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好女人的爱情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好女人的爱情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7-23 05:4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好女人的爱情读后感精选10篇

  《好女人爱情》是一本由(加)艾丽丝·门罗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36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好女人的爱情》读后感(一):情感理性的交辉

  《好女孩的爱情》是一本短片小说集。由于时间限制,我仅仅只读了《好女孩的爱情》、《雅加达》、《孩子们留下》以及《我妈的梦》。

  门罗笔下女性,都是在社会中下层中没有多少身份地位的人。于此同时,他们的面对无常命运以及异性相处表现超越现实的无力。他们多多少少都面临着各自生活的惊变与危机,虽然不能用更为迅速圆滑方式彻底的解决,但是他们激荡中他们时不时会辨认自己的身份,甚至用情感中的韧性去抵消所有厄运在他们生活中带来的影响

  伊内德面对的是自己所爱的人应该接受道德审判与制裁,她脑海中盘旋着如何说服,或者是如何隐瞒。卡斯的慷慨大度里藏着悲哀伪装,她和父母断绝了关系,刚刚和肯特生出一个孩子,并且她一厢情愿的以为一辈子只会和他上床。小新娘在温哥华格里夫妇的廉租屋里度过自己生命中重要也更清晰年岁,她没有多少技能优势,为了省钱,她徒步去更省钱,希望能找到不需要打字技能与工作经验地方,最终她在图书馆的迎宾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价值。鲍玲刚生出自己第二个孩子不久,受到了杰弗里的唆使和蛊惑,进行了一场通奸,和他生活了一段时间,而鲍玲的两个孩子则留在自己的丈夫布莱恩那里照看。母亲吉尔生育我后,我的两个姨妈,艾尔莎和艾尔娜轮流照顾我。有一次,吉尔吞了222药片睡了足足12个钟头,艾尔娜姨妈看见我被一个厚重的毯子裹着没有声音意味我死了,这在家里引起了轩然大波。但最后,在各方面压力下,除了照顾我,我妈吉尔还是实现了自己的愿望,顺利从音乐学院拿到毕业证书,并且在广播乐团找到了工作,作为音乐家被聘用。

  在这些短片小说中,故事背景大约是在战争前后发生的故事,物质条件相对都并不富裕,人和人的关系仍旧维持在聚餐、共事或者滚床单这些相对简单事情上。好女孩的爱情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唯唯诺诺,或者是充满感伤不幸能够激发出人性光芒。故事中的女主角年轻时,也会产生消极心理,也会做出疯狂蠢事。比如,她们在最重要的时刻酗酒逃避,比如刚生下孩子就与另一个男性有染并且私奔。但故事的最后,女主人公和读者都有了自己的收获,它围绕着对生命困惑引起的细节变动而言,我们多需要坦率较真的是什么。女人的情谊、爱情与母性则在这种生命的动荡中被渐渐激发出来,就好像石头河床经过若干千年的冲刷,最终变得无比圆润光泽一样,女人的美好则是在变动与无偿中,在折磨摧残中,慢慢变成执拗感性而笃定的内心程度

  而对于读者,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好女人的爱情总是与情爱性爱千丝万缕联系人们会在蛊惑中迷失,会在煽动中颠覆,也会在等待中慢慢形成自己的性情胆识。一方的爱情会产生一个勇敢心灵,而双方的爱情会显示出一个时代拙劣阻力带给心灵的冲击,而这种不识时务又会砥砺女人的性情,所有被称之为平凡的事情都会在她的心肠上加码,让她能够掂量出来生不同维度所需要的勇气定力。文中所有的女性都是很普通的,甚至没有任何积蓄,没有任何家庭背景可以替代她们在容貌学历以及阅历方面的劣势。但是,在经过了不止一次的选择难题后,她们在最糟糕沉重的选择中维持着家庭关系,经营来自生活各个层面上的感情纠葛,从而变得富有魅力,也有照顾别人的底气。而这些,都仅仅只是从每一个突如其来决定安排中,慢慢修炼出来的个人品质

  摘:

  1.他们分别咏颂有信仰之海也曾一度充盈,环绕大地之岸,恰似一道揉皱的明亮腰带可此刻我只听到,它撤退悲伤悠长的吼声,撤出广袤阴郁天涯,退到海角荒寂的石滩。哦爱人,让我们坦诚相待

  2.船和甲板海滩上的砾石,戳向天空或蜷缩地俯向水面树木,四周岛屿错杂的剪影,灰暗却分明群山,似乎都具有一种天然的混乱,比我能梦见或想出的任何东西丰富自然。它就像那种地方:你在,或不在,它都自成一体,遗世独立

  《好女人的爱情》读后感(二):好女人对爱情的期待

  想起来读这本书,确实是应景。真好最近处于爱情感情破碎期。浏览网易公开发现台大孙中兴教授的《爱情社会学教学视频,讲的真是浅显易懂实践起来似乎脑子不够用。爱情确实是实践课而非理论。一边看一边回想自己的经历,的确经验为大。想来家里有全套门罗的中篇小说,于是去搜罗一下,被这个书名揪过去了。于是从书架上抽出来,整天赖在床上看。看着看着,却怎么也忘不掉题目。这个跟好女人得爱情有什么关系吗。没有甜言蜜语,没有花前月下,没有传情达意,只有丰满骨感的现实生活。

  能够怀疑挪威陪审团吗?最好还是不要吧!于是耐着性子慢慢顺着作者文字体会爱情和生活的关系。其中读到吉米一家人的生活常态让我觉得很和睦,但是又有说不出的不真实。以下截取片段

  “这家里有一个传统信念相信吉米的外婆是个出色厨子,这一度可能事实,不过最近几年其实大不如前。他们厉行节约,即便现在已经无需如此。吉米的妈妈叔叔收入不错,玛丽姨妈有救济金,修车铺生意兴旺,但是他们家仍旧在该用三个鸡蛋时候用一个,肉馅糕里加一杯燕麦去,为弥补口味不足又加上过多的辣醋酱汁, 在蛋奶糊上撒太多肉蔻粉。不过没人抱怨。大家都赞不绝口。在这个家里,抱怨就像球形闪电一样百年难遇。万一彼此撞上,他们都会说“对不起,请原谅”,两个小女孩也懂得说“请原谅”。他们在餐桌上互相帮忙传递东西都说“请……",说“谢谢”,仿佛一直有客人在场。这就是他们共处一室的办法。”

  我也习惯性会说“谢谢”, “请”,但是没有到像这样的模范家庭。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简直就是生活在耶稣基督的身边,爱,尊重是一切的准则。但是没有生活的感觉,或者说没有我们经历的日常生活的场景我会在想这是门罗想要告诉大家的好女人的爱情和一个好家庭?想想不可能,主角是伊内德这个女孩,这些篇幅跟她似乎没有任何直接关联

  当我通读全篇之后,完全放弃最初读这本书的念想,因为实在不能匹配。但是却有了另外一种认识,被剖析的别人的家庭生活与爱情。女人的天性使自己更适合爱情和家庭生活,但是在没有经历过爱情和家庭生活得伊内德眼里,似乎平淡的爱情和生活也非常值得体味。伊内德,一个富家女,温柔善良宽容,有耐心,像一个圣女也就是所谓的好女人一样,作为慈善护理工在自己有好感高中同学家里照顾年纪轻轻就患了绝症老婆。奎因夫人,鲁佩特老婆,这位出身贫寒,却早早步入婚姻家庭生活的女人,尖酸刻薄,满肚子想着别人的坏以及假想别人的恶意。鲁佩特,伊内德高中男同学,对其产生过情愫,却是看起来憨厚老实,勤勤恳恳,甚至有些木讷。作为绝症患者的护工基本上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在患者家里,门罗通过伊内德这次的护工经历帮助她认识生活的现象本质,爱情的现象与本质。

  故事的高潮来自于临死前奎因夫人对于故事开头魏伦斯大夫的溺水而亡做了合乎裸机的解释。魏伦斯大夫的诊断行为激起了身为丈夫的鲁佩特的愤怒夫妻二人合谋杀死了大夫并伪造了众人所知的现象。当伊内德在奎因夫人迷糊不清时听到这样的事实,她的内心翻滚着道德和圣洁的困惑。奎因夫人去世后,鲁佩特照常生活,孩子被姑姑收养,突然间变成了单身汉。似乎正和伊内德爱情的心意,但是她无法消化这真实的现象,困惑不已。然而所有的烦恼都是伊内德的,其他人全部好好的,哪怕是死了丈夫的魏论斯太太。这是伊内德期望的爱情和幸福生活吗?自己是否要用实际行动执行道德和法律该做而没有做的事情?她可以规劝鲁佩特自首吗?当自己准备充当圣女或者好女人的时候,突然转念,如果奎因夫人的迷糊之言是假的,怎么办?这样以来她就亲手毁了可能的爱情和生命。是假象还是真相,这成了伊内德,这个好女人爱情课程中最艰难的一次实践。有时候对爱情的期待也带着恐惧。生活中的现象和本质有着天壤之别,如何学会不为现象和本质困扰,按照自己的心愿活着、追求爱情?

  《好女人的爱情》读后感(三):门罗读得我有点疲倦

  门罗一度是我超级向往小说家,还买过英文的原版,虽然我的英文水平连一半都不懂,我也宁愿通过那些原版书保有这个作家气息。她当然是极优秀的,但是一连5本读下来,还真正产生了疲倦和厌烦。她的叙说还是过于拖沓了,在这本书里相当部分都如同是一条浑浊而滞著的河流。她的清晰的人性指向,在这本书里则有一些迟钝模糊。即使是首篇《好女人的爱》,这个故事在五六年前曾让我对门罗惊为天人,可这一次读来,还是觉得指向太过单一了,从前那些怵目惊心的,沉缅有力地展开来的述说,这一次也消失了魔力。另外的几篇,尤其是《我妈的梦》,我能说写坏了吗(可惜了这个故事里原本浮现出来的希腊古典悲剧影子)?这个故事的大多数时间里,门罗都太过一惊一乍了,那个故事周边飘拂的战争气味,让我想到了《芬顿家的孩子》(梅维斯·迦南),但却远远不能那个故事里真正的惨痛相比,也没法和迦南的精怪和直截相提并论。而《富得流油》,还有《变化之前》,明显铺垫太过,绕了太远的路途,很多时候有些不知所云……这显然不是门罗最好的写作,和《丐女》,《逃离》,《熊从山那边来》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最近还是回归长篇的阅读吧。

  《好女人的爱情》读后感(四):我来把剧情给大家全部简单介绍一下吧。

  大家帮我看看语法错误(时态什么的...),然后因为这个剧情介绍是挺简化的版本,大家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也欢迎来问。这本书我读了七八遍的样子,所以还是可以跟大家讨论一下的 = =

  同书中故事的顺序一致

  The four-part title story “The Love of a Good Woman”,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complex stories Munro has written, starts with the description of a red box belonged to the late Mr Willens, the local optometrist before, now in the museum of Walley donated by an anonym. The first part “Jutland”, then, captures an adventure of three boys (named Cece Ferns, Bud Sailer, and Jimmy Box) on a spring Saturday in 1951. A car was found half-sunk in the river, with a dead body of Mr Willens. Readers were then introduced to their family and their process of calling the police. The second part “Heartfailure”, shifts abruptly to a nurse Enid with her youngish patient Mrs Quinn, who was dying of a mysterious kidney failure. Enid was also a classmate and teaser of Mr Rupert Quinn, now a wordless farmer. Being a saintly nurse, for the first time, Enid cannot conquer Mrs Quinn’s viciousness. An episode of Enid’s past was also mentioned. Her father made her promise not to be a nurse for this occupation is “coarse” with the knowledge of men’s bodies. While nursing Mrs. Quinn, Enid also began to have dreams about having sex with unthinkable men. In the third part “Mistake”, Mrs Quinn, with her strength suddenly recovered a little, told Enid a story recalling the details of her husband Rupert murdering Mr Willens. Shocked and half-believed by the story, Rupert decided to take the risk of verifying the story and, if the story was real, helping Rupert to confess by himself. She was uncertain about the story also because the uncertainty the memory of her father flirting with a nurse.

  “Jakarta” is a two-part story divided by time. Forty years ago, two young couples made acquaintance with each other during a holiday. The two wives, Kath and Sonje, worked for the same library. They both read a lot and became friends yet their attitudes differs essentially regarding marriage. Now, after forth years, Kent, already divorced with Kath, was visiting Sonje. They recalled their memory of hat holiday, especially the chaotic farewell carnival and a debate with Sonje’s husband Cottar took part in. The two women’s attitudes borne out in their subsequent courses of lives dramatically. Now after forth years, Sonje insisted to go Jakarta to find out the truth whether Cottar dead or not.

  “Cortes Island” is a story narrated by an early married young woman whose name we don’t really know beyond her nickname “Little Bride”. Without a job and being unfamiliar with her new role of housewife, she tried to write something after a quantity of books. Her landlady Mrs Gorries, who lived upstairs with her and has a short-spoken son, was somehow embarrassingly friendly and annoying, unaware of boundaries and decorum. But something else about Mrs Gorrie emerged when the Bride is looking after Mr Gorrie, who suffers from intermittent stroke. Mr Gorrie showed the bride an interesting collected piece of news clips — a hint of Mrs Gorrie’s past, also a glimpse of a once wild soul beneath the haggard exterior of Mrs. Gorrie now. A few days later, they moved to a better apartment. But the bride never forgot about the Gorries and kept having erotic dreams about Mr Gorrie.

  The story “Save the Reaper” is about Eve’s loneliness. The title comes from Lord Alfred Tennyson’s long poem The Lady of Shalott. Eve, an old actress, was driving in a rural area with her two young grandchildren Philip and Daisy. In the car, her grandson Philip imagined alien space invaders in other cars, which they then followed. The idea of the game came from Eve. She used to play it with her daughter Sophie. But the car they follow led them to a dangerous house full of dragsters and vagrant men. Eve, in spite of her obvious fears, gave a vagrant girl directions to her house on their way back home. Eve had fond memories of her daughter and blamed their past estrangement on Sophie’s husband and mother-in-law. However, her idyllic vacation with Sophie and the grandchildren on the shores of Lake Huron was cut short. Eve learned accidentally that her daughter secretly phoneed her husband, asking him to rescue her. She had to recognize the fact of her loneliness and real relationship with her child.

  “The Children Stay” is a story about a young mother’s adulteration affair. Pauline had a feeling of imprisonment about her husband Brian and their tedious marriage. She met a director Jeffrey Toom who was about to putting on a play called Eurydice. Before long Pauline left with Jeffrey and the Brian punished Pauline by depriving her custody of their children. In the end, years later, we discover that the affair with Jeffrey was only a brief moment in her life. But She never got through the burden of guilt and her children have never forgiven her for abandoning them.

  “Rich as Stink” is about an eleven year old girl Karin perceiving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among the adults: her mother Rosemary, Derek the lover of Rosemary, and Ann, Derek’s ex-wife. Last year when Karin came to Toronto, She had a good time getting along with her mother’s boyfriend Derek, a handsome looking man. Karin also saw the quarral between them and Derek’s arrogance and his “cool satisfaction”. Karin prepared to give Derek a surprise when she got off the plane this time, only to know from her mother that they had broken up. A few days later, Karin visited Ann’s house and know that they are selling the land and leaving the place. While helping Derek out, he spoke sarcastically about Karin and her mother by describing them as “rich as stink”. She then knew from Ann Derek’s indifference further yet still want to please the adults with her putting on Ann’s wedding dress. The wedding dress caught fire. Derek and Ann still moved away. Karin learned a lesson of adroitly fending for herself from this life episode.

  “Before the Change” is related to the subject matter of abortion. By a epistolary form we were introduce to a young unmarried mother left her fiancé Robin who differentiates “ideas” and “life” and asked her to abort their baby in order to save him from possible adverse impact. She came back to her father’s clinic where she seems needless and readers start to understand her own parenthood: her mother’s death in childbirth, her children unattended by her father. She learned that her father had practicing illegal abortions for year and she experienced being an assistant in a opration by chance. It turned out that her father had an affair with his assistant after his sudden death. She experienced the love underthrough change.

  In “My Mother’s Dream”, a girl tells us a story about the history of her mother Jill giving birth and raising her as a baby. Jill was torn by the dilemma between her career as a musician and her role as single mother. “she thought of my birth as bringing something to an end rather than starting something.” She also didn’t quite understand the responsibility and price of raising a baby even after her marriage with Geroge, whose death brought her to live with his family: his senile mother, his sister Iona with a nervous wreck, and his sister Ailsa who was brisk yet authoritative. Jill gave birth to the baby in Geroge’s funeral and “everything changed”. Iona became responsible for the baby because not only Jill had to stay in bed but also out of affection. The baby also chose to accept Iona rather than her careless mother. This eventually led to an almost disastrous consequence — Jill put medicine in the baby’s formula and covered her face with a blanket. Iona thought the baby was dead and broke down. Jill learnt to care about the baby since this mother-child struggle.

  《好女人的爱情》读后感(五):曲尽幽微 洞若观火

  在2011年9月发表于《纽约客》的散文《亲爱的生活》(Dear Life)里,艾丽丝•门罗(Alice Munro, 1931- )回忆自己的少年生活:她的家是在小镇郊外道路尽头的,她唯一有交往的女同学是家世不好的,她母亲提到的疯癫的“尼德菲尔德夫人”显然是给她留下童年阴影的,自然,还有她父亲的不成功的养狐农场,她母亲的帕金森症。喜欢把门罗视为“家庭主妇”的读者,自会满意地发现,门罗自小就是“家庭主妇”了,她汲水、叉草、洗洗涮涮、为家人做通心粉和蛋饼。喜欢精神分析的评论者也不会失望,门罗因为“回嘴”而遭到父亲的抽打,她经常想到“逃离”,她在睡前喜欢做做白日梦,每一条都可以用来大加发挥。可是,门罗不愿自己的成长际遇被误读,在《巴黎评论》对她的访谈里,她愤慨地指责某位“草率的批评家”和某位“女性主义作家”,因为他们说她父亲“是个邋遢的养狐狸的农夫”,“不负责任”,映射她家里的贫穷,渲染出一个悲惨的成长背景。不,门罗坚定地说,“我相信我是一个幸运的人”。在散文结尾,门罗以一贯冷静的笔调写到,她既没有参加母亲的临终护理、也没有参加葬礼,因为当时她有两个小孩子,在温哥华无人可以托付;而且,她几乎付不起路费;还有,她的丈夫蔑视一切正统行为。在濒死之际,母亲在夜里逃出医院,在城中游荡,直到有一个陌生人收留了她。门罗说:“如果这是小说,如我所说,它也太‘过’了。但是,这是真的。”

  显而易见,门罗对生活实质的看法大有与众不同之处,对待惨淡的方面和冷漠的方面,她安之若素。她不愿被加以布尔乔亚式的解读,含情脉脉、泪水涟涟、伪善的同情、明确的教谕,这都是门罗避之唯恐不及的东西。只因为,真实远比小说残酷,人性远比虚构复杂。而中产阶级的世界观,成功,美满,功利和梦想,也始终在门罗的视野之外,她笔下的人物遍及从中产阶级到无产阶级、从平常女性到性变态的宽频谱系之中,但是,在精神层面上,他们皆是从日常生活的主流轨道上暂时或永久“逃离”的人物,心怀“秘密”,奋力挣扎,貌似静若止水,实则波澜壮阔。

  自从美国作家辛西娅•奥齐克(Cynthia Ozick)称门罗为“当代契诃夫”,常有人在门罗与契诃夫之间寻找关联。应该说,在环境描写方面、在书写小人物境遇方面,二人的确有类似之处,不过,门罗在精神气质上显然更“冷”,她不抒发同情、不表达感慨、也不站在高处批判环境,她只是站定在生活内部,不高也不低,沉着而勇敢。她的好友、小说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说,“也许,‘解剖’一词能够接近门罗的小说的特质,尽管这个词汇有点冷冰冰的。我们应该怎么看待门罗的作品呢?那些令人着迷的审视、考古般的挖掘、精密而细致的追忆,那些隐藏在人性阴暗处的丑陋,那些隐秘的情欲,对于痛苦的沉溺,以及为生活的多样性和完整性的喜悦,这些元素都混杂在了一起。”——这是知人之语。

  从文学影响上看,门罗特别喜欢美国南方作家群体,但是相比于福克纳,她更喜欢南方作家群里的女作家,比如韦尔蒂(Eudora Welty)、奥康纳(Flannery O’Connor)、波特(Katherine Ann Porter)和麦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她们给了门罗以启示:女作家一样可以描写怪异和边缘。门罗的百多篇短篇小说里,不乏怪人,边缘人更是不胜枚举,正是因此,她亦被贴上“南方哥特”的标签。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称门罗是“短篇小说大师”,窥斑见豹,不妨以门罗的小说《好女人的爱情》(The Love of a Good Woman)来略加分析。这部作品发表于1998年,是同名文集的第一篇,代表着门罗成熟期的风格。这篇小说译成中文有70余页,是中篇的规模,若以时间顺序描述,小说可以概括为这样一个“故事”:高中时代,少女伊内德对同窗鲁佩特•奎因产生情愫。后来鲁佩特娶了贫穷的外乡女,而伊内德成了看护穷人的“圣女”。多年以后,伊内德看护奎因夫人期间,对鲁佩特的情感渐渐不能自已。奎因夫人濒死之前,说出一个惊人的故事:奎因夫人与验光师魏伦斯有染,鲁佩特冲动杀人,夫妻二人伪造现场,奎因夫人是病由心生。奎因夫人死后,伊内德做好了“计划”,希望在有罪的鲁佩特面前继续扮演“圣女”,或者被他杀死,或者陪他自首。但是一念之间,她愿意相信奎因夫人是完全地扯谎,如果这样,她与鲁佩特将有另一种可能性。

  《好女人的爱情》是一部精心结撰之作,门罗的匠心体现在,通过杰出的叙事技巧,使小说跌宕起伏,有悬念、有空白、有不同的阐释、有开放的结尾。全文如四折屏一般,分成相对独立又具有联系的四个部分。从叙述角度说,小说的四个部分皆为第三人称,但在叙述时又相当节制,避免成为全知全能的叙事,且每部分贴近不同的视角。

  引子部分十分简短,交代在小镇瓦利的博物馆里,有一件红色工具箱,它原本属于眼科验光师魏伦斯,不幸的是,魏伦斯在1951年溺水而亡,“佚名捐赠者,或即发现者本人,惠予我馆收藏。”这一部分以“物本主义”为特征,可以视为对“新小说”的遥远呼应。

  第一部分题为《板儿角》,这是当地地名,1951年春天的一个早上,三个孩子在郊外远足时发现了魏伦斯医生的尸体,对于他们而言,这桩事件十分重大。作者详尽描写了郊外的景色、小镇的环境、三个男孩的家境。三个孩子由于各种原因,虽然在镇内漫游了一整天,甚至去魏伦斯先生家查看过,却没有把他们的重大“发现”公布出去,直到晚上,某个孩子向母亲说了此事,于是警察呼啸而至,医生之死得到“合理解释”——下雨涨水,汽车失事,不幸溺亡。而三个孩子从此被冠以绰号“傻棍儿”,因为他们对尸体表现木然,还吃了甘草甜食呢。小说的这一部分跟随三个孩子的视角,在“板儿角”一带游荡,乏善可陈的郊外滩地,平淡无奇的小镇生活,9-12岁男孩的独特心理,有条不紊地一一铺叙,特别是在发现魏伦斯的尸体之后,这种慢悠悠的陈述故意造成一种延宕,有意吊人胃口。从功能上说,第一部分如电影镜头一般扫描了小镇生活的各个侧面,是与魏伦斯之死形成鲜明对照:正是在貌似平静的小镇生活之下,有着另一种险恶。

  第二部分题为《心脏病》,写二十七岁的奎因夫人因罹患肾小球性肾炎,卧病在床,护理她的是“好女人”伊内德。伊内德是奎因先生——鲁佩特的中学同学。当年,遵守父亲的临终嘱托,伊内德未能成为有执照的护士,因为在父亲看来,护士要与异性的裸体打交道,不成体统。伊内德家境殷实,她本可以过上另一种生活,但是她志在行善,成了一名住家护士,“到可怜、贫困的人家里,揽下能把腰都累断的苦活,挣的钱聊胜于无”。伊内德一干十六年,是众人心目中的“圣女”、“一个仁慈的天使”。虽然她也有性欲的困扰,但是她用辛苦的劳作来“悔过”。病重的奎因夫人阴鸷而恶毒,在回光返照中,她告诉伊内德一个秘密:“魏伦斯先生那会儿就在这间屋子里。”这一部分贴近伊内德的视角,在她护理奎因夫人、照料孩子起居的过程中,闪回她的中学时代、她对“圣女”生涯的选择、她十六年来的生活。很巧妙地,在伊内德与鲁佩特姐姐格林夫人的谈话中,交代出奎因夫人的来历——他乡的女仆、可能是孤儿;在伊内德与鲁佩特的谈话中,交代她对他的温情;而在伊内德与奎因夫人的谈话中,交代奎因夫人的怨毒。伊内德的内心独白以半客观半意识流的形式穿插其间,比如特别重要的、她的性梦那一部分。

  第三部分题为《错误》,那一天,鲁佩特撞见魏伦斯在给奎因夫人做检查,“他紧紧攥住她的大腿,她裙子堆到上方,腿裸露着”,鲁佩特激动中打死了魏伦斯,夫妻二人制造了魏伦斯驾车溺水的假象。在家中洗刷血污的过程中,奎因夫人腰痛、恶心,落下今日的病根。魏伦斯的红色工具箱,忘记抛在伪造的现场中了,是奎因夫人把它藏了起来。这一部分堪称全篇最为神奇的部分,它很简短,又十分复杂,贴近的是奎因夫人,充分展示“不可靠的叙述者”给文本留下的多重可能性。比如,奎因夫人与魏伦斯医生的关系到底如何,在前半部分,奎因夫人好似无辜,“其实她从没允许他做什么,但他一有机会总要揩把油。比如给她检查眼睛时抓住她裙子下的大腿,她没办法阻止他,鲁佩特偏偏一声不响溜进来,会错了意。”但是到了后半部分,在奎因夫人发现医生的工具箱还在自己家中忘了处理之际,联想起魏伦斯使用检查仪器的情形,有很意识流的一段:“每次都像是同样的游戏”,魏伦斯借检查眼睛猥亵她,最后“他把她放倒,像一只老公山羊一样撞击她。就在光秃秃的地板上,一下一下撞击她,试图把她碾成碎片。”紧接着是不知发问者是谁的、没头没脑的一句:“这个你会喜欢吗?”简而言之,哪一部分是真相、哪一部分是妄想?还是都是真相、抑或皆为妄想?那就要看读者自己的判断了。

  第四部分题为《谎言》,伊内德听了奎因夫人的坦白后彻夜无眠,第二天她悉心照料奎因夫妇的两个女儿,奎因夫人在下午去世了。葬礼结束之后,伊内德决定实施自己的计划:她邀请鲁佩特去河上划船。在计划中,她将向对方坦白自己不会游泳,然后她会逼问魏伦斯的事情,如果鲁佩特决定杀人灭口,伊内德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如果鲁佩特认罪并同意自首,伊内德愿意陪伴始终。可是,在二人即将出门之际,伊内德意识到,奎因夫人也可能是在扯谎,垂死之人的无稽之谈。而不追究这件事的话,伊内德不是没有和鲁佩特共同生活的可能性。最后,两人走到河岸边,鲁佩特去找船桨,伊内德周遭万籁俱静。这一部分回到伊内德的视角,在知道了奎因夫人的“秘密”后,她连着四个晚上严重失眠,出于“好女人”的牺牲精神或曰心理习惯,她体贴地为鲁佩特设计了两种方案,因为“你不可能扛着这样一个负担苟活于世。你的生命将令你无法忍受。”计划启动后,在奎因夫人住过的病室内,伊内德幡然醒悟。小说的结尾戛然而止,同样十分耐人寻味,伊内德与鲁佩特是否有结果,读者无从知道。

  门罗的作品虽然是从日常生活层面切入,却往往并不平淡。以《好女人的爱情》而言,“发现”和“突转”这构成戏剧化冲突的两大元素,在小说里贯穿始终。对于魏伦斯医生尸体的“发现”、伊内德对于奎因夫妇关系的“发现”、对于魏伦斯死亡之谜的“发现”,抽丝剥茧,层层进展。最关键的“发现”是在临近小说结尾时,伊内德突然“发现”奎因夫人有可能说谎,从而放弃自己的“计划”,实现情节的“突转”。而敏锐的读者当能“发现”,伊内德的最后这个“发现”有可能是自欺,是她本人长期抑制的对鲁佩特的爱情,终于冲决了“好女人”的正义堤防。回过来判断,奎因夫人与魏伦斯在地板上通奸那有声有色的一段,有可能不是奎因夫人的自我交代,有可能是长期性压抑的伊内德的添油加醋。如果回到小说开头博物馆中陈列的魏伦斯医生的工具箱,读者将“发现”,谁是那个“佚名捐赠者、或即发现者本人”,还真是一个悬念。

  《好女人的爱情》所塑造的伊内德形象,十分立体而复杂。她相貌出众,情绪饱满,衣着得体,家境富裕,父亲是个保险和房地产代理商。从中学时代开始,她一直是备受推崇的活动组织者,不乏男朋友,却没有男朋友,“这似乎本非她所愿,不过她并不在意,因为她的勃勃野心是“做好人,做好事”,所以“未必要走循规蹈矩的传统妻子的道路。”伊内德二十岁那年,即将完成护士培训,但是她的病危的父亲要求她发誓不当注册护士,伊内德做了保证,心理动机很微妙:“对垂死之人做保证,这种自我否定,这种完全的牺牲。越荒谬就越吸引人。”与此类似,她后来之所以去当住家护士,因为这是她的生活目标,越艰难则对她越有吸引力。在发现奎因夫妇犯罪的秘密后,她构思了种种“献身的画面”。然而,这种正义的激情突然消退,一瞬间,“好女人”恍然大悟一种新的生活的可能性,她因宽慰而抽泣,心上人的体味,“她喜欢”。所以,这是一个圣女向爱情投降的故事,其心理的曲折幽微处,难以言传。

  门罗自己在罗伦多郊外的约克大学教授过“创造性写作”,她说她憎恨这份工作,尽管自己根本就没钱,还是毅然辞了。她很幽默地讲到,有一个女学生,拿了一篇非常好的作品来,询问如何才能进入她教的班级。而她回答,不要,不要靠近我的班,只需把你的作品带给我看就好。的确,写作是很难传授的,写这种高难心理故事的技巧,则更难传授。门罗的功力在此,门罗的特色也在此。

  《好女人的爱情》读后感(六):随信寄上爱意

  一直以来读书都比较快,快就带来一个后果,就是不够细,但是门罗书里那种细腻,非得认真仔细才不至于遗漏,稍一分神,那些隐秘的小细节,字里行间的小情绪就悄悄溜走,徒留你自己对着那些文字发呆。

  读了前两篇,才开始跟上门罗的节奏,无需去想什么,无需去考虑合不合理,只需要跟着她的文字,冷眼旁观,哪怕文章结束,书里的人物依然在继续他们的生活,就像生活的真相,我们无从知晓,和挖坑不填那种心痒痒的感觉不一样,这种无从知晓让人有些许的怅然,然后继续过明天的日子。

  八篇,最喜欢《变化之前》和《孩子们留下》。

  《变化之前》,这种不知道你在何方,但我无论在何方都会想念你,都想把我的生活告诉你的心情,实在是甜蜜又心酸。但是所有的爱和想念,都化为了我的碎碎念,没有眼泪,没有痛苦,哪怕父亲死了,也就那么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可是,情绪,就在这种絮絮叨叨之下激流暗涌。最后,爱或者勒索,其实已经不重要,就像我爱你,跟你已经没有关系了一样,我能做的,只是随信寄上爱意,至于你能不能收到,又有什么关系呢,毕竟,我根本不知道你的地址。

  《孩子们留下》,最打动我的,是女主在旅馆中意识到所有从前的一切跟自己再也没有关系,丈夫度假的小木屋、他们买的房子、曾经购置地又大又结实的物品(洗衣机,烘干机,橡木桌子,衣柜)、收集的玻璃杯、美丽的祈祷毯甚至她的衣服、她的书,都将被她抛下时那种义无反顾。

  《好女人的爱情》是第一篇,在细微、隐秘中结束,猝不及防。然后重新读了一遍,书里的情绪才慢慢地在心底升起。她自己已然意识到,那自我奉献的感情是超越爱情的,像一个天使,一个圣女,夹杂着拯救和补偿。

  《雅加达》,对卡特来讲,结婚出嫁就像考试,到时间没有交卷就属于惨败,所以她会对劳伦斯的故事那么抵触,因为她从中窥见了自己的贫瘠,所以她“无法宣称自己悲痛万分地爱着肯特”。有些我们自以为是爱的东西,也许只是习惯,也许只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爱。索尼耶却明确的说,自己的幸福要靠科塔尔,哪怕在他死后,也一样悲痛万分地爱着。

  《库特斯岛》中,印象最深的是女主说丈夫不介意她的照顾方式,但当时没有意识到这个答案在未来几年会变得越来越不正确。所以婚姻中的女人会越来越失去任性的资格,即使可以凭借爱来任性,也会在生活面前学会适可而止。

  《唯余收割者》一开始以为是写两个闺蜜,后来发现是母女,妈妈拼命想留住的感觉,妈妈以为的开心快乐,其实女儿只觉得厌烦,可能是在那个让他感激命运的丈夫面前会觉得羞愧,一如妈妈小时候对自己的妈妈感觉,只有老了才能明白那种心情。

  《富得流油》奇葩的四角关系了吧,感觉小女孩好像也爱上了那个男的,但还是用自己的努力让大人各就其位,有时候孩子比我们看的清楚。

  《我母亲的梦》一个让人觉得古怪的母亲,一个让人觉得不称职的母亲,在和婴儿的斗争中终于学会了爱,否则就是灭顶之灾。照顾孩子的那一天写的真好呀。

  《好女人的爱情》读后感(七):《好女人的爱情》读后感

  这是我读爱丽丝·门罗的第一本书,在读它之前,我在想爱丽丝·门罗的作品是怎样的风格以及在她眼中好女人们的爱情是什么样的。看完整本书,给人最大的感受是门罗对各种各样女人们的生活状态的描写非常细腻独到以及这些女人对爱情、婚姻、性欲的态度。本书是由八篇短篇小说组成,每篇小说里都有形形色色的人物以及这些人物间有关于情感的故事,在此作以下总结: 《好女人的爱情》讲述了护士伊内德在高中同学鲁佩特的家里照顾他妻子奎因夫人的故事,其中发生的种种护理琐事影响着伊内德的内心世界,尤其是是否让鲁佩特坦白他与妻子间的秘密使伊内德内心纠结与恐惧,她的小小的正义与坚持不懈的耐心护理让我印象深刻。 《雅加达》以卡斯和松加两个好朋友的交往为主线,展现了各自对于情感的态度,卡斯为拥有丈夫肯特而庆幸,而松加虽没有结婚,却说“我的幸福来自科达尔”。

  《库特斯岛》讲述了小新娘我新婚后与固执房东太太之间的故事。

  《唯余收割者》主要讲了未婚生女的女人伊芙开车带着外甥和外甥女度假,以及她和女儿女婿们谨小慎微相处的故事

  《富得流油》讲述了卡琳与母亲罗斯玛丽、母亲情人德里克、德里克的妻子安的故事

  《变化之前》讲述了我为男友讲述了我与医生爸爸、爸爸的助手B夫人,在诊所帮助未婚少女打胎的故事

  《我妈的梦》讲述了主人公“我”的妈妈吉尔以及“我”的略有精神病的姑姑艾尔娜争夺喂养还是婴儿的“我”的故事,其中艾尔娜把吃了安眠药的我误认为死了把我藏在沙发底下,还歇斯底里地谩骂吉尔,让人啼笑皆非。

  本书描写了一些女人在婚姻之外还与其他人保持暧昧关系,并且让人觉得这似乎是很正常不过的事情,但作为读者的我却不太理解这种看似正常的暧昧关系,请问这是文化差异吗?如何理解这种行为?欢迎各位读者解答。

  《好女人的爱情》读后感(八):好女人的爱情 标记

  看了几本门罗的短片小说集,每篇都很独特。由于小故事太多总是弄混或找不到出处。因此真的需要标记备忘。

  《好女人的爱情》 家庭护士与老同学迟来的爱 ,绝症女人讲述丈夫牵扯凶杀案,亦真亦幻是真实还是出于女人的妒忌。结尾是明朗的。

  《雅加达》 忠贞的女人和内心狂野的女人,束缚与逃离。生活陷入僵局,一切按部就班,这一段感情只是上一段的重复,激情燃尽又重燃。直到老年荷尔蒙消耗,青春不再。回首往事苍凉释然。

  《库特斯岛》 一个新妇的成长,懵懂新婚夫妇的家庭简史,内心的幻想与现实的琐碎真实平凡的幸福,小性感。

  《唯余收割者》老年单身母亲的生活,回忆与现实两代人的变迁,中间偶遇不良少女搭顺风车。

  《孩子们留下》 有幼子的少妇的出轨、私奔,抛夫弃子。

  《富得流油》 女孩眼中***奇葩三角关系,中年危机。女孩恶作剧披婚纱而烧伤。

  《变化之前》 以女人给前男友去信的口吻,讲述以及一些旧时代很敏感的内容,如宗教、未婚先孕,堕胎等。

  《我妈的梦》 以一个遗腹子(婴儿)的视角讲述了母亲和她关系转折的重要节点。新手母亲的成长,孩子与事业的矛盾与和解。

  《好女人的爱情》读后感(九):误入藕花深处

  这本小说集继续保持了门罗一贯的水准和风格(似乎也可理解为同一水平上的重复),探讨了女性在人生中面临的突然变故和背后的玄机。

  作为扛旗之作的《好女人的爱情》在集中水准明显高出一筹。嫉妒的病妻临死前的惊天揭密,是企图以谎言扼杀丈夫与女护工之间重生的情素,还是挽救痴情圣女的高尚救赎?《雅加达》中,两对夫妻在40年后凄凉相见,女人沉浸在想像遭遇意外去世的丈夫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男人则在婚姻数度变迁中享受嫩草的滋味,物是人非的背后,未必是爱情品行上的高下立判。《库特斯岛》似乎重复了《办公室》的故事,不过那个喜爱骚扰他人的讨厌角色换成了一位不得不在家照顾瘫痪丈夫的老妇人。《唯余收割者》有些令人费解,一位母亲无意中闯入一间诡异的房子并遭遇古怪人物,对母女关系的重大影响似乎没有因果联系啊!《孩子们留下》却显得浅显许多,只是一个女人出轨后突然一阵冲动抛夫弃子的故事,似乎应该放到小说集《逃离》中去。《富得流油》里的小姑娘在发觉自己那个魅力四射的母亲不可依靠的时候做出的惊人举动,与其说重新赢得母亲,不如说放弃长大。《变化之前》通过与不敢承担责任的男友的书信,讲述了父亲与女管家的隐晦而冷酷秘辛。《我妈的梦》文学技巧有些拙劣,一个失去丈夫的母亲与偏执狂小姑子的婴儿争夺战背后,给人回味不足。

  女人的写作虽然隐晦,但细析之下脉络可见,阅读有时也有一种惊喜在里面,正所谓“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好女人的爱情》读后感(十):感受门罗的魅力

  “一切都来得急匆匆的。要不然就是慢吞吞得让人绝望。驱车赶路时,他(指书中人物肯特)总是熬啊熬的,就盼着德波拉能赶紧开到下一个镇子。然后又如何呢?什么也不会发生。不过,每过一阵,会有那么一瞬间,所有事物似乎都显得意味深长。撼动的灌木,刺眼的阳光。一切都在电光火石之间涌现,偏偏让你无暇凝神细想。你正打算寻思出个结论,突然就一片眼花缭乱,好像在坐过山车一样。”

  梁文道在《开卷八分钟》中,聊到门罗时曾提过,门罗的魅力在于她的描写常常触及的是人的复杂情感。以上面这段文字为例,肯特在年暮之时,在年轻妻子的陪伴下拜访老友,他因自己生活的顺畅一度忘却岁月的流逝,而这次拜访却让他猛然意识到时间的痕迹。他在路途上的情绪便是如此,既有对旧友相遇的期待,又有因岁月侵蚀旧友,使他与过去的纽带被剪断——他仍活在过去,而眼前人却早已弃他而去。

  肯特的复杂情绪本身就是一种矛盾,但门罗又多加了一笔:每过一阵,会有那么一瞬间,所有事物似乎都显得意味深长。这是对意识流动的展现,回归到生活之中,坐车经过车外的景物,意识总不由跟着它们逝去,内心却试图将生活中的幸与不幸与这种流逝结合。无法阐述这种意识流动带有的目的性,或者其产生的源头,只能说是努力给生活的各种事件联系一点意义,哪怕只是路边的一点小东西,也似乎在冥冥之中牵动了万物的变迁。

  在这段文字来源的短篇《雅加达》的最后,门罗写到:

  “因为药丸的缘故,他的思绪变得绵长而轻盈,像水汽一样蒸腾飘忽。他茫茫然思忖着一个念头:就待在这里,听松加讲述雅加达的事,任大风掀起沙丘上的沙子吧。

  不必上路,不必回家。”

  故事的最后肯特选择的是停留,无论是追求未来,还是回顾过去,其实两者都并没那么有趣。现在的人怀着过去走向未来,似乎在重复的只是将未来打造成过去。肯特觉得追求未来、过去都没那么重要了,不如安于现在,说到底此刻既是未来,也是过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