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世纪病人》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世纪病人》的读后感10篇

2018-06-27 04:5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世纪病人》的读后感10篇

  《世纪病人》是一本由李晓桦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页数:31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世纪病人》读后感(一):日常和哲学

  在这本书里,很多人读到的是历史,读到那个无法遗忘的八十年代作者每述及异乡生活病症时,便不断地将场景“闪回”,用记忆来缓解、治愈那种失去了身份焦虑。但是,我以为在这本书中最弥足珍贵的,是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所仍然保留的哲学的思维高度孤独自由崇高平庸,这些命题都被以一种最素朴的感知诚挚叙述表达出来。这是一种难得的境界,这也是一种痛苦的境界。在这本充满呓语,但时刻保持着清醒反思的书中,我们能够同样感知作者的精神状态

  当然,当我们最终看到作者以这样一种反讽的语气写下这部书,并将之付印出版,或许已意味着作者已经学会与他的“病”相处

  《世纪病人》读后感(二):心灵的远行

  初读时,以为是写父子情深,不惜一切又不远万里,成为宠惯孩子的“温哥华一爹”,检讨自己同时,却被浓浓的父子情深打动。读着读着,又以为是写孤独,因为从未见过谁能把孤独写成这样;曾经生活在热闹中被簇拥着的高级机关军官浪漫诗人成功商人……;被自己放逐到一个美丽陌生国度举目无亲体会着极度的寂寞几近崩溃,惶惶不可终日。读着放不下,几回掩卷,几回泪涌,再忍俊不禁;写的似乎是人生,里面有你,有我,有我们的时代,有形形色色……。书中人物“我靠”、“爱美”,仿佛有好莱坞电影《美丽心灵》的影子,纠结中让我挥之不去。书写的真诚,写得真实,因为不装,不矫情,作者挥洒调侃直抵心灵,让我等无地自容。你病了?他病了?我病了?我的祖国病了?我们的世界病了?!真想把这本书搬上大银幕,把真相告诉更多人。

  《世纪病人》读后感(三):《世纪病人》—— 我只是书中那个蹩手蹩脚儿子

  家父这本书整整写了八年。

  翻开扉页,是他略显老态的照片。这张照片的构图似乎出了点问题,整张脸都被放在了图片的左侧,他朝右边的一大片空当看去,眼神中并没有我儿时记忆中的那股刚毅

  后来我明白了。他是在往回看。

  《世纪病人》不是一本有个完整故事小说,而是一个男人对自己前半生多重身份的记录。他是军人,是文人,是商人,也是病人。而关于军旅,关于下海,关于亲子,关于移民,关于“自由”,诸多杂念和碎语串联起来,便构成了这部作品

  《世纪病人》也不是什么心灵鸡汤,事后诸葛亮一般地讲述他如何在大起大落泰然自若、不以为意。在温哥华的这八年,我们的生活遭遇了诸多重大变故。而他所做的,并不是泰然自若,而是与波涛一起汹涌,沉浮不定、时好时坏

  我默默见证了他在这八年一点一点地蜕变。他不再是我儿时记忆中那个十全十美、又高又帅能赚钱,连揍我的时候都是那么有范儿模范老爹。原来他也会把事情搞砸,原来他也会目光黯淡心灰意冷,原来他也会需要帮助。

  可就是这样,我反而感觉,我更加认识他了。

  我是谁?

  我只是书中那个蹩手蹩脚的儿子。

  --------------------

  他曾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军旅诗人之一,退伍从商后,便在文坛“消失”了。曾经有人因为他的诗,苦苦找寻了他二十多年。《世纪病人》中呈现了一个最真实,最不加粉饰的他,我想,是一个比较好的答案吧。

  李小盟

  2014年7月21日 于豆瓣

  《世纪病人》读后感(四):时代后遗症

  可能是因为作者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后盾,使得笔下的人生也变得沉甸甸。而当这种沉重以戏谑、自嘲的口吻倾诉出来的时候,会让人觉得笑容原来既可以是释然,也可以是沧桑。读这本书时,心情有很大的转变:初读时觉得文字里有北京人那种特有的“贫”,有意思;往后看又觉得,人生就是一个无法解脱困境,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孤独、焦虑、自我怀疑、自我颠覆中寻找反抗力量;再读又开始想,私人的生活轨迹其实是被时代促成的,一部个人的心态史,同样也是一个过往时代的写照,那些无处安放的心情与自我,是时代留给我们的后遗症。有些往事,我们注定无法经历,但是,知道、懂得往事,却是我们通过文字可以做到的。

  尼采说,创造者寻求同伴,不是羊群,也不是信徒期待作者可以继续书写这样有灵魂的文字,给同伴带来真实的痛感慰藉

  《世纪病人》读后感(五):我们总是在纠结中

  有两个纠结的中心:军人和诗人。世上的事,往往如此,一旦遭遇,一旦纠结,就永远解不开了。即使你假装释然,那无非也是给自己一个说法,给这疲沓疲沓的生活一个说法。

  作者采用特别的叙述方式混合现实回忆,同时交织着真实和虚构。虽然有国外的父子生活,文化冲突中的心灵孤寂,还有那不能言说的事件,但最根本缘由并不在此。根源注定纠结的必然,因为他从没改变自我本质中的军人和诗人意识。他有意挑战读者的阅读习惯,有意穿行在车水马龙之中,但那肯定不是夜阑人静时的作者,也不是开杯痛饮之后的作者。在诗意语言跳动恍惚结构中,流动情绪深沉忧郁,直接,言说所及的意义锋利,而且不躲闪。但作者并没有走出纠结,也不知道解除纠结的答案。谁又知道呢?知道的人,也许从没有这些麻烦和“二”。

  每个作者背后都存在不易,每个光圈背后都是黑暗巨大无边,超出象征。我悄悄读完《世纪病人》,当人们发出议论的时候。

  《世纪病人》读后感(六):我们的历史失忆症

  朱天文和侯孝贤合作过一部电影,叫《最好的时光》,里面通过三种样式的“最好的时光”/青春的故事也讲述了台湾三个时期的历史:1966年之世俗恋爱梦,1911年之革命的自由梦,2005年之主体迷失的青春梦。三个故事的男女主人公都是张震和舒淇,这同属于台湾的不到一百年的历史里的三个不同时代的故事,彼此之间好像没有任何关联,过去的生活和过去的梦想好像完全没有了痕迹。因而,由同样的演员演绎不同时代的生态各异的故事,电影试图告诉我们的是——人对于历史的失忆症。在我看来,《世纪病人》这本小说,实际上也在告诉我们,我们在历史面前所患的失忆症,它以一个人的生活——一个始终生活在历史漩涡中心的人的生活,他的半生阅历,连贯了我们三个生态各异的时代,告诉我们,我们在不久前有过怎样的过去、怎样的梦想和怎样的创伤

  《世纪病人》读后感(七):“何弃疗”

  标题党。

  这是一个孩子母亲丈夫妻子都缺席的故事。这种缺席似乎无关痛痒,但又是时时缠绕你的心结。不管身患何病,病到何种程度,找个“母亲”、“妻子”、甚至“情人”都是最经济便利的疗救方式。但这位病人,却固执地以一种近乎于偏执姿态拒绝这种便利的疗救,沉浸在自己的呓语中,不让任何轻松有效交流靠近自己。遭受沉重的伤痛时,温情怜悯人道主义、普适价值都可以被召唤来疗伤,然后再滴下几滴眼泪纪念自己的伤口,更在一群人的眼泪中找到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同泪水带来的是自欺欺人的遗忘。这本书吸引我的不仅仅是“澎湃如昨儿”的八十年代情怀,更是面对伤口时那种拒绝用温情来疗伤的偏执。直视伤口,剖心自食这些血淋淋的自虐行为不过都是为了抵抗遗忘。知天命年纪也许更懂得释怀,可他带着鲁迅那种“一个都不原谅”的倔强,和自己的记忆,和历史的记忆搏斗。不知道晚年身处异国他乡张爱玲,又是什么心境

  《世纪病人》读后感(八):我看《世纪病人》

  看《世纪病人》,是它并不按你的思路架构桥段,结构你自认为熟悉套路的故事情节,让你总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地带你进入情景感悟作者丰富的人生经历,生动有趣的写照,让你欲罢不能读来放不下手。

  书中有这样情节。多年前,一个文艺圈的饭局,还是文学青年的王朔邂逅时任《昆仑》编辑的作者,同是长安街西段儿部队大院成长背景,于是作者与编辑的距离一下拉近,杯觥交错,斗酒斗贫嘴,王朔不善酒,被指“你丫装孙子”,王认真答“哥,我不是装孙子,我就是孙子”,作者无语。通常京城贫嘴的回答“你丫才装孙子”,王朔就是王朔,于是有了“和王朔斗嘴,找噎!”的歇后语一时流传京城。王朔的不装,成就了王朔的作品,成就了王朔现象,这是后话。

  作者的人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写真,书中有你有我,一时虚幻让人联想,一时真切记录身边真情。经历是财富,作者人生经历的甜酸苦辣若是我们时代的精神财富,会让我们更聪明、更健康、更快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