩。

  《论历史》读后感(九):历史学家的使命和责任

  历史学家的使命和责任

  “许许多多想用神话与创造来取代历史的举动,不仅仅是一种低劣的思想笑话而已。他们可以决定历史课本里面的内容该是什么,像日本政府当局……坚持将日本侵华的史实予以洁净化,再放到课堂上来教授”等。但是,历史不该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因为历史给人类最好的东西是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清醒,尤其是透过历史规律观望世界的清醒,以及这份清醒之下沉着把握“变”与“不变”的智慧与气魄。

  “我们除了必须忠于历史事实,也应该批评政治思想对历史的滥用。”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皇家科学院院士艾瑞克•霍布斯鲍姆的《论历史》开篇即发出警告:“我们不能够用坐等世代交替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我们必须在发现有民族、种族及其他神话正在形成的时候,就要挺身而出予以抵抗。”因为“政府、经济、学校以及社会的一切,都不是只为了少数的特权阶级的利益而存在的,而是为了一般大众”。换句话说,这个世界的存在并不是为了某些个人的利益,一个值得生活的社会要适合所有的群体安身立命。如果我们的世界真成了专为特权着想,或者人人为己,那么“这个世界绝不会是个好世界,它也决不可能长久”。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尽管“过去在本质上乃是现在所应遵循的模范”,但在各种社会里,这种“形式化的社会的过去”有多广泛,要视情况而定。尽管“我们也许仍然被迫要面对过去,以类似于传统对待过去的方法”,但“已与传统方式不同”,涉及一个“好社会”尤其如此。研究历史上“到底发生过什么事”,是因为大部分运作成功的社会都是从数千年来人类共同生活的经验中得到教训。所以,霍布斯保姆认为,“当社会变迁加快或者社会转型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过去就必须停止继续成为现在的规范,或顶多只成为现在的模型。”

  历史是一条滔滔不绝的河流,现实不过是它继往开来的一段行程。“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是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的一个著名命题。朱光潜先生在《克罗齐的历史学》中对这一命题做了阐释:“没有一个过去史真正是历史,如果它不引起现实底思索,打动现实底兴趣,和现实底心灵生活打成一片。过去史在我的现时思想活动中才能复苏,才获得它的历史性。所以一切历史都必是现时史……着重历史的现时性,其实就是着重历史与生活的联贯。”依此而言,历史与现实并无绝缘之界限,昨天之历史演化为今天之现实,今天之现实积淀成明天之历史,试图对历史视而不见的人“在当下也只能做瞎子”。一如德国总理默克尔所言:“谁不反观历史,谁就会对现实盲目。谁不愿反思暴行,谁将来就可能会重蹈覆辙。”

  历史的“当代性”不是空中楼阁。表面看来,历史与现实迥然相异,了无关联。然而,穿行于历史的隧道之中,人与历史远非彼此难分,而是浑然一体的。 “当代性”是历史学的基本属性之一,而“历史学家的社会责任在于为当前而解释过去。(里德)”这一过程,就是人类所经历的历史。一如古希腊史学家戴奥尼西所说的,“历史是一种以事实为训的哲学。”因此,芸芸众生如我等之辈,既要着眼于现实,也须反思历史,把握现实,创造历史。霍布斯保姆认为,“许多时候历史之所以能让我们理解当代社会,是基于历史经验与历史视野的借鉴。历史学家的事业就在于要比其他人知道更多的过去,而他们也要从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否则就不足以成为优秀的历史学家。”

  著名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人类并非仅仅生存于直接的现在”。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未来是值得的、可能的,甚至也是必要的。对历史的回望、对传统的继承本身就意味着对未来发展道路的清醒认识和深刻把握。霍布斯保姆在《论历史》中指出,“历史学家对于探索未来,能做的贡献还很多:发现人类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找出人类活动的环境、区域、潜力及结果;区别可预见的与不可预见的,以及各种先见之明。除此之外,历史学家还可以批判那些愚蠢而危险的运作……” 霍布斯鲍姆说:“除了记住其他人已经忘记或想要忘记的事情之外,历史学家的主要宗旨,就是尽可能从当代的记录中后退,而以更宽广的脉络和更长远的视野去观看与理解。”在《论历史》一书中,霍布斯鲍姆不但检视了各种历史的趋势与潮流,还探讨了马克思与当代历史潮流的关系,并批判性的评估了欧洲历史和底层历史、俄国革命和破坏文明发展的全球性野蛮主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透过《论历史》一书,霍布斯鲍姆引领读者一同思考历史的理论、实践和发展,以及历史与现代世界的关系。

  霍布斯鲍姆以其才华横溢的温暖、激情而敏锐的书写“赋予历史一种新的解读方式”。《论历史》是霍布斯鲍姆继其巨著“年代四部曲”之后所编撰的最重要的综论性著作,霍布斯鲍姆将他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悟,全部融入其中。其中,他不但批判了社会与政治对历史的运用与滥用,还讨论了历史对当代社会的作用,以及历史学对其他学科的价值和历史学家的责任等。所以,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盛赞他是“进步主义政治史界的巨人,影响了整整一代政治和学术领袖。他的史学著作是最高等级的学术作品,但又充满了深刻的同情和正义感。他孜孜不倦地鼓动人们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原创稿件,转载请致电致函商洽授权。

  《论历史》读后感(十):你所不了解的历史

  每每在图书馆书店等地,看着那些个抱着本专业性大部头还能看得津津有味的人,心中都不由得会生出种微妙的赶脚o( ̄ヘ ̄o* )[握拳!]话说,凡是能够啃完那么艰深晦涩的大部头还能感觉乐在其中的,真的是不能不令人翘起大拇指,赞一声“真爱”呀!就和这本书一样,不管怎么说,这的确是一本了不起的书,就是这个内容有些太深了,或者只能说我才疏学浅了。反正这就不是能被我这样的学渣,考虑选来打发时间的那种消遣类的书。只能说在没看过这书之前,你都无法想到,原来研究历史还有这么些的说头,原来除了我们认知中的靠着查更多的史料进行考据,或者实地的考古发掘之外,历史研究还能有这么多创新性的指导理论和方法的——

  在该书中作者通过其作为“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对历史的独特视角,着重探讨了“历史学对其他学科来说其价值何在”,内中还包含了当时还算先锋的后现代主义和计量史学等的流行思潮在内的相关内容。不过,就书中的内容来看,作者是个主观性较强的人。像是作者虽然是这样写的,【套句流行的词,历史是“整体的”,】【并没有所谓的经济史、社会史、人类史或精神分析史:历史就是历史,如此而已】;但是,明显作者自己就是不大做得到这点的,毕竟看书中的内容,作者对历史研究所侧重的还是很明显的偏向于经济、政治等领域。所以,看书的时候别奇怪作者的口不应心,反正他老先生自己什么都是对的,但是别人这么做就是不行的。

  这书的行文方面或者有些部分作者写的还算通俗(?),反正整体而言是非通俗读物的。那些个大量运用的十分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名词,看着就让人觉得分外不同,显得格外专业。再者,赖因作者之前出任过大学经济史指导老师的经历,也无怪乎书中有着如此之多的涉及经济领域的各式人物与理论学说的内容了。而且除了这些专业性很强的东西,怎么说呢,文章中那些个单看都认识的字,连在了一起看就得让人琢磨再三了。最重要的还是,作者是在以一种哲学的思维去看待历史的缘故,思辨的写出来的这些东西。反正对我等俗人来说,看得稀里糊涂的就对啦~

  私以为,所谓的历史,就是已经发生过,再无法改变的事实。既然我们管上一秒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叫历史,那么作者写自1968年的年的旧文,就更能算是历史喽。而按该书的前序来看,初成于1997年的该书不过是结集了作者的零散论文出版,文章多是源自作者此前30年间陆续由自己的演讲整理成的论文,如:演讲稿、演说的内容整理出来的文稿,还有学术讨论会的发言等等,大都是作者所撰写的讲稿或整理出来的讲座演说演讲讨论的,内容也就是些与历史相关的原理与理论性的东西。而这样的演讲演说所面向的往往也并非会是什么普罗大众,也无怪乎这书读来会如此艰涩了。我想,该书出版后能够如此受欢迎,甚至是到了现在还能在外国几经重印出版,应该也是作者当年所不曾想到的吧。

  此前还看过一本叫《论欧洲》的书,感觉两书有颇多相似之处。首先,这两书中的内容同样多是由演讲整理成的论文的结集,其次,也同样不知是作者本人的风格还是译者的风格,读来给人不够简明直白之感。话说,看这样的书的作者正文部分,还不如看下面的译者的注解,至少相较之下会有意思多了。不过,最重要的则是,这两本书也同样是许多年前所写成的,……只是相较于两书的主题,更糟的还是那本了。毕竟,像多年前书中所言及当年的欧洲形式和当下相比较,就算今日欧盟面临的窘局是在那时候就埋下的隐患,但是十多年前欧洲的政治形势是能和今天一样的吗?是以,我对那本书是老大看不过去的。

  (但是《论欧洲》这本书我的确是给了不低的分数。只能说,中信的书有一桩好处,就是在装帧设计上特别舍得。单以此书为例,不仅外面的套封设计的好看,里面更是采用的灯光下微微发黄的护眼纸,印刷也很是不错的。这样精良的装帧设计,自然是会有额外加分的。)

  大概因之这本书是写历史的吧,是以我对该书倒没有对那书那么大的恶感了。毕竟,和政治、经济这些必须与时俱进的东西不同,历史都是对于发生过的事的记载与研究,就算隔个二十年再去看,也是无所谓的。再者说了,承载历史的不过是个体的人物,但是个体的人物,除非是能像秦皇汉武那般彻底的影响改变了历史大势的人物,否则的话对历史的影响真的是无足轻重。……就拿那位妇好来说吧,现在通过出土的甲骨文献和考古发掘,大家都知道她是商王的王后,还是位女将军呢!但是,就算是没有了1976年的那次考古发掘,就算我们一直不知道这个人存在,那也基本对我们了解商王朝的历史毫无影响;就算知道了,我们顶多能只能通过与之相关的历史细节,来更加丰富对当时历史的认知。仅此而已。

  .【】内摘自原书,非原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