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知日·杂货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知日·杂货读后感10篇

2018-06-23 21:5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知日·杂货读后感10篇

  《知日·杂货》是一本由苏静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页数:18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知日·杂货》读后感(一):【笔记】杂货

  日式杂货,贩卖的本质更多的是一种生活美学趣味,而且给了你很多去选择可能

  因为专注于日常旧物的集成经营,所以最大的原则就是,所有入仓的货品,首先必须是经历过时沉淀的,几乎都要30 年以上。而我很爱的手工艺选品,更是经过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传承而留下来的,比如水吉的建盏、贵州的手工纸、福州漆器和手工锡器等。其次是这些物品,通过再造,能有再利用于当下日常生活空间的可能,而不只是纯装饰,生活曾经在它们身上留下的时光印迹,能得以继续。对于我而言,过去的生活与时光,才是最大的设计师,所以我相信时光之选。于各种破烂之间,更容易发现原来人们生活的质朴用心。我希望这对前往的客人是一种有温度提示,是该回归生活本身的时候

  杂货店往往是一座城市人们生活的缩影,当人们开始着眼于当下平凡的日常,便会试图去将家和生活的小细节变得更生动有趣。杂货代表一种个人风格、一类生活方式同时也代表了一座城市的可能性

  日语中有一个词叫“无骨”,也写作“武骨”,近年来常被用来形容一些店铺的风格。直译过来是“粗糙的”、“不高雅的”,然而在最近的用法明显透出褒义的倾向,形容设计风格简洁朴拙、不矫饰、不附庸风雅、偏中性化、着重实际功用。与这家店的风格倒是十分贴切

  〇 和风系杂货在日语中叫作“和雑貨”。虽然也是传统杂货,但它和古董不同,更注重表现日式风格,松竹梅、富士山、浮世绘、樱花、祭祀庆典场景等,都是常常可以看到的元素

  白色与原木色为主的装修给人以舒服平和感觉,同时能提升所陈列商品质感,适用于杂货店。

  三角构成法:将商品堆叠摆设为三角形,能给人以安定平静的感觉

  《知日·杂货》读后感(二):被陈列的美好生活

  大概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是有一些恋物情节的。比如我,最痴迷的是各式文具,其次则是大大小小的厨具,每次路过贩售这两类物品的杂货店,必进去留恋一番,即使未有斩获,也能心满意足离开,这感觉不亚于看了场好电影激动之余,出门还念念不忘其中情节。此时,若有一位同样恋物成瘾的好友一起逛店,那是最好不过的,扫荡杂货清空钱包心得收藏爱物的体会,能就此絮絮叨叨交流好久,绝对是一场令人兴奋的谈话。

  正因为如此,这期《知日》的选题让我稍稍有些为之振奋。以无印良品为代表的杂货制造商倡导的“简单但有质量的生活”理念,也是在我看来日系杂货特别借鉴意义重要原因

  书中介绍了“无印良品”“遊中川”“graf文具”等品牌的理念及其代表性的商品,这些品牌背后折射出来的关于工业设计的引人深思

  田中一光 在《设计的觉醒》一书中回叙了日本战后平面设计的发展,提到无印良品的诞生是出于1980s-1990s泡沫经济前后时期浪费奢靡浮夸的设计风格的一次反思。彼时若包装小小一捧糖果作为手信,必定是里三层外三层,和纸洋纸花朵缎带一齐上,以至于收礼物人人拆了三层又三层,中间是相对于华丽的包装而言太小太小的礼物。因此,无印良品在西武百货柜台率先尝试推出了精简包装、统一品质朴素简洁的商品,后来形成了品牌,以物美价廉收到人们的推崇。值得一提的是,从青山店开始,店面的设计也充分考虑到了消费者感受布置成了日常生活的模样实在而又亲民。

  同样,本书中提到的其他品牌,无论是以光大日本传统制造为出发点,还是以现代设计或北欧风格闻名,无一不体现出风格简洁、注重实用特点,在此基础上,达到一物多用和在维持整体功能的基础上追求细节完美的特点。

  当功能的完善结合了工业设计之美,我想这也是日系杂货和北欧风格在全球获得无数拥趸的本质原因吧。

  这场从货品开始的简化生活的变革,无疑是非成功的。一间成熟的杂货铺,必定有其特有的风格,这风格离不开两点:其一是店主人精心挑选有品质可入眼之物,怀着对生活和物品双重的热情喜爱展现审美方方面面;其二是对于杂货独具匠心的陈列,仿佛每一家店面都是美好生活的一面,因此杂货铺子也打破了固有的平铺式格局化身展示间,在这间艺廊里,比陈列物品更重要的是展示一种与之相关的生活方式。因此,对于在杂货店里乐不思蜀淘心头爱物的人而言,感受被精心陈列的生活方式,绝对是一种愉悦感很高的体验了。

  不限于品牌店和个体经营的杂货店,杂货的魅力还在于其无所不包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文具到洁具到厨具再到户外用具,能够淘宝物地点还可以有市集小摊和神社,若将这本书看做一本开展杂货之旅的攻略指南也未尝不可。

  最后,祝各位发现之旅愉快肆无忌惮地用各式杂货拼凑出自己理想中的美好生活吧。

  《知日·杂货》读后感(三):随心杂货

  小时候,我对种种小物件有一种天然的好奇与喜爱,对我来说,每一件小物品当中都隐藏着无数关于这个世界神秘,而我总想象它们背后有着许许多多神奇故事

  等我长大之后,我发现那些故事确实存在。那些造型背后的几何艺术,那些色泽之下的色彩心理学,那些设计之中的用户精神,那些工艺之中的匠心独具。我不再只以自己有限眼界中去观察和把玩小物件,而是开始从一个物件的背后了解它的历史、传承、它的制作者的故事,这些大大小小的艺术品不再只是我生活中的摆设,而成为了我与其他世界、生活、历史、思念之间的纽带。这些世界是如此丰富广阔、趣味横生,让我可以流连其间,经年忘返。

  所以从我私心角度,这一期的知日是我读过的这个系列中风格最贴切最名副其实的一期,也是阅读着最舒心的一期,读这一本就像逛一家琳琅满目的杂货店一样,而且不会有店主跑来关心你“你想要什么”,让你只好先回答“我随便看看”,说到底,我对了解物件背后的故事的兴趣,远远大拥有物件本身,但这话实在不好意思和要做生意吃饭的老板们说——而换了看书,我就确实可以随意欣赏,因为这本书,已经被我承•包•啦!哈哈哈哈哈。

  《知日·杂货》读后感(四):杂货之旅——从产品到背后精髓

  书中把日本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杂货品牌和名人都道了个遍,从众所周知的无印良品到颇具特色的雪具杂货店,也算是覆盖到了最大范围

  很庆幸这本书没有停留在产品目录,而是尝试整理出了杂货这种文化。我周围的人对于杂货的理解,早已经脱离「杂乱」的印象,转而变成生活中的点缀,颇具精品气息,恐怕这也是从日本人那种精细的生活中变化而来的吧。

  书中介绍的,从家具到小物,甚至包括运动器材也有各自独特的设计,背后也蕴含了职人的精巧构思。对于那些想要海淘,或者在日本旅游时扫货的人而言,带着这本书,就像是购物指南一样,肯定不会错;至于中国本土,我以为应当可以视其中的内容为范本吧。不仅是外观用途,还有背后如何丰富生活的那一点精髓,都值得好好琢磨一番。

  说实话,用杂货来提高生活质量,邻国在这方面还是走在了我们前面。

  《知日·杂货》读后感(五):当杂货不杂

  小时候,妈妈教育我说,要把自己的房间收拾干净东西整齐,不要总是杂七杂八的乱放。于是养成了收拾房间的习惯,刚开始只是把东西归类放好,后来开始给桌上摆上了绿油油的小盆栽,在窗沿挂上了风淡云轻的小风铃,在房间一角摆上了玻璃茶几,上面放上了简约小巧的茶具。房间从干净,慢慢升级到了雅致

  看了书忽然发现,这些小玩意儿,原来都是杂货啊。

  按照中国的语境,“杂货”总感觉应该是堆在仓库或者角落里铺满灰尘干脆遗忘的陈年旧物。所以,在读完这期知日,杂货像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小器具,小玩意儿,它一点也不杂,反而很干净,很清新,不容易被忘记。

  这样一本大本彩印的书,很容易让人更关注图片,对图有感从而对文有感,好吧我也不例外。从封面开始,虽物多但不乱,而书里介绍的杂货店,虽各有特色,但依然不约而同的精致简约。于是就很感慨于生活小器具在经过设计之后可以让人如此赏心悦目。而日本的风格好像就是这样,不管是茶具家具,还是饰物衣服,它们都崇尚简单的纯色,不过分修饰,追求自然大方。组成的元素都很普通,但组合在一起的成品却有一种温润干净的美。可以想象,如果自己真的身在日本,闲来无趣的时候就去这样的杂货店里转一转,看一看,也是另一种惬意的休闲和享受呢。

  所以,杂货并不杂。ART OF LIFE,这是日本杂货店BRICK & MORTAR的品牌理念,我想,它应该也是这本书想传达给我们的生活信仰。“在生活中融入艺术”,只要你愿意,身边的每一个小物件小摆设都可以融入你巧妙的设计和精细的构思,让这个世界脱离杂乱,富有美感,富有智慧。你的生活就是你自己创造的艺术品。一点点的改变,都可以让生活多了一丝丝的趣味。

  古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或许在这里借用的并不得当,但我相信,一个对自己生活的细节都充满关怀、充满热情的人,一定对这个世界有更深沉热爱,一定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更灿烂惊喜。因为这可以上升成为一种处世观,一种与他人温和相对、与自己温相处、与世界温柔相待的情怀。我们不可能要求这个世界可以给每个人都奢华富足物质条件,但是我们确确实实可以一点点改变我们所能触及的空间,装点自己的生活,提高记忆的品质。一杯香浓的咖啡,一盏温馨台灯,一个干净的相框,放上寄托美好记忆的相片。每一件精美的杂货的到来,至少可以给自己一个清新的心情,可以点晴一片天空,扫开雾霾,扫开奔波一天的疲倦,在属于自己的时间空间里,我们可以做最优雅的自己。

  把生活过成一首诗,一首歌,一个不杂不乱、精致雅观的艺术品。我们都可以做自己的诗人歌手,和艺术家

  《知日·杂货》读后感(六):不以负担生计目的的杂货店才是好杂货店

  作为一个非常市侩的读者,我很好奇,都是谁在开这些杂货店、盈利状况如何、消费群体是哪些,以及最重要的,为什么卖这么贵!就是这么煞风景。╮(╯▽╰)╭

  带着这些问题,我翻开了《知日》本次的特集——《杂货》。然后,我感到了深深的羞愧,简直无颜面对这本书。看看人家的书,对以上问题只字不提谈谈造物之美,谈谈设计理念,谈谈开店宗旨,谈谈生活美学,谈谈传统工艺,谈谈悠闲时光。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之别,就在于此吧。

  在《杂货至五人谈》里,选择那些头衔非常阳春白雪的受访人,无疑和《杂货》乃至《知日》的气质十分契合。借由他们之口,如果《知日》是一位具象的现实的人,形象丰满了一分。推崇日式生活美学,对杂货的要求是返璞归真,并且相信由品牌及高价保证的品质乃至器物所承载的“道”,喜欢态度的店主及设计,重视杂货的细节和情感体验。

  “五人谈”里有一句话,是整本书中我最想标红之后贴在《杂货》封面上的,即唐七所说的“最重要的当然是能够‘不以负担生计’为目的”。她的原意是表达心目中理想杂货店的样子,在这里我曲用了一下,无非是想再次重申个人的煞风景

  所以,面对着犹如购物指南般的内文,再多心动也在上网查询了价格之后冷静下来,就让我安静的再做一遍BookShopping吧。

  ookShopping的同时,我还顺便学了点知识。原来杂货家族拥有花样的世界:古董系、北欧系、和风系、文房系、现代系、玩具系、运动系、跨界系;原来理想不远,15步就能够打造属于自己的杂货店。

  别册里的“manga”部分,这次介绍了荒川弘的《百姓贵族》,十分有趣,是个人也很想推荐给大家看的一本漫画

  《知日·杂货》读后感(七):民族手工艺情归何处?

  看书的间隙喜欢看些感兴趣主题杂志发散思维,紧跟时代。其实主要是有阵子很喜欢在淘宝买杂志,堆了很多在家里,不要问我为什么想买杂志,女生想买东西,没有为什么!

  有《文艺风象》,内容挺一般,没有什么深度的东西。梁文道叔叔在《开卷八分钟》里推荐的《鲤》,前面都挺好看,但是后面的文章小说实在是水平达不到很少有看得懂的。大学的时候学霸朋友推荐的《城市画报》,有时候能遇到很惊喜的文章

  《知日·杂货》看这本当然是因为我喜欢买买买啊,根本停不下来。

  里面有人这样评价杂货:“这种【杂】,是其主人的生活趣味集成,而不是为某种商业目的,而去满足一群人的多种商品需求。它是一种个人商业的最自然状态,是一个人的生活完整的美学呈现。所以其风格大多质朴而纯粹,去除了太多夸张和形式主义的东西,每一件物品,似乎都是主人内心的呈现,所以看到更多的是他们对于生活的爱与理解。”

  【关于设计】

  虽然是杂货,但都是走心之作,都是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很多平凡常见不足为奇的东西,都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创新、美观与实用性上达到新的极致,比如削笔刀,比如橡皮等。我和朋友总是喜欢挖掘新出的小物,最近发现的点点胶,真心帮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现在上瘾了,什么都往日记本上贴,把堆成山的牛角贴全部抛弃了,那个完全不好用,照片都固定不上去。

  不管是文具、生活用品,护肤品,甚至是马桶盖,都会引发世界轰买的热潮(特别是中国啊,现在有个说法不是中国买遍全世界么?),不能不引人深思。

  提到杂货,不得不提大名鼎鼎的MUJI。大部分女生都有MUJI情节吧,就是虽然会各种吐槽“卧槽,这个价要不要这么夸张,我还是去去万能宝吧!!”,但是遇到喜欢的东西还是会忍痛买买买啊!因为所有其他的廉价替代品根本无法替代。而杂志中看到的那部92年设计的轴转动自行车,至今也并没有看到中国有类似的出现。其实现在很多东西,卖的就是设计,贵的就是理念,可惜这个道理,国人并不懂,只会廉价抄袭,却不动脑子去开发,都用在小聪明的地方。

  【关于器物】

  这本书有很多篇幅都提到了陶器等器物的设计,说到“器物类生活杂货若不能为人所用,便失去了作为道具的意义。传达使用的美感,并能欣赏器物慢慢随着时光变化的过程,就是一种美感。”

  其实刚开始看器物的时候,我心里是鄙视的,中国这个瓷器大国还没有说话呢。可是看到后面我就跑到角落默默忧伤去了,因为里面的器物与理念真的有让我折服心动的感觉。周杰伦虽然唱热了《青花瓷》,但是青花瓷并没有重新再走入大家的视野,只留故事里那个等烟雨的孤单。

  我希望的是,有一天,国人开始争相使用本国的东西,并从心里去爱它,不管是器物,护肤品,电子产品,还是汽车。或者是从心里去爱,然后慢慢打造国人自己的品牌。

  我希望的是,有一天,我们都在古镇的街道,看到的都是一些当地独一无二的风情,而不是几乎每一个古镇都泛滥的自称特产。

  我希望的是,有一天,我们都用设计创造流行,而不是到处跟风去购买流行。

  我希望的是,这个有一天,尽早到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