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所发现的美国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所发现的美国的读后感10篇

2022-04-06 03:33: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所发现的美国的读后感10篇

  《我所发现的美国》读后感(二):小记

  讲的是自身的经历吧,我很羡慕作者的经历,能在不同国家深造,我一直认为经历就是财富。作者虽然站在比较客观的角度,但是总的来说还是偏向美国。

  哈佛的学生在完不成的任务压力之下,依然选择参加座谈会,教会了我要懂得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学会取舍。美国大学里的座谈会是否是作为一个洗脑的讲座我不懂,但是其会上的互动,正反两面观点的碰撞,无疑是能提供给大家许多新的启发,敢于否定,接受多元。

  不过美国公共意识,以及陌生人之间的友善,不在乎别人看法下的自信意识,即使做得多差也勇于表达自己(如学语言),真的让我敬佩,自愧不如。任何人之间的平等性,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极高的政治参与度,可以说是来源于文化的不同,不过这种各异的看法所导致的舆论,有的甚至是批判政府,这是中国领导人所不能接受的,没有一个领导人的评选是真正的名义投票,没有任何一场争锋相对的内部政治谈话,会暴露在公众眼中。关于美国对于称呼其名体现的所谓的“平等性”,我还是不太能接受。“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种思想是流淌在中国人体内的,该表达的尊重还是需要的,归根到底还是文化的不同。但有一点,他们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以及对任何职业的尊重,是我们现阶段所倡导和追求的。口头上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在选择职业上,存在的歧视还是不容忽视的。

  其实我并不爱国,也不崇尚美国的自由,但是不可否认,美国是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想说,我们的政府是有做的不足的地方,但是他只能让我们骂,如果你作为一个异国人士辱骂他,你不配!

  这本书我刚刚看开始的时候觉得这本书挺值得看的,讲的是美国的风土人情之类的。但是越看下去越不对,感觉作者只是用流水账的形式记录着在美国生活的经历,毫无特点可言。其中对美国的观点,很多都是引用各种名人、学生,自己的看法少之又少。个人感觉,书的编排,有很大的重复部分,前面讲述过的事,后面又重复一遍。虽说引用别人的观点也是写书的一种风格,但是这本书我真的不喜欢。不过这本书也不是全盘没有读的价值的,他的流水账的文字,让我感受到了一个真实的美国,体会到了美国人是多么视政治为己任,见识到了希拉里和特朗普竞选时的荒诞(第一次感受到总统竞选也可以不谈政治,互相指责批评),懂得了美国人说自己属于某个党派,不是因为自己加入了这个党派,而是因为自己暂时支持这个党派的竞选人,也许下一秒他就会变。

  《我所发现的美国》读后感(三):《我所发现的美国》|学会用“第三只眼”看世界

  美国什么样?

  好朋友苏已经在美国十多年,她之所以选择了申办绿卡,是因为两个孩子已经习惯了美国生活,回到中国度个假就会扁桃体发炎。据说是因为美国的空气好,而老家的雾霾让孩子们受不了。

  姐姐去了一趟美国东部旅游,回来后我们一起回东北探亲。车行驶在高速路上,窗外是秋天的丰收景象,蓝天白云下原野金黄,远处群山五彩斑斓。姐姐说:“这就跟美东一样啊,出什么国啊,咱这景一点不逊色。”

  在美国留学的女儿从一踏上美国的土地就说:“这里有什么好,我以后要回国。”

  而当她忙着为课堂的辩论准备资料的时候,我也不禁感叹:“美国的教育果然好呀,让不那么好学的孩子变得主动学习了。”

  我们每一个人都站在各自不同的角度看美国,好?不好?都是各自体会罢了。

  始终没有去过美国的我其实始终在关心着美国,所以在书店里看到《我所发现的美国》这本书时,毫不犹豫地买了回来。

  当他有了机会去美国访学的时候,带着三个目的:一、好好了解美国。二、好好了解美国的学者、专家、战略家们如何看待中国。三、好好探索日本在中美“两强”时代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我所发现的美国》就是他带着这三个目的去访学归来的成果。

  加藤在哈佛呆了两年,又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访问一年。他从波士顿到华盛顿,坚持跑步和访学,也坚持写作。

  在美国的生活,让他看到了美国公民参与政治的自然和热情,深刻体会了什么是司法独立和言论自由的民主。

  他也看到了美国哈佛的学生在用功地学着中文,而中国北大的学生宿舍环境远远不如哈佛,但是刻苦程度一点不亚于哈佛学生。他认识到“两国年轻一代积极向上的姿态与互动是支撑中美两国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核心动力。”

  在一些诸如“时间观念”等一些小事上,加藤更喜欢美国人的坦率和自然。其实,中国在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我们看看如今的图书市场上,那么多认知观念的书,都是来自美国的作家写的,它们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毛主席在1956年8月《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阐明了对待古今中外一切文化成果的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才是大智慧。人家有好的,我们拿来学习,但是我们也只是在发展中学习,在思辨中进步。

  2014年4月18日,加藤在哈佛肯尼迪学院参加了一场谈外交的早餐会,主讲是当时美国国务院负责亚洲事务的助理国务卿丹尼尔·拉塞尔。 拉塞尔谈到“我们接受稳定、繁荣的中国的崛起,我们不会遏制中国,而是想让两国关系更加理性化,在这一点上,我们也希望中国理解美方的考虑,同时,有所妥协。”

  加藤在美国期间始终感觉,美国战略家们对华认知的潜在意识是“美国依然强大,世界需要美国。中国越崛起,美国越重要。对于中国,需要展开的是务实而巧妙的外交,不需由我们遏制,中国会自找麻烦。只有中国才能遏制中国,我们等着看就行。”

  我们了解一个人光听他说不行,还要看他怎么做。对一个国家也是如此。美国的政客们意见也是不统一的,有亲华的,也有反华的,就看是谁上台了。

  2018年4月14日是个历史上需要记住的日子,这一天,特朗普正式宣布开始对华的贸易战。看来特朗普是不想等着中国自己遏制自己了,他忍不住就下手了。中国不卑不亢,沉着应战,这场战斗结局如何,历史会给出答案,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中国,正在崛起,再也不会被动挨打了。

  三、加藤怎么看日本在中美“两强”时代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日本和美国是盟国,中国和日本近几年的关系又很冷淡,可是,日渐崛起的中国“新兴大国”的地位让美日都感到紧张。

  “此刻,我在中国继续观察太平洋彼岸的美国。作为一个日本人,我对特朗普总统领导下的美国是感到担忧的。”他担忧特朗普的单边主义和封闭主义,特朗普在就职演说中强调“美国第一”,无论是经贸还是外交,一切都为美国的劳动者考虑,他还强调美国人的爱国主义。加藤担忧日本这个盟国不会再被美国老大哥善待。

  面对“特朗普风险”,加藤认为中日应该加强沟通,分享信息,共同面对可能存在或即将产生的风险。

  事实证明,特朗普的确是一个危险人物。

  哪里有不爱国的青年?我们中国的青年爱国的程度跟美国、日本、全世界的青年都是一样一样的。

  2018年4月17日,美国联合英法定点轰炸叙利亚。

  有一个视频在微信里传播,是那些叙利亚的孩子们在被炸的废墟上唱歌。他们脸上露出的是笑容,他们歌唱的是未来和希望。他们,也热爱他们的祖国。

  历史也一定会把这个日子记录在案。

  “一个日本人用中文写下自己眼中的美国。有些读者朋友会觉得我这个人‘装’,对,这就是一种‘装’,至少是变了形的‘装’。但请读者朋友们相信我,这种‘装’是发自内心的,是带着信念的。”

  在美国,他先在哈佛大学访学两年,随后前往华盛顿约翰•霍普金斯大学SAIS(高级国际关系研究学院)继续他的观察。他对话名校一流学者,提问顶级智库专家,试图窥破华盛顿政治运作的隐秘逻辑。

  《我所发现的美国》正是他在美访学四年的总结。

  在跑步中观察、于行走中思考,从哈佛大学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从波士顿到华盛顿,作者采访了美国政治、经济、思想学术界的诸多重要人物,广泛接触美国各阶层的普通公民,重点关注美国社会和美国人的生活本身,分别介绍了美国的国民性与价值观、城市与地域、国家与个人、教育与大学、民主与爱国、智库与决策、大选与政治,以“第三眼”的身份将一个开放、多元、立体的美国展现在中国读者面前。

  直播主题

  美国乱了,还是世界变了?

  直播时间

  6月28日 (本周四)19:30-21:00

  曾担任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香港《亚洲周刊》、《看天下Vista》、《南方周末》等专栏作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讲座学者、哈佛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SAIS访问学者;2016年9月赴沈阳担任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客座教授。

  高琦,中央电视台驻华盛顿(北美分台)资深财经记者,在2011年至2017年6年的驻外记者生涯中,参与了包括中国领导人访美,美国总统大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现场报道及策划,并担任北美分台演播室主持人。

  多次独家专访包括IMF总裁拉加德,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美国前财长保尔森等知名政要和财经领袖,策划制作过多部反应中资企业赴美投资,以及美国经济民生领域的深度专题节目和纪录片。

  读者福利

  关于「听好书」

  「听好书」是新东方旗下「精雕细课」的原创读书栏目,由一批资深媒体人打造。精选“有品、有趣、有用”的好书,连接“书与人”,针对社会和人生问题,寻找解决之道,展开对话。

  我们每周陪你精读一本好书,直播一次新书对谈,通过专家学者的深度读解,从书出发,打开生命的另一种可能。

  免费报名活动

  预约直播

  《我所发现的美国》读后感(五):美国让加藤变得天真了

  匆匆看过这部书,感觉还可以,让我对美国有了些新认识。初看书时,发现腰封上说“发现一个新鲜未知的美国”,觉得稍微有些夸张,我们从各种渠道都可以了解美国的方方面面,加藤能发现多少未知和新鲜呢?

  这部书我最喜欢他讲美国学者(傅高义等人)和美国战略家如何看待中国崛起的观察。我不太关注国际政治,美国人怎么看中国,也不了解,这本书可以能提供不少信息。

  书的后半部分,加藤讲到了爱国、选举、民主,我有些不明白的是,为何他显得那么的惊讶,惊讶美国人对于以上三点那么有热情和信仰。日本也是所谓民主国家,他们的新闻自由度难道不能提供如上信息?或许那时候的他,把自己当成了中国人?也许有的人会觉得加藤在跪舔美帝,但冷静下来考虑一下,他说的没准是真的!

  在中国生活了十年,加藤走到哪里都摆脱不了中国这个标签,这本书中,中国无处不在。在美国,发现中国与世界,这话概括得不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