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上)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上)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3-22 03:05: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上)读后感精选10篇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上)》是一本由吴晓波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上)》读后感(一):笔记整理

  中国的商人在一开始就与官家难分难舍。本书从1870年的招商局开始介绍,这是一个全球化开始的时间,这一年苏伊士运河开通,欧洲到亚洲的路程缩短5000公里,这让欧洲的军队更容易漂洋过海来到中国。这个阶段的中国和日本同时起步,中国的发展方向是加强海军力量,造出威力巨大的战船。日本的发展方向是学习西方的杀戮文化,严格的近代化管理方式。造船的目标,让招商局成为最早的造船企业,三个优秀的民营企业家加盟这个招商局。同时,上海出现了买办阶层,这是外资企业的中国经理人,他们熟悉外国语言,有着娴熟的经营技巧。有一个东山席家更是长盛不衰,第三代传人把女儿嫁给了宋子文的兄弟,家族的势力一直得到延续。

  国民党政府创立的时候就是愤青的组合,对商人采取特别的手段募捐,不给就采取威胁的手段,但是尽管如此,却没有明目张胆没收商人的资产。在上海的时候,虞洽卿和蒋介石达成协议,蒋介石消灭工人组织,商会提供资金,这就有了后来的清党。另一边,72岁的张謇在创建了模范的南通城市之后,无奈的接受了破产的命运。光明与黑暗,对于富有的人来说,从富裕到贫穷,更加难以承受。

  虞洽卿的企业在29年也遇到了军队征用公司的轮船的问题,虞洽卿和蒋介石熟归熟,可是同样要放弃公司的利益。同一年,蒋介石宣布上海直辖,这是上海的另一个辉煌。故事进行到了抗战,商业发展在战争中嘎然而止。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上)》读后感(二):“功不抵过,瑕不掩瑜”

  拖拖拉拉了许久,终于读完了上下两册的《跌荡一百年》。加之期间发生了许多的事,有些感想,也不知是读书或是别的产生了,总之一并写了似乎也可以的。

  《一百年》说是一本经济学的书,它的副标题也是《中国企业1870~1977》,但是,书里面,我似乎觉得更多讲的反而是历史。 上网查了一下,1870年似乎没有发生什么大事,而1977年发生了什么倒是人尽皆知的。

  上册讲的是晚清洋务运动开始的一系列救国举措。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各大洋行的买办们放弃了洋行的丰厚薪水,投身到国家的事业中。许多人最终惨淡收场,也是可叹可泣。而国营的传统,从洋务运动就开始了,到民国时期越来越盛,在建国初期达到顶峰,现在渐渐在转变,希望会越来越好。李鸿章等人,在清朝最后风雨飘摇的岁月里,虽勉力支撑,然而终是敌不过历史的进程。

  以前,总觉得,人是可以掌握自己命运的,这段时间却产生了变化。在时代的潮流下,在历史的脚步下,个人的力量无比渺小。个人的命运总是与时代紧紧联系在一起。就像是父辈的分配工作与我们的自己胡乱捉摸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上)》读后感(三):家国天下:士大夫精神在商业领域的延伸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上)》读后感(四):吴老师带我学习中国经济史

  读完了60万字的《激荡三十年》,学习和洗礼了最近三十年的中国企业和社会,在这2016年的年末和期末考试到来之际忙里偷闲继续读吴晓波先生《跌荡一百年》,确实精彩值得读者去回味。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遇到了和《激荡三十年》一样的感受:自己读的书太少了,知道的历史太少了,自己的经历也太少了。我觉得读这本书真的是在补短板,还原来没有学习过的债。

  晚清以来的历史,我大体还是只知一二的,没有一个丰富的体系和了解,民国时期更是通过碎片化的学习来认识的。这本书写的是企业史,是记载中国企业的历史也算是史书的一种,因此在学习晚清和民国的企业和商业社会环境的同时略有一二的从人物和背景中窥探了一些历史的命运。很多人物让我尊敬也有很多人物让我惋惜和遗憾,还有一些人物让我想去思考和品读。

  这本书更加梳理了人与人的关系和人创造出的企业之间的关联,从晚清一直延续至今,这种传承或者说继承有很多是值得今天的我们去反思和回味的。我觉得我还是很喜欢商业和历史的,因为它里面有故事,有血肉。

  这本书实际上让我学会了构建一个学习的体系,从关系的角度上去提出和解决一个个问题。也催生了我用思维导图、SWOT等等的习惯。当然,这仅仅是刚刚开始,慢慢的学习路的开始,还有很多的知识需要学习,许多的资料需要掌握,许多的思维需要分享和借鉴。

  用序言里的那句话来总结吧,历史没有什么可以反对的。我们只能一路向前,哪怕今天不那么太平,明天更加荆棘。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上)》读后感(五):看人、思过、想我

  历史总是有血有肉的,看历史总给人一种血肉模糊的揪心。

  1.当今企业家的成长基因及精神素质是怎么形成的?特别的焦虑,强烈的家国情结,对超速成长的渴求,隐藏于内心的不安全感,对官商文化的膜拜,对狼文化的痴迷,是一代人特有的心态,还是有深刻的原因?

  2.中国的政治环境和制度设计对民营企业的影响?

  3.民众对企业家阶层的恶评和讨伐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贫富悬殊,社会不公,基层秩序薄弱,掩盖了社会制度的缺陷,这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4.中国现代化道路与没关吗?精英阶层的摇摆、投机来自何方?

  5.日本和中国的文化转变的态度的差异及原因?

  精英阶层对传统文明的过于自信以及对制度重构的漠视成为中国近代化进步的最大障碍。

  6.在颓废的整个体系中,赫德的海关竟然是最有秩序和效率,为清政府带来的财政收入最大,甚至对中国命运的关怀超过了中国人,说明了什么?

  7.企业家阶层投机心态固有吗?

  8.企业家办社会可行吗?理想主义适合吗,对于企业家来说、

  9.前期,工会和国民党结成同盟,站在商团对面。后来,演变成国民党和企业家的暴力合作,为什么?

  10.温和的孙科被迫下台,说明了蒋的正确性吗?

  参与介入的建构型和决不妥协的批判谁对谁错?

  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科举制的废除,熄灭了精英阶层对清王朝的最后一丝眷恋。

  情绪最容易被煽动的劳动阶层以及社会底层人士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永远是被利用和煽动的对象。

  在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国有资本的自我瓦解是一个共同的过程。

  商人的生存原则就是与强者结盟。

  任何一家国有企业,只有烂到骨子里的时候,管制才会稍稍松开,这几乎是一条公理。

  对民众而言,抵制运动能够极大地满足民族自尊心,以一种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发泄民族耻辱感。

  那些生动的故事,人物,一定在广场的背后。

  企业家一次次的非暴力抗争。

  商人的缺陷;小圈子、缺乏民众基层、没有执政主张。

  与权力结盟的结局是导向一条必然被奴役的道路。

  给了这么多钱给G,让他们踏入一条船。

  与其说是道德上的堕落,不如说是不良制度必然伴生的罪恶。

  所谓时代精神,掀起一个时代的人兴奋的,都未必可靠,也未必持久。

  这是上半部分的观点和思考,书还没有看完,但是我想作者最后的客观理想没有达到,因为他已经站在了民企的位置上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