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鸟 看见我了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鸟 看见我了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6-30 05:4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鸟 看见我了读后感精选10篇

  《鸟 看见我了》是一本由阿乙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1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鸟 看见我了》读后感(一):鸟,在灰色世界里慢慢滑翔

  文/飞熊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我感到了某种新鲜陌生感。“鸟看见我了”,暗示了潜藏在文本之中的别样观察叙述视角。这是我第一次读阿乙的小说,那种“鸟”一样的观察视角,那些我们似乎已经烂熟于心的素材,灰色晦暗的主题冗长却不失精致故事结构,偶尔的诗意音乐性……在这个“碎片化”阅读肆意泛滥的时代,阿乙像一个固执雕刻者,细致的用锤头敲击着他的文字,也敲击着我们这些尚未麻木的心,就像他自己在序言里说的,他的文字“稍许能打中部分人的心脏”。

  阿乙的文字和现实保持一种亲密诡异距离。那些人那些事,我们似乎早已从报纸杂志电视网络上了解,甚至慢慢烂熟于心,但经过阿乙的笔,那些故事却是另一副模样,不再是“熟视无睹”而是慢慢地在似曾相识中生发出一种莫名的陌生。那些居住小镇上的小人物有着自己的小故事,偶然的事件把他们聚在了同一组时间地点等待他们的却只是死亡;一场发生情人节爆炸案件,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牵扯出那些晦暗的世界卑微小人物无法释然的命运;一个人与鸟为敌,是因为他杀人那天被一个巨鸟偶然窥见……阿乙在小说《小人》中说,”假如我们是一只很大的鸟……就能看到这样一些事情”。阿乙就像在天空飞翔的大鸟,在慢慢地滑行,用一种俯瞰的视角慢慢接近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他不再是身居其中,他已经抽身飞高,却未曾飞远。

  阿乙生长乡野,当过警察。在这个集子中,他也不断使用着与他经历相关的素材,暗示他的文字和他个人的那种暧昧胶着,他笔下的故事或许就是他个人情绪的一种宣泄。在他笔下,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是一片灰色,几乎所有出逃的结局都是深重伤害宿命失败。在《意外杀人事件》和《隐士》中对于现实的出逃的轻描淡写,却是意义深远;到了《巴赫》中,出逃变成了一个壮硕的主题,我本以为会出现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中那种为艺术而莫名的出走,而到头作者还是把我们视线绕回了爱情,绕回了那个年代对爱情对那代人的伤害。而死亡,其实这本书最大的主角。超过半数的篇幅指向死亡,这或许和他过去当过警察有关,而我想更多是作者情感上的一种需要吧。

  能把“鸟看见我了”作为小说的题目,进而作为一本小说集的题目,这样的作者首先是敏感的,同时也是用心的。而这种用心首先体现在阿乙在小说结构的刻意经营上。在《鸟看见我了》中,阿乙叫三个不同的人讲述一个故事,这种叙述视角的转换丰富了文本的阅读层次,不同人的不同情绪意愿在同一个时空中出现,像是一副油画上的不同色彩或者阴影彼此交融相互碰撞,在一张二维的纸面上呈现出多维的心理时空。这种技法其实并不罕见,却需要很强的个人功力。我还记得当年看张艺谋《英雄时候感受,那种不知所谓的乏味,絮絮叨叨的几个人讲述着同一个故事,却抓不住观者的心。

  《巴赫》的故事结构更是精致异常。一个因父亲过世而获得返城机会知青,在乏味地度过了人生的大半辈子之后,意外地消失;而在找寻他的过程,另一个固执坚持的人物的形象被凸显出来;当大家都认为失踪的人已经死于意外时,这个离开的人又回来了,并且慢慢地发现了因为他的返城给别人生活带来的那些改变。故事的三个部分看上去呈现出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但如果你细心体会就能发现那中潜藏其中的音乐性。正如题目“巴赫”暗示那样,这个故事和音乐有着非常密切关联。三个部分有三种不同的节奏,第一部分呆板甚至有点乏味;第二部分是一种内敛激情;而第三部分,是一种探索悲伤混杂在一起的舒缓。

  本来故事只有一个主角那个返城的知青巴礼柯,由于他的失踪带领大家寻找他的人华莱士成了第二主角,在小说的第二部分中读者的视线被华莱士完全占据。华莱士固执的坚持——山穷水尽失落——(巴礼柯的意外归来),和巴礼柯无奈的返城——乏味的人生——返乡寻故人未果——最后无奈地度过余生,这两个人的人生有一种互文关系——坚持也好放弃也罢,最终都是无奈收场,而这两个人在境遇上的互文好像是音乐中主旋律和副歌一样此起彼伏,相互交错……而如果我们仔细品味巴礼柯的母亲,还有那个和他离婚却一直生活在一起的妻子,几乎所有人身上都有一种或深或浅的无奈和阴冷,一组暗色调低沉的音乐……

  诗人北岛认为阿乙是“最优秀的汉语小说家之一”,或许是他看到了潜藏在那些精心锻造的文字中的诗意。不过,如果那些灰色果真是作家情感的宣泄……我想到最近在豆瓣阅读上读到的一个名为《暗房》的小集子,同样是灰色的小故事,故事写的很好,都是作者生病时候写的。如果阿乙的作品也是他“病中”的产物,那他病好了,他的文字又将是什么样子呢?美国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也是写黑暗故事的能手,希望阿乙也能有像她那样产出数量丰富质地上乘的好故事。

  《鸟 看见我了》读后感(二):独特的小说

  阅读阿乙的小说《鸟,看见我了》有一种很特别体验,有异于以往看过的小说。它有点象侦探小说,写了很多杀人案。但是它不走日本推理小说的路子,以期通过层层的推理、精心的设计让读者获得阅读享受。更没有象地摊文字一样,通过猎奇色情来取悦读者,让它流于俗烂,这是极易流于俗烂的。而且,我以前觉得,写侦探小说极不容易写出深刻的好作品,或者是由于它天生故事性太强的缘故吧!象日本森村诚一的《人性证明》已算是极好的了。但阿乙的小说却开辟了一条写侦探小说的不同路子,让此类小说也具有了很好的文学性。

  看得出,阿乙写小说是很认真的,每一篇文章都经过了精心的雕琢,有作者的心力心血在里面。一是结构篇篇迵然,完全没有四平八稳的现象。二是文字严肃认真,有些很平常不易书写的,阿乙都用了很大的气力把它写的很文学性,这也见作者的功力吧。不过,这成功之处也恰是他的不足之处,痕迹感太强。我读的时候,总觉得阿乙在我身边,认认真真地讲,认认真真地写。

  最好的小说,应该是形式内容的完全统一,不着痕迹。但睱不掩瑜,小说仍然是优秀的小说,它处处有独特闪光之处。它的悬念制造很强,大部分都是在最后才知道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如《情人节爆炸案》。它的大段大段独白,有外文小说特点,读来也颇过瘾,它直接将观点想法抛出来,很让人思索。如《先知》、《隐士》。它有些莫名其妙的文字,开始不知所云,但当你读完全文之后,才发现那些文字设计的真还可以。比如《虎狼》写了一个菜市场里面的全部种类,象报菜名一样,一个接一个写了一页,开始我无语,看都没看直接翻过,但最后才知道原来是此人已有自杀必死之心,这段菜市场行程是她最后的生命行程,也体现了她对生的眷恋,她对生如此眷恋,更突显了她对代死之儿子的无限的爱。

  莫明其妙越多,也越启发我们思考。也显出作者开辟新领域勇气能力。这些,都是应该让我们学习鼓励和敬佩的。

  《鸟 看见我了》读后感(三):阿乙:唯有陌生才会激起冒险的欲望

  阿乙的小说写得很好。

  这样的话早就有人说过,比如《鸟,看见我了》一书的腰封上,就有诗人北岛、科技公司CEO罗永浩的诚挚推荐。他们都是真的喜欢阿乙的作品,而不是碍于出版社的邀请,或与作者相识而胡乱夸几句就应付了事。

  有了这两位的推荐,我再跟着说同样的话难免像是跟着起哄的群众,可如果这两位推荐者是慧眼识才的话,那我愿意做那个跟风者,再夸一夸阿乙的小说,真的很好看。至于怎么个好看,举他的短篇小说集《鸟,看见我了》一书的前三篇作品来说。

  《意外杀人事件》里,外地人李继锡因害妄想症从回家的火车上跳了下来,他这匆忙狼狈的一跳,酿成了红乌镇一次严重的杀人事件,六个在本地无甚交集的人,在那一夜被一把刀给串联了起来。既然是意外杀人事件,所有的因素都是偶然产生。作家阿乙用鸟的视角俯瞰着红乌镇,看着一个个人从四面走向那个血案即将产生的中心

  这个略长的短篇由7个部分组成,杀人犯李继锡的故事放在了最后,阿乙不断的变换着叙述的角度,如天空盘旋的黑色巨鸟,依次盯视着自己的猎物

  六个本地人的故事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彩。偷情被抓的超市老板赵发财,心地善良妓女金琴花,混黑社会后又退出的狼狗,一直没有走出初恋的于学毅,勇救落水儿童保护不了妻子的小瞿。

  甚至,阿乙还在这六个人里插入了自己的故事。一个叫艾国柱的小镇青年也在本文登场(艾国柱是阿乙的本名),跟现实中的艾国柱一样,小说里的艾国柱同样是厌倦了小镇里的生活,他看不见未来,想要走出去,并且是“去了就不回了。”与现实中走出的艾国柱不同的是,小镇青年最后没有走出小镇,他长眠在这个想离开的地方

  《小人》这个小说跟《意外杀人事件》有异曲同工之处,阿乙同样是以鸟的视角,由远及近,由整体局部的带读者走入小说。小说开头一段就让人物悉数登场:

  “假如我们是一只很大的鸟儿,当我们盘旋在1998年4月20日的雎鸠镇上空,就能看到这样一些事情:副县长李耀军意外擢升为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实验中学老师陈明義跪在百货大楼门口磕头;良家妇女李喜兰的老公又去北京治疗不孕不育了;一支外县施工队在公园外的水泥路上挖出一条巨大的坑;而林业招待所的会计冯伯韬正追着信用联社经警何老二要去下棋。我们将这些信息分拣、归类,就会抹去最后也是最不重要的一件。”

  接下来,阿乙开始为读者们讲述故事的发展,把一个个人拉进读者的视线。这是一个不错的故事,结局更是带出了另一个悬念。

  陈明義在杀人后面对老狱警的盘问时说:“他人性命,我父性命,我取他人。”对陈明義的处决,阿乙用的词是“问斩”,这些干净利落带有意气词句,暴露出阿乙所隐藏的那份侠义。

  我一直认为,相较于大城市,小地方更能产生“侠”。大城市的人因为见识广博,容易变得超然物外,被困于小镇山水的青年由于视野的局限反而更易生出一股闯荡外界雄心。小镇太小又太熟悉,唯有陌生才会激起冒险的欲望(犹如作为小说家的阿乙的出走一样)。这样的人文字里才会充满豪情爱憎分明。比如另一位作家,土家野夫。

  值得一提的是,阿乙与野夫都写过反抗主流教育悲剧人物,前者虚构,后者写实,野夫记录朋友畸人刘镇西的故事。“一个民间学人,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更没有学术信息,完全不知道学界的发展状态;他就像一个暗夜瞎子一样,完全靠自己摸索前进。”

  阿乙写那篇,叫做《先知》。

  一个自称发现了人类终极定律的人,在给无数专家学者阐释自己的理论承受了各种嘲讽、说落,郁郁而终。你可以说他是痴人是愚人,但他亦是一个反抗者,一个说“是不是吃碗面条也要出示学历证书啊?”这样的反抗主流教育观的人。

  侠者,都是有反抗之心的,可大声揭露社会顽疾,或在文字里嘲讽种种懦弱不公

  由此,我们发现阿乙不仅能讲故事,故事里还有批判讽刺

  阿乙的小说叙事流畅,悬念迭起(不知道这跟他做警察的经历是否有关),如《意外杀人事件》《情人节爆炸案》以及与书同名的那篇《鸟,看见我了》,都很有可读性。

  有别于一般悬疑、推理小说的是他并不着重于让故事更惊悚、曲折,再丝丝入扣解释推理过程,他描写平常的人物,记下他们的生活,重现他们的心理思考过程。让故事更有人味,或者说更有文学性。

  我喜欢阿乙的小说,好看,耐读。

  注:欢迎关注原创书评公众号【路上书】(aidushu0410)

  《鸟 看见我了》读后感(四):暗夜里的眼睛 ——《鸟 看见我了》阿乙,窥探真实

  暗夜里的眼睛

  ——《鸟 看见我了》阿乙,窥探真实

  作家们用甲乙丙丁作为自己的名字的,阿乙是其中顶有个性特色的一个。他总是能够找到奇诡的角度,讲一些像是在生活中真实存在片段。情绪的交流是一种文字堆砌的产物,通过长时间的积累人们能够找到他们想要的故事,并由这故事,衍生出许多耐人寻味的思考来。

  在《鸟 看见我了》中,阿乙通过他塑造的这一个个角度奇诡的故事,讲述一些“骨骼精奇”的人物,他们仿佛是被扒皮抽筋的红孩儿,还了一身藕做的假躯壳,却真实聚集了喜怒哀乐的情感的血液

  短篇集的特殊魅力也许就在这里,作者撷取的片段是最为精华光亮的部分,能够照亮读者内心苦痛与暗影,如同是暗夜里的眼睛,是活动着的灵魂本身。

  阿乙在这本集子里收录的故事当中都深刻刻画着这样的人物。虽然故事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当故事与故事在页码之间联接,仿佛构成了阿乙的那座城,城市当中发生形形色色的事件也就不足为奇了。仿佛是《意外杀人事件》当中“狂风大作”的中式传奇故事的开头:“在这十二分钟内,只有六个本地人像是约好,从六条巷子鱼贯进入建设中路,迎接上帝派来的妖怪。”人们在阿乙的故事里面迎面遇到这些七情六欲,他们用自己或蛰伏在三线小城市的小市民的身躯,或带上不被主流社会木管所容忍的意愿,或带着不想被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改变的痛苦,或怀揣着满满的恨意,踏上他们的人生的道路。在《先知》中,那个痴迷在理想当中的写信者感叹“人们啊,你卑贱;人类啊,你受苦了,你像狗一样刚刚降生于这世界,就被上帝照脑门贴上一道终身摆脱不掉的符咒”的时候,阿乙又何尝不是给了这些贪嗔痴恨的人由文字构成的枷锁,他们在他们的“空虚”里面被局限而不得自由。

  这些空虚、死亡、他人的视线、自我的认知,人们因为这些意识存在的苦痛有种种的样貌,如同是《隐士》中的吉祥,当托付错了爱情,又错过了名为青春的岁月,那剩余下来的,如果不放下,便只有内心无尽的烧灼了。

  人们认定命运这回事,大多都是因为在黑暗当中。如果不是因为经历过离别,是没有人会承认有一天我们会错过一些人;如果不是因为遇见死亡,也没有人会知道生存是那么艰难的一件事情;如果没有穷困潦倒,也不会那么思恋那深巷里面的酒香……在暗夜中的经历,才能够帮助我们寻找到光明的出口,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的那种深藏的勇敢的力量,也许才是我们内心无尽的可能当中温柔而隐秘的答案。

  这是一本会让我们战栗的书,但是当悲哀的情绪淹没我们的心,我们却更加渴望泅出海面的那一刻。

  y 林怿

  2014-10-1 19:25:23

  写于御庭园

  《鸟 看见我了》读后感(五):小人物和他的事件

  阿乙的这本小说集《鸟 看见我了》第一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出版,新版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年出版,删掉两篇,添加了新作“虎狼”一篇。有人认为新版封面太差,我却觉得很赞,羽翼犹如利剑刺向昏暗、混浊的世界。

  看完其中几篇后,既感到身旁一股寒气袭来,又为他讲故事的能力惊叹。我想到了几个词语,死亡、挣扎、虚无、自由、愤怒、热爱、失败.....

  小人物始终贯穿在阿乙的笔下。在《意外杀人事件》这篇中,赵法才,一个富有诗意的砌工,像所有人一样过着普通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真正的爱情。然而他的“不光彩”的爱情被发现后,他亲手毁了这个让他感到幸福的女人。后来,赵法才疯了,“让人感觉一生为之奋斗的东西之虚无”。

  而另一个女人金醉花,每日晃荡在十字街,等待着各种各样的中年老男人。她没想到自己会被抓去审问。不过,这不是致命的,而是她信任的、以为能解救自己的“丹姐”抛下一句冷冰冰的话,“我们妇女的脸都被你丢尽了。”支撑着金醉花的东西折断了。值得一说的是,就是这样一个“从事着对别人来说难以启齿的职业”的女人,她喜欢读纪伯伦、泰戈尔、席慕蓉、林清玄等,她还很善良,分给乞丐钱,没人掏钱处理不知名的尸体时,她义捐了二百元。这篇里其他几个人,狗狼、艾国柱、于学毅、小翟,这些人同样是小人物。他们的命运被安排在同一个夜晚相继死去。而这起惨案的元凶也只是普通人李继锡。

  这篇《意外杀人事件》从七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从逻辑构思、连接性和语言上都不错。我个人感觉也是阿乙小说的整个基调,克制、冷峻,注重细节性。在《情人节爆炸案》中也有体现。网上查下了,原是根据98年武汉大爆炸事件改写的,通过小警察的角度来窥视大事件背后隐藏的问题。同性恋的不公平对待。小说里写道,“吴军和何大智何以选择死亡?只因在自由与不自由间,只有死亡过渡。当不自由难以忍受,而自由又遥不可及时,死亡取代自由,成为美好的想象。由是,底线成为天堂,一段引桥被幻视为天堂入口。何以又选择自杀性爆炸?乃是要告知世界,他们委屈,愤怒,可怜,遭遇了不公平。”直到今天,同性恋甚至被认为是一种不正常的关系。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的价值观,我很好奇阿乙在写篇时是什么感受。

  我本来以为在阿乙的笔下看不到温情的东西。但我承认,我确实被《巴赫》这篇感动了,尽管它的张力相对弱了点。其实就是一个下乡的知青对于一个姑娘一辈子的亏欠。而在《先知》中,朱求是是一个对真理和哲学有着探索的农民,却被无情的教授破冷水,也一并击碎了他的自尊心。在给社科院的袁博士写完信后,他选择了自尽。阿乙说他在写这篇时就已洞见那位原型一生的悲剧。看完后我对朱求是有种深深地敬意和惋惜。阿乙在某采访中说在这个集子里,他最喜欢的是金醉花和《先知》里的朱求是。

  在成为作家之前,阿乙曾是一名警察。我有时候在想,个人经历带给写作者的影响,我企图从中找到作者相对应的部分。而他说其实《意外杀人事件》中的那些人都是他自己,都是属于他的部分。

  《鸟 看见我了》读后感(六):Kill time or kill yourself

  《先知》里把人类行为分为kill time or自杀,你视作真理般的“意义”不过是前人为孱弱力量披上的堂皇外套,不过早于你生故成你的理所当然。比如性交为了取悦肉体,战争是为了和平,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工作是为了增进发展...其实死磕推理也能攻破以上意义的逻辑,但人类总要为自己的行为赋予意义,说服别人,或者说服自己。于是一个人的黑白渐成全人类的黑白,一个人的定义渐为全世界的真理。

  还有时间,小时候被自己视作空气般不经意的存在。其实,它被具象化,也就是1783年瑞士人发明时钟之后。如无意识与定义,光阴的变迁,不过就是循环的温暖与寒冷,是肉眼可见的在皮肤上留下痕迹的刻刀。可是意识产生了,一生一年一月一分一秒产生了,它无处不在,它像巨大的枷锁牢牢禁锢住你,你不得不在这一自己创造的体系下,不得不杀它,或者杀自己。

  人类为什么老觉着自己厉害,因为你所认知的世界,就只是你有限的目光力所能及的范围啊,那并不是全世界。

  我真像个三观尚未成型的小朋友,就像刚刚创立的社交账号,关注列表空空如也,于是如饥似渴地搜寻社交体系里一切你可能感兴趣的人事加以关注。有一天你关注的内容饱和到你都看不过来的时候,送给你都不一定轻易去粉了。

  有时很为不够丰满的内在自卑,有时也庆幸时刻愿意接受和汲取的不饱和的自己。

  我的脑袋还很空,所以不敢骄傲地秉持已有观点,我愿意倾听和反思,愿意不停刷新瓶子里装的内容,谨防变成外公那样固执己见的中二老年。

  我觉得抵制变蠢,就是从抵制将一切视作理所当然开始的。

  在高铁上的一点点小思考。

  《鸟 看见我了》读后感(七):读《鸟看见我了》的种种

  1

  从前我一个亲戚见到我,总爱把我的种种表现总结为地域问题——小地方的,啧啧两声“乡里娃”。电视和报纸从不出现我们这个小地方的名字,开去北京上海的火车也不会路过这儿。只有飞机会穿过我们的上空,才使得这儿有一点存在感,我们不是无人关注的角落啊,我们这儿是蛮忙的航道的下面,它正义凌然地飞走,留下一道白尾给我回味。我确是有着“乡里娃”的神经,记得有次我们这从广州来了个男孩呆了几天,我开心了好一阵儿呢。

  在来到大城市十多年后,我才终于意识到自己永远与土生土长的城市人是不同的,他们是全然入世的,生活全部被城市侵蚀,没有想象,没有诗意。我越来越庆幸自己因为生活在无人知晓的隐秘的小地方而被放过。

  然而我也快被淹没,我的眼神已经是城市人淡定的眼神了。阿乙却保留了一切,他耿耿于怀。

  2

  我爱书,心爱到会抚摸、拥抱。看到它们码在自己眼前,又欣喜又满足(我想正是由于在没有图书馆、唯一的新华书店里的阿姨又极其凶悍地骂“不买就不要碰“的小地方才会培养出这样强烈的感情吧)。我一直乐于买书,后来又热衷翻看自己标记的“想读”书目,直至某天,现实就像电视频道一样调换了过来——有生以来我真正读完的书只有十本左右。和买的和标记出来的“盛况”相比,区区十几本太可怜了。正好这段时间又无所事事(你哪时又不是无所事事了),我想这一年怎么也得读十二本书吧。

  只是自知心不静,这本书我只是把字看完了而已。

  3

  以我的龟速读到《情人节爆炸案》时,电视里微博上到处播巴黎的动乱。我以揣度“恐怖分子”的心态读完这篇后,上网一搜,原来这个是真事儿。我问我妈,她竟能准确地说出那一天——1998年2月14号——那天的我还是懵懂无知的年龄。隔天后又看到911事件的剪辑视频——同样的,2001年9月11日还在“小地方”的我对世界中心的事浑然不知。从08年汶川地震开始,我才开始了解些严重的事情。记事后,特别是玩微博后,世界似乎无时不刻都有悲剧发生,便觉着自己活在极力营造出的安全与平静中,特别是看到同龄人的意外死去,就更觉得能自然的衰竭而死简直是极大的幸运。

  4

  这本书看到结尾时,已经对书中很多很多的“就像……”厌烦。

  不过阿城写的十足真诚,所以没有关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