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汉字树1》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汉字树1》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7-20 05:0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汉字树1》读后感精选10篇

  《汉字树1》是一本由廖文豪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9.90,页数:22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汉字树1》读后感(一):语言文字变化

  【快读部分

  本书类型:科普类

  本书特点讲解中文源头书籍,以衍生、派生的视角简单讲解了作为象形文字的中文的纵向与横向变化,与郭沫若的研究有所不同

  -----------------分割线-----------

  【慢读部分】

  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不变化的?连我们天天都要讲的语言、都要写或者读的文字,都是在不断变化的。

  作为任何一种文明基础,文字(不是语言)是最关键因素。如果不能记录,文明自然无法传承,更无法迭代。同样,如果文明停滞,那么文字就会变成死文字。因此,从几千年的视角看来,一种文字能够生存下来,不仅依赖于其发源的文明,也依赖于这种文明的发展,当然更离不开文字自身的生命力——至少文字也要是能够发展变化的,否则文字与文明不相适应,同样很难流传。

  中文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象形文字,从简体字中已经不太容易看得出其象形文字的根源。这也难怪两岸三地的学者至今仍在为简体字与繁体字的优劣发生争论

  为何繁体字笔画繁多,如果不使用就难以记住呢?这是由于象形文字与字母文字的巨大区别就在于,字与字之间的关联不大,反而是字的本身就是从对人、物的外形描绘中演变出来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副简笔画,而这些字在使用中被不断地固化,便形成了甲骨文,进而发展为篆书。从一幅画提炼出一个字,笔画自然多、外形自然有曲折

  《汉字树》有所突破地方在于,作者挑选了关联比较多的几个字,比如人,再讲解以这个字为起点辐射状地讲解“大”字、“天”字……读起来有趣生动。但转念一想,并不是所有的中文在其源头是具有象形字的。很多中文是在唐宋后期形成或者衍变而来,如何寻找起源呢?因此,按照这样的思路去研究,似乎难度不小。

  同样是文明古国的埃及,其楔形文字的研究难度超越了中文。这似乎说明中华民族创造性实用性上往往能够兼顾。因而楔形文字只停留在了泥板上。而写到这里,想一想各种文明将文字记录在不同材质上,也非常有趣。中国从最开始竹板到后期草纸再到宣纸,欧洲则是从羊皮卷起步,希腊是石板,埃及是泥板。看来,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中国的步伐很大。

  在本人看来,研究国学固然很好,但文字学也是国学的组成部分。这也是这本书的吸引力所在了。

  ----------------------分割线---------------------

  欢迎关注

  敢看敢说的原创公共微信book-life

  《汉字树1》读后感(二):一树盛开的汉字繁花

  一树盛开的汉字繁花

  林颐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世界有多丰富,文字就有多丰富。汉字之美,含蓄巧妙,可隐寓广博意义于字间。

  《汉字树》的作者廖文豪,台大机电系毕业计算机工程人员,却多年浸淫于汉字学研究,寻索字与字之间的逻辑关联。他引入计算数据强大的汇编整理能力,从汉字的人文特征入手,将意义上互有联系的汉字都归拢在了一棵神奇的汉字树里。每一个字,都有属于自己生长故事

  传说仓颉造字,第一个是“人”字。仓颉苦思如何表达,偶遇蹄印而不辨,猎人途经说道:“我想这应该是貔貅的足迹,因为任何野兽的蹄印都有其特征,只要抓住特征就能分辨。”仓颉醍醐灌顶,做“人”字——所有四肢动物,只有人能直立行走并用双手劳作。由“人”字扩展开来,引出了“双脚站立的人”,如:见、兄、元、祝、光……“跪坐的人”,如:令、邑、巴、却、即……“张口吐气的人”,如:吹、歌、欣、次……大部分的汉字,都是在“抓住特征”的核心概念指导创造出来的,它们最终汇聚成了一树树盛开的汉字繁花。

  从汉字的起源可以看出,它是模拟自然形象而造出的,即使简化了依旧包涵了大量的信息。西方的文字,以英语为例,“人”是human,是以音符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它可以以数量极少的符号表示无穷的声音组合,但每个单词本身却无法直观地表达意义。汉字不仅象形,后来还发展出形声和表意,每个汉字都是一个完整含意之象。每个汉字的出现,都仿佛是一个令人遐思不尽的艺术品的创造过程。这也造就了中国思维和西方思维的根本区别。不同于西方的抽象科学、逻辑和系统性,中国人总是更感性,更讲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比较典型表现就是书法。唐代李阳冰论书法之道:“于天地山川,得方面流峙之形;于日月星辰,得经纬昭回之度;于云霞草木,得霏布滋蔓之容;于衣冠文物,得揖让周旋之体;于鱼虫禽兽,得屈伸飞动之理……”它充分表明,中国人善于化自然万物于自身。中国诗托物言志歌以咏情的意境,中国画水墨丹青留白空间的意韵,中国建筑山水风光融为一体氛围,中国音乐婉转悠扬欲说还休的旋律……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汉字体系本身看做一棵大树,它的根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肥沃土壤,奔涌在这棵大树血脉之中的,是中国人得天地之造化,沐穹苍之熹微的哲学思想,而这棵参天大树枝干叶片与累累果实,便是中国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小说散曲、茶艺花道、民谚俗语,甚至包括我们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家庭伦理等等。

  廖文豪从构字的逻辑重建了字与字之间的关联,选择一个基础汉字以此为核心发散出一张又一张的汉字树形图,再辅以清晰简要的说明,拎出一个汉字,马上就可以扯出一串汉字,并寻根溯源该汉字的由来。比如,“流”、“呆”和“教”分属不同部首,似乎毫无关系,其实它们都和孩子有关。“流”表示婴儿还没有发育完全、羊水大量排出而夭折的情景;“呆”表示婴儿出世,四肢不发达意识不明需要大人用双手抱持;等到过了几年,大人用手拿笔(攴),带小孩(子),学画叉,那就是“教”了。

  《汉字树》通俗易懂趣味横生。采撷汉字树的朵朵繁花,不仅可以了解汉字之美妙,更能了解中国文化之美妙。

  已发表《文汇读书周报》等报刊,欢迎约稿。主要方向历史、人文、社科、教育书评

  《汉字树1》读后感(三):有趣的汉字

  设计如此用心好书,当真是第一次见到。虽然我从不愿以貌取人,可是我想一本书如果封面设计很有品,纸张质感且印刷错误少,任谁都不会拒绝一读吧。很可惜,最近收到的很多书,就在以上方面与此书形成了鲜明对比,搞得我读到一半就失去了兴趣

  必须承认,有的时候我就是喜欢对周围事物挑刺。这或许与以前读书时老师引导有关。他老人家总是给我们挑刺——无论论文还是即时发表的观点,并教会了我们如何时刻保持一颗存疑的心。所以,直到现在我还是喜欢看那些质疑前人研究结果的书。

  廖文豪老师的这本书就是这么一类对既定看法有存疑精神读物。书中多次讲到他对某些汉字意义的解读与《说文解字》作者许慎有分歧的地方。当然甲骨文学者郭沫若的某些研究结果,作者也是不能苟同的。看他对“古字”义的考证和解释很有兴味,因为不牵强、不刻板,更无端教授架子姿态。他常常是先说出两者对同一个字的不同观点,然后分析自如此认为的理由,最后再来一个玩笑般的反问,至于孰是孰非,读者就自己细细体会吧。

  需要一提的是,许多人都在感叹汉字在漫长演变过程中,有一些逐渐失去了事物独有的特征,这令人感到相当可惜。对此问题,作者也举了“儿”、“听”、“苟”、“赤”等一些字来作了说明,读来让人深受启发。 对于中国人来说,汉字曾是多么常见的事物,可是它里面掩藏的博大精深文化传统精髓,却被忙碌现代人给忽略了。

  特别是进入了电脑科技时代以后,很多小学生都已经习惯于在电脑上做作业成人更是基本都用电脑办公了。似乎一下子汉字失去了它的亲和力,此种状况对于中国人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因为,汉字在成型的过程中,把许多当代文化隐含在其中,通过推敲某些字的构形,我们不仅能体会其优雅造型魅力,还能学习自古流传至今的中华礼俗。

  只是,现在能够在这个一心追逐物质发展和经济利益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细细玩味汉字演变规律的人恐怕是少而又少了。而廖老师这本书正好填补了一些研究空白,故而值得所有对传统有所留恋的人一读。

  《汉字树1》读后感(四):《汉字树》读书笔记

  1-26,这本书是逛书店时偶然发现的,看了题目“汉字树”中的“树”就非常感兴趣,翻看了一下,果然是以一些派生性最强的“文”(独体为文,合体为字)作为核心,然后围绕核心拎出一串串的文字。当年本科选修《说文解字》的时候,就有一个非常狂妄想法,想把一些基本汉字的义项按照派生的远近梳理一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所以看到用这个思路来整理文字的书,就果断为学生们采购了,然而好像并没有人看,我就尴尬地开始自己看了。全书几乎字字有用,所以无法摘录,日后我只会摘录出最出人意料、最好玩儿的东西和大家分享。今天分享两个字:孔、乳。孔的左边是“孩子”,右边是“乳房”,它的意思来源于吃奶时张着的嘴(孔洞之义);而乳左上是“手”,左下是“孩子”,后边是“乳房”,意识是托着孩子的头喂奶。

  27-44,结束了第一章,开启了第二章。因为可记录的点太多,所以就不一一列举了,我只说一下第一章的结构,估计就能勾起各位的阅读欲望。这一章按照人成长的四个阶段组织内容胎儿时期孩童时期、长成期、衰老期,分别以“巳”“子”“人”和“老”四个字作为核心,勾连了派生出来的其他53个字,从甲骨、金文、小篆的字形分析了字的本义和引申义,确实构建了“树”的体系,让人一目了然。在读的过程中,感觉行文有台湾腔,返回来看读者介绍,果然是个台湾学者,而且是个理工出身的“爱好者”。真是兴趣成就事业,生活的可能性是无限的!

  45-53,这部分开始进入了第二章“人的姿态变化”。这几页主要写了“双脚站立的人”。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儿”的意思是“双脚站立的人”;而“兒”指的是张着大嘴嗷嗷待哺“小小的”人——婴儿。其余的带有“儿”的字,就很容易理解了。

  54-59,这部分介绍了剩余的“站立着的人”,主要围绕“鬼”和“免”进行了介绍。“鬼”是顶着假面的人,“免”是脱去帽子的人,由此派生出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意思以及其他汉字。

  60-77,是第二章第二节《跪坐的人》。比较感兴趣的有以下几个字:

  令,听主人训话的奴隶(跪坐的人);

  服,被押解上船的奴隶(月原为舟),又因奴隶来自四面八方衣着各异,所以有了服装的意思;

  巴,能歌善舞的巴人;

  即,跪坐在饭锅前,准备吃饭的人;

  既,吃完饭,起身离开的人;

  卯,即将分离或刚刚会面的人;

  柳,树下对谈,不忍离去的两个人

  留,地头对谈,不忍离去的两个人;

  午,十字相交的马缰绳

  秦,手持稻谷喂马的人(之前老师说是双手持杵舂禾的人);

  危,从山崖摔落,身体蜷曲的人。

  78-85,是第二章第三节《躺卧的人》。这节中比较感兴趣的字是:

  尺,用绳子测量一个横躺的人;

  局,用尺子衡量一张说话的罪,引申为限制

  居,自古祖先躺卧之地;

  屏,躺卧之处有成排的树木,引申为遮挡、遮掩;

  犀,有尾巴头像牛的动物;

  屈,夹着尾巴跑出来(受了打击处境不好);

  殿,执棍击打躺卧在几案上得人(应该是公堂,后引申为肃穆宫殿);

  臀,被在公堂上击打的部位

  86-95,是本书第二章《人的姿态变化》中的第四节《与他人互动的人》和第五节《消失不见的人》。比较有意思的几个字是:

  乖,原本是两人不睦,第三者从中干涉的意思;却因为干涉后和好如初,又引申出了顺从的意思。一个字,有两个相反的意思。

  尼,相互依偎的两个人,是“昵”的本字。

  亡,手持挡板,企图遮掩自己的人。

  匃,丐的古字,无家可归,四处流亡的人。

  望,站立看月,思念在外之人的意思。

  忘,在心中丢失了。

  丧,失去心爱的东西而大哭。

  96-107,是本书第二章的第六节《张口吐气的人》和第七节《离不开土地的人》。比较有意思的字有这么几个:

  欠,一个张着大嘴吸气、吐气的人,引申为打哈欠或叹气。

  欣,一个拿着斧头唱着歌的快乐工作者

  羡,一个对着羊肉口水的人。

  盗,一个对着器皿中的财物流口水的人。

  次,一个张口咳嗽的人,引申为身体差。

  旡,和“欠”相反,一个转头张口的人。

  既,一个吃晚饭,转头准备离开的人。

  肄,一个转头发问,握笔学习的人。

  疑,一个转头询问孩子去哪了 的人。

  壬,站在土地上的凡人。

  呈,一个向上天或君主情愿的凡人。

  聖,一个能用口、耳和上天沟通的凡人。

  聽,一个用耳朵聆听有德者言语的人。

  任,一个手持木杵,从事夯土的人。

  廷,一个进行和土地有关工作的人。

  重,一个用木制担架运土的人。

  動,一个用力推动重物的人。

  108-116,是本书第二章第八节《邻国人民》。比较有趣的字有下面几个:

  方,边境上的人民(但记得上学时,老师讲的是从边境俘虏来的人)。

  旁,上“口”下“方”,紧邻边境地区的邻国人。

  邊,从洞穴走出,走进国境的人。

  放,手持鞭条将人赶出国境。

  沈,将人捆绑,投入水中。

  中,邻国旗帜围绕的国家。

  族,旗帜和箭头。

  旅,一群人跟随大旗行走。

  旋,士兵的脚跟着大旗行动。

  游,像旗上的穗子一样在水中行进。

  旄,牛尾旗。

  施,行进的旗子像蛇一样摆动(推行政令的车上插着旗子)。

  於,将大旗插在某地上。

  117-127,是本书第二章的第九节《支撑家族的民族英雄》、第十节《人的躯体》和第十一节《弯着身体的人》。比较有趣的字有以下几个:

  氏,一个抓住重物的强壮的人。姓表族群,氏表支派。

  氐,强壮的勇士抵达目的地。

  昏,太阳已经接触地面。

  身,从脚以上的部分。

  穷,躬身藏在狭小洞穴中的人。

  射,端正身体,稳固持箭的人。

  殷,手持礼器在祭祀上舞蹈的人。

  匍,弯身处理禾苗的人。

  匐,弯身腌制食物的人。

  匋,弯身用杵捣陶土的人。

  甸,被围成方形的王田。

  匈,带来凶险的人。

  敬,手持鞭条警戒羌人。

  蜀,弯曲身子的大眼毛毛虫。

  128-137,这是本书第二章的第十二节,也是最后一节《其他由“人”衍生的字》。比较有趣的字有以下几个:

  企,垫脚尖引领企盼的人。

  及,被手抓住的人。

  后,开口向人发号施令的人。

  司,和后左右对称,比“后”第一等发号施令的人。

  鹰,被人命令抓小鸟的大鸟。

  伐,用戈砍人头。

  幾,作者说是“防守像丝线般微弱”,我觉得应该是用丝线悬戈于人上。

  年,背着禾的人。

  介,前胸后背挂着铠甲的人。

  永,人在水中。

  派,分流而出的水,支流。

  髟,长长的毛发。

  肆,手持长笔。

  伏,作者说是“人像狗一样趴着”,我觉得应该是像人前的狗一样趴着。

  亟,一个撑住天的巨人,口喊手支,很紧急。

  件,人将牛分解,每人得一份。

  代,人更换箭(弋)。

  138-144,这是本书第三章《大》的前言和第一节《“立”的衍生字》。比较有趣的字有以下几个:

  大,正面而立,张开双手和双腿的人,一般是成人。

  立,双脚站在地上的人。

  并,两个肩并肩站在一起的人。

  普,肩并肩看落日的人,日光照在每个人身上,没有差别。

  位,人站立的地方。

  拉,用手使人站立起来。

  145-149,是本书第三章《大》的第二节《“天”与“辛”的衍生字》,写几页只是“天”的衍生字。比较有趣的字有以下几个:

  天,人头顶的一片东西。

  帝,烧柴祭祀的对象,上面是“上”,下面是一捆柴火。

  示,高高在上,能降下祸福的神。

  149-157,是本书第三章的第二节《“天”与“辛”的衍生字》,也是记几个有趣的字。

  辛,上面是天,下面是倒立的人,逆天而行的人。也有从金文解释为给罪犯烙印记的工具。

  辠,承认自己的逆天行为。

  罪,陷入罗网的人。

  薛,追捕罪犯。

  孽,追捕罪犯之子。

  章,在罪犯身上烙印。

  辟,罪犯的头被砍落,只剩下尸体。

  避,躲开被砍头的厄运。

  宰,罪犯被关在屋里受刑。

  辨,在两个罪犯之间判断有罪的那个。

  辩,两个罪犯争论。

  157-162,还是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有趣的字有:

  辣,一束有“辛”味的东西。

  梓,有“辛”味的树。

  新,锋利的砍梓树的斧子。

  親,看到梓树就想起家乡亲人。

  童,搬重物的年轻罪犯。

  妾,年轻的女罪犯。

  禹,伸长手臂去抓大龙蛇。

  龙,逆天的大蛇。

  162-171,是本书第三章第二节最后几组内容,和第三节《“屰”的衍生字》,以及第四节《“夭”的衍生字》,将比较有趣的字记录如下。

  庞,在屋棚下抓到的巨龙。

  宠,在屋内养龙。

  龚,双手捧龙肉献上,即“供”。

  泷,龙吐水。

  豙,发狂(逆天而行)的猪。

  毅,手持棍棒击打发狂的猪。

  忝,上天鉴察人心中的恶念,因此人要自我反省。

  屰,倒过来的人。

  朔,和满月相反的日子。

  斥,被赶出家门。

  夭,奔跑之人。

  走,用脚奔跑。

  笑,高兴得摇摆如竹叶的人。

  喬,长得高大走路摇摆的人。

  幸,木制手铐;奔逃出去的人(上“夭”下“屰”)。

  172-183,是本书第三章第四节的最后两页,和第五节《“文”的衍生字》,以及第六节《“黄”的衍生字》。比较有趣的字有以下几个:

  報,通知官差捕捉逃犯。

  執,拘捕犯人。

  圉,将戴手铐的犯人关进监狱。

  擇,手持手铐,四顾搜寻犯人。

  釋,搜捕嫌烦时,仔细分辨后放掉无关人员。

  文,人身上图案。

  虔,虎纹,令人敬畏,所以虔诚。

  紊,各种花纹的丝混在一起。

  彦,峭壁上大片的花纹。

  吝,用华丽的辞藻推辞。

  黄,人皮。

  革,兽皮。

  勒,用力将兽皮撑开。

  皮,手剥蛇皮。

  堇,黄土,贫瘠之地。勤、艱、難、歎,均与此相关。

  觐,极少能见面。

  184-197,是本书的第四章《其他由“大”所衍生的字》。比较有趣的字有:

  美,身披羊皮大衣的人,因为祭祀时着此装。

  夫,头发上插着一支簪子的人。

  奚,主人抓着一个被锁链捆绑的人。

  央,脖子被束着头枷的人。

  黑,脸上刺字的人。

  吴,侧头大喊的人。

  虞,能用口技驯服老虎的人。

  太,大而又大的人,后来下面的大变成了点。

  于,游走的烟气升到天上。

  赤,人在火上受刑。

  赦,免除受火刑的人。

  達,人赶着羊前往目的地。

  爽,人在井边洗澡。

  夾,一个被两人同时攻击的人。

  夷,被绳子捆绑的人。

  作者在本章最后,说明了一个常常被搞错的现象,即很多“大”其实是“人”的意思,并非大的意思,比如“美”解释为“羊大为美”即是一种误解,我觉得是对的。

  178-223,是本书的第四章,也是最后一章《女》,比较有趣的字有:

  每,母亲的一根根长发,从“一根根”衍生为“每一根”。

  敏,母亲用梳子很快地打理头发。

  繁,母亲用梳子将头发结成发辫。

  海,每一滴水的归宿。

  侮,有人用手抓住母亲的头发。

  毋,已经婚配的女子。

  毒,切勿碰触的植物。

  姓,女子所生。上古八大姓:姜、姬、姚、嬴、姒、妘、妊、妫。

  后,发号施令的人。

  要,女人生子。是需要,也是重要的事情。

  妻,头上插着发簪的女子。之前为被拎着头发抓走的女人。

  妥,抓住女人安家。

  婦,手拿扫帚的女人。

  如,依从男人之口的女人。

  委,地头如稻穗的女子。

  矮,身体萎缩如短箭的人。

  威,手持大斧的女子。

  奴,被抓的女子。

  妓,手持木槌击打乐器的女子。

  《汉字树1》读后感(五):何须易简繁

  转自本人微博[@子冯的书架]-一周一阅05期

  这是一本很多人都说好的书。我不喜盲从,但也特地买来一观。本来是这样想的,用统计学搞古文字的玩意儿,应该很不靠谱。但转念一想,我不也是学理科出身吗?

  说实话,这本书的创意真不是盖的。封皮可以取下来,打开后是一张大的图表,上面是密密麻麻的文字脉络图。书的内容就是对其中每一个字的演化,尤其是与生活、与我们人的密切关系进行讲解。

  总的来说,给人的印象很好,也不是很做作。上个月相亲时,还顺便带了一本给人家。虽然最后也没有成,但却实现了一次成功的文化传播。

  这本书的作者是台湾人,我想,如果换成繁体字印刷应该会与书中甲骨文原来的字符很像。尤其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这种感觉越发强烈了。其实,自从大陆解放,简化字被提上日程以来,各方面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到底要不要使用简化字?

  我们先说长期以来繁体字带来的困扰。其一,笔画繁多,不便于书写。比如郁闷的“郁”,写成繁体是“鬱”字,确实很不方便。其二,异体字、碑别字,甚至错别字,也常常被掺杂进正规文献之中。比如,“初”字,有很多种写法,古籍中也有、魏碑上也有。很多人就参考了魏碑上的写法。实际上,魏碑上的写法大多都是错的,俗称笔误。因为古时北方写碑的人往往文化程度不高,经常出现笔误。所以,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确需要对文字进行一次整理。但,不是清理。

  今天我们说,讲普通话,写规范字。但孩子们笔下的规范字,就真的规范么?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改为小篆,每一个字皆有出处。我们今天拿《峄山碑》去和金文、甲骨对比,仍然可以找到端倪。但是所谓简化字如何?试举四例。一、为。简化字中的“为”,与古字“為”大相径庭,完全是自造的。这个简化版的字写出来,既不好写、又不好看,而且令我们搞不清笔顺。尤其是中间的那个点,显得很空,根本安排不好。以前稍有文字(学)基础的人,是可以从字上看出点古意的,而现在这个版本已经看不出来了。二、赵。百家姓的第一个,“趙”,现在改成了上边一个十叉。我觉得这不亚于对“趙”这个姓氏的侮辱。其实简体字有很多地方都用十叉来“糊弄”,似有理又无礼。三、偏旁。比如言字旁、门字框等等。我们现在看好像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删减了笔画,实则大谬矣。简化后的言字旁,极似草书的三点水。而门字框就是草书的门,但笔顺却完全不一样。这样的结果就是当我们把简化字写连了以后,规则就全乱了。如果繁简字混在一幅作品里,内行、外行都看不懂。此例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说明在创造简化字的时候,因过分求成而没有参考书法家们的意见。四、万、后、发。在古代,存在许多同音字。比如说“万”和“萬”、“后”和“後”、“髮”和“發”。但是,它们只是音似而已,用处绝不相同。现在都简化成了一个字,实在令人遗憾。尤其是在还原回繁体字时,经常闹笑话。比如,“皇后”写成了“皇後”,“理发店”写成了“理發店”。

  周汝昌先生每每谈起简化字时,都伤心欲绝、老泪潸然,认为中华的精神正在流失。我在大学时曾读吕诚之先生的《字例略说》,里面有一段印象比较深:“一种文字,必包含一种文化,非所知也,此其于改革文字,所以掉以轻心也。……要而言之,吾于文字改革,谓简化汉字,可以不必。拼音可以徐行,不宜操之过急。”一代大师,通多国文字的吕先生,对待文字改革也都是一种谨慎的态度。我们有什么资格对民族的灵魂大刀阔斧,却只为满足一两个人的权力欲、帝王欲?

  在我看来,书面文字可以立标准,但决计不可改造,更不要谈什么创新。统一之后,便于大家在书信交流、网络交流时进行识记。但是,文化的渊源不能砍断,像上面所说的“为”、“赵”等字,就相当于被切断了命脉。今天的孩子谁还认得它们本来的面貌?

  希望《汉字树》能带我们回到文字开始的地方,让每一个人重新感受汉字文化的精神内涵。

  2014年12月17日 笔者于雨鉴阁

  《汉字树1》读后感(六):美好的想象,而绝非学术

  看第一个“巳”字最后说“巳时,指的是上午九点到十一点,这或许是喂养婴儿的最佳时段”,我就感觉不妙,整书读下来,我一边读一边上zdic查《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对其的解释,果然矛盾颇多。

  作者太过强调“象形”,几乎是在用个人纯粹的猜测和想象去解释汉字,而不是正统的学术研究。

  整个“汉字树”中脉络关键节点的那些较为明显的简单象形字,显然是查过资料的,解释很正统。但衍生出来的其他汉字解释问题颇多,与正统的诸多辞书解释相差甚远。

  倒不是说古代辞书解释就一定正确,显然,各类古代辞书本身就有很多错误和冲突之处,说法不一。

  但难以想象,突然就能有一位现代人研究出来数百个常见汉字的全新解释,而这些解释既没有严谨的论证,又显得特别现代思维。

  查到关于本书的一篇作者专访(http://okapi.books.com.tw/index.php/p3/p3_detail/sn/1856),里面举了一个例子解释作者的研究方式:

  “例如「方」字,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解為「併船也。」但這與形容範圍方正、指稱東西南北,都連不上關係;或稱畫方的工具,也令人一頭霧水。廖文豪從先秦典籍與甲骨文、金文中,確認「方」是「『邊境』(橫劃)之『人』」,自此衍生出方向(東南西北皆有鄰國)與形狀(象古代領土形狀)等意義。確定這個字符之後,其他含有這個字符的字,是否都能與字符吻合?「可以的。不管是旁、邊,都有方的字符;或防,築高牆(阜)來防止鄰國人(方)進入……這些都是可以從典籍裡找到解釋的。」”

  这意思就是,看辞书解释,想不通它与现代含义的关联,就去看别人推测出来可能对应的甲骨文、金文字型来硬猜一个与现代含义直接相关的说法,就“确认”了……

  可是,“併船也”这个说法并非是《说文》一家孤说,早期文献《尔雅》《庄子》《仪礼》《国语》《诗》等众多文献都将其与河流中的舟相关联,又如何解释呢?怎么就能“确认”那一横就是指边境呢?

  这种以现代思维去粗暴揣测古汉字的做法比比皆是:

  比如“辠”字(“罪”的古字),看到上面是个“自”,作者就解释说,这是指“自”己承认是罪人……可有没有想过,“自”这个自行难道就直接象形指“自己”么?难道看不出其甲骨文、金文像鼻子么?

  所以,这些猜想只能归入美好的想象和初步的揣测,缺乏学术价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