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温暖灵魂的味道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温暖灵魂的味道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4:36: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温暖灵魂的味道读后感10篇

  《温暖灵魂的味道》是一本由张佳玮 / 小岩井 / 舒行 / 苏美 / JX / 马德 / 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温暖灵魂的味道》读后感(一):记得温暖才有美食

  食物因情而动人!在我眼里所有一切的食物都只是食物,而我记得食物常常是和感情发生共鸣才会被记得,被歌颂!一样的食物由不同的人做出来味道也是不一样的味道,这本书虽是写有关食物的,但是更多是大家的童年回忆录和成长纪录片。因为各位作者写的用心有情,所以给四星。

  小孩子的世界单纯的只剩下吃和玩两件事,这本书集结了豆瓣红人们的精彩文笔,我猜想年龄也应该差不了多少,都是80年代,大家记忆里的味道也是有不少相似之处,只是因为食物与自己的故事各不一样,才赋予食物更深刻的意义。看这本书,还是觉得很好玩,关于吃我们的童年里有这么多不能不说的故事,等长大了回头一瞧,怎么这么二。

  书里我觉得最逗的是苏美的疆二代的说法,中原人士问她吃过切糕没?怎么预防小偷,如果苏美幽默点还会调戏下中原人士。我突然想到,大学的时候有一个从内蒙古来的同学,带着北方腔调,特别好玩。同学们拖着南方调调问,那你们那边是怎么样的啊!吃什么,住蒙古包吗?还骑马吗?你会射箭吗?内蒙的同学特别幽默的回答道:“和你们这不一样的,你知道吗?我们天天吃烤全羊,那羊,妈呀!老大只了,我们全家一天吃一只。你知道吗?我们高考不考语数外的,我们要考骑马射箭,还要搭蒙古包,看谁在最快的速度里搭起一座蒙古包来,我之所以来这所学校,是因为考试那天风大,我的箭射偏了,蒙古包我也没搭完,男生速度比我快。”说完之后,眨巴眼睛,一些姑娘们被唬的一愣一愣的,我爆笑不止,她看着我也狂笑了。有同学不确定的问,真天天吃羊啊!这么好,我们都不一定天天吃肉了!

  其他同学问我笑什么,我告诉她们,现在全中国基本都一样,她们内蒙也是的,高楼水泥房,蛋糕可乐珍珠奶茶,方便面冰淇淋和咱们都是一样的。蒙古包她压根就没住过,你信吗?内蒙古的同学也点点头,是的!你们怎么这么傻啊!好多内地的同学都问我这些问题,我都是这么回答的,好多人都相信了!哈哈哈~

  笑过之后我却沉默了,原是世界大不同,现在世界大同。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脑海里搜寻哪些食物我吃过了,哪些食物我没有吃过。更加可悲的是,像我侄子辈的孩子吃的零食都是差不多,书里的作者都是来自五湖四海,有些人曾经生活在民风淳朴,习俗传统的农村,童年记忆里的传统食物在现在都找不到身影,这是快节奏生活的悲哀。我们看起来得到了许多,可是我们失去的是优质的传统饮食。

  这本书虽说是美食类的书,却唤起了我不少隐忧。书中许多作者关于传统食物的美味也只是存在在脑海里,写在电脑上。我们谁也不会制作传统的食物了,这是传承的失败。老一辈人的离去,我们终将会失去了记忆中最美好的味道,并且可能永远不能再复制。就像湖南的糍粑,家家户户在过年的时候都打糍粑,全家总动员,你一下,我一下,咚咚咚的声音热闹哄哄的。现在我们只能去超市买冰冻糍粑上锅蒸熟,一点香味也没有。年三十,擀面包饺子现在也变成了超市的速冻饺子。

  我们记得那些年的饺子和糍粑,各种记忆深刻的食物,但更多是记得一家人在一起手忙脚乱包饺子,打糍粑的生动画面,每一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笑容,爸爸黑亮的脸膛挂着羞涩的笑,偷偷的抿嘴;妈妈眼角的温柔,手脚不停嘴里念叨着:“错了,不是这么干的,你慢点”;孩子们连头发丝上的面粉都是快乐的,到了换牙的时候,门洞大开想大声笑又不好意思抿嘴。这样的快乐是超市各种速冻的食物没法比拟的。从超市买回来的速冻食物,可能都称不上是食物,只能叫做死物,它们处于零度冰冰冷冷,你花钱就带回来了,没有倾注一丝情感,何来的温暖呢?只是填饱肚子罢了!

  怎么世界就快到我们连食物都丢掉了?只剩下这么一大堆填饱肚子,填不饱灵魂的死物。我们也慢一点,回头看看哪些值得珍藏的食物被丢弃了,我觉得大家书里写的食物非常的吸引人,感情也非常的真挚,可是作者们有想过学一道拿手的家乡菜吗?这可比仅仅只是回忆要有意义的多了!我真的觉得每一个中华儿女最好都能学一道中国的传统点心或者食物。

  《温暖灵魂的味道》读后感(二):美食与亲情、友情、爱情

  这本《温暖灵魂的味道》说的美食,也是感情。

  何为美食?高级饭店的鲍鱼、燕窝山珍海味才算美食?古代皇宫皇上吃的饭才叫美食?不然。我认为,美食的定义是相对的。比如,当你肚子饱饱,再也吃不下任何东西时,即便眼前摆上一桌满汉全席,你也不一定认为桌上摆的是美食;相反,当你饥肠辘辘时突然遇到一个包子或甚至一个馒头,你也一定认为是遇到了美食。

  生活中,每一个人未必都到过高档的酒店吃过丰盛的满汉全席。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吃过美食。

  美食与感情脱离不开关系。一个人吃饭,索然无味;两个人吃饭,就有了味道。这不是我杜撰,而是生活中很多人的经验。再来看这本《温暖灵魂的味道》,其中的一篇作者为十三的《好吃,我就替您多吃点儿》写的姥姥包的粽子是儿时的美食。姥姥去世以后,“去年端午,我缠着男人带我去超市买了速冻棕子,甜的咸的一大堆,回家兴致勃勃地煮了,可味道全不对”。这篇文章流露出对姥姥的亲情,很是令人感动。

  美食都是人做出来的。如果做的人饱含深情,美食定然有味道;如果做的人冷漠如机器,那做出来的饭也一定不好吃。就好比我们都喜欢吃家里人做的饭。而外边饭店的饭即便再好吃也会吃烦,就是这样的道理。

  而另一篇《味道因乡愁而更美》则既写了友情又写了爱情。味道都离不开乡愁。

  《酱:民间的滋味》和《鬼子姜》都是属于民间的食物。酱这类东西在乡下家家都做,而超市买的酱则与自家做的酱完全不同的味道。其实,即便在乡下,家家做的酱的味道也完全不相同。我的老家就在农村,奶奶做的酱好吃;我娘做的酱也不错。但有的人家的酱吃起来就觉得味道难闻。总之在老家的说法就是“手法不同,味道不同”。其实用的都是同样的材料,因为做酱人微小的方式差异导致了味道的差异。这也让我记起了在我老家,很多人家有腌臭鸡蛋的风俗。有的人家腌出来的味道臭,但吃起来香。这是比较正宗的。而有的人家腌出来的闻起来臭吃起来也臭。有的人家腌出来的根本不会臭。因为老家有很多亲戚,所以吃过很多种味道的臭鸡蛋。现在回忆起来,似乎联想起了每一双勤劳的手。

  这本《温暖灵魂的味道》可以细细品味。每一篇文章都是与美食有关的一段感情。有的细腻如流水,有的充满乡野风趣。有的感人使人落泪,有的令人忍俊不禁。

  生活中的我们,即便离开了家乡,即便与朋友分离,或是团聚,都会有美食在回忆里。

  《温暖灵魂的味道》读后感(三):那些记忆里的回味

  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迫不及待的翻开一看,但是,总有那些琐事牵绊,于是,断断续续的才慢慢看完······,对于这本书,无法否认的是无论是一开始的封面还是题目,以及之后的内容都让我有一种记忆里温暖的味道,它的确在慢慢的温暖着我,让我的味蕾和灵魂在孤寂中醒来。

  对于美食,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在我们生活中美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今的社会却慢慢地快节奏化,让人们总来不及停下脚步去自己发掘美食,甚至来不及品尝美食,不过就像书中所道无论身在何方,世事变迁,食物总是能带给我们慰藉与安定感,在浮躁疲惫的奔忙之后,给味蕾和心灵一个简单而幸福的归宿。美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慰藉,而且它也总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无法言喻的满足感。

  作为一个小小的吃货,吃的东西虽然不多,也不精贵。但是,只要我看到了美食就总忍不住去品尝一番,虽然我不是美食家,也有时候无法说出一种美食它哪里好,但是,只要吃了,只要让我觉得满足,我就觉得这是一种享受,让我值得一赞。而且也无法否认的是,它的确是可以给我们一种简单而幸福的慰藉。

  读此书时,我读下来让我最深的感受就是生在哪里,就吃哪里的饭。作为一个湖南人,至今去过的地方也不多,但有时候吃到其他地方的食物,吃一次我会觉得是一种美味,一种享受。但是,我发现我还是一直爱自己家乡的味道,因为作为一名从小到大在湖南生长的人,我的味蕾已经深深记住了家乡的味道,已经记住我最开始吃到的味道,并从此认为它也应该是这个味道。其他的味道,初尝的时候会给我一种新鲜感,一种美妙的感觉,但是,长期以往却还是习惯去吃那个记忆里的味道。就像南方喜欢把米饭当主食,而北方喜欢把面食当主食,如果一个南方人去北方要他长期以往去吃面食,即使多好吃,还是会想念南方的米饭的,因为,我们在开始的那些日子都在在家乡度过,那些食物,有着家乡的味道,它是独一无二的。不过如今的我有时候想吃一种家乡的美味,记忆中的美味,也要去走街串巷的去寻找,因为有些美味已经被改良过度,失去我记忆中的味道,甚至有些食物都是敷衍而作。不过幸好还有家中的味道让我来回味······

  在书中,我总被里面那些食物的描述深深吸引,真的想立马尝试一番,有时候看到一种美食,读到一种美食却吃不到还是让人蛮揪心的,希望以后能把这些美食慢慢品尝到吧·····

  《温暖灵魂的味道》读后感(四):彩绘的味道

  以前教科书上看袁枚写“书非借不能读也”,觉得很有道理,不曾想这个人还写了一本《随园食单》,实打实的食谱,让人看了口水三千尺。在《温暖灵魂的味道》里,作者们结合自身的经历,有讲家乡的美食,也有讲留学时期的好吃东西,食物不再仅仅是食物,而被赋予了灵魂,敞亮了人生。

  在书里,各个不同地方的人谈谈他们对吃的认识,就像大杂烩一般,炒着炒着也炒出了美感。来自五湖四海的味道不断冲击着视觉和味觉的感官,体验一番想吃又吃不着的饥饿感,在人生的美食清单上不断添加新的项目。

  看到张佳伟写到他去了巴黎之后,吃腻了西餐,又找不着亚洲超市,于是就变着法子吃,各种黑暗料理齐上,居然还把三文鱼炖汤喝!幸好他打了个破折号说腥得很,如果他恶作剧一番说的多么美味,也真让人想尝试一下这想象不出的味道。后来找到了亚洲超市,买了牛筋丸、牛油果、鳕鱼种种,又说怎么吃。三文鱼切块儿,和着捣碎的牛油果拌饭,再加酱油和芝麻,隔着书页我都已经闻到了扑鼻的香气。想起深夜食堂里讲的黄油拌饭,美食并不一定要多贵、多好的食材,有时候自得其乐也是一种美妙的滋味。

  苏美笔下的馕和奶茶,一下子就有了家乡的味道,她说你的胃才是你的经纬度和归属感。味觉作为一种感官,也是一种可以保留的记忆,难怪常有人说家乡的味道,看舌尖上的中国时就觉得很多味道是不可复制的,换一个工具,换一种原料,换一个人来做都是不一样的味道。但即使是做个大概,哪怕味道不对、不那么纯正,也可以聊解相思。

  阿措写爸爸的油茶,油香爽滑不腻,茶不一定要是好茶,但经过爸爸的手就是一种独有的风味。舒行写的冬节麻糍,软糯可口,可以配甜也可以配咸。田小放的鬼子姜,实在没听说过这是啥,看起来似乎和土豆的做法类似,却也不是一种东西,鬼子姜不用种,实在是一种大自然的馈赠。感慨中国人果然会吃,才能有种种不同地方的美食可赏玩。

  这一本书呈现了不同的人带来的不同地方的缤纷的味道,颇有种彩绘的感觉,纷杂却又如一的令人动心。什么样的都想去吃一吃,什么样的都想要自己动手做一做,这样生活的滋味,妙不可言。

  《温暖灵魂的味道》读后感(五):潇洒地吃又有何妨

  读了52%,从kindle直接删除了这一本毕竟以后也不会再看。继续不下去的原因并不是像某些图书奥义太深、用词无趣、繁冗高冷让人须硬着头皮举步维艰。

  全书除了张佳玮作为亮点的开头文章有点意思,其他文章都不约而同、非常频繁的将食物和外婆/奶奶等老人旧事联系在一起。因为味道而回忆和味道有关联的人无可厚非,但在全书感伤怀旧的基调中太多次出现对斯人往事的伤感,让全书呈现出——做了一桌菜,分别是鱼香肉丝/鱼香肉片/鱼香肉丁……的效果来。

  单篇读文章都不错,合集出来,编辑还需要下点功夫在文章的差异性上。

  此外,有点感慨:是我们太不容易开心还是食物容易让人伤怀?那些被食物点燃味蕾,创造出新奇鲜活的全新体验或者潇洒一点的饮食公路电影般的文章,都哪去了?

  《温暖灵魂的味道》读后感(六):每一種味道都是獨特的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每個地方的飲食都有符合當地氣候環境乃至文化的獨特之處 品嘗美食也是旅途中感受當地情感的重要途徑 就如我們雲遊四海浪跡天涯后回歸故鄉最迫切的便是吃一頓媽媽做的飯 因為那是我們所能感受到的最真切的溫暖 這是最初看到這本書時給我的印象 看這本書 嘴裡一定要嚼點東西 否則看不下去 因為書中頁頁都有刺激味蕾的美食 不一定是山珍海味 恰恰是普普通通卻又讓人沉醉其中的家常小點

  小岩井的作品有一種娓娓道來之感 藉著幾段或苦或甜的愛情故事 將對故鄉那深入骨髓的思念描寫得淋漓盡致 這種對家鄉的思念已經不需要用語言進行表達 異國他鄉中愛人用心製作的家鄉菜也許不正宗但已足夠讓人感受到那份愛的重量 家鄉的味道在異處更能吸引家鄉人 更能勾起無線思緒 雖遠離故鄉 但有愛人在 哪裡都是家 因為和愛人可以共同創造家的記憶

  舒行的《點心記》在大菜大肉中有一種清新之感 勾起我無窮興趣 一日三餐除外 當代人剩下的時間似乎總需要一些小點心點綴 每逢佳節 小點心也能將節日的氣氛烘托得更加熱烈 我們出門旅遊 大街小巷那一家家具有當地特色的小吃總能吸引我們的注意 似乎是融入當地的契機 會覺得很神奇 還有這種做法 味道還不錯 試嘗以後 買一些在手上 邊游邊吃 覺得愜意極了

  蘇美作品中屬於清晨安靜而又溫暖的奶茶和馕 光是看著就讓我覺得心裡暖乎乎的 新疆 對於我來說有點遙遠 但那邊得天獨厚的美食原料卻是讓人垂涎三尺的 我想 那種純天然的奶茶除了自然的美味 還多麼健康 而健康的食物必定讓人心曠神怡 精神百倍

  JX文中的酸肉和梅子酒將閒暇之時的消遣以及促膝長談的愜意感烘托得淋漓盡致 不得不說 酸酸甜甜又有點醉意的東西 總能讓性情中人沉迷於其中 樂得逍遙

  我住在靠海的南方城市 可能對於羊雜湯並不熟悉 也可能無法適應 因為不會吃辣 所以對很多辣得極致才美味的東西只能看看 可惜不已 我想說 這篇《就風吃羊雜》讓我更能體會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道理 氣候與溫度影響了一個地方的飲食 正如作者所說的 嚴寒中一碗羊雜湯可以吃出溫暖 而在離鄉之外的地方 少了那份情境 便少了那份心情 繼續看書會發現一篇關於羊肉湯的故事 不得不說 羊肉在嚴寒的環境中真的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那種滾燙的美味 真的能溫暖心窩

  《少時食肉 老了出家》把比較偏的肉食大致介紹了一遍 十分新奇 肉 可以強身 健康的基本 毋庸置疑 老了 品嘗夠了 可以歸於清淡 也好 少了些油膩 不知這樣理解可對

  各方面味蕾已被喚醒 便進入了本書第二part 熱氣騰騰的溫暖 首篇便是山西麵食 便是花饃饃 便是和姥姥的故事 不知道為什麼 姥姥總給人溫暖的感覺 總有一手絕活 使我們在品嘗某種點心時就會想起她 總會回憶起童年的那段時光 然後陷入無盡的思念中 而且想著想著 總會露出會心的笑容

  雖說端午節大家都吃粽子 但是粽子多種多樣 不同地方食材不同味道不同 姥姥手把手地教包粽子真的讓人覺得溫馨無比 而作者答應讓姥姥品嘗肉粽也讓人感受到一種期待 可是歲月無情 姥姥走了 忽然間和作者一樣內心感到傷感 有一股深深的遺憾和懊悔之情 再也吃不到姥姥包的粽子 再也不可能買肉粽給姥姥品嘗 這樣想著 不知不覺就濕了眼眶

  以前從沒聽說過漿水面 我想 酸菜和漿水便是精髓吧 有時候一道菜 美味就在於加了什麼佐料 加得好 自然而然有讓人吃完還想吃的衝動 很多家鄉的美食和特產 小時候我們並不了解 但遠離家鄉時才會發現 原來那是屬於家鄉的味道 原來我是如此想念

  之前只聽過羊肉泡饃 這次看書中的介紹差點流口水 最後作者那句“四十五分鐘的勞作 五分鐘就下了肚”真的是經典 這就是為什麼勞動后更覺得食物美味的真諦吧

  翻了這麼多頁書 終於看到了屬於廣東的美食 素腸粉 小炒 當然最讓人耳熟能詳的便是廣東早茶啦 作為潮汕人 小時候一到週末就會跟著父母喝早茶 來一壺普洱茶 取幾籠點心 大人拉家常聊聊天 小孩嘻嘻鬧鬧 頗有家庭氣氛 記得小時候最愛的點心就是小蛋糕 蛋糕上還插著紙孔雀紙傘之類的裝飾物 很喜歡 現在去喝茶 必點的三樣是腸粉 豬紅和小籠包 哎 想想就覺得饞 喝茶人多 有時候還不一定能吃上 那麼多人排隊時 也就只能遺憾回家了

  湖北的熱乾麵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很想試試與湯麵不一樣的感覺 前陣子看《爸爸去哪兒2》 楊威便做了家鄉的熱乾麵 剛出鍋時面看上去很贊 醬料也很吸引人 可惜他沒做好 面放太久變坨了 有機會一定要去當地品嘗一下正宗的熱乾麵 試試口感

  原來 拌涼菜是東北常見的菜名啊 怪不得認識的東北同學很喜歡有事沒事就來點拌涼菜 蔬菜很普通 但調料的確香 有時候聞著就覺得爽 雖然不是在鍋裡炒過的熱菜 但拌菜過程似乎也融入了拌菜人的情感 吃起來心裡肯定暖暖的

  本書第三part是懷念卻回不去的味道 不知道為什麼 最初看到這個標題有點傷感 似乎是一種對過去歲月的緬懷 那種回不去的味道 總能勾起人的那麼一點小情緒 首篇的《兒食記》就給我一種惆悵之感了 因為小時候已經離我很遠了 有些東西絕產了 而有些東西 吃起來已經沒有孩童時代那種感覺 和作者一樣 上幼兒園前 我也是和外公外婆一起住 當時他們給我做過什麼菜我已經忘卻了 只知道如今外公外婆老了 身體也不如從前 外婆做飯時也得扶著腰了 因為住得遠 無法天天關照到兩個老人家 只能打打電話 希望兩個老人家能一直好好的

  《遊吟詩人》裡的情形在當今社會很普遍 來自五湖四海的年輕人為了夢想離開家鄉追求屬於自己的青春 出門在外 總無法忘記家鄉的味道 偶爾一想到就會心焦焦鼻酸酸 進而便是想家的思緒滿天飛了

  我第一次聽說有姜飯這種美食 感覺很奇特 我對姜的味道一直很喜歡 而且那種考究程度增加了我對這道美食的嚮往之情 感覺所加佐料對身體很好 極有調理功效 看完整篇文章 似乎感受到了那種濃濃的味道了

  林東林一篇對醬的介紹讓我驚喜萬分 因為在我心中 醬的作用真的很重要 千萬不可忽略這位功臣 而作者對各種醬的介紹也讓我大開眼界 當然 那種純天然純手工製作的醬料已經很少看到了 現在人們進行調味的大多是超市直接買的 如果能嘗嘗親手做的醬料 該是多麼幸福的事 作者另一篇《酒里的童年》也很有特色 小小年紀就有了對酒的品嘗體會 作者對各種酒的介紹也很詳細 愛品酒的朋友們有福嘍

  爺爺的豫菜真的很溫馨 我一直覺得 會做菜的男人很有魅力 會做菜的老男人更有味道 家常便飯中有男人掌廚 真的很酷 對作者的爺爺真的很佩服

  住家飯的說法我是第一次聽說 但我很喜歡這種方式 雖然會麻煩 但我覺得有朋友來家裡 一定要讓她嘗嘗家裡人做的菜 同時去朋友家 也想嘗嘗他們家裡做的菜 總覺得會很親切 會有一種隨和感和舒適感 不必擔心外界的喧鬧

  就這樣細細品味間就到了本書的第四part一切都是最美的思念 宿舍的美食是舍友之間的友情 是營造小小家庭的必備 廣東湯的重要性也是很明顯的 而且這種湯是熬出來的 耗時很長 但味道很正宗 營養很豐富 加一些藥材 還是絕佳的養身美食 勝過任何補品

  茶對身體的好處很多 喝茶喝茶 喝得全身舒暢 殊不知原來還有一種茶不是喝的而是吃的 於是吃油茶也瞬間激起我的好奇心 熱騰騰的茶湯 配上各種甜點 一早起來便能讓胃暖暖的 精神百倍

  冬節麻糍真的好贊 我很喜歡甜的東西 之前在《爸爸去哪兒2》裡面看到的不知道是不是這種 即視感很強 當時看著就覺得肚子咕咕的叫 不過糯米吃多了會很膩的吧 所以這種美食不能吃太多 要留點念想 哈哈

  回想起余秋雨的《千年一歎》 一行人行走多個國家 在約旦竟然看到了中華餐廳 書中寫到大家筷子一陣慌亂 狼吞虎咽 我忽然就感受到那份喜悅 感受到食物的力量 異國他鄉中品嘗到家鄉的味道 是多麼溫暖與美味 不得不佩服那對中國夫婦 對家鄉的思念已經上升至對祖國的摯愛 一句“我是在異國他鄉營造家鄉”讓我百感交集

  每一種味道都是獨特的 所以每一樣食物都是美食 經過歷史的沉澱 人情世故的洗滌 難道品嘗時你不會為此動容麼

  《温暖灵魂的味道》读后感(七):最美还是故乡味

  傍晚的天,阴沉沉,似乎有雨。果然,就在刚才,一阵雨落了下来,不大,窸窸窣窣,婉转压抑,像个想家的孩子在被窝里小声哭泣。这样的夜晚,这样的天气,让人不得不想家。远行的游子啊,在这样阴郁的天气里,你会不会想起梦中遥远的故乡?

  小时候的春天,我们一起在旷野里放风筝,风筝越飞越高,带着我们童年的天真与梦幻。

  小时候的夏天,我们一起在林间捉蝉玩耍,蝉声越叫越响,惊醒我们少年的梦想。

  小时候的秋天,我们一起在田野收割庄稼,高粱越长越红,像我们蒸蒸日上的好年景。

  小时候的冬天,我们一起雪地踩雪溜冰,积雪越来越厚,大地一片安详圣洁。

  长大后,我们上学工作,四散天涯。我们错过了故乡春天的桃花,错过了故乡夏天的西瓜,错过了故乡秋天丰收的庄稼,只有故乡的冬天,只有过年的雪灯才能迎接我们回家。

  少年不知愁滋味,离家千里,才恍然发现内心深处总被什么深深牵挂。外面的一切都那么陌生,天气不适应,饭菜不合口,夜深人静的时候会想家,想念家乡美食的滋味,那些熟悉的味道会不会给你的思乡梦添点别有的味道呢?那或许就是乡愁吧。

  乡愁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就是妈妈的味道,就是温暖灵魂的味道。

  《温暖灵魂的味道》是一本合集,26位豆瓣红人讲述了各种最温暖最治愈的美食人生故事。作者们来自大江南北,地域不同,温暖灵魂的味道也不同,乡愁所在也是不同------有时候,乡愁是一碗热汤面;有时候,乡愁是一盘凉拌菜;有时候,乡愁是一块花馍馍;有时候,乡愁是一碗小汤圆;有时候,乡愁是一顿羊杂;有时候,乡愁是一碗奶茶;有时候,乡愁是一碟酱菜瓜;有时候,乡愁是一碗浆水面;有时候,乡愁是一碗姜饭……

  周作人说: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一杯酒,一顿饭,不求奢华,不求艳丽,只求暖心暖胃慰乡愁。

  无论身在何地,无论身处何方,故乡才是原乡。无论吃过多少美味,无论喝过多少琼浆,故乡味才是美味。

  刊于2014年11月5日长春晚报http://ccwb.1news.cc/html/2014-11/05/content_400810.htm

  刊于2014年11月8日汴梁晚报http://www.kf.cn/blwb/html/2014-11/08/content_191008.htm

  《温暖灵魂的味道》读后感(八):食物与感情总是渗入灵魂

  参加悦读纪的活动,能得到这本新书,是莫大的幸运,想要读它,是因为里面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还有与书名一样温暖人心的感觉。

  翻看书页的时候,就已然有了一种吃到美食时的欣喜之情,黄色的底色是能勾起人食欲的,又是一种暖色,没有侵略感的舒适。第一篇故事就是周末刚回无锡宣传新书的同乡—张佳玮公子,他的文字从无锡的方言,到家乡的美食,让我这个一直不曾远离故土的人都无比馋涎与怀念,他的文章里既有吴地美食,也有以后所到之处的美食,有他和父母还有女友之间的感情流露。之后看的文章里,大体也是,对美食的描述或者怀念,对过往感情的留恋或已然淡忘,对故土的思恋,亲情友情爱情的羁绊······虽然没有全部读完,但每读过一篇,总在我的心头泛起一层涟漪,这是一本不错的好书,无需你有太多的阅历,但是需要你有一颗能体会世间情感的真心和永远珍惜食物,爱好美食的心意。

  微博帐号:星星点点86

  《温暖灵魂的味道》读后感(九):最难割舍家乡味道

  一个人无论身处何地、离家多久,都无法忘记年少时家乡的味道。《温暖灵魂的味道》与其说是与你谈论美食,倒不如说是勾人乡愁,年少离家,十载二十载过去,还能记得多少关于家乡的事,能萦绕心头恋恋不忘的,大概也只有那些把我们自小养大的风味吃食了。

  我的故乡就是一个颇讲究吃食的小镇,自古就是个富庶、安逸的鱼米之乡,主妇们见面只问候两件事,昨天麻将赢了吗?你家今天吃什么?

  因水系发达,当地种植水稻居多,不同于南方称米面为粉,我们把所有细条状的吃食称作“面”,筷子粗的圆形米粉叫“圆面”,籼米粉摊薄蒸熟切成扁条状的称“扬米面”,机器压出来或长或扁或圆的都统称“米面”。

  其中“圆面”有鲜面和干面,镇上的人家都会买鲜面,滑溜细长的鲜圆面养在水里,吃时捞起来开水煮上三分钟,浇上老母鸡汤,淋上几滴酱油,那滋溜顺滑伴着鲜美入喉,是我想想都会流口水的画面。秋冬的时候,家里会买上一只黑麻老鸭,加上大量葱姜蒜酱,隔水蒸出本地最有名的“酥鸭”,酥烂香软的鸭肉和浓郁的鲜汤浇到圆面上,一碗热腾腾的“酥鸭面”就出炉了,小镇上长大的孩子,没有人会忘记大清早吃上的那一碗酥鸭面。

  上了年纪的人最讲究的是早点,拎着一壶茶上早点铺,买上二三只米饺,或是鲜肉大烧卖、炸米饼、糍糕、糯米油丝、大油条,打开收音机听一出小刀戏,摇头晃脑哼着小调享受每日最惬意的时光。

  写不下去了,口水泛滥了,我去吃碗圆面再来。。。。

  《温暖灵魂的味道》读后感(十):温暖

  是谁说的,留住一个男人的心,要先抓住他的胃。

  如今的姑娘们,大概已不屑于借美食留住一个男人了,反而是要求男人们能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只是,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仍不得不承认,味觉始终是离灵魂最近的神经,对味道的怀念,能跨越时间,成为永恒的回忆。

  《温暖灵魂的味道》是一本温暖的书,记忆中与美食有关的过往,借作者的文字,再次浮现眼前,那是外婆的味道,是故乡的味道,更是爱的味道。

  “这里边有着一个人的原乡感,是味蕾的原乡,也是心灵的原乡。”

  “她说,浆水面再好吃,也有擀不动的一天。我心头酸涩,偶尔抬头,看她满头白发,一手的免你,犹如纷纷尘埃。”

  “无论身在何方,世事变迁,食物总能带给我们慰藉与安定感,在浮躁疲惫的奔忙之后,给味蕾和心灵一个简单而幸福的归宿。”

  马德想要就风吃的羊杂汤,这么远那么近怀念的姥姥的花馍馍,李林寒惦记的浆水面,名字里有个狐无法忘怀的热干面,最后都不过是记忆的载体,透过美食,我们缅怀的其实是美食背后的人,或因美食感受到的爱意。

  这些,是每个人想要珍惜的美好记忆。

  有一阵子,医院体检报告显示身体极差,贫血,营养不良,感染乙肝。LG很担心,为我改善生活进行食疗,红烧排骨,清炖羊肉,鲫鱼豆腐汤,每周变着花样做吃的。从网上查到枸杞养肝,每晚用红枣枸杞生姜煮水睡前喝,后来复查,乙肝两对半竟然奇迹般地完全正常了,在后来吵架或对他诸多不满的时候,想起曾有过多感动,多少还是觉得安慰。

  《大长今》里说,食物里包含着做食物人的情意。这是品尝家人准备的饭菜最弥足珍贵的地方。亲情亦或爱情,更多时候是每一个平凡日子里细水长流的温暖,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推开家门,看到厨房忙碌的身影,桌上饭菜正热气腾腾,那一刻的温暖足以慰藉生活的艰辛吧。

  生活是什么?是每次感动和温暖的堆砌,是一点一滴美好的累积,享受美食,也是在享受生活的馈赠吧。

  . 单纯从书内容来说,因为能引起共鸣,选择推荐,如果单看每篇文章的质量,个人感觉良莠不齐,比较喜欢张佳玮、名字里有个狐、十三、李林寒等人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