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父子电影俱乐部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父子电影俱乐部读后感10篇

2018-06-30 05:4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父子电影俱乐部读后感10篇

  《父子电影俱乐部》是一本由〔加〕大卫•吉尔莫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4-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父子电影俱乐部》读后感(一):以电影与世界达成和解

  以电影与世界达成和解

  林颐

  青春往往像一场热病,昏头昏脑,冲动迷茫。15岁少年杰西当时正是一名“青春热病”患者,撒谎、逃课、捣乱……老爸大卫焦虑不安,眼看着孩子和世界背道而驰,他该怎么做?

  ——“退学吧,只要每周跟我一起看三部电影!”

  大卫·吉尔莫做出的这个决定无疑是一场冒险。但并不随便。大卫是加拿大著名影评人,曾经连续多年担任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编辑主任,电影是大卫最拿手,也是他所能想到的和青春期的儿子交流的最好方式

  《父子电影俱乐部》,三年的时间,200部电影。大卫和杰西,坐在一块儿,看电影,聊天,没有说教气氛轻松。有时候意见一致,更多时候想法不同,代沟始终存在,比如大卫迷恋的“披头士”,杰西难以理解大卫的感觉。不过,那有什么关系呢?重要的是,父亲和儿子,始终在一起。他们谈论的是别人的故事,却袒露了自己心扉改变自己的生活

  大卫对于电影的见解独到深刻,他用简洁明快语言点评一部部经典影片。他说《码头风云和美国电影“方法派”的形成,他说英格丽·褒曼在《美人计》中是极端美和极端脆弱完美结合,他说《欲望号街车》是“一部释放了瓶中精灵戏剧”…… 大卫讲电影花絮、片场趣闻、演员轶事。专业人士的吐槽够犀利:理查德·基尔(一个典型的假冒知识分子的演员)、朱迪·福斯特(访问她就像试图闯入诺尔斯堡美军基地)英国导演斯蒂芬·弗雷斯(又一个不知道须后水不应搽太多的英国男人,难怪没有一个女人想将头埋入他怀里)……为了吸引杰西看更多的电影,但又不至于搞成像学校那样的气氛,大卫和杰西玩起了一个寻找电影中的“伟大瞬间”的游戏。电影迷们,有谁不想玩一把这个游戏呢?一起翻捡记忆深处的旧时光,这些电影曾经让我们心灵激荡,如今则带来新的明悟和感慨

  杰西急速下坠的生活也因为这些有老爸和电影陪伴日子而逐渐走上了正轨。这个年龄男孩子,对于女孩、可卡因、爱情友情,像飞蛾扑火一样好奇盲目荷尔蒙充沛热血沸腾,不断地犯错,背叛别人也被别人背叛。他们愤怒、不屑,以叛逆标榜个性,对世界竖起中指

  杰西爱上了“花蝴蝶”女孩丽贝卡。对于这种一眼就能看破剧情走向的“爱情”,大卫尽力克制自己,不要用过往人的经验来告诫杰西。每一个父母都要避免对孩子的人生指手画脚,每一个孩子都要在跌跌撞撞中走自己的路。幸好有电影。路易·马勒的《好奇心讲述的是成长年轻男孩最初的体验,充满着带着一双热切眼睛青少年所感到的如此熟悉的小细节;费里尼的《甜蜜的生活》,马斯楚安尼在可卡因的幻觉中,以为有姑娘在水中叫他,“关于可卡因,我唯一想对你说的就是,”大卫对杰西说道,“你永远逃不过这样的结局”;而杰西最爱的,是《重庆森林》中王菲在陌生人公寓里独自跳舞的情景,三年之后,杰西将《重庆森林》放在了床边的桌子上,这部电影对杰西已经没用了,已经过需要看它的阶段

  大卫列出的观影清单包罗万象。这种貌似不加选择行为,恰恰隐含着一位父亲的良苦用心,他在尽可能地让孩子看到世界的各个侧面。世界从来不完美,孩子,你需要做的,是以你的方式与世界达成和解。

  《父子电影俱乐部》读后感(二):重要的不是电影

  没想到的是,读到后来,在某一个节点上,“感动”这个字眼还是顽强地悄悄地冒了出来,尽管起初是审视与怀疑。对于用看电影的方式影响叛逆的孩子的做法,我是心存疑惑的,不过终究没能抵御自己的好奇,《父子电影俱乐部》就这样摆在了眼前。在一个个事件、一个个场景、一场场对话中,大卫•吉尔莫——这个著名的影评人牵着我的视线和心灵,陷入了一场父子间的角力。一方是焦虑莫名的父亲,一方是叛逆倔强的儿子,在三年的电影之旅中,揪扯撕拉,艰难地走出一个个漩涡。最后的一刻,“只看见一个在破旧的城中俱乐部的舞台上的高个子少年,他手上拿着一支麦克风,他的父亲隐藏在观众当中。和那些穿着滑雪衫、有着浣熊般眼睛的女孩们坐在黑暗中,我得承认我私下里偷偷哭了一把。我不知为何为他而哭,我想,我是在为他身上发生的事而哭,为不能再重温的时间而哭。”

  这是一本纪实的书籍,尽管看起来像小说生动。在学业出现严重问题的孩子面前,父母焦虑不安,当然,他们的婚姻已经结束了。妻子前夫求助,要儿子和父亲在一起生活。手足无措的父亲在无奈中向孩子提出一个要求,可以辍学,但是必须保证每周与他一起看三部电影,并且,绝对不能吸毒。父亲对自己的决定百般质疑,儿子其实也不轻松“在学校的时候,我担心得到不好分数,还有就是怕惹上麻烦。现在我不去学校了,我又担心,也许我已经搞砸了我的人生。”

  新的生活就这样跌跌撞撞地开始了。但是,哪有一帆风顺的事呢?五十岁的父亲为需要重新寻找工作忧心忡忡,儿子则陷入了一场盲目恋爱难以自拔。当然,每周三部的电影也如期“上映”了。观影中的沟通也不容易,父亲说:“难道你没有其他感觉了吗?”儿子答:“我感觉不出什么。很抱歉,老爸。”父亲对自己的拷问时不时地涌上心头——如果任何事情都不发生怎么办?要是我将他丢进一口没有门、没有出口的井里,最终他落得一个一连串烂工作和烂老板、挣不到钱、每日只顾狂喝滥饮的下场,我该怎么办?要是我为这一切创造了可能,我该怎么办?但就在这样的情形下,我认为,父亲做对了一件事,他始终在肯定儿子的价值:“没有谁是你配不上的。”“我认为你会有一个了不起的人生,说实在的,我深信不疑。”

  来自于父亲的忠告让人印象深刻:“一、你永远不可能从混蛋手里得到任何有价值东西。二、当一个陌生人张开手向你走来时,并不代表他想成为你的朋友。”“血淋淋开始的爱情也会血淋淋地终结。”如果男女之间的对话永远都是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那么,“谈来谈去,却没有真正的关系可言。”

  三年的电影一直这样看了下去,他们不停地就生活和电影展开各种讨论,父亲更是反复自问:“这一次我做得对吗?”有次,为了以低价拿到一个心仪的住宅,父亲使出了阴招,之后,他无比悔恨,这是一个典型的负面示范啊!自己不是教育孩子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吗?为了让孩子看到自己的错误,父亲拿出所有诚意用自己的“代价现身说法

  在恋爱中的备受折磨的儿子开始找到了一份洗盘子的工作,父亲承认:“我再次错看了他。你自认为比其他人更了解他,说到底,他们葫芦里买什么药,你永远无法想象。”孩子居然升职了!

  看到结尾的几个段落的时候,我在刹那间禁不住心酸——这不再是那个坐在沙发上看电影的少年。这是在我面前的舞台上的“某人“,而我再一次感觉到了他正不可避免地远离我,感觉到了他的 “自我”。“我们再也没能一起看了不起的剧本单元的电影,我们已经没有时间,总是有一些东西我们来不及看”。

  再长的电影总有散场的一刻,来不及看的何止是一场场的电影。在我们那么多的想当然理所当然的时间里中,不知不觉,最亲最爱的人就在一步步走远。如果上天让我们携手进入了这个“父子电影俱乐部”,那就趁我们还在一起的时刻,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好好的、多多的看几场属于我们的电影吧!然后,散场,道别!

  (附:书中尾页附有父子看过的电影清单)

  《父子电影俱乐部》读后感(三):不一样的电影

  《父子电影俱乐部》

  ——大卫•吉尔莫

  文/onlineforever

  电影的本质是什么?这是我看这本书后最想知道的答案

  这本《父子电影俱乐部》讲述的是一个简单的教育故事,但不简单的是她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教育本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其起的作用是非巨大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在《父子电影俱乐部》里没有以教育作为明显主线去讲述如何让孩子成为有用之才,但整个故事发展脉络就是这样的。这这个故事中,有三个实体值得细细琢磨与研究,那就是父亲、电影与儿子。电影是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去观看的,但如何让三个实体之间产生联系并且能达到非常好的结果,则是需要从这个故事中去学习和钻研的。

  在《父子电影俱乐部》里,大约讲述了有50-70部经典电影,大部分电影我是没有看过。在我看过的电影里,作者讲述的其实也是我看这些电影所忽略了的,这就有一个内在要求,即这位父亲对电影非常在行,能清楚的知道这些电影有那些场景、镜头能触发人的思考特别是触发一个弃学了、不读书并且开始撒谎的孩子的思考。这样的电影与我们本身,没有太多的意义,我们看电影的时候可能会忽视很多很重要的镜头与场景,但通过这个父亲的阐述与讲解,这些电影便有了鲜活含义。一如我们读某些书籍,读过多少遍都读不太懂,但突然某一天看到一些关于书的评论解释,心里便有了释怀的感觉。比如最近在听的《平凡之路》,当单曲循环到第三天的时候,内心才开始慢慢去感悟歌唱者所表达的内在,这个过程稍显冗长,但最终你会明白

  又一次看到电影的奇妙功能,通过电影传导出来的故事、情节和教育意义在这本《父子电影俱乐部》得到了完整诠释,也回归了教育的本质。知识传播过程和传播方式是否必须规范化,专业化和程式化,是读完这本书后所想到的一个问题。在《发条橙》里,监狱用电影改造了阿历克斯,而在《父子电影俱乐部》里,电影也教育了一个看似顽劣、不可救药的十一岁孩子。在新东方,出国的培训班里有大量的电影教学法,即把一些电影反复、无数次的重播/回放,以达到理解电影中的某一个单词,一个观点,或者一个语境或修辞手法……通过上面几个实用电影的案例来看,都达到了一个比较不错效果。有数据表明,视频教育使人增加记忆的能力为57%,即一个人通过看视频、图片记忆力能达到57%;而通过阅读、交流的记忆力为12%;这一组数据让人重新认识电影这个新介质的教学方法。

  在这本书里还有个特别重要的观点,就是全心全意的陪伴对教育而言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其实你可能要问,我们怎么会有那么多时间陪着孩子看电影呢?我不想对单个问题做简单的回答,我是想说你要尊重一个事实即长时间的陪伴是产生感情的最稳定因素之一。孩子教育问题和大人投入的时间有明显的增长关系,不论你用什么介质、方式或者形式来教育孩子,投入一定的时间是必须的,这个也符合《The Talent Code》所说的理论。如果你不承担作为父母的教育责任,也就别期望孩子未来家庭教育的任何成果了,比如他的教育观,他对下一代的教育想法等。

  这本书完全是教育故事?父子成长故事么?我看还有些许的如何看电影的学习内容。过去我们总是喜欢看电影,因为一个故事在90分钟就能讲述完成,因为一个在长的故事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吸收精华,我曾经甚至觉得只看电影就能看懂书本作者大部分的精华。但当我看完《白鹿原》整本书的时候再看拍摄的《白鹿原》,简直有种被骗的感觉,那感觉糟糕透了。现在想来曾经的幼稚,还是觉得这样的尝试并没有什么过错,只是走了些许的弯路。这本书其实有解决这个问题,即如何选择一部电影及如何观看一部电影。可能很多事情我们都把这种娱乐形式的东西都看的太淡,当看到优秀的影评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其实什么都没有看到,更是什么都没有看懂,你那个时候再想想你花大价钱的电影票,真的是值得的么?

  好的电影值得反复观看,本书作者在附录里面所列出来的电影,就是非常值得一看再看的电影。从每一个镜头,每一个场景,再到每一句台词,这样看过之后,你才能说你看过电影。

  《父子电影俱乐部》读后感(四):这样的老爸夫复何求!

  想象一下,如果你必须和自己的老爸一起看这些电影:《教父》:只要不小心发表了一句批评言论,就可能被会痛打一顿;《四百击》:法国新浪潮电影代表、黑白片。两个都令人担心会很沉闷的形容词;《紧急搜捕令》:女主角身材火辣,不断说着充满性挑逗意味对白;《特殊任务》:在影片的前七分钟里,就说了三百四十二次的脏话;《驱魔人》:不管是自己还是老爸看到一半忽然失声尖叫,都很尴尬;《蒂凡尼的早餐》:万一被心仪的女生知道自己看了这部电影,后果可能不堪设想;《漂亮女人》:就算看完后真的喜欢得要命,还是会有点羞于启齿……

  那再想象一下,如果可以用退学当做交换条件呢?

  《父子电影俱乐部》即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作者大卫•吉尔莫因看到十五岁的儿子杰西正在经历青春期的迷茫和无助,当杰西像许多叛逆男孩一样搞砸了学校生活后,他做出了一个非常“酷炫”的决定:让杰西退学,条件是每周必须要和他一起看三部电影。他们把这一周三次的电影聚会,称做“父子电影俱乐部”。

  大卫列出的观影清单上不仅有影坛经典,也有口碑可疑的商业片,甚至还有别的父亲避之不及的情色片、恐怖片。不管是《本能》、《美国舞娘》这些父亲们羞于和儿子分享的“私藏”,还是《惊魂记》《驱魔人》这种会让人从少年怕到成年的电影,大卫全都饶有兴致地介绍给儿子。当然,其中也不乏像《偷自行车的人》和《美好人生》这类直击人性最深处的经典之作。而杰西的最爱却是《重庆森林》中王菲在陌生人的屋里跳舞的场景。他们父子二人在这段特殊的时光里总共看了近两百部电影。

  为了吸引儿子看更多的电影,大卫还发明了各式各样的观影游戏,比如:寻找电影中的“伟大瞬间”(《闪灵》《安妮•霍尔》《穷街陋巷》……)、讨论如何通过不动声色的表演来抢走身边所有演员的风头(《教父》《卡萨布兰卡》《正午》……)、观赏那些发人深省的恐怖片(《罗丝玛丽的婴儿》《毛骨悚然》……)、还有那些让人“心虚的愉悦”的电影:就是那些明知道是垃圾,但无论如何就是喜欢看的电影……(猜猜是哪些?)

  在和儿子一起看路易•马勒的《好奇心》的时候,大卫说这部电影和《四百击》一样讲述的是成长,讲述的是那段古怪的尴尬时期,年轻男孩最初的成人体验中异常丰富的内心生活,这是作家都喜欢回顾的一段特别脆弱的时期——那是因为那时候的心就像还很软的水泥一样,很容易就留下痕迹。

  《父子电影俱乐部》借助一个独特的切入点描绘出成长的横切面,让我们看到一个孩子慢慢长大的艰难。有时候,在一个家庭充满疑惑与愤怒的时刻,或许真的需要一个全新的媒介让彼此得以沟通。老爸大卫放弃了无效的说教,让电影成为父子间最亲密的话题。他们谈论电影,谈论世界,谈论他们暂时失控的人生。他们看的是别人的故事,一点点发生改变的却是自己的人生。

  “当我们在看这些被埋藏的电影宝藏的时候,杰西不时发表一些看法,这再次令我惊奇,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他到底从电影中学到了多少东西。”

  大卫•吉尔莫用了不起的混搭风格书写了这本回忆录,记录自己如何通过电影与原本疏离的儿子改善了彼此的关系,改变了十五岁叛逆少年正急速下坠之人生,也同时改变了自己。让我们看到一个男孩如何成长为一个男人,一个男人又是如何试着去做一个“最炫酷”的老爸的。

  书中所描述的经典场景和明星轶事精彩万分、引人入胜,不但充分反映出作者对电影的热爱和熟稔,更会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深受感动,忍不住想把书中提及的电影一一翻出来重看、补看。著名导演李安曾经说过,一部好的电影,改变一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就是这些电影,这些藉由电影才得以自在共处的时光,永远地,改变了一对父子人生,而对我们这些无可救药的影迷来说,这样的老爸夫复何求!

  金海

  《父子电影俱乐部》读后感(五):最好的教育是兴趣和交流

  文/安诺

  有的人在找工作,有的人每天匆匆忙忙去上班,有的人在家睡大觉,有的人在外旅游,生活是什么,那不过是一场又一场找到自我的抗战。

  小时候,总向往长大,总觉得自己会拥有翅膀,可以天高海阔的去飞翔,可以远离父母去更广阔的地方生活,一直到如今才明白,离了他们,我像断翅的小鸟,根本飞不高走不远。这能不能说,其实我并没有找到属于我自己的人生。

  而我们都需要一种生活方式,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无需父母,我们可以飞的平稳飞到想要的高度。他们教我们飞翔,给我们无穷的力量,但是未来我们始终要单独飞翔。

  《父子电影俱乐部》说的是一对父子通过看电影之间的交流找到了对生活的信心,这里面有已是中年父亲自己面临失业,儿子处于青春叛逆,退学,失恋,吸食可卡因。书里面说到了大量的电影以及俩父子之间对同一部电影的看法,父亲通过自己擅长的一种方式看电影分析电影来影响儿子,他把儿子当成了儿子,也把儿子当成了一个最普通的人去对待,遇到问题不是打骂,而是冷静而面对。

  对待杰西身上的问题,我想很多男孩子都遇到过,但是多数的家长想法不一,做的也不一样,如果家里的孩子成绩不及格,不想要上学,有的父母抱以无谓的态度,有的父母求着呵护着,有的动辄骂天骂地,有的甚至是动手打人,而这些态度往往带来最不好的结果,不能说书中的效果是最好,但却最适合大卫•吉尔莫和杰西父子俩,很多事情因人而宜,结果的办法同样不一样,但这说明一个问题。

  正确的引导并挖掘孩子的兴趣这点很重要,家长通过自己擅长的一点让叛逆期的孩子找到对某种事情的喜欢,其实就已经把孩子引到了另一条道路上,纵容书名是《父子电影俱乐部》,但却也可以是画画,唱歌,甚是模型等等,只要是正确的积极的就是一种合理的道路。

  通过看电影和儿子交流让儿子明白自己想要的,我想,这个作者大卫•吉尔莫自己的身份有关,大卫•吉尔莫是著名影评人、小说家,曾连续多年担任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的编辑主任。著有多部小说,曾获得加拿大国家杂志奖和加拿大总督文学奖等。

  这本书说了作者最擅长的东西,分析电影,主要还是说到了一位父亲如何教育自己的儿子,在孩子面临人生的低谷甚至是叛逆期的时候,怎样去让孩子找到生活的信心和乐趣。我们在大卫•吉尔莫看到了一位父亲的用心良苦和认真。

  这本书看起来,有对电影的分析,但更多的还是父亲和孩子的交流,父亲在面对儿子的问题时是怎样一种心态,父亲又是通过怎样一种方式开导儿子。其实不管有任何问题,只要找到两个人能够交流下去的话题,有些问题,慢慢会会其他所取代。而不管最后结果是如何,我们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父子电影俱乐部》读后感(六):养不教父之过

  养不教父之过

  读《父子电影俱乐部》/by烟波浩渺1980

  三字经中的这句话搁到现在说应该多加一个字“养不教父母之过,如今社会更多看重的父母的言传身教,倡导的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的观念,实际上也是如此。不过相反的却是父母忙于生计,孩子多数托付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或者保姆,亲子时间反而少之又少,养而不教成了很多人的问题。仔细想想,孩子的成长和大人的成长都是一回事,简单来说: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如何去做?都是与父母的磨合过程。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双方同样是不断地学习、反思、在学习的过程。

  本书作者大卫•吉尔莫,1949年生于加拿大,著名影评人、小说家,也就是本书中的父亲。当他看起来事业有成时,却遭遇到青春期特别叛逆的儿子杰西:撒谎、成绩糟糕、甚至厌学。在当时大卫已经和妻子离婚,显然儿子正处在放养期,没有父母之间陪伴,儿子杰西迷茫和叛逆令大卫心里觉得杰西的状态是个大问题。大卫认为如果放任自流,恐怕将来的浪子+败家子是可预见的,该重视杰西的教育问题。当杰西不愿意去学校时,大卫做了一个最酷的决定那就是——退学。退学的行为显然是非常另类、不一般的做法,大卫深知儿子杰西转变成现在的颓废、不思进取的样子不是一日之寒,需要长期的教育修正,当学校无法教育他,大卫想到可以利用自身的特长——电影来影响儿子的三观,也许会是不错的做法。

  于是父子二人约定每周一起看电影,用电影讨论人生,其它时间杰西可以自由支配。相信大家看到这个地方一定是很震撼,我也在质疑大卫这样做可以吗?能取得好的效果吗?不过书的最后让人可喜,杰西慢慢长大了,一点点理解了父亲的用心良苦,生活也逐步走向正规,是我乐见的结果。当然这也是本书的写作目的。

  关于书中作者大卫选择的电影目录和讨论的内容,是我们了解这段修正父子情的切入点。书中介绍的电影有的接触过、有的观看过、有的没有看过,不过并不影响本书的阅读,除了把它当做亲子教育读物外,完全可当做国外电影的入门读物,我们借着大卫资深影评人的角度,在其心中有代表性的200部作品是什么样子,同时可以了解电影拍摄的目的、内涵还有有趣的花絮和幕后故事等等。

  电影中的话题和生活话题互相交汇,父子各有观点和态度,争论不争吵、表达态度不强硬,父亲的反思、儿子的思考,不同的观点触碰,让我们渐渐了解一个青少年心中的叛逆。原来如此孩子是这样的想法,父亲努力走进了孩子的内心,试着去体会儿子的感受,下次试着选择更合适杰西观看的电影,准备下次讨论的话题,父亲在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引导者。

  大卫与杰西是一对很典型的父子,非常有代表性,过去的岁月大卫错失教育和陪伴儿子时间,如今用一起看电影的方式慢慢找回,同时二人一起成长,我想用教育来说比较正统,但是陪伴的力量更胜于一切!这就是书中的积极面,也许作为父母我们不擅长观看电影、绘画、摄影等等,对于书中所讲的方式也只能借鉴,如果用心的陪伴,孩子多数都会同父母一起成长。希望如此,还需努力。

  2015年4月14日星期二

  如需转载请豆邮联系笔者2933702061@qq.com。

  《父子电影俱乐部》读后感(七):叛逆青春该有一帖药

  叛逆青春该有一帖药

  ——读《父子电影俱乐部》

  廖立湖

  我很质疑《父子电影俱乐部》中的父亲大卫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以看电影的方式来引导孩子走出叛逆青春期。电影真能成为医治青春伤痕的良药?

  这本书是我今年看到的内容最为独特的一本。作者是加拿大的大卫•吉尔莫。他是著名的影评人、小说家,曾连续多年担任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的编辑主任。他对书中涉及的100多部电影如数家珍,对里面不少电影见解独到,甚至连那些电影的导演、演员的背后故事也知道得一清二楚。这些,都让他在写这部小说时显得游刃有余。

  在谈我质疑的理由之前,先来看看大卫是怎样陪孩子走出叛逆青春期的。

  儿子杰西对学校生活的一切都不感兴趣了。撒谎、叛逆、拖拉作业……而且和他也无话可说。

  父亲大卫一时手足无措,他知道儿子的叛逆青春期说来就来了,他没有办法逃避。作为父亲,他必须拿出办法来帮儿子。于是,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让儿子退学,唯一的要求是,儿子每个星期必须陪他看三部电影。在杰西生命中最脆弱又最重要的三年里,他们父子组成“电影俱乐部”,“看的是别人的故事,谈论的却是自己的人生。”最终,杰西走出迷惘,不再叛逆,在父亲和电影的陪伴下,逐渐走上正轨。

  作者借父亲大卫的口告诉读者:当孩子进入叛逆青春期时,不要让他感到孤独,应该告诉他,还有家人会陪他一起走出所有的困境。瞧,这就是父亲大卫引导孩子走出叛逆青春期的法宝!

  现在,回到最初的问题:电影真能成为医治青春伤痕的良药?我要说,一般情况下,不能!有几人能像父亲大卫那样了解电影,了解那些导演、演员?有几人能像父亲大卫一样三年如一日地陪着不读书的儿子看电影,还能看着儿子的脸色而小心翼翼地解说?又有几人能放下手中的工作来陪伴不争气的儿子?现实点说,少之又少!既然如此,通过什么“电影俱乐部”来引导孩子走上正轨,在我们国家那是何等地荒唐可笑!

  幸运的是,《父子电影俱乐部》给我的,不光光是最初的这种失望。作为父母,或许会想到,在加拿大,懂电影的父亲可以通过电影来影响孩子,让孩子的青春不再迷失,那么,在中国,在美国,在南非……无论在哪一个地方,只要父母有心,就一定有属于自己和孩子的“电影俱乐部”——适应国情,适合自己,又是孩子乐于接受的方法。没错,每个人都可能有一段叛逆的青春,而每个叛逆的青春,都应该有一帖药,可以彻底医治叛逆的良药!

  叛逆期的孩子,几乎都在想方设法远离父母,追求“自由”、“独立”。可是,每个孩子的父母,却从来没有计较过,哪怕他们付出的已不再是青春!医治孩子叛逆青春的良药,就在每个父母心间,哪怕使用起来是那么笨拙,但都不用质疑其疗效!

  1059字

  《父子电影俱乐部》读后感(八):电影与人生

  首先,我认为《父子电影俱乐部》里所有出现的120部或好或糟的“电影”并不能算是主体,它们应该算是载体,使父子俩能够交流的一种载体。电影做为纽带才使父子俩能够坐在一起,由一种隐形的话题来带出实际出现的种种问题,再进行一场场小心翼翼的探讨解决。如果没有“电影”,父子俩完全没有可能进行平等地对话,也就奢谈不了两人针对叛逆的话题进行沟通和解决。所以我说:父子俩人的交流才是这部小说的主体,而电影是用来附属承接过程的,儿子后来走出阴霾和感情的低谷,主要在于父亲聪明的用了一种可以缓冲问题的方法。

  但是,不得不说的是,吸引我的还真是那120部电影。大卫•吉尔莫从一开始正式介绍的《四百击》,就开始吸引我不住地读下去,想要了结更多电影的知识。可以说看完这部小说,我看其它电影都有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但是也有遗憾和苦恼。遗憾的是全书出现的120部电影,只出现一部香港的电影名字《重庆森林》。莫非中国的电影就没有第二部入得了吉尔莫的法眼么?我觉得很多国产电影还是不错的!好在值得欣慰的是《重庆森林》的名字出现了四次之多,比别的电影都多出几次,虽然是因为杰西越南前女友丽贝卡的关系,但我也觉得很自豪。

  看完这本书, 还有一个让人苦恼的事儿,挺难为情的。放下这本书,我好奇地追看了他介绍的《驱魔人》、《偷自行车的人》和《荒野大镖客》。特别反复看了他几部电影里赞赏的经典场景,细细揣摩演员的动作、神态,感叹吉尔莫的卓见之余,尴尬地发现居然不知道演了什么故事。我太专注细节了!以至于《驱魔人》的惊恐我一点都没感觉到,真是的。

  其实,对电影的介绍,最专业的莫过于中央6频道每周六的佳片有约,每次影片前都会有近半个小时的详细介绍。只不过每次只介绍要演的一部,时间上有点让人望眼欲穿。还有一部日本动漫电视叫《华丽的挑战》的,后来,台湾翻拍成真人连续剧。那里也夸张地介绍一下演员演戏时的一些状态。比如,现场发挥啊!主角一个眼神的表演,都会引起尖叫“怎么会?他的眼神完全表现出孤独、愤怒、无助、哀伤,连女演员都不知不觉被他的演技带到情景里去,怎么会……”。哇咔咔,虽然很粗浅,但也是很有趣的电影知识入门介绍吧。呵呵。其实,很多电影杂志也有介绍的。是什么?找找身边的电影发烧友问问吧。你没发现,我的眼神也很迷惘、很疑惑吗?我还在回忆我看的剧情是什么呢?

  如果你仔细看完这部《父子电影俱乐部》,你还会发现吉尔莫介绍的都是一些老电影。也许是作者年岁的原因?也许是现今的电影过于注重光影效果,而忽略一些演员的演技了吧。反正现在大家都在玩儿炒作,露露点,离个婚什么的,知名度,票房,好像比演技重要得多。要是我说的不对,你告诉我变形金刚,哥斯拉表情是什么样,他表达了什么情绪?没错儿,其实我是在较真儿,实际我想说像景甜那样的花瓶怎么会有人找她演戏!?好吧!抬杠长学问的话不该多说。但也说明现在的电影演员的份量是缩减很多了,他们的表演天分被太多的电影特效占去。

  好了,明明我自己说小说的主体是父子俩的交流,现在自己打自己脸,大谈特谈电影,有点老不地道的。

  从后记致谢上看,人物,事件仿佛是真实的纪实小说。因为完全可以融合到小说情景当中去。面临挫败的父亲和叛逆期的儿子通过电影进行了一步步交流。杰西面临三年的人生低谷,看似主要经历的三段感情,对杰西来说是否是问题所在?——人生的成功,有时候就是你把一个不很好的开端和一个糟糕的过程,做出一个美好的结局。小说有很糟糕的低谷,不管是针对父亲还是儿子。但是,结尾的转变却没有很冲突的高潮。这也显得很真实,人生不等同于电影,平淡才显得不那么违和。所以我说,不要把电影看成人生,那很幼稚。也不要妄想把人生过成电影,它会让你迷失。

  《父子电影俱乐部》读后感(九):做一个有智慧的家长

  对家长来说,最伤心的事莫过于孩子的不肖。譬如,最近娱乐圈中,因为吸毒,张默被判刑,房祖名被拘留受审。消息一出,作为父亲的张国立又是开新闻发布会道歉,又是求情媒体,给孩子一个改过的机会;成龙则是大发雷霆,丢下工作赶去北京善后,林凤娇则是每日以泪洗面。

  不过,在外人的我看来,不论这两个人的父母如何奔忙,都显得有些为时已晚。因为这两个人这时候都有三十多岁了吧,三十多岁的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自己这么做意味着什么,此时父母再怎么尽心教育收效都不会很大,除非他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位并坚决改正。

  教育也是有时效性的,虽然一日为父,终生为父,但是作为父母的那种强大影响力并不能伴随孩子一生,尤其父母并没有尽到责任的时候。但中国的父母,尤其是父亲,比较信服“棍棒之下出孝子”,觉得只要打,只要时刻保持“严父”的形象,就能逼迫孩子改邪归正,可这样最大的后果是把孩子推得越来越越远,最后父子陌路或互相折磨。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尤其是青春期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很多中国家长都特别无奈和迷茫,不知道该如何和孩子相处,更不知道如何面对一个叛逆和迷茫的孩子,在这一点上,不得不承认,有些外国人的做法更冷静、更有智慧。做父母,光有爱是不够的,还要讲究方式方式,这是我看完大卫•吉尔莫的《父子电影俱乐部》最大的感受。

  这本书的情节不是很复杂,面对的问题也不是很特殊,就是一个父亲如何陪颓废、厌学的儿子一起面对辍学、情感、吸毒问题,从而帮助孩子走出人生低谷,度过青春叛逆期的故事,重要的是这个父亲在这个过程中的用心和智慧。

  首先,这个父亲很冷静,很客观。都说男人理性,更注重客观事实,还真是这样。如果当父亲的能在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不是发怒,而是想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应该可以避免很多悲剧的发生。大卫在得知自己的孩子厌学、逃课后,他也很恼火,也很生气和着急,但他努力压抑住了自己的怒火,在衡量了得失后,主动让孩子辍学,但提出,每个星期必须和他一起看三部电影,以保持在一起的时间,其余时间则可以自由支配。这就避免了和孩子的直接冲突,缓解了和孩子的对立情绪。他们在看电影的时候,作为父亲,大卫也只是点到为止,一切靠孩子自己体会,即使观点感受不一样,也不强求;得知孩子谈恋爱,即使想知道更多的东西,只要孩子不说,坚决不逼迫孩子讲;知道孩子吸毒后,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告诉孩子“我尽力帮助你的”。冷静和客观,看似容易,其实做起来并不简单。作为父亲,了解自己的孩子,并在得知最坏的情况下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并帮他一起想办法,才是孩子最需要的。

  其次,告诉孩子,我爱你,我会一直帮助你。这一点很重要。中国的父亲不善于把爱挂在嘴边,孩子犯错误后,最先想到的不是父母的安慰和鼓励而是父亲的惩罚,这时候,他就会陷入无助和绝望中。所以,父母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不管你犯了什么错,遇到什么困难,我们一定会和你在一起,并且和你一起面对。在这本书里,当大卫做出让杰西辍学的规定后,就和前妻换了房子,和孩子住在一起,认为“他得和男人住在一起”;即使面临失业,也要带孩子一起去旅游,帮助孩子逃脱险境,带他认识各种各样的环境和人物;和他一起探讨情感问题,并不怕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他;指出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这种原则上的指导比唠叨更有效。

  再次,是让孩子经历他应该经历的,也就是家长要有耐心陪着孩子一起走。有人说,养孩子就是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不能操之过急。从大卫发现孩子的问题到杰西考上大学,生活步入正轨,一共经历了三年的时间,这三年里,杰西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摆脱对爸爸的依赖,但他最终发现,他依然没能走出父亲的影响。当他正视了这个问题,他就会有动力去证明自己。家长想让孩子少走弯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有时他们不经历就总也不会明白。所以,大卫放任孩子去做电话推销员,虽然他明知道那是个骗局;让他去餐厅做洗碗工,让他去夜店做歌手,只是在寒冷的半夜里偷偷去跟踪,以确保安全;让他去体验情感,而不是横加阻拦。这种经历不仅让杰西长大了许多,也让大卫对儿子刮目相看。

  最后,我想说的是大卫对孩子教育的独特方式。他利用自己影评人的身份,利用自己对电影的了解,针对孩子的问题,有的放矢,让孩子跟着自己一起看电影,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样既无形中影响了孩子,减少了孩子的抵触心理,避免了说教,也让孩子在无形中学到了很多知识,我想,你一定注意到了后来杰西考上大学后第一份作业的标题。那是父亲对他的影响。

  作为家长,你可能没有大卫对电影的那份熟悉,但你会有很多大卫没有的别的优势和特长,你会有和大卫一样对孩子的爱,那么为什么不试着和大卫一起做个有智慧的父母呢?

  《父子电影俱乐部》读后感(十):千万不要跟不能一起看电影的人谈恋爱

  “你的人生不应该这么过!”

  “你不应该跟那个小婊子谈恋爱!”

  “你还太年轻不能抽烟!”

  这是很多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不许”是他们许给自己的特权。可这种粗暴干涉带来的教育效果并不一定好,叛逆期的儿子跟更年期的老子唱对台戏几乎是家常便饭。加拿大影评人大卫•吉尔莫提出了一条新主张:通过看电影陪孩子度过叛逆期。

  经典电影《天堂电影院》里传颂最广的台词莫过于老放映员那句:“走出去,只有走出去,你才能发现比电影更广阔的人生,否则你会以为电影是全部。”这不是危言耸听,事实上很多人的成长也轨迹的确如此,年少时迷恋电影里的故事情节和光影效果,恨不得像电影人物那样过一生;年纪大了就开始“务实”,知道故事都是为了煽情而编的,不如挣钱养家应付各种社会关系来的实在。要么不看电影,要么选择爆米花电影。电影与梦想、文艺这种闪光的词儿不再关联,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

  因为默认了这样一个前提,所以当我看到《父子电影俱乐部》这本书宣扬“陪孩子一起看电影,陪孩子走出叛逆青春期”的时候,吃了一惊。十六七岁正是渴望挣脱父母管辖、抵触父母灌输的价值观的年纪,别说看两三个小时电影了,一起看看新闻恐怕都要因为立场不同而吵架。大卫•吉尔莫是怎样把儿子留在身边看电影的?让不喜欢上学的孩子辍学,凭借每周三次的“父子场电影”教育孩子,这可行吗?

  作者说,可行。书的故事概括起来就是“更年期失业老爸遇上叛逆期失恋儿子”。老爸事业上遇到坎儿,前妻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束手无策,现任妻子又催着他联系新工作解决财务问题。偏偏这时候孩子不好好念书,迷恋不靠谱的姑娘,在感情漩涡里起起伏伏。换做一般的粗暴老爸,恐怕要把一肚子怨气用“骂儿子”这一古老方式来解决,然后儿子反过来骂老子,一家子永无宁日……可是换成资深影评人老爸,故事的走向就完全改写了。老爸跟儿子谈的条件是:你不想上学,我支持你辍学,你想干嘛我不干涉你,但是每周你得回家跟我看三场电影。用小束缚换大自由,儿子欣然接受,“父子电影俱乐部”正式开张。

  作者虽然是资深影评人,但是在给人推荐电影这方面并不在行。他坦言:“为别人挑选电影是一件危险的事。”不仅暴露自己的品味,万一对方不喜欢,还会让你不快。既然如此,要如何给孩子挑选电影呢?

  起初我以为老爸是挑选一些故事性强、有“教育意义”的电影,来春风化雨地教育儿子,让他走上“正道”。这又暴漏了我的狭隘——他若是选择那样的电影,岂不是激发儿子的叛逆性,让他越来越“不走正道”?影评人老爸挑选的都是经典的片子,有希区柯克,也有库布里克,有伍迪•艾伦,也有王家卫。边看边聊,不是聊“观后感”“人生观”,而是聊电影的拍摄技巧。

  “你觉得这个镜头有意思吗?”

  “你注意看这个楼梯跟前一个画面的楼梯有什么不同?”

  “最让你印象深刻的画面是什么?”

  “你喜欢这种表演吗?”

  这些问题跟“你的人生应该怎样过”、“你应不应该跟那个小婊子谈恋爱”、“你还太年轻不能抽烟”完全没有关系。相反,老爸还会跟儿子一起抽烟,父子俩默契得就像街边儿一起“混”的兄弟。而儿子呢,对老爸强烈推荐的经典电影并不完全抵触,虽然某些“好片子”他并不觉得好,但是在老爸的讲解下,他开始半懂不懂地去看摄影机的走位和导演的意图。当父子俩看着《决斗》的拍摄花絮,老爸给讲解斯皮尔伯格如何一个镜头接一个镜头地构建这部电影时,儿子显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并且承认:“在这之前,我一直觉得斯皮尔伯格有点讨厌。”

  这些看似毫无说教意义的电影,最大的意义在于——拉近了父子之间的距离。“看电影”只是一个噱头,目的是父子俩坐在一起聊天。

  有人开玩笑说改善两个人关系的最好办法是引入一个讨厌的第三者,将矛头对准这个第三者会让两个人成为牢固的盟友关系。这说法虽然有戏谑成分,却不妨一试。大卫•吉尔莫就让电影成为了这样一个“第三者”,父子二人一起吐槽,一起分享观后感,一起被恐怖片吓得睡不着觉。在这样的过程中,难免要聊些七七八八 的事情。儿子会跟父亲讲最近的新朋友、新工作,也会向他倾诉自己的恋情困惑。当儿子说到他喜欢的电影他女友不喜欢时,老爸忿忿不平地说:“怎么能喜欢一个不能一起看电影的人呢?”退到从前,儿子也许会反对老爸的意见;有充分的沟通铺垫,儿子觉得老爸的话还真有几分道理。

  电影,在这父子二人之间,既不是说教的工具,也不是用来欣赏和膜拜的偶像,它是一个媒介。通过看电影、聊电影,原本关系疏离的父子有了共同话题,让正处於叛逆期、对父母关闭心门的儿子,向父亲敞开了心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