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读库1404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读库1404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7-07 18:27: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读库1404经典读后感10篇

  《读库1404》是一本由张立宪主编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页数:3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库1404》读后感(一):流水行云│事关《读库1404》

  没读过的,都是新的。比如《生而有罪》,中文版单行本初版于1995年,比一些读者的出生年份还要久远,若非《读库1404》择其精华刊出,依然游离于我的视野之外。作者的无结构访谈,为读者思考许多问题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纳粹分子及其子女离我们太远,阅读过程中,我有时不自觉地将其替换为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及其子女。与斯特凡妮类似的想法,在我们的邻邦应该具有代表性。更多的时候,我想到的是文化大革命之后曾经的红卫兵及其子女。作者在后记中写道:“许多人抱怨说,他们希望和解,却得不到受害者及其后人的尊重和接受。他们不明白,和解只能是一种请求,受害者有权接受或拒绝。一旦人们没有感恩戴德地立即握住他们的手,他们就觉得受到了伤害。”由此出发,再去看近年红卫兵忏悔之类的网络纷争,便会有新的认识。

  刊于《读库1402》的《果蔬吟》、《读库1403》的《稻米歌》与《读库1404》的《阡陌行》,是老六蓄念已久的成果。

  在《读库》六周年读者现场会上,谈到占据《读库1104》三分之二篇幅并引发争议的“小革命”专题,老六说,相对其他文章,它不够好看,也不够解渴,里面介绍了二十一个领域,其实有六个就足够了,效果可能更好,但由于它是《中国时报》连续做了好几年的专题,便整个接受它和它的瑕疵,它也是不可逆了,不可能往回找了。

  但显然,老六对此耿耿于怀。在《读库》八周年读者现场会上,他透露,当年有机会执行大选题时,他将资源枯竭城市这个题目放到了旁边,先做了台湾现代农业,因为相比前者,后者给我们的启示和警诫作用更多。由绿妖采写的这三篇考察笔记,专注于台湾现代农业的前世今生,宏观与微观兼具,客观与主观并行,可谓“小革命”的升级版。

  转引几段话:

  大陆作家水木丁说,没经过真正的民主,会对民主有误解,以为民主了就能解决一切问题,社会立刻会变好,其实民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学习和修正,会犯错误,难免走弯路,并且为之付出代价。

  不再有威权政治中的强人可仰仗之后,在长久被压抑后,民意最初被表达时,不免显得混乱、自相矛盾、众声喧哗。也许,重要的是允许所有的人,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允许人们在混乱中学习表达,直至众多“派系”互相妥协,相互制衡,达到暂时平衡——在程序正义、法理公平的前提下。

  人们总渴望强者,希望一个强有力的组织解决一切问题,却忽视了“大”的代价。或许,应该放弃“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的企图,而接受“小”、零散、互相协调,甚至相互冲突、更自由更多样性的社会结构。像有机农业,必然不是光秃秃的土壤,而是土壤里有多种与植物共存的蚯蚓、虫子、青蛙……共同营造丰富生态。(以上三段:绿妖《阡陌行》)

  非线性叙事也许正是这个产业发展的未来所在,毕竟这是游戏这一媒介/艺术有别于其他媒介/艺术的最重要特征,也是其找到自身独特发展方向的基础所在。随着游戏制作者身份的转变,他们在叙事层面所需要做的工作,已经由类似小说家的撰写剧本,变为了类似建筑师的构建世界规则。在这个规则下填充内容、做出抉择的任务,已经交由玩家来完成。非线性叙事第一次真正将游戏的叙事从电影、卡通等艺术媒介的层次带到了现实的界域,而这种转变的背后,其实隐藏着游戏与其他艺术媒介受众最根本的不同:主动性。通过击破讲述一个完整故事的执念,非线性叙事所接近的,是对你我真实生活现状的描摹,而这一点,是任何一个线性故事都难以望其项背的。“人生如戏”这句老话,其中最后的那个字,在不远的将来,也许不再单指“戏剧”,而是指向“游戏”。(洪韵《破裂的沙漏》)

  《读库1404》读后感(二):《生而有罪》一文

  这篇是作者对二战时期纳粹分子的子女的访谈。这个访谈之前已经出了书,在欧洲多个国家都很热卖,《读库》这期选了一部分,有9个人物。虽然是访谈,但是在每个人物的访谈中只保留了纳粹子女的述说,并没有作者的话,使得读起来很流畅。

  作者是一个犹太人,想通过访谈来了解纳粹子女的生活,他们是否受到作为纳粹分子的父母的影响,他们如何看待二战,等等。这些纳粹子女有当时的高官也有普通官员的后代。

  里面很发人深省的是每个纳粹子女的反应都不同,有人拒绝别人抹黑自己的父母,有人理解自己的父母,有人鄙视自己的父母,有人痛恨自己的父母。有人知道纳粹父母所做过的事情,有人不知道。从这些子女的口述中,还能了解战后纳粹分子的处境,他们的想法,有的纳粹分子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无辜的,有的仍然是希特勒的拥护者坚定的种族主义者,有的为自己做过的事情懊悔不已。

  文章展示了极度复杂的人性。于我来说,关键词和思考点还有,人该怎样认识历史,父母的错误问题是否该与儿女沟通,还有过度反思是否会适得其反,等等。

  《读库1404》读后感(三):1404札记

  1404,吭哧吭哧的快看完了。说一点感想。

  《生而有罪》

  这篇文章作为本期书的首篇,从文章内容和深度来理解,可以说是相称的。

  该篇文字描述的是德国二战纳粹时期纳粹忠实党徒、高干的子女在战后对父辈的感受和反应。矛盾交织、爱恨交加充斥全文。关键在于此篇文字的“折射”和“延伸”意义。我国也发生过骇人听闻的历史事件,其持久性与恐怖级别并不输给1933年至1945年的纳粹。由此开始思考,我们其实自己就是经历过历史事件的当事人的子女,仅管未必是高官,但入具有反思意义。

  这文章不是要否定亲情,如果那样,这和纳粹没区别,而是强调正视历史和有意识去思考,而不是一味辩护或简单批判下结论,历史事件不是二元绝对对立的,非黑即白,而是先描述事实,尽量接尽真相,但纳粹分子面对子女拒绝交流,从而不给别人沟通的机会,也就无法得到别人的谅解。他们的子女要么一味批判,要么一味替父母辩护,像钟摆一样,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没有彼此的怡当沟通和厘清历史事件,没有中间地带,其实,子女的两种极端表现,都是一种逃避,不论哪一种,都指向对自我身份认同的不安感和焦虑!

  难能可贵的是,此文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控诉或划清界限式的叙述,而是真实记录所有子女的感受,不论是仇恨父辈,还是仇恨反对父辈的人,还是否定父辈,或否定父辈做过纳粹帮凶的事实,都得到了全面、真实的展现。但作者谨慎地、并尊重这些人,哪怕是仍然坚持“敬佩”纳粹主义的人,只有彼此尊重,用开放的心态去接触你所不喜欢的人,你才能真正地了解他们,并找出问题所在。我认为这是“政治和解”与人性关怀的重要技巧。

  《心战》

  此文,我觉得展开得还不够,主要是在描述“彼岸”即台湾方面笔墨不多。如果作为客观纪实的话,显然有些遗憾。时间会减淡那些甚嚣尘上的,曾经热血沸腾的情绪,时间会让曾经剑拔弩张的彼此哑然失笑。用“荒谬”一词来概括国共双方在海峡之间的对抗未免有些幼稚,因为在历史的当时,双方是完全认真的。但从大历史和大教训的角度来说,又确实是“荒谬”的。几百年后的人们,又是如何看待这种较量呢?纵观世界历史,许多逸闻趣事不正是从那些赫赫有名的历史事件中挖掘出来作为大家茶余饭后的笑料了吗?

  《 阡陌行》

  绿妖的文章,连续三篇在讲台湾的“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切入点非常好,从台湾的农业的历史、农民的过去、现在、未来的生存状态、农村的变化过程,展现的是社会进步的历程,绝非仅仅是“农事”而已。当然这也是见仁见智的事情。我从中看到了关于“民主”的具体阐述、关于政治形态、体制运作对于社会的影响,对于人的精神面貌的影响。仔细看这三篇文章,获益匪浅。

  《杂技四十年》

  这篇文章,让本人感受了杂技在中国的历史发展形态,粗略了解了杂技演员个人的成长历程。喜欢。

  《勐龙河畔》

  根据这篇文章中的一些文字,要是没理解错,作者是个九零后,虽然我不喜欢将别人用年代做“标签”角色化,但我还是觉得作者的年龄与此文的叙述中所表现出来的客观、冷静不相符。读库选这篇文章,笔者觉得是想让大家了解一下,年轻一代人作为叙事的主角,将会有什么样的状态?我喜欢这篇文字。期待有后续文章。

  《百时屯的七个人》

  姜淑梅奶奶的叙事一如既往的出彩,平铺直叙本身就是一种“彩”,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感觉。看此文,我脑海里蹦出一个词——生态。姜奶奶写的是历史长河中小人物的真实生态,我们每个人都是受到大的生态环境(社会、政治、自然等诸多都可视“生态”)的影响,不卑不亢,无拘无束,顺其自然地生活。生态是一种非常不讲情面的状态,无论你是什么人物,都处于某种状态,组成生态链。由此我回望本期《读库》中的各种人和事,无不是在展现每一面“生态”。生活状态、生活态度、人生百态,互相杂糅、包裹、粘连。再回望几年的各期《读库》并都是在给大家展示更丰富的生命形态吗?尊重每一种生态,并从中提炼出可以丰富自己内心的东西,需者自取。这也算一种态度吧。

  《 破裂的沙漏》

  实话讲,笔者看不下去,本人不是游戏迷,许多游戏听都没听过,但是对于作者阐述“线性”与“非线性”倒是拓展了笔者的思路。

  《一份书账》

  这文章,其实就是告诉大家,要有“档案”意识,要有记录意识,哪怕当时的思想幼稚、也要坚持记录,记录了,就会要记忆,记录是记忆的载体,就像笔者喜欢拍照片,每当看到一张照片,哪怕并非什么风光绝美的大片,哪怕仅仅是一张乏善可陈的生活照、乱拍的,也会勾起笔者的记忆。这非常好。

  《读库1404》读后感(四):读库1404

  《杂技四十年》

  这篇是写一个从小进了上海杂技团的演员,从一个人的身上,看到几十年杂技这门表演和杂技团所经历的兴衰。

  文中展现的,以及令人感慨的是杂技这份职业,这个杂技团的变化。原来上海杂技团的表演者都来自上海,而今都是来自一些穷困的省份;在娱乐并不丰富的时代,他们常常表演给国家领导人和外宾在观众中的地位是很高的,慢慢变得无人观看,剧团位置也从热闹繁华的地方搬到了冷僻的地方;这份职业的地位,曾经是受人羡慕,在物资短缺的时代,他们能出国巡演,给家中贴补好多钱和物,而今的演员都把这职业当做一个暂时的不得已的职业。

  想起曾经课本上有一句话: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职业随着社会的变化也会发生强烈的变化。职业从来都不是社会地位均等的,也会一直变化的。

  站在当今看,还有一点让我感慨的是,那个年代人们被安排做什么,就会踏踏实实做下什么,一门心思去付出。几十年后,竟然能把一个团体里的人差不多都聚齐,感情能如此之深。对比而今的时代,比如互联网行业,人们平均18个月就要换一份工作,哪里有那么深厚的感情?

  《破裂的沙漏》

  文章是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了下游戏。在总结分析大量电子游戏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一款游戏,可以分为线性的和非线性的。作者把线性的叙事比作沙漏,沙漏是一粒接着一粒顺序流下的,而破裂的沙漏,即非线性的叙事,仿佛是这个沙漏多了几个洞,沙子可以从多个出口漏出。

  作者分析两种叙事给游戏的制作成本、玩儿游戏人们的体验等带来的影响,也说明了什么原因促使了游戏由线性发展到非线性。

  这篇文章对我个人的启发在于,原来我以为玩儿游戏就是玩物丧志浪费时间——可能确实是的,但是做游戏的策划,设计其中的环节,构思故事情节,如何让用户玩儿的连贯有成就感,能多次玩儿而不腻,是很讲究的。和写文章一样,要不怎么叫叙事学呢?

  如果玩儿过超级马里奥,是个游戏控的人,看这篇文章可以增加反侦察能力。

  《一份书帐》

  文中所写的这份书账是他当年买书的记录,大概什么时间,买了哪本书,由于什么原因,书有哪些看点。文章的导语是”关于八九十年代文学、出版、阅读的小小文献。“

  一个人的阅读史不可避免和当时的社会风气、崇尚的精神都是有关的,也和人的成长、经历有关。作者杨葵老师,小时候生活在北京,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当过作家出版社的编辑主编。

  这篇文章收进了他的随笔集《坐久落花多》一书。

  这篇手帐中记录了买过多部孙犁的作品。我自己受这篇文章的影响,也就是受杨葵老师影响,从图书馆借了《孙犁经典散文》来看。

  对于喜欢别人列书单的人来说,总能在这份书帐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