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间词话七讲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人间词话七讲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4:36: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间词话七讲读后感10篇

  《人间词话七讲》是一本由叶嘉莹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含光盘),页数:2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词话七讲》读后感(一):古典诗词鉴赏指南--我要从这里艰难地出发了

  这本书是著名词学大师叶嘉莹对《人间词话》的解读,因为《人间词话》虽然是一部很重要的文学批评的作品,但现代人尤其是缺乏古典文学内涵的人其实是很难读懂这么美的作品的。

  叶嘉莹一生从事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有很多理论贡献,比如她在书里最后总结的词的演化路径:

  1、歌词之词,即小令,代表作品为《花间集》,通过双重语境、双重性别等特殊的修辞,在很短的词里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小词应该“要眇幽微”;

  2、诗化之词,像诗一样由直接的情感出发写就的词,代表人物是李后主代表作品《虞美人》;

  3、赋笔为词,代表人物周邦彦,“用思致而不用直感”,就是用很多思考来安排写作的手法,旁敲侧击。

  但我这个门外汉想要学习的目的是扫盲,怎么欣赏一首好词。语文考试里最让我头疼的就是诗词鉴赏,可以说极大地削弱了我对诗词的喜好,一度拿笔就写各种套路化的答案。

  这本书是叶嘉莹在讲座(课堂)上的讲稿经过整理而成书的,对古诗词的讲解想必是信手拈来,当然诗词的选择肯定也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她从小出生在书香门第,在伯父(父亲在国民政府,战火之中身亡)的指导下读了很多古诗词,真是有天赋。后来她在台湾上大学时又师从顾随大师。这样的人才真的有古典诗词的底蕴,而且她在书里也讲,现在她致力于推广儿童的古典诗词普及工作,但成效甚微。因为“老师都讲不出它的好处,只要求学生背下来考试用”。

  没有捷径可走,痛苦使我质壁分离(这是什么梗我还不太懂,先用了再说)。“读中国古典诗歌是需要有古典的修养做基础的,你的古典修养越丰富,你从中体会到的意思就越多”。因为古诗词文本里有很多固定的“语码”,固定的符号,都是有典故的。《红楼梦》里宝玉作词时有时候就会被姑娘笑说又乱用典或者杜撰。

  指路,书里提到学习的顺序是《诗经》、《离骚》,此外还有必读的《诗比兴笺》,以及重要的《诗品》。

  此外,从讲稿整理来的书感觉还是缺点逻辑和体系。

  《人间词话七讲》读后感(二):余虽不敏,然余诚矣

  “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么多年过去了,《人间词话》能记得的不多,大抵这个印象最深刻,算上“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我的《人间词话》记忆也就齐活了。

  《人间词话》很早即知晓,始终充满敬畏,心中颇泛起些连篇累牍的厚重感,直到偶然在书店翻起,不过薄薄册页,似乎又有点心下不恭:“不过如此啊”,少年时的我是颇把“厚”当成建树,当成高屋建瓴,当成高深莫测的。著作等身嘛!不积寸页之功,何以为高?没有能砸死人的分量,凭什么装呢?只要有厚度,我读书也就庄重许多,不说沐浴熏香,洗手却是必要的。为了这一点“朴素”念头,这一点“虔诚”信仰,失去判断,我想也在所多有。“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书籍有厚薄,不以偏见断优劣。叶嘉莹先生是顾随先生的弟子,大学毕业那年,我买了一本她论及唐诗的书,还没等打包托运回家,就不知被哪位兄弟顺了去,读书人的事,能如何呢?心下悻悻。到如今,倒是成了可资记忆的往事,那书能够助力兄弟教学相长,就是大功一件。

  大学者所叙所讲,贵其诚,这是让人心动的。叶先生在讲述了静安先生出身成学始末后,终于说到了这一点,以及包括她自己的一点理解:“古人谈诗论词常常没有一种逻辑的、思辨的模式,写出来的都是比较凌乱的诗话和词话。”“高古”、“自然”、“神韵”任凭讲的天花乱坠,总得当头棒喝了才明白吧?不打这下,恐怕是通不了的。“这都太抽象了,这是什么东西嘛?”叶先生如此说,真的是很实在的说法。我上了这许多年学,不知所以然才是一个常态,我的老师们可能也不知,或者太浅显如1+1=2,如何说解呢?词本来没什么神秘,隋唐之际出来的popular music,最早流传出来的歌词就是结集成的《花间集》,文人出入酒肆勾栏,歌女伴唱,吟出一点情爱和媚态,上不了大雅之堂,也就是小道了。好在一点“宋人诗不如词,以其写之于诗者,不若写之于词者之真也。”落脚点还是“贵其真”,叶先生抽丝剥茧也就让人放下包袱,少了负担,词讲了更多心里话,随着她读一读宋人的心里话,这是很痛快的事情。

  笔锋一转,又言到“王国维的‘境界’这两个字用得太模糊了。什么是境界,王国维自己说得不清楚。不但他没有把它说明白,而且把它弄得非常混乱。这是王国维的缺点。”“苟思之得其真”王国维自然不是含混的人,只因为他感受到了这些,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描绘,不得以“境界”耳。好的学者就是有办法深入浅出,叶先生在书中讲境界,引了卡夫卡的小说,以及自己现实中作的儿童“心之所之”问答,都由此及彼生动的让人更深一层的理解了境界。其实你不妨说这种技巧也挺“赋比兴”的,通过旁一个外物或例子由此及彼的谈一件事情,“避其锋芒”,迂回智知。我写这些本身并不是谈对《人间词话》之感,倒是在说叶先生为学授业解惑的技巧了。静安先生的精深自不必说,叶先生的精彩同样让人钦服。这样的著作不刻意雕琢,不哗众取宠,不高深莫测,是很值得读的。我无意用一篇短文来叙书的全貌,管窥始见一斑,有朋友读后,兴起些读书念头,功效也就够了。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豁然开朗前,总有许多辗转反侧和求之不得,妙手偶得必凭人后艰辛,我意不在谈诗词,诗词心解朋友们自观,“余虽不敏,然余诚矣”又坚定了一点读书的信念,才真正高兴。

  《人间词话七讲》读后感(三):君若解语应识它

  静安先生说“...然严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语出王国维《人间词话·上卷·九》)

  初读《人间词话》这书年纪还小,对兴趣、境界这些略显高深的词不太敏感,但读到这话立马跳上椅子认真看了:呐,静安先生隔着百年向沧浪先生叫板了;大师隔空喊话想必精彩,如关胜在梁山水泊吼一句:关羽老祖宗,我刀耍的比你好哩!这话出了,虽不能二人当面抢一把青龙刀,总免不了小关耍一把式吧?

  但读下去有点丈二和尚了:这境界到底好在哪里?这境界到底是个啥?哎王先生你话不说清楚不是逼我去跳湖么?

  可是可是王先生名气太大,自己读不明白又不好直说,只好摇头晃脑假装高人说一句:王国维先生于诗词治学精要、高深莫测,不愧大师!

  还好还好,叶先生出了这本《人间词话七讲》。

  在王先生自释系统里“境界”二字作为兼用并包的词,若只是舍本逐末的仅从作品表现去理解,终是迷途愈远。也契合了古人说的“恒患意不称物、词不 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何况需要来对词学做高屋建瓴的盖论。

  叶先生文笔好,又引经据典,这书看的是有滋有味:

  1、质疑精神。叶先生当头作出了对“境界”准确性的质疑,然后在释疑与否认中抽丝剥茧的理出了王先生的路数;正如书中所提到的,王先生对于中主是“解人”的,叶先生对王先生也是解人的——惺惺相惜神马的最有爱了——讲义能解原书,“是真正不易得的”,如果还有对《词话》有疑惑的朋友,不妨读下这本书,君若解语应识它。

  2、自成一家。王先生在词话中有着自己粗略的自释系统,叶先生把这与传统理念融合,就显得更清晰明了;就算不曾读过《人间词话》原本,只拿这书作为讲解诗词的册子,无半分不妥,更免了许多可能的误解。与其说这是在讲人间词话,莫如说是在讲古典诗词了。

  不过缺点也是有的。

  啰嗦,有些话翻来覆去讲,似是怕听众衔接不上,但于书确是一大弊病,尤其对于研究古典文字的书,语言啰嗦了和谐美感就少了几两。

  我向来读书不求甚解,笑我读书不精,朱光潜先生还说王先生“以为有无之境比无我之境低”,你又怎么看呢?

  末了,书签有叶先生小诗一首:

  向晚·其一

  叶嘉莹

  向晚幽林独自寻,

  枝头落日隐馀金。

  渐看飞鸟归巢尽,

  谁与安排去住心。

  ------------

  稿子写完,给师兄看了眼,师兄企鹅了几个字回来:与人不敬、于文不恭。

  我歪脑袋想了下,回说:师兄我脚丫子在屏幕这边摆着,你有没有闻到一股香?

  师兄你说话呀!

  《人间词话七讲》读后感(四):真性情,真文人

  这两天读这本书似乎很是应景,因为朝内朝外诗词大会甚是喧嚣。虽未看过节目,但为着古典文学终又上了大众的眼目还是觉得欣喜。

  回到此书,接着前几个星期看完的纳兰公子之词传,本想打开的是《人间词话》,无奈此前读过两遍依然一知半解。于是翻开叶先生的讲义,之前看不明白的地方终得豁然开朗。虽是纸面上的讲义,但配着对叶先生那奇特的读诗(词)想象,仿佛声声入耳。陈寅洛评王国维自由之心,叶先生加之“真理”,这里以为可能说是真性情更为妥切。王国维是真性情,叶先生又何尝不是?喜欢便是喜欢,觉得错了就是错了,这就是一个老式的朴实的文人心想。不拘泥到底是对还是错,引经据典,看古论今,然后给予判断。这是我等这个时代学人所缺乏的,没有思考没有研究,让人不由汗颜。

  读罢此书,唯有一点觉得遗憾。虽然同为加拿大移民,可惜时代相错,此生是得不着象书中所写的那些小朋友前去BC哥大亲眼目睹先生风采亲耳聆听先生平平仄仄的机会了。

  《人间词话七讲》读后感(五):90岁叶嘉莹:如果有来生,我仍教古典诗词

  5月9日,一身深红色唐装的作家白先勇来到南开大学做讲座。他上台后的第一件事,是向坐在台下的叶嘉莹躹了一躬,并说:“祝我的老师,叶嘉莹先生90岁生日快乐。”而10日,一场“叶嘉莹九十华诞庆祝会”正式开幕,这简直就是一场学界红毯秀,到场的嘉宾除了白先勇,还有前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欣淼、台湾中央大学教授汪荣祖、诗人席慕蓉,以及来自各校所的代表们。

  叶嘉莹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权威学者,大概每个中文系的学生上古典文学课时,都会被推荐去看《迦陵著作集·杜甫秋兴八首集说》。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京城一个古老的家族。原与纳兰成德同里籍,祖居于叶赫地,本姓叶赫那拉,因民国以后废除满族姓氏,方简化为“叶”氏。1945年,叶嘉莹从辅仁大学毕业,解放前随国民政府海军任职的丈夫去了台湾,曾执教于台湾大学、辅仁大学、淡江大学等,1969年迁居加拿大温哥华,受聘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现任台湾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唯一外籍馆员)、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在当日的庆祝会上,席慕蓉分享了几个有趣的细节。2002年,两人相识,叶嘉莹对席慕蓉说:“我也是蒙古人,我们家是从叶河水过来的。你如果找到叶河水,我们就一起去看。”于是席慕蓉很努力地去找叶河水,半年后,她拜托在沈阳的朋友找到了叶河水,在吉林省的梨树县。一起去看过叶河水后,两人还一起去了蒙古高原,上了大兴安岭。

  “叶老师在11岁的时候,她的伯父告诉她说,‘要记得我们是从叶河水过来的,我们是土默特部的蒙古人。’几十年之后,这位当年那么小的‘小荷子’(注:叶嘉莹小名)记住了。一个族群的记忆在一个家庭中延续了下来。一生里面,我发现很多东西是延续的,叶老师给我们关于的诗词也是如此。”席慕蓉说,她最近去参加一个年轻的学生的文学比赛,有一个读高中的男生得到诗歌的第一名。“但是他有很大的困扰,因为所有的同学都觉得他是一个怪物。他写了一首妈妈的诗,说她很辛苦,每天要问他明天上什么课、给他准备什么衣服。诗写得真的很好,但是他很困窘,因为他妈妈说你写我干吗”。

  “颁奖那天,我借用了叶先生的话,我说,叶先生说写诗读诗是生命的本能。结果没想到这个回答解决了这个男孩子一个大问题,因为他自从诗得奖以后,所有人都要问他你怎么会写诗。他上来之后,就说感谢叶先生,‘我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跟每一个人说写诗是生命的本能’。”

  90高龄的叶嘉莹仍然活跃在讲台上,自1979年起,叶嘉莹每年利用假期回国授课。至今,她仍保持每年在国内讲学一个学期。

  叶嘉莹在会上说:“如果人有来生,我就还做一个教师,仍然要教古典诗词。‘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人生转眼之间就衰老了,我转眼之间90岁了。在我们的来去之间,我要把我们国家、民族、文化的精神传承下来,不要把它断绝。我虽然90岁,只要我能站在讲台上讲课,我仍然愿意继续做这样的工作。”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

  相关链接:http://www.huaxia.com/zhwh/whrw/rd/2014/05/3885846.html

  《人间词话七讲》读后感(六):人间词话七讲评说

  第一点:作者对王国维先生的墓志铭的肯定也一语点出了诗词的第一根本——真情实感……诗词一定要是自己的东西,自己的情感。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写诗和词的最大弊端都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没有真情实感。先生喜欢说境界,我觉得这真实就是先生的最高境界。

  第二点:词的情感转移,由女人的美丽而妙龄的愁嫁和思夫转移到———男儿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可以说是以女喻男,也可以说是男女两适的双性向表达。这种方式的运用发展到了苏轼与辛弃疾的豪放派。

  第三点:词的境界,作者重点讲述一字激活全词的奥妙——视为境界。或说一首词因一个字而活了起来———因为它表达了作者写本词要表达的情感。大家记得点睛之笔这一说吧,那一字可谓活词之字,相当于上帝吹入亚当鼻中的一口气。不过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在叶嘉莹先生看来是真实的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心境和对环境的感受……让读词的人产生了超强的代入感……他说的不就是我想表达的吗?比如把酒临风。

  第四点:词的写法,填曲而唱。我要说的是它和诗的几点共性,一是字少,二是表达情感。现在人写诗词的建议:减少字数,想办法押韵,要表达情感。

  第五点词与诗的不同:言诗之所不能言。词宜婉约收敛,诗宜豪放直陈。词讲究说而不破,意犹未尽。给人以会意的空间。犹如歌女犹抱琵琶半遮面。

  第六点:有我与无我,不管有我与无我都会有我,关键是要隐藏自己还是要表现自己。在什么时候。带出作者情感的诗词就是有我,没有表现出作者情感的诗词就是无我。

  诗词的着眼点是景,落脚点是情。所谓灵感就是在恰当的时机把景和情联系在了一起。要表现高贵与典雅就不要用常用字和词来表意。尽量用生僻词汇。

  读没有真情实感的诗词就像吃被农药化肥激素催熟的反季节西瓜一样,你只是在表面上吃了一个西瓜,可实际上你没有吃出西瓜味来,那种感觉与喝凉水没什么不同。王国维对苏轼与辛弃疾的词推崇备至,叶嘉莹先生也说这是因为苏与辛有着真实的经历,有饱满的生活才能有饱满的词情,与其说他们是在写词倒不如在写真实的生活。

  《人间词话七讲》读后感(七):悟《人间词话七讲》

  《人间词话七讲》这本书,装帧精美,封面是一荷花图案,古典不俗,配套的书签也是荷花图案,在这炎夏读来也是一件舒心的事了。惊喜的是还有碟附送,收到书时很开心啊。出版社真的很花了心思呢。

  早期读诗词,一般都得带个字典,比如《全宋词佳句类典》,《唐宋词实用分类图典》,《中國古代山水詩鑒賞辭典》,《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佳句类典》,《全元曲典故辞典》,《全唐诗典故辞典》,《全宋词典故考释辞典》,《詩經詞典》,《虛詞典》。这类字典比较系统集中的介绍某个朝代的诗词,略偏学术,如果是想要在诗词这块下一番工夫倒是不错的选择,读完后也能懂点皮毛了。小问题是略难记住,有时会觉得枯燥。另外还有很多“校释”,“集释“类的书,会有一些解释等,在初读诗词时会有很大的帮助。假如光是想读词,《古今词义对比辞典》也不错,《词学抉微》,《词学理论综考》,《词学廿论》,《词学散步》,《词学新诠》,《词学杂俎》这些较有深度,略高大上,读起来也蛮吃力的哦。

  从以上书籍看来,目前国内的诗词书,略学书或系统的更多,面向大众化的书籍希望也能更多,我们也可以更多的了解古代的诗词文化等等。

  当然《宋词三百首》这类娃娃时就得读背的启蒙书籍不在列,更多的时候,我们只能背下来,而不解其意,其实不论是诗还是词,自有其精妙之处,真正的读进去了,也算是小小的怡情怡心。我的读法是不求全部记住(也根本就记不住那么多),只是读,多理解,从诗词间去看古代的种种,例如文化,例如生活,甚至是植物,建筑,古代美食,古人会把生活的大大小小都写在诗词里,非常有意思呢。

  《人间词话七讲》较以上书籍,会更通俗易懂。非常推荐这本书,是做为词话的初级读的书的最好不过了。叶嘉莹先生还会生动的中西结合去讲词,比如P107的”有一个词叫作microstrucute-显微结构,就是说你要把这一句话里边所有文字最细致的地方都要感受得到。“这句话非常赞同,古代一个字也许就有同个字的意思,而字与字的用法又不一样,如果是完全能理解透了,去感受,那真是赞不可言!

  《人间词话七讲》读后感(八):叶嘉莹: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

  文/陈建强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5月10日,南开大学校长龚克的致辞仿佛把人们带回永和九年。是日,百余位专家学者齐聚南开,共贺叶嘉莹先生九十华诞。

  生日庆典以叶嘉莹九十华诞暨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形式隆重举行。来自国内外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诗学理论研究、传统吟诵与教育研究,以及叶嘉莹诗词曲创作、治学思想及教育理念研究等主题展开研讨。

  “我一生,70年从事教学,我觉得这真是我愿意去投入的一个工作。如果人有来生,我就还做一个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词……”庆典上,叶嘉莹将自己与诗词的情缘娓娓道来。她满头华发,却散发着诗意的青春;她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她要以悲观之体认,过乐观之生活……

  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

  叶嘉莹对诗词的兴趣,从幼年便开始了。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一个四合院内。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旧学修养很深的伯父叶廷又,常与侄女谈诗吟词。如今大家听叶嘉莹讲课,往往觉得她的吟诵最具特色。殊不知,当今年轻人很难掌握的平仄声律,她从幼时便已熟知。

  叶嘉莹一生命运多舛。“七七事变”后,其父随国民政府南迁,与家中断绝音讯;17岁时再罹丧母之痛。带着两个弟弟在厄运中挣扎,她开始试着用诗词去抚平内心的创痛。“窗前雨滴梧桐碎,独对寒灯哭母时”“本是明珠掌上身,于今憔悴委泥尘”……这些引人恸哭的诗句,成为她一生诗词创作的开端。

  1941年,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专攻古典文学专业,成为古典诗词名家顾随先生最得意的门生。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

  20世纪40年代末,叶嘉莹离开故乡,开始了一生的漂泊。从北平到上海,从台北到波士顿,从密歇根到温哥华,时空变换,唯有诗词是她不变的追求。“我一生一世都喜欢古典诗词。”叶嘉莹如是说。对她而言,诗词融进了她的生命,她也将生命写成了诗词。

  “我想到古人说的‘去的尽管去了,来得尽管来着,那去来之间是怎样的匆匆?’”回首来路,叶嘉莹表示,自己的一生趣向就是“把我们国家、民族、文化的美好的精神文化传承下来,不要把它断绝。”

  70年的教书生涯,叶嘉莹为无数人传道授业。从天真孩童到耄耋老者,无不从她的讲授中品味诗词之大美,体悟中华文化之深邃。

  叶嘉莹上课喜欢随讲随写,年轻时每堂课她都会写满一黑板的字,写完再擦,擦完又写。她的手常因接触太多粉笔而过敏,手指常常贴着胶布。

  最近一次给南开学子上课,89岁的叶嘉莹站着讲了两个小时,一口水也没有喝。上课时她把诗句随手写在白纸上投影给同学们看,下课后白纸已经堆了厚厚一打。

  迄今,叶嘉莹整理保存的讲课录音累计2000小时以上。近两年,她每次从加拿大回国,都会捎回一些音频、视频资料,陆陆续续已经运回十几箱。她说,如果以后老得无法讲课,她还可以带着学生把这些资料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

  “我一生中作过的唯一一次主动选择,就是回到祖国教书……”2009年,南开大学90周年校庆,叶嘉莹特地回国庆贺。当她用特有的清朗音色平静地说出这句话时,台下已是掌声雷动。

  1948年,24岁的叶嘉莹离开祖国大陆时不会想到,再次回归故土时,已是26年以后。

  1974年,叶嘉莹从加拿大温哥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北京,写下一首2700字的长诗《祖国行》:“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她曾回忆:“当时的我,曾失望于只能回国旅游,不能为祖国作出任何贡献。”她渴望回“家”,因为这不仅是生她养她的家乡,更是她所挚爱的中华诗词灵魂之所。

  1978年,定居温哥华近10年,早已被聘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的叶嘉莹,从温哥华寄出了一封写给教育部的长信,满含深情地提出回国教书的要求。转年,叶嘉莹的申请得到批准,此后,她便过起了候鸟般的生活,按照授课计划奔波于大洋两岸。

  30多年来,叶嘉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1993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

  “我的愿望只是想把我自己心中的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作为一点星火,希望能借此也点燃其他人,特别是年轻人心中热爱古典诗词的一点星火,相信我国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生命与智慧,必将在神州大地上展现出一片璀璨的光华。”叶嘉莹说。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近日,位于南开大学的“迦陵学舍”封顶,叶嘉莹将长期居住于此。在她眼中,这个“家”不仅是居住之所,更是个书院,一个讲授、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的地方。

  “古典诗词是宝贵的传统文化瑰宝,我不尽到传承的责任,上对不起古人,后对不起来者。”叶嘉莹,满头华发,一袭黑裙,百花罩衫,一枚珍珠胸针……90岁的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

  《人间词话七讲》读后感(九):一天一讲,读懂王国维

  《人间词话七讲》是一本很好的语文教材。

  很久不看文学类的书,还好叶嘉莹没有掉书袋,更多的是深入浅出的评析。前后花了7天的时间读完这本书,一天读一讲,这是我一天中最专注的时候。

  之所以说这本书是很好的语文教材,是因为她不仅做到了对原文充分的解读和注释,还提出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思考。叶嘉莹没有全盘接受王国维对词的看法,她看到了王国维限制的地方,发人深省,读书不能以权威做标准。小时候老师也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但是多年的考试机制下,我们已经习惯听从“正确”的观点。如果初中或者高中的语文教材是这样的书那该多好!

  这本书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用词用句很有趣。叶嘉莹文学修养深厚,博古通今,书中除了对人间词话中涉及的词句及词作者展开分析,还百科了相关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在一些中文无法准确描述的概念时,她巧妙的用了英文单词代替,如“double gender”等。

  因为是讲话稿的整理,所以读的时候好像叶老师就站在读者面前,文字亲切活泼,偏口语化。美中不足的是,有些章节衔接的时候有部分重复的内容,对于习惯一口气读完整本书的人来说大概是种累赘。对我来说恰到好处,起到了前情提要的作用。

  一天一讲,我们就能读懂王国维,读懂我们古代词的发展演变,受益匪浅。

  《人间词话七讲》读后感(十):什么样的词是好词

  都说唐诗宋词,我爱李煜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也爱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爱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也爱辛弃疾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宋词是婉约的、凄清的,也是豪壮的、狂放的。但词究竟是怎么演变的、究竟是为什么在宋朝登上了文学的顶峰、究竟怎样欣赏词的美——这些是我不了解的,也是这本书着重讲的。

  虽然是《人间词话》七讲,但叶先生从《人间词话》的作者王国维开始讲起,详细介绍王国维的生平、时代背景,指出一部作品是与其作者的个人经历、时代背景密不可分的。然后,从诗的形成 ( 诗是心与物的关系,是内心感动的由来 ) 讲到词的定义 ( 双重性别双重语境的歌词之词 ),词从不入流发展成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的过程 ( 从“歌词之词”到“诗化之词”的转变 ),品评了几位著名词人的特点 ( 外表美丽内容不够丰富不直接表达感情的温庭筠、直抒胸臆的韦庄、不写明感情来由的不得已的冯延巳、内心隐藏南宋将亡的恐惧担忧的李璟、真诚投注感情的李煜、没有深厚修养曲折身世因此寻求声调变化叙述转折的周邦彦 ),最后解释了王国维的“词以境界为上”想表达的意思——好的词具有丰富的潜能,让人联想、体会。

  “词以境界为上”,但是王国维举例时用的却是诗,那么词的境界究竟是什么意思?这个疑问贯穿了叶先生的整个讲座。叶先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了中西方不同的美学批评研究手法,如现象学的风格 (pattern,书中译为“基本的形态”,结合上下文我觉得解释为“风格”比较好)、双重性别 ( 词写美女对爱情的向往,暗喻作者——男子——对理想抱负实现的向往以及思妇心理 )、潜意识和无意识、创造性的背离、显微结构等等,通过讲解王国维用词句形容为完成大事业、大学问、追求真理的三种境界 ( 超越遮蔽视线的世俗诱惑、执着地追求的毅力、恍然大悟我得到了)以及不同时期几位词人的特点和优缺点,最终提出了叶先生自己对“境界”的理解——好的词充满了潜能,这些潜能或者是通过象喻、符示,或者是通过语码的联想、语言的结构来表达,能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与体会。

  叶先生在书中反复讲了几首词:陈曾寿的《浣溪沙》、李璟的《摊破浣溪沙》、冯延巳的《鹊踏枝》、李煜的《虞美人》《相见欢》、柳永《定风波》、苏轼《八声甘州》、周邦彦《兰陵王》等,叶先生不讲的话真是不知道原来陈曾寿的《浣溪沙》里面每个字都有典故、都有特殊的用意,而李后主的《虞美人》则是用永恒与无常的重复对比来感叹人世间的所有悲哀。好的词即使不是每个字都理解,但词人想表达的那种复杂情感已将读者牢牢抓住。

  叶先生反复强调“余虽不敏,然余诚矣”,以此自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