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改革都有红利吗?》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改革都有红利吗?》的读后感10篇

2022-03-22 03:33: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改革都有红利吗?》的读后感10篇

  《改革都有红利吗?》是一本由【澳】雪珥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1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改革都有红利吗?》读后感(一):没有代价的收获是不存在的

  其实,原打算将这本书当作一本娱乐性的拓展自己知识面的书来看,但是看到第三页,就觉得这根本不是一本娱乐性质的书,而是一本有厚度的学术专著,虽然作者在书中的语言大多以诙谐幽默的形式出现。看到作者对12个王朝的前63年进行研究的视角,让我明白自己在学术上一直不能得到很好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自己的视角不行!像历来的各个王朝其实都被史学家研究的非常透彻了,可是雪珥只是转换了一下角度,从这12个王朝的前63年出发,就打开了一个史学研究的新局面,可谓是确是让人佩服!

  对这些王朝的分析,雪珥引经据典,加以自己的分析,得出这12个王朝在前63年里,有的是青春的开始,有的是中年的跋涉,有的则是死亡的将临。而这一切,都与改革有关:是否改革、如何改革。而在这其中,在最为长寿的王朝里面有一个由外族统治的清朝,其非常的典型,这也是作者选择清朝进行研究的原因。

  我在做学位论文的时候,对清代中后期的一些制度进行过研究,涉及到清初的制度时也就是谈及服饰制度而已,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如今看雪珥对清王朝改革的研究,可以算是补上了一课。

  读这本书,其实还有一种穿越了的感觉,作者常把现行的词语用于描述清代的事情,如“新帝国在宣布公开招考公务员的同时,也在列祖列宗的旗帜之外,打起了孔子这面更为伟大的旗帜”。这里的“公开招考公务员”怎么看怎么让人觉得作者把清初很严肃的官员选拨制度说的如儿戏,但恰恰正是这种感觉,让人忍俊不禁!这大抵就是那种异乡忽逢同乡的感觉!

  和珅给我的印象就是大贪官,尽管电视剧《乾隆王朝》中将他塑造的似乎是正面形象,但是从雪珥的笔下我才知原来中国国家领导人第一次会见英国特使的就是和珅,实在很难想象斯当东在使团官方记录中写的那个“见解相当尖锐深刻,拥有完美政治家的品质”的人是和珅!

  中国曾跌倒在哪里?改革都有红利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能是分析历史之后才能得到!然而历史仅是历史,正如疾病一样,一种疾病产生,人们就会逐渐配置出解药;新的疾病产生,又去配置新的解药……然而,总有一些疾病是配置不出解药的。所以,雪珥的分析再精当,也须有伯乐才行!否则,也仅是我辈读了增长见识,怡情而已!

  《改革都有红利吗?》读后感(二):改革,到底是改朝换代的快车道还是延缓朝代的绝妙补品?

  回忆起多年前初中和高中读过的历史课本,总有股茫茫然的感觉。每学期薄薄一本历史书,几个学期就囊括了数千年的中外历史,比太空中宇航员们使用的压缩食品还压缩得厉害。至于内容,除了高浓缩性以外,也如这些食品一般具有明显标签性。书中出现的历史人物,无一不被粗暴地贴上“好人”、“坏人”的评价。同样的,大清末期的历史几页纸就解决了,骄奢荒淫的慈禧太后,如何逼迫光绪皇帝;如何压迫康有为、梁启超等试图改革的先进分子;如何杀害“戊戌六君子”;走狗李鸿章,如何卖国求荣地签署各种屈辱的割地条款;愚昧曾国藩,如何凶狠地镇压农民革命……至于这些简单粗暴的文字后面,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时代背景,到底每个人所做的事的动机是什么,就仿佛不应该是中学生所需要了解的范畴了。

  于是,在很多年里,我始终被这样的思维方式所禁锢,始终把清末民初这段历史,这样一群人,在脑子里妖魔化到了极点。“好人”与“坏人”的界限,旗帜鲜明,绝无含糊。可是,真是这样吗?随着阅读量的大增,当越来越多更接近真实的历史读本摆在我面前时,才发现,如舞台剧般僵硬的历史课本,早应该送入历史博物馆,而不是继续一代一代地传承到孩子们的心灵中去,影响他们的一生,使我们整个中华民族越来越伪善啊!

  读雪珥先生的书,也是还原历史的读物。这本《改革都有红利吗?》,我花了两三个月细嚼慢咽,才算是真正的读完。这期间,恰好凤凰台每日连载当年李鸿章190天辗转访问欧洲八国的历史,于是也连带着从头到尾地看完,算是对本书的一个有力的补充吧。

  本书的主题是:所有的改革,都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吗?改革,到底是改朝换代的快车道还是延缓朝代的绝妙补品?

  在内容上,通过十几个章节,从不同的视觉角度阐述了清朝中末期开始,整个处于衰败的帝国统治者、各个流派、私人对国家的各种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等所做的各种尝试和努力。在这纷纷扰扰的数十年期间,各类改革运动轰轰烈烈粉墨登场,但又迅速地烟消云散。正如作者所总结的“不改革等死,乱改革找死。”这些胡乱的折腾,最终加剧了这个腐朽帝国的坍塌。

  在国家的改革中有几个很重要的关键点:一个是政权、军权掌握在谁手中;另一个是国民的税收如何均衡;再一个是土地、铁路的归属权;还有就是货币是否统一,如何与国际接轨;被迫打破闭关锁国政策后,如何应对外国侵略与外国商贸?放眼到今日,这些依然是国家改革的重点问题。也正因为如此,放眼今日,本书依然具有借鉴作用。

  在书中还出现了许多那个时代中叱咤风云的立体的人物面孔——之所以说是立体,自然是与教科书的脸谱化人物相对。上至慈禧,下至“三屠”张之洞、袁世凯、岑春煊,还有如刘学洵、李鸿章、康有为等大名鼎鼎的人物……作者并没有给予他们片面主观的评价,而是从各种史实中,找到他们各自行为的蛛丝马迹,从而最终由他们自己来告诉读者,他们在这场如同“大跃进”般的疯狂改革中,做了什么,基于怎么的心理和想法去做。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回望这段历史,你会发现身在其中的他们,对未来,对所谓的改革,谁都没有一个真正的答案。他们只能是凭着自己的能力与局限性,在深邃且波涛汹涌的大时代中拼命划动,以免自己被大浪所淹没。一如出现在镜头下的李鸿章,当年出访各国时,正值他被慈禧雪藏冷冻阶段,在国内他失去自己的势力,在国外却是最知名的外交官。即便他拥有最好的拥军自立的机会,他依然对那个帝国十分忠诚,这又仅仅是一句“卖国贼”能概括的吗?

  即便今日的我们,能站在一个新的高度看待历史,却不能以自以为是的态度看待历史,看待当时的改革,看待当时的人物。因此,非常的推崇雪珥老师的这本书,犀利睿智,却又绝不武断、刻薄。

  读史明理,以史鉴今。作为今日的我们,都抛开死板的教科书,用心品读历史的真相吧。也让我们都对照今日中国的发展,想一下,改革,到底是改朝换代的快车道还是延缓朝代的绝妙补品?

  《改革都有红利吗?》读后感(三):不改革等死,乱改革找死

  刚开始看到《改革都有红利吗?》这本书,以为是介绍企业组织中的改革变化的,翻开书,才发现原来此书是介绍国家这个庞大组织的改革和创新的,站点更高,更加复杂。

  本书作者雪珥是位澳大利亚太平绅士,也是一位史学者,他在本书中比较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第63年,发现除了已经夭折和末日的王朝,其余6个王朝,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各种艰难中坚定变革,并且都因从改革中获得了红利而延年益寿。这个开国63年的横向比较是个很新颖的视点,也向读者展示了中国历代王朝中一项共同的主题就是改革,这是给历史带来创新和新鲜活力的有利手段。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一一介绍了历代王朝的开国63年时的改革情况,总结了改革的特点和结果,以及为该王朝带来的红利。其实本书浓墨重笔的是介绍清王朝的各项改革,包括积极正面的改革,也包括强弩之末的只重形式、没有实质操作内容的“垂死挣扎”。

  作者想对这些王朝的无数次改革总结经验,何谓能带来红利的改革,何谓失败的改革;如何获取红利,其代价为何;怎样分配红利,按照何种准则。解决后面两个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比“红利有多少”更为重要和关键。

  在看到戊戌变法这段时,是颠覆我的认知的,因为从小历史课本里都是正面宣传康有为和谭嗣同的,认为他们是与时俱进的改革派,是旨在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但是书中从改革利益出发,分析了他们在戊戌变法中的立场,其实是为了谋求自身的利益,和保守派只是分属两个对立的利益群体。

  再者,他们的改革是没有群众基础的,更多的是停留在纸面上的、缺乏实际操作性的空谈,像这样依靠政变来推行改革,正是他们的致命之处,即便暂时成功了,也是无法推进后续实质改革的。

  看了作者对历史和改革的还原和分析,我实在是感触良多,所谓“不改革等死,乱改革找死”,改革需要审时度势、借力打力,综合多方因素顺势而为。外因内因全然不顾、拍脑袋决定或是一味蛮干,都是“自掘坟墓”。《改革都有红利吗?》这本书给了我们很好的提醒和指引,过去的王朝无论辉煌或是狼狈,都有值得我们后人研究借鉴的地方,是一部案例丰富的改革百科全书。

  《改革都有红利吗?》读后感(四):《改革都有红利吗》:如何找回失落的红利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每到这个时间,大多数人需要做两件事,一曰年终总结,二曰新年规划,这二者必然是要相辅相成的。

  个人如此,倘若大到一个国家,纵使“治大国如烹小鲜”,原理类似,但实际操作中却要复杂一些。

  不得不承认,时代发展至今,人类似乎又来到了一个十字路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生产力达到空前、经济形势“分分钟”瞬息万变的今天,世界的社会形态,早已超出原本的“发达资本主义”阶段了。

  这些,都是值得“治大国者”需要面对的问题。书上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于是在十八大报告中,“改革”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

  想要攫取红利,改革之路势在必行。然而,但凡改革,皆有红利吗?

  在雪珥的新书《改革都有红利吗》中,作者很用心地剖析了尝试多次改革的清王朝在每一次尝试中的得失。在当下,人们习惯将历史当作故事来赏玩,然而其实,历史原本可以成为一面镜子,让踌躇满志的人们,看到他们原本看不到的东西。

  清王朝的改革之翼

  日本人武田雅哉写过一本有趣的书,叫《飞翔吧!大清帝国》,讲的是清王朝面对西方科技的冲击而衍生出的“关于飞翔的尝试”。这本书恐怕会颠覆许多人对清王朝的印象,毕竟在教科书上,它总以大国自居,冥顽不化,固步自封,差不多可以成为作文里的“反面典型”。

  然而实际上,清王朝或许是我国历史上最热衷于改革的朝代了,因为它始终面临着“不改革必死”的境况。建国伊始,从后金到清,爱新觉罗们需要打破“自古胡人无百年之国运”的宿命。在改革取得成效后又遭遇到了“积累莫返之害”,即所谓的“黄宗羲定律”,国民负担通过“惠民”的改革下降一段时间后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准,滑向原先改革目的反面。而紧接着,大清的统治者们,又迎来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客观上说,清王朝的前期改革是极为成功的。扩大科举、祭孔祭朱使得这个马背上的王朝得到了广泛认同。改革王位继承制,设立军机处实现了王权的强化,永不加税和“摊丁入亩”充分实现了“国泰民安”,使得清的人口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峰值……一次次改革,一步步促使清王朝实现腾飞。

  只是接下来的改革,却成为一根根叠加到骆驼背上的稻草,直到最后一根,使其走向终结。

  谁动了改革的红利

  关于改革的定义,是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从字面上看,改革的原因总应是趋利的,即从理论上说,任何改革,都会带来红利。

  那么为何到了后期,清王朝的改革,竟会成为一次次阵痛的来源呢?

  托克维尔说,通过法律制度描摹一个时代的特征,“无异于缘木求鱼”。分析改革也是如此,譬如对于改革失败的典型案例“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从内容上看,似乎都是极具价值的。

  只是改革这件事,总是要由人来完成。

  在这本书中,作者详尽地描述和分析了晚清的一系列动作。他所做的事,很像是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所希望做到的,为“死去的王朝验尸”,找到未来的出路。

  概括来说,作者总结出的改革绊脚石有三:既得利益集团、大跃进心态和泛意识形态化。其实这三者不仅仅是让清王朝从高空坠落的元凶,也始终贯穿着中国历史的进程。

  在斯宾塞博士风靡全球的小故事《谁动了我的奶酪》中,四个主人公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在一个宛如全世界的迷宫中丢失了自己的奶酪——之后,采取了不同的面对方式,有的立即行动,想找回原本的奶酪;有的立即放弃对过去的“念想”,去寻找下一个“补给站”;也有的选择闭上眼睛塞起耳朵,因为“改变是讨厌的”。这是一个写给个人,希望能给个人的生活态度带来启发的故事,却又和“改革”之路莫名契合。人性中的“趋利”本质使我们很难阻止有人染指“诱人的红利”,或者说,我们总要让改革变得周全,毕竟这关乎一个国家的命运。

  于是最重要的问题,其实并不是找到“跌倒的原因”,而是通过找到的原因,让自己走得更远。

  米歇尔•福柯说,“如果这意味着写一部关于现在的历史,那才是我的兴趣所在。”通过历史,我们应该思考更多。

  《改革都有红利吗?》读后感(五):如何改革才能释放红利——透过历史看改革

  改革都有红利吗?当然不是。

  那么如何改革才能释放红利,改革面前又有哪些绊脚石?透过历史,本书或许会给出一些答案。

  在改革势在必行,进入深水区的当今,面对总理任职时发出的那声“撼动利益比撼动灵魂都难”的感慨,在改革的路上,当如何面对种种冲突矛盾,让改革真正释放出红利呢?这可能取决于一台国家机器的顶层设计与技术操盘。

  本书意图明显,借鉴历史,面向当今。希望能通过对历史的种种剖析引发对当今改革局势的思考,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寻找那些改革路上的绊脚石,标记它们,以助当今改革。

  作者运用了一个大历史切片的办法,回顾了历史上开国63年的各朝各代的情况,并将重点放在清朝,对整个清朝从开国到灭亡的历程做了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全方位的回顾,重点关注在清朝每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改革所发挥的作用,探索改革和国运之间的关联,试图寻找出打破“不改革等死,乱改革找死”的魔咒的方法,如书的封面导语所言,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作者试图发现中国曾经跌倒在哪里,还可能会跌倒在哪里?同时指出了改革的本质:“一切改革的背后都是利益关系的调整,都是不同利益集团的相互博弈。”

  本书共分十九章,每一章都在写历史,写教训,直到后记,作者拿出自己的总结,指出了中国曾经跌倒在哪里?重点标识了改革面前的三大绊脚石:既得利益集团、“大跃进”心态、泛意识形态化。

  作者的这三个总结有没有道理,是不是很切中时弊呢?相信读过本书,你一定会有自己的答案,但是,作为一个关心政治,关心当前局势的人,作为一个希望了解更多的关于历史,关于改革,关于未来的人,你真的很有必要看一下这本书。

  这本书提供给我们一个研究当今问题的历史视角,运用大历史切片的方法,搜集历史资料,审视历史事件,寻找一个客观看待历史的角度,并且最终总结出了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定会带给我们不少启发。

  记得列宁也曾经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记得丘吉尔曾经说过: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那么既然有前车之鉴,既然我们有机会能够站在历史这个巨人的肩膀上来眺望未来,那么,我们何不清醒面对现实,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呢?

  这本书的上架建议是政论、历史,所以,它不像小说那样能带给你精神上的娱乐,也不像小说那样不需要太深度的阅读,我是用了大概几天的时间,断断续续的抽空才读完了它,但是,它能带给你的思考和厚重也是其它类型书籍所不能比的。

  所以,这是一本适合排在书架上,好好用时间认真阅读的书,而且,了解中国曾经跌倒在哪里,对思考今天的改革,还可能会跌倒在哪里,定会有所裨益。

  只愿我们的改革能够面对并解决任何绊脚石,坚定前行,释放改革红利,惠及苍生!

  《改革都有红利吗?》读后感(六):长寿王朝的秘诀

  瑶 草

  《改革都有红利吗?一台国家机器的顶层设计与技术操盘》这部新书,纵览整个清史,力图剖析清代何以能享国267年,打破“胡人无百年国运”的魔咒,成为史上排名前三位的长寿王朝。作者雪珥认为,王朝长寿的秘诀在于不断改革,清朝国祚延长就是因为获得了改革的红利。清朝入关,弘扬儒学文化,并开展科举考试,是在关内立足,成为统治者的关键。雍正年间的维稳改革,包括政治经济诸多方面,影响深远,雪珥认为,乾隆年间的富足便是雍正改革的红利。

  晚清的改革较具争议性,以往的观点将其视为腐败陈旧的年代,无足称道。雪珥的分析则鞭辟入里,中央放权地方招募训练军队,并且下放财权,短期拯救了帝国,却留下隐患。洋务运动缔造“同光中兴”,经济上获得巨大发展。随后的新政则过于激进,不但未曾获得红利,反而导致了解体。

  从当代的角度来分析,雪珥可以高屋建瓴地见识到何者为进步力量,何者为历史发展的阻碍力量,也可以清楚看到一项政策的百年红利。而身处历史当中的当事人,则不能正确分析,他们只能根据以往经验,乃至别国的情况,借鉴本土的未来发展。即使当权者聪明盖世,也不能脱离自己的时代。以往的资料上,马戛尔尼拜见乾隆一段历史,被视为古老帝国与新兴力量的一次不成功的碰撞,以帝国顽固保守、闭目塞听、不思变迁,无疾而终。雪珥则敏锐地分析,在中英这两大国家之外,这次会见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背景:法国大革命。马戛尔尼作为英国使者,夸大了法国大革命的恐怖之处,包括乾隆、和珅、福康安在内的最高统治者,一直严重关切欧洲局势的变化,和珅就表露出对法国大革命的警觉。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不仅使欧洲所有王国陷入恐慌,也随着使团,将这恐慌带入了大清。今天的人们,固然可以不负责任地指责当时中国统治者的封闭,而当时的统治者也有自身的计算,当眼前改革红利远远小于改革风险时,妄言改革不仅无益,甚至会危及政权。任何一条深度变革,必定是眼前利益和深度利害的反复权衡。

  发表于《长春日报》1月27日

  http://ccrb.1news.cc/html/2014-01/27/content_358018.htm

  《改革都有红利吗?》读后感(七):改革的困惑

  社会进步历史前行就犹如流水,水流没有落差,就是死水一滩缺乏生气和活力;落差巨大,又可能漫山遍野甚至堤绝人亡。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制动阀,它可以给社会带来生气,雍正等大清几位有作为的皇帝靠大胆改革打破了“自古胡人无百年之国运”的魔咒;但同样也是改革,却又使得既得利益集团引爆了激进的“革命”,使大清走向灭亡。雪珥的《改革都有红利吗?》一书以63年为切面,试图探寻历史发展变革的普遍规律,这无疑将对面临变革的中国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作用,对中国的读者及执政者也将是一份不错的礼物了!

  由此作者的引领,我们也不妨跟着其从大清帝国的国运走势中获得一些借鉴。封建集权统治形成了大清帝国大一统的政治和经济体系,其具备令行禁止以及“集中资源办大事”的能力。正如作者所说:这或许已不仅是大清特色,也成为了千百年来中国的特色。集权统治有其好处,但也有其弊端,长期以往,不仅容易形成权力垄断也极易滋生腐败。恶法出刁官。当权力失去了约束,它便可能肆无忌惮,从腐败贿赂,到权力寻租,不一而足。当腐败在不断蔓延扩散,行贿受贿的潜规则成为体制的主流,官僚阶层“搭便车”勒索也便成为常态,“仁政”、“善政”也一应异化为寻租和谋取利益的工具。腐败甚至可以压制皇权,皇权开始向腐败妥协,最终发展到康熙时期的“不败露则苟免,既败露则应问”,甚至成为帝王的一种驭臣之术。斩立决、议罪银、完赃减等,反腐开始流于形式,弹性反腐,甚至成为进一步催生腐败癌细胞的温床。而这时,为了政权的稳定,稳定压倒一切便成为上峰的必然选择,“腐败化制度”演变为“制度化腐败”,从而加速了整个体制,乃至整个社会的整体腐败和沉沦。改革的成果向少数人倾斜,统治失去民众的支持,走向穷途末路。

  其实从总理那声“撼动利益比撼动灵魂都难”,我们不难想象推进改革之艰难。“一切改革的背后都是利益关系的调整,都是不同利益集团的相互博弈。”尤其在腐败中一天天壮大起来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不断利用其经济资源寻求政治利益,反过来为了攫取自己的最大利益,他们又不惜在公权力的护卫下强取豪夺,甚至发展到巅峰时他们可不可一世到“挟官以凌商,挟商以蒙官”。甚至为了自身的利益,在其官僚机器的运作下,几乎无一例外异化为“苛政”,甚至“暴政”。暴政引发民怨,民怨发展为不理智的暴力。既得利益集团其实是一个既不忠于政权,又不忠于民众的集团。这时他们又不惜动用暴力手段来平息民怨,但这样的暴力无疑最终只能激化矛盾,又一而再,再而三得收获了更多的暴力抗争。但随着既得利益集团的不断坐大的同时,中央权威却在不断走向失落,使令不行禁不止,这时的政权,既丧失了作恶的能力,也失去了制止作恶、自我纯净的能力,这就成为了它真正走向崩溃的原因。“不改革等死,乱改革找死”因此尽管晚晴新政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创下中国数千年之最,甚至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也迈出了前无古人的大步伐,但它却最终无法逃脱灭亡的厄运。

  今天的新闻有尼泊尔超过3.5万名公务人员公然违法,拒绝向有关部门提交财产报告,甚至包括一些外交官和警官,官方对其坚决予以曝光。贪腐直接侵害了民众与政权的双重利益,并从根本上侵蚀着政权的合法性。根除腐败不仅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必须,也是提高政府公信力之必须,因此今天这则新闻对于我们来说,也不啻是一声惊雷!

  《改革都有红利吗?》读后感(八):两年来看过最好的现实题材历史评论

  从普及历史研究类角度来看,这书写的相当细致而通俗,比明朝那些事更严谨,里面直接引用了更丰富的史料原文(包括很多私人信件),加入作者对这些史料的解读,虽然有些题材前人提到过,但结合后面我要说的看起来,这些史料和解读足以颠覆读者对晚清历史的观念。

  历史读物只是这本书的一个外皮,该书要不是恰巧符合目前的一些zz方向,不禁真是没天理了。该书触及到了zz斗争最为核心的内容,看似书名在搧xili的耳光,其实在通过历史的角度提醒高层,谁是该小心的那些人,目标对了方法错了一样会挂掉(如晚清),改革不一定都有红利,有没有红利,那要看你是否能解决那些麻烦

  另外作者开头梳理中国历代兴衰的周期国柞,无疑是为了加重本书份量了呵呵

  《改革都有红利吗?》读后感(九):坚信:中国的改革必有红利

  广义上讲,我国的“改革红利”是指国家通过体制变革和机制创新给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带来的全部有益成果的总和,又称为制度红利或体制红利。旧改革红利是指原有的改革措施带来的优势,但它是逐渐消失的,或者正在消失,这是必然的。旧改革红利如果不进一步改革,那将是体制优势潜力耗尽之时。所以制度调整,改革必须及时推进,继续改革才能保证新改革红利的出现,民间蕴藏着极大的积极性,不继续调整制度是不可能形成改革的新动力。举例说明:我们可以举80年代农业承包制,乡镇企业兴起,9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这是中国历史上所特有的。为什么1979年农业承包推行这么快?因为人民有吃饱肚子的愿望,所以改革措施刚在四川、安徽等几个省试点后,马上在全国学习推广,逐渐形成了农贸市场,各种商品都有了,又过一段时间,粮票、油票全取消了,这就是制度红利。

  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红利”,在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有关深化改革的讲话,引起了广泛关注。一段时间,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都在刻意强调“改革是最大红利”。

  改革都有红利吗?

  《改革都有红利吗?:一台国家机器的顶层设计与技术操盘》这本书横空出世!

  改革都有红利吗?未必。看看中国历史上那些改革的事: 春秋时期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战国时期的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西汉末年王莽改制、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周世宗改革、北宋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明朝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近代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现代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等…… 答案就在其中。

  《改革都有红利吗?:一台国家机器的顶层设计与技术操盘》这本书将当今中国的改革与清代改革进行深层次的类比:何以改革红利造就了清王朝的长寿,又成了晚清的夺命索?清代改革有哪些“顶层设计”?又为什么在技术操作上遭遇失控危机?中国改革在“摸石头过河+顶层设计”的当下,该怎么做才能冲破“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真正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中国为什么现在才决定设立“国安委”?而清代又为什么后来也成立了“军机处”?两者之间有着怎样的相关性?透过清帝国改革中意识形态层面的“主义”,还原技术层面的“问题”,清代改革从扬帆起航到打转回旋,在摇摇晃晃中被一个不经意间的浪潮而掀落。改革红利沦落为“黑利”,失衡的利益格局难以承载改革的成本,最终的落水结局突然亦必然。

  以清为镜,以史为镜。记得列宁也曾经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成功的改革,我们应该总结经验,进一步发扬光大;错误或失误的改革,我们也应该去总结教训,以利今后减少和避免错误。

  在改革开放成为最为广泛而坚定的社会共识形势下,国人更应有清醒的改革自觉,认识到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干可能不犯错,但要承担历史责任。

  改革,既需要政治勇气和胆识,也需要执政智慧和科学谋划。在新一轮改革热潮中,处理好全面与重点、增量与存量、效率与公平、改革与法治等重大关系,奋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历史性突破,改革开放大业将更有生机活力,充分释放的“改革红利”也将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每一个人。

  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中,***强调,必须认真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并就此提出了五点意见:第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第二,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第三,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第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第五,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

  《改革都有红利吗?:一台国家机器的顶层设计与技术操盘》是一本好书。

  坚信:中国的改革必有红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