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尘封旧案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尘封旧案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7-16 04:5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尘封旧案读后感精选10篇

  《尘封旧案》是一本由(英)凯特·阿特金森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睿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元,页数:30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尘封旧案》读后感(一):奥莉维娅去哪儿了?

  2004年一个闷热异常夏天剑桥酷热当空,对曾经担任过前任督察后专行做私家侦探的杰克森•布罗迪(Jackson Brodie)来说,整个世界就只是一张会计报表——左边流失掉的就在右边补回来。

  杰克森10岁的那年,母亲因故去世了,代替母亲照顾他的姐姐离奇遭遇谋杀,而哥哥内疚自寻短见,这一切让他无法停止对真相追寻。儿时笼罩在恐惧不安中的生活在杰克逊成年后并没有多大改变,他从来没在剑桥找到温馨的家的感觉他的妻子跟别人跑了,这场失败婚姻令他成了一个45岁的离异父亲

  也许因为年少时就承受亲人相继离开噩梦,杰克森总是很难拒绝一些失去亲人的人们求助。他接手了三起几十年前的旧案:一个3岁的婴儿奥莉薇娅从帐篷里爬出来消失在她家的后花园;一名身份不明男子律师西奥的办公室将他18岁的女儿劳拉割喉杀害;一个年轻女子在没有任何征兆情况下举斧劈开了自己丈夫脑袋……

  当杰克森•布罗迪慢慢向着真理黑暗里游走,受害人家庭中暗藏多年的秘密扑面而来,他的生活笼罩在死亡、阴谋不幸中。杰克森暗暗感觉到有人在跟踪他,种种迹象表明他的调查不经意威胁到了自己的未来。与此同时,追踪者的一举一动开始变得越来越凶狠危险……

  《尘封旧案》是英国侦探小说家凯蒂•艾金森 (Kate Atkinson)“杰克森•布罗迪系列”的第一部,不但情节设置巧妙环环相扣,充满紧张悬念伤感,而且人物塑造内涵丰富、立体,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侦探杰克森外表粗枝大叶内心心思缜密,多年的军人和警探生活令他处变不惊,但他内心仍然有一个渺小千疮百孔遍体鳞伤信念:他要做的是帮人们变好,而不是惩罚他们。除了这个机智从容的英国式侦探之外,内心复杂而外表守旧的独身女人阿莉米娅、神秘而令人恐惧的老寡妇兰德太太、患有哮喘胖子律师西奥……这些“穿梭”在尘封多年的旧案中的人,丰满鲜活历历在目。凯蒂•艾金森通过女性特有的细腻,向我们展示人生中的离奇、荒唐可笑滑稽、欢闹等等,是一部集深谋远虑睿智一身作品

  《尘封旧案》读后感(二):惨痛回忆,无法尘封

  尘封的案子,一旦再次揭开,总是格外让人感到的遗憾哀伤小说从尘封达三十多年的三个案件开始叙述

  第一案:一个小女孩在午夜失踪。

  第二案:一位年轻貌美的办公室职员被一个疯子突然杀害。

  第三案:一位刚当上妈妈的女人发现自己将生活搞得一团糟,既要照顾需要她的婴儿,又要应付苛求的丈夫,直到最后怒不可遏,在血腥与恐怖中逃离。

  杰克森·布罗迪,人到中年,婚姻破裂,这个“昔日的侦探”正处于人生最低谷,却仍旧逃不开命运纠缠,怀着悲悯的情怀以及无法摆脱的悲伤情结——姐姐之死的谜团,展开了对其他三桩案件的调查。《尘封旧案》的侦探杰克森·布罗迪是个另类作者凯特·阿特金森并没有赋予杰克森福尔摩斯式的各种光环,他只不过是个曾经做过警察私人侦探的普通人,在探案过程一直不走运自己的生活以及和前妻纠葛也让他也很不如意,更不用说心底埋藏着这样一段不堪回顾却又时时刻刻纠缠着他的惨痛回忆,这一切让他不由自主地牵扯进一桩又一桩别人的旧事中。他凭借着自己的执着和细心寻找着最后的真相。

  同时,不同于很多侦探小说会描写一件案子从发生到侦破全程固定模式,从一开始《尘封旧案》的故事脉络主人公就陷入了一段难以厘清的混沌之中。故事没有像大多数侦探小说一样只让主人公每次解决一个案子,而是几个案件在纠缠中同时发展,最终将各条故事线联系在一起。每一条看似凌乱毫无意义琐事,其实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者凯特·阿特金森采用了视点写作手法,每一章都从一位主人公的视点出发来进行描写,这既考验了作者的功力,也考验了读者的脑力。一个案子叠加着一个案子,悬念层层推进,真相抽丝剥茧。本书故事严谨,人物刻画细腻,并没有流于一般侦探小说的俗套

  随着谜团一层层被打开,让人发现每一个令人发指的旧案背后,不只是一叠档案,更是那些失去亲人的人们心中永远无法尘封的惨痛回忆。猥亵儿童、乱伦、精神疾病之类富有争议问题……这些也使得《尘封旧案》成为一部对生命脆弱、生存意志乃至人性有着深刻理解的小说。

  《尘封旧案》读后感(三):我是《尘封旧案》的阅读笔记,待续...

  首先不用担心我会泄底,因为我无底可泄。至于为什么不是书评,而是笔记,因为...这个“因为”一言难尽~~好吧,其实这也不是什么笔记,我是四不像~可以了吧~~~~那为什么又待续了呢?因为我高估了自己对这本书的阅读速度......

  侦探推理悬疑类型的小说也算看过不少,而且相比日系,我本身就比较偏向欧美的。其中最爱的就是我伟大阿婆啦(有阿婆必欢呼),但因为她的作品我基本看完了,而且还重温了至少三遍以上,所以每次看到英国女作家的此类作品,我总是忍不住希望能看到与阿婆风格大致相近的~

  拿到世纪寄来的这本《尘封旧案》,首先想说说其装帧,封面漂亮(开始想读也是被封面所吸引),广告语印在可拆掉的腰封上也真是谢天谢地,内文排版也是常见格式,无亮点但也没什么槽点,至少我读的时候眼睛适应,就是纸张稍稍有点薄,但定价28在现今此类书价格35以上满大街是的景况下,你还想怎样?!

  接着我要说的是书的内容,这部分是我最纠结的,也是为什么这篇书评最后变成了四不像的主因,而纠结点就在于我是要说好话呢?还是实话呢?

  开始阅读的时候我故意忽略掉目录,因为担心它会泄露悬疑的天机。读到第一个旧案时我以为是本书的中心,围绕一个丢失了孩子家庭来展开故事,所以人物关系性格特点等在我脑海里自动立体起来。结果紧接着出现了第二个案件,看上去又和第一个没什么联系,所以我还在想这是要平行叙述吗?

  疑惑间读到了第三个旧案,这时我脑袋里突然迸出一个念头,这本书说不定就是由一个个旧案组成的,没有什么结局,就像第三个旧案中说到的“小说会让你对生活有一个完全错误看法,你读到的都是谎言,它们向你暗示说会有结局,而在实际生活中没有结局的,一切都得没完没了重复下去。”如果真是这样,那我觉得这种“悬疑”方式还挺有趣的。

  可结果第三个旧案叙述完,故事被一下子拉回到了日常。如果一本290余页的悬疑小说读到50页仍未嗅到悬疑的气味时我是会忍不住翻目录的。于是在翻过了目录觉得翻了也白翻的状况下我仍心存希望~

  当50多页后杰克森终于和第一旧案发生联系时,我松了口气,尤其是在两个姐妹像得了老年痴呆一样的表现后终于点到“维克多”和“蓝皮鼠”,我以为第一旧案终于要抽丝剥茧了。可没想到线路再次跑偏,耐着性子看完葬礼、打扫、老狗、种花、回忆直到74页为止就是在讲述“蓝皮鼠”是如何重见天日的~~

  好吧,“蓝皮鼠”你很重要,起码你是我读到目前为止看过最悬疑的点了~既然你都千呼万唤的始出来了,也该拾级而下顺藤摸瓜的来点吊胃口的事啦~~结果,它笔锋一转,继续滚回日常,不,是重口的日常,两姐妹开始讨论男友与SM之间的关系~~之前说你们老年痴呆,我错了T ^ T

  我一度怀疑出版社将此书定错了位,如果仅仅归类为“外国小说”,本书还是非常有趣的,甚至可以说是有一定深意的。可正因有了“悬疑”二字,我才顺着疑神疑鬼的心结果看到鬼屋里全是稻草人~~~

  (最近换季,脑子发霉,写完这段,出版社不要派人把我灭口好吗?拉黑也不要~~~)

  老实说《尘封旧案》的悬疑部分并不强,如果将其作为悬疑小说来看的话,它的“废话”太多,细枝末节的描写过细,有些冲淡悬疑的气氛。如果说是为了塑造人物、渲染氛围、营造环境之类的,那我还真看不出P88页整页谈论圣安妮教堂的“长椅托板”材质、叶形装饰物及词本身的词源和以上有几毛钱的关系~

  就好像你知道谋杀要有一场暴风雨相伴袭来,结果看到了大段大段描写暴雨来临前的场景乌云压境不见电闪也未听雷鸣,只见暴雨如洪之势如何如何......就算是为了烘托谋杀前的氛围,却也可能因为水大导致张力尽散。(所以,P-D-詹姆斯的小说有时候我会看得很不耐烦~)

  啊对了,书中有一句话戳到我心窝子了,“房间目光所及之处都是书,全都长了霉,褪了色,看了就不想去碰”~看完这句,将维克多鞭尸的心都有了~~

  最后我要说的是,我犯规了~当看到P116页两姐妹开始跨页讨论杰克森到底像英格兰短毛猎犬呢?还是杜宾犬呢?还是罗特韦尔犬呢?(这时我的思绪已经在飘了...)最后将其定位德国牧羊犬时,我骂了句脏话然后翻开了本书的最后几页,我需要一个惊天的秘密来甩我一个响亮耳光,结果呢~~~

  我不告诉你!我绝不会告诉你我的心情好像一颗鹅卵石扔进了太平洋~~~

  2014.3.7 下午13:45分,我默默翻回117页,准备看余下180页被我漏掉的精彩~~~

  我是负责任的PS:因为收到书的时候正在看另一本书,所以晚了两天才读~谢谢赠阅

  有了负责任的就有不负责任的PS:读了一周+的空闲时间,阅读仍在继续,为了不拖出两周内的时间约定,书评只好先行奉上,嗯,就是这样~~

  《尘封旧案》读后感(四):逝者如风,生者如斯

  起初对这本书感兴趣,是因为曾经泪眼迷蒙地看完美剧《Cold Case》,那部片子在国内外都没有大红过,虽赢得不少拥趸但也非常遗憾地只拍完七季就被CBS砍掉了。该片之所以令我至今挂怀是因为女主角用她那冷静思维和缜密的逻辑揭开了隐藏在陈年旧案背后的真相,其女性的温柔和人性的胶着显现的尤为令人动容。而本书的同名英剧被称为英国版的《Cold Case》,因此当本书一出版,我便按耐不住想要一口气读完。但是事实证明,《尘封旧案》是展现的是需要不断思考和慢慢体味的悬疑故事,比较考验读书人的脑容量记忆力

  全书以倒叙为主,插叙为辅,描述了四个案件的当事人(包括侦探在内)——更明确地讲,是受害者至亲在案发前后的生活,尤其是亲人遇害对他们的生活所带来的严重冲击及其性格的嬗变。对于自小熟读福尔摩斯式侦探小说的我来说,更加习惯于跟随侦探的视角体验抽丝剥茧的破案过程,更加注重查案过程中所发现的各种细枝末节及其隐秘的联系。而Kate Atkinson则是另外一种视角去看待这些陈年旧案。

  在书中,作者以不同当事人的视角去描述受害人家属的生活,让我们得知其实找到凶手帮助逝者沉冤得雪其实只是应该要做的很多事情中的一部分,那些被留下的幸存者是也许很难化解悲痛,很难重新开始新的生活,甚至永远无法走出悲剧阴影。这些可能都不是司法、不是推理、不是警察能力范围内的事情,那么这些人该怎么办?也许是本书留给读者的一个值得深思的议题。同时本书多个故事线索齐头并进,可见Kate Atkinson精于叙事的功底,在鸡毛蒜皮的生活对话之外,我们看见了生活里真正的不幸,看见了那些令人忧郁心碎的悲剧也许会被掩盖但却永远不会被遗忘。在巧妙的情节设置和轻描淡写真相大白中,我们看见了各种社会问题的缩影,诸如乱伦、猥亵、精神分裂和被忽视的小人物爆发。被害人必然可怜的,然而凶手之所以成为凶手并不仅仅是其自身的原因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外界对这些失序现象的漠视、歧视甚至纵容也同样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人生活在群体中必然受到其影响,没有人能逃过这种力的反作用。就连参过军当过警察的侦探,看起来无坚不摧其实也身世可怜,他之所以频频接受且无法拒绝这类悲哀的受害人家属的委托,其实源于他同样有一段难以摆脱的痛苦经历罢了。

  逝者如风,生者如斯,尘封旧案或许可以沉冤得雪,然而被留下的那些人又该如何寻得解脱

  《尘封旧案》读后感(五):尘封旧案背后的生活悲剧

  杰克森•布罗迪是一名私家侦探,正在调查三件旧案。随着调查的深入,他发觉这些尘封旧案竟然重叠交织在一起。三十五年前,三岁的奥莉维娅消失得无影无踪,当时她正和一个姐姐在屋外的园子里搭帐篷夜宿。三十五年后,她的两个姐姐雇佣了杰克森,想知道当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西奥•怀尔则请他调查他的女儿劳拉之死,十年前劳拉在她父亲的律师事务所中打零工时,被一名疯子残忍杀害。至于雪莉莫里森——杰克逊的第三个客户——则想找到她的姐姐和她的侄女。二十五年前,与丈夫和年幼的女儿生活在一个偏僻的农场的姐姐米歇尔,在一次冲动之下杀死了自己的丈夫,从此她和他的女儿便从雪莉的生命中消失了,经年之后,雪莉想找到她们。全书前三章所呈现的三桩陈年积案已吊住人胃口,让我拿起来就很难放下。

  凯特•阿特金森在小说中设置的悬念和戏剧性冲突极易激起读者对书中人物(特别是女性角色)和他们的生活的浓厚兴趣。案件的扑朔迷离的真相渐渐揭开,我们看到残酷的一幕幕,大多数的角色都有遭遇创痛的经历,有着不愉快甚至悲伤的童年生活。另外,作者没有使用线性的叙事方式,而是像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写《绿房子》,有着浓重的结构主义的影子,三个案子像三棵树,看似孤立,实则泥土底下的树根纠结、缠绕,一起构成并展现出生活悲伤的图景。小说侧重于不同的人物的描绘,每章都是从一个角色的视角出发进行描述,来回变动的时间和场景,不断提供案件的背景和相互交错的线索。正如译者所言,“这既考验了作者的叙事功力,也考验了读者的脑力。”

  小说充满了讽刺和黑色幽默,这反映了阿特金森对现实社会的敏锐观察,当她刺穿某些人的冷漠麻木的同时,也包含了她对他们悲哀生活的深切同情。虽然前两个旧案——奥莉维娅的失踪和劳拉的被杀——可视为悲剧的真正凄惨,但米歇尔•弗莱彻的故事,特别是她的妹妹雪莉,就要灰暗许多。当然根源也来自她们缺爱的童年遭际。实际上,全书的故事不重在推理探案,而在于呈现生活的残酷与不幸。这让我想到了罗曼•罗兰的话,“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最后杰克森、阿米莉娅、西奥、卡罗琳(米歇尔)等人似乎对此都有所开悟,算是个较圆满的结局。 毕竟,许多人一辈子都摆脱不了年轻时的一件伤痛往事,时时刻刻被其缠绕,生活在难以自拔的悲哀中。

  如果只想看侦探故事,只读第1、2、3、20、23、25和27节即可。

  如果想读到故事背后的生活悲哀,建议通读全书。

  2014.02.08

  《尘封旧案》读后感(六):一个不经常看侦探小说的人的评论

  收到赠书有一段时间了,但由于工作的原因,影响了阅读速度,没能及时写下书评,很是抱歉。

  我是一个很喜欢读书的人,但却不经常看侦探小说,主要有两个原因吧。

  一个是很多小说,故事和写作套路老旧,阅读变成了浪费时间,而不是享受。

  另一个是很多小说把主人公神化了, 太完美,不真实,反而对我没有了吸引力。

  这部小说多次切换叙述主体,让我时刻感觉新鲜,在这种切换中调整距离和角度去思索,就像通过棱镜看世界一样,多姿多彩,很有乐趣,阅读已然是一种脑力运动的享受。

  其次,这部小说的叙事结构,大分大合,采用了轮辐向心法的叙述手法,多头穿插并进,乱中有序,越往后越发觉得妙不可言,就像看山,远看,云遮雾绕,饶有趣味,愈走愈近,才看清真面目,“高山仰止”,令人慨叹。

  我推介书友们读一读,会有别样的感受,限于时间,就写到这里。

  《尘封旧案》读后感(七):怎么揭开以及揭开了什么

  想看这本《尘封旧案》,由头是阿婆的《啤酒谋杀案》。都是尘封已久的罪恶被再次揭开的触目惊心。走上这样的历程,总让人有强烈的代入感以及重写的欲望。浏览一页页文字的同时,会有很多时刻的恍惚,不知自己是故事中的哪一个,探案者还是当事人甚至是受害人、罪犯。在时空的交错中,不得不用心重新扫视或者聚焦每个画面,在一步步屏着呼吸踩回过去的路上,顿足、沉思。

  《啤酒谋杀案》讲述的是一个案件,重点刻画的是每个当事人对于罪案的描述,我们需要着力的是在所有人的叙述中找到矛盾点,亲历探案的每一步,完成重建并在抽丝剥茧中揭开真相。

  《尘封旧案》呈现的却是四个案件,第四个是探案人自身经历的罪案。前三个则是本书的重点。

  对如此类型的探案悬疑小说来讲,每个读者最为关注的可能就是——怎么揭开以及揭开了什么,起码在我的理解上是这样。

  《尘封旧案》不是柯南道尔的环环相扣,以严密的推理与逻辑称雄;也不是阿婆的迷宫重重,常常在对话中抛出蛛丝马迹。相较之下,《尘封旧案》更像是一个倒叙的剧目。作者似乎并不在意“怎么揭开”,在整本书当中,揭开真相的过程往往显得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作者反复展示的重点描画的是当事人的现今生活,就连探案者的探案过程也更多的是他在一团乱麻的生活中的烦杂和纠葛。第一个罪案中失去小妹妹的几个姐姐、第二个罪案中失去了女儿的父亲、第三个罪案中作为杀人犯的妹妹的生活态势和心理变化似乎更是作者关心和书写的重点。

  读到最后,我甚至觉得就连“揭开了什么”都已经显得无足轻重。诸如猥亵乱伦、替罪、被忽略的小人物的报复等等,无非也就是几个类型的社会问题的案例呈现。

  所以,在一般期待中的“怎么揭开以及揭开了什么”不是本书的重点,换句话说,真正“揭开了”的不是案件的谜底。当事人的遭遇和因此受到的深刻的全面的影响应该是作者更用心和更愿意呈现的焦点。在一个混乱的家庭中长大的几个女儿迥异的但又有着某种惊人相似的样貌;在心目中完美的女儿遇害后,父亲的形单影只和一蹶不振;在姐姐被当做杀人犯后,妹妹的迷茫和矛盾。以及探案者自身埋藏已久的往事对其造成的沉重创痛。

  与很多探案悬疑小说的根本不同,就是本书的“眼睛”稍稍落在了“案”上,而更多的是落在了“人”上。因此,这本书更像是对犯罪的真实控诉书。所有惨剧的上映绝不仅仅在于当时当地,绵长的深重的无法消除的难以根除的伤害是长期的甚至伴随人的一生的噩梦。在这样的视角上的审视、揭露和控诉,才显得那么惊心动魄。如果说以往的探案剖开的是个体的心理变化与影响,那么这本书展露的则是群体的社会学意义上的震荡。

  或许是传统探案小说与现代探案小说的分歧,亦或是作者本身的选择。成就了这样一本小说。

  《尘封旧案》读后感(八):《尘封旧案》译后记

  尘封的案子,一旦再次揭开,总是格外让人感到遗憾和哀伤。每一个尘封的旧案背后,不只是一叠档案,更是那些失去亲人的人们心中永远无法尘封的惨痛回忆。

  探案小说里的主人公总是多了些福尔摩斯式的从容与优雅,总是能够凭借缜密的推理解决案件,但《尘封旧案》的侦探杰克森·布罗迪却是个另类,他在探案过程一直不走运,自己的生活以及和前妻的纠葛也让他很不如意,更不用说心底埋藏着这样一段不堪回顾却又

  时时刻刻纠缠着他的惨痛回忆,这一切让他不由自主地牵扯进一桩又一桩别人的旧事中。他凭借着自己的执着和细心寻找着最后的真相。

  不同于很多侦探小说会描写一件案子从发生到侦破全程的固定模式,从一开始《尘封旧案》的故事脉络和主人公就陷入了一段难以厘清的混沌之中。故事没有像大多数侦探小说一样只让主人公每次解决一个案子,而是几个案件在纠缠中同时发展,最终将各条故事线联系在一起。每一条看似凌乱毫无意义的琐事,其实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作者凯特·阿特金森采用了视点写作的手法,每一章都从一位主人公的视点出发来进行描写,这既考验了作者的叙事功力,也考验了读者的脑力。一个案子叠加着一个案子,悬念层层推进,真相抽丝剥茧。小说故事严谨,人物刻画细腻,并没有流于一般探案小说的俗套。

  本书得以成稿,离不开张玉贞编辑的帮助与努力,在此致以特别的感谢。

  吴奕俊

  2013年4月于暨南大学

  《尘封旧案》读后感(九):岁月冷雨,古道热肠

  三个家庭,有各自的生活,有各自的依仗慰藉,有各自的痛苦哀伤,然后,事件发生,她们的生活从此破碎。

  二十年后,三个家庭的破碎生活在私家侦探杰克森那里汇聚起来,诸多尘封往事被次第揭开,昔日碎片中等待着侦探去发掘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真相呢?

  阿特金森的罪案小说有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那就是通篇充满了对生活的思考,尤其是对于我们自身的脆弱、残缺、矛盾、不完善的思考,每一个出现在书中的主要角色身上都带着浓重的此类特质,包括作为主角的杰克森也是如此。

  相形之下,甚至案件本身都显得无足轻重,它不再是从天而降的意外之物,打破了人们原本“宁静祥和”的生活,不,它仅仅是我们自身脆弱和残缺的延伸;而侦探也不再是冒险之旅的传统英雄,越过困难,消灭坏人,找出真相,维护正义——尽管风险、困难、恶人、真相、正义依然存在于这部小说之中,但是对于脆弱的凡人们来说,真相也许并不总是最好的答案,有时,对于他们修补自己脆弱的生活,重获幸福,这甚至无关紧要。

  当然,身为读者,我们依然拥有特权,可以从上帝视角同时获得真相,以及真相所承载的沉重。当往昔碎片如同冷雨一般打在我们的心头,稳重的侦探杰克森是这趟昔日之旅中我们唯一可靠的旅伴。

  他承受着生活的沉重,却又同时向其他人身处援手,他自己有着困惑,却最终总是能找到正确的答案。侦探杰克森踏上的不仅仅是探寻之旅,同时也是朝圣之旅,他不仅仅是求真者,同时也是慰藉者,同时,也是被救赎者。

  而当我们最终完成这次巡礼,合上书本,长出一口气之后,留在脑海中的将不会是什么诡异离奇的案件,而是对我们自身的弱点,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尘封旧案》读后感(十):全方位剧透

  尝试梳理一下整个脉络。。

  第一条线:

  1970年,50岁的维克多和32岁的罗斯玛丽夫妇、他们的四个女儿和一个即将出生的女娃。某个闷热的夜晚,家里的二女儿和小女儿在花园里扎帐篷过夜,次日小女儿失踪。

  -维克多:博士、不得意的剑桥大学数学讲师,个性孤僻猥琐。他的母亲在他4岁时因抑郁症被送往精神病院,在他10岁时因肺结核死亡;之后,他的父亲将他送入寄宿学校,而自己则意外坠海死亡。

  -罗斯玛丽:18岁做实习护士的时候,邂逅了36岁木讷的维克多,并火速结婚。厌倦成为生育机器。怀第五个女儿时,小女儿奥莉维娅失踪,之后被发现怀孕的同时生长了肿瘤。肿瘤切除后,小婴儿夭折;6个月后,死亡。

  -西尔维娅:13岁的大女儿,不受母亲重视,被父亲猥亵,神经质,疑似妄想和幻听。长大后成为修女。

  -阿米莉娅:二女儿,年龄不详。长大后成为技术学院的讲师,教授广大技工。

  -茱莉娅:三女儿,8岁。调皮。长大后成为不入流的演员,为了生计,做一些“神秘人采购”等市场调查工作。

  -奥莉维娅:小女儿,3岁。全家公认的完美的小宝贝,母亲和姐姐们唯一的爱。

  -安娜贝尔:尚未出生的小婴儿,于母亲的肿瘤手术后夭折。

  2004年,维克多死亡,在维克多的房间,阿米莉娅和茱莉娅发现了小妹妹奥莉维娅的玩具蓝皮鼠,为此,雇佣杰克森·布罗迪侦探调查奥莉维娅失踪真相。真相是:西尔维娅在午夜2点,叫醒了在花园中扎营的小妹妹,并想将她强行带到隔壁宾琪瑞恩太太家的花园里,好让圣女贞德看看纯洁的妹妹。为制止奥莉维娅因害怕而哭泣,西尔维娅捂住了她的嘴,并闷死了她。随后她茫然的叫爸爸善后,维克多把奥莉维娅的尸体掩埋在邻居的花园角落里。

  第二条线:

  1994年,西奥18岁的小女儿劳拉马上就要上大学了,她是父亲眼中的乖女孩,小宝贝。为了回报父亲的爱,她选择在暑期到父亲的律师事务所帮忙。不幸的是,在上班第一天,可怜的女孩就被一个黄衣变态杀手“误伤”杀死了。西奥在10年后,仍然无法从失去女儿的阴影中走出来,他雇佣杰克森·布罗迪侦探调查谁是杀害女儿的凶手。

  真相是:劳拉和同时代的很多女孩一样,有些小叛逆和小隐私。她和四个男孩上过床,也被自己的生物老师骚扰过。她和生物老师的妻子相处融洽,一度经常出入他们的家,并与他家隔壁一个30岁左右的性格怪异的邻居相遇。她被这个邻居持续跟踪、骚扰,但怕父亲担心而一直没有告诉他。最终因多次被拒绝,这个邻居发狂冲到律师事务所,砍死了她。

  第三条线:(没太看明白谁杀了人,不知道是不是译本有点问题)

  米歇尔莫里森嫁给了帅气的基思弗莱彻,18岁生下了宝宝谭雅,可能是产后抑郁症,她对生活、丈夫,一切一切都感到不满,终于在一个夜晚,用斧子砍死了丈夫。

  真相好像是:米歇尔心情抑郁,那个晚上,当着妹妹雪莉的面,她似乎想砍死丈夫,但是没能成功——她把斧子抛出去了。这引发了丈夫的愤怒——他认为她在胡闹,同时又怕伤到孩子。而妹妹举起斧子把基思砍死了。之后米歇尔把宝宝托付给最信任的妹妹,然后去蹲监狱了。可是妹妹没能践诺,她弄丢了谭雅,而且再也没有和姐姐联系过。为了找到谭雅,雪莉雇佣杰克森·布罗迪侦探寻人。

  第四条线:

  杰克森·布罗迪侦探是个退伍军人、退役警察。他被妻子抛弃后非常痛苦,净身出户并失去了女儿的监护权,长时间无法自拔。他接了一些七七八八的案子,包括监视一个空姐,搜集她有外遇的证据。以及前面提到的三个尘封旧案。他作为全书的主线,串联了多条线索(不包含第五条线)。最终,他接受了第六条线中老太太赠与的财产,并与第一条线的四女儿在一起啦。

  第五条线:(不确定是不是杀死了乔纳森)

  米歇尔从监狱里出来,顶替了一个死去的女孩卡罗琳的身份。她与有两个孩子的离异地主乔纳森在乡间相识,并结婚。她曾在杀夫案中把女儿托付给妹妹,并请她带给她全新的人生。但仍然对妹妹没有再带着女儿来看望她,而是从此杳无音讯而极度失望。在知道再次怀孕后,因为怕失去这个孩子,她用斧子砍死了乔纳森,并企图带走单恋的神父远走高飞。

  第六条线:

  宾琪瑞恩是个孤老太太,与群猫为伴。她最亲的亲属就是侄子昆特斯瑞恩,但是并不常来往。她经常请杰克森布罗迪侦探帮助调查猫咪失踪的案件,但也许更重要的原因是希望日常生活中有个能来往的人吧。由于杰克森侦探的友善(人品好,而不是出于对老太太的爱或友情),老太太将自己的财产都留给了侦探。这一行为让侄子不满,并给侦探带来了很多麻烦。通过毁坏汽车刹车、爆炸住宅、下毒等等恶劣手段,昆特斯一直企图将杰克森置于死地。但最终,在一次车祸中被抓现行。宾琪老太太寿终正寝。杰克森福大命大,接受了老太太的财产赠与。

  第七条线:

  米歇尔的女儿谭雅,不知什么时候起在街头流浪。她身形羸弱,25岁了,外表看上去却像17、18。她经常受到好心人给他的帮助,比如西奥、杰克森等。有一天她和阿米莉娅、茱莉娅在教堂公园救下了心脏病发作的西奥,并在之后去医院探望他。最终她似乎拯救了那个因丧女而自甘堕落的大胖子父亲,并像一个女儿一样住进了他的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