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引爆点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引爆点读后感10篇

2018-07-05 05:0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引爆点读后感10篇

  《引爆点》是一本由【加】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8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引爆点》读后感(一):读后感

  正如书名所述,本书重点讲的是如何引发流行,副标题是How Little Thing Can Make a Big Difference,也就是如何找到引爆点,以小撼大。

  关于流行的3W问题(who、why、how),作者总结出了流行三大法则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环境威力法则。

  1、个别人物法则。

  这一法则可以理解为引发流行的特殊人物,作者将这些关键人物分为三类:联系员、内行、推销员简单来说,联系员是拥有广泛交际圈和高明社交技巧的人,可以通过人际网络将信息有效传递出去;内行掌握某一领域相当多信息的人,拥有专业地位和一定威望,他给出的信息可以被大众认可,有很大的威力,是这一领域的专家;推销员拥有强大感染力说服力,很容易让人接受他的推荐

  2、附着力因素法则。

  简单来说,附着力因素法则要求信息本身要有足够魅力,经得起传播,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想办法包装信息,使信息产生附着力,变得令人难以抗拒。这一部分作者并没有给出如何给予信息附着力的方法,只是提到总是存在一种简单的方法,只要能get到那个点,就可以让信息充满魅力。

  3、环境威力法则。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章节,可以看到一些有意思理论,破窗理论和150法则,分别阐述了外在环境和群体环境对人行为影响。破窗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因此,通过严惩地铁逃票和清除涂鸦,可以有效地降低犯罪率。150法则认为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150人以下的团队可以产生高效的工作氛围,一旦超过这个数字,团队氛围便会急剧变差。

  以上是书中内容的概述。可以想一想我们身边曾经流行的事物,其实多少都是受以上三个法则影响的。

  比如大V推荐的一本书、一部电影、一种化妆品、一款饰品,很大可能会成为爆款,这是个别人物法则。

  比如前段时间的冰桶挑战,正因为它带有公益色彩实践起来也不难,本身就很有附着力,因此流行开来。

  比如青少年会因为同龄人的影响开始吸烟,从而带动一整个团体里的人都开始吸烟,这是群体环境带来的流行。

  举个栗子,前段时间的大圣归来,从非常少量的排片,到大量排片依然一票难求,没有广告,没有宣传,却能够流行开来,三个法则都在起作用

  相信最开始去看了这部片子的,大部分是“内行”,在面对新事物时,内行通常是先驱者,会最先接触到信息,而他们的评价决定着这一信息能否最终传播出去。于是一些内行开始将这部片子推荐给身边的朋友,每个人身边总是有“联系员”的,他们通过强大的人际网,将这一信息传播给了更多的人,包括更多的内行和推销员。那段时间我的朋友圈和微博里有很多不同圈子的人刷着同样的信息,包括很多大V。而这样的口口相传,引爆了这场流行。这是个别人物法则。

  大圣归来同样满足附着力因素法则,片子本身就充满魅力,经得起传播,再加上对后期团队的采访,让大众体会制作者的用心,更是增加了其附着力,很容易就引发了流行。

  环境威力法则,我认为一是因为国内国产动画大环境的影响,在推国产动画,在恢复大家对国产动画的信心,为国产动画贡献票房似乎成了一种可以拿出来说的光荣。二是因为正处于国产保护月,刚好也没有其他竞争力强的片子,大圣归来就成了那段时间看电影的首选。

  这样看来,大圣归来的确非常成功地引发了一次流行。

  书里还提到,因为环境威力法则,在报道暴力事件后的一段时间里,暴力事件会成为一种“流行”,在某个地区报道会使这个地区的同性质暴力事件发生率上升几个百分点,在全国报道会使全国的暴力事件发生率上升。这让我想到有一段时间女大学生失踪事件频发的时候,曾经看到过有文章呼吁不要频繁报道这类事件,而是把关注点放在其他地方,原来道理在这里。

  引爆点是本很涨知识的书,可以解释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尝试用书里的内容去分析身边的现象是非常有意思启发的事。

  很喜欢书里的一句话:换个视角看待这个似乎雷打不动、无法改变世界,只要找对了一个点,轻轻一触,这个世界必然能够动起来。

  《引爆点》读后感(二):引爆熱點的爆炸

  爆炸头的引爆点 ——《引爆点》读后有感 一开始引爆读者的绝不是这本书的独特观点肯定是作者马尔科姆的爆炸头。一反学者严谨外貌扉页中的作者是一个顶着黑色爆炸头,拿着一本书,笑得十分开怀的愣头青。虽然与外表“不凡”,但绝对是本书的最佳代言人,引爆了读者对本书的兴趣热情。本书主要叙述社会浪潮兴起的原因、法则和最佳使用条件,说明了世界并不是人们主观臆测地一成不变或者循序渐进的。社会是可以突发巨变的,只要条件合适就能产生巨变。 引爆有三条法则:关键人物法则、附着力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 关键人物主要分为三种:联系人、内行和推销员。联系人见多识广,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桥梁;内行懂门道,乐于通过分享信息获得满足感,是人与信息之间的桥梁;而推销员是说服者,推动被说服者行为。这三者共同作用扩大传播的覆盖面。 附着力法则说明的是:信息只要一点点的改变就能延长传播时效和扩大传播深度。可运用的技巧有信息故事化、多次重复巧妙情节安排和关键边缘修正。总而言这,要将信息包装为接受者最容易感兴趣和认知状态利用重复加深印象,将信息刻入接受者的大脑中。 环境威力法则是指大环境的变化很多时候是从小细节开始的,一个破玻璃窗户和可能就引发了社区暴力剧增。而大环境会影响环境中的人,也就是说由破玻璃窗引起的暴力社区很有可能孕育更多暴力分子增长更多暴力基因。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性格等主观因素塑造人的行为,但作者提出,其实是环境塑造性格,进而造就行为,或者说,环境直接影响人的行为。例如,纳粹集中营中的法西斯军官。他们或许生性并非如此冷酷残忍,只因身处无人性暴虐环境中,形成了“羊群效应”的集体盲从,导致非人道的虐杀行为。若说关键人物法则和附着力法则是扩大信息的广度和深度,那环境威力法则就是让信息内化,成为人潜意识,在无形中影响人的行为。 那什么条件下,这三条法则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呢?150群体。一开始说这个数字的时候,我真的不相信的,因为这一数字太过完美绝对。然而,作者从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两个角度阐述了“150”的缘由: 人把控人际关系能力有限的,在心理学上称之为:记忆通道,即人熟识另一个人的情况,并与他保持较友好密切的人际关系的能力是有限的,研究表明,150是一个人最后的人际社交状态。引爆点的三条法则是基于人的社交关系起作用的,只有当群体中的人相互熟悉,知道对方长处技能,将其放在最好的位置,才能将影响力最大化。故而150人是三法则发挥最大作用的最佳群体人数。 虽说“引爆点三法则”是传播界的精髓,但通读全书,我认为“引爆点三法则”实为“二八法则”在传播上的具体体现和运用。引爆点三法则强调少数关键人物,少数关键改变会造就大环境大浪潮的变化。这难道不是“二八法则”的体现吗?把握关键人物和关键改变,从小处着眼,一旦触及某个点时,就能带来惊人的变化。此法则不仅适用于做事,还适用于做人和个人成长全面发展,不如做精做专,成为行业20%的精英就能获得行业内80%的物质肯定和名誉成功!

  《引爆点》读后感(三):流行三法则值得读三遍

  很多朋友看完这本书都说这本书说的很啰嗦,一篇读书笔记就能写明白的事,何必写成一本书?不过我认为这本书其实内涵还是很丰富的,读来也是很有趣。PS.这本书定价36元,我认为结论后记值20元钱。

  这书主要是围绕着被作者称为流行三法则的结论来展开的,虽然时代跟当年不同了,不过适用性依然很强。

  看过作者写的人物法则之后,突然对给身边的人分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某某某是联络员,某某是内行等。确如作者所说,一个内行和推销员的作用在当今真的非常重要,这与我自己的观点不谋而合。很多人都说现在是网络社会,要靠微信朋友圈宣传等等,可是越是信息爆炸的年代自媒体盛行的时候,身边可靠的人的推荐才会更值钱。网络上的专家太多以至于我们本能产生免疫,一个靠谱的朋友的一句真心推荐我想要比十篇网络推销软文有力的多。联系到自身,我是学计算机相关专业出身的,从小就喜欢网络和计算机相关的知识,身边的朋友亲戚都知道,他们现在小到办哪个运营商的宽带到买手机电脑都会咨询一下我的意见,而且多数都会采纳。这就是口头传播的力量啊,现在产品的宣传何不加强线下这类人的公关呢,谁是极客谁是达人就让先征服他们啊。他们才是真正能起到一传十十传百作用的人啊。

  作者书中讲到的另一个例子就是吸烟和自杀潮的兴起,这个我也有很多同感。记得前一段时间我国民航好多起旅客私自打开客机应急舱门的事件,为什么这种事情会突然增多呢?就是新闻媒体的宣传给了这些人一个“启发”,哦,原来可以这么玩啊!那我也试试。所以这类现象越来越多。包括我国很多群体性事件现在报道的很少都是这个原因,群众都会有这种效应,既然有人这样做了,那我也试试吧。有时候甚至不是主观的而是潜移默化的产生影响。既然有了这个一个precedent,就像一个许可一样我也要追随他。同时,我想这对宣传部门启示就是媒体报道的重点和方向一定把握好,以飞机应急门被频繁打开这件事为例,题目不能再写成,某航空公司一架某某型号型号飞机的应急舱门被旅客擅自打开,导致航班延误之类的。就要明确,某旅客因私自打开应急舱门造成损失,被公安机关带走拘留。

  好了,先说这么多吧,推荐给对商业宣传和想标新立异朋友们阅读

  《引爆点》读后感(四):引爆点 摘抄

  引爆三法则: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环境威力法则

  个别人物法则:联系人、内行和推销员

  联系人:

  “口头传播信息才能成为唯一具有说服力的办法。”

  “社交圈子不是呈环形的,而是呈金字塔形。”

  “联系人眼里的世界与我们看到的不一样,他们能发现很多可能性,而我们大多数人却忙于选择自己喜欢的朋友。”

  环境威力法则:

  “对于环境改变不只是敏感,而是极度敏感。”

  “高估性格因素,而低估具体情况和环境因素。”

  “失去了互动记忆,人就像失去了大脑的一部分。”

  150法则: 如果能了解同事的专长,知道去向询问相应的问题,效率大大提高

  毕竟“人的脑力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只专注于我们做的最好的事情。”

  《引爆点》读后感(五):引爆点,关键点。

  很难想象会有多少国人能对《美国种族简史》这本论作感兴趣。事实上这本书之前在中国只印了5000册,并且一直没有再版。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本1981年出版的书,在20多年后的中国突然火爆了起来,一度脱销,淘宝上的二手甚至被炒到了300多元一本。后又由中信出版社取得原译文版权的授权,进行了新的出版。20万册的销量让人瞠目结舌,这场“流行”的引爆就在于“老罗”。就如罗永浩自己所说,《美》中文版是他在旧书堆里花10块钱买到的,“有时候想到在这个十多亿人口国家里,对种族问题感到困惑的人那么多,但只有区区几千人和我一样走运,就觉得不做点什么还是挺让人惶恐的。”于是他在自己创立的网站和其他门户网站的博客上摘录了书的部分章节并作了热情推荐,受到了网络读者的热烈欢迎。此后他又在颇受欢迎的创业者演讲上再次提及,使得这本书更加广为人知

  用本书的观点和名词来说,老罗就是典型的个别人物,他几乎可以说是满足“个别人物法则”的全部要素: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他就是作者所说的,大家用不了几步就能找到的人,在不同领域、不同亚文化背景以及不同职位人群中都占有一席之地;信息量足够大,散播信息并不为别的什么目的;具有强大的催眠能力和感染力。《美国种族简史》的火爆几乎就是书中所举的“暇步士”案例的同版。在那些特别人物(擅长社交、精力旺盛博学以及在同类中有足够的影响力)中,有人意识到了时尚趋势,通过自己的社交能力、活力、热情和魅力把“暇步士”传染给大家,使得暇步士成为重领潮流的时尚。

  这只是格拉德维尔流行理论三部分中的第一个——个别人物法则的一个例证。其余两个——附着力因素(流行事物本身应该具备让人过目不忘或者至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附着力。有一些特别的方式,能够使一条具有传染性的信息被人记住。只要在信息的措辞和表达上做一些简单的修改,就能在其影响力上收到显著的效果。)、环境威力法则(人们对自己周围环境的敏感程度比他们所想象的更为强烈,发起流行的环境极端重要,甚至外部环境的一个微小变化,都能决定它流行或者不流行。),书里也给出了大量的佐证。只要愿意,读者同样可以从自己亲身经历的流行潮中找出类似的案例来。

  关于流行的3w问题:who(何人)、why(为何)和how(如何),从来都不乏研究分析者,即便是普通大众,虽不能深入全面地总结出规律和法则,但部分显而易见的影响因素,甚至是决定因素,也是懂得甚至能说出一二的。这也是大多相关书籍让人阅读起来感觉浅显、乏味、以及卖弄的原因之一。而这本《引爆点》在大众对于流行认知的基础上,切出一个“点”来。最让人惊喜的,是从这个“点”出发的反向分析以及运用。清除地铁站的涂鸦和惩处逃票可以减少严重犯罪行为;群体人数控制在150左右可以避免结构上的障碍;通过上瘾过程中的引爆点的关注,有可能使吸烟变成一种更加安全不易上瘾的行为;自杀现象的遏止,等等。就像作者多次提到的“病毒模式”一样,引爆点可以使“病毒”疯狂扩散,也可以使“病毒”收缩消褪。一个微小的动作可能会引起惊人而迅速的变化和效果。

  作为一本“论文式”结构的书,作者一开始便抛出了鲜明的论点,然后利用大量的数据报告和事实分析来进行论证,这是让本书具有惊人说服力的强大武器。虽然涉及了多个学科的知识,但它处理得非常通俗易懂,并不需要任何专业功底。然而,数据和事例的引用很多时候难以避免的一个矛盾在于:如何处理,才能使读者不易产生“牵强附会”之感?数据的采集是否为了论证观点的正确性而做了有失偏颇的处理?等等。作为一个普通读者,也许并不需要纠结于此。因为我们只需要从中获取未曾知晓过的内容,并得到提示。而这本书无疑是能够让人增长不少见识的好读物。无论是想卖出一件产品,还是想消灭禽流感,都可以从这本书里得到启发。它的涉及范围如此之广,例如在儿童电视节目流行与否的篇章中,对儿童关注力方面的调查和启示是如此吸引人,几乎让人忘了它竟然是在讨论“流行”。

  “别看我们身处的世界看上去很坚固,或者说很顽固,雷打不动、火烧不化,其实只要找到那个点,轻轻一触,它就会倾斜。”这个点,就是引爆点。找到它,一切都好办多了。

  《引爆点》读后感(六):引爆流行轻轻一触,他就可能倾斜

  读过波兹曼的书,今天又读毕了格拉德维尔的《引爆点》,书中两位作者都对《芝麻街》进行了分析,巧妙之处在于从两个出发点,分析了两种小众思维思,突然之间,这种阅读体验+读后书评+常常复盘的感觉让思维的维度不再局限于某一处,我想这本书最终带给我的除了对引爆流行的重新定义,还有对事物思维模块化系统化的重新认知。

  引爆流行的三大要素是:个别人物法则(The Law of Few)、附着力因素(Stickness Factor)法则和环境威力(Power of Context)法则。

  一、环境威力法则

  我的爱情启蒙电影是《独自等待》,看过的朋友一定知道男主角的扮演者夏雨在迪厅跟朋友的聊天中有这么一句话经典对白“说实话,迪厅是个很傻的地方,想想 ,如果你把灯全打开,把所有的音乐都关掉 ,它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这很好的诠释了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这本书前半章中的核心观点“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和语言跟他独处时完全不同”的理论,以上是普通人对环境威力法则的理解层面,我们看到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迪厅),会改变所有人的行为(你可能不喜欢,但在这种环境中你会情不自禁的把自己融入进去)。

  英国人类学家罗宾邓巴多次试验证明了自然极限“社会通道容量”。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在乔治米勒写的《神奇的数字7》一书中有这么一段话“或许是后天学来的,或许是我们神经系统的结构决定的,我们似乎生来就受到某种局限,它使我们的通道容量保持在这样一个大致的范围内”,这也就是我们的电话号码为什么被设定为只有7位,最早贝尔电话公司想把电话号码容量加大到8或9位,但实验证明,8就会超出人们通道容量,会出现更多记错的号码,同样被大家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六度分隔”理论也是同样的意思,该理论指出世界上任何两个人之间的间隔平均仅为六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你只要想要找到他,平均算下来需要经过六个人,算上自己刚好是数字7,忘了哪本商业管理类的书中也提到(知道的好心人要提醒我一下!),一个项目团队最佳的人员配置是7人,这可以延伸至弗吉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提到的“互动记忆”,下面是重点了,构成环境威力法则的人数通道容量是150人,这也被称之为150法则,在150临界点便是流行引爆点,小规模引发大流行是这本书中一直贯穿的核心观点之一,150法则被无数人验证过后,格拉德维尔又用《丫丫姐妹会的神圣秘密》和戈尔公司进行了详实的分析,无论是在流行元素还是商业中,150法则始终是一个神奇的门槛,结合上溯文字,不难理解150人以下的社会通道容量才会产生“互动记忆”,少之则难以引爆流行,多则社交和智力负担明显增加。

  二、附着力因素法则

  因为逻辑思维的推荐而读了凯文凯利的《必然》一书,因为写的太棒,以至于又读了《失控》,后一本书中KK提到了“传真机效应”,台传真机研发费用高达百万,第一零售价2000美金,但是这台传真机毫无价值,因为世界上没有另外一台传真机可以同它联系,第二台传真机让第一台有了价值,而第三台又让前两台有了价值,世界上每多一台传真机,就让之前的传真机更有价值,这也叫“充裕定律”。这不禁要彻底的改变人们的思维,作者那时候没有互联网思维,而现在我们可以称之为“互联网思维”,这就像美团,滴滴一样,只有车和店铺入住不行,还要有用户,乘车的用户让入驻滴滴平台的司机有了价值,而后面每增加一人便让之前所有的司机更有价值,这也是充裕定律,传统的经济学以“物以稀为贵”以“半垄断”甚至“垄断”(电信、石油,包括之前的美国铝业等)为荣,而现在我们说的“共享经济”却在颠覆着传统,在这背后是越来越多的信息通道和跨界,我们看到互联网的0边界,传播的0成本,以至于我们最早定义IP已经不能满足“知识产权”四个字了。

  在越来越多的电视媒体中,我们对所有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免疫力,你是否发现你已经记不起来你三个月前看过的电视节目的内容,户外媒体广告爆炸发展,我们也已经对99%的户外广告有了免疫,新媒体开始爆炸式发展,所有的投资人都疯狂的为互联网创业团队投入,只为确保交互。广告人、媒体人和互联网从业者喜欢称附着力为用户“粘性”,我们看到众包模式下的小黑裙和滴滴券疯狂的在微信中传播,突然会想明白一件事,如果媒体的高层本传播没有附着力,在人人皆媒的时代中,跟这种0成本的传播相比,真的是弱爆了。《超级IP》中有这么一句话“他能否凭自身的吸引力,挣脱单一平台的束缚,在多个平台上获得流量,进行分发。”从直播平台,到微博微信,再到淘宝等,网红经济的成功,无疑是附着力法则所带来的粉丝流量的多平台流量创收。

  三、个别人物法则

  “个别人物法则”研究的是人们传播信息的行为。格拉德维尔指出这3类人在整个传播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内行、联系员和推销员,是他们发起并带动了整个引爆流行的传播过程。举个例子可能更加直观,乔布斯唯一授权的沃尔特•艾萨克森为自己写的《乔布斯传》中提到了详细的苹果公司的诞生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完全满足解释个别人物法则(引爆点这本书中有详实的论据、例子和逻辑,可我在这里不提,原因是这些故事美国人看起来毫不费力,可我们需要动脑子,我虽然看懂了,但我按书中表达出来或许别人不懂,倒不如用人尽皆知的乔布斯好一点)。在乔布斯父亲的车库中,沃兹尼亚克组装成了第一代apple I ,在1975年6月29日是个人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在家酿计算机俱乐部的发布会上,乔布斯的展示和演讲无疑成就了这次里程碑。沃兹尼亚克说“史蒂夫就是那样的人,他知道怎么跟销售代表说话,我就不行,我太腼腆了”。这些记录中,我们为沃兹尼亚克定位于内行,他将最专业的东西告诉了联系员(乔布斯),而联系员却有着这种个人魅力能够吸引推销员(坎贝尔等‘苹果公司最早期的市场营销主管’)的关注,从而引爆apple这款产品,试想在这次引爆流行的事件中,如果没有内行(沃兹)便不会有苹果,如果没有联系员(乔布斯)就不会将这项技术得到表达并寻找到许许多多的推销员,如果没有推销员(坎贝尔等)最后“一公里”的用户就不会得到并认知和传播这款产品,引爆流行的三要素缺一不可。再次就不想详细的介绍。

  发起小规模的流行的团队能引发打的规模流行风暴,这些属于“社会流行潮”,一切思想、行为、信息、产品会像传染病一样迅速传播,并引爆流行,用书的腰封来结语最合适不过“看看周围的世界吧,它看上去视乎雷打不动、变幻莫测、无法改变,但只要你找准位置,轻轻一触,他就可能倾斜。”

  忽然于2016.9.14

  关注个人微信订阅号

  《引爆点》读后感(七):《引爆点》:杜撰流行

  我有个朋友写过篇小说,名字是《杜撰浪漫》。那是篇很短的习作,唯一能让我记到现在的也只有它的名字。浪漫原本发端于自然,往往要依赖于天作之合才会出现,可是当人们发现这种东西可以“杜撰”,并且“一本万利”时,“必然的偶然相遇”便多了起来。

  “流行”同样是可以让商家收获巨大利益的东西,并且在一开始也如“浪漫”一般捉摸不定。但随着商业文明的发展,能否“杜撰流行”却成了经营者是否成功的关键,把握了流行,必然无往不利。

  在众多讨论流行理论的作品中,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这本《引爆点》是流传极广,影响极深,并在今天仍具有启发意义的一本。或许是由于曾经做过卫生政策和科学新闻方面的记者,早年经历较为丰富,再加上从小便表现出的对有趣事物的着迷,使得他的作品即有对真实的探索精神,又有办法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打瞌睡。如果按照《引爆点》中的理论,格拉德威尔自己便是流行的引爆点之一,因为他能让非凡的想法通俗易懂。

  《引爆点》旨在揭示“流行“的内在规律。它分析了很多案例,包括《芝麻街》、《蓝狗线索》等节目的大热、一款运动鞋的爆红、甚至是纽约某区流行病的变化趋势,以求印证他在开篇便提出的出了三条有关流行的规则,即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法则、环境威力法则。

  时至今日,这本最初于2000年出版的重要作品中理论在今天已经被人们反复引用重组,“化为己用”,但它所具有的价值,在于它最为基本,通过它你还可能继续寻找可能。就像基督徒不会丢掉《圣经》,再纷乱的“流行趋势”,你都可以从格拉德威尔的《引爆点》中,找到恰切的解答。

  关于格拉德威尔,《快公司》成他为“21世纪的彼得•德鲁克”,但按照他的父亲的说法,“格拉德威尔是个与众不同、全心投入而又野心勃勃的小屁孩”。读他的作品,确实会感受到如他自己所说adventure of ideas的风格——其实没什么好认真的,流行不过是大人们搞出的“小把戏”,它终究要迎合一种特定的心理。当人们找到这种心理的“蛛丝马迹”,“杜撰流行”,岂非易如反掌?

  《引爆点》读后感(八):“只要你找准位置,轻轻一触,他就可能倾斜”

  我是真心不觉得这本书好玩,前面看例子还有点新鲜感,后面完全强迫自己阅读完成,看来是自己不适合阅读这种类型的书籍吧。

  最关键要吸收的一句话:“引爆点证实了,我们存在改变一切的能力,和采取明智行动的力量。看看周围的世界吧,他看上去似乎雷打不动、无法改变,但只要你找准位置,轻轻一触,他就可能倾斜。”

  返回来看看这书主要讲了什么:

  ##什么是流行?

  - 传染性

  - 微小变化产生巨大效果

  - 变化是突变式而非渐进式

  ###什么是流行

  开篇举了两个突然流行的例子:

  1994~1995年 暇步士鞋突然销量大增

  20世纪末 纽约犯罪率急速下降

  解释了产生流行的关键是出发了引爆点。引爆点定义:一切变化,突发式的全部产生的戏剧性时刻。

  引出流行三法则:

  - 个别人法则

  - 附着力法则

  - 环境威力法则

  ###个别人法则

  是流行潮的发起者,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关键人物。80/20原则,要制造流行必须集中力量抓住这20人。

  可细分为:内行、联系员、推销员

  内行:是数据库,是为大家提供信息。可能是由于他很简单的助人为乐,通过将信息传播出去,来满足自己的情绪需求。不要小看内行的力量,比起联系员,内行传播信息的受众少,但是目标成功率高。

  联系员:是社会的粘合剂,负责传播信息。就是存在着这么一种广泛社交的人。可能这种人和别人一般都泛泛之交,交际广而淡,但不要小看,可能越不熟悉的人越走大的可能性。如果你本身什么都知道的人,对你来讲又会有什么你不知道的吗?

  推销员:情绪是具有感染力的,可能你自己被推销的时候并不会注意到。所以,推销员要注意不能轻视自己的表情,要善于表达情绪和情感。

  ###附着力法则

  要想引起潮流,传播的信息必须令人难以忘怀。

  其实,在适当的情况下,总是存在一种简单的信息包装方法,是信息变得令人难以抗拒。一些小小的改变,就会产生强大的附着力。所以,要想自己所要传染的信息被别人记住,有时候只需要在信息措辞和表达上做一些简单的修改。

  所以,广告,要更多的和观众互动起来。

  所以,给少年看的节目,必须保证自己的受众,这里也就是少年,能够看的懂,这样才能和他们之间建立起互动。比如《芝麻街》的例子。

  比如《懒狗热线》,大人可能觉得真白痴,但是人家的受众是小孩子,小孩子们看得明白,与之产生了互动,所以节目效果非常棒。

  ###环境威力法则

  我们人类对自己周围环境的敏感程度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强烈。有时我们所处的外部环境就决定我们的心态,所以不能忽略环境中的小事。破窗理论,可能一些社会上不起眼的信息点,正是群体效应的引爆点。

  大规模的流行潮之前,往往需要小规模的流行潮。而某一群体在社会流行潮中起到了关键。

  150法则,群体规模的大小,也是一个微妙的环境因素,群体最好控制在150内。

  《引爆点》读后感(九):成功的法则

  世上凡事都能流行,关键是是否有引爆点!但是这个引爆点并不好找,因为如果好找的话,我想就没有流行一说了!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引爆点》正是基于这一点,分析了众多领域中的引爆点,为商家、为一般的人寻找相关事物的契机提供了发现引爆点的可能!

  从《引爆点》中我们可以看到,对细节的分析对个别现象的分析及利用都是可能成功的条件,如暇步士鞋子的崛起,如果不是几个年轻人穿上暇步士,从而引发了暇步士的流行,或许就没有今天的暇步士,而这些完全是商家利用了几个年轻人的无心之举,成就了自己!

  从格拉德威尔的笔下我们了解到流行并不是毫无法则的,也就是说一种商品或是一种理念的流行需要依据一定的法则,而这个法则就是格拉德威尔提出的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及环境威力法则。对流行而言,这三个法则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格拉德威尔用真实的案例、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向我们诠释了细节成就一切的观点!这种观点是值得借鉴的!以我老公他们的企业而言,企业原本不错,但是总是盲目地依随别人的产品,没有自己的创新。不能对市场进行充分深入的考察,发现不了产品流行的引爆点,而将关注过多地集中在产品的包装方面!最终只能是企业半死不活!我想,《引爆点》对他们的启示应该是很大的!将市场做大不如将市场做细做精!

  在附着力因素法则中,格拉德威尔提出要想把电视节目的教育意义和广告的价值传播开来,就必须使之产生附着力,在适当情况下,总是存在一种简单的信息包装方法。的确是这样的,看现在的电视节目,尤其是娱乐节目中,在宣传商品时,都是对商品进行了加工,让观众在不知不自觉中接受商品的信息。由此而言,电视节目中的信息的有效包装很重要,是电视传播的一个重要手段。“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早已过去,在商场上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引爆点,才能取得成功!引爆点放之四海而皆准,做科研其实也是一样的,找不到引爆点就是读上十年书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我们能够看到格拉德威尔的《引爆点》,能够体会到原汁原味的格拉德威尔风格,翻译者的水平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这本《引爆点》的翻译是值得可圈可点的!如果有机会,一定要找到原著,对照着看,学习翻译者的翻译风格和技巧!

  《引爆点》读后感(十):我没有想起具体的内容是什么

  畅销书的有个特点,刚开始读的时候感觉被这种新颖的角度吸引到,作者也引用了一些社会实验结果来佐证。

  等我来谈感受的时候,我又忘干净了

  大概记得:地铁治理犯罪浪潮,找到源头,清理地铁的涂鸦,

  某款复古风鞋子的流行,广告的作用

  重复播放的视频到一定程度,才能让人们熟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引爆点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