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去远方发现自己》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去远方发现自己》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3-15 11:03: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去远方发现自己》经典读后感10篇

  《去远方发现自己》是一本由陈坤 / 费勇 / 贝志城 / 刘瑜 / 李玉 / 猫小糊 / 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1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去远方发现自己》读后感(一):在思考中纵横

  喜欢看这类的书,因为能让自己的头脑升腾起风暴,也许自己属于红色性格,反正总是在烦躁的生活中难以找到准确的方向,这说的哪里和哪里啊,我只是想说,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看到很多人的思想碰撞,很不错的思想火花,让你受到启发,那你就算是没看书,而且这本书也没有白和你有缘一场。

  我挺佩服陈坤的,这人有个性,说到这我还得说说,内向的人自卑的人对这个世界永远都充满了征服的欲望,这种在儿时就深埋在骨子里的精神,不是在外界的压迫下就可以消失的,而是越压迫就会越生长,直到长成参天大树。陈坤就做到了这点,真的很佩服,他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动在抗争着,并且用自己的行动在像别人个也宣示着寻找自己内心的作用。

  如果一个人能够在这里面找到了一点点感动或者启示,那么就算找到了一盏明灯,可以用自己的内心寻找那么一点点光芒就足够了。羡慕那些用自己的脚步丈量自己世界的人,每一步不仅仅是向这周围的世界宣战,更是一次面对自己内心的机会,这样的机会能有几次,其实没几次,用金钱都难以买到的几次。

  这本书中能看到许多人的影子,他们的想法他们的经历,都是那么那么地遥远而又亲近,但是用别人的脚步去探寻这个世界的本质,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是幸运的,所以我很感激能有这样的机会看到好书,即使只有那么一刻我脱离了世俗,但是我已经满足。

  《去远方发现自己》读后感(二):看清自己的世界

  记得在书店第一次看到陈坤的《突然就走到西藏》这本书,那还是几年前的事情了,最早接触西藏的书籍是一本叫做《西藏时间》,大致讲的也是关于西藏行的故事,故事的大致情节我已忘记了,只记得它是朝圣之旅,以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写着自己的经历,让人备感宁静与朴素。

  之后便深深的爱上了西藏这个神秘的地方,有人感慨西藏是离天空最近的地方,它也是世间看到蓝天最纯净的一片圣地。每年夏季都有很多人慕名而来,只为一睹那心中虔诚的向往。沈从文曾经说过:“我行过很多地方的桥,看过很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我想这句话可以用在很多去西藏朝圣的人身上,而我也深深的醉在其中。

  因为他,我爱上了这个略带神秘的地方;因为他,我书写了一次又一次的情诗;因为他,我迫切的想要去探索那雪域的圣土,我好奇是怎样的热土养育了如此痴情的他?我想这个答案终有人会找到,我也总会找到答案,只是时间早晚罢了。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中的真言。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天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与你途中相见”这几句话一直以为是仓央嘉措所写,这里略作纠正一下,是何训田所作,但这首歌词写出了对他的共鸣,而这也是我与西藏的结缘的开始。

  这本书也将贝志诚最真实的一面展现了出来,以对话的方式让我们了解贝志诚这个人,一直以为都觉得这个人很神秘,他的微博名又叫“一毛不拔大师”,让我很是好奇,这里也揭开了他的神秘面纱。只要我们做的事情能够觉得有价值,让人们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正义感,也就无愧于心了。

  谭维维不用说了著名的歌唱家,她从最初的唱歌帮她走出了自己的天地,从山村走向省城,由省城走向北京,由北京走向世界,无疑这都是唱歌给她带来的。以前的她是唱歌,注意每一个音的转法等等唱歌技巧,别人觉得好听,可是歌声却无法打动她自己。后来她在行走中,在与藏民的接触中,懂得了歌唱的含义,她也深深的领悟了这歌声应有的灵动与生命,这本该是多么的动人的歌声,而不是动听的歌曲而已。

  有人说这跟汉族的信仰没什么不同,可是你很少能看到有信众会一步一拜的磕长头的情景,这种场景在藏地却是稀松平常的事。到处可见那些磕长头的民众,无论是年轻的少女还是年老的阿妈都这样做着,哪怕会磕破皮流血他们依旧虔诚的朝拜,这是多么的令人佩服的。当然书中还写到了日本还有其他的地方,而我最爱的就是那雪域的圣地。

  行走是一种态度,行走更是一种魄力,行走还是一种独特的阅读,阅读那藏地的人文风情,培养那坚韧不拔的毅力。我记得曾经有句话这样说道:坚者,如磐石,虽岁月交替而不移;韧者,如柔炼,虽困苦艰辛而不摧,坚韧者,无坚不摧,持之以恒也。我想这句话用在这里,也是非常合适。

  现今的时代,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欲望,正所谓“饱暖思淫欲”这句话还是有它的意义的,当我们不满足于现状,一味的追求所谓的名利,恰恰也是我们丧失本心的时候。当你纠结于各种不得志的时候,不妨出去行走,为自己找个答案,也为生活找个方向。

  《去远方发现自己》读后感(三):去远方寻找故乡

  去远方寻找故乡是一个伪命题,却又是一个真实的命题。远行使人知道有了一个故乡,使人知道独属故乡的亲切,然而远行也意味着再也回不了故乡,越行越远。在年味刚过去,刚刚返回务工的当下,媒体报道中也开始讨论这些“故乡的异乡人”的话题。曾经倦鸟思归逃离北上广的人们,千辛万苦地回乡,却有百般不适应,家乡已然陌生,乡音乡情已然让人惶惑,于是成为身在故乡的异乡人,只好匆匆逃回,继续给自己找个理由在此处坚守,在彼处守望,守望一个永远回不去的“故乡”,一个永远无法抵达的心灵家园。

  有人说,“逃离北上广”折射出一种对于理想与现实的无奈与悲凉。那么,“去远方发现自己”何偿不是生活生存压力烦恼背后的一种逃避,何偿不是故乡沦陷的时代里暂时替代性的逃离?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于是以出离自我的姿态逃开当下,尽管可能永远无法真正逃离,无法停止逃离,但在另一个时空的重新开始,重新思考,或者能启发局中人找到一处心乡,找到一方安静之所----我这样解答‘为什么去远方’。

  试想,离开大道,只沉默着行走。走开,走远,站得更远一点,离开人群更久一点,行走,只行只走。已关上迷惑心窍的窗,已远离霓虹的迷障世界,换之以汗水泪水中的只行只走。在行走中,让身体更累一些,让心神慢慢接地气,慢慢重拾本能。在行走中,沉默,沉默,唯有无声的沉默。最后沉默到沉淀出自己的心声,沉淀出“一切好安静,只有我的声音”。-----这也是我从《行走---去远方发现自我》中理解的“行走”和“发现自我”的意义所在。

  行走有益,我想最终达到的理想状态应该是这样:无论身为“故乡的异乡人”,还是“远方的故乡人”,只要寻得灵魂安宁,精神有所栖息,便是“此心安处是吾乡”。

  《去远方发现自己》读后感(四):寻找美丽慰藉的那抹确切风景

  书一到手,就止不住地惊喜。大而结实。摊开来,光洁的纸页像要占据呼吸的节奏。我也就是说,这本书的质量很上乘,很令人满意舒服。而书里的文字,铺排很简约、干净,可能就一点,也是我止不住在想,这大片的空白其实也算种浪费啊,不太环保有木有?可是这点小奢侈的样子,又不由得生出一丝小情调。不喧哗,自有声。

  回到“行走的力量”这个倡导,陈坤的初衷是希望每个人找到自己心中的力量去生活,无需倚靠外力,无需依附外在事物来让自己的生活正轨运行。记得那一期的《开讲啦》,陈坤从所站之处走到前方不远的地方,几步路,但他就从几步路途的过程间,体会到使身心安静的秘密。

  抛开生活环境赋予的种种繁琐和喧闹,我们能否只在自己这个小世界里感受宁静的坦然?又能否拥有抵御世俗眼光和世俗推动起的人生方向的一种有效力量?如何坚持自我,如何保有在前行路上的清醒意识,如何安然存活,又如何友好的对待世间万有。如果把这些都依照行走的方法来达成目标,那我想,行走其实不过方式的一种。它可以让我们离开现有环境,在自身原定力并不如想象中强大的时候,离开当下处境无疑于暂时的卸重。

  找到一种可以更清楚更仔细来梳理生活事物的环境,应该能作为解决事物的有效之途径。

  行走,普遍点说是旅行。去看远方的风景,去感受别样的心境,去观察从未有过的人和人间的故事。然而这里说的行走,比旅行要深入和细致。它像摸着世界脉络,一点一点去抚摸和探讨。真实自抚摸中重现,人心自探讨间升起。最终发现那极其简单极其纯粹的一部分,可能不过大自然的无言馈赠。

  朱哲琴为一首歌而穿越西藏,去碰撞高原的稀薄,路程是不会顺顺坦坦的,但一路上的见闻和那些对世界对人生始终如一相待的人们,都令她触动,她说:“这样的人教会我很多,慈悲,自知,谦卑。而人的谦卑,首先来自于对自然的敬畏。”

  首先我们最不该忘怀的,可能就是源于自然的生命源泉。这个容易致人迷失的社会,那些荣誉或者难堪的名声,容易把人打入泥沼的困境,但这又是一个多变而不变的宇宙,每一天都能滋生出难解的心绪,每一天却是在不变地行走,不变地走进宇宙深处,然后触碰原初的生命,再感知自我的命运。

  这本书是集结多方位人士共同发掘的对同一个主题的不同理解的随笔散文。里面有对“行走”概念的多角度解答,或者是他们对人生观察的某种行走状态。有从远方伸来的心灵震撼,有不断前进寻找自我的深深体悟,有大自然带来的绝对冲击,有小而精致,执着而确切的目标所衍生的美丽慰藉。

  而我想,行走,也许只是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愿意抚摸真实的灵魂。

  我们都有着自己的人生路途,有不同的体悟人生的方法。像日本作家笹田义美,她独自珍藏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散步小道,那条途径纪之川的清清流水和纪伊山地的山麓,那町石道上的一百八十座町石,沿途的四季变幻,总像忽然冒出的花蕊脑袋,带给人惊奇和愉悦的心情。如此,觉知一种细微的美好差异,也便是向着内心深处,去通往宁静与安然的境界了。

  当然行走也存在信仰当中。有足够强烈的对和谐幸福的向往,自然也会有足够强大的内心欲望去发现幸福的密码。

  《去远方发现自己》读后感(五):我从未停止过对西藏的念想

  咳咳,先说的有的没的:

  从整体上来说,觉得这本书比之前一本《呼唤洁净的世界》好看。

  嗯。。。至少配图比较好看。

  印象最深的是朱哲琴的文字,反正关于西藏的,我一般印象都比较深,在此我不介意再转一下我在另一篇书评里写的:

  我一直坚信西藏有洁净的灵魂和信仰,从15岁开始就对西藏有着无比的向往,如果可以的话让我死在那里我都甘愿。

  《去远方发现自己》读后感(六):远方就在不远方

  哪里是远方?是一场互相认同的思想交锋,还是充满哲学意味的谈话?是家门口那条看似平常的小路,还是静默的珠穆朗玛?是异国他乡的小物件,还是遥远童年的记忆?是在歌声里的寻找,还是一个人的寂寞的旅途?

  这些都是远方,远方可以遥不可及,远方也可尽在咫尺;远方是寻找,远方还是静止;远方是交流,远方还是静默。只要愿意,每一个明天是远方,每一次探寻也是远方,甚至听一次智者交谈,看一本带给无限想象的书,这都是远方。

  当我们费尽力气,努力地挣脱现在,用力地寻找远方,远方又是什么?英国登山家George Mallory回答《纽约时报》提问为什么要攀登珠峰,他说:“因为山在那里”。

  为什么去远方,因为远方有“自己”在那里。

  每天,奔走于城市的高楼大厦,每天为了塞车、排队、等待急不可遏,每天为了加薪、晋升而头破血流,每天为了排解寂寞而觥斛交错,我们快速奔跑,我们跑得太快,忘了自己。把自己抛弃到远方,一直在那里等待,等我们去发现。

  在这本书,远方对每个人意义都有不同。

  刘瑜与李玉的对话,刘瑜把电影唯美的配乐比作做菜加了过量的味精,分不清味道是来自厨艺还是味精。这句话一下拔开了迷雾。加了味精的不只是配乐。在阅读中,有些文字唯美得像易碎的水晶,只可远远地看,不能去摸、去碰,有些文字却厚实的可以琢磨、可以碰撞,有韧性、有力度。那些像水晶的文字,也象加了过量的味精,这一刻我不再羡慕那些轻飘飘的水晶文字。远方就是在阅读中发现了一个迷惑过的自己。

  家门口的路,每天都走,直到熟视无睹。笹田义美在那条散步的小路里,发现了历史,发现了季节的变更,还发现另一个自己。这让我想到了那本著名的《瓦尔登湖》,方圆几里成就了一本世界名著。眼前的风景,常常被人忽视。秋天,我爱上了拍叶子。树上的、落到地上的、飘到水里的,当细心观察,发现每天的叶子都有不同,先是浅黄,接着桔黄,最后直到变成红色,风干了水份的,就是一枚枯叶。不是伤秋,更不是感怀,是惊叹于大自然的魅力。在自然里,在近在眼前的远方,发现另一个自己。

  9000块钱,可买一个包、吃一餐饭,一瞬间就可消失殆尽。有人却用这些钱游走了十几国家,随身的行囊就是一个简单的包,甚至连相机也没有。旅行的意义,大多数人是为了去远方,但远方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是一张张拍成精美的风景照片,还是名胜前的轻颦浅笑?这些证明我们去了远方,却无法证明我们在远方。远方,就是御掉一切,放下当下,带着心去旅行。

  谭维维曾在歌声里迷失了自己,又在歌声里找到了自己。“我原以为送我去远方,是让我看更开阔的天地。后来才明白,它背后的深意远远不止这些。”谭维维在远方找到了深意。

  远方,不是某一个地点、某一处风景、某一个片断,是被埋在厚厚盔甲下,包着层层油纸,只有一次又一次涤荡这些外在,某一天发现,原来自己并未远走,只是一直深埋在了这里——一个叫远方的地方。

  《去远方发现自己》读后感(七):有一首歌把我带向了远方

  这一期的《行走》中,最打动我的是谭维维的这一篇。

  “‘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期盼……’一上来就击中了我。感觉太熟悉了,就好像你已经等了她千百年。你一定懂的,如果你恋爱过。十三岁的我和这首歌相爱了。我说‘相爱’的原因是,从未唱过高音的我,把它轻松唱了上去。”

  我虽然没有这样与一首歌的灵魂相遇,但我也有过很多次沉浸在美妙的歌声中体验,那个时候,心真的可以飞向远方。

  唱歌的时候,我听到自己的声音,有时甜美绵软,有时敞亮开阔。嗓音好像是一条线,任我上下抛掷、随意盘绕,喉中一点轻轻发力,出来的声音便摇曳多姿、变幻无穷。这感觉如此美妙,又如此轻松自在,我很幸福。

  有人区分过“外向者”与“内向者”,外向者主要从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取能量,内向者主要从自己内心获取能量。唱歌在我看来是一种内向的快乐,无关他人,取决于自己。与一个事物建立深刻的联系,就会很快乐,这就是爱。谭维维的体会无疑很深,是极大的快乐和爱。

  “所谓唱歌,就是用你的自身条件,你的声带,你的技术和情感理解,去把旋律表现出来。可能非常完整,气息把握得非常好,但是,却无法打动自己。”

  “歌唱是什么呢?你真正了解了这首歌曲背后的东西,你能触碰到歌曲的魂,然后放下技巧,用心去唱。”

  “我和崔健合唱过一首歌,当我唱出他的词,你知道我的反应吗,全身酥麻,写得太性感了,真的。我体会到了歌曲的魂。”

  不过,后来她丢掉了这种简单深刻的快乐,因为她想出名,到了北京,天天混夜场,简直是夜场皇后,不醉不归。

  “那个单纯地喜欢唱歌的孩子不见了,那个在青藏高原的夜晚放声歌唱的自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具被繁华带着走的浮躁躯壳。”

  我也有类似的体会,原本喜欢清静读书,想要过一种学者式的生活,后来我也开始羡慕热闹繁华,喝个酒什么的——确实挺爽的……不过这样的生活过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自己并不真的非常喜欢那些浮华,终究不脱书卷气,我追求的还是一种与事物深刻链接的爱和快乐。

  谭维维由此踏上了一条寻早自我之路,她看到自己强悍背后的虚弱。

  “无力是很珍贵的。因为没有比无力更真实的感受了。”

  她谈了恋爱,当时的男朋友给了她很多引导。他们分手了,她说他把她找到自己的钥匙也带走了,他告诉她“钥匙在你身上”。

  李娜的《青藏高原》击中了十三岁的谭维维,正是凭着这一首歌,她走出小镇,成为专业歌手,拥有了更大的舞台。

  “我原以为送我去远方,是让我看更开阔的天地。”

  “那个唱着《青藏高原》走出家乡的小孩儿,我终于理解了命运把她送到远方的原因。她不停地走,是为了与自己相遇。”

  这期《行走》的主题也正是“去远方发现自己”,“自己”竟然要在“远方”发现,这是很有趣的。

  不过,谭维维还说,去远方的意义不止于此,“你只有走出去,才能看到远方的星辰”。

  《去远方发现自己》读后感(八):行走是一种让感官全部大开的方式

  书名叫做“行走,去远方发现自己”,我想大抵可以分出两层意思来,一层是“行走去远方”,剩下那一层便是“发现自己”了。前者相对简单,能玩出许多令人炫目的花活来,后者则是一件避无可避没有人能帮你的事情。

  关于行走,甭管你用何种交通工具,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还是骑行或者徒步,以一己之身丈量大地,有些风景总归是要到达的。诚然,每一种旅行方式的体验不同,则记忆深处的风景也是不同的了。在这里,我只想关注一种和自然最为亲密的方式:或是攀爬进山,与树影小道泉水瀑布为友,登顶峰而极目开阔,任风吹干汗水仅余爽快;或是畅游,与浪潮水花岸堤相伴,度活水而仿若鱼游,凭日晒尽水渍只留舒展;更有甚者,是征服,征服的不是山水,而是自己的体力耐力毅力的极限,向雪山进发和向荒山寻路便是这一种了。当然,还有一种没事找事型的,便是我这样有事儿没事儿会在城市里步行溜达,比如走十几公里去附近的小山包,爬个山,和晨练结束的大爷大妈搭几句话,再沿着公交车路线走回来,如果这也是一种迷你的行走。

  这样最朴素意义上的行走,过程中没有别的凭借,这是我们能够感官大开,亲近一路所见的最重要的原因了吧。我不知道是不是在能够用心去感触真正的风景的时候,在SNS上晒状态求评论的一颗不安分的心就会停息一些,这也许是一种沉浸,因为这时候,我感受到什么,比别人看到我做了什么去了哪里更重要。这样说来,太多的躁动本质上是一种感知觉刺激的缺失,熟悉的环境毫无新鲜感,办公室里的八卦时间久了自然味同嚼蜡,打开各种社交网络花几秒钟浏览新条目再机械地点个赞,即使是最新一期的学术期刊上,看到的工作也不总是既创新又有意义的,当然,这不是一种令人满意的生活状态。新异刺激的缺失让我们的感官处于饥渴状态,所以在这种颓然的状态下进入如画山水如诗风景,表面看来是卸下负担洗净尘埃,实则是一场感官的盛宴。写到这里,我简直要对现在坐在电脑面前一边敲字一边刷各种SNS却又同时脑洞大开思绪飘向名山大川的自己发出一声“呜呼哀哉,尚飨”的祝祷了。于是,感官大开的沉浸,才是发现自己的开始,虽然仅仅是开始而已。

  当然,对自己的发现之旅因人而异,不需要人人都摩拳擦掌看到“说走就走的旅行”就血脉喷张开始欢脱地置办旅行的用具,只要有沉浸的条件,只要有可沉浸之物,时时处处皆是发现之时。所以我倾向于相信,发现自己是一个顿悟的过程,虽然这是一个复杂也难以精确表述的心理过程,但是归结起来,这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没有顿悟的快乐,便不能算作是在探寻终极问题的路上有所前进。找一件可沉浸之事,努力领悟它的全部意义,那便是一条能够行走很远的道路。

  最后,说一下个人阅读体验。

  首先,我要给这本书的美工、装帧设计者献上我最由衷的敬意,虽然我把书封底也仔仔细细看了,还是没能找到他的名字。这是我认为此乃一本简介漂亮的画册而算不上是一本随笔集子的原因,好的装帧是这本书读来令人悦目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排版,过于细碎的段落分割使得画册风格贯彻到底,这在郭蓉的文章《听·见·另一个高原》中尤其明显。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这本书的看点不在于文字本身,而是在于其漂亮的外表。相比之下,文字只相当于一种拼贴,它们在精致的框架下依次陈列,却被衬得没有了光芒。

  因此,我就不对这本书做推荐了,只如实提供我的阅读反馈,遂成此评。

  《去远方发现自己》读后感(九):行走,去远方发现你自己

  作为一个有着信仰的人,很早就听说陈坤的行走计划,一直敬仰这本书,直到某一天我看到了这本书,并且申请,到最终的随喜赞叹,这本书教会我一些东西,就是走出观看世界,看到自己的样子,聆听世界的声音,听见那来自自己心底的声音,也许聆听,让我们寻找这世界的秘密,也正是聆听让我们学会了歌唱,也许正如这本书说的那样,行走是一种能量,一种凝望,也许我停下自己的角度,从这个世界抽身而出,成为一位旁观者,世界成为我,我成为这个世界,恍惚在远处,看着这个世界发生的声与色,形与态,也正是这些把我们引向宁静,引向领悟,也许在那么一刹那间,简简单单也可以让我收获,也许仅仅是那一刹那也足以让我感悟,佛陀的觉悟正是看到王宫外那生老病死四相让他生出出离心,过程显而易见,观看,领悟就这么得到,也正是这本书告诉我,自然界的声音和认识,饱含一种令人欢喜的启示,,也许静下心,褪掉那事物层层伪装,让它本来面目向你我靠拢,也许我们看到的只是有限的,可我们看不到的却是无限的,听到的是有限的,听不到的却是无限的,带着谦卑的心态上路,带着空的觉知活在当下,也许我也会诧异,质疑的眼光究竟来自何方,我们也曾想过平静而且快乐的人,我们都曾渴望着真实,却也害怕真像,真相往往是残酷的,虽然我们并不是英雄,可我们要侠义的冲动着,允许特别的刻意,只要它是真实的,做一个平静的而且快乐的一个人,行走中的愉悦,可以是简简单单的,哪怕只是一枝花,一棵树,关于一切,譬喻音乐,事业,我们都有着爱与不爱,对于真理我们应当抱着究竟的态度,对于常人,不论做什么,也是如此,做就要做到彻底,做到一个极致,世上的事情最号不要拖泥带水,唧唧歪歪,因为此生总要有一次登上山顶,睡与醒之间,听见风的声音,观照内心,任一切作为随岁月流逝而湮灭,任由内心铭记抑或忘记或者不曾听过,即使见过所有事情面积是这世上所有信仰瞬间坍塌,心永远值得自己依赖信服,是我们活的慰藉所在,接近大自然,放在内心固执,看淡荣辱得失,也许我们会更快乐,更平静、

  《去远方发现自己》读后感(十):天天疑惑,天天相信

  对陈坤“行走的力量”公益活动一直有不咸不淡的关注。每个人心中都深埋着一个“远方”的梦想,所以单是“行走”二字即可唤醒神经。看过“行走”系列的第一本书《往西,宁静的方向》。今年5月30,“行走的力量”第三季启动仪式在师大举行,因为在本校,且能够看到他以及我喜欢已久的刘瑜,为此前一天在寒风中排了两个小时的票。这一季陈坤走得更远,行走天数为7天,行走126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将抵达珠穆朗玛峰大本营。

  在那次启动仪式上,陈坤详细地讲述了自己发起“行走的力量”的心路历程。这源于他自己一次巨大的心理危机,作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偶像人物,在万众的掌声和尖叫中,他却并不快乐。真实的他整日整夜被巨大的苦闷折磨,不知一切何为,不知去向何处。在成长的过程中,相信每一个都会遭遇类似的心灵危机。成长是与自己斗智斗勇的过程,是一个人的战争。周围的人或是同盟,或是灵魂导师,一句话就终结你多日的纠结,或是诱惑你的敌人,或是萍水相逢的路人。但自己才是这一切的观察者和承担者。没有一个人可以帮你医治这种心灵疾病,重压之下,陈坤就找来大量心灵方面的书来看,于是他认识了费勇,被他的书所吸引。就这样通过看书、思索,陈坤慢慢走出了心灵危机,并有了“行走的力量”。

  现在,“行走”系列已经推出了第三本书《去远方发现自己》。也去看了这本书在外对经贸大学的发布会。和此前两本相比,《去远方发现自己》无论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更为丰富也更加精致。《去远方发现自己》分“观、行、思、趣”四个版块,寓意“观心、力行、静思、真趣”四位一体。

  喜欢陈坤与贝志诚的对谈,《即使再多的无力感 也要尽力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群人做着不一样的事,过着不一样的生活。陈坤的“行走的力量”,贝志诚为朱令事件、作家维权案四方奔走,他们在自己的个人生活之外开出了一片疆土。陈坤说:“我们需要信仰,信仰内心的真实和责任感。”

  听李玉、刘瑜聊电影聊音乐聊怎么对付拖延症。尤其听到女神刘瑜说和她老公的断网法,以及李玉为了专心写剧本,特意搬到家对面的旅馆去住,会心一笑。刘瑜依然智慧火花四溢,随手摘一句“我觉得应该警惕那些特别有才华的人,因为他们的才气会掩盖住内容上的问题,你会被带进去了。”此外,李玉还透露了《观音山》原本故事构思。

  谭维维的文章《有一首歌把我带向了远方》最为感性。曾经那个唱着《青藏高原》的四川乡下小姑娘,竟然一路唱到了国际大舞台上。她说“我相信上天掉下来一个命,是带有使命感的。我原以为送我去远方,是让我看更开阔的天地。后来才明白,它背后的深意远远不止这些。”

  听周云蓬聊他那些年住过的旅馆,听着他年少轻狂一腔痴情为找女友寻遍杭州文三路近百家旅馆的浪漫故事。他说:“我们住过的那些陌生的床,将连接成为踏板,渡我们上船过河。”

  听朱哲琴聊她的西藏行记,脑海里回荡的一直是藏族民歌《拉萨谣》那悠扬的旋律。“喝过的美酒都忘记了,只有青稞酒忘不了。穿过的衣衫都忘记了,只有氆氇忘不了。” 在《此生总要有一次登上山顶》中,朱哲琴那场惊心动魄的拉萨珠峰之旅得到无比真诚感性而细腻的呈现。而在郭蓉的《听•见•另一个高原》中,你可以如看一部优美诗意的纪录片一样,看见羊卓雍湖、卡若拉冰川、神秘的白居寺、定日小城和壮美的珠峰雪山。

  听水木丁聊她那位风一般的男子环游世界的故事,满心向往。水木丁老师还在微博上透露,那位风一般的男子长得很像中田英寿╭(╯^╰)╮

  ……

  ————————————————————

  他们旅行,去远方,聆听大自然的心跳,探索生命的本来面目。近年来放弃高薪工作背包当驴友的故事也屡见不鲜。我们羡慕这些为了灵魂去活的人,所以我们的灵魂永远在骚动,一有风吹草动就踮起脚张看。 其实也许他们曾经和你我一样,终日在朝九晚五的抹布般的日子里幻想一下远方,然后又带着视死如归的神情投入重复而繁琐的工作中去。

  谁都渴望去远方,让脚步踏上远方的土地。可是现实羁绊让人困在原地无法动弹。所以只好安慰自己,发现自己不一定要去远方,只要有一颗善于发现和自省的心,与此时此地此身拉开距离,那么此地也成了远方。等到某一天,牵挂少一点,就可以打好行囊,义无反顾地出发。所以不用抱怨太多,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和去远方行走来修行,殊途同归。只是时间早晚。也许前路漫漫,也许星光遥远,但我们一直在生命的沟壑处行走着,心中相信总有一天能够看得到星光。

  每个人的生命就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行走,行走的目的就是发现自己。“认识你自己”,看似简单,有时却会耗尽一生。从彼时彼地走到此时此地,中间跨越了多少九曲十八弯。有时回头看看,才惊觉命运果然奇妙,似乎有自己命定的轨道。以前那个小时候沉默寡言四处搜集书看的孩子,初高中时喜欢文字把自己喜欢的文章贴了满满一本剪报不爱说话的中学女生,到在大学里迷惘徘徊在内心世界左冲右撞的大学生,再到现在这个有坚持有笃定的自己。兜兜转转,圆圆圈圈,神奇的是最终依旧回到了最初的愿想。那么,我的人生是不是也可以说是一场回归本真的漫长的行走。正应了那句话,行走,是为了更好地回来。

  “我真无法解释,天天疑惑,天天相信。”极其喜欢任晓雯在她的文章《当你仰望,你就会看到光芒》中提到的这句赞美诗。有救赎的生活就是这样,天天疑惑,然而又天天相信。很多人缺的应该就是相信的力量。相信你现在的一切是有意义的,相信只要你想,你可以去任何你想要去的地方,相信行走的意义,相信来自生命本身的丰厚馈赠。

  即使在行走的旅途中,你也时而遭遇疑惑。但不必担心,继续走吧。脚步到达的地方,心灵也会跟上去。转山转水,不期然间,在转角处,你与另一个更真实的自己撞了个满怀。

  《往西,宁静的方向》中有一首诗,看过后一直念兹在兹,不敢相忘。

  “你为我引路,掌着灯

  我怀着不安地心情走进你洁净的小屋。

  我赤着脚走得很慢,很轻。

  但每一步还是留下了灰土和血印。 ”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以心为灯,无畏前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