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蛤蟆的油》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蛤蟆的油》读后感10篇

2022-04-23 03:04: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蛤蟆的油》读后感10篇

  《蛤蟆的油》是一本由[日]黑泽明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5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蛤蟆的油》读后感(一):哥哥

  现下在看着《蛤蟆的油》,不过278页的书,却是越看越重。写下这文章的时候刚刚结束第三章,但已经很难抑制落笔的情绪,因为‘哥哥’死了。我也不知是为什么,从书中开始有关于这位‘哥哥’的描写后我就有种他大概会在某个时间戛然而止的预感。而我对这种感情也是最难以释怀的,原因恰是《棒球英豪》这部漫画带给我的第一次冲击。在当时动画片或儿童影像一味轻松阳光的背景下,我最喜欢的漫画却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奉献了一场死亡,死的也是主角的兄弟。我至今都记得当时漫画里炎夏的知了在一片死寂中格外振聋发聩的鸣叫,片子不仅没有丝毫回避,还刻意用各种反衬对比凸显着这死亡的突如其来和震动!现在想来那样的片子最初应该不是画给小朋友看的,所以之后国内也再没有电视台播过。

  有些扯远了,回到黑泽明的书。他的文字笔触画面感极强,大概是做导演的原因,每篇小文篇幅都不长,写到第三章关于哥哥的描写也不过零零散散十多处。然而当死亡之幕落下,哥哥的形象却是那样清晰地出现在眼前,音容笑貌,仿佛是自己的哥哥一般。

  黑泽明非常喜欢这位哥哥,那种喜爱不是屁虫式的盲目崇拜,而是那种年纪越长越会忍不住流下泪的情深义重!里面讲到小时候被称为“酥糖”的爱哭鬼黑泽明每天上学都被哥哥劈头盖脸换着花样臭骂还不准他告诉妈妈和姐姐;去学游泳哥哥每次都把他扔给教练自己游自己的;小学毕业前一天,哥哥把黑泽明老师写的发言稿揉成一团,自己洋洋洒洒写了一篇言辞激烈讽刺老师和学校的文章让胆小的弟弟偷梁换柱;关东大地震后以远足之名骗黑泽明深入地震火灾中心,尸横遍野还不准他闭眼。“我不想看,为什么非让我看不可呢?我不明白哥哥是何居心,十分痛苦。”“哥哥无数次揪住前襟提着我,让我站稳,‘好好看看哪,小明!’”“我觉得我们俩也成了死人,此刻正站在地狱门前。”

  啊!这样的哥哥,真是太坏了!

  可就是这个坏心眼的哥哥“似乎总是站在什么地方保护我。”“...欺负我的都是年级比他低的学生,看见哥哥一到立刻就缩回去了。这时哥哥都不理他们,对我说:‘小明,来一下’说完转身就走。我非常高兴,紧跑几步追上前去问他:‘什么事?’他只说:‘什么事也没有!’扔下这一句便大步走了。”

  黑泽明怕水,提心吊胆在游泳场好几天,哥哥不管不问,突然有一天却摇着小船把黑泽明从教练手中“解救出来”,使劲摇到河心,然后冷不丁把黑泽明推到了水里,黑泽明在水里不停向小船划来,好不容易划到船前,哥哥就把船划开,如此反复几次,快精疲力尽沉到水底时哥哥才一把将他拎起来。对着发怔的黑泽明说:“小明,你不是能游吗?”

  哥哥把黑泽明小学毕业发言稿揉作一团,把自己改写的激进之作交给弟弟,黑泽明读毕也觉得痛快之至。然而当典礼结束回到家,父亲说:‘小明,今天的答辞蛮不错呢。’哥哥从父亲这句话自然了解到了实情,却只是冲黑泽明微微一笑。黑泽明不禁一阵害臊。

  关东大地震后,被哥哥诱骗到只有他们两个活物的焦土之上,目力所及都是横七竖八的尸体,变形发臭。“大火所到之处,没有一点绿色。绿色如此珍贵,在此之前我没有体会,而且也从来没想过。”结束这趟可怕的远足,黑泽明本以为会彻夜难眠,没想到刚一沾枕就到了第二天早晨,连梦都没有一个。他跑去问哥哥,哥哥说: “面对可怕的事物闭眼不敢看,就会觉得它可怕;什么都不在乎,哪里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正因为可怕,所以必须征服它。”

  刚刚成年的黑泽明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迷失了自己,一度为边缘的反政府势力做些无关痛痒的勾当,对哥哥的看法也开始鄙夷。“我认为哥哥此时是个庸俗的成功者,所以只是把他的话当作肤浅之见。”然而最后走投无路困顿不堪又一事无成的黑泽明果如哥哥所料,很快失去了热情。“我曾经登上过弯弯曲曲的坡道,而今我又要走下坡道回哥哥那里。”黑泽明贸然闯入已经独立了的哥哥的生活,哥哥大为吃惊地看着他,脱口却是:“小明,怎么了?病了?”之后黑泽明便和哥哥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

  而作为哥哥自身,除了对黑泽明的长兄之爱没有改变,他本人其实自报考东京府立一中名落孙山后就被厌世哲学占据了头脑。沉湎于厌世的文学和艺术,虽依旧体面的生活工作,但早已心灰意冷。哥哥在自杀前三天请黑泽明吃饭,临别替他拦了出租车,却在出租车刚要开时,又从台阶上跑下来把车叫住。“我下车,站在他面前问:‘什么事?’哥哥目不转睛地看了我一阵,说:“没什么,好啦!”说完又走上了台阶。”

  当再次相见之时,哥哥已成冰冷的尸体。黑泽明无限自责的恰是自己竟然没有对母亲早有预感的担忧表示过重视,没有对哥哥本人所处的困境伸出过援手。“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笨蛋。”

  后来黑泽明走进了电影界,这正是哥哥曾经从事的行业。在担任《作文课堂》的副导演时,电影的主演德川梦声仔细地端详了黑泽明,说:“你和你哥哥模样完全一样。不过,你哥哥是底片,你是正片。”看到这里,我的心里又不禁萦绕起《棒球英豪》的画面,弟弟死后,哥哥开始接任优秀的弟弟打棒球,每个人都在他身上看到逝者的影子。

  这仅仅只是书中黑泽明描写哥哥的部分,前三章100多页的小文里还有关于父亲,母亲及启蒙老师的描写。黑泽明的表达不是用大量的文字堆叠而成的,甚至可以说对笔墨非常吝啬,但一字一句的分量却压迫着神经末梢,让人情不自禁放声大笑、蹙眉忧愁、泪流满面。这样的人拍的电影怎么可能不卓越。他有一种真性情,只要读了文章既可懂得,这种真性情让我不禁想到那句话---“人要比文章大!”现在看的书多了,也越发觉得“比文章大的人”才能写出好文章。

  《蛤蟆的油》读后感(二):别人的生活,还是无法感同身受。

  从年后买来细碎拖拉到昨天下午才看完,也不懂是不是日本小说都是属于流水型文笔?名字吸引我,黑泽明自喻是站在镜前的蛤蟆,发现自己从前的种种不堪,吓出了一身油。作为自传也许就像他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人很难客观描述自己,所以读来觉得没有什么波澜壮阔值得称道令人激动的,或许这正是他想表达的,他觉得自己没什么大不了,反倒回首往事,看到的多是不堪,吾日三省吾身,不断求实进取。 很多人都说此书不错,估计我阅历不够吧,反正我觉得挺无聊,可是我对日本文学的这种无聊莫名的又有种磨下去的感觉,就是明知无聊,但还是会看,比如挪威的森林,源氏物语,雪国,都挺流水,没啥大波动,可能跟他们过于描摹细节,就会减弱主题有关,而这种写法也许跟大社会的教育有关。感觉写作都有个模版了,凡事尽善尽美,哪里还有惊喜可言?确实都挺死板规矩的。

  日本老龄化严重,年轻一代又被抑制特立独行,最好规范标准化生产培养孩子,所以瞎猜测下他们的文学在这样氛围中产生难免气势越来越弱,读来的文字总觉得有筋无骨,思维从小被设限,文学得不到彻底释放,压抑着的思维模式下出来的文字自然也是扁平的,当然有时候平静的文字看似也无害……

  《蛤蟆的油》读后感(三):读《蛤蟆的油》

  从上学时候就喜欢买书,但鲜有看完的。多是翻过几页,就放在书架上积灰。

  《蛤蟆的油》原也是这样的一本。记不清是怎么知道的这本书,大抵是前年去日本旅行前,为了对日本文化多一点点直观的印象,所以特地看了黑泽明的《乱》《影武者》,感到触动和惊奇。所以在知乎了解黑泽明其人的时候,见到有人提起的吧。

  在此之前,大学里曾看过《罗生门》《七武士》,但是基本无感,也就没有兴趣看更多。仅看的这两部,几年之后,故事都已记不清,可见确实无感。那个时期的确看了蛮多电影,但是心中的需要,一是将电影作为见识广阔世界的大门,二是在迷茫的学生时期偶尔注入一些鸡汤,再者那时看过的电影还少,所以对这些老电影也就没什么兴趣。

  厚着脸皮一点得说,那会儿还欣赏不来。

  近两年对电影的兴趣渐少,也是因为电影越来越给不了我想要的东西。有一点讽刺的是,作为导演的黑泽明的自传《蛤蟆的油》,激起我阅读的兴趣,超过了电影。

  “蛤蟆的油”原指日本民间的一个传说,大意是在深山里有一种蛤蟆,长得奇丑无比,当这种蛤蟆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样子时,被自己的丑陋相貌吓出一身油。

  黑泽明大概是自喻为镜前的蛤蟆,被自己的丑陋吓出一身油。但是黑泽明谦虚了,在这个由回顾一生的小短篇的集子里,并没有见到“丑陋”。

  只有因真实,鲜活而生的触动。

  这种触动并不是一个人经过怎样的努力,终于有所成就的励志故事。

  而是一个爱哭的,像女孩子一样成天和姐姐们玩皮绳的男孩,每天天未亮走一个半小时去学习剑道,即便是在寒冬的早晨。这个男孩,唯一的朋友是另一个同样爱哭的男孩,他们从幼年到少年形影不离,有一个尊重天性的共同的老师。

  这个男孩还有一位优秀,个性的哥哥,他喜欢文学,电影,在无声电影时代做电影的的解说员,常常带男孩去看国内国外的电影,因此被他们的父亲骂。他常说人到了三十岁就会堕落,因此要在三十岁之前死掉。最后,在二十七岁时选择了自杀。

  哥哥的离世,让本想当画家的男孩决定承担长子的责任,迫切要找随便一个什么工作,然而幸运地进入了后来他愿意从事一生的电影业,遇到了良师,遇到了益友们。在这份工作里,他倾注了一生的热情。

  如黑泽明所说,人很难有独到的见解。这篇文字算不上见解,只是记述一些触动。

  最后,摘两段触动我的话,放在这里也是提醒自己不要忘却。

  “然而人毕竟有自己的宿命。这种宿命,与其说寓于人的环境或处境之中,倒不如说寓于适应那种环境或处境的人的性格之中。”

  “我为了抵抗人的苦恼,戴上一副强者的面具;而植草却为了沉溺于人的苦恼,戴上了一副弱者的面具。事实不过如此。”

  《蛤蟆的油》读后感(四):很好

  这本自传,写在导演将近七十岁之际。全书从小学开始,跨过中学时期,中学毕业后,和共产主义者打交道,一边以画画谋生一边大量吸收文学、戏剧、音乐方面的知识,在哥哥的死之后踏进制片厂,在山本嘉次郎导演的身边作为副导演学习,直到有能力拍摄处女座《姿三四郎》时出道,一直写到《罗生门》的相关回忆结束。

  黑泽明回忆了一些深刻的印象,尤其是视觉上的;回忆了人生中重要的人:父亲,立川老师,植草圭之助,哥哥,山本嘉次郎导演等等;有意识地将时代背景作为回忆时分析或者说明的因素,比如明治到大正年代的变化,战争对人们生活和心态的影响,尤其是战败,关于电影,其实谈得不多,令人印象比较深刻的,可能就是他那才华横溢的哥哥和非常传统军人出身却意外对电影很宽容的父亲,让他从小就看了非常多的电影——很幸运,其中有很多都是影史名片。

  在这本自传里面,黑泽明写到了人性的光辉面,他真情实意地赞美了立川老师,山本导演等人,也写到了人性的黑暗面,被继母虐待还要讨好她的女孩子,狗屁不懂的审查官,只会挖苦和侮辱学生的老师。除此之外,他对植草,对哥哥,对其他认识的人,对日本人的国民性,均有涉及,但正如一本自传应该有的那样,他谈了很多自己。他说,他是个脆弱又好强的人,他是个笨蛋,他很爱生气,他不怕跟别人吵架。

  也可以看到他在电影方面的看法,他强调,要明白各部门的工作,要会写剧本,要会剪,等等。他讨厌大讲理论,他认为电影对社会负有责任。

  一本非常好的自传,既诚实又质朴,情感动人又很好地说明道理,观察时代和社会,也观察人。令人肃然起敬的自省。

  《蛤蟆的油》读后感(五):山东雅典手表售后服务 雅典手表表带佩戴的问题

  一、表带佩戴的问题:

  1.在表带硬化时不要去曲折它、适时更换表带也是绝对必要。

  2.皮带表不要时时配戴,如有两只表以上可以替换最好。皮质需要呼吸,通风的环境可以延长表带的使用寿命,配戴不同的表(带),不仅可以降低人为损伤的风险,亦可使表带获得充分的休息。

  3.皮带材质繁多,一般可分鳄鱼皮、蜥蜴皮、鸵鸟皮、鲨鱼皮和小牛皮等,不论哪一种材质配戴久了都会产生臭味,因此确实清洗并保持干燥是皮带保养的不二法门。

  4.若表带沾湿了则应立刻以布拭干,若有灰尘亦应以布拂去(若是湿布则需于清洁后擦干)。此外若长时间受太阳照射亦会造成表带变质,也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5.建议消费者在冬天才戴皮带,夏天或运动后都容易出汗,能不戴就不戴,若真要配戴也要将汗擦干再戴上,以延长皮表带的使用期限。

  《蛤蟆的油》读后感(六):朴实的自传,却丰满立体

  这可能是我看的第一本自传,机缘巧合拿到。

  但这就是我想象中的自传的样子,不张扬,却又包含当事人的成长经历。不显露,却又处处透露出当事人的处世哲学。

  黑泽明之所以变成我们所熟知的黑泽明,天赋与人生中各位导师的引导都不可缺。天赋暂且不论,能抱着以感恩的心态去认真对待生活中遇到的贤师,这一点就非常难得。良师亦好,益友亦好,甚至家人亦好,生命中的每一位人都可能是生活中的指路人。书中的黑泽明能以真诚的态度去感怀种种在生活中与他相遇的人,那种纯情,让我感动。

  另外,这本书的场景描写充满画面感,黑泽明回忆起往昔岁月来,依然能看出作为导演的功力,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一幅幅动态的画面,让人有切身之感。

  最后,依然是书名「蛤蟆的油」带给我们的思考。人这一辈子啊,可能就是出来折腾、看世界的,走到最后,我们还是会发现有太多东西需要去了解、学习,我在黑泽明身上看到了作为人的闯劲,也看到了作为人的谦恭的良善品质。

  最后的最后,谢谢让我读见黑泽明的小杜同学。

  《蛤蟆的油》读后感(七):谦逊

  很少看传记。

  这本,则是源于对导演本身的好奇与崇敬,还有题目的”典故“。所以,如同这个典故一样,看到自己丑陋身体的蛤蟆,吓呆,出了一身油。不知道如果我们看到这只蛤蟆,是不是连油都吓不出来呢?

  人生阅历与民族文化,总是感觉到日本人骨子里的谦逊。在这本书里也一样,黑泽明对自己成为导演、作为导演一生的回顾,仿佛一切都只是个偶然,成为导演、拍出优秀的片子、留下经典等等, 好像都没有很用力,都是机缘与外力协助的结果。所以,蛤蟆的油,一是觉得自己太丑陋,不够美好;二也是觉得自己的”优秀“其实不是自己生就的吧。

  总想想蛤蟆,或许自己也会更好一点。

  《蛤蟆的油》读后感(八):蛤蟆的油

  当初为什么要买这本书我已经忘记了‘’,但是为什么读 我依然还是记得的,也是源于跟某个人约定,我们应该每天可以腾出读书10页的,然后强制自己把此书读完了。当然实际情况 我只是执行了1个星期,之后被所谓的忙,耽搁了,当然按照约定的时间,我只是晚了1个星期。

  昨天约了多年未见的好友,她看我,“胖了” “忙” “这都是借口”

  我想想大抵也是这样的。所以我跟自己说过 无论在怎么忙,都要每天保证看10页的书,后来是周末吧平日的书籍读了出来,也算是按照约定完成了读书。写读书笔记, 我可以援引黑泽明的例子么,我没有他的那么高大上,他是因为

  有他众多的影迷千呼万唤的,当然一开始他也并不想出书,只是因为他被感同身受了,才想起写人物传记。

  而我是因为自己的记忆不好,才想码字。

  其实即使看完这本书,我对于黑泽明并没有立体的感觉,请原谅我,因为毕竟他不是我们这个年代的人,而且他是一位日本人,其地位,较之现如今国内的张导 ,应该是远远的高于他的水平。

  读罢此书,有几个感想

  1、自己是无法客观事实的评价自己,这是在本书结尾的部分,黑泽明对于自己的评价。自己对于自己总是会存在美化的成分,这是源于他拍摄完罗生门,发现人的本性。

  2、这么伟大的导演,能成为这样的角色,与他所处的时代、他的个性是无法分离 的,我想是缺一不可的。这其中的细节,我不想说得过于详细,毕竟还牵扯了日本那个时代的历史。大致是从言论控制到一段时期的言论自由、言论暴力。在变化的时代,加上小黑倔强的性格,早就了日本电影史上的伟大时代吧

  3、其实每个伟大的人物,都会有点缺陷,缺点? 在童年时代小学的时候,小黑曾经是被老师、孩子们嘲弄的对象,直到转学之后,遇到了良师,发生了一次革命性的转变。我想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次转变。

  。。。

  当然这本书应该还有写了很多,而我的记忆只是那么的有限,请原谅我。。。

  《蛤蟆的油》读后感(九):一部谦虚,真诚的自传

  好久没有腾出大把时间来读一本书了,这本《蛤蟆的油》几乎一气呵成,没有拖延。这是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的自传。今年春末夏初的一天,我去了库布里克书店,在这个装饰别致,满是绿色的书架上看到这本书。同放在一起的还有《库布里克传》,当时大概是由于我在烈日下跟着导航寻找这家由库布里克导演命名的书店寻得筋疲力尽,到了书店以后,对了解库布里克已经不来兴趣,(需要补充的是,库布里克是一位了不起的美国导演,他导演的《发条橙》一点也不逊于《罗生门》)所以这本《蛤蟆的油》引起了我的注意。当时只读了一半,一直念念不忘。今天读完,感受很深。到现在为止,这是我看的第二本自传,第一本是马尔克斯的《活着为了讲述》。通常意义的自传,很容易给人一种骄傲自满的即视感,导致人们不想浪费时间和精力在自传类书上。但真实的情况完全不是这样。这些愿意写自传的大师级人物,并非想名垂青史,他们深知“没有什么比作品本身更能说明作者本人了”,但之所以还要坚持写下去,大概也仅仅是想让世人了解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是一本没有令我失望的自传,有张力,饱满,但不张扬,毫无哗众取宠。黑泽明将自己比喻为站在镜前被自己的丑态吓出一身油的蛤蟆,这种谦虚贯穿全书,直至结尾。本书由许多短小的故事组成,如冬日里温暖的阳光。那些从童年开始就出现在黑泽明人生中并给予他帮助的立川老师,父亲,哥哥,以及和他同样柔弱爱哭的玩伴植草,年轻时将黑泽明带入电影界并悉心培养他的山本老师。如今从记忆的汪洋里渐渐浮上来,清晰如昨日。童年时期的黑泽明,智力发育迟缓,是个爱哭鬼,被同学取笑为“酥糖”;而父亲身上具有日本人特有的武士精神,对黑泽明要求严格,鼓励其学习剑道;母亲堪称典型的明治时代的妇女,坚强,隐忍,被炸虾的油烫到,却没喊过一声疼痛,平静地坐着;立川老师是第一位给予黑泽明信心的人,他开明、富有创造力的教育方式深深影响了黑泽明;植草是情同手足的玩伴,两人如扭在一起的藤,互相进步,一同成长;山本老师,被黑泽明称为最好的老师,亲自修改他的剧本,帮助他成为导演。黑泽明真诚地感激那些给予他更多的人,毫不矫饰。

  书里印象深刻的是黑泽明的哥哥,二十七岁自杀,像戛然而止的电影结局,令人错愕。开始我很诧异:有声电影取代无声电影的时候,作为无声电影讲解员的哥哥失业了,这打击致使他自杀。为什么呢?问题的答案令我费解,但是现在仔细考虑,大概是哥哥的性格导致吧。哥哥是一个性格阴郁、悲观的人,推崇俄罗斯作品《绝望》,常常念叨着要在三十岁之前死掉。内心的绝望加之现实的打击,死亡最终会如愿以偿吧。然而在另一方面,在黑泽明心里,哥哥是值得尊敬的:童年的爱哭鬼黑泽明受到同学欺负时,总有哥哥的保护;哥哥把他小学毕业发言稿揉成一团扔掉后,自己洋洋洒洒写了一篇激进之文给弟弟,虽然弟弟因胆小而没有读他写的文章,但激进之文也同样发自黑泽明内心;关东地震后,哥哥假借远足之名带弟弟至火灾区,面对满地遍野的尸体,哥哥为难弟弟“小明,好好看看!”“正因为有害怕,所以必须征服。” 在黑泽明心里,哥哥既是他的保护者,也是帮助他成长的人。如演员德川梦声对黑泽明说的“你哥哥是底片,你是正片”。

  《蛤蟆的油》里除了这些温暖过黑泽明的人物和故事以外,还有很多他本人一些价值观上的东西。他对创造自由、言论自由、电影管制以及人性的思考在本书里都进行了拿捏到位的分析和感悟。日本人好像天生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就是喜欢在絮絮叨叨的平常事里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感悟深刻,让人引起共鸣,这大概和日本人自律、严谨、敏感的特点有关。谈到《罗生门》的时候,黑泽明说:“人对于自己的事不会实话实说,谈自己的事的时候,不可能不加虚饰,这个剧本描写的就是不加虚饰就活不下去的人的本性。甚至可以这样说:人就算死了也不会放弃虚饰,可见人的罪恶如何之深,这是一幅描写人与生俱来的罪孽和人难以更改的本性,展示人利己的奇妙画卷。” 总之,能看到这样一本真诚,谦虚又毫不矫作的自传,是一种收获。

  《蛤蟆的油》读后感(十):你好!蛤蟆先生 ——《蛤蟆的油》书评

  提起蛤蟆先生,大家想到谁?不要告诉我是长者,我首先想到的是反正是色老头自来也大人,但我今天想要谈论的修破斯哒是有着“电影界中的莎士比亚”美誉的黑泽明大人。

  日本传说中,深山里有一种奇丑无比的蛤蟆,人们捉到它后将其放在镜前。这厮看到自己的模样后,被自己的丑陋吓出一身油来。说道这油,那可了不得,端的是黑玉断续膏一般的存在,乃烧伤烫伤之神药。黑泽君借这个典故用作自传书名,这种谦虚的态度贯穿全书。现实中的黑泽明就好比英格丽·褒曼是格蕾丝·凯莉的女神一样,他也被无数大师奉若神明。弗朗西斯·科波拉和乔治·卢卡斯是出了名的黑泽脑残粉,而宫崎骏见到黑泽明更是表现得像个小学生一样唯唯诺诺。而我们的蛤蟆先生,就是夏天黄桷树下的老大爷,摇着蒲扇,喝着茶,谦逊而又不失调皮的讲述着自己大半辈子的酸甜苦辣。

  黑泽君的童年也如鸡汤文中的爱因斯坦,在嘲笑与欺辱中成长。但我们的主人公小黑,还是在剑道和绘画上有很大成就。剑道不仅让小黑敢于直面顽童们的欺负,更是对他长大后拍摄《七武士》、《影武者》等电影产生了深远影响。黑泽明之于武士电影就是如同约翰·福特之于西部片一样的存在。

  关于绘画,黑泽君一度有段时间是想要通过绘画谋生,他电影中那些颇具想象力的构图想必离不开画图的基本功,而他在这一方面也确实是很有“天赋”。

  “看罢塞尚的画集,到外面觉得房屋、道路、树木都像塞尚的画一般。

  看了梵高或郁特里罗的画集之后也是如此,眼前的一切都成了梵高,郁特里罗所画的了,仿佛从来就不是我的所看到的。总之,用我自己的眼睛看不到任何东西。”

  是的,自知之明也是一种天赋,不然电影史上就会少了一位天才导演,而东京的街头多了一位宿醉的画家。

  谈到绘画,黑泽明的第一位恩师立川精治是“帮助他成长的力量”,他也在全书多处地方流露出对老师的感谢。但他最为感激的还是自己工作上的第一位老师,同样是日本知名导演的山本嘉次郎先生。

  这位黑泽君口中的“一生中最好的老师”,不但在工作上指点他,提携他,更是在人生道路上教育他,在重大节点上保护他。而黑泽自己也对山本高山仰止,把老师的离去喻作山崩,尽管那个时候黑泽君早已爬上了山顶。而“感恩”是全书和“谦虚”双生的另一主题,黑泽君把自己的成就归功于各类人的帮助,小津安二郎先生对处女作的鼓舞,发妻矢口阳子舍弃高薪下嫁于他,即使是在谈论自己一手捧红的三船敏郎时,他也谦逊地把三船的成功归于“他是旧日本电影界中独一无二的有才人士”。

  当然,可爱的黑泽君可绝不是一位谦虚的翩翩公子,他可是被称为为“电影天皇”的男人。暴脾气是他的另一标签,片场的人无一不对其敬畏有加,还在当副导演的时候因为便当问题朝制作科长扔盒饭;处女作《姿三四郎》面对参与审查的检察官老爷,最大的遗憾居然是“没有抄起椅子砸你这狗娘养的”。每每读到这儿,真的觉得黑泽君就是一个长着白胡子的孩子。

  说来惭愧,黑泽先生的电影我只看过1.024部。先说这0.024部吧,抗日神片——《虎!虎!虎!》

  这部电影的日本部分原定由黑泽明执导,当他得知合作对象不是大卫·里恩,他就不拍了,真实有性格的男神。但据说仍有不少镜头出自大师之手,我想哪怕只有1秒(24帧),这也仍算黑泽出品。毕竟电影里的那句“虎!虎!虎!”早已如金坷垃一样深深地植入了我脑海里。

  另外一部,当然是伟大的《罗生门》。

  这部电影直接创造了一个词语,意指那些真相扑朔迷离而又众说纷纭的故事。本文且不论《罗生门》蜚声国内外的荣誉,也不论其开创性的摄影与墨汁造雨,仅凭整部电影单靠八个演员(其中一个还是婴儿)就讲好了一个故事,并且这同一个故事还有四种演绎,就足以令后生研究分析一通。其实影片还有第九位演员,就是观众扮演的纠察署的审官,他拷问着罪犯,证人,也拷问着人性的善与恶,什么才是真相?什么才是信任?也正是因为这些深刻的反思,才保证了这部黑白电影在今天看来也依然毫不过时。

  讽刺的是,黑泽明本人在反思《罗生门》时觉得影评人的嘲讽与电影公司经理的抢功才是真正的罗生门!

  “当时我直感觉,《罗生门》里描写的人性中可悲的一个侧面,就这么出现在眼前。”

  由东洋电影反思到近年来贵圈的表现,真的感慨这早已不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霸王别姬》也不再《活着》,现在的群魔乱舞不如说是在向黑泽大师致敬,更是在向《罗生门》致敬!观众批评导演烂片不断,导演抱怨总局管制过严,总局担心观众被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误导,更可笑的是影评家们与水军一起为了“冰冰的演技”or“小明的身高”这种子虚乌有的事情吵得不可开交,这让我一个堂堂七尺男儿竟然有了痛经的感觉。

  但我深知,批评性的意见谁都会指出二三,建设性的建议非朝夕之功才能道出一二。我回想起,那个黄昏,夕阳如Johnnie Walker一般让人沉醉,天府广场有位老大爷伸出手,示意我坐下,带着一口浓浓的湘乡口音,“小同志,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啊!”

  是的,黑泽明先生也在文尾写到

  “人不会老老实实地说自己是怎样一个人,常常是假托别人才能老老实实地谈自己。

  因为,再也没有什么能比作品更好地说明作者了。”

  这笔尖流露出的还是一阵淡淡的傲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