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门背后》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大门背后》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4:36: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门背后》读后感10篇

  《大门背后》是一本由[美]威廉·里奇·牛顿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据说路易十四修建凡尔赛宫时,有一段不为人知的轶事。当时路易十四住在陈旧的凡塞纳宫和枫丹白露宫,有一天财政大臣富凯邀请路易十四去他新建的沃子爵城堡做客。没想到这座富丽堂皇的府第触怒了路易十四,三周之后富凯就以贪污罪被投入巴士底监狱。嫉妒心盛的路易十四,也因此兴起建造一座皇宫的念头,据说所用的建筑师就是给富凯修建府第的人马。所以,中国人讲不能露富是有道理的,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这座新建的皇宫就是凡尔赛宫,当时的法兰西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因此也有实力耗费巨大的财力物力兴建一座豪华宫殿。

凡尔赛宫

  从1682年路易十四将朝廷搬往凡尔赛宫,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的100多年时间里,三代君王生活在这座富丽堂皇的宫殿。所有的法兰西贵族、欧洲各国、普通民众都把凡尔赛宫当成权力的中心,人们蜂拥到铁王座周围,希望得到皇家的宠幸。凡尔赛宫大大小小舞会、宴会、招待会每天不断,歌舞升平。

  本书作者威廉·里奇·牛顿,是一位专门研究凡尔赛宫的美国历史学家。他一共写了五本关于凡尔赛宫的历史书籍,研究对象不仅仅是王室成员,也包括廷臣和侍从;研究范围从治国理政到日常起居的各个方面。

  1、凡尔赛城发生住房危机,皇宫房间一屋难求。

  当年谁住在凡尔赛宫?

  除了王室成员,这还有谁住在这庞大的宫殿里?和我们熟悉的清宫不同,这里居住的人更加复杂,可以说谁为宫廷效命,谁就有权住在这里。主要包括朝廷大员、国王侍从主管、卫队首领以及王后、王太子妃、王子公主们的贴身侍从。随着波旁王朝在这里开枝散叶,王子公主相继出生,住在凡尔赛宫里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到了一屋难求的地步,很多人甚至申请了很多年才能得到一间房。即使如此,这些人还是挤破脑袋想住在宫里面,即使他们在巴黎城区有自己的家。为什么呢?因为和王室成员住在一起,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用作者的话说,即使无法与他们比肩,也要与他们比邻。即使一个临时的季度性工作,也是他们回去向周围人炫耀的资本。

  住房条件怎样?如何改善住房条件?

  和皇家住的距离远近,显示身份和地位的差距。在宫里没有得到住房的廷臣会租住在宫外的凡尔赛城,当时凡尔赛城内有出租屋、旅馆和客栈。住在外面的人朝廷会给予相应补助,但补助并不足以弥补租房的花销。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涌入权力的中心,希望在此弄到一官半职,因此法尔塞城的房租越来越贵,很多人不得不自己倒贴。

  大多数的高级侍从会被安排住在法尔塞宫旁边的建筑,叫做大附属宫,这里有很多单间,也有和住的公寓。王后、王太子妃、王子和公主的女侍从们会竭尽所能,在这里弄到最好的房间。那些做季度性工作的人,通常会和住在一间房里。皇家档案馆里保存了许多当年住户申请改善翻修住房的申请,从这些书信里可以看出当时有的住房条件非常恶劣,比如,有一份申请里说:“天花板快要朽坏了,壁炉也扛不住风和雨,水透过卧室,横梁落咋地上。”

  2、大大小小的宴会舞会催生地下利益链条。

  那么,问一个很俗的问题,这么多菜宾客们吃的完吗?吃不完的剩菜会倒掉吗?事实上,即使如太阳王般的奢侈,也不如曾经曝光的某些国企浪费惊人。这些美味佳肴在炫耀完之后,会一级一级传下去,供侍从和仆人享用,也因此,催生了一个巨大的利益链条。

  没有动过的生菜,首先分给国王的贴身侍从,再分给下一级的仆人,然后由侍奉酒水的人把这些菜品运到大附属宫的一楼,养活那里的侍卫们。但食物如果太多太丰盛了,这些人还会把菜肴卖给临街的小商贩,这样,市民和一些士兵或者他们的仆人也可以吃到王宫的残羹冷炙了。

法式服务

  由此可见,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古今中外都是一样的。

  3、凡尔赛宫的壁炉与故宫的地炕,孰优孰劣?

  法兰西有凡尔赛宫,中国有故宫,两者都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大门背后》里描述的凡尔赛宫的取暖情况,似乎不太理想,我查了一下故宫的取暖设计,觉得故宫的火道更胜一筹。

壁炉与镜子是绝配

  壁炉是欧美人家常见的取暖设施,一家人在炉火前喝茶聊天,感觉非常美好。当年的凡尔赛宫,大部分房间也都配有壁炉。后期为了改善取暖条件,又添加了不少火炉。但无论是壁炉还是火炉,都催生出另外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木材堆放需要空间,这对拥挤的凡尔赛宫实在腾不出地方;其次,壁炉和火炉都要使用烟囱,如果不是当初安装的,随后建造的壁炉和火炉重新搭建烟囱影响了整个宫殿的结构和美观;最后一个,炉子引发火灾的风险随处可见,皇家大马厩的一半建筑就曾被火灾摧毁。

  而故宫采用的是中国北方流行的地炕或者火道取暖,所以你在故宫见不到一根烟囱。这种建构是在地面下修建火道,将点燃的木炭倒入火道口,木炭燃烧产生的热气会顺着火道流动,慢慢将室内的地板地砖烤热。而且睡觉的炕下面也有火道,所以夜晚也会非常暖和。清宫取暖的原材料也很讲究,煤炭来源于宁夏的太西煤,是真正的无烟煤,而且燃烧值极高,因此有御煤之称。所以说故宫的地炕取暖真正环保没有污染,不次于现在城市中的的集中供暖。

故宫地炕

  《大门背后》满满的宫廷日常生活,都围绕在权力的周围,却不似中国的宫斗大戏,而是日常浓浓的生活气息,有得宠者的骄奢淫逸,也有无权无势者的辛苦无奈。

  

  《大门背后》读后感(二):历史之镜:凡尔赛宫的住房危机和肮脏贵族

  鲁迅讲过这两个故事。有个农民每天挑水,一天,他突然想起皇帝用什么挑水呢?自己接着回答:一定用“金扁担”。一个农妇,一天清晨醒来,想到皇后娘娘是怎样享福的?她想,皇后娘娘一醒过来,一定就叫:大姐,拿一个柿饼来吃。

  据说这两个故事是鲁迅评论“主观主义”时讲的,且不去讨论这两个故事的深刻寓意,你是不是对皇家生活也颇有几分好奇心呢?

  很多人好奇宫廷生活是什么样的。故宫景区游人如织,野史秘史、话本小说,宫斗剧、纪录片层出不穷,它们有多火爆,人们的好奇心就有多强。

  描绘宫廷生活的作品多以某人为引,以时间为轴展示宫廷生活,比如《鹿鼎记》《末代皇帝》。还有一类作品以史料为参考,用衣食住行为脉络,不局限于一人一时一事,让人了解宫内生活的点滴,比如《大门背后》。

  《大门背后》揭秘法国凡尔赛宫的神秘历史,从住所、膳食、水源、取暖、照明、清洁、洗衣七个角度,展现了皇宫内各色人等的生活状态,如其作者历史学家威廉·里奇·牛顿【美国】所说“大门背后伟大与卑微并存,排场与贫困同在”。

  凡尔赛宫是法国最宏伟的皇家园林,是世界五大宫殿之一,见证了法国波旁王朝的鼎盛与破灭,在几百年时间里凡尔赛宫是整个法国权力的中心。这里有无尽繁华,也有各种危机。

凡尔赛水景

  凡尔赛的住房危机

  拥有自己的住房是许多人的执念,许多人为了买房掏空“六个钱包”。三百年前的法国皇宫内同样上演着住宅危机。

  凡尔赛宫号称占地面积111万平米,其中园林面积据说占了100万平米,作为法国的权力中心,住房危机一直困扰着宫内的人。宫内住房由国王赏赐或按职位分配,但房间总是不够用。

  高级别的官员总在排队等更好的房。1947年老比龙元帅的住所腾出来时,有11位廷臣立刻提出的住房申请。

  低级别的官员侍从大多在“合租”。史料记载国王的36位侍从分摊十间房,国王的季度接待人员每三个人居住在一间卧室内,甚至有的房间有十个人共同蜗居。

  不高不低的人经常在搬家。有人得宠候会被赏赐一件房间,通常就会带来一连串的搬家,1748年6月有十余位公爵、公爵夫人、侯爵、骑士,在同一天内交叉轮换了住房。

  凡尔赛宫的许多官员和侍从是“季度工作者”,它们不像中国皇宫内的侍从那样几十年甚至一辈子生活在宫内,凡尔赛内的官员和侍从,一年只在宫内工作几个月,其余时间各自谋生。因此租房变得很普遍。

  路易十四时期,紧张的住房催生了凡尔赛宫附近的“房地产市场”,租房价格不断上涨。而到路易十六时期,因为住房紧缺和房价过高,许多大贵族不愿意在工作意外的时间待在凡尔赛城。当一个王朝的权力中心只有国王而没有权臣和贵族,动乱总是难以避免。

卧室

  凡尔赛的“肮脏”贵族

  王后衣服从饮马槽的脏水里洗出来。路易十四时代,国王的洗衣工需要获得执照,一张洗衣执照甚至可以卖到4000~6000里弗尔(以现在的银价折算大约相当于1256元/里弗尔)。他们有专门的水池洗衣,有专门的房间配了壁炉用来晾衣服,甚至洗大衣服和精细衣服都分成了不通的工种。

  王后的洗衣服服务既没有专门的洗衣间也没有固定的洗衣池。马匹的饮水槽、树林里的池塘、充满脏水的公用洗衣槽、喷泉的蓄水池等等,都是曾经为尊贵的王后提供洗衣服务。

  王后的待遇尚且如此,其它官员侍从的待遇更加不堪。先是宫内颁布了几项法令,不允许在巴黎大街、圣卢克大街等处晾晒衣服,违者没收衣物罚款20里弗尔。后来又连续取缔了好几个清洗衣服的固定场所,连王后的洗衣工也曾因此被处罚。

  曾有人描述“水从各个地方涌来凡尔赛宫,但自从取消了克拉尼运河和水塘后,洗衣工连洗一块布的地方都找不到了”。

  一生只洗三次澡的肮脏身体。1954年法国只有十分之一的住房配有浴室。因为此前的几百年,法国人一直认为洗澡时有害的。国王路易十五则一生才洗了三次澡,一是诞生日,二是大婚日,三则是入殓。

  生活不仅仅是琴棋书画诗酒花,更多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即使尊贵如国王王后也无法避免吃喝拉撒的困扰。因为时代的局限,即使尊贵如国王,在卫生水平上也比现代差很多。我们应该嘲笑他们的粗鄙,但又不仅仅是去嘲笑。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当居民们为了洗衣饮水而屡次与管理者发生冲突,那在其它领域又有多少未被记录的冲突?当大贵族因为住房问题纷纷搬离凡尔赛城,王宫内只剩下国王和少量臣属,国家的权利结构还会稳定吗……

  这些问题同样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大门背后》读后感(三):辉煌凡尔赛宫:记忆的永恒回眸

  路易十四时代是法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不但因为此一时期法国登峰造极的陆军实力雄冠欧洲大陆,更是因为在18世纪中叶的法国臻于文化、建筑、艺术的极盛期。如本书的序言所说,在1789年的秋天之前,凡尔赛宫被认为是欧洲各国的权利中心。

  本书就是一位历史学家带领读者去探索凡尔赛宫的众多细节、宫内日常生活的优秀著作!作者是美国人。威廉•里奇•牛顿(William-Ritchey Newton),他是美国历史学家,凡尔赛宫史专家,密歇根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二十年来专注于凡尔赛宫廷盛衰史。担任纽约多家出版社的丛书主编,同时继续从事近代法国史的研究。

  他的作品主要有《国王的地盘——凡尔赛宫的法国朝廷,1682—1789年》(2000)、《小宫廷:18世纪凡尔赛宫的侍奉工作和侍从》(2006)、《凡尔赛的花园:光辉和惨淡,从路易十四到大革命》(2011)、《生活在凡尔赛:宫墙之内的日常生活》(2014)。可以看出是一位对法国路易十四时代和凡尔赛宫有巨细靡遗式了解的学者。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讲18世纪凡尔赛宫廷历史的书。本书通过介绍凡尔赛宫的日常生活,为读者揭露其富丽堂皇的背后隐藏的诸多不便;也让读者认识到阶级等级观念自始至终充斥着凡尔赛宫的每一个角落。作者分别从住宿、膳食、水源、取暖、照明、卫生、洗衣等七个方面,按照时间顺序,为我们阐述这七个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并从中穿插众多宫廷人物关系,侧面展现三代君王的性格特点以及宫廷生活的奢靡。

  1、谁住在这里?

  谁为宫廷效命,谁就住在这里。现在我们惊讶的凡尔赛宫起初不过是山间小屋,路易十三时代的回忆录作者称之为“打牌城堡”。

  整体建筑特点是红砖墙,外面的边角砌有石头。而那些幸运的高级侍从则可能住在大附属宫里,总的来说,天花板很低,并不是谁都住得下的。事实上更多人需要到城里租房子住。

  2、宫廷的膳食如何,吃什么?

  王室的宴会自然是最丰盛、讲究的,一般称为“大宴”。来来来,大家看菜单就知道了,有8道肉汤、10道头盘、4道烤肉、8道中菜、2道沙拉、4道水果、6道甜品。很有名的路易十四就是大胃王,食量惊人。路易十四不能亲手烧几个小菜,虽喜欢吃,但只会吃,且很能吃。一次可以吃掉四盘不同的汤,一整只鸡,一只山鹑,满满一大盘沙拉,一盘蒜汁羊肉,两大片火腿,一满碟点心,还有一些水果和果酱。

  臣子们吃的也不错,,一般吃6道菜。可以享受到烤肉、烤菜。就连那些给国王做季度工的侍从,也有机会吃到剩菜,实际没怎么动过刀叉。

  3、如何洗澡,用水怎样?

  凡尔赛宫有精巧的池塘、喷泉,这与路易十四对水极大的兴趣有关。但由于要供应大量的池塘、喷泉,宫殿里的饮用水如同今天的大城市,时常紧张得很。一个是因为内廷人口不断增加,还有就是各种聚餐宴会、盥洗、喷泉消耗了大量水源。起初洗澡并不流行,到18世纪才逐步深入人心,这也是欧洲人的囧事一桩。

  凡尔赛宫宏伟、壮观,它的内部陈设和装潢富于艺术魅力。五百多间大殿小厅处处金碧辉煌,豪华非凡。内部装饰,以雕刻、巨幅油画及挂毯为主,配有17、18世纪造型超绝、工艺精湛的家具。宫内还陈放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艺术品,其中有远涉重洋的中国古代瓷器。由皇家大画家、装潢家勒勃兰和大建筑师孟沙尔合作建造的镜廊是凡尔赛宫内的一大名胜。它全长72米,宽10米,高13米,连结两个大厅。长廊的一面是17扇朝花园开的巨大的拱形窗门,另一面镶嵌着与拱形窗对称的17面镜子,这些镜子由400多块镜片组成。镜廊拱形天花板上是勒勃兰的巨幅油画,挥洒淋漓,气势横溢,展现出一幅幅风起云涌的历史画面。漫步在镜廊内,碧澄的天空、静谧的园景映照在镜墙上,满目苍翠,仿佛置身在芳草如茵、佳木葱茏的园林中。

大门背后评价人数不足[美]威廉·里奇·牛顿 / 2018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正宫前面是一座风格独特的法兰西式大花园。园内树木花草的栽植别具匠心,景色优美恬静,令人心旷神怡。站在正宫前极目远眺,玉带似的人工河上波光粼粼,帆影点点,两侧大树参天,郁郁葱葱,绿阴中女神雕塑亭亭而立。近处是两池碧波,沿池的铜雕塑丰姿多态,美不胜收。在本书中你会欣喜地发现许多彩蛋、细节,告诉你当时的法国人如何装百叶窗、如何谈判、如何装潢,美不胜收。

  辉煌的历史,璀璨的文明,这就是凡尔赛宫的一部历史。

  《大门背后》读后感(四):后宫凡尔赛传:宫宇的变迁

  人生在世,要居有定所。王室宫殿所在,必然是王气、乃至国家气运所在。单从住来说,法国王室就不如中国皇室逍遥。中国几代皇朝更迭,依然保留下尊贵体面的故宫紫禁城。而最早的凡尔赛宫,只不过是路易十三用来当作“打牌城堡”的消遣之地,根本谈不上说是王室内廷所在。路易十四在继承了这座森林中的山野小屋后,花大手笔进行了修葺和扩建,连马厩都改成了住房。1682年起,法兰西宫廷迁至凡尔赛宫,有点儿像是皇上住够了紫禁城嫌不够宽敞,直接住承德避暑山庄去了的意思。但是法国人更坚决的是,连区域和城市部门总督(九门提督?)也一起搬到了这里,甚至是伺候王族的大规模群体也都离开了巴黎,抵达凡尔赛——从巴黎到凡尔赛上班,实在太遭罪,就像北漂选择住在北京,而去天津上班一样,尽管有高铁,居住地的高额房租和工作地的薪资水平可能还是有一定差距。路易十四当政前期,凡尔赛只有不到50户的“房东”,等到1724年时,就激增到400户,还不算专业客栈的收容量。

  路易十四的规划其实还算克制,侍从是有季度性的,不是全年都住在这里,然后还搭建了比较平实简易的大附属宫作为仆从居住的场所。王宫内部的接待人员都住在阁楼,贴身侍从也没有得到非常优厚的住房条件需要向建筑部总监申诉。分管城市和宫殿的诺瓦耶伯爵力主在住房上节省资金,严格规划住房补贴。相比之下,尽管国务大臣获得了较好的大臣大前院,已是凤毛麟角。连海军大臣这样位极人臣的显贵都觉得自己住的太远了……至于说到国王有时会格外开恩,分封赏赐土地,获得房屋的人还要缴纳不动产税(真划算啊…这还叫赏赐…)。

1715年的凡尔赛宫

  到了路易十五,手笔开始变得豪放,一回到凡尔赛宫就买下了博维里尔馆安置财政总督。宫内紧俏的住处则由国王的心情和宠爱情况而定,比如连当时还没成为太子的丹格里王子迁居时,应该算是重臣的外交大臣普拉兰公爵居然有胆量要求把王子的住处该为他的官邸附属——不过耿直的诺瓦耶伯爵没答应;路易十五恩宠的情妇蓬帕杜夫人,要求巨大的套房,国王就把前情妇踢走,将蓬帕杜夫人甚至是她的妹妹给弄过来,搞了一组两套共用楼梯和走廊的房子。就这也不能满足蓬帕杜夫人,国王就把四五家(其中甚至包含大法官、骑士团指挥官、伯爵、公爵等贵眷)来了个大换血,大家挨个换房子,以求蓬帕杜的称心如意。

《绝代艳后》电影,蓬帕杜夫人与路易十五

  《大门背后》读后感(五):大门背后,那些被时间掩盖的日常

  (1)

  18世纪,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廷里面,有一个特别忙的男人,叫诺瓦耶伯爵,他当时的职位是城市和宫殿的总管,有点类似于我们古代皇帝身边的得力太监(大内总管),都是负责管理一些鸡毛碎皮的一些琐事。

  诺瓦耶伯爵估计也没有想到,当他的老板路易十四,决定把一个小小的城堡改建成凡尔赛皇宫后,会带来这么多麻烦。

  比如,人多了,房子少了,这是他每天都需要操心的事情。法国人不像当时的中国人一样,可以睡通铺,而是必须一人一个小房间,确保有自己的个人隐私。他们是宁愿房间里窄小的只能放下一张小床,也不愿意弄个上下铺,大伙一起过上同居的日子。

  所以,不管是有权有势的贵族子弟,还是默默无闻的侍从奴仆,都无时无刻在向他发出对房子的急迫需求。

  而这些真实有趣,又饱含辛酸的日常生活,都在这本《大门背后》里面,用着生动活泼的文字,向我们一一呈现那些场景。

  (2)

  这本书的作者威廉·里奇·牛顿(William Ritchey Newton)是美国的一位历史学家,也是对凡尔赛宫有着深入研究的专家,光是他发布的有关凡尔赛宫的书籍就有好几本,比如最早的一部作品,是《国王的地盘——凡尔赛宫的法国朝廷,1682-1789年》,还有《小宫廷:18世纪凡尔赛宫的侍奉工作和侍从》,《凡尔赛的花园:光辉和惨淡,从路易十四到大革命》,以及《生活在凡尔赛:宫墙之内的日常生活》。

  而如今这本《大门背后》,又是一本关于凡尔赛宫的日常生活研究,作者从住宿、膳食、水源、取暖、照明、洗衣七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当时富丽堂皇的凡尔赛宫,在权利色彩的掩盖下,那些不为人知的辛酸日常。

  比如,如今占地111万平方米的凡尔赛宫,建筑面积达11万平方米,有1300多间房。而据书中记载,18世纪之前,除了专门服务国王和王后及其他王室家族的御膳房,整座宫殿只有一间厨房。虽然后来也有扩建了几个厨房,或者私下搭建的厨房,但是很多人都吃不到一口热饭菜,或者说连食物都没有,需要到宫外购买。

  当时宫外还有一种摊贩,卖的是宫廷剩菜,就是国王餐桌上的最后一点剩菜残留。不过是冷的,买回去需要自己加热下。这种剩菜价格低廉,但是品质极差。因为是剩菜,人们会再次加工进行处理,比如加一些更重的调味料来掩盖食物的变质,虽然味道有待商榷,但在当时,这种食品也是供不应求。

  (3)

  在金碧辉煌的凡尔赛皇宫里,普通人挤在一张狭窄的小床里,没有窗户,房间也是昏暗的,连一根蜡烛都舍不得随便点燃,因为蜡烛在当时也是一种形同货币的方式在流通着。

  当时的蜡烛有两种,一种是白蜡烛,主要是供餐桌和卧室里面使用;另外一种是黄蜡烛,品质低一点,但是燃烧得比白蜡烛快,蜡油也容易四处流淌。

  根据书中提到的内容,当时国王寝室的6名侍从每人每年都可以收获1000里弗尔,而这些都是来自国王在凡尔赛宫、枫丹白露宫和贡比涅寝宫燃烧所剩下的蜡烛。据了解,当时城里一个普通非技术工人一天的工资约是1里弗尔,也就是说,这些侍从一年光是蜡烛的收入,就比普通人多3倍。

  占据高位,或者说接近国王的人,都能通过一些不同的方式,来获取一些额外的利益。比如,国王路易十六的妻子,玛丽·安托瓦内王后,寝宫每年的蜡烛开销达到200000里弗尔,其中很大一部分没有用完的蜡烛都成了王后寝宫两位首席女侍从的“额外收入”。

  所以,在凡尔赛宫里,到处可以看到,阶级等级观点充斥在每个角落,人人都想着往上爬,只要能更加贴近国王或者其他王室成员,就能以此来保证自己在衣食住行上的富余和便捷,以及能充分享受到地位上的优越生活。

  (4)

  凡尔赛宫的前身,仅仅是以前路易十三命人修建的几座简朴的房子,是路易十四继承后,才慢慢修葺并且扩建起来。经过了几十年的建造,成为了王朝的权力中心,也是我们现在看到这个金碧辉煌的宫殿。

  在当时所有人的眼中,它代表着阶级等级,代表着权利和地位。能住在里面的人,不管是王公贵族,或者是侍从奴仆,都有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因为这代表着他们比常人更为接近王权中心。

  但是,随着国王的更替,王朝也渐渐落败,凡尔赛宫廷的权利象征渐渐削减。人们不再以住在宫殿里为荣,甚至开始远离所谓的权力中心,喜欢上了当时的潮流中心——巴黎。不过,生活依旧在继续,人们依旧为着自身的衣食住行而烦恼。这些掩盖在历史河流下的日常生活,显现出了一种不同的面貌,都在本书中一一呈现。

  《大门背后》通过描述叙写18世纪凡尔赛宫的日常生活,揭露了繁华背后,阶级等级观念充斥的法国宫廷,从盛兴到衰落的变迁史。见微知著,是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值得推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