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结婚话语权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结婚话语权读后感10篇

2018-07-18 04:3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结婚话语权读后感10篇

  《结婚话语权》是一本由黄梅著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页数:20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结婚话语权》读后感(一):你的婚姻话语权是什么样的

  中国人和德国人的婚姻是什么样的?国界的差异会不会让感情最终无从立足?《婚姻话语权》这本书给了一个生动的范本。婚姻是女人一生大事,每个人都会认真对待,每个人都会希望遇到一生满意的姻缘。而故事主人公也是如此,作为一名有着优秀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的北大高材生,作者在中国的经历犹如一个年轻中国人奋斗的范本。而作者对于婚姻的领悟,也和一般人不一样

  在上世纪的80年代,有过出国经历的人还不多。(我现在都还没有出国,真是惭愧)。而作者携北大留学生精英身份来到德国,面对了文化差异,生存问题等诸多问题,有穿越了面临死亡带来的恐惧感。在书的最后作者仍然写道,她现在孑然一身的承担着3个家庭重担同时坚持自己自传写作,而这本书就是她这段独特人生记录,这是这本书的第一个独特之处。

  打开书的封面,显现在眼前的就是类似德国国旗的封面,显示出中西文化交叉的特色。而这本书拥有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和曾经在80年代红极一时哲学大师李泽厚的题词。这是又一个特别之处。在书中可以看到,作者在德国的经历曾经和施罗德当选总理发生交集历史现实如同被折叠的纸片,让人感慨万千。而李泽厚的序更给这本书带来了不一样的色彩。将这本书的论点拉入了哲理沉思的高度。这本书虽然是谈婚姻感情,但是提升到了哲学思考的高度。正如作者在书中所提到的,人的生存本能是怎么回事?繁衍本能又是怎么回事?这本书给人带来了很多思考。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独特,带有很多欧美的语言风格。读起来会觉得大短短的文字有些不习惯,这也是作者的旅欧生涯的一种折射。这种语言风格,也能给人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感受。作者敢爱敢恨,孤身在德国漂泊奋斗,但是仍然能够表达自己对于生命热爱和感情,读来让人感佩。

  婚姻的话语权,最终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

  《结婚话语权》读后感(二):生命里的错过

  女人,往往冲动感性,有时候因为一个念头转不过来弯就会做出让自己后悔事情。而往往时间不给人踏上回头路的机会,错过的也就错过,当再次回首的时候,不得已的苦笑一下当时的自己,然后继续向前。前途茫茫,又谁知道一时的选择会带来怎样的篇章情感的选择,婚姻的选择,所有的话语都通过这本书的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一段最真实的中德之恋,一段回不去的婚姻,一段濒临死亡的经历。真正在死亡来临的时候,你才会知道自己有多落弱,你才知道你身边的他是否是真的在乎你,你才知道当年想想的执手一生是多么年轻才会有的奢望。梅林得了癌症躺在病床里,吉姆在她床边呜呜的哭着,断断续续的说着,梅,林,你醒来了,我以为你会死……于是梅林一下子气氛直往上涌,这个笨蛋吉姆怎么就这么不会说话,她怎么能死,怎么舍得死,儿子还那么小呢,她若是走了,儿子怎么办?

  当年的梅林也曾遇到了喜欢男生,遇到了为她谈钢琴男子。她觉得她自己不会弹琴,所以遇到的那个人就一定要会谈钢琴,吉姆刚好也会,只是他从来没有说过钢琴曲子是为她而弹的。梅林有着留学生有的美好品质外形,让吉姆的妈妈家人很喜欢,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女儿。而吉姆也很疼她,只是他有着当地人固有的思想。一场经济危机,让她们的婚姻出现裂痕,直至破碎。梅林这傻女人,从此带着孩子独自生活着,直到病魔悄然来袭。

  婚姻的失败有时候并不能说两个人中是谁不好,只是少了解释,多了怀疑。独自在异乡,她为爱而留。而他却以为他是为了他的钱,为了绿卡。她想要孩子,他却认为孩子眼皮随他们的话一定很丑。她说他不好好工作,他却说她只靠他养活……问题一旦开始却不及时解决的话,婚姻也就岌岌可危了。即便有过美好的回忆,也挡不住现实的伤害失望,让不经意言语带上了毒药,不离开就无法生活。至此,两两相忘。多年之后,吉姆也已经成熟,他忏悔似的说着是他不好,可是错过的那么些年已经无法再回来。一步错,终成后悔。

  人生匆匆而过,总有一些事情回头想想似乎换种做法就会有不一样的结局了。婚姻更是让人慎重地方,背负情感和责任,那些话语权都留给在经历的人诉说

  《结婚话语权》读后感(三):想结婚了,就别怕进坟墓

  想结婚了,就别怕进坟墓

  阅读《结婚话语权》的目的就是想看看结婚的感觉,在文字中如何的。读完了,才知道一段真实的中德之恋,跨越国界,明白了:爱情没有国界。刚看了《光的棍》,当时我就在想:爱情,我以为我会一辈子都追求呢?不知道。

  都说婚姻是围城,是坟墓。也确实有许多人身陷恐婚一族。

  推荐那些已婚的或者未婚的朋友们,在《结婚话语权》中继续保持:爱情的信仰,因为爱情不是围城,不是坟墓。看看网友讨论吧:婚姻真的那么让人望而却步吗?非也。看看以下六个理由吧,它们会让你心甘情愿步入婚姻哦。

  1、家中永远有个不厌其烦的倾听者

  两人结婚共同组成一个家庭后,意味着从此以后有个人会始终陪在你身边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和讨论者。无论工作中的疑难杂问还是生活中喜怒哀乐,在家里都可以得到淋漓尽致释放

  在今后的岁月中,你不再是孤零零一个人,即使在外受尽委屈,回到家迎接你的永远是善解人意鼓励安慰,家庭是所有温暖力量能源站!

  2、共同生活的结婚是爱情的最终升华

  结婚不仅只需要爱情就足够,但爱情是婚姻生活必不可少感情基础。两个人由相知、相恋,历经任何感情都无法避免的分分合合,久经考验之后,终于不畏艰险坚持到最后,两人之间的感情纽带已经不仅是爱情那么简单,更包含了难以取代的默契信任和共同生活的勇气。爱情是一种神奇物种,它最终会升华为混合亲情难以名状微妙感情。

  3、夫妻志趣相投的亲密好友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结为夫妻的两个人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在很多事情上都拥有不谋而合见解看法,最终基于共同的生活目标走到一起合而为一相近兴趣爱好志同道合理想相处模式成为生活最主要的乐趣来源,也是共同生活的真正意义。能与志趣相投的好友携手共度余生,还有比这更幸福的事吗?

  4、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一个人 的学识有限的,两人强强联手共同力量就会无限增大许多倍。在结婚后一起结伴同行的日子里,随着耳濡目染的日常沟通交流,彼此的经验阅历都会在潜移默化影像中逐渐增加

  比如他是电子达人,你是个厨艺高手,那么双方科技应用审美品味就会无形之中双双得到质的飞跃,而且这是不需要学费课程哦!婚姻是一个充满乐趣的免费进修班,能让两个人在彼此依靠的同时互补互助,共同学习进步,最终达到双赢

  5、相濡以沫的幸福

  真正的幸福不是惊世骇俗的追求手段,也不是轰轰烈烈的爱情绝唱,真正的幸福其实很简单,就是两个人相濡以沫,平平淡淡一起历经人生起伏,始终不离不弃共度流年。每天早晨醒来睁开眼看到TA在旁边一脸微笑的面对你或仍然平稳有序的打鼾,这难道不是最大的幸福吗?

  6、身心合一的快感

  当你遇到一个志同道合,各方面都与你契合地天衣无缝的一个人,婚姻生活不仅能使你们日日朝夕相对,还能百无禁忌地感受水乳交融的快感,这是从身体灵魂最高境界结合。在这个过程中,你们尽可以享受最深层次的合而为一,拥有无与伦比感官性福和精神满足感。

  《结婚话语权》读后感(四):你能做的远远比你想象中的要多

  刚拿到《结婚话语权》的时候,还以为这是一本讲婚姻的书,想现在看了对将来应该会有莫大的好处结果细细读完之后,才发现这其实是一本讲生命的书。或许是因为不同的生活经历,对生命自然会有不同的感悟主人公梅林在经历生死考验后,因为之前身处异乡的艰苦生活和一场失败的跨国婚姻,她变得愈发强大,最后也收获内心绝对宁静

  还记得十七岁的那年,我也经历过死亡。而且还是最考验心理承受能力的那种——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关于那件事每次尝试寻思,都会觉得头疼大概这就是传说中的自我保护机制了,不好的记忆被自动屏蔽掉了。自从经历那件事之后,我对一切都看得非常淡了,甚至有时还可以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过这个能力目前除了打牌的时候别人无法从我的表情判断我拿到了什么牌和获得“淡定哥”的称号之外,似乎还从没发挥作用

  在这个美好的世界,最蓬勃的是生命,最脆弱的也是生命。当死亡开始呼唤的时候,那种对生的绝望和对死亡的向往,没有亲身经历的人是无法想象到的。那是身处雪山般的冰冷,那是身处荒漠般的绝望,那是身处地狱般的恐惧,那是身处漆黑无底洞般的窒息,那是身处狼窝被群狼撕咬般的痛楚。在那呆久了,便会开始向往死亡,因为只有死亡才能很快改变这一切。

  同样是经历过死亡的人,《结婚话语权》中的梅林就我比强得太多太多了。在经历过癌症的风波后,我没想到她居然会选择更加拼命的工作,并开始用忙碌填满自己所有能停下来思考的时间,好避免对死亡的一切想法。最后取得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她赢得了自己所有想要的东西

  所以看完这本书后,我脑海中出现的第一句话就是“你能做的远远比你想象中的要多”。只要不放弃,一切就都还有可能。每个人都知道这些道理,也会用这些话去安慰别人。但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更多的人都是慌不择路或者干脆逃避

  综合看来,这本书不仅没有跑题,反而是扣题扣得恰到好处。在这个世界上,拥有话语权的往往都是内心强大的人。虽然梅林在不知道是爱着吉姆、还是爱吉姆会弹钢琴、还是爱有很多人会弹钢琴的德国的情况下就和吉姆结婚了,间接导致了爱情的逝去。但她最终还是凭借着东方女子特有坚强,赢回了吉姆的友情,夺得了属于她的话语权。

  有了话语权,生命也会重放异彩,因为现在的梅林,是她真正想做的自己!

  《结婚话语权》读后感(五):《结婚话语权》引发女性话题

  《结婚话语权》是德籍华人黄梅博士的第一本自传体小说,写作历经5年。雏形以自传形式在欧洲《华商报》连载,引起海外的热烈反响,许多读者觉得连载不过瘾,希望能看到书。然而作者有更高的文学追求,潜心打造又两年,计划将自传打破结构成就一个系列小说, 展示一位当代女性成长发展曲折历程。第一部《结婚话语权》由光明日报出版社推出,从立项到上市发行又两年。美学大师李泽厚先生作序,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先生也热切推荐。依作者的性格,小说没有按照惯常举办新书发布会,而是悄悄上市,静待读者反应。小说立即引起热销,读者反响热烈。

  本书原名《我以为你会死》,因未获出版总署通过,更名为《结婚话语权》。书中主要写远赴德国留学的梅林和德国白马王子吉姆的故事。异国情调,让两人一见如故。梅林嫁给了吉姆,以为自己也嫁给了德国。她带着中国女子的聪慧深厚的文化底蕴嫁给了条件优越吉姆,她曾经准备用她的一生来使吉姆挺拔,让她永远仰望,让她永远高不可及。但文化差异与中国人的自尊最终使得他们分开了。

  作者的亲身经历映射在小说主人公梅林身上,在异国他乡,历经种种磨难,面对死亡,面对婚姻的破碎,更为致命的是要面对文化的背离。作者并没有煽情控诉,而是深情款款,娓娓道来,却句句钻心,有读者被感动得哭得不能自已

  各种点评如潮 :“比三毛内敛很多,没有三毛的矫情和自恋。”

  “在小说结构上层层叠叠,迂回曲折不断向前,有杜拉斯的风格。”

  “或许作者是在西方呆久了的缘故语法习惯,句式结构上中西糅杂,语言上非常值得玩味,反复读来,趣味横生。”

  “就像作者在序言中所期待的那样,果然’出手就不凡’。”

  作者黄梅16岁上北大,学的是理科。考研的时候,毅然投在李泽厚的门下,从理科转到文科殊为不易,黄梅坚持不动摇,一次就考上了,这让李泽厚也颇感意外,以为她至少要考三年,还未必能考得上。毫无疑问,考上李泽厚的研究生,在那个年代是广大学子最为期待的一件事。后又出国留学,攻读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以最优成绩获得学位后,创业,结婚,生子。在美术界做策展人,颇有影响力,两个大型展览,都是美术界从所未有的展览。人过中年,偶然回望,发现自己做想做的却是小说家。潜心写作,历经9年乃出版第一本小说,有读者评论:作者的文笔极佳,好到让人无法相信是第一次写书的人。

  《结婚话语权》读后感(六):本书凤凰读书会

  http://book.ifeng.com/wengao/wengao/wengao168/#pageTop

  ——————感触到我的文字——————

  这个书在写的时候非常想取的名字叫做《我以为你会死》,而且出版社也非常的看好这个名字,但是这个名字首先就被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给枪毙了。

  我对这些idea都是比较激动,所以我们合作了,碰撞了一下,做了一个山歌与爵士的音乐会,中央电视台也播了。所有80块钱的最便宜的票全部被学生买光了,但是一些高档的票都没有卖,那场音乐会我们是做的血本无归。

  在那一瞬间我下定了决心,因为我觉得我多年的愿望是想把我在德国留学,大病,然后创业种种,单身母亲,很多的经历,很想写下来,这可能是我最愿意干的事情,而不是去开一个公司,然后可能自己的生存都得不到保证。

  现在的人出书就问,第一你是不是合作出书,你自己的出书费用,你这种书可能我们把你做得很漂亮,成为你自己很好的名片,是一个非常荣耀的事情等等。

  我想把这个“我”扮成这个小说当中的角色,这样我才能更好地分析她,因为我发现只是写自己的话,很多东西挖掘不深,我写不下去,我只有把“我”剖开,把她换成是另一个人,然后我觉得自己更好的能够去剖析她分析她批评她,然后尽情地去写。

  简爱这里面提出了独立。……“你以为我是一架自动机器吗?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吗?.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我现在听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部分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精神在和你的精神说话,就像两个人都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的脚跟前,是平等的,我们是平等的。”

  波伏娃......她自己19岁的时候发表了一项个人的独立宣言,宣称就说“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众所周知,波伏娃选择了不结婚不生子不过家庭生活不做家务......

  ......中国的女作家丁玲,这些年我在读她的传记。中国的这些女作家,她们在将近几乎是一百年前,大家看她们所谓的冲破社会习俗,就是反封建、争自由,她们所达到的高度,让我现在还很震撼。你看丁玲的生活,她也给我很多勇气。她的故事,她一生坦白的爱情。她一生中的男人,大家听一听,瞿秋白、胡也频、冯雪峰、鲁迅、毛泽东、周扬、沈从文、彭德怀,一直到她最后的小丈夫陈明,她给我们女人她走过的是她自己非常勇敢的一生。

  ......那个时候在整个延安,你们知道丁玲她的男子气,把大衣一甩,然后和这个小丈夫,只有她用她的心追逐这个爱情,陪伴了她走过了大半生,是爱情让她在文革中坚持了下来。最后很可惜,改革开放没有多少年的时候,她就去世了。

  过去我们说“奴隶”,说“黑人”没有人身自由,我们现在的社会变了,我们的当代社会面临......多追求观念自由的诉求。

  没有独立就没有自由,那么独立我觉得这又分经济独立和观念独立两方面......

  ......后来的独立自立,为她自己赢得爱情,奠定了一个非常的很好的基石。她这种爱情是最后不仅是爱,还是尊重......

  如果你自己经济独立的时候,在孝敬自己的父母上也是你爱做什么做什么。

  除了要有独立、自由、责任以外,还要有奋斗,这样、才能最后取得自己的话语权

  《结婚话语权》读后感(七):不管如何,生活还得继续

  《结婚话语权》,副标题,一段最真实的中德之恋,我以为书中讲述的会是一个轰轰烈烈的跨国恋爱的故事,然而我看到的却是平平淡淡的文字,但这些平淡的文字却讲述着不平淡的故事。

  本书作者黄梅用第三人称讲述自己,即书中的梅林和德国爱人吉姆之间的感情历程,全书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梅林手术后吉姆来看她,梅林回忆起他们初识时关于读书的种种,他们彼此互相不理解对方对书的看法,他们所受的教育差异,为他们的婚姻破裂埋下了伏笔。第二部分讲述梅林初来德国时,因为强烈的自尊心错过了优秀的马蒂亚斯,又因为勇敢地示爱斯特凡而受伤,最后和吉姆相恋并结婚。第三部分主要讲述梅林和吉姆的婚后生活,婚后发生的种种不愉快,让他们的婚姻出现了裂痕。接下来的部分讲述梅林和吉姆离婚后的生活点滴,即使离婚后感情依旧存在,但曾今的伤害太深,且手术后的梅林再也不能生孩子,他们终究没有重新在一起。最后一部分讲述梅林和邻居的不幸,但她们都选择勇敢地面对,坚强地活着。

  吉姆是很爱梅林的,从梅林手术后他说的那句“我以为你会死”可以看出,他害怕失去梅林,然而吉姆是不够勇敢和坚强的,面对经济危机和面临失业的时候,他选择逃避,选择自保,做出那些让人不理解的事情,起码让梅林和我难以接受的事情,而丝毫没有考虑梅林的感受,而梅林是多么骄傲的一个人儿啊,她自尊心那么强,结果也做出了伤害吉姆的事情。

  年轻的我们,总是这样。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最先总是想着回避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当我们面对压力时,不是和亲人朋友商量解决,而是出言不逊,互相伤害;当我们的身边人遇到挫折时,我们不是设身处地为之着想,尽力帮助解决问题,反而恶言相向。梅林和吉姆是相爱的,但是因为年轻和不成熟,他们都做出了让他们不能原谅的事情,即使他们经过那些事情相处更加融洽,即使他们仍然有爱,但是他们没有重新在一起,让人叹息。

  梅林是不幸的,病痛让她失去了很多,但是经过那些磨难,她也成熟了很多,她学会了宽容,学会了爱,学会了坚强,正如她自己所说,因为自己爱过而且还有爱,她成了不放弃的人。

  不管如何,生活还得继续,我们永远不要成为放弃的人。

  《结婚话语权》读后感(八):一个女人的梦与爱

  刚拿起本书时,粗看书名,以为是一部带有家庭伦理讨论的作品。谁知翻开一看就一发不可收拾,完全被主人公的经历吸引,再翻回到封面,看到封面的“中德之恋”后,才醒悟到这是一部特别的作品,作者本人有着异于普通人的经历。于是一口气读完,久久不能平息心中的感动。

  作者黄梅女士以真实经历为蓝本,书写出这本自传体的小说。虽然看不出哪部分是真实的,哪部分是艺术再创作,但文中的真实感很强,虚构的叙事一气呵成,没有哪里显得突兀。

  开头主人公就面临着最大的考验,生命能否继续下去。相信读完之后,再翻到第一章,能够引起更强烈的观感。建议大家在读完全书后,再回味一下第一章。

  全篇令人记忆最深的,是作者对生命的渴望,对爱情的追求,对儿子的关爱,这些真挚的情感凝结在一起,勾画出一副错综复杂的异国恋情。作者早年来德国留学,东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德国人开放的两性观念都对梅林产生了冲击,梅林能够保持她的初心不改,并收获了她的爱情,令人感到佩服。但随后这段感情发生了波折,另故事更吸引人。

  梅林对生命的渴望,对延续生命的执着让读者感受到了一个东方女人的坚强,癌症扩散后反倒让她和前夫吉姆的关系更加密切,这种看似爱情却又比爱情稍远的亲情牵动着读者的心。梅林虽然身在异国他乡,却始终带着一种东方人特有的骄傲,为达成她的梦想,不依赖任何人,甚至在大病之后,也不愿意享受社会福利。她想做一个普通人,做出自己的力所能及的事。她随后成立了公司,并且雇佣德国人,没有成为社会的累赘,反而帮助了别人,创造了就业机会。正是梅林这坚强的一面,令吉姆对她大加赞叹,可能在吉姆心中,梅林的坚强又给人一种距离感。

  而梅林也有幻想和软弱的一面,这使用她的形象更加立体化。她天资聪慧,却不愿意做枯燥无用的工作,想要做创造性的工作,她同意叔本华所说的:把人民引向科学和艺术的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是要拜托人们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和桎梏。

  她的梦想是做一个中德文化交流的机构,她做白日梦的这一面与严谨,追求实际的德国头脑格格不入,也是她和吉姆之间的主要矛盾。虽然她还没有实现她的愿望,但把希望留在了下一代,在教育儿子坦坦的方向做足了功课。她让坦坦在国内上完小学,回到德国上中学,就是希望坦坦接收中德两国最优秀的一面。梅林成功了,坦坦作为生在德国的第二代中国人,必将成为更优秀的一代人。

  回看梅林的轨迹,她是个一直追求梦想的女人,她义无反顾地来到德国,结婚后为了她的人生理想,宁可与吉姆反目也诞下了孩子。相信正是她的坚强让她渡过了人生的最大劫难——癌症。而躲过生死关的梅林收获了爱情和亲情,并且拥有了自己的事业,这让人想起励志电影的情节,令人感到不敢相信,联想到女主人公的坚强,让读者也会更坚定的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

  本书的语言洗练简介,叙述干净利索。有惜字如金的感觉。基本通篇使用白描的手法,记述着女主人公的历程,聪明的读者在看书的时刻可以慢慢品位,稍加想象,琢磨叙述之外的留白,会赞叹梅林这段异国婚恋的美丽和波折。当合上这本书,感叹人生的美丽之后,继续迎战令人厌恶的日常生活去也。

  《结婚话语权》读后感(九):活着是生生不息的爱

  《结婚话语权》看到书名的时候,以为这是一本婚姻社科书,大概是写怎么维系婚姻之类的吧。拿到书的第一瞬间,就知道自己错了。

  因为封面上写着一行小字:一段最真实的中德之恋。那应该就是讲异国恋的书了,那为什么起名为结婚话语权,感觉挺奇怪的。

  继续往下看,被书腰震撼了。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先生至诚推荐。德国的总理推荐一个德籍华人写的小说,那一定是有过人之处的。德国人做事极其严谨,对内容不了解的时候不会随便让人把名字放在上面的,更何况后面还放了总理的一张照片,更是让人惊艳。再往下看,简直要惊讶了:美学大师李泽厚先生作序。美学方面最早知道的是朱光潜,后来才看到的李泽厚,但李泽厚80年代在学术界影响了一大批人,现在如日中天的易中天当时也只是跟在李泽厚先生后面听其滔滔不绝,根本插不上嘴。即使后来,李泽厚移居美国,易中天名声大震之后。当李泽厚先生回国之际,易中天战战兢兢前去拜访,写了一篇文章《三见李泽厚》感兴趣的童鞋,可以百度下。看内容才知道,原来作者黄梅是李泽厚的学生,这也难怪。从不给别人写序的李泽厚,在80多岁的高龄以越洋电话的方式写了一篇序言给自己的学生。这个序很独创,从来没见过。

  看序知道作者是有野心的,想”出手不凡“。这种野心构成了整本小说,然而这种野心并不是体现在作者怎么样的遣词造句,语言的独具匠心,如此,对于当下的写作者来说就是败笔。作者恰恰用非常平实的语言,构建了一个非常庞大的情感库存。故事中的梅林,去德国留学,爱情,结婚,生子,就像唐僧西天取经一样,一路上磨难不断。磨难不断升级,到了生生与死的抉择。德国人的幽默感在这个时候体现出来了,梅林的德国丈夫看着手术后的梅林说:我以为你会死。这是安慰的话吗?真让人哭笑不得。梅林轻松接受了,活下来了。活着就不能让爱停息。甚至在手术的前一晚,她疯狂地和她的情人做爱,那是害怕失去爱的最严酷表达。手术后,活过来了,她更加潇洒,她要恋爱。对于她来说“年轻的时候,爱情,是她唯一生根落脚的动机。”

  也许是作者在德国生活太久,语言的习惯上加入了很多西化的句法,读起来特别有意思。比如:那晚上梅林有些失眠,潜意识里的失意笼罩着她,直觉告诉她,斯特凡和她不会互相拥有,她解释不清其中的原委,但直觉从来就千真万确。再如:梅林在中国的一位熟人是个舞蹈演员,六十多岁了,衣着时尚,从后面看身材还是妙龄少女,公交车上油头滑脑的年轻人不断对她轻浮无理,她最后转身摘下墨镜:你看清楚了,叫我奶奶吧。类似语句和段落很多。让你时而忧伤,时而开怀大笑。

  关于中西文化差异的部分,通过故事讲出来,更是趣味横生。“当梅林情意迷蒙的时候,吉姆若无其事地从他的钱夹里取避孕套,梅林惊讶的睁大了眼睛:你和几个人睡过觉?”吉姆笑嘻嘻地:二十个吧。梅林:你给我滚出去。吉姆意识到了一点问题,依旧笑嘻嘻:那就十五个。梅林:睡床下吧。吉姆依旧笑嘻嘻:那就十个。…梅林心里却叹口气:我在中国只谈过一个男朋友,性经验几乎为零,不像你,睡过觉的女人可能有几打。

  ”要结婚了,梅林和吉姆走在森林中,空气清新,梅林的心中充满了爱和感激:吉姆,你妈妈对我多好,结婚后,我就叫她妈妈。梅林感激地想未来的婆婆,吉姆的回答却给了她一头闷棍:你怎么叫她妈妈,她已经有四个孩子叫她妈了。

  整本书读下来,天已大亮,冬日暖阳洒在身上,忍不住有去恋爱,尽情欢愉的冲动。

  《结婚话语权》读后感(十):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读完《结婚话语权》,在感慨梅林坎坷多艰的人生历程之外,我觉得其实作者借“梅林”这个笔下人物,透过生活表象而对生命进行感悟和追寻的过程,还是在探索“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个古老的哲学命题。

  “我”一个湘妹子,自强自立,北大毕业,德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彼时“我”内心充满各种各样的欲望,于是我在涉及个体“我”时明显成功了。可是爱情婚姻中涉及到关系时,我想要个会弹琴的吉姆,吉姆不想要孩子可是“我”想要个孩子,“我”只考虑满足自己的欲望,多数情况下,梅林依然只看见局部的“我”,而看不到整体,因而在与吉姆的婚姻以失败告终,当然这只是每个人都绕不开的自我意识,无可厚非。

  可梅林得癌症了,在生命可能将要走到尽头时,梅林开始反思,最终意识到“我”来自关系的整体——这正是“自我消失”——处理一切事物的过程中,以关系的整体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的欲望为中心。“我”是要到关系的整体中去。以前我“抛弃”了中国的家,现在开始北京的家、德国的家两地飞,同父母的血缘关系、自己的思想、社会经验知识的关系进行和谐的互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