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狂欢至死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狂欢至死的读后感10篇

2022-04-06 03:34: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狂欢至死的读后感10篇

  《狂欢至死》是一本由[美]托马斯·约瑟夫·英格利希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80元,页数:3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台版名为《纸醉金迷哈瓦那》。此书除了是一本精彩的故事书外,也是一本严肃的历史书,甚至也是一本城市研究著作。)

  华勒斯坦说,这是“重大的地缘政治事件”。我们可以说,这个事件其来有自,这是古巴心口如一,奉行国际主义五十年,日积月累所得到的部分成绩。《纸醉金迷哈瓦那》既已铺陈五十年前,古巴革命的事出有因。这篇跋文就勾勒其后五十年来,新古巴的国际主义理念与实践。

  回顾半世纪前的这段过程,我们至少可以后见之明地说,新古巴在建国前两年的摸索,行动于特定结构中,又尽量维持作为改良或革命的进步份子应有的理想色彩与成绩。相对之下,革命已经四十年的苏联在1950年代末已经老化,如果青春期仍不乏理念,此时则已世故,显露为观望古巴的情势多于主动持援,若对比稍后立刻要提及的古巴外交政策,苏联的龙钟老态,更见明显。

  古巴走向非洲

  1959年6月格瓦拉访问埃及之前,古巴高层从来没有到过非洲。次年7月,劳尔(Raul Castro)再次走访埃及,9月卡斯特罗(Fidel Castro)在联合国讲演,铿锵有力,论及非洲问题。再过一年,卡斯特罗于1961年在南斯拉夫与不结盟运动的亚非领导人接触;当年10月,甫于年初加入古巴情报单位的阿根廷青年记者马色提(J.R. Masetti)衔命来到突尼斯,带来卡斯特罗的协助意愿。阿尔及利亚解放阵线从1954年起,就对法国展开独立游击战。1961年12月,古巴送来1500支来复枪、300挺机关枪(回程带回76位伤员及儿童),但没有志愿军。

  “古巴与阿尔及利亚的故事,今日几乎无人复记;惟这是古巴与非洲的第一度主要接触,不但如此,它也是古巴非洲政策的前序曲、预演……日后复制而扩大,相继对葡萄牙多个非洲殖民地的解放运动,亦伸以援手...始于1963年10月的阿尔及利亚经验,其后推演到了其他政府,首蒙其利的是1965年的刚果。古巴的市民国际主义的英雄史诗,就从阿尔及利亚开启。”

  古巴在安哥拉

  古巴对外的医疗援助

  新古巴成立后一年之间,流失许多高等教育人力。其中,六千位医生走了一半。即便如此,早在1962年10月,古巴就曾派遣医疗团队与护士前往非洲。“阿国大多数医生是法国人,许多已经离开”,卡斯特罗解释着,“阿尔及利亚人口比古巴多四百万,但他们的医生,仅有我们的三分之一,或还要少些... 他们身陷的局面,实在悲凉。”响应号召的女青年医生培瑞罗(Sara Perello)新婚未久,她回想当时的情景,“卡斯特罗一说,我们无不感动。”1963年5月,她随古巴医疗团队,出发前往阿尔及利亚。这是古巴技术海外支持团的开始。古巴公卫部长说,“这很像是乞丐助人,但我们知道,阿尔及利亚人比我们还更加需要,他们也应该得到这样的协助。”

  冯建三

  2009年3月21日政治大学走樟山寺·樟湖步道

  《狂欢至死》读后感(二):The End Of The World ——《狂欢至死》,最后的“教父”

  The End Of The World

  ——《狂欢至死》,最后的“教父”

  抛开正义与邪恶的立场不谈,黑手党们经营古巴的故事其实就是人性的缩影,他们因为欲望而获得巨大的成功,又因为欲望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失败。他们亲手放掉自己的敌人,又在末日来临的那一刻,沉浸在“日不落”的幻想当中。历史总是何其相似,他们的故事,难道不会让你想起1644年北京城下八旗飘飘,煤山自缢的一道白绫;难道不会让你思索沉浸在慕尼黑阴谋姑息绥靖的后果当中;甚至是在商业史当中,也会有盲目相信股票市场的上涨的永恒的神话1929年股票市场的大崩盘……我们其实也可能正在经历“狂欢至死”的哈瓦那的故事,只不过身处于历史之中,我们没有看清它的眼睛,被欲望蒙蔽的心也阻挡了我们发现这是这个“世界”的末日罢了。

  y 林怿

  2014年7月13日15:03:57

  写于御庭园

  《狂欢至死》读后感(三):国际暴力团

  借张大春小说书名一用,可惜《城邦暴力团》不是历史著作,中国近代上的“革命与黑帮”故事什么时候才能被书写出来呢?

  古巴

  所以黑手党进入古巴是以古巴成为美帝的势力范围为前提的,可以说是黑帮殖民。

  在国内,黑帮站在政府的对立面,是“非法的”,然而黑社会只是“黑”(动词)社会,不是反社会,黑社会是以合法的暴力垄断者即国家政权为寄主的。黑社会“黑”了社会的结果是他们取得暴力使用权,并以此获取他们的利益。他们没有国家使用暴力的那种合法性,但是他们有使用暴力的实际权力。

  黑帮

  和出身社会上层、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卡斯特罗和切•格瓦拉不同,卢西亚诺和兰斯基都是底层移民出身。

  1902年,兰斯基出生于现属白俄罗斯的格罗德诺——这个地方的历史简直就是一部国际暴力史。用兰斯基自己的话说:“我来自一个波兰与俄罗斯争抢不休的小镇,最主要的身份是犹太人。”他出生的这一年正是以暴力闻名、以暴力丧生的俄国政治家斯托雷平在格罗德诺当省长。十多年后,东欧犹太人在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反犹政策压力下呈现出两种趋势——革命和移民,兰斯基的父亲选择了后者。

  卢西亚诺第一次入狱是因为在青葱岁月从事协助贩毒,所以据他自己说,他后来立下规矩绝不贩毒,而且一直反对小伙伴贩毒。这也是他对后来联邦禁毒局的干涉愤愤不平的原因。一战爆发后,为了逃兵役,他采纳伙伴的建议从妓女身上染了淋病。

  “公司化”和“去暴力化”是黑手党转型的两大特征。卢西亚诺立下规矩:“除了我们自己人以外,我们不杀任何人。如果某些自己人给我们惹了很多的麻烦的话,可以杀掉他,但是必须在理事会投票,一致同意之后才能采取行动,只要有一个人不同意,这是事就算吹了。对于圈外的人则严格禁止下手。”(卢西亚诺自传《最后的遗言》)

  但其实,转型的核心是“合法化”——即与政治权力共生共谋。卢西亚诺自述发迹史的很大一部分就是讲他如何和政府打交道,他的一生沉浮也是取决于他和政治权力的关系。涉及古巴的时候就更明显了,因为黑手党的古巴梦就是:“建立一个‘犯罪国家’,借由这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工会养老基金、公共事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发展出涵盖全球的犯罪事业。如此一来,哈瓦那黑手党就可以利用古巴的‘合法’政府,来保护自己的犯罪所得。”(本书)这也决定了革命党是他们的天敌。

  要实现合法化,唯一的办法是通过合法的人——从警察、司法人员到上层政客——办事。在制定与政界打交道的方针时,卢西亚诺明白无误地说:“在我的账本里,是三党制——民主党、共和党和我们。”“去暴力化”硬币的另一面就是利用国家暴力:“我有权得到警察保护,普通公民纳税,而我直接付钱给警察。”公司化是黑社会经济,合法化就是黑社会政治。

  “罗斯福骗局”之后,1933年在华尔道夫塔召开的西西里联盟会议上,兰斯基第一次向卢西亚诺提出了提出古巴计划,兰斯基当时已经锁定了巴蒂斯塔。对于这个可以摆脱背信弃义的华盛顿政客的前景,卢西亚诺表示支持。巧合的是,正是在这一年,青年军官巴蒂斯塔在罗斯福政府的支持下发动“中士兵变”,并取得古巴实际权力。

  对于促成卢西亚诺提前出狱的“黑社会行动”,《狂欢至死》里的叙述是,二战的形势客观上导致了该事件。即盟军(主要是英美)吃不消德军潜艇的攻击和间谍对纽约港的破坏,主动向黑手党寻求合作,因为纽约港的商业是由他们控制的。黑手党把释放卢西亚诺作为和军方合作的条件,达成协议后,他们协助军方打击德国间谍、提供情报。

  自传则暗示,黑手党为了救出首领,欺骗了军方。他们散布间谍肆虐的谣言,从事破坏活动并嫁祸给德国人,扭转形势的诺曼底号被焚事件也是他们一手导演的,他们又吹风说意大利裔都是爱国者,愿意为盟军效劳。于是吓破胆的军方决定找监狱中的卢西亚诺合作,让他调动小弟助盟军一臂之力。而且黑手党以支持杜威竞选总统为诱惑,和杜威达成了交易——卢西亚诺的那句名言正是在这种情形下说的。

  反正,战争结束后,卢西亚诺因为对美军的胜利作出贡献而获得特别减刑,纽约州州长杜威在获得军方的证词之后批准了减刑。但是,出狱后的卢西亚诺又一次感到被骗,因为减刑的条件之一是他要被遣送至意大利。

  《狂欢至死》读后感(四):曼波再难舞起

  历史总是这样充满戏剧性。

  何塞·马蒂肯定不会想到他所为之奋斗的民主会变成黑手党的天堂。就像古巴人民一样,他们肯定不会料到古巴革命后的境况。

  马斯费雷尔在林肯旅的同袍们肯定也不会想到,与他们一起在西班牙浴血奋战自由战士会走向民主的反面。

  1868何塞·马蒂开始参加古巴独立运动。1895年,何塞·马蒂在古巴革命运动中弹牺牲。从那时起,何塞·马蒂最终能够成为了古巴革命的精神导师。1898年,古巴从西班牙获得独立。一大批事物以马蒂之名名之。哈瓦那的那座戏院也是这样,它被称作马蒂戏院。就像古巴的独立并没有给古巴人民带来行度一样,马蒂戏院所旌表的也并不是何塞 ·马蒂的革命精神,而是笙歌艳舞。贝蒂·霍华德在这里一晚演三场,台上她扭臀摆乳,台下人头攒动。

  盛世就要有欢歌,古巴的黄金时代造就了一支名舞——曼波。

  康加鼓咚咚作响,每一个比索随着响声落入钱袋。觥筹交错,推杯换盏,纸醉金迷。在这种背景之下,热带俱乐部也成为 “人民的俱乐部”。博彩业的壮大,每个人都可以去小博一下,每时每刻都可以去赌一把。古巴的经济看上去一片的繁荣, “民有” 、“民享”似不为过。

  掀开表层之后,底下却是另一番景象。

  古巴的独立并没有给古巴带来多少改变。巴蒂斯塔,这位古巴独立后统治时间最长的人(卡斯特罗除外),就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中。马斯费雷尔也是如此。 “古巴和世界大部分地方一样,法律正义总是斗不过人际关系。”这是巴蒂斯塔学到的教训。马斯费雷尔说, “这里人人者都是帮派分子,你能指望谁?这里是古巴,不是欧洲。”

  所以,尽管在巴蒂斯塔的治下,古巴欣欣向荣,哈瓦那也成为世界级的都会的,古巴人民的生活水平领先于加勒比,与整个拉美相比也毫不逊色;社会却慢慢的分裂为两条线:“一条属于卡斯特罗与革命”,“一条属于哈瓦那黑手党”。古巴就游走在这两条线上。

  1958年,黑手党以排山倒海的钱潮淹没群众意志的努力以失败告终。卡斯特罗的七二六运动组织获得了最终的胜利。按下革命胜利的后的情况不表,黑手党就这样被扫出了古巴。马蒂戏院的曼波演变成了仓皇的脚步。

  (by 嵇嘉理)

  《狂欢至死》读后感(五):盗亦有道

  小说属于非虚构文学,内容翔实,描述了黑手党与独裁政府相勾结,将古巴变成了赚钱机器的前因后果,以及这种醉生梦死的疯狂如何被古巴革命所打破;人物众多,涉及到黑手党头领、政界新星、电影明星、作家等各行各业,他们跟黑手党或者黑手党一手创建的哈瓦那产生丝丝缕缕的关系。

  这本小说也可以说是揭秘了各号人物的发家史,其中包括代表犯罪集团势力的黑手党教父兰斯基、代表独裁统治的前总统巴蒂斯塔,以及代表崛起的新兴势力——古巴革命领导人卡斯特罗。下面就从这三个人物入手,分析一下他们在小说中扮演的角色。

兰斯基

  小个子,因为不屈服于当地暴力的不俗表现,引起黑帮的注意,后来顺利进入黑手党。早年遇到他的人生导师——莫瑞特,跟着他学了不少本领,比如说分散投资,“将犯罪所得投入各种各样的领域,如将贩卖私酒所得运用在服装业、点唱机、糖浆原料、工会诈骗、房地产以及最重要的行业——赌场赌博的每一个领域。”之后便逐渐在黑手党中崭露头角。

  他本身性格内敛沉稳,做事低调,不留下把柄,对生意的兴趣大于杀人,关键时刻狠辣,有远见,这些性格都让他在黑手党中不断脱颖而出,为他在古巴大展他的宏图埋下伏笔。

  关键时刻沉得住气,确实是要做大事的料啊。他如果在正常行业上发展的话,应当也会成为一代传奇人物,只是犯罪事业的发展让他蒙上了一层不被社会认可的偏见。

  兰斯基一直耿耿于怀的,就是他的黑手党首领的身份,他想要成为的是被大家普遍认可的商业大亨,他也极力推行一种有规范的商业行为,只可惜这是在赌场或者是夜总会之类挑战人性盲区的场所之上的。注定不能主流社会所接受。

  也算是一代枭雄吧。

巴蒂斯塔

  他在文中被称为是“漂亮的混血儿”,在从军的时候不断被提拔,到后来成为古巴的实际掌权人物。他被认为是“仁慈的独裁者”,一方面他和兰斯基合力将古巴打造成一个允许赌场、夜总会的犯罪国度,另一方面,他做了很多有利于古巴人民的事情,给世界一种假象,即古巴在他的带领下各行各业欣欣向荣,不断吸引更多的外部投资者。

  看小说中,对于卡斯特罗一伙革命道路的记载,着实有趣的很。他们在革命初期犯下过很多乌龙,看起来经验非常不足,比如以为船进水了,就把船上不多的粮食都扔到海里,减轻负重,没想到只是船上的一个水龙头忘关了。饥肠辘辘的他们上岛之后向当地的农民讨要食物,转眼被当地农民举报。他们在逃亡的过程中,因为一边吃甘蔗充饥一边吐甘蔗的渣,让政府军不费吹灰之力找到了他们。这样种种行为,都让人觉得这群人在过家家,怀疑他们是否真的能够推翻那么强大的古巴独裁统治。

  但是这群在革命初期玩笑百出的童子军,还是取得了古巴革命的胜利。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他们一直在坚持。他们虽然在初期的时候,犯了很多错误,力量也确实很弱小,大概只有二十来人,但是还是很聪明地从政府军的行为中,师夷长技以制夷,比如说政府军会控制古巴人民信息获取的渠道,他们也从中认识到信息传达的重要性,学会虚张声势,在外面来采访的记者面前,表现出他们纪律严明、有一定武装力量的假象,不断给古巴人民信心,吸引更多人加入他们的阵营。他们就这样不断尝试学习,在错误中成长,逐渐壮大了反抗军的力量。况且那时候他们刚好处于历史变革的特殊时期,这也是我要讲的第二个方面是时势造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当前的独裁统治的矛盾日益增长,古巴人民迫切需要一支能够代表他们利益的武装力量,帮助他们从独裁统治中解放出来,赶走这批将古巴弄得乌烟瘴气的黑手党,让古巴重回古巴人民的手中。这时候有这样一支队伍出来,是顺遂民愿的,是顺势而为的。

  我其实有种非常唯心主义的观点,就是关于势的看法。势是趋势,反映了一种意愿。这种意愿会助长某种神秘力量的发展。当这股神秘力量发展到某种程度时,会反作用于意愿,帮助其实现。

  也就是说,当古巴人民反抗巴蒂斯塔独裁统治的意愿越来越清晰的时候,旧的统治一定是会被推翻的,只是卡斯特罗刚好走到了这个历史节点。反观卡斯特罗在取得古巴革命胜利之后的表现,也无法说让古巴人民从此过上了好日子。他最大的贡献是推翻了旧有的独裁统治,为什么说是贡献,因为这代表了古巴大部分人民的利益。

3.

  兰斯基从古巴撤退后,经营惨淡,虽然外界传言他有上亿身家,但实际留下的财富却只有区区几万美元。也就是说,随着他的古巴梦的破灭,他也惨遭滑铁卢,所剩无几了。相比较在鼎盛时期,他是古巴的第一号人物,然而排队结束后,一切化为一场空,不禁令人唏嘘。这是一场短暂的狂欢派对,曾经他们在古巴建立了他们的娱乐帝国,但最后还是被奋起反抗的古巴人民推翻了。这在黑手党的历史上,应当是前无古人,后也难有来者的记录吧。这也让我在读完之后沉浸在一种强烈的失落感中。通俗的说,折腾来折腾去,最后还是什么也没有,倒不如寻常百姓家。但从另一种角度看,人都有一死,重要的是经历。他们曾经创下的黑手党帝国,足以在历史舞台上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即便不一定是以客观的角度,也是被写入历史,为无数后来人所想象。

  最后还是附上小说中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这刚好也是小说的结尾:

这些人曾经梦想建立一个庞大的犯罪国度,能够操纵总统选举、影响全球经济。在他们的全盛时期,黑手党似乎无所不能。这就是当年古巴的意义与价值:政治操纵、贪污横行、光彩夺目的歌舞表演。黑手党一度拥有这个地方,后来却被古巴人民的意志击退,只能接受残酷的正义。他们梦想哈瓦那是一场永不结束的派对,然而派对终究还是落幕了,之后的宿醉更是无比难受。

  《狂欢至死》读后感(六):梦与醒、罪与罚

  本书作者笔力深厚,写作扎根人性,在史料扎实的基础上塑造出了各色令人信服的人物形象。尤为有趣的是,他以略带反讽的笔调书写哈瓦那黑帮大佬们的悲剧“英雄”史诗,字里行间道尽一个时代的繁华与悲凉。读完令人怅然若失!

  《狂欢至死》读后感(七):嫉恶如仇 永不妥协

  莫瑞提这个人,后来在基福弗委员会调查黑手党的罪行时,因为在法庭上口无遮拦,引起了黑手党朋友们的反感。不久之后,莫瑞提就在餐厅里被乱枪打死。这是黑手党处理内部纠纷时的惯用方法。

  威伯尔•克拉克老先生,是一位成功的酒店经理人,满头白发,和蔼可亲。他长期与黑手党老大迈耶•兰斯基有生意上的合作关系。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仅限于合法的酒店经营而已。以常理推测,克拉克不可能完全不知道兰斯基的身份。然而,在基福弗委员会控诉兰斯基的听证会上,克拉克老先生一口咬定自己对兰斯基的真正身份毫不知情。无论控方怎样冷嘲热讽,克拉克笑呵呵地就是毫不松口。

  控诉人在法庭上指责大律师波拉可夫曾经为罪恶累累的黑手党老大卢西亚诺辩护,是丧尽伦理准则的可耻行为。波拉可夫立即慷慨激昂、道貌岸然地反驳说:

  “如果有这么一天,我们可以将一个人摒弃在法治正义之外,那么我们的自由也就荡然无存。弱势族群、社会边缘群体与名声欠佳的人,比那些所谓的正派人士更需要法律的保障。我不必因为自己代表某位客户而向阁下或何人道歉。”

  控诉人被气的够戗,与大律师乱骂一通,然后这场法庭辩论就结束了。至于这场听证会的主题原本是要控诉兰斯基的,这个目标却变得不重要了.

  特拉菲坎特,在这本书里,是仅次于兰斯基的主要人物.律师雷甘诺曾经为特拉菲坎特服务数十年.后来,雷甘诺写了回忆录《黑手党律师》。《狂欢至死》多次引用雷甘诺的回忆录内容。两人交往的初期,雷甘诺十分佩服特拉菲坎特的为人,认为他是一位本领高强、快意恩仇的英雄人物。

  其实,我们发现,对于黑道人物们的这种浪漫想像,也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后来,慢慢地,雷甘诺与特拉菲坎特的关系渐渐地疏远了。这位黑帮大哥成为了永远笼罩在雷甘诺全家人的头顶上的恐怖阴影。

  雷甘诺的儿子回忆说:“你永远忘不了那双眼睛,看着那双眼睛,你会看到邪恶的真面目。”

  年青的卡斯特罗,出身于富裕之家。他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好学、独立思考以及执著探索的精神,意识到政治腐败与军人强权是古巴人民一切痛苦的根源。于是,卡斯特罗就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推翻军事强人的革命斗争之中,并且取得了成功。

  卡斯特罗的故事与这本书的主题看似关联不大,卡斯特罗推翻了巴蒂斯塔的反动统治,而巴蒂斯塔的垮台,摧毁了黑手党在古巴事业的根基。如此而已.但是,此书仍然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卡斯特罗的故事,赞美之情,溢于言表。那么,作者最为推崇的,就是卡斯特罗疾恶如仇、毫不妥协的战斗精神。

  《狂欢至死》读后感(八):乌龙革命者

  早前读古巴史,对其中描写古巴革命的段落深感兴趣。那本《古巴史》的作者在序言中写到:“革命并非一帆风顺……在圣地亚哥,我同一名来自东德城市莱比锡的年轻教授进行了交谈,他在早上7点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他沮丧地发现,没有一个古巴学生在这个时间能睡醒。”

  后来我去了古巴,看了哈瓦那的革命博物馆。觉得博物馆里的那些惊心动魄的革命情节和外面那个慵懒而纸醉金迷的哈瓦那老城根本就是两个世界。

  黑手党的故事固然有趣,但我的注意力仍被书中写古巴革命的内容深深吸引。比如其中有段写卡斯特罗乘船回古巴领导革命的,读来真是让人对这些革命者深感敬佩。

  1.卡斯特罗流亡墨西哥后,买了一艘旧船,一群革命分子唱着古巴国歌浩浩荡荡向古巴进发。不料路上遇见风浪,一群人在船上吐得东倒西歪。作为随军医生的格瓦拉发现,船上居然没有一颗晕船药。

  2.这艘旧船一度开始进水,为了减轻船重,大家把补给扔进了海里。后来他们才发现,所谓的进水只是因为一个水龙头没关紧。

  4.好不容易登陆时,饿得半死的革命者们根本分不清东南西北。格瓦拉在回忆录里描写当时的情况,说他们不是靠岸,而是发生了海难。

  5.卡斯特罗在路上遇见一名穷苦农民在煮早餐,便对他说,别怕,我是来解放古巴人民的。农民兄弟大概觉得这人是疯子,安顿好革命部队后,直接找乡村卫队报了案。

  6.革命同志们撤退时又饥又渴,行军时边走边啃甘蔗,还沿着撤退路线完美地吐下了方便被跟踪的甘蔗皮。

  7.革命军在休整的时候被乡村卫队追上,八十二个登陆者只剩下十二个。

  历史真有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