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荣格文集》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荣格文集》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7-11 05:4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荣格文集》读后感精选10篇

  《荣格文集》是一本由[瑞士]荣格著作,长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0,页数:253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荣格文集》读后感(一):一生都在认识真我的心理学家荣格

  荣格的一生都在认识真我,他曾有过以下一段话 “我就是相信人类自我或曰人类灵魂的某一部分,不受制于时间空间法则”。荣格认为,人并非自己主宰,而主要受一些不为我们所知的力量控制。荣格深信,心理现象必将遵循着一种有别于物理法则的法则。 荣格是一位观察敏锐、涉猎广泛的西方著名心理学家,从中国道家、《易经》、佛教,到印度的瑜伽、日本的禅学,几乎无所不包。荣格阅读过大量有关中国宗教哲学文化书籍,还曾经学习汉字,把汉字当作可读的原型他喜欢石头雕刻,甚至在纪念妻子爱玛的石头上,也用汉字刻着:她是我房屋基石。而他所刻的最后一块石头上面有一个中国老人头像,两边是银杏树叶子,还有汉字刻成的“天人合一”。荣格在其自传回忆·梦·思考结束时,写了这么一段话:“当老子说,‘众人皆明,唯吾独懵’的时候,他所表达的就是我此时所感觉到的。老子是有着与众不同的洞察力的一个代表性人物,他看到了并体验到了价值与无价值的本质,而且在其生命行将结束之际,希望复归其本来的存在,复归到永恒意义中去”。

  荣格治疗过大量病人,他晚年回忆,他分析过的梦,总数不下八万.作为一位能够一直深入到他人灵魂深处的医生,许多曾经接受过荣格治疗的病人,后来虽然恢复健康,却一直保留着对荣格的深刻记忆。 一位当事人回忆:在荣格应邀去耶鲁大学讲学之际, 此前,在英国,荣格已经习惯了在小礼堂那样的场合听众演讲,这一次,他也向校方提出同样的要求. 但美国东道主的说法是:一开始,将安排他在一个大会堂作报告. 以后,如果听众减少,再改在小会堂. 东道主一再向荣格解释,不论访问者是谁,其地位声望如何,都是这样安排的. 出乎东道主意料的是:第一次演讲时,大礼堂中的三千个座位,有三分之二以上都是空着的. 可以想象,荣格在空荡荡的礼堂中给大约七百名听众作报告时,其心情一定相当沮丧. 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当他坚持第二场报告要改在小会堂进行时,校方却告诉他,大礼堂已经座无虚席. 听众对荣格的报告报之以极大热情兴趣. 报告结束后,主持报告会的一位教授夫人邀请荣格去家中出席茶会.茶会上,她流着眼泪告诉荣格:“你的报告我没有听懂,但我却深受感动. 你的声音、你的举止、你讲话的方式感染了我. 我明白你所说的全是真理. 我无法控制自己,实在痛快极了。” 确实,在一些人眼中,荣格简直就像是一位圣人或“先知”。

  荣格的世界声誉

  1910年,荣格再次出席国际精神分析学大会并出任国际精神分析学学会终身主席,后来因为与弗洛伊德发生分歧而辞去这一职务。1932年,以其深邃思想、不懈的写作和在自己领域独树一帜发现,获苏黎世城特别文学奖.1934年,创办并出任日内瓦国际心理治疗医学会主席.1936年,获美国哈佛大学荣誉博士头衔.1938年,获英国牛津大学荣誉博士头衔,并成为英国皇家学学成员.1943年,成为瑞士科学院荣誉院士.1945年,荣格七十诞辰之际,获日内瓦大学荣誉博士头衔。尽管生前就已经获得了如此巨大的声誉,荣格却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自己的“平民风度”而仅仅在精神上显得是一位“巨人”或“贵族”。

  《荣格文集》读后感(二):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我都决定做我选择的那个我

  《荣格文集》作为《荣格全集》的重要补充,是在展现属于荣格原创思想的精华。之前没有怎么看过荣格的书,不知道从文集开始切入是否妥当。但感觉先不要开始理论了解更轻松些。这文集中的第一本前半段是荣格1925年14周的演讲整理稿,可以看看荣格是怎么说自己思想的形成和精华。后半部分是荣格讲诉了对于几个重要概念理解,这有助于我们更容易去理解荣格心理模型核心

  要说这本书让我最感兴趣的还是荣格眼中的弗洛伊德,那段从力挺到决裂的历程对于思想上的变化还是蛮值得回味的。探究无意识的部分是看看荣格是如何产生与弗洛伊德完全不同观点。当然老弗爷非常霸气的理论“压抑欲望满足是梦象征性表面诱因”已经深入人心了。好像老弗爷对力比多的膜拜已经到了疯狂地步,曾试图尝试用他的释梦方法去分析点梦境,但结果必然是很黄很暴力,当然这就是他断绝与精神性的所有关系的结果吧。同时而荣格的解梦是抛开了对梦的联想,更多的关注在梦的本身,本身的多样性和宽泛性。似乎我更喜欢荣格的观点,“弗洛伊德对无意识的二元性视而不见”。当看到“自我贬低产生出来是作为夸大妄想的补偿”的时候,我内心是豁朗了许多,似乎找了许多的平衡。也许我们压抑的并不是弗爷说的潜意识,而是我们意识的另一面

  “我们需要可能准确的描述事物,于是我们便学会了在语言和思想中摒除幻想修饰”。于是在我们“理性社会中形成了看不见的锐化边界。而对于统一性的整体来说,只能把“边界”外的联想甚至是情绪的力量全部交付给了无意识。进而可以不用去注意她们。但“梦的象征具有极大的心灵能量,让我们不得不去注意它。”似乎梦就是无意识的一种呐喊。因此荣格也坚信,“在研究人类运用象征的能力时,梦是最为常见且易于获得的原始资料。”

  反观现实,“我们会采取不适宜我们的个体本性生活方式,随后而至的精神不平衡需要以无意识来补偿。”很多心理问题就是这样产生的。我们经常只是意识得到了表面的平复,但其实整个自我还是在水深火热之中。当然真正拥抱无意识会很难,但这不代表我们不应该多去觉察她,因为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我”。

  不管是书中说的做一个梦的分析师,还是现实中做一个心理咨询师,我个人还是比较认同荣格的观点,“如果你想理解他人的梦,你必须牺牲偏爱,压抑偏见。这既不简单不舒服,因为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努力不一定合每个人的胃口。”“我认识到应当调整我的方法,去适应每一位病患的需求,而不是去考虑那些大概对每个特定病例都契合的一般理论。”而可以说完全相反的是老弗爷的思路,完全是权威式的分析,当然会很有道理,但那只是符合分析师的道理,当分析师足够强大的时候,这个道理会变成大多数人的道理。但无论如何对于具体一个个体来说,老弗爷这一套也许就不那么的灵验了。“个体是唯一的现实。我们离个体越远、离智人的抽象概念越近,就越容易翻错误。”

  到最后荣格也终于非常直接的说,“弗洛伊德与我自己在心理观点和背景之间有着不可逾越鸿沟。”终结了相爱相杀的演变过程。不过荣格有点点和老弗爷很像,把梦看的非常重要。“梦是我们关于象征的一切知识的主要来源。”以至于很多象征是我们意识所无法觉察的,在梦里无意识都可以巧妙的告诉我们,甚至于这种象征是预示了未来。而且还有在我看来非常重要的荣哥理论基础,即统一性,“心理学是基于对立平衡之上的,如果一个评判对立面未被纳入考虑,那么它一定不可作为定论。”“梦具有补偿作用。这个假设意味着梦是一种正常的心灵现象,能够把无意识的反应和自发的冲动传输到意识中。”说的非常的到位,以至于我能做的只是在摘抄而已。受益匪浅

  回归到荣格的理论本身,我觉得他的起点很赞,任何探寻心理学的最好的办法是先探索自我,自己是最好的样本。例如对于杀死英雄的分析。杀死英雄就是杀死优势功能,这是一种对优势功能的征服。“如果消解一个意象的过程一直是在意识层面进行的,那么投注在意象中的力比多能量将转而进入无意识。如果放弃了意识层面的英雄,你将被迫在无意识的驱使下承担英雄的角色。”按照荣格的说法,意识和无意识是统一的整体,很多事情同时是对的又是错的,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此消彼长。我们很多时候都在固执维护自己的完美典范,就比如“一个头脑很好的男人把自己的理智当作最重要的工具使用。”这也许就是一种执念了,而且往往不能达到我们期望的那么理智。当然杀死英雄的梦是来自于荣格梦到杀死弗洛伊德,真是一对相爱相杀的冤家

  在后半段抛出心理模型,就感觉阅读明显跟不上了,实在是太烧脑。再加上阿尼玛、阿尼姆斯、逻各斯、厄洛斯这种概念贯穿其中的时候整个意识是完全混乱的。在试图用自己的话去复述这个模型,这才是种真正的掌握,毕竟这个模型是分析心理学的基础。

  通过这个模型也明白了为什么荣格一直强调男女差异,似乎他在用整体论去解释心灵世界。无论是男女、阴阳、还是正反都是一个整体的存在。有时会此消彼长,有时也会互相促进。基于这个也能说的通,为什么会觉得女性更懂人心,因为“统一性原则追求,贯穿于女人所有的心理过程中”。而男人则是区别性原则。

  还能非常清楚的看到荣格的观点是肯定灵魂的存在。即“承认我们自身以外的世界的客观性,但坚持认为对于这个世界除了在我们心理产生的意象,我们感知不到其他东西。”而且我觉得关键还是要基于这个观点要考虑四种现实的角度:“1、通过感觉功能带给我们的静态现实;2、直觉功能带来的动态现实;3、思维功能带给我们的静态意象;4、情感功能带来的动态意象。”也许这是切入思考整个心理模型的重要入口。

  好久没有看书这么慢了,而且关键看完了之后还是不理解。作为荣格分析心理学四大原型,自我意识、阴影、阿尼玛、自性感情价值级别最高的自性部分,已经让人要穷尽想象而不能。当说到阿尼玛已经有些似懂非懂的感觉,自性就完全就不想让人好好理解了。这也许和我的自我批判有关,凡事都要寻求一个解释才能接受,也许这最多也就是到了阿尼玛的境界。而自性作为人心灵的中心,我觉得应该更偏向统一性,事物的所有面都在自性得到统一,不管是意象还是现实,自由意志还是上帝意志,智力还是情感,表意识还是潜意识,“统一和整体站在客观价值级别的最高点上”。

  我们能感知的或者觉察到的只是一小部分,而另一面一定存在于自性之中。这也能反思集体无意识是如何形成的,在个体的自性中孕育着很多无法觉察的事物,其中很多部分就形成了集体无意识。而且书里强调的一个观点我觉得也非常重要,“人以为拥有了事物本质,但实际上只不过获得了它的名字”。名字也好,甚至于语言文字也罢,我们已经习惯用这些来进行纯粹的理智洞察,而恰恰它并不是事物内在的实质。或者说这都是一种集体的意象。

  我想之所以无法理解这些,也许就在于文字的隔阂,姑且不说翻译的问题,只从表达上就无法完全感受到荣格的理解。但至少通过一些刺激似乎能感觉到自性的存在乃至自性的力量。如果单单看这点文字肯定是不够的,如果要了解甚至于去理解荣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实这也是了解或者理解自己的路。

  同时看完整本书后还有几个蛮特别的感悟,就比如对于叔本华、哈德曼、尼采等等一些哲学大师们的敬意,已经多次接触他们的思想和故事,在荣格的世界里他们依旧存在着。也许我明年的目标就是回归经典哲学,还是要从最根源地方开始思考。

  还学到一个面对精神失常的疗愈思路。“如果一个被认为是精神失常的人能够以某种方式使自己的想法被别人理解,他就能从最古怪的心理失常中恢复健康。”也许这是理解万岁威力吧。

  顺便八卦一下,貌似荣格性别歧视还挺明显的,口吻中时不时流露出对于女性轻视的态度

  很有意思的是,同时我也在看《未来简史》,一个否定自由意识乃至自我的存在的观点。大家角度不一样结论更是两极分化。用荣格的话来说,似乎荣格更女人些,而尤瓦尔更男人些。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世界。而总结全本书令我最触心的一句还是“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我都决定做我选择的那个我”。多了解思考下自己,去做一个即好又坏的我。

  2017-3-8

  《荣格文集》读后感(三):探索心里那个被忽视的原型 ——《荣格文集2:原型与原型意象》

  这一本主要选自《荣格全集》第9卷第一部分点第一篇论文《原型与集体无意识》。

  这套《荣格文集》如果只是入门浅尝应该还可以,毕竟人家是“Selected works”。还有点感觉这本书不是荣格写的,因为多处出现了“荣格说…”让人很是出戏。不过说的还算在理,把神化中的原型都剖析了遍。不管是什么样的文化,原型都是类似的。

  说到原型和集体无意识可以说是荣格理论的最重要的两个标签。荣格更是把这个发现归功于柏拉图,并且列举出第一个开始研究的是阿道夫·巴斯蒂安。不过真正意义上确认原型理论的还应该是荣格,或者说他是这一脉络上最重要的一节。当然我们还可以看到后来坎伯将其发展成英雄之旅,进而才会有很多英雄之旅在心理学里面的应用。这都是一种隐含的脉络。

  如果简单的说“原型”,应该是一种心灵结构的构成元素,包括着两个方面:形式和力量。而且还有一个重要概念是“意象”,一种导致个体行为的功能模式。

  当然作为一个形而上的概念,原型似乎无法被“理性”的验证,然而这个概念也许只是一个指代作用,关键不是证明存在,而是利用其“去消除投射,以便将个体因投射而无意丢失的原型内容归还失主。”

  在诸多原型中最重要的应该就是“母亲”,有着美德、激情和邪恶的三个方面。当然这里就涉及到逻各斯(Logos)和厄洛斯(Eros),以及阿尼姆斯(Animus)和阿尼玛(Anima),感觉阿尼姆斯和阿尼玛就像荣格的力比多一样重要,很好奇的是这两个是不是力比多的分身,以及是不是可以用同样的视角去剖析每个人心目中的另一半。

  这也许也来自荣格的一个观点,“对立两极是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能量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它们,任何的存在都不复确立。”也许会有一些二元论的感觉,然而我更想把它理解成任何事都都是由两极及其中的部分组合成的一个整体。进而“生命的要求和意识发展的增长破坏或毁掉了婴儿最初的完整一体。”于是就有了阿尼玛和阿尼姆斯。

  通过这些角度的分析,进而阐述了许多母亲情结的表现形式。我似乎也看到了许多不太注意到的地方。就比如具有母亲情结的男人都可能拥有真正分化的情感功能,会赋予强大的交友能力。当然还有过度发展厄洛斯的女人对于被动厄洛斯的男人来说,为他们的阿尼玛投射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陷阱。其实很多投射都不会是那么纯洁的,虽然有原型的存在,但或多或少还是会有自己的阿尼姆斯或阿尼玛。

  但无论是如何分析,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就像书中的引用歌德的话,“所有都是外部,也是内部。”以及荣格说,“现代理性主义急欲从’外部’获得,但是这种’内部’却有自己的预成结构,而且先于所有的意识经验。”

  就这一主题,书中进一步在用解梦的思路来分析神话,进而带入也讨论了一个重要概念,“精神”。

  我们一直在说精神,但都那么的形而上进而似乎说不清楚。按照荣格的说法,精神如果与物质相对的话那主要是在于其动力性,而如果与自然相比较的话,又是在于其优质性。

  或者就拿书中的原话,“精神的特点首先是自发运动和行为的原则,其次是不依赖感知而自发产生意象的能力,再次是对这些意象自主的和绝对的控制。”

  其实最关键的角度还是怎么去分析精神乃至心理的所有概念。就像荣格说的,“对心理而言却没有这一外在的立足点存在--只有心理才能考察心理。”其实我们都是身在山中去看山。

  借用童话可以做一个很好的比较,其实童话也是精神的产物。说得最多的就是智慧老人和侏儒,乃至于看似“狗血”的情节,其实这都是来自于我们的无意识。“他认识到他曾经视为精灵者只不过是人的精神,而且最终是他自己的精神。”精神也许就是无意识的一部分。当然荣格也说了,“人最大的恶是无意识。”

  个人觉得,恶,其实我们并不必去害怕。害怕的只是忽视其的存在乃至纵容其的滋生。

  神话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型,愚者,其实就是对于“圣者”的补偿关系。或者说最终目的还是“能获得完整喜悦的客体”。

  这种补偿性其实在心理学里面已经普遍运用了。然而这只是一个开始,更重要的是,“当他的意识达到更高的等级时,他才能与较为早期的状态分离,能够使其具体化,也就是能够描述它。”而愚者原型或者说文明进化对于我们来说,分离的是我们原始的部分。

  “每个人都被说服,即在我们这文明开化的社会中,这种迷信早已被根绝,同时这是我们普遍习俗的一部分,去表现得仿若人们从未听说过这种事情一般,更别提相信它们了。”

  更直接的说,“在外部看来,人们或多或少的文明化,但是在内部看来他们仍旧是原始人。”“只有当我们照亮心灵暗黑深处,探索人类命运的陌生和曲折之路,由这两种因素施加的影响补偿我们的意识生活有多强烈,这才逐渐变得清晰。”

  个人感觉,对于暗黑的探索并不是我们忽略了,更多的是一种恐惧。也许是一种不知如何面对如何处理的恐惧。“很多人最大的麻烦在于将这些经验型的观念形象化为任何有形的东西。”也许基于这个思路才产生了神话等诸多力求形象化的东西。

  而荣格所强调的是,“阴影的整合或个人无意识的认识,标志着分析过程的第一阶段,若没有它,对于阿尼玛河阿尼姆斯的认识是不可能的。”直白点说,“实际上让一个害怕自身女性气质的男人去理解阿尼玛意味着什么,是不可能的。”

  其实最终还是回到如何更深层次的去探究心灵的那些事。分析心理学的两把刀就是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阿尼姆斯相当于父亲式的逻各斯,正如阿尼玛相当于母亲式的厄洛斯。”

  还有一个超牛逼的原型,四位一体的婚姻原型。能发现这个原型的也只有荣格了。从三位一体的:性别主体、对立的异性主体、超越性的阿尼玛或阿尼姆斯,进而再增加一个纬度,智慧老人和大地母亲的原型。一个完整的结构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分析思路。

  最后主要还是落在了对于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讨论。“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是两个原型形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一方面属于个体意识,另一方面又扎根于集体无意识,因此就成为个人与非个人、意识与无意识内容之间的连线或是桥梁。”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乃至于我理解的是我们所真正探知无意识的部分只能是在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里面的投射。

  从阿尼姆斯的角度出发,“阿尼姆斯是一种超个人的存在,也就是为所有女性共有的精神。女性很多问题是来源于阿尼姆斯的能量爆棚,乃至于被阿尼姆斯控制而造成的。很有意思的三个原因造成这个情况是:宗教已经无法满足、生育得到控制、新技术替代了很多行为。由于“阿尼姆斯拥有一种侵略性的权威和暗示的力量“,“当女性的一面被阿尼姆斯如此地压制并被推到幕后时,抑郁就会很容易产生。”

  从这个角度看,对于亲密关系而言,“阿尼姆斯被投射到了他身上。”而他是一个个性化的存在,肯定有其独特性或者说是与原型不一样的地方,于是就产生了冲突。

  其实说白了,就是女人是找不到自己心目中那个男人的,并不是因为那个男人没有缺点,相反,心目中的男人缺点不少,但这只是一个普遍的集体无意识的原型,现实中个性化的个体并不能完全匹配。

  当然,荣格也指出了一条自愈之路,虽然很难,或者按照他的说法,“如果没有一个可以让你一次又一次定位自己的人建立关系,那将自己从阿尼姆斯的魔爪中解脱出来大概是永远都不可能的了。”不过再怎么样,我们也能自己尝试下:

  1、“尽可能地通过识别出投射来将它收回,使它摆脱被投射的客体获得自由。”

  2、“学会去了解这个’我们内在的男人’的本质和影响,以此来将他和我们自己区分开来。”

  3、“去观察自己对他人产生的影响,并从他人的反应中去判断这些反应是不是可能被无意识的阿尼姆斯认同所引出。”

  当然这几点对于很多人来说操作起来比较困难,但这就是阿尼姆斯的本质。或者我们能看到的都是他的投射。如果说具体点,“在我们与阿尼姆斯的关系中,女性必须克服的不是骄傲而是自信的缺乏和来自惯性的抗拒。”或者说在沟通过程中,“最需要的不是洞察力或者客观性,而是共情的感受。”

  我是理解成为是一种感性和理性之分,女性不用刻意的理性,或者可以遵照荣格阐述的一个规则,“一个女人如果将统治权交给她的幻想能力就会一无所获;还没有理解非理性事件或意象的意义,对她来说是非常自然的;而对男人,花时间在这些事情上则是一种成就,是一种对理性的牺牲,一种从光明进入黑暗,从清晰进入混沌的下降。”

  至于和阿尼姆斯的对抗,荣格还给出了更直接简单的建议:

  1、“我们要在日渐成长的意识中找到这样的一个控制点和对我们自己个性越来越清晰稳固的感觉。”

  2、“投入那些能应用精神力量的工作。”

  3、“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要建立人类的壁垒和定位点,来与阿尼姆斯的超人性或者无人性的特征相对抗。”

  个人感觉荣格理论里面男女差异是相当大的,或者说本来就是如此。荣格作为一个男人虽然尽量是在客观去分析,但我好奇会不会其中有些偏颇,或多或少有些为男人说话,似乎男人承担了更多责任和痛苦。或者这也是集体无意识中已经形成的所谓“男女有别”的观念。

  而总体来说,为什么大家会觉得荣格的理论很深奥,还是在于形而上的部分无法形象化或者可操作化,很多在于感觉、逻辑和演化。你说这本书我看懂了吗?我肯定说没看懂,然而至少比这本书之前更了解荣格在说什么,或者说对于自己的阿尼玛会有更多主动的觉察,或者说会尝试从荣格的思路去理解周遭的一些事物。我觉得这就够了。

  也许当你意识到这一切的时候,比起做一个真男人或一个真女人来说,或者甚至比起做一个好人来说,做一个完整的人会来得更值得,当然也会更难。

  2017-10-4

  《荣格文集》读后感(四):长春出版社.荣格文集(全九卷).具体内容简介

  1 总序(部分摘录)

  《荣格文集》(The Selected Works of C.G.Jung)内容的选择,充分利用了《荣格全集》(The Collected Works of C.G.Jung)及其之外的荣格的重要著述,于是可以作为《荣格全集》的有效补充。比如,荣格有关“梦的讲座”“意象讲座”“尼采讲座”“荣格演讲录”“荣格书信集”,以及《荣格自传》等,都是未曾收入《荣格全集》中的内容,都将被我们陆续精选于这套《荣格文集》之中。

  2 封底简介(全)

  2.1 第一卷 分析心理学

  《分析心理学》选译了荣格的四部论著:在1925年所举办的讲座《分析心理学》、《爱翁》一书中的《自我》《自性》,以及荣格晚年著作《探究无意识》。讲座起初是为满足日益剧增的英语国家学生的需要而发起,介绍了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自我》《自性》阐释了这两个概念的定义,以及自我与自性、无意识之间的关系;《探究无意识》是荣格晚年以英语写作、向大众介绍分析心理学基本概念与思想的通俗易懂的作品。

  2.2 第二卷 原型与原型意象

  荣格所提出的原型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已广为人知。它的源头可能要追溯到荣格早期的出版物《论所谓神秘现象的心理学和病理学》。在其后的许多著作中包含了有关原型的论述,最终整合形成了具有稳定内核的理论体系。本书摘录了荣格的《原型与集体无意识》一书中对原型的概念及原型的表现形式的简单介绍,三种基本原型:母亲原型、精神原型与愚者原型;收录了《爱翁》一书中《会和:阿尼玛与阿尼姆斯》,以及爱玛·荣格的著作《阿尼姆斯与阿尼玛》。

  2.3 第三卷 积极想象

  荣格于1935年首次公开提出“积极想象”这一术语。在早期,他把积极想象和梦的分析视为两种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在后期,荣格认为,后者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的,还认为积极想象是他的心理治疗的分析性方法。在荣格看来,从最深的意义上,积极想象是不可或缺的、内在引导的象征性态度,是心理发展的核心。本书收录了荣格在不同时期对积极想象的描述,包括《与无意识的面质》《超越功能》《自我和无意识形象之间的区分技术》《评太乙金华宗旨》《心理治疗的目的》《一个自性化进程的研究》《塔维斯托克讲座》《科莱的心理特性》《心灵的本质》《给O先生的三封信》《神秘合体》《为凡·海斯丁根所写的前言:来自无意识的图像》等。

  2.4 第四卷 梦的分析(上)

  《梦的分析》为荣格在1928年11月到1930年6月之间所举办的“梦的分析”研讨会笔记。最初由威廉·麦克奎尔(William McGuire)编辑成册,正式出版之前,一直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专业培训的重要参考书。在“梦的分析”研讨会中,荣格用英语进行演讲,对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尤其是梦的工作方法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同时,也有对社会、宗教、文化及诸多层面心理问题的探讨。该研讨会基于荣格的一位男性个案的系列梦境而进行讨论,读者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到荣格使用扩充技术对梦进行深入且广泛的分析。此外,在研讨会中,荣格对中国的道家思想与《易经》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并经常将中国文化概念与其心理学概念进行类比与探讨。

  2.5 第五卷 梦的分析(下)

  同2.4。

  2.6 第六卷 意象分析

  《意象分析》选自《意象:荣格1930——1934年研讨会记录》。它是继荣格的《梦的分析》(1928——1930)之后,荣格系统表达与阐述其思想与理论体系的最重要的系列讲座。本书选译了其中第一卷的第一篇至第三篇(原文1——427页,占全书内容的三分之一),是克里斯蒂安娜自性化过程中的初始阶段,不仅包含梦的分析,也包括在积极想象技术的应用下产生的丰富、生动、极具象征性的意象。荣格通过其“意象分析”讲座中被分析者克里斯蒂安娜的临床资料,依靠积极想象的技术,完成了他的原型心理学。

  2.7 第七卷 情结与阴影

  《情结与阴影》包括情结与阴影两部分,这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两个重要理论。在情结部分,选取了荣格的《情结学说》《情结理论回顾》《情调性情结及其对心理的普遍影响》《情调性情结对联想效价的影响》《一个作为范例的妄想型痴呆案例分析》,以及《母亲情结》和《母亲情结的积极面》。

  在阴影部分,本书则摘录了荣格《写给诺伊曼<深度心理学与新道德>的前言》《荣格给弗洛伊德的一封信》《关于炼金术中宗教和心理学问题的介绍》《精神墨丘利》《致维克多·怀特教父的两封信》《分析心理学中的善美与邪恶》《阴影》《良知的心理观》《与阴影的搏斗》《灾难之后》和《答约伯》。

  2.8 第八卷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选译了荣格有关心理治疗的重要论著,其中包括《宣泄的治疗价值》《实践心理治疗的原则》《移情心理学》。《宣泄的治疗价值》原稿为英文,荣格在该文中定义了“宣泄”的专业内涵,评价了其治疗价值,同时讨论了医生与病人之间的移情关系。在《实践心理治疗的原则》这篇论文中,荣格引入了一个新的分析关系构想,即两个个体之间进行对话与讨论的辨证过程。《移情心理学》则是通过对炼金术象征的诠释,讲述了心理治疗中的移情关系,以及分析心理学的自性化过程。

  2.9 第九卷 荣格自传

  《荣格自传》由荣格及其秘书安妮拉·亚菲共同完成。该书中《童年》《中学时代》《大学时代》《晚年思想》以及《旅行》中的两部分由荣格亲自撰写,其余部分则是通过荣格口述、安妮拉·亚菲整理而成。该书于1963年发行了第一版,且不断重印至今。它是公认的学习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最好入门书之一,也是接近与理解荣格及其分析心理学的最重要途径。

  《荣格文集》读后感(五):你一定很独特,就像荣格一样 ——《荣格文集9 -- 荣格自传》

  “他用望远镜来观察自己的灵魂,

  看似乱糟糟的一团,

  他却说看到的是一个美丽的宇宙,

  他给意识增添了世间不为认知的宇宙。

  —— 柯勒律治”

  这是序言的开篇,也可以作为这次难忘的阅读之旅的回顾。从荣格自己的视角去看待自己的一生。虽然大师很谦虚的说,“我生命中唯一值得讲一讲的事情,就是不朽的世界闯入了短暂的世界。因此,我只能讲内在的经验,讲我的梦和意象。”但其实他的思想已经影响了很多的人,乃至于看过这本书以后我能找到很多原本难以表达的思想的出口。

  也许就像一种独特性,我们都很独特,就像荣格一样独特的活在这个世界上。

  从个人经历上,感觉大师之所以能成为大师,必定会有与众不同的经历。当然如果如荣哥所言,“公开讲述我的体验、我关于地下庙宇中生殖器的梦、我的侏儒雕像,是绝不会发生在我身上的事。”这是65岁以前的他。如果真在65岁之前说这些经历,会有些哗众取宠的感觉。

  然而毕竟这自传是83岁时候发表的,大师已经不求什么名利,只是对思想的完整梳理。在我看来荣格就是一个从小就开悟了的仁波切,充满了神奇色彩的人生。或者说的实在些,大师们的想象力、幻想力乃至做梦能力都是异乎常人的,加上执着的思考才能造就如此丰富的思想。

  从这神奇的人生中,不难发现第一人格和第二人格的觉察给阿尼玛(Anima)、阿尼姆斯(Animus)概念带来的铺垫。当然还有那些北非、美国、肯尼亚、乌干达、印度、拉文纳、罗马的游历也是对于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的启发。当然还有原型(Archetype)、意识(Consciousness)、四位一体(Quaternity)等等概念的形成过程。比起看具体的学术文章更加的清晰明了。

  其实通过简单的一本自传能够知道整个理论框架已经很好的,具体的内容还是要看其他文集相应的具体讨论。在此只想总结在自传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三个方面:

  一、关于弗洛伊德

  如果用“爱恨情愁”这个词来形容他们的关系也许有些过了,然而他们两在心理学上绝对是一个经典的CP。而且但凡提及荣格理论都会说到弗洛伊德。

  从1907年3月他们第一次见面就聊了13小时开始,注定一生都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结。荣格自己也说了,“弗洛伊德是我遇到的第一个真正重要的人”。而且他最受用的是,“把从神经症心理学中产生的压抑防御机制的概念应用到梦上。”而另一面,弗洛伊德几乎是把荣格当作儿子看待。

  当然荣格也非常明确的指出了他们观点的分歧之处,“弗洛伊德所说的’神秘主义’背后的含义,实际上与哲学、宗教,包括正在兴起的当代科学通灵学对心灵的理解如出一辙。对我来说,性理论正像神秘学,换言之,只是一种未被证明的假设,像千千万万的推测性观点一样。在我眼中,作为科学真理的假设,只能在一个时期内存在,但不能被当作信条而永久保留。”

  进而发展到“‘我可不能用我的权威来冒险!’这句话烙入了我的记忆中,它同时也成为我们关系终结的前兆。弗洛伊德已把个人的权威凌驾于真理之上了。”“当弗洛伊德宣布,他想让理论与方法同一化,并把它们变成某种教条时,我便再也不能同他合作了;除了退出,我别无选择。”

  可以看出荣格对于学术思想的严谨态度。当然还有一个梗是虽然每个人都会有些心理问题,然而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神经症,而弗洛伊德就是一个典型的神经症,觉得所有人神经症很正常,这点本身就不正常了。

  看看他们两这些故事,也许是心理学历史上最有趣的八卦了。

  二、关于心理治疗

  荣格对于心理治疗的看法可以说一直沿用至今,“心理治疗和精神分析方法,本就是因人而异的。我尽可能个性化地对待每一位病患,因为问题的解决方法往往是独特的。即使是普遍原则,也只能有所保留地应用。只有可以被颠覆的心理事实,才具有效用......我们必须小心提防任何理论假设。”里面可以看出借鉴了弗洛伊德的个体独特性的影子。

  同时也重申了,“既然心理治疗的本质不是方法的应用,那么只学习精神病学是远远不够的。”“从事这种工作,有必要接受长期而全面的训练,亦需要广博的文化知识,这是极少有人能做到的。”

  很诧异催眠技术还不错的荣格竟然放弃催眠的原因是,“使用催眠疗法只会像摸黑行路一般。你永远也不知道病情的改善或治愈能维持多久,在这种不确定之中工作,我总觉得良心不安。”其实我想说的是催眠做为一种方法和任何心理治疗并不矛盾,也应该作为一个学习的备选。也许那个时代的催眠更加的讲究控制和脚本吧。

  三、关于宗教

  说到宗教不得不提荣格的那些名誉博士的头衔了,其中有两个还是在伊斯兰教及印度教相关的名誉博士。如果说他是20世纪宗教史上一位大师级人物,一点都不为过。从普累若麻(Pleroma)、受造之物(Creatura)这些概念的分析和讨论中不难看出,其对于宗教的深刻认识,或者是对于个体和宗教的关系认识。

  尤其是个体的独特性,“我们应该关注我们自己的独特性,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地认清我们自己。”“独特性将导致孤立,而孤立与宗教团体是对立的。”“人需要宗教团体,这是为了神的缘故,而非人的缘故。诸神迫使你同它们交流。它们逼迫得越紧,宗教团体的需要便随之增加,邪恶也是这样。”

  而我们的宗教在做什么?“但历史趋势导向效法基督,个体并不追求自己注定的完整之路,而是努力模仿基督所走的路。同样在东方历史趋势也对佛陀的虔诚模仿。佛陀应该变成一个楷模被模仿,这本身就是削弱了他自己的理念,正如效法基督预示了基督徒理念的演变注定停滞一样。”或者说宗教已经不是最原始的意识、教义或思想层面的东西,我的理解是已经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具象化的存在,乃至于是一种集体的意象。

  “信仰只能证明信仰的现象是真,却不能证明信仰的内容是真。”很多时候我们的信仰形成了,就不再思考。也许这是现代宗教之路。

  当然还有很多其它内容值得我们深思,比如附录里的《向死者的七次布道》就是一个很好的精读资料。当然荣格的一生也不能如此简单的说完。我只想借用荣格的话,“人是一个事件,无法自行判断;但无论好坏,得由他人来做判断。”所有二元论都是相对统一的,或者我们只要关注好,思考乃至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就很好了。

  “就像浮士德为我打开了一扇门那样,查拉图斯特拉砰地关上了一道门。”这是荣格说的,而对于我来说,荣格为我打开了一扇门,通往自我独特性的门。

  最喜欢荣格的一句话,“也许我可以这么说:我比他人更加需要与人交往,但同时也比他人更不需要人的陪伴。”与大家共勉。

  2017-6-16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