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历史的拐点》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历史的拐点》读后感10篇

2022-03-15 10:55: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历史的拐点》读后感10篇

  《历史的拐点》是一本由马立诚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6.00元,页数:3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的拐点》读后感(一):每一位改革者都值得尊重

  中国人向来是为我们是一个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而深感自豪的。但黑格尔却在他的历史哲学中说道:“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这话听着着实刺耳,但照着这一思路去仔细寻思,还真就是这样啊——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公元前221年,到黑格尔在海德堡大学讲授历史哲学的19世纪,中国确实就是一直都处在分分合合、朝代更迭的历史轮回之中,皇帝换了一茬儿又一茬儿,政治和社会却始终在原地打转儿,所谓的中国历史,就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不断改朝换代的故事而已。

  然而,中国的历史真的就是停滞不前,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历史可言吗?显然不是的!中国人确实有祖先崇拜,喜欢厚古薄今,但我们的祖先仍然在经典中写下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教诲,也创造了革故鼎新、推陈出新这样的词汇,有人为了推进变法而发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豪言壮语,更有很多仁人志士为了变法而抛头颅、洒热血。著名评论家、学者马立诚先生在本书中则对中国历史上13次变法进行了梳理,描述了13个改革的历史瞬间。这充分说明中国社会并不是死水一潭的,只是其发展变化极为缓慢,甚至有时候还很曲折,好象是与近代的西方不处在一个时间维度之内一样。

  古今中外的改革,都是一场难事。改革就意味对现状的改变,必然要对现有的权力架构和利益格局作与调整,甚至颠覆,因而会遭到守旧势力或者既得利益者的疯狂阻挠,甚至不惜诉诸战争。而在有着祖先崇拜基因和强烈守旧传统的中国,改革之难则更甚一层,每次改革都是一次凶险的旅途,成为新旧双方你死我活的较量。在作者论及的这13次改革中,取得成功的仅是极极少数,要么中途夭折,要么人亡政息。而不论改革成败,这些推动改革的人最终的结局则更加令人叹息:商鞅,改革成功,后被车裂;王莽,事败被杀;刘晏、杨炎,皆死于政治构陷;以柳宗元、刘禹锡为首的八司马、范仲淹、王安石皆被贬职;张居正,死后被清算、抄家;戊戌变法六君子皆被杀,支持变法的光绪皇帝被软禁……

  既然变革有如此之大的风险,这些人为什么还要以身试险,去推进改革呢?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前行呢?赵武灵王、魏孝文帝、王莽,以及光绪都还好解释,他们是帝王,改革是为自家江山永固,而王安石、张居正们呢?在完全可以象其他人一样因循守旧、苟且下去的时候,是什么在激励他们挺身而出,针对时代的病灶开出药方,从而踏上了一条凶险之途呢?是为了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政治理想,还是为了拯救天下苍生于水火的使命感,抑或是为了成就自己的一番功业而青史留名?而在我看来,不管改革是否成功,不管他们是出于哪种原因,他们这种对于现状永不满足、不甘苟且、敢于打破现状、勇于求新求变的精神就足以让我们尊重。正是由于他们这些改革者的存在,才赋予了我们这个习惯于因循的民族以发展的内生动力,才让我们能够延续5000年而不至毁灭。或许,他们就是鲁迅所说的,我们民族的脊梁。

  克罗齐曾说过一段话,大意是只有现实生活中的难题才能激发人们去研究过去的事实,因此每一段历史的书写都反映了现在社会的问题和需要。马立诚先生毫不讳言他写作此书的目的——为当下的改革寻找一个可代借鉴的镜鉴。他认为,能够成功的改革,其关键在于领导人的决心、魅力、勇气和审时度势的能力,以及视死如归的历史责任感。我还想再加一句,也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共同支持和勉力配合。当下的改革更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已经进入了深水区,简单的、好改的都已经改完了,剩下的全是难啃的“硬骨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强力攻坚。近代以来,我们民族已经经历了太多的屈辱与苦难,也走过了太多的弯路与曲折,而现在正处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伟大复兴的前夜,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给予改革者足够的尊重,用足够的耐心和宽容,减少社会的戾气,减少改革的阻力,来为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历史的拐点》读后感(二):守旧与变革

  因循守旧不知道是不是人类的天性,至少中国人是这样的,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两位伟人,儒家的孔子和道家的老子,都是如此。孔子推崇周礼,对尧舜禹的时代也是赞赏有加,而老子要人们绝圣去智,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基本上是要回到原始部落的状态了。所以,在中国这片土壤上,变革先天上是存在困难的。

  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变法不多,比较著名的有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和戊戌变法等,《历史的拐点》对这几次变法都有论述,但相比其他论及变法的作品,并没有特别深入的阐述,对于西汉公孙羊的经济变革也没有提及,但是对其他一些并不太著名的人物和其领导的变革,却有精彩的论述,还是值得一读的。

  书中提到的第一个变革者是郑国的子产。其实对于春秋战国的历史,我不太熟悉,像《史记》、《战国策》这类的书籍都没有通读过,说到底还是古文功底太差。从书中的描写来看,子产确实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见识深远,尤其“铸刑鼎”的做法简直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性,非常令人敬佩,与孔子的守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比王安石变法,庆历新政显得不太出名,但是,如果没有庆历新政,其实也不会有王安石变法,因为有很多王安石的主张,就是庆历新政时的主张。范仲淹是无限接近圣人的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知道激励过多少人,而仁宗时期的士人总体都是君子范畴,所以我以往也都认为庆历新政是君子之争,不过看了这本书也发现夏竦的不堪,看来政治从来就是肮脏的东西。

  小时候学近代史,感觉戊戌变法后清王朝就差不多寿终正寝了,但这些年看了不少近代史,像唐德刚、张鸣、张宏杰这些人的作品,知道了其实戊戌变法之后清王朝还有翻盘的机会,就是慈禧主导的立宪。对于革命和立宪当年思想界有过深入的激辩,当然谁也没说服谁,我觉得其实梁启超的担心很有道理,以暴力革命为手段推翻原政权,可能新的独裁统治,因为要推翻一个政权,需要有个强有力的领导人,而推翻原政权之后这个强有力的领导人就有可能成为新的独裁者,这样就和真正的民主渐行渐远了。

  《历史的拐点》写了十三个历史上的变革,虽然文字一般,但还是有些内容很不错,有着值得深思的东西。

  《历史的拐点》读后感(三):测试改革剧痛的超净实验室

  当读者看到这个话题时候,大抵是非常不屑的。改革当然是剧痛的,甚至反推曰:不然何以存在休克式疗法和渐进式改造两种,渐进可不就是为了减轻痛楚嘛。在小学课文造假声讨潮中被波及的,“苹果砸在头上使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也被人信誓旦旦称根本没有此事,然而不论这个故事的真假与否,我们想想:人们又是凭什么就认定改革必须剧痛?人们对此的认知是否仅是因为局限在“实然”(事实存在而造成的眼见为实,苹果往下落),而非“应然”(苹果为什么不往别的方向飞,是否有别的因素使其不能如此的系统验证)呢?

  有些谙熟于历史的朋友抚掌大笑:改革不同是因为其目的或者说必然涉及利益的分配,既得利益者不肯让步,必然要阻止改革的发生;而改革成功会获得更大利益一方必然要尽力推动改革的前进。如此,两方台上台下的搏斗必然不能止步于唇枪舌战,而要造成流血牺牲!

  以史为鉴者之言诚不我欺。但至此仍想稍稍为一假想超净实验室,前文中所言“利益”往往是指可以置换为真金白银的各种物质利益,倘若两方争执焦点并非直接的物质获取又会如何呢?实然是否会被打破?

  笔者身在文化行业,也与该行业其中再细分工种的从业者有不少交集。前阵子有位出版传媒界的同仁详说起某事,以及前后读到的两本主题相差很远的书,不由让笔者重新燃起前面提到的“非物质利益改革是否会有剧痛”超净实验室的思绪。

  事情的原委是,笔者的朋友是一家出版社的编辑,熟悉图书行业的朋友大概知道,由于传统媒体(纸质、流质)的衰落,新媒体的兴起,现在出版社或图书公司细分到乃至部门都被要求建立自己的微信公号,更新发布各种内容。大体上,由于微信运营编辑是属于突然插入的职位,不似策划编辑、责任编辑、营销编辑各种,职务早已有比较清晰的划分,图书产品微信运营编辑的岗位职责划分和工资该怎么给就有了争议。笔者的这位朋友属于责任编辑,但实际上的工作也涉及其他岗位,与同行长期讨论论证后发现,自己家现在的微信公号在运营有不少问题,而且现在已经影响到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几次含蓄表示未果,后来运营又要求责编再提供每周至少四篇的内容后,对于这位追求做好的朋友而言,时间精力上都是不小的消耗,只有表达了不满。主任在部门开会时当众痛批了朋友,认定笔者的朋友有事不知先反省自己,只会怪别人。笔者的朋友一向很喜欢这位领导,至此,他非常委屈但仍坚称“主任人是很好的,是我自己没解释清楚”。看来此事,也只能以朋友郁郁而告终了。

  探讨内容是肇始于朋友的此事,而引发笔者灵感的则是一新一老两本书,一新(2017年5月)是素有我国法律经济学第一人之称的熊秉元教授,从《正义的成本》始,到近期出的《法的经济解释》《生活的经济解释》,不仅将法律与经济学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入浅出的解释,带读者遍历从法理到诉讼各个场域与事物环节之中,经济学所产生的影响——

正义本是以除弊为主,但兴利更有助于推进社会的发展,且并不与除弊相左。

  这从学理上诞生至今仅有两百余年的学科,无论人们接受与否,都对各个领域“实然”地发生作用。

  而一老(2016年11月)则是马立诚先生的《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相较以往改革分析的著作,这本的优胜在一方面用生动平实的语言梳理了自春秋郑国子产始,终于清政府立宪的中国历史上十三次重要改革变法。为什么说重要而非重大,其中有些变法涉及范围小,但对当世乃至后世产生的影响却弥足深远,且往往涉及多个方面。第二个胜场便是对于后世影响除了经济、吏治改革外,这些年来泛滥已经造成一些群体直接闭眼的“国民性”问题,马老先生虽然只在各篇中稍提几句,但老报人多年浸淫资料的功力,还是点睛了数处致使国民性产生重要改变的转捩点。使人读罢悚然且怅然。

  或许有些悲哀,至此发现,不似“通过苹果证得万有引力存在”,可以建立起这样一个物理学上超净的实验室来验证。“改革是否一定该有剧痛”及“当改革(如事例中,直接让任务清晰划归到应归责任方)并不直接涉及经济利益时,是否还有剧痛”却难以构建起如此的超净室。

  所幸的是,尽管历史学家汤因比说:“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但人类对于这些不能帮助自己直接多赚三五百的问题,在理论上与实践中试图运行的追索,依然还是对自己的历史发展能向良性前进产生了一点点帮助。

  《历史的拐点》读后感(四):改革,或者革命

  一般而言,历史主要就是政治史,政治的演变主要是制度的变迁,时过境迁,制度就需要与时俱进,进行创新。中国历史基本就是暴力史,一朝一代,都是暴力革命的产物,制度本身很难做出应有的改进。鲁迅说,在中国,搬动一张桌子都要流血的。暴力之下,改革也往往最后变成一场流血的未遂革命。从赵武灵王、商鞅到王安石、洋务运动,所谓的中国改革,其实主要都是改进暴力统治技术。

  秦始皇做了中国第一位皇帝,自称“始皇帝”,希望死后皇位传诸子孙。后继者沿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传至万世无穷。绝没有想到秦朝仅14载而亡。28个子女及若干孙辈,在他死后仅三年悉数死于非命,后世再无人声称是秦皇的后代。

  中国历史似乎从来没有达到过这一高度。成王败寇,你死我活,几乎每一个国王皇帝都是恶棍,新王朝用很长时间进行暴力清算,中国历史一直难以进步,始终在野蛮愚昧的泥潭中挣扎沉迷沦丧……

  《历史的拐点》读后感(五):在历史热中看不被热衷的改革

  《历史的拐点》读后感(六):改革是个好东西 ——读《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

  文/岸晓风

  对于熟悉中国历代的人来说,中国的历史其实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革命史,一个朝代推翻了另一个朝代,要么是农民起义,要么是阴谋夺权;而另一部是改革史,一些仁人志士、想干出一番作为的大臣看到了王朝的弊端,立志进行改革和改良。

  但是我们也知道这两个历史事实。

  一个是中国历史上改革变法其实很多,但是成功的却很少,有的改革没有成功就“出师未捷身先死”,有的即使是改革成功了,改革的人却未有善终;另一个历史事实是在20世纪初期,曾经有一个一次很轰动的学术之争,问题和主义之争,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改革和革命之争。

  那么改革到底好不好呢?我们又应该怎么去理解古代的改革和变法呢?马立诚先生的《历史的拐点》一书为我们提供了如何看改革的最好视角。

  这本书讲的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13次改革始末,是一本专门描述改革的书。主人公包括子产、商鞅、赵武灵王、王莽、刘禹锡和柳宗元、范仲淹、王安石、张居正、康有为和梁启超等,这一系列“光辉”的名字和若干深入细致的“细节”都让我们充满了阅读的冲动。因此这本书累计销售量达到10万余册。

  为什么读者有这么大的期待?因为,现在我们在经过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后,又到了持续深化改革的历史关口,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改革已经不是那个和革命完全对立的“改革”了。

  举书中一个例子,讲王莽的改革。王莽其人其事颇多争议。东汉迄今,不少人受“刘氏天下”的“正统”观念影响,把王莽问题的焦点完全放在“篡位”二字上,认为其他的问题都不值一提。尤其是东汉史学界,情绪化十分严重。对此,历史学家吕思勉就曾指出,汉朝人对王莽的所作所为,皆以一个“伪”字抹杀之,缺乏客观的态度。

  书中引用柏杨的说法,王莽夺取政权的目的与诸多只想当皇帝的人不同,他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获取权力是为了实践儒家学说,缔造一个理想世界。胡适曾指出,王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学者秦晖也说,王莽的社会主义可称之为“井田制社会主义”。说到底,王莽的骨子里是一个改革家。虽然他的一些做法过于激进,一些思想过于超前,最后失败了,但是这种“改革的精神”还是应该为我们所尊重的。

  《历史的拐点》读后感(七):先声

  林亦霖

  总有一群人,他们站在了时代的前沿,是历史的弄潮儿,一面观望,一面指点江山。在问题来临之际,总能发出不一样的声音。

  正文以大师的对话为引子,提出了许多意料之外的观点,而所有的观点又以史料为根基,颇为诱人。历史的真相,在无数的史料中被一一还原。有些并非如简单记录的那样,恰恰相反,正因为很多先入为主的观念,便使人“不识庐山真面目”。

  改革往往和革命相连;而他们都是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产物。历史上的政治家之所以选择改革,一方面是因为其所需的成本较革命而言,低上许多;另一方面,是为了维系所处阶级的利益。

  当然,也有不少,是处于历史的拐点,变,则兴旺;不变,则衰亡。商鞅的变法便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他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见解,有利于国家的安定,他看到了法制的重要意义,却因难以把握力度,让人民有苦难言。他提出法,但过于严苛,连坐、监听,国家看似有所稳定,内部却存在不少隐患。但他从整体上顺应了当时时代的潮流,的确有可取之处。

  书中最让我感兴趣的便是清末推行的“宪政”。谈到清末的改革,不得不提及当时世界的整体趋势。在康熙盛世时,资本主义国家得到快速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四大发明成为他们手中扩张的利器。指南针为他们全球化的航行指明了道路,而火药更是提供了强大的武力支持。清政府的末期处于完全被动的一种状态,赢了要割地,输了还是要割地,赔款的数目更是让人瞠目结舌。在戊戌变法之后,想要再挣扎一番的封建统治者便推行了“清末宪政”。

  中国和邻国日本所处情形颇为相似,然而他们早早进行了“明治维新”,跟上了时代的末班车,从而和西方国家一道进入帝国主义的时代。中国闭关自守,维新派的变革受阻,当内忧外患袭来,腐朽的统治者便渴望一剂良药。“清末宪政”便承担着重任莅临世间,但这个“孩子”先天畸形——推行者以旧式势力为主,后天不良——战乱频繁。但是它的诞生仍有一定的意义,从它的身上我们能看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框架。它从很多个角度对国家提出了设想,但在历史的潮流中,注定只是维系阶级的又一工具。它的失败,情理之中,意料之中。在辛亥革命来临之前,这是腐朽王朝最后一次用力地挣扎,但最终还是像闹剧一样草草收场。

  变革者、革命家,往往都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看到社会的问题,想解决、求发展。但一派温和、一派暴力,然而无论改革还是革命都取决于它所处的时代,温和的改革难以解决问题时,暴风骤雨般的革命成为披荆斩棘的利剑。

  这些人,站在历史的拐角,成为了时代的先声!

  《历史的拐点》读后感(八):改革成就未来

  这本书是2008年年初第一次出版,据说销量还是不错的,作者说后来是因为销售一空,所以决定再版印刷。既然作者这么自信,我也就跟着相信了这本书的内容,后来我才发现,确实题材是比较少见的,但是却不是那么完美。作者确实是把中国历史上13次最重要的改革记录了下来,应该算是十分全面了。但是作者自己的观点却不是很多,历史方面的书实在是太多了,很难找到一本能让人眼前一亮的。既然历史是固定的,为什么还要出版各种各样的历史书籍,而不是像新华字典一样,只出一本官方版的呢。就是因为读者想看到不同的人对于历史的不同看法,而不是去照部就搬地去记录一些泛滥的事实。

  虽然作者表达的观点不多,但是有一些对于改革的看法我还是认同的。改革或许能够激发出人们的豪情,但却无法改变人性当中那些令人失望的阴暗面。历史中确实有很多重要的改革换来了美好的结果,但是这个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通过漫长的时间逐渐完善。改革也是必须的,如果想要实现有利的发展,就一定要借助改革。

  历史总是残酷的,我们看到了它成功的一面,却没有设想,这其中蕴含了多少的艰辛阻拦。倘若我们所处当下的场景,就会发现这些改革所面临的风险,那些伟人为后世所作出的贡献是无法比拟的。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人们好像已经对这些改革没什么接触了,和平社会,人民当家作主,也没什么需要去改革的了。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时代永远是进步的而不是退步的,改革还是要进行,只不过改革的方法在改变。政治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最大敌人永远是特权阶级,而今天中国的特权阶级,其力量恐不逊于历代。有一些本质的东西永远无法改变,这也是人性的一个弊端,但是人还是要往好的方向想,这样才能看得更远。一件事是否是成功的,还是要看它的效果,现在看来,还是成功占多一点。

  《历史的拐点》读后感(九):看历史如何七十二变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应该看过CCTV9的纪录片吧,与本书同名《历史的拐点》,我还记得当初播出的时候在家里陪着家里人一起守在电视机前,静静的等待着播出,战争的磅礴气概扑面而来,好似身处其境,不过里面出现了些许的历史性错误,不过不影响那好莱坞大片似的观感。那个时候看完后,不禁感慨历史真不是那么的简单,每时每刻都有可能会改朝换代,一个决策的失误,往往会导致一个朝代的灭亡。历史的拐点,其含义应该也就在于此吧,告诫我们历史真的没有那么简单,历史上的每一处拐点都有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我们再回到这本书,这本书与当初的纪录片同名,好像在09年曾经出版过,不过后来好像又销声匿迹了,毕竟历史喜欢的人不是太多,不过当初发行的数量没法满足所有的历史爱好者啊。比如说在下,当初还在网上找什么电子书资源,好像也不了了之了。不过如今东方出版社的再出版,简直就是历史爱好者的福利啊而且还是精装版的,这也算是对得起我等那么多年了。

  回到这本书的内容上,我们平时学的历史,一般都是概括性的而且大多数的还都是讲述什么诸侯将相的,大多数都是什么皇上,王后的传记,像这种专门讲述改革的历史书籍确实少之又少。不过这道迎合了我们现在的口味,中国现在就在对这方面下大工夫,深化改革好像已经是我们现在的大趋势。而这儿本书里介绍到的13个改革故事,或许会给我们些许的历史启示吧。

  读过此书我发现我只能算是一个伪历史爱好者啊,里面的好多人物,我都没有听过,而且他们在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占据的地位我也是一无所知啊,真是惭愧死了。就拿第一部分的主人公——子产,这简直就是我第一次听到的人物啊,可不要小瞧了这位,孔子在他去世时都不禁感慨:子产啊,你是古之遗爱也。如果你也不知道这位爷,那你也该补充一下知识了。

  看完这本书你就会不禁感慨这些人物的伟大,虽然他们也有的在后期犯了一些罪过,不过我们只是就事论事,他们每个人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提出的实行的改革措施,可以实实在在的成为历史的拐点。没有他们,历史很有可能会被改写。甚至会出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这等天翻地覆的改变。

  如今我们也正处于改革的时代,了解历史,借鉴历史,对我们最起码无害。您说是不是这个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