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现场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现场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4:37: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现场读后感10篇

  《现场》是一本由雷宇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现场》读后感(一):时光隧道里的光

  记得当年中考押题训练里有一篇要求以“时光隧道”为主题的作文,题目大概这样写到“如果真有‘时光隧道’,它可以带你回到历史上的某一时刻,使你有机会见到古今中外的任何一个人。你会选择时间上哪一个坐标点?你想看到什么样的景象?想见到哪一个历史人物?想与他进行什么样的对话呢?请以‘时空隧道’为主题,写一篇字数在600字以上的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记不得我当时写了什么,也许是自己不断在时光隧道里跳跃,访问了不少名人,比如老子、孙武、苏格拉底、曾国藩、牛顿、孙中山等等,虽然人物素材多,但由于对话短、内容浅,造成主题不突出、中心思想不明确,只拿了及格分。如果把这题目放在当下,我估计能写篇满分作文,题为《与晏婴谈廉洁俭约》,哈哈。

  我曾经对自己的职业有过很多憧憬,做一名有责任、有担当的记者是之一,现实中最接近的实践,除了这次作文外,还有一次是组织同学在暑期里穿街走巷卖报纸,报纸卖五毛钱一份,卖一份提成8分,一月下来我和小伙伴们人均挣了一百多,哇,好开心!仔细一算,刚好够卖报期间每天买可乐喝的钱。曾经在填报志愿前,我向在报社做主编的姐夫咨询过做记者的可行性,他只简单向我描述了新闻工作者的现实生存环境,我当时立马联想起卖报经历,最终我选填了其他专业。我一直很钦佩那些在现实面前能够坚持理想的人,而我自己呢,顶多算是能偶尔曲线实现梦想,这么些年来,我都始终在关心新闻媒体发展现状、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未来发展趋势,同时也特别关注重点新闻和知名记者的报道。

  《现场》平实的视角,除了能给人真实和真相外,还一定会引发我们思考,被掩盖的事实和真相背后又是什么?如果这是规律,那什么是本质?我把书闭着,瘫坐在椅子上。

  我们正在经历的都将成为历史、都将成为时空隧道里的一个坐标。

  愿好新闻和好记者越来越多!愿这道光越来越强、越来越烫!

  写于重庆

  《现场》读后感(二):有谁可以幸免于难?

  贴篇旧作,2014年1月的。梁文道在《常识》里说过,时政文章如果不过时,是一种悲哀。以下正文:

  回顾“现场”,通常意味着,是一种“过去时态”。然而,翻开凤凰卫视资深记者、2013年灾难报道最佳记者雷宇的著作《现场》,我的感觉是“现在进行时”:尽管事件已经过去,直到此刻,我们仍然身处现场。

  2006年,雷宇成为凤凰卫视驻京记者。彼时的她,内心深深焦虑,多年顺遂的生活使她感觉迟钝,对周围的一切麻木,停止向深处挖掘。如今的她,已经逐渐脱胎换骨,“我将永不停歇,也不放弃,做一颗滚动的石头,不让青苔落在身上。”

  《现场》一书,是雷宇个人的职业生涯成长史,更是七年来中国重大新闻一线现场记者的大事件观察侧记。山西矿难、舟曲泥石流、三鹿毒奶粉、大连惊天爆炸、雅安地震、北京奥运、蚁族的奋斗、忧伤的村庄……雷宇奔走在中国重大新闻第一线,这些重大事件、社会问题,尤其是灾难事件,映入雷宇的眼帘,更叩击着她的心灵,让她得以明白“新闻并不只是信息的传递,它是这个世界的反映,更是与这个世界发生联系的方式。”而我们大多数人依然感觉迟钝、生活麻木,青苔不断地落在我们身上,掩盖住了当初我们目睹现场时的心情。

  2008年5月19日14时28分至30分,汶川大地震发生整整7天后的“非常三分钟”,无数中国人的泪水在风中洒落。国殇日的初衷,是令人们不忘灾难,铭记教训。可是,重返汶川,此地俨然已成了特色风景旅游区,人们手拿相机在废墟前摆着POSE,小贩们兜售着各种地震纪念品,灾难被打包消费,健忘是我们民族的劣根性。国殇日在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事件中也出现过,然而人们已不复当初的激动,只感觉疲惫和困惑。

  2010年7月16日,大连新港中石油码头发生大爆炸。此后的一年半时间,中石油在同一地区接连发生了5起事故。如果没有对事件的深刻反思,如果没有真正落实到位的实际措施,危机就像没有安全防护的石油仓库,随时都可能爆炸。学者许知远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勇气不是表现在当他跌倒时,立刻爬起来拍着胸口说——我没事,我很坚强;而是他会思考,为何我会摔倒,如何能够避免下一次,不因为同样的问题再次摔倒。”

  这些年,关于食品安全的新闻接连不断,让我们由惊诧而渐至“习惯”,只能无奈地调侃中国人已经“百毒不侵”。在大多数这类新闻的叙述中,经常顺带提及到这几句话:对于“问题食品”,制造者都表示自己是坚决不吃的,自己吃的都是另外做的。这里透着典型的中国式的狡黠,然而,如果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心态,有谁可以身处其外?当国产奶粉深陷三聚氰胺危机时,某乳业集团对香港市民拍着胸脯发誓说,供应香港的产品和供应大陆的产品是不一样的,是绝对不会出问题的。原来,很多问题并非真的无法解决。许多罪恶之所能漫不经心地存在,恐怕也不能仅仅归咎于唯商主义导致的道德沦丧。

  最近两年,有一个频频见诸报端的词语,叫做“雾霾”。有网友戏说,有权有钱的人可以有特供大米、特供矿泉水、特供猪肉……这一次,总不会有特供氧气了吧?这一次,终于是要同患难了吧!是的,即使不是这一次,就是下一次,下下一次。

  如果《现场》不能真的成为“过去时态”,那么,我们仍然都在现场,我们仍然都是灾民,有谁可以幸免于难?

  主要方向:历史、人文、社科、财经、科普、教育类书籍。喜爱具有知识深度、逻辑严谨、思维周密的书籍。如转载请联系本人。

  《现场》读后感(三):一些片段

  记录一下有趣的细节,文中出现的单独的“记者”指的就是作者。

  1、假记者

  矿难衍生出了多少行业?除了骗人下井制造矿难再冒充家属索要赔偿的“盲井行业”,还有个惊人的假记者行业。当有矿难发生时,会有一大群记者蜂拥而至,矿主给每个“记者”发封口费红包。

  当然那封口费的也会有“真记者”,他们在矿难频发的省份安插线人,一旦发生事故线人立刻通报,记者前来“领”封口费。

  2、就是焦点访谈来了,我也不怕!

  后来一位官员喝令自己属下向记者道歉,并无所畏惧地展示立场:实话告诉你,就是央视的《焦点访谈》来了,我也不怕!

  即使在一百多条人命面前仍然底气十足,两年后记者发现这名官员还升了职。

  3、受到欺负的脸

  一场矿难后遇到的遇难矿工的老乡、家属,这群人的外貌该如何形容呢?书中的描述是:“他们全部衣着破旧,带有一种长期身处底层的卑微气质。我无法想象他们的生活状态,他们长着陈丹青说的’受到欺负的脸’”。

  光从外表不足以说明这种“卑微”,这场矿难发生后,遇难者家属不敢求偿(正如我以前所言:底层生活形成的逆来顺受的性格),而是推举一名能说会道的同乡。当这位代表略带狡黠地说出“总要给我们一些赔偿吧”,记者瞬间领悟了他们“在底层磨练出的生存智慧”。

  往往在矿难事故中获得最多赔偿的是那些能说会道的同乡代表,遇难者直系亲属分得反倒最少。

  4、不能说的秘密

  “五五计划”结束时的1979年,全国拥有有效灌溉面积7.3亿亩,占世界1/4,居世界首位,人均水平超过世界平均。但随着包产到户、取消农村劳动积累工、义务工,集体水利工程大多被搁置或荒废。

  《现场》读后感(四):平淡是对自己最好的阐释

  像我这样的阴谋论/不真实主义者,从来对于历史和媒体没有信任过,甚至对于眼见也持有不为实的意见。

  但是,人类的生活需要感性的抚慰,所以对于不相信的一切,我并不厌恶和排斥。

  作为一个混迹在媒体行业的后方支持人员,我对媒体本身有着一种特殊的情节,又加之也在凤凰卫视的兄弟公司就过职,对编辑,主持,记者这些圈内常见的职业更是格外亲切。相对于编辑的文学素养,主持和记者身上的眼界和理性特质更加让人钦佩——眼界来源于经历,理智蜕变自现实;我有幸参加了凤凰卫视十六周年庆典,亲临现场感受优秀的电视人风采,与现场感受不同的读书,少了那些内心的澎湃,增加了更多的身临其境,回忆叙述总是在平淡中增加现实的画面感,没有气息没有尘埃,文字的每一个棱角触及神经的时刻,或轻或重,始终不会大浪滔天,仅仅清波荡漾。

  有时候我非常不喜欢在任何一个身份上加以使命感,觉得虚伪,或者我不够高尚,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一部工作笔记,一部工作回忆录,当然我也会相信很多人在必须靠工作养活自己的情况下,他们大部分都是喜欢自己的工作的,所以他们才会向别人以最平常的口吻阐述经历,讲述事实,也许没有绝对的真实,却有不会伤害的叙述,这就足够。

  对于别人的经历,听过就好,平淡回忆的真实经历,是对自己最好的阐释,也是最精彩的故事。

  《现场》读后感(五):还原现场,重点是还原

  现场这个名字气得很棒,从一个记者的视角去看待新闻现场发生的每时每刻。其中的感悟和所听所闻,只代表记者个人意见和感受,相信有风险,信任需谨慎。

  还原现场,重点是还原。

  记者的本职工作就是将现场发生的事情客观公正公允的报道出来,当然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件很扯淡的事情。直至现在也是如此认为。

  记者作为一个人活生生的个人,具有一定情感的个人,尤其是很多记者都是文科出身,明显思考更甚于观察。

  对于记者的思考这件事情,我也是心存疑虑,作为记者应该是如实报道就像一台摄影机一样还原现场,还是作为一个现场感受之后经过思考加工后的产物投射给大众?

  这只是我一个不太了解新闻行业但是又充满好奇的路人的想法,不具有普遍意义,也不代表其他人的看法。

  这本书讲述了数位凤凰新闻的记者,自己在现场采访,听闻,种种切身感受。

  在多难兴邦这一篇章里面

  玉树,煤矿事故,舟曲,雅安,种种天灾人祸。

  为记者敢于处于良心,耿直秉性呐喊鼓掌,同时也感到了一种无力。

  不能悲伤的坐你身边一篇中

  xizang的暴动

  三鹿事件

  大连爆炸

  都是举国轰动的大事件,作为一个个体,一个渺小的个体,在惊涛骇浪面前,我们除了瑟瑟发抖以外,还能做什么?

  第三部分

  个体与时代

  来自底层的声音,城市贫民,北漂,农民工,他们作为一个更加渺小的个体,在时代的洪流面前,除了一声叹息以外,还能做什么?

  第四部分

  另一个世间

  一些朝鲜采访见闻,非洲,台北。

  不清楚为啥把这个三个地方放在一起,囿于智商的缘故始终不得而知。

  忆苦思甜么?台北和北京有多远?

  醒醒吧,赶紧开门要抄水表了。

  《现场》读后感(六):眼界来源于经历,理智蜕变自现实

  我的高中同学看完这本书发了个广播:眼界来源于经历,理智蜕变自现实。

  一个连续七年深入新闻一线现场记者,作者对她所实地采访,勘察过的大事件观察侧记,三鹿奶粉、地震、泥石流、溃坝、朝鲜、台北、奥运等等在作者的眼中有了另外一种状态。

  作者把这本书定位为新闻记者职业生涯的回顾和总顾,其实每个做媒体的人可能都希望多年以后,写个回忆录,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一个总结和回顾。从这些回忆中看看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成长、自己的感悟、自己收获、自己的过失、自己的遗憾。就像那句话,眼界来源于经历,理智蜕变自现实。经历多了,思考多了,我们就会成长的快。

  不是谁都有机会经历这么多惊心动魄的大事,这可能也是很多年轻人想做媒体的原因,不是谁都有机会过不平凡的一生。但看过了这本书,你会发现更多的时候,作为媒体工作者,你是旁观者而已,更多的是无能为力的失落感。

  看完这本书的收获还是非常大的,不论是心理上,认知上,还是常识上。比如那个面对灾民最好不要讲的话,看完作者的总结,我觉得我们每个人其实不光是在面对灾难,帮助别人的时候会用到,平时自己与人相处的时候也会很有帮助。

  《现场》读后感(七):谁在现场

  http://towerjoo.github.io/blog/2015/12/21/xianchang/

  绝对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这当然不可否认,于是先贤们便设计出了三权分立,继而又有了 第四极的媒体,这些制度设计旨在平衡、监督,甚至纠正可能出现的腐败。

  媒体似乎应该是独立的,这样才能行使其独立的监督权力,也是为了避免屁股决定立场,即使我们 有多么高尚的职业道德,经济学家认为,每个人都是经济人,自是逐利的,记者媒体也不能例外。

  我们当前所处的环境似乎算不上最坏,当然也说不上最好,似乎也有形式上的三权分立,但是大凡经过 那套系统的人自然是知道其中所谓独立的可笑;于是,很多时候,民众不信任政府,特别是基层的政府, 出了事情不去求助于当地派出所,而是呼唤媒体,或许已然将媒体视作最后的稻草。

  但是,媒体能让人相信吗?

  据说之前一个财经媒体利用手上的舆论工具进行威胁、钱财交易,那时看了,也只是苦笑,就像我们这次的 媒体一样。我相信媒体人不曾忘记最初的梦想,以及那残存的职业道德,只是无法独立公正播报的掣肘的那份 难受也是可以想见的,独立、开放或许只能自上而下;台湾不是一个好例子?

  现场

  xianchang

  雷宇的这本书现场便是一本记者的笔记,其中的无奈也是跃然纸上。记者当然见过了更多的肮脏和丑陋,看过了 太多的生离与死别,久了,或许会逐渐免疫吧。还好,雷宇写出了一些自己的所见所想,当然可以想见的是 可以成书的部分也大致是见得光的,那么影子里面的呢?

  有个细节印象深刻,雷宇讲的是在救灾现场,物资很是匮乏,一个难民请求记者(雷宇)帮自己要一个帐篷; 没有多少吃的,也没法休息很好;另一边则是AV的记者住在灾区唯一的宾馆,好吃好喝着。

  我一直在想,我们有生之年是否可以看见一些不同,没有腐败、没有绝对权力,有独立话语权的媒体、有真正 代表民众利益的官,我们可以看盗墓电影,可以听死亡金属,可以facebook, twitter, youtube。。。

  参考资料

  现场

  《现场》读后感(八):态度很重要

  前些天去和同事开会,做为主持人和培训新同事,面对着新老伙伴,开头问了一句话,你们觉得工作最重要的是什么?

  大家七嘴八舌,有答执行力的,有答领悟力的,也有说要勤奋的,还有说进取心的,各式的回答都有。有一个伙伴的意见我很赞同,那就是:态度。私以为所有的积级,都建立在态度之上。

  而做为记者,做为专业人员,必须把现场之事报导给大众,做为个人,有可能会写一点带有个人情绪的文章。前者是媒介,后者也许可叫做人文式新闻。就像有些记者善于写出抛出问题式新闻,有些记者倾向总结问题式新闻。两者如何把握,从中便可以看出一个记者的专业与素养。

  《现场》的两者结合度很好,内容也较充实,值得一读。

  《现场》读后感(九):我活在当下,已成历史

  《现场》读后感(十):真相,流失于涕泪交加之中

  一天的时间,速度啃完了雷宇的《现场》,读罢最后一行时候,我却诧异于内心的平静,我觉得这恰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我没有因为笔者描写的麻木不仁,被生活折磨体无完肤却不知努力的农民谭标而愤恨,没有因为当玉树地震,藏区人民举行火葬时,感受到笔者的极端价值观,没有感受到当笔者意识到台湾人内心的倾日情节的愤怒,一切仿佛都是那么真实自然,客观的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供读者做出自己的判断,一本书,雷宇坚守着自己作为记者的本分。或许她所见的,比这场景更有渲染性。

  正如柴静在《真相流失于涕泪交加之中》所说那样,"你用悲情贿赂过读者,你一定也用悲情取悦过自己……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之中。“除了略感深度不足外,最难能可贵的,是笔者尽自己全力去呈现了一个现场,这个现场不像一个电视剧,没有导演,编剧,只有一个镜头,虽然可能依旧不够客观,但是已经是她的极致了。

  在第五章 阳光的罪恶里,笔者讲述了在西藏暴乱时候的暴徒,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甚至还有女人,躲在角落哭泣。而他们也是毫无人性的恶魔;在第十三章 朝鲜、神秘之门渐开讲述了朝鲜的粮食问题的同时,在结尾也讲述了看见了两个西方游客,当问到是否看到有饥饿的人时却给了否定答案;在第六章 一场奶粉引发的震荡中,描述的田文华的罪状后,她也描述了田文华的慈眉善目,员工中”令人尊敬的家长“。整本书正如一杯清茶,味淡而悠远,雷宇是在品人生,用极高的中国境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现场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