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美国和中国最初的相遇》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美国和中国最初的相遇》读后感10篇

2022-05-29 02:05: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美国和中国最初的相遇》读后感10篇

  《美国和中国最初的相遇》是一本由(美)埃里克·多林( Eric Jay Dolin)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5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和中国最初的相遇》读后感(一):美国人的“中国梦”

  正如本书标题一样,作者写的美国与中国最初的相遇,视角是美国,而作者也希望有人能写一本中国与美国的最初相遇。

  这本书很容易读,两天就读完了。深刻性谈不上,但是行云流水读一遍,涨涨姿势还是可以的。现在回忆起来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部分:

  1.美国人在刚建国后不久,就开始了对遥远的中国贸易,从最初海豹皮、海獭皮、檀香木,到后面的鸦片。美国人一直希望可以扭转对中国的贸易赤字,但是一直到现在依然未变,姑且不论赤字背后的利弊。看到那些出口的商品因为利益的驱使而逐渐稀少甚至消失令我汗颜,当然当时的人类也还不懂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

  2.尽管19世纪早期,满清王朝已显示出严重的衰頹之势,但中国仍然是富于创新的辉煌文明。改变的其实是西方的地位和视角。在我们衡量人类进步的诸多方面,西方都迎来了飞速发展,使之最终接近并在许多方面超越了中国,科学和技术领域尤其如此。因此在许多西方人看来,中国就是一个发展停顿的例子。

  对以上这段话,从辩证法来看,我并不完全赞同,西方确实在飞速发展甚至超过中国,但是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发展的速度太慢了。

  3.一个小细节:南京条约后,美国人和中国签订望厦条约,美国人说对贩卖鸦片不予以保护。看到书中这部分时,略有愉快。

  《美国和中国最初的相遇》读后感(二):ioracode上线,请订阅关注!

  甲骨文工作室微信公众号ioracode(oracode为甲骨文品牌英文名称)现已上线!甲骨文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一个关于书、关于文化的传播、交流平台。欢迎各位书友订阅关注! ID ioracode

  Ioracode招募公告

  ioracode 是甲骨文即将推出的甲骨文微信公众号。甲骨文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一个关于书、关于文化的传播、交流平台。ioracode正在寻找志同道合者,诚邀加盟。

  成为ioracode 书评家

  ioracode是一个以书为媒的平台,我们希望在这一平台上刊登各种“好书”的书评(不局限于甲骨文的图书),如果你自信自己可以写出关于好书的好书评,我们邀请你成为“ioracode 书评家”。

  成为ioracode 观察家

  甲骨文所出图书以翻译类图书为主,我们尤为关注国外思想文化界的动态。如果你和我们一样关注此类动态,有阅读和翻译外文的能力,能够给读者提供新鲜、有料的信息。我们邀请你成为“ioracode 观察家”。

  成为ioracode 翻译家

  一个时常困扰甲骨文君的问题是,一部好的翻译作品出版后,往往难以约到与书匹配的书评。而这些作品在原出版地往往有不止一个“大家”写书评评价。如果你有阅读《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经济学人》《金融时报》等国外媒体书评版的习惯,并且有能力翻译这些书评,我们邀请你成为“ioracode 翻译家”。

  成为ioracode 鉴赏家

  好书值得看,但时时刻刻都思考这些博大精深的内容是不是太枯燥,太乏味?而且,生活中还有很多好玩的事情。如果你经常关注国内外那些好玩、有品的信息(比如设计、电影、戏剧、绘画、游戏……)并能对其加以评点,我们邀请你成为“ioracode 鉴赏家”。

  关于报酬

  作品一经在ioracode平台上发表,高大上的甲骨文新书送你,如果是有限量版的,非限量版不送。

  志同道合的你,准备好了吗?如有意,请将个人简历及相关作品(作品要与应聘职位相关,且保证原创)发送至oracode@163.com 。

  《美国和中国最初的相遇》读后感(三):“茶叶战争”与美国人的“中国梦”

  王绍贝 媒体人,深圳

  1840年中英战争是鸦片贸易引发的战争,所以被我们称为“鸦片战争”,而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则是“波士顿倾茶事件”,起因正是由于英国人征收茶叶税,而东印度公司则通过政府背景垄断了美国茶叶贸易,以很低的价格对美国市场进行倾销。所以,从这个角度说,美国独立战争按照我们的习惯,可以称之为“茶叶战争”。从《美国和中国最初的相遇》一书中,我们可以惊奇地发现,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间接原因居然是中国和中国的茶叶。

  美国人喝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中叶,当时纽约还是荷兰的殖民地“新尼德兰”,荷兰殖民者在美国最先开始饮茶。“由于他们喝的中国茶叶由荷兰供应,这片荷兰殖民地也就成为美国追慕中国风的发源地。”1644年,英国占领新尼德兰并改名纽约之后,也顺带继承了一大批饮茶者。从那时候开始,喝茶的风尚传遍整个北美殖民地。当时美国人对茶叶的沉迷程度甚至让外人感到惊奇,到访波士顿的英国人班尼特观察到,“女士们热衷喝茶,沉迷于个中雅趣,仿效伦敦淑女的优雅,家务置之不理。”某些饮茶达人甚至学会讲究喝茶的用水、器具,设计了特制的“茶水泵”,从地下汲取甘甜的泉水,茶壶也以中国陶瓷为风尚。这段时间美国殖民地年茶叶消耗量高达570万-650万磅,相当于每人每天饮用1.4-1.6杯茶。美国人对中国货的喜爱从茶叶开始,扩展到丝绸、陶瓷、漆器、茶几等,有些人为了追这股“中国风”,“经常当掉戒指和餐具,以满足这昂贵的嗜好”。当时的美国还是英国的殖民地,许多殖民地富人常常在内心觉得自己在文化上低人一等,所以仿效宗主国上流社会的精致生活也是追求“中国风”的一个原因。当时英国航海条例规定,北美殖民地只能跟英国展开贸易,所有进入殖民地的中国货物都必须经手英国,更准确地说,是要通过独揽英帝国远东贸易的英属东印度公司,这也间接导致了中国货的昂贵。

  北美殖民地的茶叶需求如此巨大,而有国家背景的垄断企业东印度公司的茶叶价格又偏高,于是走私茶叶行为泛滥。英国当时开始走向全球称霸,需要庞大的行政经费和军费,使他们不得不考虑增加北美殖民地的税收。1767年,英国通过了《唐申德法案》,该法案规定对进口到北美殖民地的茶叶、玻璃、纸张、铅、涂料课税。1773年5月英国又通过了《茶叶法案》,允许东印度公司将滞存仓库的2000万磅茶叶以极低的价格在北美殖民地倾销,从而挽救濒于破产的公司财务,这一行为严重触犯了长期从事这项业务的美国商人利益。

  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正是茶叶。1773年12月16日晚上,殖民地人伪装成印第安人登上东印度公司的船只,将342箱约9万磅的茶叶捣毁并倒入波士顿港。在美国人看来,茶叶税的存在,只是英国长期策略的序曲,东印度公司要垄断的不只是茶叶贸易,还将扩大到其他外国货物。美国人于是掀起了一场抵制英国茶叶的运动。尽管如此,在美国独立后还是有不少喜欢喝茶的人,所以就有了美国独立后“中国皇后”号对华贸易的历史性首航。

  美国与中国最初的相遇是在打赢了独立战争,摆脱了英国人的贸易垄断之后实现的,中美关系史真可以说充满了重重磨难。1783年9月,《巴黎条约》的签订正式结束了美国独立战争,就在第二年,“中国皇后”号扬帆出海首航,拉开了中美航海时代的贸易序幕,同时美国也成为英国海外贸易的竞争对手。美国人怀揣着打开中国广阔市场的“中国梦”,满载西洋参、毛皮、海参等货品出海远洋,他们一直梦想着有一天数亿中国人释放出消费主义的浪潮,好赚个盆满钵满。然而,这一梦想并未成真。那时的中国是个号称自给自足的“天朝”,对美国商品实在了无兴趣,尽管美国人带来的西洋参、海豹皮、海獭皮和檀香深受中国人喜爱,但这些商品的贸易也远远抵不上支付茶叶、丝绸等商品之费,不足的部分要用“西班牙银元”支付,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在近三个世纪里,中国就是欧洲白银的坟墓,所有的白银有去无回。”严格上说,不是欧洲的白银,而是欧洲殖民者通过掠夺、开采美洲殖民地的白银,这些带着殖民地土著鲜血的白银大量流入了中国。

  英国为了解决对中国贸易的“入超”问题,选择了通过鸦片贸易来解决。正如马士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这部巨著中所分析的,鸦片战争不是简单的鸦片贸易问题,背后还有中英外交关系不平等、广州一口通商、“十三行”官商政府垄断对外贸易等问题,但是英国政府罔顾中国禁令,为了庇护英国商人而挑起战争,毕竟是违反道义的行为,当林则徐发布鸦片禁令时,美国政府和美国商人均立即表示支持。1839年穿鼻之战后几周,林则徐“永久”禁止英国人参与广州贸易,英国商人的商品全部滞销,这时候美国人乘虚而入,具结承诺不带入鸦片后,美国人获得了继续交易的权利,因此有条件成为英国人的中间商,然而这种无本买卖好景不长。《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获得了更多有利的贸易条件,还占领了香港岛,美国人也复制了相关条款,与中国签订了《望厦条约》,在英国人保持缄默的鸦片问题上,中美条约规定,贩卖鸦片的美国人将按中国法律判处,美国政府不予保护。当时美国总统认为《望厦条约》是“公平,对任何一方都没有偏颇的优势”的条约,旨在促进中美贸易健康发展,然而封闭了数百年的天朝上国,肯定是不能理解的,也不能领这个情,到今天依旧把它视为一个不平等条约。

  美国人的中国淘金梦破灭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并不像美国商人想象的那样富有。晚清的中国财富两极分化极为严重,除了少数富人,绝大多数中国人极为贫困,贫富悬殊导致内需不足。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也经历了一场破灭。历史学家陈国伟指出:“美国人越了解真实的中国人,就越会打消他们想象的东方情调,对中国文明的尊慕和效仿也就逐渐消解。”一个旅居广州的费城人说中国人“与欧洲人相比,就是一群绵羊,他们的百万军队可以被轻松消灭”。中国梦破灭之后取而代之的是帝国主义,在鸦片战争后,美国彻底失去了对华贸易的优势,但他们找到了另一项生意,那就是运输中国“苦力”到美洲殖民地种植园,这项生意的血泪、苦痛并不比鸦片贸易给中国人带来的少。在19世纪中叶美国淘金热后期,华工遭受了各种虐待,其中很多还是中国商人施加的,随着《排华法案》的颁布,对华人的种族主义歧视和虐待也达到了高峰。总而言之,用作者的话说:“在美中贸易的早期,市场力量推动了自然资源和人力的开发利用,文化上充斥着无知和傲慢,这些问题到今天仍在以不同的形式影响着我们的关系。”

  《美国和中国最初的相遇》读后感(四):【刘仲敬】陈查理的历史珍玩馆

  趣闻轶事一向是历史的主要功能,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历史女神名列九缪斯,历史从来都是文学的分支。历史社会学家很想挤进自然科学的行列,但他们从来没有一点成功希望。所以,让我们放下“深刻意义”和“伟大体系”的自我膨胀吧。多林的著作就是一部《海客谈瀛录》,放在《傅满洲阴谋》和《陈查理探案》之间非常合适。与其内容相比,《美国和中国最初的相遇》显得过于正经。读者很可能以为,此书大概是《美国在中国的十字军》姊妹篇。其实,作者只想讲一个好故事。

  “中国皇后”号本身就是一个童话性的主题。这艘貌不惊人的帆船犹如《绿野仙踪》的主角桃乐丝,天真纯朴而又充满幻想,正是土鳖扬基清教徒的写照。她穿上银鞋,来到神秘的东方。出发的日期就颇有寓意:1784年2月22日。这一天是乔治•华盛顿总统阁下的生日,这一年是独立战争结束的第二年。战争起于东印度公司的茶叶垄断。美国人一旦获得自由,当然要立刻赶往茶叶的原产地。纽约商人为这次远航筹集了启动资金,幕后策划人是独立政治的要角、汉米尔顿的盟友莫里斯。他希望:通过出奇制胜的手段,打破英国的贸易垄断,为嗷嗷待哺的新国家开辟财源。

  以当时标准看,“中国皇后”号载运的货物都是奢侈品:皮毛、西洋参、胡椒和烈酒。价值十二万美元,这在当时也是天文数字。我们不要忘记:1960年以前,绝大多数美国人毕生没有见过一百美元以上的钞票。在当时的弗吉尼亚,价值十万美元以上的庄园非常罕见。年仅二十八岁的萧卫大班和四十三名水手从纽约出发,经大西洋、好望角、印度洋,驶入南中国海。这次壮举对襁褓中的合众国,无异于阿姆斯特朗登月。殖民时期,大英帝国将远洋贸易视为禁脔。美国水手开辟新航路,所冒的风险不小。他们以前从来没有走过这条路线,手头只有本国国会颁发的特许状。海上霸主是否承认他们有权染指中国贸易,犹在未定之中。即使列强承认,欧洲和穆斯林海盗也不会买账。基德船长横行七海的时代并不遥远,阿尔及尔摄政国扣押美国水手勒索赎金的日子马上就要到来。这时的远洋航行和探险没有什么区别。

  1784年8月28日,“中国皇后”号驶入黄埔港。航程一万一千海里,历时一百八十八天。星条旗第一次在中国升起,可惜东道主完全没有理解其中的涵义。不过,他们知道货物的价值。在十三行看来,西洋参仅次于贵比黄金的吉林老山参。恰克图运来的俄罗斯皮毛是北京达官贵人相互炫耀的珍宝,质量还不如美国人带来的印第安皮毛和海濑皮。萧卫大班在他的航海日志中写道:“虽然这是第一艘到中国的美国船,但中国人对我们却非常的宽厚。最初,他们并不能分清我们和英国人的区别,把我们称为新公民,但我们拿美国地图向他们展示时,在说明我们的人口增长和疆域扩张的情况时,商人们对于我们拥有如此之大可供中华帝国商品销售的市场,而感到十分的高兴。”不过,这种优惠待遇并不是免费的。大清帝国尚在盛世,绝不肯为迁就蛮夷而歪曲她自古以来的神圣法律:雁过拔毛。他们摆好架子,索取天价规费。萧卫接受中国商人潘振承的忠告,给海关办事人员送了“赏钱”。粤海关很快(半个时辰)就投桃报李,给船员送来了两头牛、八袋面粉、七坛酒,毫不留难地准许他们开舱卖货。由此可见:只要祖国足够强大,洋人也并不是不懂得尊重东方文化。

  美国人这次出海始终心怀鬼胎。他们料想英国人出于嫉妒,肯定会从中作梗。然而若有神助,广州的英国人居然大表同情。英国人邀请萧卫赴宴,大谈英美合作,共同维护七海和平。“中国皇后”号受宠若惊,鸣炮致敬。黄埔港内的大批英国船只纷纷回礼,场面蔚为壮观。英国人的友好态度很可能跟清政府的歧视和限制有关。当时,威斯敏斯特严令远东的英国人不得反对清政府。他们有怨无处诉,自然倾向于将新来美国人视为潜在的同盟。如果地点改在西印度群岛,萧卫大班预料的猜忌和竞争自然无可避免。

  仅仅四个月时间,十三行就把货物全部包下来。美国人曾经为自由贸易向英国东印度公司开战,却对东方帝国更加彻底的垄断一言不发。他们是实业家,不是理想主义者。如果垄断贸易体制能够保障经办人的利润,他们就没有反对的动机。行商是讲信用的,不会让供货人吃亏。十三行肯定会抬高奢侈品在内地的价格,然而这样正好可以消费清朝达官贵人的灰色收入、实现东方帝国式的财政循环。

  莫里斯声名大噪。这次成功奠定了他出任美国联邦政府第一任财政部长的政治资本。萧卫大班及其同伴很快就准备再次出海。临行前,华盛顿将军送来一份订单,要求“中国皇后”号为华盛顿夫人购买“白色大瓷盘、白色小瓷碗和好看的薄棉布”。将军还以国会的名义,任命船长兼任美国驻广州第一任领事,保护美国在华的侨民和利益。一时间,“中国热”席卷全美。1789年,马萨诸塞州诺福克郡甚至用“广州”为自己的市镇命名。1790年,经营对华贸易的商船已经增加了十四艘。贸易总额超过三百万美元,中美贸易额仅次于英美贸易额。1793年,萧卫大班第三次赴华,不幸在归途中病逝,享年三十六岁。他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部传奇小说,适合詹姆斯•米切纳的大笔。早在独立战争期间,他就在炮兵团赢得盛誉。在广州领事任内,他在英国人与中国人之间表现出意想不到的坚韧。清政府不承认“领事”的官衔和权力,坚持给予“夷目”的待遇,以中国式连坐法要求他。这种尴尬的处境必定会导致越来越多的纠纷。萧卫幸而早死,保住了“中美友好通商使者”的童话式美名。他的继任者一再无可奈何地将合众国公民交给清朝衙门的野蛮审讯,渐渐倾向于联合英国人,给残暴而傲慢的半开化人一点教训。尽管他们刚到广州时,还有联合中国平衡英国霸权的想法。

  英国人有一种对付清朝的秘密武器,就是臭名昭著的鸦片走私。英国对清朝开战时,美国人顾盛仍然试图维护他们的原则:“在广州的美国人,已经证明了对于中华帝国法律和公共权力的尊重,和英国人粗暴、不驯形成鲜明对比……上帝不会容忍我试想与英国政府合作,支持贪婪和暴力……”五年后,同一位顾盛代表美国跟清政府签订了《望厦条约》。条约第三十三条规定:“美国公民凡试图在没有开放对外贸易的中国港口进行暗中交易,或者进行鸦片及其他违禁品交易的,将由中国政府处置,不受美国政府的任何支持或者保护;美国政府将采取措施防止其国旗被其他国家人等滥用作为违反帝国法律的掩护。” 问题在于:印度鸦片远比海濑皮毛来源稳定、产量丰富,适合大宗贸易的需要。清教徒的良心没有坚持多久,就跟“腐败的旧世界”同流合污了。在此之前,他们为搜集中国市场喜欢的皮毛,一直跑到南极。广州市场的海濑皮一度高达一万八千张,不到十年就无以为继了。他们砍光了夏威夷、汤加和斐济的檀香木,换取中国的茶叶。到1820年,“檀香山”夏威夷已经没有檀香木可砍。显然,从“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看,只有鸦片才是茶叶的匹敌。贸易决定的,政治无力修改。大多数美国商人和他们的官方相反,暗中窃喜英国的胜利。无论如何解释,五口通商都是自由贸易的重大胜利。有利于自由贸易的,一般就会有利于美国。

  这个题材原本非常适合论证国际体系的演变,但作者完全没有这样的意识。他只关心有趣的故事,当然还有异国的风情和有趣人物。他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了解不深,描绘的人物总有“蝴蝶夫人”和“神探陈查理”的味道。许多西方人如果没有参照路易十四的框架,就无法解释乾隆皇帝;不借助清教徒禁酒运动的思维,就不能理解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多林就属于这种人,但他的故事却变得更好玩了。他描写美国方面的人物明显可信得多,却没有那么有趣。《陈查理探案》和《傅满洲阴谋》肯定比《柏驾传》、《莫里斯传》更好看。鉴于本书的优点主要在文学方面、而非历史方面,读者最好尽量放松、安享海客谈瀛的乐趣。

  《美国和中国最初的相遇》读后感(五):很会提炼重点的封面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为全书提分不少。五爪金龙和上下两条海水纹,都像是直接从清朝皇帝的龙袍上剪下来的。和醒目的书名放在一起,一眼就知道书里讲的是清朝时期的中美关系史。80后的高中历史教材把世界史和中国近代史分开来讲,让很多人无法很好地把这个时期的中国和世界联系起来思考,这本书应该能给他们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世界。

  英文原版书名when America first met china与中文翻译同样给人不知所云的感觉,但副书名an exotic history of tea,druges,and money in the age of sail就相当明确地表达了全书内容,单一个exotic就让人浮想联篇。然而,对中文书来说,副书名向来是不被读者注意的,因此甲骨文用了“航海时代奇异的中美关系史”这种更加云里雾里的副书名,我一点都不奇怪。清帝龙袍上的两个元素+主书名,已经把书的内容概括完全,谁还需要副书名呢。

  这确实是我见过的,利用封面元素表达全书内容的一个不错的例子。多说一句,美编和责编应该也常看清宫戏吧,不然怎么能把元素提炼得这么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