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图读后感10篇
《浮图》是一本由简直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浮图》读后感(一):文人梦
我喜欢看那种很用力的小说,可以用各种描写铺陈来让作者不再是万能的神,让读者相信自己和作者一样都是看客,都在观望同一个故事,然后共同思考,得出这样或者那样的结论,甚至没有结论。
这部小说,能看出作者想要把自己的经历和愿望,通过乌托邦式的浮图县来表现,又想让三个当下的年轻人,寻找各自存在的价值和感情归属。作者很努力,但还是没有触动我。
比如,三个人物都太形象化,没有细节描写,心理都是作者透露出来,又或者是一眼看穿的。貌似合理的私奔,对浮图县无法自圆其说的解释,结局突然的另一种可能,都说明作者的功力不够深厚。
《浮图》读后感(二):梦醒千年:归向文明的思恋
生命中有一种流亡,毋宁说是在看似南辕北辙之后,用背离来完成的归向。木心先生临终写道:“向世界出发,流亡,千山万水,天涯海角,一直流亡到祖国、故乡。”我们或许有过思古的幽情,也感叹过人心不古,然而当我们重回汉语中去找寻失落的文明,去找寻上古天人合一的淳朴遗风,却会发现,原来这一切并非只是另一维度的存在。
《浮图》给我们讲述的恰恰是这样一个故事,初看无非是三个人一起自驾远游,却迷途误打误撞闯进了一个桃花源式的社会,名为浮图。然而它并非如桃花源般建立于时空的断层之上。浮图人清晰地知道外界的变迁,技术更是不逊于外界的更新,并将中古体制与现代约法完美融合,呈现出多元的包容,唯一不变的是世道人心,是存留至今的中华文脉。这恰恰便是那文明如风吹花开,在现世的春风里独有自己的法姿。无需时间的倒流,时间只是短暂的凝固,而后又缓缓流动,天地依然如来时的模样。
看似是一个理想化的社会,然而却并非乌托邦,因为它的根基在深厚的中华文化里,作者只是在给我们重现一个礼乐盛世,被我们在西化中遗忘的前贤教诲。人心会思慕往古,却是只有踏入去往未来的河流而无可选择。就如胡兰成先生所说:“你不生今世生何世?你不要此身要何身?你要与世人同死共生。”我们终究是无可拣择,而对之亦是要报以人世最大的谦逊。暂时的逃离也绝非一劳永逸,书中浮图书院的令狐教授,同样说如果有一天浮图本身的存在,也不会再有意义,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一天。如果说浮图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暂时居所,那么我们又何尝不希望生活在一个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浮图盛世?
浮图人可谓是与天地自然共生而和谐无间,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今日已可谓是奢求,此中更有浮图之外刘剑父亲刘公因反对建坝水电项目而遭夺官入狱,经人营救获释后不久亦是郁郁而终。刘公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保护了自然环境,也令浮图安然无恙,中华文脉一息尚存。他被无形的权力之手推开与流放,却在浮图获得了永生与归宿,即使世道幽微,这文明的根柢却给予了对传统文化深情者最好的容留。
小说的结尾,作者在构建了这个理想浮图的同时,也用另一种方式在消解。如果说作者构建了一个“中国梦”,那么他立刻又急急地唤醒梦中人,不让读者沉溺于梦中太久。也许梦境醒来对于读者来说过于残酷,但即便是梦境同样存留于人世的真实,我们亦同样没有理由不相信它存在过,那是礼乐文明在我们心中的投影。只是早已存储在云端,只等时间再次流动,历史的断点会趋于弭合。
或许大梦初觉,我们才知道其实梦并不在别处,三人的情事只是一场缘起,尽管有婚外的私情,有恋人的私奔,有意外的再续前缘,而这一切都远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般狰狞而扭曲,相反我们如同在倾听一曲上古“思无邪”的歌谣,又依稀可见五四时代的遗风。中国的传统里,原本便是发乎于情,止乎于礼。两情相悦,两心相知,让刘剑决定回到青青的身边,即便她的个人情况始终蒙着朦胧的面纱。不再辜负缘分,只有对现世的珍重,而这一切并非是出于移情别恋。男女之情本来亦可以是如此清洁而欢喜,条达而豁然。
看似三人戏谑闲话般的开头,到结尾收束却庄重如斯。浮图一词本身已带有佛教的意味。而书中又何以将此地命名为浮图?末尾刘剑信中提到“归来开放计划”,无疑,他与青青也将会为此计划而携手并肩。浮图人愿以数十万人的福祉换十数亿人重回文明盛世,此中亦是怀有一份悲悯之佛心,自度度人,若得以化身千万亿,便是度化世间芸芸众生。中华风物,汉唐气象,他们并未安于独享,而是期望有一天将其重新呈现于国人面前,令其在中华大地上普世而万古长存。文明不是狭隘的占有,那是西方人私有的理念,而众生若能生活在如此“和乐且湛”、天人无违的承平之世,谁又不愿得而为之?如果说西化浪潮已将传统文化冲击殆尽,那么中华文明则是在汉语文明里归隐山林。退下庙堂,汉语的江湖里它可以游走自如,而终期于复出。
看是浮图一游,实则似梦非梦,亦真亦幻。悠悠人世,是否到此时犹大梦沉酣?但梦有时却比现实更有着一份真实罢。即便世情冷暖变迁,又何尝不是人们自家心地的投影?书中有着人间情事,有着文明大业,却两不违和。其实人与文明,又何尝不可看作是恋人的关系,倒令我想起了朱天文《淡江记》中所说:“我是只向中华民族的江山华年低语。他才是我千古怀想不尽的恋人。”
《浮图》读后感(三):一个故事,一段回忆
想起2011那年,我在微博上关注了一位叫简直的人,开始他总发些犀利、绝妙的言论,到后来他开始认真地写起小说。从那时起,我也一发不可收拾的每天跟进他的小说连载,早上一睁眼头等事就是刷新微博和财新网,直到如饥似渴的读完才心满意足的正式投入自己一天的开始。
简直的小说连载非常有新意,那时每篇小说都会配一段片尾曲,到现在我还能一一记得,《what a wonderful world》《speak softly love》《Serenade》《I cry》《勇敢一点》等,现在耳边偶尔响起这些歌曲,我都会联想起当时阅读小说故事时所带给我的意境和心情。
2012年6月《我想陪你去麦加》出版,2014年5月《浮图》出版,时间过得好快,每本书都像时光隧道一样,把当时的惊喜与心境传递到现在的这个时空来。回望那时26岁的自己,有这样美丽的故事陪伴,想来并不孤单。
在这里留一句祝福,希望正在拼搏创业的简直能早日完成改变世界的梦想,然后再次退休继续搞创作!
《浮图》读后感(四):发人深醒的文化反思
问题二:为什么一个封闭千年的社会反而会比开放自由的文明更加开明、先进?
读此书的读者,作者一定是在立志告诉我们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另外怀着某种文人情怀的作者对于当代,对文化传统,以及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信念的不复存在的惋惜也让我们明白我们现今的社会问题出在哪里。
首先,中国自古的文化传统里,有的思想就是非常先进的,但是由于某些社会的发展变迁,那些好的方面,好的文化传统,反而被糟粕取代,没有很好的传递给现在的人民所以才会出现以上两个问题。那么究竟是作者笔下的浮图社会更符合如今当代应该发展的方向,还是应该另辟蹊径?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事。
其次,封闭千年的社会,没有外界的破坏文化更好的传承了下去,而外面的世界变数太多,比较小的社会,团体来治理会比一个多民族多传统的国家好管理的多,所以一切在合情合理中又凸显的非常不同。
书中提到的文庙、古籍以及各种当年应某些事件而摧毁殆尽的文人墨宝,惋惜之余,也让大家明白随着历史的车轮轨迹发展下去的是定数,有些事情是没有后悔余地的,也更让人明白,堂堂的华夏文明,就是因为文化的断层,愚昧的人,干了蠢事,才走向如今的发展轨迹。更加从侧面反映了一些基本问题:就是人一定要读书,一定要明事理,懂文化。愚昧只会让人蛮横无理,干出一大堆蠢事而已。
最后,希望读完此书的人,此后都能真心读书,不是为了炫耀文学文采,而是真心学礼仪,只廉耻,而后勇吧!
《浮图》读后感(五):一个理想的中国
这个小说讲的是一个现代版的桃花源记的故事。
有讲儒家文化和现代的民主政治、立宪制度的结合。有讲生态环境与人类的对立和结合的关系。有讲一种民主的政治和文化体系。也有讲服装、敏感词、书院、先贤祠、爱情……当然也有所谓“外面的世界”的冷漠、卑鄙这样的事情的反衬等等。
这些都不是重点。
我个人猜测作者想表达的可能是讲一个:假如没有文革,没有近代史的外国入侵(甚至再前一步,所谓的“崖山之后无中华”,我们假设宋朝之后汉人依旧还是被一个汉族人的朝廷统治),汉文化没有受到任何所谓的断层,那么中国现在可能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况?儒家的文化积淀和现代的民主政体会不会有一个结合?儒家文化所强调的“民贵君轻”和西方所强调的民主、人权会不会有一个好的契合点?我们现在的生活、信息会不会更自由更开放?老祖宗传下来的人与人之间相联系的规则或者说礼仪和这种现代的科技化社会相结合会产生什么样奇妙的变化?
我觉得这真的是一种很好的设想,不一定就如同作者所叙的向好的方向前进,毕竟本书是屏蔽了关于权力身份地位等等一些人性本身缺点的讨论。
书中讲的是一个小的与世隔绝的理想国。
浮图一方面保留了大部分汉族文化和礼仪和建筑和服装和器具以及说话、交流的方式,大多都是比较淳朴的古民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又与时俱进,包括政治体系、服装、科技等等。
而人也各司其职,文人干文人的事情,佃户干佃户的事情,如果某天社会的贫富差距能够缩减到一定的程度,说不定能发生这样的事情。
书中主角刘剑,大纲,小迪三人。
刘剑是一个搞金融的,事业上小有成就。中年时相亲结成了一个相对“客观”的婚姻,妻子最终背叛。父亲因为得罪富商而进入监牢,后郁郁而终。总的来说,没有强烈的社会认同感,所以感受到浮图的美好之后毅然决定留在浮图(陪伴蓝青青或者所谓的归来开放计划)或者去追寻心中的浮图圣地。总之是一种对社会不满,而寻求解脱的一个人。
大纲可能是一个现代典型的中年男人的形象,对家庭负责,但是又在外拥有“爱情”……
小迪作为大纲的“地勤”,其实是有真的爱情因素的,但终究也只是一个人去拉萨,新生?
《浮图》读后感(六):以梦为马——浮图,尘世之中的桃花源
浮图,历史上的一块飞地,大约位于陕西和甘肃之间的一个县城,类似于一个现代的桃花源。自宋代以后,浮图县脱离了中央王朝的管辖,独自发展下来。浮图县的人保留了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但也随时吸收了外面世界的生活理念。浮图里的人可以到外面学习考察,但外面的人需要受到邀请才能进入浮图县里……
无论你看图中的任何位置,它都显示周围一个由你确定的半径的标准圆形,没有明确的地理边缘。即使你把地图划拉到县域最边上,它显示的县界也是一条圆弧线。换言之,这是一个完全隐藏了浮图县地理形状的地图。地图上的山地和河流还会随时移形换位,你可以顺着一条河一直看,它不会变形。如果你点击北边的另一条河,刚才你看到的这条河就会变成你新调出来的河流的北边。被群山、森林和河流包围起来的市中心,则基本维持相对位置不变……
怎么样,听起来有没有那么点儿玄幻的感觉?连名儿听着都那么玄幻。是的,浮图。一个地图上不存在的地方,却又那么真实地运转着。
它是真实存在,也是一场梦境。
清晨,从面对着雪山草甸的客栈醒来,随处可见的木石建筑,皆有千年以上历史,那里,政治清明自成体系,住户皆文雅可观,自成风景,不管男人女人,都似乎从古书之中直接走出来。简直用短短百余页文字构建的桃源,比现实世界更击中人心。明知是梦,也不愿醒来。
好久没有这样的阅读体验了。简直的《浮图》,开篇是典型公路小说味道,略过之后,在高速公路上出岔子开始,渐渐有些意思了。读完后,竟会觉得失落,恍兮惚兮。简直预设了2030年为归来开放计划的实施日期,但愿这样梦境般美好的世界,在我有生之日能够见到。
《浮图》读后感(七):王怜花:替天行道——《浮图》猜想
替天行道——《浮图》猜想
1. 云图
一本小册子可以有多重要?托马斯•潘恩的《常识》曾经回答过这个问题。那么,这本名叫《浮图》的小册子有多重要呢?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浮图》不是什么:
《浮图》不是公路小说,虽然开头有点像;
《浮图》不是言情小说,虽然看上去有小三、有私奔、有久别重逢;
《浮图》不是乌托邦小说,虽然看上去很像,但浮图确有其处;
那么,《浮图》是什么呢?
《浮图》至少是一种可能性,是可能的云图——存储在云端的无数个浮图——之一。
:背景知识:
A.浮图:
A1.又名“浮屠”,佛家用语,一种用来装舍利子的塔盒,在陕西法门寺可以看到出土的。俗语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就指这个;
A2.《浮图》,一本书的名字;
A3.一个县名,按照《浮图》记载,位于陕西,但也可能是在其他地方。
.@简直:
1.《浮图》的作者;
2.《我想陪你去麦加》的作者;
[《浮图》和《我想陪你去麦加》互读会更有趣,比如,《浮图》中提到的石老板酒楼,详情请参读《我想陪你去麦加》一书所收录的《米兰的饭局》]
3.执业律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4.投资公司董事长;
5.盗梦者。
2.盗梦空间
中国问题和中国道路的主要纠结在于:农业文明时代的悠久传统是否能和工业文明时代的制度成果完美融合?浮图县是一个实现完美融合的成功案例。
在农业文明时代,汉语文明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儒家的价值观和法家的霹雳手段完美融合的专制制度,是农业文明时代交易成本最低的国家治理制度。
农业文明没有增长的概念,靠天吃饭,短缺是最大的内部敌人;没有热兵器,北方游牧民族的铁骑是最大的外部敌人。族群的生存和繁衍压倒一切,因此,能够有效维护族群生存和繁衍的专制制度成为必然选项。专制可以带来最佳的效用,也一定导致最坏的结果。面对内、外部敌人,专制的高效属性和动员能力是族群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基础,因此成为唯一选项;而专制导致的最坏结果,成为必需的代价。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后,增长和繁荣成为可能和现实,过剩第一次出现在人类面前,短缺不再是人类首要的敌人,而专制必然导致的最坏结果——极权和暴政——逐步变成最大的敌人,因此避免最坏成为人类趋利避害本性驱使下的必然选择。自由作为价值观、民主作为手段,成为工业文明时代的制度成果,其代价是交易成本较高。
我们知道,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后,汉语文明就再也没有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汉语文明在本质上依然是农业文明。现在,浮图县作为完美融合汉语文明悠久传统和工业文明制度成果的成功案例,如果可以复制,那么,我们可以说:时间开始了。
因为,可复制的浮图就是云图,就是中国梦。
3.云上的日子,或阅后即焚
一本书有自己的命运;
一个族群有自己的命运;
天佑我们,或者我们自求多福。
温榆河畔/2014.2.22
——————————————————
王怜花为《浮图》所作序言
《浮图》读后感(八):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处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处属于自己的桃花源,但这桃花源究竟是主观的,是虚无的,如浮图,似沙画,但却又客观的,真实地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
而对于不同的人而言,一千个人的眼中也同样有着一千款桃花源。对于ice age里的松鼠而言,桃花源就是那个满是松果的岛屿,对于陶潜而言,桃花源就是那个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的小宇宙,而对于作者而言,桃花源却是一个物质极大丰富、文化极大满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同社会。在作者的笔下,我们看到了我们所要追求的未来,而有趣的是,这未来其实就是我们所推倒的、拆除的过去。
正如小说的最后,大纲所想的,他觉得自己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究竟哪一封信更接近真实。理想有时候看起来如此真实,真实到让我们分不清现实,但毕竟那只存在在我们个人或集体的臆想当中。刘剑在第一封信中说自己回到了浮图,投身于浮图回归开放的事业,中华文明重现的事业,而在第二封信中,他去往草原深处,去青海湖,走遍名川大山,在崇山峻岭,山高水长之处,去寻找他的浮图。其实大概两者并不矛盾,只不过前者存在于刘剑的心中,而后者却是现实生活,是前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映射,是途径,是方式,而前者却是目标。
其实一直看到三人误入浮图的时候也没有想到情节会向这么宏大的方向上发展,一直以为只是男女情爱范畴内的故事,故事最吸引我的地方也正是在于“误入桃花源”的这种桥段,如果少了这一桥段作为嵌套的话,这篇小说就会像文中刘剑留下的第一封信一样,也许让大纲觉得昏昏欲睡。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处属于自己的桃花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桃花源情节,也正是这种情节才使得这篇小说一下子就打在了我的心上,让我能够想起自己心中久久未曾记起的那一处地方,然后去往草原,走名山大川,踏崇山峻岭,看山高水长。
2012-08-1910:4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