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愿每一颗流浪的心得到归宿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愿每一颗流浪的心得到归宿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15 05:5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愿每一颗流浪的心得到归宿经典读后感10篇

  《愿每一颗流浪心得归宿》是一本由任末末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8,页数:22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愿每一颗流浪的心得到归宿》读后感(一):我们这代人,总该有点不一样

  如果这是一篇论文,我想开头我会写下:

  近几年,随着我国民生产总值的稳定增长人民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以及中西思想文化的撞击与交融,中国大陆正在悄然上演着一场Gap year的革命,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没有继续遵从祖辈意志,没有接受墨守陈规的生活,而是背起行囊,捡起梦想,通过不断地前行发现新的世界追寻自我。

  不过这是篇书评开篇我只想写一句话

  我们这代人,总该有点不一样。

  这句话是很多年前一个男青年跟我说的,大致是在酒饱饭足时,在一家颇具逼格的小酒吧里,他点了根香烟,说了这么一句话。那个时候我们都无比地年少轻狂,觉得世界尽在脚下,总有一天能够征服伟大航路,成为海贼王。

  很多年后,男青年司考考得非常牛逼,后来成为了一名非常严肃的公检法人员。这在我脑海里几乎是无法想象的一件事,在这之前他不是在东非大裂谷到处乱闯,就是在越南老挝和路过的人勾肩搭背,妄图用对方不太熟悉语言和对方聊天。他跟我扯皮时说到的艳遇大概能写一本书。

  那几年的时间里,虽然没有去旅行,但因为很多原因,我在祖国大陆的南南北北上串下跳,搭上一列列火车,把自己人生变成了一场无序的排列组合。

  再见男青年时,我刚刚回到这座生我养我、再熟悉不过的城市,男青年戒烟了,滴酒不沾,我们坐在温暖向阳的小咖啡屋说话,点上两杯柠檬水,用来庆祝我们的回归“正途”。男青年淡淡开口:“我还是觉得,我们这代人,总该有点不一样。哪怕是鸡飞狗跳之后,又回来生活。”

  我想,这也正契合这本书的书名主题《愿每一颗流浪的心 得到归宿》,我们就是在鸡飞狗跳之中,慢慢地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旅行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外地求学、北漂、南下……,凡是能挣扎出自己这个狭小视野的,都是一个良好的自我成长过程,因为在这种挣扎之中,你发现了生活的更多可能

  任末末如果没有选择启程,也许永远不会知道旅途之中有那么多的精彩等待着她,在逼仄的城市空间里,看不见穿着奥黛的美丽越南姑娘,不能骑着单车在美奈的海边公路飞驰,也不可能在加尔各答的垂死之家中领悟生命的归宿。

  任末末说,她发现,连味蕾,也是一期一会。

  行走,会带来更多这样美妙的瞬间。即便这样的曲折道路会有些泥泞,但你也会看见许多不经意间的美丽风景。我现在,依旧不后悔自己所走的那些路,依旧始终坚定相信人生没有白走的路。

  即便家里人总是说,如果你当初不那么折腾,现在可能会更顺利。中国的上一代人,和西方世界的上上一代人,观念比较接近,这是时代因素,无关对错,但我想,我们会是中国重新开始融入世界,更加包容更加开放地接受多种思潮的新一代人。

  从我们这代人开始,总该有点不一样。

  不应该害怕冒险。不应该只安于现状。更不应该背弃理想

  当然,这并不代表,我觉得所有年轻人都应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恰恰相反,我颇为反感这种观念。现在颇多书鼓励年轻人奋不顾身放弃一切去浪迹天涯

  但每一个人,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而这恰恰是一本负责任的旅行书。它提倡的不是流浪,而是归宿,一颗追寻充盈与安然的心,“吾心安处即故乡”。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作者的成长,书的起点站,她和我们一样,初生牛犊不怕虎勇往直前,而在旅途的过程中,她则开始慢慢地反思关于生活,关于成长,终于明白旅行,其实就是生活本身,在生活里遇到的问题,在旅行中只是换了一个面孔再次出现在你身边。旅行,不是万能的灵丹妙药,但旅行能让你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变成更好的自己。

  在书的尾声,任末末写下:“当我开始慢慢意识到旅行、流浪、出走都无法解决生活中的所有问题的时候,我开始放下对无尽流浪的念想,踏踏实实开始一件件解决生活的问题,开始作出改变。生活的答案始终是在当下,如果无法在当下的生活中踏实下来,即便走遍天涯海角,我可能都得不到我想要的宁静。”

  这段话完全写出了我的心声,其实我也希望,很多看了旅行类书籍、受了报道影响后非常激动,觉得马上就可以放弃一切来次奋不顾身的旅行的年轻人,都可以看到这段话。

  我认识的一个姑娘,她每年都喊着要辞职旅行,但最后辞职了,也没能成行,最终怪罪于父母不愿意提供“旅游经费”,后来终于父母提供了旅游经费,她来了一次“奋不顾身”的旅行,但全程只在不断地说“这里的风景一点也不好,被书给骗了”“这里的东西真是太难吃了”“你快帮我传一份地图”“唉,这里一点也不好玩,我觉得我还是应该去XXX,可惜不够”。以及“我旅行回来好累,我明年再找工作吧。”“我的钱又不够用了,我妈一点也不支持我。”

  旅行如果只是用来做逃避生活的借口,最后恐怕生活会给你一个响亮耳光

  不一样的人生,并不是动动嘴生活就会为你翻出新的篇章,生活对于你的最基础要求就是自我负责,一个姑娘,为了一次计划已久的长途旅行,在工作之余做了份兼职;一个初出茅庐的90后大学生利用暑期做了两个月家教,买了心爱的相机……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但很多人却只是放大了别人的欢喜,又放大了自我的悲哀,念叨着中国人西方人的不一样,西方人是如何地具有冒险进取精神老外的父母是多么地支持他们参加NGO……但他们似乎常常忽略了大部分西方人比中国人更早地独立,更早地开始打工赚钱财务自由说老实话,有人拿着父母的半辈子积蓄开始自己的冒险,我是你妈,我也不支持。

  我想,我们这一代人的不一样,不但要比父辈更具有理想的激情与进取的精神,实现自我,也要延续历来的踏实传统,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自由与生活并不冲突,流浪是为了寻找归宿,凯鲁雅克再牛逼,还是被人称呼为The Beat Generation.

  ————————————————

  :书中很多印在照片上的字儿,有些实在看不清,要是那部分字能换成白色就更好了。

  《愿每一颗流浪的心得到归宿》读后感(二):你遇见的事都是因你而生,你遇见的人都是为你而来

  对书名像句子一样长的书向来没什么好感,但这本书的书名却在第一眼就吸引了我。愿每一颗流浪的心得到归宿,多读几遍,多么温暖的句子啊,热爱生活热爱旅行的人,不都有着一颗流浪的心,却都期盼着一个归宿吗?

  曾经把旅行当作是十分神圣的事。想想看,到一个陌生的城市,看不同的风景,做不同的梦,无论旅途拮据艰险还是顺风顺水,都会是全新的体验大学之前,除了家乡乌鲁木齐和同在新疆的库尔勒,自己似乎没去过什么地方,因此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北京,说是想要去遥远首都感受最一流的大学,不如说是想到远方去。

  就冲着这个梦想,大学三年里,我飞机、火车、轮渡,把自己的回忆留在了中国版图上的许多地方,大三又背着背包啃着面包穷游了欧洲十几个国家。无论是一个人的旅行还是和好友结伴,旅行带给我的新鲜感都是前所未有的。现在总结起来,大学这几年,学业上没什么长进见识倒是长了不少,而这些都来自于我遇见的事以及我遇见的人。

  《愿每一刻流浪的心得到归宿》里任末末放下工作,暂时不顾父母的忧虑,只身远行,遇到了那样多新鲜的事,遇到了那样多有趣的人。在旅行的第一站河内为她擦擦勺子看她安心吃下米粉老爷爷,说着“实在不行,我就留下来教教英语”的英国小伙,还有在旅途中丢了钱财却依然丝毫不怨恨这个国家的日本姑娘朋子。最后,回到了早已沧海桑田的故乡,她终于有了这样的体悟:“旅行哪有什么标准规则和答案,也不需要设定什么门槛和评分标准。无论是否定下归期做好攻略独自旅行呼朋唤友结伴旅行穷游富游吃喝玩乐借鉴修行,都是一种生活方式,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只要不超出自己在体能上的经济上的承受能力,都是最好的旅行者,不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能找到属于你自己的旅行的意义。”

  我突然想到自己几乎可以算是gap year的一年交换经历。在孤独的一个人的穷游中,我错过了火车、算错了日期,什么样的意外情况都碰到过,然而,在波兰克拉科夫时,漫天飞雪,我又没有波兰货币,却也遇到了热心地给我带路以及给我车票钱的好心的波兰老爷爷。

  旅行就是这样,什么方式,什么规则根本重要,重要的是你遇到的那些事,因为他们都是因你而生,和你遇到的那些人,因为他们都是为你而来。

  《愿每一颗流浪的心得到归宿》读后感(三):离开的每一步,都是回来时的路。

  初在图书馆繁多游记中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全是因为看到了流浪这两字。从小对这两个字有着特殊感情寄托。对这两个字的好感完全在于,这流浪背后的不确定感,和无限可以想象的画面。多么浪漫词语。抛下一切,都是未知

  抱着对于流浪的憧憬,完全是抱着膜拜的感情读的这本书。但是读完后,却没有太大的感触。许是没有亲身经历过。文字再怎么表达都表达不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所以没有什么共鸣

  书中和我同姓的作者,辞职放下工作,4个多月的东南亚背包客之旅。她想从中见到不一样的的自己。

  说到旅游,不管是对于年幼孩子还是已过花甲老人。没有不喜爱的吧。前几日,还看到新闻报道,有许多被低价旅游团强制购物的老人在控诉着自己所遭遇不公。我们抛开这个话题不谈。不管你的经济条件是什么样的,大家都是想出去看看的吧。

  书中的大部分篇幅都是她对旅行意义的有感而发。对于我来说,不是很喜欢别人对某些事件的有感而发。毕竟每个人的思维都是独立的。对亲身经历过得事。见解一定不会相同的。所以我很少看这类游记又或者是包装成各类读物心灵鸡汤

  但这本书却让我对一个国家完全改观。这才是我真正想记录下来的。那就是印度。新闻上的报道已经屡见不鲜了,这个国家已经是仅次于恐怖袭击多发的西方第二大我认为很混乱国度了。

  生活在共产主义社会下的我,社会秩序相当的稳定。我当然看不了印度高发的犯罪率。和对女性的不重视。所以这个国家一直不会在我想看看世界的候选名单上。

  让我对它改观并不是作者大段大段的感慨和心得。而是书中不多的几幅照片。

  夹杂赤裸上身微笑男孩子和抱着弟弟迷茫的看着镜头女孩消瘦脸庞,光着脚。依稀能看到肋骨胸膛

  相比于文字,还是比较喜欢图片。能看到表情,能听到故事,还能闻到他们的味道。想到这里,不得不说人类思考,简直太棒了。我就喜欢脑细胞在撞击中破掉微焦的味道。对着一张照片就能看兴奋的我来说。身体不用在路上,因为我的精神一直在路上。太久不提笔记自己的生活了。思维都混乱了。语序之类的更不注意。写到兴奋的地方,连我想表达的都已忘记。

  对了,刚才一直在说印度,一个无比虔诚的国家,我现在真心是想去看看这个国家。虽然生活水平不是那么好,人口又是无比的多。他们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生活的。有时候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精神高度不是正比,我一直坚信,有信仰的人,比没有信仰的人更加能体会到生活的真谛

  说是写书评,却乱七八糟的说了一堆没有关系的。仅是对自己心情的记录。书还是很好地。为作者勇敢的迈出一步去看这个世界的想法。点个赞。

  我不是喜欢流浪,我只是喜欢自由的感觉。不被任何束缚。愿每一颗流浪的心都能到归宿。

  15/11/18

  《愿每一颗流浪的心得到归宿》读后感(四):当我旁观别人的旅途,我在看什么

  在我看来,在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里,最重要的不是勇气,而是对自己正确的认识,和积极出发点。如果旅行的动机是逃避现状,推卸责任,去外面玩了一圈只为了忘掉生活里的不愉快,那么这样的旅途既花费了时间金钱,又令人在归来之后更加无法面对现实

  但任末末的这本书不一样——在前言中,作者便很明确地介绍了自己的状况,她在旅行前的工作生活并不差,所以旅行不是为了逃避压力。很快,她就告诉我们,她的旅行,是为了告别麻木、寻找感动邂逅美好,看看自己若脱离了“安稳”那双庇护羽翼,能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毕竟,安稳,一方面给人安心的保障,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人去发现自己的更多可能。

  在最初的时候,人们都想做天上自由自在飘浮的云,而最终,大多都做了落地的雨。

  我们落了地,去循规蹈矩,去脚踏实地,去按部就班,去一成不变,我们说这是安稳,我们说平平淡淡才是真。但就在这同时,有一批人跳出了轨道,他们告别了机器般精确运转的生活,投入了未知的旅途,飞成一朵自由的云,而落了地的雨,愿意去仰望。

  透过别人的眼睛来看世界,也不失为一种经济快捷的体验。这本书的印刷和排版很精美,每一页都印着大幅的图片,极具当地特色,给人最直观的视觉享受,从中可以看到整个团队的用心。一本灌注了深深诚意的书,更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书中有句话:“所有问题都不是顿悟所能解决的。”我深以为然。我们不能期望通过读哪一本书,就指明生活的方向;不能期望做一次旅行,就体味生命的真谛。

  读一本书,就是走一段心路。我们所要做的,是认真对待这一段路途。任何事情都没有结果,生命只是许多长长短短的过程。我们的所有追求,都是用一个过程去追寻另一个过程。史铁生说:“一个只想使过程精彩的人是无法被剥夺的,你便把绝境送上了绝境。”那么一个没有绝境的人,便在有限的生命中永生。

  让过程精彩。

  在旅途中结识各种各样的人,与他们交谈,体味他们的生活态度,存放在自己脑中,这本身就是内在的整合与选择。旅行中看到的景色,听到的话语,通过思考,便会升华。融合了思考的旅途,使人眼光变得长远,胸襟变得开阔。比如在作者体验“风筝冲浪”时,她的教练说:“不要盯着风筝,只要想着你希望风筝带你去的方向。”作者没有在此大发议论,但我相信每个读者的目光都会在此停留。

  我们读这本书,读作者如何跳脱出麻木的框架,体会生命的鲜活和多彩,又如何俯视着这缤纷的一切,最后沉淀下来告诉自己:“生活的答案始终是在当下,如果无法在当下的生活中踏实下来,即使走遍天涯海角,我可能都得不到我想要的宁静。”

  读作者的旅途手记,同她一同走过心路历程,具有了发现美的眼睛之后,麻木、单调、乏味自然都会远离。便如作者在后记中所描述的一样:“之后,世界好像变得可爱了许多,心的归宿是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在茶余饭后、在办公室里、家里、路上和呼吸着的每时每刻。”

  原来,旅行的终点,就是用美的眼光去重新审视当初的起点。

  愿每个人都拥有发现美的眼睛,愿每颗流浪的心都能得到归宿。

  《愿每一颗流浪的心得到归宿》读后感(五):在路上,踏出的每一步,都是回来的路

  一个单身女孩126天的流浪之旅。 又是一本游记,而且又是越南,泰国,印度这些热门路线的自由行,连书里的老外都惊讶的问,你们中国这几年是发生了什么,怎么到处都是单身女子背包行。

  我不知道越来越多的人旅游是为了什么,记得曾经去黄山,导游随口说的游客,“哎~上车睡觉,下车尿尿,遇到景点就拍照”。还真是贴切。就算是自由行,也是必会去有名的景点拍个照,传微博,更有甚者贴贴照片,路线攻略,写上遇到的奇葩事就能凑个游记,出本书。这是旅行吗,有些人认为是,听闻些许,在此一游。可是我认为,没有信仰的人去再多的寺庙转也没用,不懂人情冷暖的人认识再多的人也没用。

  好歹这本书颇和我口味,不拿旅行当件圣事办,不定下一个目的地,不定紧密的行程,走到个小镇上,喜欢这里就留下住几天,去菜市场逛逛看着小贩和买客的讨价还价就是一天。不喝叫不上来名字的外国酒,喝杯甘蔗汁都当是天赐良品,不参加群魔乱舞的彻夜party,睡个自然醒骑车逛街巷都是美好的一天。。

  作者先不写“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来诱惑年轻的人们出行。倒是旅行里受的苦,苦中作乐,和最终的自我治愈花了大笔墨。书里有段特别理智的话,是《项塔兰》里的:“我们所谓的懦弱,往往只是吃惊的另一种说法,所谓的勇敢,绝大部分谈不上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想来那些遥远的人们用勇气,勇敢与冒险,忽悠过多少无辜的追随者。”

  旅行中也充满焦躁和压力。一,有着日复一日的重复,重复订车票订住宿,重复见到新的人,回答你从哪里来旅行多久了,下一站去哪儿这样的问题。二,对未知的恐惧,看不到前方,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三,带着对目的地的期望出发,到了地点却“不过如此”。四,带着防备之心,安全感低的人,在陌生的地方行走,一个路人异样的眼光都能咯应半天。

  这些焦虑随时存在,尤其在旅行初期,压在心里,倒是下一站的景色对付这些焦虑很有用,不然旅什么行阿。

  我喜欢作者的诚实,无避讳,将旅行这件事当成自己的事,旅行简单的成为生活里随意可选的一种生活方式,“旅行就是一件特别简单没那么多附加传奇和意义的事。旅行这个词需要走下神坛,它不会让你成为传奇,也不会让你脱胎换骨变成一个崭新的人,但它确实会让你变得有那么一点儿不同,让你在这个单一价值观的世界里慢慢坚定下来。”作者如是说。

  《愿每一颗流浪的心得到归宿》读后感(六):旅行,還給我們生活真正的樣子

  一個女孩126天的流浪記,她說,是為了路上與最好的自己重逢。

  那麼怎麼樣在旅行的路上遇到更好的自己呢?也許是因為我帶著這樣的目的翻開的這本書,所以對於介紹旅遊景點及攻略的篇章或者片段都一目十行的飄過,更注重關注于女孩在旅程路途的心情感受及生活感悟。

  書中的序言里作者介紹了這次旅行能成行的原因,因為對當前的生活和工作充滿了很多的茫然,覺得工作中讓她感動的東西越來越少,好像最美好的品質都消失殆盡了,而最讓她感到難過的是自己開始適應這樣的自己,於是她決定通過旅行的方式來找回迷失的自己,甚至希望能在旅途中遇到更好的自己。

  我們姑且不論這個女孩是否真的能通過一場旅行找到一條救贖之路,單看女孩對於改變現狀的勇氣,敢於放棄工作的膽量,我們就該給予致敬。有多少人對自己目前的生活及工作感到不滿卻沒有那樣的勇氣及膽量放棄一切來給自己尋找一條重新出發的路。

  旅程剛開始的時候,女孩可能因為第一次國外游,總是很緊張很忐忑,慢慢的也開始漸入佳境。也許,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時候,一點點的溫暖一點點的感動都可以充溢心間,她很用心的記錄了在旅途中發生的一點一滴。誠如她在書中所說,旅行的意義在與旅途中有多少令你心動或讓你幾乎無法呼吸的時刻。她去吃飯,只要走過去,指指旁邊人正在吃的類似的食物,老闆立刻就能會意,招呼她座下,這種無需語言溝通的交流讓她感到很溫暖,心領神會的默契總是能讓人心情愉悅的。女孩在呼嘯而過的摩托車隊里迷失,不知道怎麼過馬路的時候,一位陌生的老太太看到女孩傻杵在路中間,碰了她一下,然後走到她的面前,扭頭笑了下示意女孩跟上追隨老太太過了馬路。

  很多很多讓人感動讓人溫暖的小瞬間,也許是因為這樣女孩開始在旅途中慢慢的改變。

  她說,一個月前,她從家裡背著幾十斤的大包到北京西站,已然沉得厭世,而一個月后,她背著這個大包在太陽下走了3個鐘頭或在大雨里為了一兩美金的差別找旅館仍然能笑容滿面。

  她說,一個月前,見到小飛蟲都能發出慘絕人寰的尖叫,而一個月后,能在房頂上滿是蜘蛛網大蜘蛛的屋裡安然入睡。

  她說,出門前,她想看一路上的行者,聽他們講故事,看人生的可能性,而現在她發現原來人生的可能性永遠不在別人身上,而只在自己身上。

  她說,一個月前,出發的時候親戚甚至根本不理她,她的微博被長輩評論是不負責任的蠱惑之言,她的親友們紛紛再次把她列為眾孩子里的壞榜樣。但是,出來之後,她卻覺得自己是再正常不過的正常人。每天的遊走認識了各國的旅行者,在路上每個人都是為自己活著,不是為別人活著。

  她說,她看過親人的離世,見過太平間門口那些哭得肝腸寸斷的人,心裡雖然難受,但總歸能理解生死無常,然後就覺得自己能看淡,生死有命。但是看到垂死之家(臨終關懷之家)的時候才突然發現自己原來如此的害怕死亡這件事情。她所謂的冒險所謂的勇敢,只是在拿自己一直的好運氣做賭注。

  也許,只是旅途中的孤單焦慮在異國他鄉會放大很多倍,然後才會面對真正的自己,會焦慮會自私會有邪念會恐懼會害怕會擔心各種未發生的事情,會失望會沮喪也會有種種驚喜披著並沒有那麼好看的外衣出現。也許你會發現原來每個人最好的朋友都是自己。

  女孩在書中說道:這一路上,我遇到了很多人,有的人能帶出我好的特質,有些人能讓我壞的特質暴露無遺,對於遇到的所有人,我都是感謝的,感謝帶出我正面力量的朋友,還有若干我叫不出名字的路人,也感謝帶出我負面力量的人們,因為如果沒有負面的這些,我也看不到完整的自己,好的壞的都是不能藏起來的,只有看到了,你才知道如何去面對,然後穿越。

  從這段話來看,女孩似乎在這段旅程里找到更好的自己。我也一直以為是這樣,但是在書的最後,女孩陳白了自己的想法:若不是旅行,我可能沒法輕易接受不同,也無法寬容,甚至無法認識現在生活中九成以上的密友。當我開始慢慢意識到旅行、流浪、出走都無法解決生活中的所有問題的時候,我開始放下對無盡流浪的念想,踏踏實實開始一件件解決生活的問題,開始做出改變。

  生活的答案始終是在當下,如果無法在當下的生活中踏實下來,即使走遍天涯海角,可能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寧靜。

  女孩給書取名叫做:愿每一顆流浪的心得到歸宿。這真的是一種殷殷的盼望。我也在這裡希望每一個旅行的人都能和真是的自己和平相處,都能在旅行的過程中看到生活真正的樣子,也希望每顆流浪的心都能得到歸宿。

  :說說旅程途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幾個地方:

  1、奧黛女

  奧黛是越南的傳統服裝,上衣是一件長衫,類似中國的旗袍,用的是絲綢之類的軟布料。胸袖裁剪非常合身,突顯女性玲瓏有致的曲線,兩側開高衩至腰部,走路時前後兩片裙擺隨風飄逸。越南女孩的風韻都在這奧黛中抒發到了極致。

  (作者有拍這些女子哦,書中很多插圖,很美的)

  2、四面佛

  泰國的四面佛,分別代表愛情、事業、健康與財運。面對四面佛跪著許願會很靈,但是據說實現之後要來還原的。

  3、三面佛

  一尊三面佛,是曼谷求姻緣與愛情最靈的場所。

  《愿每一颗流浪的心得到归宿》读后感(七):旅行,就是生活在别处。

  当Gap Year蔚然成风,当”说走就走的旅行“充斥年轻人的生活,当旅行变成时髦且可供炫耀的经历,那么你不出去旅行,简直就是连谈资都木有啊。然而也有人说“旅行,就是去别人呆腻的地方”,旅游胜地必然伴随着过度开发和拥挤人潮,就像国庆假期的长城和故宫,游客在被挤得汗流浃背的同时肯定会OS“我到底是来看人?还是来看景?”

  旅行,对你们意味着什么呢?于我而言,旅行业是生活,是生活在别处,是充电也是补充正能量。

  任末末说曾经旅行之于她曾经也特别神圣,遇见什么困难事儿的时候就跑去旅行,周密的安排计划之后把行程塞得满满当当,跟团浩浩荡荡去游玩。然而这一次,当她辞去工作不顾亲友的反对踏上旅程,没有需要严格执行的攻略,没有固定的同伴,带着一颗流浪的心,慢慢游荡,遇到特别舒适喜欢的城市或者小镇就多住几天,她发现自己对旅行的定义,对自己、对世界和对生活的理解都慢慢发生改变。无论在间隔年出走多久,生活中该解决的问题不会因为远行就自动解决,无论逃得多久都必须回归生活,“其实旅行和生活没两样,如何对抗生活的压力和单调,在履行中也是一样”;但是旅行会改变人的气质,让人的目光变得更加长远。在旅途中,我们会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习惯,然后才能了解到,并不是每个人都按照你的方式在生活。在了解了自己的偏执和狭隘之后,心胸才会变得更宽广。“如果你没有偏见、没有歧视,如果你是完全开放的,那么所有环绕你的事物都会变得非常有趣、非常活泼。”(克里希那穆提)在路上遇见不同的人,学着接受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以及别人与自己的不同,通过别人也看到自己。旅行的美好之处就在于,无论什么形式,无论苦乐,终有所获。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修行,而旅行就像是短暂的出离,但是离开的每一步,其实同样是回家的路。除非可以选择,否则流浪不会是人生的主旋律。无论出走多远,都得记着回归生活。心,时刻在路上,而日子则要更加美好地继续下去。

  《愿每一颗流浪的心得到归宿》读后感(八):我们需要真实的声音

  从《旅行的意义》到《转山》、《不去会死》,从“旅游”到“说走就走的旅行”,旅游在国人年轻人尤其是文艺青年中已经成为一件特“神圣”、值得炫耀的事儿,你要不来上一两回,你就没有青春。

  在商业化的大潮中,出版商当然也精明得很,除了常规出版大爷大妈们的首选《旅游指南》、《旅游地图》、《吃遍北京》等,将目标锁定小清新的旅行日记体、散文类书籍开始被大量策划出来,而且本本都往人生意义上靠,瞅准了年轻人那点儿活泛的小心思。

  二十来岁的年纪就为活个人堆儿里的不一样,喜欢琢磨“人生意义、顿悟”这种高大上的东西,不出去走走,在自己生活多年的城市这一亩三分地儿上怎么能找到?

  因此,心思鼓荡,没有家累再加上对日常平庸生活的反抗的年轻白领,很容易就被书中的文字、图片激起未死的不甘之心。

  “我也得这样,才不枉此生。”

  瞧,我们就这样把简单的事,赋予沉重的人生意义。

  失恋、工作不顺心、老板抠门、生活无聊……都成为说走就走的理由。

  如末末在书中写道:“来之前,其实心里还抱着被人点化,能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脱胎换骨,起码有所顿悟成为一个崭新的人。”

  有多少人是带着这样走捷径的迷信走上旅途的呢?

  结果如何?生活困惑、工作难题解决了吗?

  作者用一本书的篇幅回答了这个问题:不能。

  该面对的困难依然存在,不会因为你在昌平出租屋还是在佛罗伦萨的圣母百花大教堂,它们就统统消失不见,事情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好工作从天而降,老板就变得仁慈,男朋友回心转意。

  跟着末末的旅程思考,头脑渐渐清晰,期待行到别处的顿悟,得到日后生活顺意的良方是多么天真扯淡的行为。

  其实,书中描述的西方年轻人的旅行心态更为本真,没有什么比have fun更重要的事情,换个国度换个城市也只为欢乐。当然并不是赞成在酒吧夜夜笙歌。

  我觉得这才是旅行的真谛,不为寻找生命意义,不为获得多少人生感悟,只为快乐。无论是在京郊农家院,还是青藏高原蓝天下,不管是独自一人做个背包客,还是三五成群参加公司组织的消闲游,

  能给生活带来不一样的风景和欢乐就足够了。

  我们不是释迦摩尼,不会因为在某个山水如怡的地方多呆了几天,多看了两眼别人熟悉的风景就立地成佛。顿悟、意义……这些需要我们用数十年甚至一生的去经历、探索、感悟,甚至忘记。

  末末这个小女人用她自身的困惑、经历和感受告诉了我们旅行的真正意义:have fun。

  这是我们需要的最真实的声音。

  《愿每一颗流浪的心得到归宿》读后感(九):想望远方,只是为了要看清身边的路

  神经细胞收到刺激后产生某种激素可以引起人们产生快乐的感觉,但是可惜的是这种分泌通常不会持续大于三个月。因此就能知道,不管是多么美好的环境,人体的结构天生就注定着人不能一直快乐着,需要不停的找寻新的刺激,找寻新的快乐。所以人们总是会陷入一种循环,努力地达到美好的愿景,然后渐渐平淡,接着又被迫得去想达到另一个愿景。

  所以在生活里,我们都是那么想望远方,期待来一个说走就走的旅行,向往一个脱胎换骨的自己,以及归来以后焕然一新的生活。

  可惜旅行往往不像你想象中的美好,逃避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你在生活里遇到的困难,只是变了相地会出现在你的旅行里。你可能会遇见骗子、抢劫、讹诈,你还可能会面对死亡、内心的孤独与茫然。你躺在温暖的被窝里觉得你有勇敢并且想去冒险,可是“所谓的勇敢,绝大部分谈不上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想来那些遥远的人们用勇气、勇敢与冒险,忽悠过多少无辜的追随者。”

  但是。辛苦与艰难的旅程,才会磨掉尘世在你心灵上沉积的尘土,露出温润的光亮。“其实每个人最好的朋友都是自己,只是旅途中的孤单焦虑在异国他乡会放大很多倍,然后,你才能面对真正的自己。会焦虑会自私会有邪念会恐惧会害怕会担心各种未发生的事情,会失望会沮丧也会有种种惊喜披着并没有那么好看的外衣出现。”它不会让你变成一个崭新的人,但 你已经开始学会用新的角度去思考和摸索,你变得会包容更多的东西,然后当你发现旅行、流浪并不能解决生活的所有问题的时候,你已经沉淀下来,着手去解决那些问题,那才是它带来的真正的改变。你只有去到远方,才能看清原来自己身边的路。

  在每天每秒都以效率来衡量的生活里,懒散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总是希望在洗衣服的时候可以顺便把最新一期的综艺节目看完增加谈资,在骑车在路上的时候也不忘学一学可以去KTV唱的歌。把时间像海绵一样地挤出来,一旦浪费时间就被归为虚度人生。是多久没有静静地呆着了,作者在写到美奈旅行的时候说到“最好的旅行是being in somewhere”,让我想到了去年在厦门曾厝垵海边无所事事地坐着看海的时光,即使那样也不觉虚度人生,其实这也是生活的另一种原本的样子吧。

  更让我触动的一句话,是她在冲浪淋湿后想到的高中同学问她的那句:“你难道不觉得什么都准备好,从不会措手不及遇到尴尬的生活会错过很多有意思的体验吗?”…………不管晴雨我一直会在包里放着一把伞,出门必须会事先查好路线时间准备好路程中间的消遣第一时间订票,去可以预约的店绝对会第一时间进行预定。那些个在雨里狂奔同时内心却狂喜的舒畅已经悄悄地走了很远,一直在那么按部就班地活着,真的有时会少了太多的惊喜,只是我们已经默默地生活了那么久,一点点的紊乱都会让我们感到惶恐。嗯,真的,其实出去走走,真的不错。

  在翻开书之前,我就习惯性地搜索了一下任末末,看完了她《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的博文,突然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一直在思考的人永远能到达心灵里更深处的地方。这本书里她带我走过的,不仅仅是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和印度,她与我分享的,是她曾经焦虑而又欣喜过的心路旅程。美景可以在网上浏览,也没有人可以复制她所有的旅程,因为你所遇见的事都是因你而生,你所遇见的人都是为你而来。谢谢末末给我看到了她单反里面美轮美奂的景色,更谢谢末末能给我讲述那段嘈杂其实完全沉静的时光,我想,我也会有那么一段为自己走的路。

  我旅行的时间很长,旅途也是很长的。

  天刚破晓,我就驱车起行,穿遍广漠的世界,在许多星球之上,留下辙痕。

  离你最近的地方,路途最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

  旅客要在每个生人门口敲扣,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人要在外面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

  我的眼睛向空阔处四望,最后才合上眼说:“你原来在这里!”

  -----泰戈尔《吉檀迦利》

  《愿每一颗流浪的心得到归宿》读后感(十):愿每一颗流浪的心得到归宿

  愿每一颗流浪的心得到归宿

  ——任末末

  这是我第一次阅读旅游类游记,但很荣幸读到了一本非常优秀的书,至少对我来说非常优秀!

  接到快递送来这本书的那个下午,我内心还在奇怪的问自己:一个弱女子(抱歉,这词成了我的习惯,并没有贬义之心)如何没有语言支持、身体锻炼准备等就出去旅游了呢?她又如何完成这个让我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旅行呢?况且这么乱的亚洲“穷矮搓”的国家有什么好玩的啊,我就想不通了!!带着当时的疑问和感叹,我在火车上打开了这本书!

  书本开篇就交代我想知道的她旅游的目标——在路上,与最好的自己重逢!但这解释对于我来说,其托辞完全是没有安全感和责任感的!一个没有准备的旅行,有什么好的结局吗?一个没有计划的旅行,有什么值得留恋的意义呢?在读到“途中笔记:最华丽的冒险,是一个人的义无反顾”这一节的时候,我才明白:这个弱女子遇到了她自己!在这一节,我才真正明白“任何的心里准备都不足以来应付不可知的未来,只有一颗求变的心,才能适应未来并改变未来!”

  对旅游最大的疑惑是语言沟通和人民币储备,但读完这本书之后对此问题有完全不一样的认识!遥想李白、杜甫他们当年游览祖国群山,语言没有成为他们出游阻碍,金钱也没有成为他们旅行的阻碍,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担心语言沟通和人民币储备呢?我想,这是心结,或者思维习惯。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都是从这个基础出发点开始,慢慢去做计划、整理步骤等,等到最后我们都在看别人的游记,而自己想要迈出的脚步还在家里原地踏步。这是一种懒惰,也是一种习惯思维的作祟!看完《愿每一颗流浪的心得到归宿》才感叹,别人的那些精彩与勇敢!

  《愿每一颗流浪的心得到归宿》作者的文字记录really where is at!在几个亚洲国家的游历,十六个城市的洗礼!每个城市给人不一样的感觉,但给人一样的陌生和勇敢!只有在最陌生的环境里,才能找到那个最真实的自己!这是这本书最伟大之处,也是我一直在追寻的内容:找到你自己!人在每一个阶段和每一个地点,都有不一样的表现和处境。当在无穷变化的外界环境里游刃有余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功?而这外置环境,除去游历世界,没有一种办法可以完全模拟!这就是自然界的伟大,也是人类必须折服的方面之一!

  当一个人在外面流浪太久,容易迷失,而所谓的迷失不就是找不到自己吗?心不在身上,则在哪儿也不可能有安稳的家的感觉!寻找自己,寻找那个真实的自己,成为这本书给我最大的精神动力!作者的离职旅游,这个举动的意义超过了旅游本身,需三思而后行。但就作者写下整本书的过程和呈现在我面前的文字来看,很清晰的明白她旅行的收获是巨大的,那就是——与最好的自己重逢!

  书中讲述了很多个小细节,描述作者在陌生的地方吃东西过程。这让人觉得挺感触的,中国这么大,从南到北都得变换口味;而作者从南宁到越南、再到柬埔寨、老挝、印度、泰国,那“吃穿住行”不得惊艳成五彩斑斓,五光十色的么?想到这儿,突然有股冲动劲儿:为啥一个女孩子都能这么开心的“穷游”,而自己一个男子汉却只能这么我在被窝里读别人快乐、开心的感受?顿时有种心有不甘!

  一步步的旅行,是一步步的成长。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这就是学习;从一个状态进入另一种状态,这就是成长;而从一个国度到另一个国度,这就叫修行!从多个方面去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寻找自己与世界的差距,就能更好的把我这种差距,也能更好的打破那些束缚自己的条条框框,与最好的自己重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