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后感10篇

2018-06-24 20:3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后感10篇

  《最美的教育简单》是一本由尹建莉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6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后感(一):这个教育

  1.透支与欺骗

  透支与欺骗是这个教育的最大特点。因为资源有限且分布不均,导致竞争畸形。于是,在违背规律提高招生标准同时权钱交易大摇大把。畸形竞争就像多米诺骨牌,开始幼儿园小学,小学低年级高年级,高年级初中,初中学高中,直到高考接棒。孩子们知识吞了下去,也在考试中熬了过来,但代价是透支了他们自己。因为违背了教育规律,欺骗必然粉饰登场。最常见的首先是自我欺骗,上个好小学就好了...上个好初中就好了...上个好高中就保险了.....其次是欺骗孩子,就上一个奥数班......再上一个英语班......要不,再来一个钢琴班?“现在吃苦,将来才可以幸福”.....十几年这么过去,到了大学以后,透支的就要来收账了,这债不知道能不能还得上?

  2.退出竞争?

  父母选择实际上是以透支孩子的未来为代价去参加竞争,不可避免攀比使得透支额度逐渐提高,直至孩子被榨干。这场竞争有人先撞线,但却无一人胜利。因为在这个变态评价体系中,家长和孩子的表现越好,他们就离正常越远。所以,我们不如考虑退出?至少,我们不要去参加十项全能

  3.可怜可恶的家长

  尽管我们是纳税人,但是,我们现在只能得到这样的服务。被逼的神经质甚至发疯的父母,怎么能教育出好孩子?所以,我们做父母的,首先必须神经足够强大内心足够坚定抱怨和痛骂体制并不能显示我们对教育的觉悟,说到底,最根本因素还是人。教育到了现在这步田地,其实做家长的都有脱不了的干系。我们总是希望搭便车,共享改革成果,却不为改革浇点水;我们总是心存侥幸,先让自己的孩子突围,然后再对其他人表示同情。正是有许多这样的父母,我们的教育才有了中国特色。送棉棉上幼儿园,我看到许多小朋友的家长,我马上就想到那句话——历史总是在重演,而历史的最大教训人们总不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4.家长为什么发疯?

  不说其他,但说家长为什么把自己投进竞争的漩涡,自虐式地抽自己的鞭子,和其他陀螺比赛速度而无视是在原地打转。说到底,是因为知识虚无和恐慌。家长往往无心(即使有心也无力)教育孩子。我们从上一辈那里学了多少育儿之道?可是,那时的环境就像当时的空气质量一样。现在不同了,常见的雾霾天,我们除了愤恨的捂住鼻子就再也无计可施了。我们这一代人就是无视常识、无视公民教育的牺牲品,我们通过一次次公共事件来真正学习化学物理的知识——当年我们的分子式学得多棒啊,以至于我们今天有如此强的生存能力,全拜在这些学习过程学会忍耐所赐。

  5.行动

  思考永远不会有答案,答案只会在艰难的行动中偶然出现。行动的纲领一点都不复杂——教育孩子,先从自我教育做起。德国人在幼儿园阶段主张的两项:事实与环境教育、实际生活与家政教育——我们做父母的本身做到了多少?

  我们自己过得快乐吗?我们能有效应对工作和生活吗?如果没有,我们又有多少资格要求孩子们呢?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后感(二):最好的教育在妈妈(二)

  自从阅读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之后,我一直都非常关注尹建莉,并期待着她的新作。现在的尹建莉在作家出版时工作,并且经营着自己的微信公众号,致力于阅读推广和帮助家长和老师们能够为孩子们带来更好的教育环境。

  当我得知《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出版并销售消息之后,抚摸着这本书朴实优雅的封皮,我顿时举得这段时间等待并没有白费,《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这本书不仅题目更好,封面设计更好,图书的内容也能够感受到尹建莉自身的成长成熟。毫无疑问的是,《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这本书从创作上来件,成功度超过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并且获奖无数。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这本书依旧采用了之前的案例学做的手法,因为尹建莉的积累与学习,案例的来源不仅仅是自己的孩子,涉及到了更多的人群。尹建莉在书中表明的教育理念,不能只是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更是要通过引导陪伴让孩子们拥有更加健康与快乐的人生,更加独立与自主的人格,也让工作在教育一线的老师和家长们,能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认识改变自己过去做得并不那么好的地方

  就如同龙应台女士的《孩子你慢慢来》和《亲爱的安德烈》一样,《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中都流露作者一种顺其自然心态,这种顺其自然并不是不管不问,而是尊重孩子的成长发展,给孩子留出空间,不要过度掌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会有这个那个愿意和别人家孩子比比比的家长,他们总是盲目地攀比或者骄傲着孩子如何如何,从不会考虑自己孩子内心中流露的真实情感,他们总是过分看重自己的面子,而不在意孩子内心深处的小情绪,他们总是觉得自己为了孩子做了多么大的努力付出了多少的辛苦,但是从不过问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些的这些在尹建莉老师的书中都有详细介绍意识纠正和案例实操。

  从尹建莉老师的书中,我们还可以学习到哲学家弗洛姆、英国教育家杜威、卢梭、蒙台梭利和A.S尼尔等教育家的教育理论。如此一来,我们既能够了解历久弥新的教育理念,又能够在尹建莉老师的引导下理解这些理念。也可以再理解了案例之后,再一次思索这些教育理念的精髓,从而帮助我们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认识。这也是《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超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地方之一,当然,也是超过同类其他书籍的地方之一。

  除此之外,尹建莉老师还有一本书,是脑科学专家洪兰教授合著的《好孩子》这本书。这本书不仅具备着《最美的教育最简单》的有点,还吸收了洪兰教授先进的脑科学理念,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育类佳作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后感(三):可以作为育儿教育的补充书籍

  这是今年暑假做"育儿书籍”主题阅读中的一本,尹建莉老师继《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后的又一本书。

  也许距离我看她的上一本书太多年已经过去了,我也陪伴孩子成长到了她10岁,所以这一本书也并未带给我太多触动,里面的很多案例自己都已经经历过了,而且这本书中的案例和一些想法个人觉得有些极端,而且也比较片面

  不过看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想寻找课程一些案例的补充,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这本书提供了很多丰富的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家长们感兴趣问题

  比如:才艺兴趣班的选择问题?

  学习和电脑游戏兼顾的问题?

  培养好习惯的问题?

  ......

  这类育儿手记的书籍我感觉只能作为系统和理论教育书籍的一个补充,如果全部看这类育儿案例书籍,看再多还是不会育儿、不会教育。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后感(四):没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好

  可能是因为第一本书出了名,有太多商业需求需要尹老师继续写。这第二本真不如第一本,相差甚远。

  第一本书是尹老师自身家庭教育总结真实生动,不矫揉造作。第二本跟学术研究似的,那些案例还都跟抬杠似的。而且文中还一再告诫别人别抬杠。。。

  蒙氏教育的自由理念值得推崇,这都I没有问题,就是论证太差劲了。

  看在理念大部分值得中国家长们去普及普及的面子上。给3颗星。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后感(五):《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书笔记

  亚当斯密说过,人生中不幸失调的主要原因,是人们过度高估各种处境间的差别

  生活中最大的敌人不是任何具体对手,是“虚荣”和“恐惧”。

  心智习惯总要养成,不论其是好是坏。

  三不原则:不生气、不介入、不怕吃亏

  儿童有能力自己解决相关问题。

  事实上她最爱的不是孩子,而是“不吃亏”的感觉。

  “吃亏是福”强调的不是忍气吞声,而是以豁达之心看待世事。所以它不是来自压抑,而是来自气度容量

  母体的紧张、恐惧、愤怒忧伤等等,对胎儿都没有什么好处

  不要让没有意义的习惯或产品统治你的生活,不要让物质太多地介入与孩子的相处中。

  我们必须时时刻刻尽可能温和对待儿童,避免粗暴。教育的真正准备是研究自己。

  如何判断一种游戏的优劣,我认为有三点核心判断:第一,孩子的参与程度高不高;第二,孩子投入主动判断多不多;第三,是否伴有愉快的情绪体验。这三条可以套用在一切游戏中。

  事实上,真正令人纠结的不是孩子出了什么问题,而是他们的行为不符合成年人有用原则和功利原则。

  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孩子才有面对自我的时间和空间,才有机会学习适应调整才能聚集起自我成长的力量

  在一切爱的关系中,自由最重要

  信任本身是一种道德教育。

  企图把一切娱乐都附加上教化功能,去人性化,假惺惺,才是最不靠谱的道德教育方式

  人在感情上很少能愈挫愈勇,越是感情不满足的人,越是变得敏感斤斤计较

  孩子不是无知无觉、没有感情的土豆,可以随意集中,装筐装袋地归类存放。

  家长和孩子相处从来不“拧”,孩子就能形成很好的理解力与自制力,变得“懂事”。如果成人不信任孩子的理性,认为孩子不懂事,需要被强行控制,那孩子往往会以“不懂事”的行为,来证明家长的防范是有必要的——这真是个微妙的问题,悟到了,就是海阔天空

  脾气很差的人,童年经历往往有两个特征:一是身边有个爱发脾气的人,二是内心常常有委屈感。

  每一种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强烈母爱不是永恒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不愿分离的妈妈往往会以一个苦情妈妈的形象出现,从年轻到老都活得苦兮兮的,这会让孩子难过和歉疚,对他的成长和幸福并无好处。

  一个人能否接纳别人的观点,首先取决于情绪,其次取决于对方的行为,最后才是对方的语言

  许多家长,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在孩子面前放下自己的想法。

  当上帝希望人做什么事情时候,他是不会吩咐另一个人去告诉那个人的,他要自己去告诉那个人,他要把他所希望的事情记在那个人的心里。

  人们在对“习惯”的理解中有一种错误,“把习惯等同于机械和外部的动作模式,而忽视智力和道德的态度。”

  几乎所有严重的儿童心障碍,都是亲子关系联结不良后果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后感(六):育儿之路任道重远

  在儿子还没有出生时就读了尹建莉老师写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受益良多;后来得知尹老师又出了这本《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于是又买来学习。为人父母是一项既具有难度弹性极大的人生体验。难在,大多数人,都会成为父母,而大多数父母,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培训就当了别人的爸爸妈妈;弹性又在于,如果我们用百分制给父母们打分,各个分数段的父母都不计其数。由于幼儿没有自主选择的能力,只能被动接受来自父母的教育,来自家庭的成长环境,所以无论好坏褒贬,各式各样的家庭教育散落在千万个家庭。深知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成长所起的重要作用,作为一个妈妈,希望给儿子我能达到的最健康最快乐,最适合的童年经历。

  这本《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仍旧采用案例式写作的行文方式。书中有部分案例,或极端,或不具普遍性,不适合大多数家庭。正如没有完美的家庭教育,也没有完美的家庭教育书籍。一本书,肯定精华,有糟粕。作为读者,我们要做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对我们有用的,忽略那些不适合我们的。

  书中有很多观点,方法,值得我去学习和实践

  1.阅读的重要性

  2.家长的榜样作用

  3.给孩子自由

  4.情绪、细节、尊重、信任

  最重要的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关于如何育儿的思考。

  姐姐家的两个孩子,一个10岁的姑娘,一个8岁的小子小姑娘学校会不定期的进行各种考试,她有时候会考得很好,但也有时候会考得不那么尽如人意。考的好的时候,当然会兴高采烈的和家里人分享,并让家长签字,写评语。考得不好的时候,小姑娘都不敢告诉姐姐和姐夫,每次都是偷偷告诉我,然后让我帮忙签字,写评语。而那个8岁的小子呢,不爱按时吃饭,每次吃饭时都要大人催促很多遍,有时候甚至需要大声吼,才会做到饭桌旁。如果家里有他喜欢吃的零食,他会饭前吃零食,吃饭时想方设法少吃饭,吃完饭然后再去吃零食。小男孩调皮,每次放学回来,羽绒服都弄脏一大片,好像去土堆里钻了似的。平时在家写作业或者玩手机游戏时,会趴在地上。小小年纪,还学会了说脏话。

  回过头来仔细想想,孩子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究其原因,还在家长。大人们总喜欢向孩子传达要学习好,考试要考高分的意愿,甚至还说,期末考试时考前五名有双倍的压岁钱奖励。大人们营造的氛围,让小姑娘只敢报喜不报忧,万一哪次考试成绩不好,心里就像揣着小兔子,一刻不得安生,生怕家里人谁知道她考得不好了。而那个8岁的外甥,每次姐夫教育他,轻则讲道理,重则在屁股上扇几巴掌。简单粗暴的管理,只起到了临时的约束作用。

  没读这本书以前,会觉得姐姐姐夫这样管孩子没什么大不了的。读了这本书以后,孩子们身上表现的种种,让我不得不思考,到底是家长种下什么样的因,才在孩子身上结出这样的果。想要结好果子,我们又该如何做。或许我改变不了姐姐姐夫的育儿方式,但我可以规范自己的行为。尽量以我认为的最合适的方法,给孩子们以宽松,快乐的童年。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后感(七):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是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尹建莉继《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之后的又一部家庭教育力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可谓是家庭教育著作里程碑式的作品,其严肃性与通俗化结合,专业性与趣味性相融,呈现了最完美的中西合璧的教育理念。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较前一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感性描述略少,理性分析较多,仍采用案例写作的方式,同时继续坚持雅俗共赏的风格。案例主角扩展为更多的孩子,展示了前一本书尚未涉及的另一部分儿童教育生活。本书最大的特点是紧贴当下教育现实,还原教育真相,让大家看到美好的教育并不复杂,有效的教育往往是朴素而简单的。作者依据经典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以学者的严谨和妈妈的亲和,对大家面临的种种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解读,并指出教育面临的种种误区,同时为读者提供出许多可操作的方法。每篇文章的切入口或核心案例往往很小,司空见惯,陈述的道理却比较大,但这种“大”往往是归于简洁,而不是繁复。作者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简化教育这件事,让所有的家长都能意识到,原来美好的教育是简单的,自己也可以成为教育专家。

  教育家杜威说过,“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在每个人的生命成长中,没有比家长更重要的老师。不过,教育的匪夷所思之处,或者说和其它事情最大的区别,就是目的和结果的背离。很多家长的愿望和努力,不但没转化成生产力,反而变成了破坏力,这样令人痛心的例子比比皆是。无数相似的儿童,每天会有千万种不同的生活细节;而当下关于教育的新概念、新名词越来越多,使很多家长反而不知所措——所有这些情况,都让不少家长感叹,教育孩子这件事好难好复杂。

  教育不是一堆技术指标、专业术语和硬梆梆的言行,教育有其精美的内在秩序,即教育原理。把握到原理,就是把握到教育的万能钥匙,可以打开无数症结之锁。这对每个家长来说,其实都不是难事。家长和家长的差别,经常不是身份、地位或文化程度的差别,而是教育理念决定的手段的差别。人生万事,得体的手段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教育更如此,没有一种错误的手段可以达到正面效果。哲学家哈耶克说过,“那些重要的道德规则是神的命令与法律,是人类应尽的义务,而且神最后会奖赏顺从义务者,并且惩罚逆反者。违反这些基本的道德,就是在和神作对。”尊重孩子,是大自然的法则,也是神的命令,是教育最基本的法则。

  严厉教育的目的虽然也是想给孩子打造出华美的人生宫殿,到头来却只能制造出一间精神牢笼,陷儿童于自卑、暴躁或懦弱中,给孩子造成经久不愈的内伤。说它是危险教育,一点也不为过。父母不仅应该放下手中的棍棒,更要放下心中的棍棒。哲学家弗洛姆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没有尊重,爱就很容易堕落为统治和占有。我真的觉得现在家长们对孩子的爱是堕落的,已经接近统治和占有了。我们包办了孩子太多的东西,给了孩子太多不自由,扭曲了某种天性,又去指责孩子,你看你,连衣服自己也不会穿,书包自己也不背,上大学也不会洗袜子等等,都是由于我们前期对儿童的自由剥夺的太多。在教育中,自由就是空气,看不到摸不着。你可以不去关注它,甚至可以不承认它,但绝不能缺少它。没有自由就没有教育,一个人,必须首先是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自由不是信马由缰,自由是一种可以舒展的空间,是一种能够托举的力量,它让孩子有能力去选择,并且有能力抵抗生活中的一切虚假和脆弱。

  父母毫无节制向孩子表达爱是很容易的,有节制的、体面的表达你的爱是很难的,起码你身上具备人文精神,最起码我们理解自由的价值,如果不理解自由的价值,真的很难给孩子很好的教育。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失掉自由不能成人。台湾著名的学者傅佩荣也说过,真正的成长必是自由选择的结果。“教育”并不是单纯的规范和监督,其实,“放纵”也是一种教育,是一种形式消极、意义却积极的教育。在这种“纵容”下,孩子可能损坏一些东西,可能制造更多家务,甚至可能受点小伤,而这正是走在受教育的轨道上。“规矩”固然是社会生活的必须,人们常说“没有规矩,难成方圆”。但是,在儿童教育中,则是“规矩太多,难成方圆”。不要急于给孩子立规矩,尤其在他们认识世界的初期。有人说“规矩是用来打破的”,这句话用在儿童教育上是再恰当不过。儿童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探索的欲望充满体内的每个细胞;而且,他们不知道行为的边界,所以常常会做出格的事或闯祸。在这样的一个关键期,家长要以正面心态面对孩子的种种“坏行为”,只要不危险,不妨碍他人利益,都可以放手让孩子去尝试。

  有的孩子甚至对某种“坏东西”表现出偏好,这种情况下,家长也要尽量满足孩子的愿望,不跟孩子拧巴。其实,在孩子那里,一切东西都是纯洁的、有趣的,“好坏”之别其实常常是成人的一种偏见。家长要正确评估一件事的可行性,尽可能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生活体验,不要简单否定,不要强硬地限制,更不要轻易进行道德的或善恶的评价,哪怕这件事看起来非同寻常。不管不是不负责任地放任自流,不是对孩子漠不关心,而是无为而治。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不作为,却是最有效、最长远、最有力的一种方法,可谓是教育的一种最高境界。所谓“不管”是不动声色、没有斧痕地管,即在不跟孩子形成对抗和冲突的基础上,想办法发展孩子的正面潜能。

  人不是有了孩子就会做父母的。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越来越觉得自己要学习、要改变、要修炼得还有很多。我们自己都是在不断犯错又改正中成长起来的,又怎么能够要求自己的孩子不犯错误?每当孩子犯了错,我们就如临大敌、厉声呵斥,到底是因为孩子真的犯了不可原谅的错误还是因为我们自己的私欲没有得到满足呢?“儿童是脆弱的,成长只需要鼓励,不需要惩罚,一切严厉的对待都隐藏着某种伤害。宽容而饱含真诚的教育,总是最美、最动人的,对孩子也最有影响力!”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我们常常会陷入“追求完美”的误区。熟不知,求完美就是最不完美的做法。“在完美期待中成长的孩子,天性被过度驯化,其作为独立的‘自我’无法正常舒展,却耗散太多的精力去适应他人的要求。不求完美,这不是一种懈怠,而是一种勇气。人必先征服自己的自卑和虚荣,才有力量面对生命中的种种不完美。”孩子是千差万别的,成长的背景更是大相径庭,我们又怎能拿着一把尺子去衡量呢?教养的第一步恐怕就是平静地接纳孩子的不足甚至是与众不同。只有真诚而理性地接纳,才能耐心呵护并正确引导、帮助,与孩子共同快乐成长。

  教育家卡尔威特说过:“对儿童的教育应该与儿童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至于智力的曙光何时出现,也许是从第一声啼哭就出现了吧。只要父母能这样做,再普通的孩子也能成为不平凡的人。”父母这个职业没有最好,因为永远有人比你做得更好!孩子在悄无息中成长,犹如花蕾般静静绽放,每一天都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惊喜、快乐!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并不会轻松,甚至随时可能出现我们无法预料的困难并让我们感到无助与无奈,但如影随形的快乐与幸福与成就感也是其他事物无法取代的。对父母而言,这是一个提升自我、荡涤灵魂的过程。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其过程非常漫长,决不能一蹴而就。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你正牵着一只“小蜗牛”前行,你只有把自己步调调整到和他一致,两人才不至于摔跟头,也才能欣赏沿途景致、领略一路花香。手中的细沙会在你越握越紧时不断流下,如果你轻轻掬着,它还会落下吗?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后感(八):《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尹建莉

  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样好,非常好的教育理念。

  1.作为父母,如果我们留给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财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给孩子留下一些生产性的、可持续性的财富,才是真正对他们一生负责。

  2.第一件宝物是“阅读”。阅读不但可以塑造一个孩子的智力,还可以塑造他的心理品质。第二件宝物是“自由”。给孩子自由,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必须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第三件宝物是“良好表率”。给孩子做出表率,不仅是你在外人面前是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相处时是什么面貌。和孩子如何相处,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材,你能交给孩子的,全写在这里面了。

  3.童年的任务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内积累。一个人内在力量强大,才能很好地把控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在人生事务中获得主动权——这才是培养竞争力的正常顺序和逻辑。

  4.我们常用“格局”来评判一个人的发展潜力。有的人你会感觉他身上有宏大气场,体内蕴蓄着蓬勃的能量,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我们会说他“格局大”。有的人则心胸狭隘,或有小聪明小心眼小钻营,凡事很用心却很无力,内涵让人一眼望到底,我们会判断他“格局小”。

  5.英国教育家尼尔说过,“所有的奖品、分数和考试都会妨碍正常性格的发展。”(1)社会心理学研究也证实,竞争是挫折的重要来源之一,痛苦和挫折常常引起敌意。

  6.教育家杜威提出,学校的首要职责应该是为儿童提供一个简化的环境,以排除社会环境中丑陋现象对儿童的影响。

  7.有意的自我控制会耗尽我们有限的意志力储备。

  8.竞争的后果往往不是打败别人,而是击倒自己。

  9.英国教育家尼尔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发现,“我从未在一个快乐少年的脸上发现过暗疮。”

  10.生活中最大的敌人不是任何具体的对手,是“虚荣”和“恐惧”。

  11.面对一个弱小而又有无限潜力的孩子,与其着力培养其“竞争意识”,不如专心培养他的良好品格。每一种好品格都可以催化出面对世界、面对困难的能力和勇气,好品格本身就是竞争力。

  12.著名企业家、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可谓典型的“成功”人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他曾经历种种挫败,却一直坚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说:“一流高手眼睛里面没有对手,所以我经常说我没有对手,原因是我心中没有对手。心中有敌,天下皆为你敌人;心中无敌,无敌于天下。”这句话道出了他的成功秘诀。

  13.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14.“三不原则”:不生气,不介入,不怕吃亏。”三不原则“核心内涵是两点:第一给孩子做出好榜样,第二营造豁达和善意的环境。两者要的都是家长自身的修养。

  15.成人心中有馨香,才能对儿童形成宜人的熏陶。

  16.一个没有机会进行自我掌控的孩子,不可能学会自我控制。一个不被信任、总是被当小偷一样提防的孩子,很难发展出诚信、自尊的品质。家长把管理糖桶的权利从自己手上移交到孩子手上,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生活小事件,却是一项教育大事件,它告诉孩子,你不必是家长的”臣民“,你是自己的主人。

  17.蒙台梭利认为,让孩子服从成人的意志,这是成人犯了最大最可耻的错误。这会产生一种后果,即儿童的胆怯。(1)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失去自由,不能成人“。

  18.在教育中,自由就是空气,看不到摸不着。你可以不去关注它,甚至可以不承认它,但绝不能缺少它。没有自由就没有教育,一个人,必须首先是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自由不是信马由缰,自由是一种可以舒展的空间,是一种能够托举的力量,它让孩子有能力去选择,并且有能力抵抗生活中的一切虚假和脆弱。

  19.儿童是脆弱的,成长只需要鼓励,不需要惩罚,一切严厉地对待都隐藏着某种伤害。父母不仅应该放下手中的棍棒,更要放下心中的棍棒,心中无棍棒是件比手中无棍棒更重要的事。宽容而饱含真诚的教育,总是最美、最动人的,对孩子也最有影响力。

  20.相比”控制“,纵容是更理想的家庭成员相处模式。爱的最高境界是”不打扰“,它比不停地给予更让人幸福。

  21.冷酷的手段确实能立竿见影地让孩子变乖,但冷酷本身也一定会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儿童是从榜样那里学会如何对待他人的,如果有朝一日他表现出对其他人、对父母或对自己冷酷,请你不要吃惊,也不要委屈。

  22.父母是孩子的整个世界,如果孩子对父母失望了,他就对整个世界失望了。

  23.溺爱往往是包办,本质是成年人爱自己;爱则是理解和接纳,本质是爱孩子。只要是正常的爱,给多少都不会让孩子变坏,得到爱越多的孩子,成长得越健康。冷酷从来不是教育,它是教育的反义词,冷酷教育职能制造冷酷。

  24.无论从潜能的挖掘还是幸福感的扩容,童年的首要任务不是“学规矩”,而是发展自由意志,这要求家庭生活必须减少约束。

  25.哲学家弗洛姆说过,“教育的对立面是控制”。

  26.亚当斯密认为,具有最细腻敏锐的慈悲性格的人,自然也是最能够高度自我克制的人。

  27.“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这是自勉境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超脱境界。

  28.思想家卢梭说过,3种对孩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29.总之,教条不重要,教养才重要。卢梭说过,事事讲一番道理,是心胸狭窄的人的一种癖好。有气魄的人是有另外一种语言的,他通过这种语言,能说服人心,做出行动。

  30.唠叨没有恶意,却是一种恶习,是对”控制“的不知不觉的上瘾。

  31.儿童应该自由成长,对他们来说,最好的习惯就是没有习惯。

  32.”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33.教育的目标是要尽可能让一个孩子优秀,但教育最要提防的是求完美心理。不完美是构成完美生命的一部分,它是平衡力,是潜力。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后感(九):《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中对我有用之处总结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偏理论。

  教育中给孩子最好的宝物,第一件是“阅读”,第二件是“自由(给孩子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第三件是”良好表率(少言传,多身教)”。

  目前阶段,我正在学习第二点,给孩子自由,自由与规矩到底如何把握,是我要学习衡量的点。至于“良好表率”也提醒到我,家长跟孩子说大道理的危害,身体力行带着孩子感受规则才是正确的。另外就是,家长少干涉。

  提到对我有用的点为:

  1.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答案是,不限制就是培养。在教育上不是家长做的越多就越好,有时恰恰相反。尤其是在孩子想象力方面,“少就是多”是一条黄金法则。减少干涉,给孩子留下开阔的思考空间。

  2.关于需不需要立规矩:不要急于给孩子立规矩,只要不危险,不妨碍他人利益,都可以放手让孩子去尝试。

  3.关于思考习惯和探索兴趣:由于儿童年幼和背景知识的不足,各种“过失”行为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只有环境正常,孩子会自己成熟起来,越做越好。正如学走路,开始跌跌撞撞,却完全不需要人为解决。家长没必要批评。儿童能量十分有限,如果把注意力投注在事情对错的问题上,对思考和探索就无暇顾及,而注意力的分配,也是一种习惯养成。

  4.孩子与孩子之间相处的问题:孩子们在一起玩的时候,互相发生小矛盾很正常,家长不必马上出面干涉,更不必因此而生气,不严重的情况下,假装没看见,把矛盾留给孩子解决;较严重时,简单的拉开,不必计较自己的孩子吃亏了还是占便宜了;道理可以简单讲一下,也可以不讲,关键要保持友好轻松的态度。“三不原则”:不生气、不介入、不怕吃亏。

  遇到孩子和别的孩子抢东西,总要求孩子出让,也不对。幼儿尚未建立合作的概念,自己的玩具不让别的小朋友玩,或者抢别人的玩具,都是正常的表现,强迫孩子出让自己的利益,并不能培养孩子大度的精神,反而强化他的紧张感。

  5.安全防范常识:家长应该把人际中各种潜在的危险告诉孩子,比如周围人发生了什么事情,或者媒体上报道了什么相关内容,就事论事的跟孩子谈谈,让孩子增加常识。

  6.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来自成人的外部控制,特别容易打扰孩子的自我调适功能,导致心理秩序的紊乱,自我管理能力下降。要信任孩子,尊重孩子,让孩子获得自我管理的权利,必然会唤起孩子内心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家长说了太多的“不许”反而会让孩子产生“心里抗体”。

  7.和孩子有矛盾的时候:先满足孩子,不再在这件事情上和孩子纠缠,让孩子的行为转化为和家长的一种游戏,一直玩到她腻。

  8.孩子的专注力问题:注意力不需要培养,越培养越涣散,“不打扰”就是最好的培养。是否全神贯注,主要取决于孩子对手头上正在做的事情是否感兴趣。

  9.关于孩子的学习与爱好:不需要孩子去把一项爱好学的精通。一个人对某件事情痴迷有多深,天才就有多高。爱好就是天才。不要让儿童放弃自己的兴趣以服从家长的安排。学习重要在于"兴趣“与“探索”,而不是培养“习惯”。

  10.孩子的玩耍与游戏:玩耍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成才非常重要。儿童首先是在玩耍中去认知、模仿和体验各种常识。剥夺玩耍的快乐,就是阻碍了他们有效的学习方式。

  如何判断一个游戏的优劣,第一,参与程度高不高;第二,孩子投入的主动判断多不多;第三,是否伴有愉快的情绪体验。

  11.制定计划:一定要听取孩子的建议,如何执行则要交给孩子……如果你实在不知如何做,哪怕不做,也比错误的要好。

  12.给自由和溺爱不同,溺爱往往是包办,给自由是理解和接纳,让孩子有空间成长。(规矩部分再讨论)

  13.家长立规则:家长可以给孩子呈现规则,却不能强迫孩子执行规则。如果有什么规律特别需要孩子配合,要想办法,通过合理的方式,让孩子看到规律之美(??)在规则教育中,家长的榜样作用和包容心远比强制性更能让孩子学到守规矩。如果有什么要求,只要讲给孩子,并作出示范,同时想办法让孩子愉快接受就可以,没有必要为了”规矩“的事,整天和孩子弄得不愉快。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线之上,几乎可以允许孩子去做的一切想做的事情。

  14.启蒙教育:两个方面,一是智力启蒙,二是情感启蒙。

  智力启蒙:语言输入,尽早进入阅读和背诵。不要用卡片来教孩子认字。看到文字的地方家长顺口读给孩子听,一起有阅读的习惯,经过不断地重复,孩子很自然地就记住了。另外,背诵方面,从古诗入手。

  情感启蒙:多和孩子接触,少看电视。

  培养爱运动的习惯,首先家长要动起来。

  误区一:不要轻易把启蒙教育交给早教机构。孩子最合适的环境是温馨的家,最佳的营养是安全感,最好的刺激是父母的陪伴。

  误区二:不要把启蒙教育和“提前学习”混为一谈,启蒙教育是在激活孩子的脑力,提前学习是往大脑里灌输一点知识,前者是动力,后者很可能成为阻力。

  15.母亲带孩子的技巧:母亲的技巧是他和孩子合作的能力,以及她使孩子和她合作的能力。她只有真正对孩子有兴趣,而且一心一意要赢取孩子的情感,并保护孩子的利益,才会完善这种技巧。

  16.父母如何和孩子说话(注意潜台词):如果想避免潜台词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消极的办法就是少说,如果不知道该如何说,不说就是最好的。积极地办法是,用正面思维,给孩子正面暗示。

  17.孩子逆反,利用提问的方式,和孩子一步一步的沟通,引发孩子对矛盾的思考,引导孩子说出正面的结论,而不要去说服孩子。孩子逆反,说明她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选择的勇气。

  18.说道理不可取。如果你已经发现讲道理没有用,那至少说明在这件事情上,讲道理是不对的,发现不对,就应该立即停止。

  3种对孩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家长当然可以直接给孩子将一些正确的道理,但如果孩子不听,就应该考虑换一种说法,实践证明,想要孩子接受一个观点,从情绪上入手最容易,通过问答的方式,调动孩子去思考,刺激他天性中善良的一面。

  想让孩子懂道理,家长就要口头少讲道理,行为符合道理,这样孩子才能明白道理。

  19.和孩子相处:“讲道理”是下策;发脾气是下下策;发脾气加虚伪是下下下策。

  20.家长唠叨:家长如何发现自己爱唠叨?经常看看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常常为你的某些语言或指令不愉快,那就要注意了。如何减少唠叨?第一,接受孩子不是完美的;第二,如果说了很多遍,孩子还是依旧,多说反而会加深孩子的缺点。最好的做法就是改变策略,换种说法或以某种行动,不动声色地帮孩子矫正;第三,实在没有好办法,那就什么也不做。

  21.养成习惯:真正的好习惯,是让孩子有能力也有兴趣安排自己的一切事务。要养成学习的习惯,而不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出学习样子的习惯;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而不是在教条中刻板的去重复某些行为的习惯;要养成好的品行习惯,而不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世故习惯……

  家长自身要起示范作用。

  22.不要要求孩子完美:孩子活泼,你认为他不够安静;孩子安静,你认为他缺少运动;孩子喜欢到外面运动,你又要求他坐下来画画;孩子喜欢画画,你希望他也喜欢唱歌……如果家长不知自己是否要求完美,你允许过孩子哪些方面的不足?

  书外话:(尹老说强调的自由,同时还是有些规则要让孩子养成)

  2岁后是给孩子立规则的重要时期。究竟要立哪些规则呢?

  1.安全规则:危险的东西不碰,不走在马路中间...

  2.自我照顾规则:上厕所知道告诉大人,自己穿衣服,睡前刷牙洗漱...

  3.家庭规则:不撕书,不在床单、家具上涂鸦,跟妈妈一起收拾玩具……

  4.礼貌规则:不打人推人,会说谢谢、对不起、请……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后感(十):有点耐心,多点爱,做出榜样,再谈你要让孩子成为什么样子

  因为基友推荐看的这本,和之前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不同,这本确实有很多值得记录的干货。真正开始当老师后遇到一些情形真的心累,和家长沟通大多数也比较顺利有一些我可真的想买本这书送给他,孩子到底该怎么教,大环境改不了,能改变的只是自己啊。特别认同这句话:“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亲情是最好的营养品,餐桌是最好的课桌,家是最出色的学校。”记录一些比较感触的点,也提醒自己时刻努力践行之,师者,传道授业,更要尽自己所能影响一点点也好,在孩子的世界里留下美好的痕迹和细微的光~

  otes:

  1.作为父母,如果我们留给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财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给孩子留下一些生产性的、可持续性的财富,才是真正对他们一生负责。在任何事情上,只要家长自己做出了好榜而且信任孩子,不总以狐疑的眼光打量孩子,孩子没有为某件事长期和家长处于拉锯战中,那么孩子不会对一种内涵不深的东西有太长久的兴趣的,而且他也是乐意听家长的意见的。

  2.童年的任务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内积累。一个人内在力量强大,才能很好地把控自己,未来才有可能处理好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在人生事务中获得主动权——这才是培养竞争力的正常顺序和逻辑。孩子们在不适宜竞争的年龄,被卷入无节制的竞争中;在尚不具备抗挫折的年龄,被成年人搞得心理失衡,这怎么能用一番说教解决呢?就像不可能通过说动听的话让一个饥饿的人不再需要食物,我们也不可能通过给孩子做思想工作,解决他正常生命秩序被扰乱的困惑。

  3.人生中的不幸与失调的主要原因,是人们过度高估各种处境间的差别。贪心过度高估贫穷与富裕之间的差别,野心过度高估私人职位与公共职位间的差别,虚荣心过度高估默默无闻与声名远播间的差别……生活中最大的敌人不是任何具体的对手,是“虚荣”和“恐惧”。在本已险象环生的人生中,虚荣是一种自残行为。

  4.面对一个弱小而又有无限潜力的孩子,与其着力培养其“竞争意识”,不如专心培养他的良好品格。每一种好品格都可以催化出面对世界、面对困难的能力和勇气,好品格本身就是竞争力。

  5.没必要的介入,或不得当的介入,一方面会把孩子间的矛盾刺激放大,另一方面也没给孩子留出学习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机会,第三个坏处是容易让孩子遇点小冲突就觉得是个大事,反而变得斤斤计较,心胸狭隘。

  6.“三不原则”:不生气,不介入,不怕吃亏。“三不原则”的核心内涵是两点:第一给孩子做出好榜样,第二营造豁达和善意的环境。两者要的都是家长自身的修养。

  7.儿童有能力自己解决相关问题——只要他们成长中获得过友善和尊重,只要他目睹过得体的礼貌和修养,他就得到了这样的滋养。

  8.强迫孩子出让自己的利益,这种做法并不能培养孩子的大度精神,反而强化他的紧张感。如果一个孩子感觉别人总是侵犯他的私人领空,干涉他的事情,他会变得特别警惕,表现得更自私。在和小朋友发生冲突时,孩子能根据具体情况,主动退让,并且能通过转移注意力自我化解情绪;在小朋友得罪她后,不计前嫌,快速进行情绪代谢,重新投入友好的玩耍中。所有这一切,都是孩子在用天性中的纯洁、豁达和自爱,努力发展自己的人际协调能力。这是一种潜能,这种潜能几乎深藏在每个儿童体内,只要没有错误的外力干涉,他们都可以在未来的成长中把握好各种交往的分寸。

  降低了孩子在人际交往上的坦荡,也束缚了他接纳世界的心胸,甚至会培养出反社会人格。

  9.被捆绑的孩子,他们最终变得心理失序,懦弱胆小,逆反暴躁,谎话连篇,刻板狭隘,等等,都是有可能出现的症状。

  胎教的最高原则是让自己身心舒泰,基本判断标准是:凡内心向往,有轻松感和愉悦感的事就是对的;凡有些勉为其难,感觉有压力或有些烦躁的事都应该是不对的。

  10.中国传统文化讲“道法自然”,这其实是一个普世法则。可我们现在在养儿育女的问题上,做了太多反自然的事。几乎孩子所有的生活细节,都恨不能用人力来控制。

  11.身体自有它的调节功能,孩子也自然有他正常的抗挫折能力。并且儿童甚至比成年人更宽容,更能理解并消化父母偶尔的脾气。孩子最受不了的,是父母经常性的严厉和苛刻。

  12.首先不要有培养完美孩子的想法。要想培养一个尽可能如意的孩子,就要学会欣赏孩子一些不如意的行为。凡有冲突,必有伤害,放下改造思想,才可避免把“牛顿”修改成“牛倌” 。

  其次要接纳孩子的与众不同。最典型的是经常会有意无意地设计孩子的未来,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来规划孩子的人生,这反而有可能降低孩子的前程高度,束缚他的发展,使其“泯然众人矣”。

  第三,家庭生活中要戒断严厉和专横。所以在教育中,为学生提供休闲的享受是一项非常严肃的责任。这不仅是为了学生眼前的健康,更是为了对他们的习惯形成永久性的影响。

  13.因为学习是件需要智力和情绪双轨并行来发展的事,成绩和孩子的情绪、情感完全呈正相关。

  为孩子营造一个友好善意的家庭气氛,让孩子无任何负罪感地去玩,孩子有能力慢慢协调好游戏和学业的关系。

  14.爱的最高境界是“不打扰”,它比不停地给予更让人幸福。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孩子才有面对自我的时间和空间,才有机会学习适应和调整,才能聚集起自我成长的力量~

  15.孩子的好与差,不在于管或不管,而在于环境变态不变态。不正确的管制,本身就是变态的一种,比不管还要糟糕得多。冷酷的手段确实能立竿见影地让孩子变乖,但冷酷本身也一定会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儿童是从榜样那里学会如何对待他人的,如果有朝一日他表现出对其他人、对父母或对自己冷酷,请你不要吃惊,也不要委屈。如果一个孩子和父母的关系融洽,他就不会变坏,也不会去自杀。因为父母一方面是孩子最好的心理依靠,另一方面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又深刻地影响着孩子对世界的态度。

  16.面对幼小的孩子,如果家长不能首先想到如何给孩子自由,而是如何对孩子进行规范,尤其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生活细节上,向孩子提出大大小小的各种规则和要求,并且经常为孩子不能达到这些目标、不遵守这些规则而去批评孩子、惩罚孩子,那么他几乎不可能培养出一个健康的孩子,只可能打造出一个刻板者、自卑者和偏执狂。

  17.语言输入,背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一种能量储备。应该让孩子尽早进行母语经典背诵,这对他国孩子同样适用。把经典语言文化早早放进如白纸一样纯洁的大脑中,这些东西迟早会转化为孩子内在的文化财富。

  关于幼儿诗歌背诵: 第一,这项工作可以做得更早一些,从孩子几个月就可以开始。具体办法为,把古诗当作普通儿歌,在和孩子玩耍或哄孩子睡觉时,顺口背给他听。第二,不要操之过急,目的性不要太强,对背诵应该有游戏心态,不要计较孩子花多长时间背会一首诗,也不要在意他背会又忘了,这些都正常,当作游戏经常做、反复做,慢慢就记得多记得牢了。只要孩子一直愿意和你玩这个“游戏” ,就做成功了。第三,经常在某个固定时刻或固定场合下背诵,让孩子慢慢养成一种习惯。

  18.幼年的孩子如果缺失了这两样东西:丰富的语言交流和母爱的温暖,正常的生命潜能就有可能无法被激活。父母是否愿意和自己的孩子相处,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主角、配角,还是客串,这在当下只是形式和数量上的差异,最终却是一个孩子生命质量的差异。温暖的怀抱、慈爱的眼神、温柔的话语、肌肤相亲,是一个有智力的生命能正常成长的不可或缺的东西。

  19.培养儿童规则意识要注意的三点是: 第一,体验中一定要用“问”来启发孩子自己的思考,而不是以“讲”来说明和灌输。两种方式,效果大不一样。第二,通过“角色代入”的游戏让孩子体验“听话”的好处。第三,在向孩子灌输规则意识时,切忌采用吓唬的方式。小孩子最会察言观色,在某些关键时刻,只要家长流露一点软弱,他立即会把握住,并在以后加以利用。所以要想培养孩子乐观面对困难的态度,家长的态度首先要乐观,不能无意识地去渲染困难,避免放大孩子的负面情绪。

  20.世上有太多不讲信用的成人,却很少有不信守诺言的儿童。“言而无信”是后天习得的一种社会行为,“食言”也是需要经历才能学会的。如果一个孩子没有遭遇连续不断的无理要求和言而无信的对待,他是不懂得食言的。家长和孩子相处从来不“拧”,孩子就能形成很好的理解力与自制力,变得“懂事”。如果成人从不信任孩子的理性,认为孩子不懂事,需要被强行控制,那孩子往往会以“不懂事”的行为,来证明家长的防范是有必要的——这真是个微妙的问题,悟到了,就是海阔天空。

  21.比如,把“先写作业,然后才能玩游戏”改成“如果今天写作业时间太长,挤占了玩游戏时间,罚明天不能写作业”,或者“玩游戏的时间到了,玩去吧,不可以写作业了,没写完也不要再写了”。这样,作业和游戏就具有了相同的价值和乐趣,这样才更容易让孩子对学习怀有好感,也不容易导致孩子出现过分迷恋游戏的情况。(※)

  22.学习管理要注意些什么 首先,在孩子学艺过程中家长进行外围服务就够了,对具体的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不要太深。家长如果表现得太积极,很容易消解孩子的兴趣和责任感,让他觉得是在为爸爸妈妈学。其次,不规定练习时间,只着眼练习效果。第三,允许在练习中偷懒,甚至某天不练习。

  23.《金刚经》里讲,任何一颗恒河的沙粒都包含着整个宇宙。每个孩子也都是一个小宇宙,需要我们心怀谦卑地以诚相待。作为父母或教师,如何检验我们对待孩子的办法对不对,如何避免被一些所谓的“教育专家”或“心理专家”误导,有一个简单的测试方法:你在让孩子哭泣、忧郁、屈服,还是让他欢笑、平和、悦纳——此方式不仅用于自我鉴别,也可用于判断专家水平高下——不要用教育意图来说事,也不要用专家名气论高低;教育的对与错,用孩子的表情和反应足以判断出来。

  24.一是坚决不动手,只动嘴;二是赶快结束,不纠缠。

  25.母子间的感情应该是绵长而饱满的,但对孩子生活的参与程度必须递减。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26.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是心理秩序建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他的一切行为总是被阻拦,被负面评价,他就会时时处于茫然失措中。小小的人,既要发展自己,又要反抗外部压力,然后又要不断屈服,经常处于这种纠结中,本该正常建立的心理秩序就会被打乱,心理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开始失效,无法对外界事物做出正常的反应,给人的感觉就是没分寸感、鲁莽或傻乎乎的。

  27.真正的好习惯,或者说最大的好习惯,是孩子有能力也有兴趣安排自己的一切事务。一个孩子能健康自然地发展,他其实就是在养成好习惯。他越是意识不到自己在形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越是自然地生发在他身上,成为他牢不可分的一部分。像卢梭说的那样:儿童应该自由成长,对他们来说,最好的习惯就是没有习惯。

  28.家长要从孩子所有的坏习惯中看到自己的坏习惯,然后加以改善。几乎所有行动慢吞吞的孩子背后,都有个心急火燎、动作麻利的家长;所有不爱吃饭的孩子背后,都有个喜欢一勺接一勺往孩子嘴里喂饭的家长;所有不自觉学习的孩子背后,都有个对作业和分数过分计较的家长……如果想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先打量一下自己有没有坏习惯。家长要有始终统一的言行,尤其要做出榜样,多身教,少言传。

  29.不要让孩子在某事上有被否定感,而要让他体会到成就感和荣誉感。好情绪中,事情才会往良性循环的方向走,坏情绪只能让事情陷入恶性循环。用令孩子不快的坏方法来清除坏习惯,几乎都会失败,会制造出更大的坏习惯。

  ————————————

  书中多次提到家长要做榜样,如今依然存在着那种孩子一错就打非要纠正他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熟不知,自己根本没有资格提出这个要求,要孩子每天好好学习却在一旁玩斗地主,要孩子认真听讲可自己从来没认真听过孩子的心声,错了就打,然后恶性循环,没有尊重更没有小孩子应有的自由,真是悲哀。

  我带的孩子大多数家长还是通情达理,而我对待孩子也是宽松政策,哪怕其他人多说老师你对孩子严点更好。我始终相信孩子都是好孩子,要相信他们,给予他们自主选择和尊重,还有爱,所以有点进步我都要大大的表扬,毫不吝啬。只要保有学习的乐趣,最终好习惯一定会形成。

  有点耐心,多点爱,做出榜样,再谈你的要求。

  对于自己,继续加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