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医疗凶猛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医疗凶猛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7-29 04:4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医疗凶猛经典读后感10篇

  《医疗凶猛》是一本由(美国)罗兹玛丽·吉布森 / (美国)J.P. 辛格著作,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7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医疗凶猛》读后感(一):医疗事故---猛于虎

  医疗事故其实就像一层窗户纸,不说破不点破,但人人心里有杆秤。

  从拿到书的那刻起,心情也跟着沉重起来,老公还跟我开玩笑的说:“看完书你会不会留下后遗症,对医院恐惧感吧。”说起对医院的恐惧感,还真是有很多切身体会,从家人朋友再到自己经历过一些小事,当时不觉得是事故,现在回头想想未必吧。

  说件比较近的事吧,是去年婆婆阑尾炎做手术时候,因为是急诊进去的,没办法选择医生和主刀大夫,当时家人都想这么小的手术,有点外科经验的大夫都可以操作,基于婆婆是剖腹产生的老公,从基本常识来说最好选择开刀手术而不是微创打孔,但是当时的值班大夫就一心要做打孔(事后了解到,该值班大夫做打孔很自信,开刀不在行。)手术是半夜也不好求人,只好给之前认识的大夫打电话咨询该怎么手术,在家人的坚持下,才进行传统的开刀手术,原本以为这么小的手术一周左右就可以出院了,没想到这一住就是一个月,大家想想这么简单的手术居然在医院住了一个月,很好奇为什么是吧,我来讲讲就会觉得一点不奇怪了,婆婆动完手术前三天输液消炎是从早8点到晚8点,几乎是12小时不中断,就这样如此的猛药下去,发烧依然没有缓解,没办法婆婆又一次进行二次手术,才发现原来第一次手术没有做干净,还有残留导致炎症一直没有消,我们是万幸的也是不幸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婆婆同屋有一个阿姨因为做胆切除的微创打孔手术,居然肠子被穿漏了,吃什么导管就往外留什么,从一个130斤的人瘦到只有80几斤,看起来真可怜啊,所以说幸的是,家人认识院里领导给了我们积极解决态度方案,而最终结果圆满,不幸的是这么小的手术居然都会发生意外。

  记得书里有一段写道:“所有的好医生都明白患者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如一些最优秀的医生所认为的那样,他们不是最好的倾听者。在治疗中经历过医疗事故的人们,通过倾听他们的感受,医生才能渴望学习改进,甚至改变内心想法。”现在医疗机构随处可见,医疗纠纷也是时时发生,现在因为医疗事故造成的患者死亡也不是什么新鲜事,那么医疗事故赔偿又是怎么履行的呢?患者又该如何维权呢?这都是值得整个社会乃至全人类共同关注话题

  医院并不是最安全地方,医生与刽子手一线之隔。 读完这本书,我对作者很敬佩,让我们了解到美国这个充满人权国家存在如此严重的医疗事故,常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呢,任谁也避免不了跟医院跟大夫打交道,真心呼吁全社会让我们共同关注医疗事故这个,关心那些不为人知的“意外”!

  《医疗凶猛》读后感(二):生命大于一切

  看了看《医疗凶猛》的原作者,原来是美国医疗改革领导者罗兹玛丽•吉布森,她与经济专家贾纳丹•普拉萨德•辛格共同完成这本书,怪不得,一位是有二十多年经验的医疗权威,一位是对经济各个环节信手拈来经济学家,两人合著对医疗问题,医疗信息分析得更加全面,医疗改进措施建议也更契合实际

  10年前,人家美国已经在想尽办法改革医疗,上至前第一夫人罗莎琳•卡特,下至护士都在为医疗制度献计献策,10年后的今天,美国总统奥巴马又为医疗改革做了大手笔——关闭美国联邦政府我国也有过大刀阔斧的医改,这种改革的压力可想而知,一定会有一部分人的利益被削弱,但是全体大众却可以获得很多实惠。与美国情况不同的一大问题是:国内的好医院太少了,赶不上人们对健康渴求

  本书除了医改制度建议外,更多的是要患者和从医人员警惕医治过程中以及康复时,医疗事故频发的问题,一位医生手术失误一次可能会给他自己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会出现系列连锁事件,故在实习期间,模拟手术和治疗很重要,今天美国医学院中已经配备了很完美机器模特,来配合实习医生练习,只要给模特设置程序,他就会像真人生病一样,出现很明显症状,有的还会喊疼,这样会减少实习医生因不熟练造成的医疗事故。

  庞大的医院和医疗体系也会出现沟通不畅的问题,医护人员也会因为自己比较累,有可能忽视与同事之间的沟通。所有人应该都了解,为同一位患者治疗,及时沟通是必须的,确保医护人员之间良性沟通,这是任何其他医术器材改进都代替不了的,比如一位病人胃有毛病照顾这位患者的其他医护人员也要知晓这件事,所有用药、治疗程序都要保证是针对胃病的,一旦有任何不妥的地方,沟通就很必要

  这时又涉及到不同级别的医护人员平等沟通。为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医护人员要尽量少地牵扯个人问题,与比自己级别高的同事,也能平等地一起讨论医疗失误,在国内,不同级别平等沟通也是医护人员需要平衡的一个问题,确实也存在一定难度,但是在解决问题中总会遇到阻碍,阻碍要一点点攻克。即使医疗行业的人再无奈,任何问题在与患者生命比较时,还能有哪个问题能大过生命呢?

  《医疗凶猛》读后感(三):揭开潘多拉盒子勇敢的越过沉默之墙

  写下这些文字的过程,就如阅读此书的过程,一定是心情沉重的。

  在现在这个社会上,每个人都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各种各样人生,规避自己不愿意触碰的东西,有飞行恐惧症可以选坐火车不喜欢吃甜的可以选辣的,但是上至高干领导,下至平民百姓,却没有谁可以避开医疗体系。说到医疗在中国每个人或许都是专家,都有说不完的例子,就拿我自己来说,年岁渐长之后,每年进一次医院已经是不可避免事情,历年来积累下来的经验已经让我对医院和医生充满了怀疑不信任感,不论是前年我进医院伤筋动骨的做了一次手术,还是去年老公由于腰间盘突出住院,每一次都像是我们和医生暗中拉锯、较量、各种怀疑猜忌,对于一个治疗检测数据,我一定要去两家以上的医院去验证结果,反复抽血化验,而老公点滴的每次配药,我也都要尽量去追踪确认。最后却不得不承认一点,我们最终还是必须要去相信医生,哪怕再猜疑,再有疑问,我们最终无法逃离这样的医疗体系。

  看这本书之前,我们大多数人会把所有矛盾的矛头指向医生,对所有的医生都怀有痛恨之情,甚至之前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还有患者持刀杀死医生的事件发生,而更令我惊讶的是,我问身边人对于这件事的态度,很多人都会说医生该死。这件事情可以彰显出现在的医患关系已经到了多么紧张程度,确实医生是最直接接触病人并且起主导作用的人,医生也确实不乏玩忽职守利欲熏心之徒,但是看完了这本书我也在想,其实医疗事故、医患关系的背后最大的矛盾还是医疗体制的问题,只有好的体制才能容纳下好的医生和患者,并且让双方都能和谐相处,在不完美的医疗体制下,受害者不仅是患者,医生也同样受到了伤害。可能有些医生疲于奔命,有些医生由于体制造成的事故内疚不已,甚至还有无辜的医生因为医患矛盾失去了生命。即使现有体制内成功的医生可能也怨声载道,这些或许都应该是我们每个人,也是体制改革者应该考虑的问题吧。

  看完本书有一段话,我印象颇深,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所有的好医生都明白患者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如一些最优秀的医生所认为的那样,他们不是最好的倾听者。在治疗中经历过医疗事故的人们,通过倾听他们的感受,医生才能更渴望去学习和改进,甚至改变内心的想法。”同意这一段话,或许这也是医生最应该去做的事情,试着从神坛或者说圣坛上走下来,换位思考一下,患者和医生的关系也可以是互相给予,互相扶持,互相付出的。

  看完了这本书,我对于书的作者充满了敬佩之情,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到了美国也存在着这样严重的医疗问题,同时也让我了解到,想要做好这样一件事,达到一个造福大众的目的,或者仅仅是打开潘多拉魔盒的一角,人们付出了多么大的勇气,揭示了一个多么严峻的问题,我想有了这本书,美国医疗界再也无法无视忽视这个问题,起码会有一点点的进步在推进,在发展。我们可能认为我们每个人的能力弱小的,是孤单的,每个曾经或者正在承受医疗事故打击的人只能自己孤单的四处奔走,但是要想到,他们或者我们作为一个局外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为推进医疗体制的改革,做出哪怕一个小小的动作,最后也许会是完全不一样的结果,就像书中所说:“直面医疗事故能够给人们施加压力,迫使大家为改善此事做出努力。”

  《医疗凶猛》读后感(四):聊表自己的感想

  也许有些人还未经历过住院的困扰,不过多了解一些医疗的内幕,摸清在哪个治疗环节会出现问题才是防患于未然的重要途径

  书中的故事看似惊险,其实就是真实发生的事,但是就医过程中少了哪一环,错了哪一环都是致残或是致命的,这是和其他行业的不同之处。

  可以说险恶的社会人人难以自保,美国也经历过这样的阶段,既然美国都有前车之鉴了,为什么我们不直接拿来做后车之师呢?

  六六曾经将医疗中涉及的人员都搬上屏幕,无论医生,护士,患者,家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无奈,最后还是以很人性化的理想化的方式解决了这些医疗问题。当然电视剧观众一些思考,《医疗凶猛》也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在读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可以整体地了解医疗操作内幕,依照书中的方法为就医减缓焦虑保护好自己。

  虽然我们不是医疗专业人士,也不能任意批评医生的行为,但是既然从这书里我们可以学到更多专业的东西,何不将书中的经验作为参考,减少发生医疗事故的概率

  《医疗凶猛》读后感(五):会哭的孩子有奶喝

  只有看到这本书用大量的数据,现实的例子摆出来的时候,即使书的内容是关于美国的医疗内幕,我仍然深感担忧。虽然国内并未出版或者披露出这样言之凿凿的医疗事故,但谁能说我们看病就是无风险或风险低呢?

  “也许这些事故会让你感到痛苦,也许这些现象会让你感到绝望。”是的,我已经惊醒了。

  和我同辈的有部分同学已经出来实习了。其中不乏有在医院当护士的同学,当问到他们在医院工作怎么样时,回答通常是两个字:累,苦。通常家属并不知道护士负责的活,在医院里能见到白褂的就使唤。“除非有三头六臂,不然做死我了。”我一个同学吐槽说。并且家属对护士的尊重不及对医生的尊重,吆喝斥骂还得忍受。

  《医疗凶猛》里详细记录了护士在医院扮演的角色以及出现的问题。无法配备齐全护士人数,导致护士不得不超时超量工作,精神状态不佳你能做好事?在医生的角度出错上,书中更是能列举更多的事例。医院以及委员会对医生的信息公开透明不够,患者不能找到理想的治疗医生等等。书写,配药,打针一系列涉及到药剂师,护士的工作上,每个环节都能出错。

  我相信这本书给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关于异国的医疗体系漏洞。就像我同学向我吐槽护士的工作又累又苦,但我无法得知她是否会在工作中出错。护士工作时长,压力大,工作量突然增大并不能立即请到更多的人员。通常有钱的人家如果有家人住院的话,都能请得起护工,24小时看守患者。普通人家的话,据我所知,家里边必须有人轮流或者有一人负责在医院照料患者。无疑这能减轻一点护士的压力。

  都说医者仁心,假如还有更多的事故未被发现,这样一本书出版后能否引起人们的警醒,会叫的孩子有奶喝,医院不包庇事故的发生,承担事故的后果,向家属,向公众公开致歉,医生尽自己所学为每位患者尽力而为,为每个家庭送去福音。“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出事故是不可能的,但减少发生的概率,需要的不仅是医院,作为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护好自己。

  《医疗凶猛》读后感(六):被掩盖的邪恶之门

  这本《医疗凶猛》揭露的美国医疗事故内幕着实令人震憾,读后一时难以平静。它让我联想到了我国当前的医疗状况可恶程度比起美国来,绝对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我们国家的个别医院里,据说刚分配到医院的医生和护士在上班之初,需要接受多项培训。其中有一项是你想也不敢想的,那就是推卸责任。治好治不好病人不要紧,治死治不死病人不要紧。要紧的是:

  把医院的责任一定要推开。让病人去承担全部责任。

  可怕么?

  即便上面的事情与真实有出入,在本书中我们看到了这一段话,绝对是现实:

  “其实很多医生和护士私下都对医疗事故很担忧,不过他们却保持沉默。因为如果他们公开坦白,很可能会动摇他们的工作和职业地位。”

  书上也说,“不要将事故透露给患者。”

  我亲历过的一件事情:我的姨父在62岁时被诊断出肺癌,开始的检查结果说是中晚期。后来在北京某医院,医生说为了更准确的诊断,需要切取部分组织做病理检查。结果这一切,癌细胞扩展速度迅速增大,直接到了晚期。医生不可能不知道切组织引发的后果。但他告诉你的就是:切除组织检查是医疗程序,有检查才知道结果。这是前因后果关系。

  我姨父在一年后去世。有时我想,姨父实在不该接受手术治疗,而应保守治疗。姨父先后在天津肿瘤医院、北京宣武医院、二炮总医院等多家三甲医院接受手术和放疗化疗,花了天价的费用,受了种种痛苦。化疗和放疗期间,我亲眼看到姨父的头发一点点变稀,咳嗽不止。原本强壮的体格变得异常虚弱。本是为了延长寿命,希望治好病,结果却正好相反,在很短的时间内姨父就离世了。而在我们那里,某些保守治疗的病人晚期癌症查出来能活3、5年的不在少数,甚至时间更长。

  姨父治疗的整个过程,即便存在着医疗事故,又能如何?家属不知,医生医院无责任。一个活人就这样的没了。

  直到现在表哥还在痛恨。可又能如何?

  本书扉页上的话:

  医院并不是最安全的地方,医生与刽子手仅一线之隔。

  我国现行的医疗制度实在是种种弊端,一言尽叙。普通民众体会最深的是医护人员没有责任感和同情心,把病人当机器。病人进了医院,犹如走进了医疗的流水线,化验了一项又化验一项,有多少病人因化验的时间耽搁了太长而失去了生命?一点儿小病,要做这检查那检查,浪费时间和金钱。可是,制度就摆在那里。谁也动摇不得。

  本书中提到了因双休日只留下值班医生而出事故的例子。

  个人最不能理解的是医生为什么要休双休日?一旦到了双休日,医院只留下值班医生。在北京亦庄的同仁医院,一到周末,门诊上的检查就停止,等到下周再开始。试问,生病的事情是可以选择的吗?谁生病只能选择不是双休的时候?医生为什么不能轮留排班?我认为这实在是最简单不过的事情:

  某门诊共有3位主治医师。先确定,每位主治医师根据级别的不同,一年要休多少天假?把这些天减去,然后三个人轮流值。不再有周六周日之分。

  若人手不够,则增加主治医师的人数。

  这是多困难的事情么?

  “和坠机事故不同,医疗事故是悄然发生的。一次只针对一个人,所以它们是不引人注意的悲剧。”

  我相信本书不止揭开了美国医疗事故的冰山一角,在本书的末章,我们也看到美国国家所采取的对策与行动。这些对策与行动何时能够引入到我国?唤醒医疗机器们的良知,仍然是一件遥远的事情。好在,被掩盖的这扇邪恶之门已逐渐被推开。

  《医疗凶猛》读后感(七):被掩盖的真相

  前段时间迷上了《医龙》,连吞带咽的看完,在佩服龙太郎神手回天之力的同时,也深觉掩盖医疗过失的医生实在配不上那件白大褂。

  然而,和这本《医疗凶猛》里种种真实的案例比起来,漫画中插在患者心脏上那根细如牛毛的针实在是冰山一角。

  毕竟,他们知道犯下了错误,并且尝试着补救,最后也确实没害死患者。

  可是,这本书不一样,每一个失去的生命都是爹疼娘爱却眼睁睁看着逝去的。

  因为药量多了10倍,因为用了冲突的药物,因为拿错了药瓶,因为输错了血;

  因为忘记给患者做CT,因为没有提醒患者来复诊,因为不愿相信小女孩双腿疼痛……

  很多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让无数人因此失去亲人。

  书里有一段数据让人觉得触目惊心——

  “每年,美国医院里死于可预防性医疗事故的人数,比美国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死亡的士兵总和还要多(五角大楼官方资料报告)。每年因医疗事故死亡的人数多达10万,几乎和艾滋病、乳腺癌,以及机动车事故死亡人数的总和一样多。换句话说,仅医院收治的患者中,每天大约就有275人因可预防性医疗事故而生命垂危。”

  这样的死亡率几乎就等于每天都有一架波音747坠毁。没有人可以接受每天坠毁一架客机,可是似乎所有政府都默许了医院提供如此没有保障的治疗环境,甚至还默许医院将犯过医疗过失的医生档案秘密保存起来,从不公开给世人。

  我想,医生、护士们也并不希望他们的患者因为自己的过失死亡,但是面对几十个小时不断工作造成的过度疲劳、照顾同一患者的工作人员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医者的个人错误等等困境,他们总会“不小心”地犯下这样或那样的“小错”。

  于是很多亲历过医疗事故的美国人开始四处奔走,期望从政策上改变现状。

  无论是规定医生连续工作时间,还是将处方单数字化,或是在血液袋上增加条形码……他们在不断促进着整个美国医疗体系的改变。这是美国人一贯的做法。

  这是2003年,十年前的美国医疗界。

  反观十年后的天朝医疗界。医疗过失简直是是“百年难得一遇”,甚少有所听闻。

  从来没有官方数据、官方文件。

  除非患者发现并曝光,这些故事永远都被埋藏在医院内部。

  人,生病了就要去看医生,把健康、生命都交到一个陌生人手中,这是全然的信任

  相信一个人固然不是坏事,但是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更对自己或亲人负责。

  尽可能的核对药品用量是否正确,是否对症下药……

  只是,隔行如隔山,我们没有办法也不能完全确保经手的药品、药量正确无误。

  还是回到原来的议题——医护人员。

  我们需要他们的专业知识、负责态度、手术技巧……

  我们需要从根本上确保他们有足够的能力、精力来照顾我们的健康。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当我看到天朝还在为看病难,看病贵而争执不休,根本就还顾不上“医疗过失”时,真是失望。

  沉默之墙背后的真相总是沉重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