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跌荡一百年》(上、下)(全二册)》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跌荡一百年》(上、下)(全二册)》的读后感10篇

2022-04-06 03:35: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跌荡一百年》(上、下)(全二册)》的读后感10篇

  《《跌荡一百年》(上、下)(全二册)》是一本由吴晓波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009-1-1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跌荡一百年》(上、下)(全二册)》读后感(一):起伏跌荡的,是民族命运,更是一条条的个体生命

  百年企业史,也是百年国运史。在传统思想与西风东渐的碰撞之中,在内忧外患与潮流汹涌的激荡之下,一代代国人的奋斗与抉择,牺牲与劫掠,混杂着刀枪与阴谋,泪光与血迹,读来惊心动魄,又不胜吁嘘。

  这本书的着眼点是人,不是工厂中一台台的机器或者统计局公告出来的数字,这个特征是最为重要的。历史演进,或有其规律,潮流浩荡,自有其起伏,然而在所有的规律与起伏背后,在各种各样的数据,客观或主观的结论之外,我们往往忽视了历史中的个体,那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及其所经历的悲欢沉浮。

  或许我们也关注那些站在历史关口,方寸间影响了历史进程的人,但在关注这个人的时候,我们所真正关心的,说到底还是历史这个大而泛的词语,不错,我们甚至连那些被称为“伟人”的人也并不关心,规律如铁一般生硬,潮流如火一般无情,在“历史”这头巨兽的彳亍、踉跄与奔跑之间,谁都无意留心那些附在它身上的皮毛。

  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以一个个具体的人物之悲欢起伏作为着眼点是那么重要。领袖的大手一挥,四海之内就无数人家残业破,子散妻离。我们已经看惯了领袖的大手了,并也在这大手一挥,人头滚滚的历史剧情中尝足了人血馒头的美味,那就来试试新鲜的,恐怖的,刺激的——领袖的大手一挥,你我的人头落地,一切经历过的,期许着的,所爱着的,所恨着的,都随风而去了。

  (早上读媒体札记,念人群之无知如此,故生偏激,以致离题万里。)

  《《跌荡一百年》(上、下)(全二册)》读后感(二):保持独立思考

  本书还是不错的,作者从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了近一百年中国的发展变迁。作为中国人,看到这样的书,一般会激动不已的,因为书中有一些激昂的文字和爱国情怀,甚至包括一些对“国贼”的鞭挞。

  但是有个问题是,在作者这些激昂的文字背后,读者需要自己独立地思考。为什么这样说呢?我认为历史是多角度的,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单独论述都是偏颇的,尤其是在没有特别全面全局的统计数据做支撑的前提下,举一些特别具体的例子。写字的人当然是有自己的见解的,传播他或她的见解是写作的目的,但是作为读者却需要在堆出来的文字中找到自己的观点,不能在别人的思考中虚假的快乐着。

  对于个人来说,我的感悟如下:

  1. 无论是何时,总有理智清醒的人,为了理想或者这个国家贡献自己,也总有一些能人,利用各种机会,只管自己的荣华。各种生活方式不同,全凭自己选择。

  2. 一个地方(或者国家)的发展,需要能人去经营,例子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之前不敢想的人,慢慢变得敢想,敢做,然后才能慢慢变革。但是能人承担的责任和风险也变大了。

  3. 人人喊打的“罪人”是怎样练成的?不要因为别人喊打,也觉得这是个罪人,你有没有真的分析为什么罪人会成为罪人,是民族的罪人?还是某个政治团体的罪人?他的所做所为,换了你会怎么做?先不管你有没有李鸿章的才干,也不管你有没有他明知“必死”也不得不为的气魄,换了是你,在当时的背景下,你会怎么做?你能不能清醒地看历史?

  4. 文人也许真的不如实干家有用,提高自己的才干吧。

  《《跌荡一百年》(上、下)(全二册)》读后感(三):老翅几回寒暑

  1870年到1977年的中国百年企业史其实是整个中国社会的百年史。

  从封建到殖民,从抗清到抗日,从满清专制到政 党专制,从列强瓜分到军阀混战,从一个黑暗的黄昏到一个破晓的黎明,又从这个黎明走向另一个黄昏,曲折徘徊,整个国家像是一个被命运捉弄的戏子,本色出演着自己的无奈和无助。

  时间尚早,很多问题还不是盖棺定论的时候,因为此时此刻的我们仍然受到几十年前甚至上百年上千年的一些当政者决策的影响,既包含制度上的也包含思维上的。

  企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变迁,有的因势利导,有的牵强附会,有的被埋葬又重生,有的向死而生又彻底湮灭,有的生生不息,直至今日。唏嘘之余不免做出沧海桑田世事多变的感叹。

  这些名字背后的人生,在风雨如晦的共和国成长史上,区别于那些冷漠数字,带给我们的是温暖的启发。

  吴晓波尽量用精确的数字来客观地表达这一段历史,谨慎地使用一些主观表达,这是一个学者的素养,他尽量带来真相,或者说带给我们最大的真实感。

  但是仍然有一些很主观的东西让我动容,我把它看作是吴晓波的人文情怀,他不是在写冷冰冰的研究报告。

  比如李鸿章的《绝命诗》: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国事衰微,老臣凄切,与当初的“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形成何等夸张的对比,世事维艰可见一斑。

  再比如张謇曾言: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却不与草木同腐。故踊跃从公者,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

  吴晓波评论说“斯人眼光与胸怀,实为百代仅见”何曾偏颇,这是一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胸怀,今日之南通,是否还能觅得当年状元企业家的一丝踪迹,不得而知,可是他的这种精神,一定会在这片土地生生不息。

  又比如那个留下了光亮的人:顾准。

  “顾准最终成了那个没有到达目的地的人,十多年后,他被认为是一个‘卸下肋骨点燃光明的烈士’,他用自己的苦难讲诉了生命的坚强、丰富和宽广,讲诉了绝望的不存在。自1952年之后,他就被那个时代所抛弃了,随后的22年里,他的生活凌乱而惨淡,他的身份卑贱而可鄙,他的声音低微而怯弱,他被昔日的同志所厌恶而显得多余,但是最终,他的存在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后一抹尊严。”

  我大清早起,站在人家屋角上哑哑的啼。

  人家讨嫌我,说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讨人家的欢喜。

  (胡适《尝试集·老鸦》)

  《《跌荡一百年》(上、下)(全二册)》读后感(四):原来我们一直在被遗忘的角落

  连续把上下看完,简直有点入迷的节奏! 很多触动,读史反思现在让自己保持清醒!特别看完 中国 后,一个很强烈的的震撼就是目前广大农村生活真的比不上1972年中国的城市,但从物质 衣食住行 医疗教育等软硬件都没法比,更别谈精神层面了!

  其实,想想从小到大童年记忆,学习回忆中对比,看看曾经身边的同学邻居,心里侥幸自己能读上大学,哪怕相当于扩张前中专的大专,至少让我有勇气来到大城市尝试追寻自己的梦想,哪怕还是那么遥不可及!但心里更多的是沉重,甚至有点悲愤,我开始从更多角度思考分析问题,自己自己那么努力做却总是收效甚微,当终于有机会了解其他人生活,发现自己曾经那么拼命得到的别人早已习以为常,去追求我们还没想到的生活了!为什么同一个地方,甚至做一样的事情得到的结果差距那么大?

  我也曾无数次告诉自己按照那些“对的道理”去做事生活思考,相信这个世界是公平的等等!可是,即使我很乐观对待生活遇到的困难,生活的种种事情依旧让我这个暂时还保持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产生一些怀疑的想法!从小看新闻 听广播 听那些外面回来家乡的“各种吹牛”点滴满足饥渴的好奇心!

  慢慢发现原来我们仅仅能接触的外面的世界,其实很多时候永远是别人的世界,即使我们再向往 能得到的依然的现有所能拥有的生活现状!即使他们比我们懒点,付出少点,依旧可以过得很滋润,不会像我们那些为了每个月的房租发愁,每次吃饭掂量着价格,哪怕去到繁华地段勉强任性放纵一两回,第二天也要有意识吃便宜点平衡一下,辞职没工作时,不敢让家人知道,怕担心更怕叫回去家里; 春节回家总是心情很复杂,特别到了适婚年龄还没恋爱,亲戚“热情”推荐(哪个女的很听话,进厂工资每个月都寄回家给父母很听话,(他们不知道我们需要的不是“听话”,他们不知道我们真的不敢随便开始,特别是跟城市或者条件好的,怕辜负别人,哪怕在听说的丰富多彩,自由浪漫的城市上班))他们始终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几十年如一日!也总是无数次用无数的例子激励自己一切会好的,但是慢慢发现原来这都是很好的鸡汤,成功学对我们来说弊大于利的,可惜即使是鸡汤我们也过了补身体的时间段了!

  每次读到吴老师把人形容成草氓 低微 等等的时候有种特别的感觉,自认为不是玻璃心,只是觉得为什么对于农村没学历的人取得一些成绩,有点否认别人后期其他方式学习的成果,就要用这种心态去看待!就像很多事情只有亲身经历才可以感受那样也许一直生活优越的中上阶层真的很难体会作为农村像改变一步步走出来的感受吧!还有一个疑问就是这个标准怎么定,难道。。。。

  农村成长 意味着一开始起点就有差距,教育资源 基础设施等造成视野 见识差距进一步拉大!国家各种荣耀成果好像对于我们生活在农村的人来说,好像没什么影响,哪怕是一场电视剧至少还留下几句抽烟喝酒时的谈资!!!

  罢了!

  历史的脚步总是那么从容 淡定一步步向前走,无论对于国家 家庭 个人是悲还是喜 成还是败!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总是那么渺小,在历史的长河里 我们注定被遗忘!

  依然保持积极乐观 冷静平和!依然上班休息 地铁 单车 吃饭 睡觉 一个人

  依然对明天充满希望,依然相信会有合适的工作 快乐的生活 健康的身体 和 对的人 做对的事!

  昨天就是今天的历史 今天将会是明天的历史 我们每时每刻每个人都在创造历史 改变历史!

  《《跌荡一百年》(上、下)(全二册)》读后感(五):纪念那些不该被遗忘的人

  近几天看完吴晓波老师的跌荡一百年,以商人的视角回顾近代史,颇为独特,但也发人深思。有几点读后感,稍作记录。

  第一,近代以来商人阶层对国家进步有些不可磨灭的贡献,商人阶层从自私自利目的出发,自觉地推动社会进步。这是自由经济无形的手在发挥作用。

  第二,国有经济在很多时候是低效率和腐败的代名词,特别是在绝对专制环境下尤甚。

  第三,这个不是国有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原因,而是人性是自私的,这个是经济学的根基。

  第四,我们政府的组成和运作机制是不断在传承的,今天的政府里很多机构和职能很多都有上一政府的印记。

  第五,坏人不可怕,就怕坏人有文化。孔宋就是典型,两个留学博士祸害中国之深,常人难以企及!

  第六,人情社会的根深蒂固,导致市场经济在中国必将走向裙带资本主义,而且法治建设步履维艰。

  第七,黄炎培政治周期律用民主才能走得出,但是民主建设呢。

  《《跌荡一百年》(上、下)(全二册)》读后感(六):一部独一无二的历史

  暑期的时候翻看了《跌荡一百年》和《激荡三十年》全部四本书,两年前在图书馆偶然翻看过《激荡三十年》的下册,那时才刚大一,只是觉得故事写的很精彩,书中的有些故事让人唏嘘不已,今时今日重温,竟别有一番感悟。

  一百三十年的历史,在拨云见雾中缓缓呈现出来,一部以人,特别是小人物为主角的书,串起了百年中国跌宕起伏的历史。在今天,中国逐渐以大国的姿态拥抱世界,但她又绝不同于西方世界,而是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和不同于西方的东方哲学,就像传奇CEO杰克. 韦尔奇说的那样,这个地方这么大,这么复杂,他无法弄懂。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强大的企业,这是现代化国家发展的血脉,特别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现在还缺少这样伟大的企业,但我们相信未来中华大地上一定会有伟大的公司出现,和她的灿烂的历史和文化一样惊艳世界。我们有五千年灿烂的文明,有世界上最漫长的封建帝制,有渗透到民族骨子里的儒家文化,有近代的乱世纷纭和夹缝求生,这些都是我们民族内在的基因。回看这几本书描绘的130年的中国企业史,我们或多或少能从其中探寻到这股独特的气息。可以说,在中国大地上创造历史的企业和企业家无不是这种基因的传递者,当然建国之后的国有企业是一个特例,但这也是托产于中国特殊时期的特殊国情。

  我们来梳理一下这部企业史的脉络,看似盘根错杂,乱象纷纭,实则脉络分明,一条线索贯彻始终,这一点我们稍后再谈。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次自我变革,遗憾的是它始终是“留着辫子”的改革,后世的人常认为现代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是由于错过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期,才在1840年鸦片战争被打开国门后一再受辱,然而反观当时的日本,也正是处在明治维新的阶段,在经历了教育变革、宪政改革之后,亦步亦趋逐渐发展起来。此后的中国与日本差距不断拉大,直到甲午战争震痛了中华民族。腐朽顽固的封建体制成为制约中国发展的拦路虎,就算最后废科举、预备立宪,也无法挽救倾颓的命运。这一代的企业家,姑且这么叫吧,赫赫有名的都是一些大官商、大买办,如“红顶商人”胡雪岩、盛宣怀,依托官僚资本主义发展起来,最终在失去官商的优势之后覆灭,几经浮沉,笑傲一时,却大多英雄末路。辛亥革命之后,军阀混战,民族企业夹缝求生,涌现出无数实业家,状元企业家张謇的一句话让人尤为动容,“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却不与草木同腐”。斯人之气度格局泽被后世无数人。但这一时期更为有名的是孔宋这类滋生于乱世的官商家族,利用金融家的手段翻雨覆雨空手套白狼,蚕食民营企业将之收归私囊,夺取社会的存量资本。很耐人寻味的是上海的一批金融银行家,他们积极支持蒋介石进入上海,为蒋介石政权在上海得以巩固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又是之后付出最多的一个群体,这批钱袋子大多在孔宋的手段下散尽家财,甚至家破人亡,让人唏嘘不已。这一代的企业家在官商、外资和战火中艰难生存,但无论是三大轮船公司砸船救国还是范旭东在大后方建碱厂,都是举步维艰却透露出民族的精神气节。再往后是新中国的万象更新,意识形态成为这个国家的主流,从公私合营到国有制大锅饭,市场经济一度在中国绝迹,内焦外患中全民沸腾的“赶英超美”和十年浩劫让中国又失去了大好时光,体制的桎梏让之后的中国企业长期游走在灰色地带。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节点,摆脱贫穷与对财富的强烈追求取代阶级、政治成为这个国家的首要任务。从这之后,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或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或是各自长袖善舞,在这片物质极度缺乏的土地上圈地跑马,渴望一展雄风。国有资产囿于体制的弊端希望借管理上的改革解决低效的问题,民营企业希望可以利用其灵活的经营策略大展拳脚,外资企业也希望借机进入中国内地的庞大市场,实现全球化的布局,三股力量不断博弈,此消彼长。然而庞大的国家机器再次展现出她对市场惊人的掌控能力,最初政府希望保障国有资产的既得利益,而将民营企业作为经济的一个补充点,而不是分食的对象,将外资企业作为引进高科技技术的桥梁,而不仅仅是落后产业的转移,因此,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就是与体制的博弈与对赌,许多企业的成长,尤其是民营企业是在体制的灰色地带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80年代一手权一手钱的“倒爷”便是此而来,就像《物种起源》中谈到的那样:“存活下来的物种,不是那些最强壮的种群,也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物种,而是那些对变化做出最积极反应的物种”,这段话同样适用于中国企业的成长,谁先突破体制敢为人先,谁便掌握了机会,就像小商品市场在义乌的发展壮大,更多的是因为其地偏路远,计划经济体制不浓厚,观念的率先开放而逐渐发展壮大的。可以说这是一条流淌着先行者鲜血的道路,唐万新、仰融、李书福、牟其中、戴国芳等等都是那一代里的悲情英雄,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截然不同的待遇也让人颇感愤懑。但是历史总是在不断发展,当打开国门的第十五个年头的时候,我们有幸搭上了“信息时代”的列车,继续我们的全球化历程。

  这的确是一部独一无二的历史,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在内忧外患中完成了削骨体肤的转变,之后是军阀混战、日寇侵袭,新中国后的意识形态绑架与十年浩劫被疯狂毁掉的时代,直到万物春回迫不及待地重新拥抱世界,我从来不认为是人创造了时代,而是时代造就了个人。中国的企业发展从来都没有离开过对特殊时期特殊体制的依附和适应,资本与国势从来都是息息相关,企业家看到了当下或者未来背后的发展脉络和逻辑,然后去完成一次对赌。有趣的是这些人往往是那些极力绕过体制的人,商业智慧在其中左右突围,在合适的时期洗白,其实成王败寇,不过是欠世界一个成功罢了。这段历史只是一个开端,在草莽中成长的中国企业也在时间的一步步推进中完成一轮又一轮的洗牌,规则在不断制定与重塑中,我们依旧满心期待着世界级企业的诞生,期待着商业智慧可以更加自由地驰骋。

  《《跌荡一百年》(上、下)(全二册)》读后感(七):我从书中读到的哲理

  1.谁也不帮你,并不是坏事。60年代国家没有对江浙企业进行投资,反而成就了江浙轻工业的发展。

  2.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在河东的不要太骄傲,在河西的也不要气馁。

  3.生命够长,实力够强,总有翻身的一天。

  4.第一次失败不叫失败,失败后不努力、不改进、不吸取教训,才叫失败。

  5.对弱者的同情只是一时的,只有自己有实力,别人才会尊重你。

  6.不要相信在野党,谁上台了都一样。

  7.抗日战争期间,百姓死亡人数远远超过国军死亡人数。

  8.我们中学的历史课本,并没有抹黑国民党。

  9.不仅要读书,还要思考,才会有进步。

  10.突然明白了现阶段政府做的很多决策的目的,历史在轮回。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