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哈里发的神殿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哈里发的神殿读后感10篇

2022-03-22 03:35: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哈里发的神殿读后感10篇

  《哈里发的神殿》是一本由(英)塔希尔·沙阿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2013-12图书,本书定价:332,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哈里发的神殿》读后感(一):为了有点意思的生活:读完《哈里发的神殿》

  我对摩洛哥的兴趣止于巴顿将军里那段对白:

  “将军,您觉得摩洛哥如何?”

  “很好,她综合了古典还有好莱坞”

  我对非洲也是不削一顾,只是那种穷困的印象而已。还好,老师里有一位专注于非洲史研究的,我才知道非洲有文明古国埃塞俄比亚,但是我对非洲的兴趣也是止于此。

  期末考完,心情像南方现在这种阴郁的天气一样晴朗不起来,回家休养两天,就从学校那个巴掌大的书店里找到了《哈里发的神殿》,在旅途中和回家后读完了。

  起初,我看到作者是英国人,我立刻在脑海里反映出一个洋人走在中东古老的废墟上感慨人生的样子。在看了作者一段话——“从孟买搬到伦敦”,又立刻想到那是印度的精英阶层,那么这本书一定充斥了各种骄傲和炫耀的欲望。所以我开始嗤之以鼻。

  然后,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身世显赫:阿富汗的名门之后。我的好奇心也被勾起来了,但是还是怀疑作者是不是在做一个电影一样创奇的背景铺设。

  在地铁里,火车上,偏见被一层层剥落。我看到了一个有意思的社会:摩洛哥现代化和暴富的背后,是根深蒂固的传统信仰和与现代很是格格不入的传统习俗。会心一笑,想到现在的中国社会。这一定让政治家颇为头疼,历史叙述者的眼光看来,则是可爱的,因为色彩斑斓。

  作者逃离了伦敦安逸的生活,历经不少困难才在卡萨布兰卡扎下了根。看到过萧功秦老师写的一篇文章:华人的圈子里谈的最多的是钱。这不是不能理解,但是细细想来,也是可笑的。作为个学生,也被各种关系,GPA之类的闹得焦头烂额,那么未来在哪里?心有不甘又有点无可奈何。

  也许我在这个年纪读到这段话是幸运的:

  我肩上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往前走一定还会问题重重,我们本来就漂泊在困难的海洋上。但是通过迎接挑战我们跟加坚强了,并在某种意义上更加完整,这才是真正的成就感。

  《哈里发的神殿》读后感(二):天方夜谭

  这本书是了解摩洛哥特别是卡萨布兰卡的好素材。从作者描绘的日常里,迎面而来的是巨大文化差异带来的痛苦与心酸,而一旦开始适应,这个神秘伊斯兰国家带来的惊奇与欣喜也刚刚开始。

  看完这本书,很想再找作者的其他书来看,因为他说,他要把摩洛哥写在他的书里,给全世界的人看到这个神奇的国度。

  摩洛哥是一个让人看来很矛盾的国家,“北非花园”、伊斯兰风情让人心驰神往。但同时又充斥着各自小偷、骗子和漫天要价。要去这个国家,需要一些勇气。在我怀着满心向往看到书中那些数不尽的麻烦和阻碍以及哭笑不得的精灵信仰时,几乎都要打了退堂鼓。但当他的365天结束开启新生活时,我对摩洛哥产生了更真实的向往。文化的冲撞有多激烈,带来的火花就有多绚烂。

  小时候有一本案头书叫《天方夜谭》,书里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的故事又重新清晰起来。

  《哈里发的神殿》读后感(三):有钱人的有病呻吟

  对于卡萨布兰卡的印象,源于电影《北非谍影》,和那首英文歌《Casablanca》。

  在我的想象中,被称为法国殖民地皇冠上的明珠的卡萨布兰卡是一个浪漫的地方。所以,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副标题《卡萨布兰卡的365天》后,毫不犹豫地拿了起来,付钱带回家。

  花了大约3天的时间把这本书读完,仿佛伴随着作者经历了一次难忘的在异国落地生根的阵痛之旅。

  作者是一个“死有钱人”,出身于阿富汗名门望族,在英国长大接受教育,从事的是文化事业——作家、纪录片制片人等,怎么看都属于社会名流类。

  而有一天,他厌倦了伦敦狭小的公寓(我总是觉得这个所谓狭小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和每天忙忙碌碌的工作,于是,为了寻找真实的自己,他在卡萨布兰卡的棚户区买了一个大庄园别墅,要重新开始。看到这里,我只有嫉妒地翻白眼——用网络术语来说,这才真的是“rich, live with will”的生活啊!!

  真是个“死有钱人”!!是的,有钱人!!买下房产需要钱、装修需要钱(而且是好大一笔钱,作者还要求用摩洛哥传统技艺去装修,而不是现代工业技术),解决“精灵”问题需要钱,聘请助理需要钱,请一屋子佣人也需要钱。所以,这是一个有钱人的生活经历,我等穷人只可在书里看看。

  虽然对作者充满各种羡慕嫉妒恨,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慢慢地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他这一年里的状况百出。

  首先,要到一个语言不通的异文化国度里生活,需要无比的勇气。因为你原来的生活本就让人羡慕——即使不被羡慕,也被认为是正当体面的——所以为什么你要抛弃原有的一切呢?这一点,因为有留学经验,所以更容易感同身受。“挣脱”是一刹那的冲动,趁着冲动还没消失赶紧行动把自己往“不归路”上赶,造成“米已成炊”,那么事情才有可能成功,不然,等着这股气一泄,人往往就会回到老路子上面来,因为安全,因为驾轻就熟。

  作者买下哈里发神殿的那天,卡萨布兰卡正好发生自杀式炸弹袭击,这似乎预示着,他这一年里过的将会是鸡飞狗跳的生活。

  贯穿整书的脉络表面上是哈里发神殿的装修入住问题,内里则是一个欧洲人对一种异文化的探索与感悟。

  但实际上,这里的人迷信得很。他们信奉“精灵”,无论受过多少教育,无论是否在国外生活过,对于“精灵”的信仰构成了卡萨布兰卡人的精神支柱。

  在我读来,这“精灵”信仰与其说是伊斯兰教的,不如说是非洲部落原始信仰的体现。

  从入住哈利法神殿开始,管理员们就想方设法地给作者使绊子,仿佛不把作者的生活调成“地狱”模式不罢休。而每一次的使坏或“好心办坏事”,他们都推脱说是“精灵”做的。

  期间,作者无数次与这些思想做斗争,一直扬言自己的理智、教育与这个世界的格格不入。到最后,作者终于受不了,答应请驱魔师来驱赶精灵。这一种无可奈何的妥协,却真正让他融入了卡萨布兰卡,融入了哈利法神殿,融入了当地人中——当你认可并尊重当地人的文化、不再高高在上,那么,你的“妥协”会得到回报的。

  我觉得,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人的心境和思想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当人心变了,读书所悟也会有所不同,尤其是读这种关于经历、关于文化、关于互相尊重的书。

  最后,由于世界反绿的形势,套用书中一位智者的话——有疯狗症的狗一定要格杀勿论,无论它表现得多么楚楚可怜,无论它是你多么熟悉的小伙伴;因为你不杀了这条疯狗,只会让所有接触过它的狗也一同罹患绝症。

  最后的最后,伊斯兰教是最强大的洗脑宗教,我个人认为,还是敬而远之的好。

  《哈里发的神殿》读后感(四):惊与喜的折腾

  同事推荐的一本书,一开始读起来,以为是嘴里说着厌倦城市生活,却像文艺青年一样,以此为文字的梗,而生活依旧的文。读到后来,作者勇敢的出走伦敦,真是让人羡慕,当然,他也真是有经济实力,以自己的实际情况比较,大城市偶还没有机会厌倦,怎么逃离。回到文章,对摩洛哥没有了解,对那里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更是不知,但却没由来的有兴趣,精灵,无处不在的精灵,至今还深深的在我的脑海中。与当地人格格不入的思想与生活习惯,在现代与古老文化的碰撞、磨合中,我似乎看到了作者持续的“惊”与“喜”,我也在脑海里描绘了对话的乐趣。在装修哈里发神殿的过程中,我也开始向往那里精致的地砖,奢华的喷泉,作者找到了他的乐土。在与当地人接触的过程,感受到了宗教的力量,敬佩与不解,妥协与无视,最终作者还是顺利的找到了其中的平衡,虽然至今我还没有理解,那个平衡的点在哪里。

  《哈里发的神殿》读后感(五):逃往卡萨布兰卡

  步朝霞/文

  “我想离开潮湿的英国,逃往一座大宅子。那儿有拱门和柱廊,芳香的雪松大门高耸入云,院子深处有花园、马厩和喷泉,果园里有各种各样的果树,还有好多好多间屋子。早上,炫目的阳光透过窗帘照进卧室,满屋金黄,大黄蜂在杜鹃花丛中飞来飞去,小巷中香气袭人,卖东西的小摊五颜六色、鲜艳夺目,香料成堆。”

  厌倦了伦敦灰蒙蒙的天空和单调乏味的生活,作者塔希尔•沙阿计划举家迁往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哈里发的神殿:卡萨布兰卡的365天》记录的就是他们在那里的生活。

  城市生活发展至今,自然有其让人欲罢不能的魅力。或是出于生存需要,或是为着各色欲望,多少亿人每天在城市粉墨登场,貌似永无止息。但城市生活也有极其压抑的一面,人们仿佛被无形的鞭子抽打着,远离了本真的自我,过着一种虽不情愿却又难以摆脱的生活。这种生活令人窒息,然而逃离它却需要极大的勇气。就作者而言,促使他最终做出决定的是这样的一幕:一个身着商务套装的老人在伦敦大街上脱掉衣服,被警察当作“疯子”抓走。临走时这个老人向人群大喊:“不要随波逐流,浪费生命!要做你自己!为梦想而活!”老人的话深深地警醒了作者。商务套装代表个人对社会的妥协,大多数人正是在这样的妥协中终其一生。而生命的车轮行至此时,即使发现浪费了一生也已无法挽回。这个行为怪异的老人可视为现代都市生活中芸芸众生的一个缩影。他们或许从来没有意识到自我的丧失,或许意识到了也无力改变。而本书作者沙阿却敏感地意识到这种生活状态的可怕并勇敢地采取了逃离行动:“那一刻我对自己说,不要活在别人的期望中。我要带上家人,不惜一切离开这儿。我们要去寻找自由,寻找一片可以活出自己的土地。”

  沙阿买下一所坐落于当地一个大型贫民窟中央的废弃的大宅作为其寓所。一年到头灿烂的阳光、迷宫般的宏伟大宅和一颗逃离都市的灵魂,沙阿一家就这样开启了在卡萨布兰卡光怪陆离的新生活。这里的生活与伦敦截然不同,完全不用受“忙碌强迫症”的困扰:“卡萨布兰卡是北非最繁忙的城市之一。即便在这里,生活也被一种平静的舒适包围着。我发现,人们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匆匆赶路,而不是忙给别人看。”生活是自己的,不需要为别人的眼光或社会的要求而改变自己的节奏。“在阿拉伯世界,你尽管一小时一小时地坐着,一边喝着焦油似的清咖啡一边看街上人来人往,丝毫不用感到愧疚。”“愧疚”是西方眼光下见出的,摩洛哥文化对生命有着不同的理解。工作之外,观察人群、思考人生、谈论历史,甚至什么都不做,只是闲坐着,也完全是正当的度日方式。人生价值的裁判不是外在的,它存在于人的内心。自己觉得什么样的生活好,就怎样生活。你不必行色匆匆,完全可以停下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享受每一分钟。比如作者去市中心闲逛,和杂货店主一聊就是一个下午。而店主也不介意,“你买不买东西,店主一点也不往心里去。他们不急着让顾客走,你要是留下来聊聊天,他们最高兴了。”这种自然的生活方式正是作者逃离伦敦的原因,也是卡萨布兰卡的魅力所在。

  “我离开欧洲,为的就是逃离‘假朋友’。在伦敦,每个人都有假朋友,那些你并非真心想见却又躲不开的人。”即使他们搬到摩洛哥,也依旧逃不开这些人的骚扰。新年的第一拨客人露露和弗兰克就是这样。他们带着一堆孩子从英国来到作者正在装修的新宅,无所顾忌地住进主人的卧室,作者和妻子只好搬到酒店去住。这对夫妇离开时还不忘留下纸条,表达自己没有被照顾好的愤怒。相比之下,作者和摩洛哥老人希沙姆的友谊则是那样纯粹而美好。作者本想把自己的邮票无偿送给这个集邮老人,老人却一定要回报他。于是他们达成了以谈话换邮票的有趣“协议”。希沙姆病重时,作者去看望他并送去漂亮的邮票,老人由衷地感激道:“你给一位老人带来了快乐。”希沙姆去世前把一生珍藏的邮票送给作者,而作者托朋友卖掉邮册,将所得的钱全部交给希沙姆一贫如洗的妻子。这种交往充满了感恩与回报,而不是利益的交换。同样的还有神殿的管理员们,他们偷偷地把自己工资的三分之一捐给当地的清真寺,并说是主人所捐。他们这样做不是有所图,而仅仅是对一个不懂当地风俗的外国人表示的善意。功利的人际关系常常引向冷漠甚至怨恨,而发自内心的善意却会给人温暖和力量。身处名利场的都市人在生存的压力下往往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经营功利性的人际关系。而作者提醒我们,不要忘了真正的朋友。

  作者逃离伦敦来到卡萨布兰卡,与其说是逃往另一个地方,不如说到另一种文明中寻找出路。他寻找的是自然的生活:遵从内心意愿,不为外界标准控制,自然地工作,自然地休闲,自然地与人交往,也包括自然地接受生活中的一切烦恼和麻烦。这恐怕也是每个都市人的梦想。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感谢沙阿在《哈里发的神殿——卡萨布兰卡的365天》中为我们所有人进行的这次生活实验。

  《哈里发的神殿》读后感(六):卡萨布兰卡的诱惑

  卡萨布兰卡,对于中国的文艺青年和知识分子,可能有一种神秘的诱惑力。不只是因为它是北非古国摩洛哥最大的城市,濒临大西洋的地理位置,使得西风东送,让古老的非洲文化与欧洲现代文明交汇于此。更主要的是,它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鲍嘉和英格丽•褒曼主演的一部同名好莱坞电影(该片的另一个中文译名为《北非谍影》)。这部以二战为背景、融合了侦探、爱情、战争与爱国主义等元素的好莱坞影片,使卡萨布兰卡名声大振,成为世人皆知的向往之地。因此,看到《哈里发的神殿》一书的副标题——“卡萨布兰卡的365天”,笔者的兴趣立刻被激发出来了,在春节长假中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

  本书作者塔希尔•沙阿,是一位记者、纪录片制作人和作家,出身于阿富汗的名门望族,从小在摩洛哥长大,成年后在英国求学、工作。由于厌倦了伦敦阴沉沉的天气和单调乏味的生活,有一天他突发奇想,并不顾亲人的反对,举家迁往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沙阿买下了一座位于当地一个大型贫民窟尽头的废弃的大宅作为其寓所。沐浴着北非灿烂的阳光,他开始装修这座名为“哈里发的神殿”的宏伟建筑,也开启了全家在卡萨布兰卡光怪陆离、五味杂陈的新生活。

  在作者的笔下,影片中的卡萨步兰卡与他置身其间的这座城市截然不同。电影里,战乱中的卡萨布兰卡是个神秘的避难所,躲避战火、拥向美国的难民困在了此地。故事可能有一点现实基础,但华纳兄弟用外景地构想和搭建出的城市过多地糅合了阿拉伯风格,而当时的卡萨布兰卡实际上是法国殖民者苦心经营多年、完全欧化了的城市,即现在卡萨布兰卡的旧城。沙阿去参观时,依然为那些充满古典装饰艺术趣味的富丽堂皇的建筑赞叹不已,但它们已经破败凋零,因为当地人的精力和兴趣转移到了建造新区一座座摩天大厦,以及开设一家家散发着暴发户气味的奢侈品商店上。作者对此感到不解,为什么已经拥有了世界上最漂亮的城市,却弃之如敝履,转而去建造千篇一律、味同嚼蜡的新城?还是他雇佣的管理员祖赫拉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在没有失去的时候,人们意识不到他们所拥有的。”道出了新兴国家在城市建设上普遍存在的喜新厌旧的毛病。

  现实与联想总是相去甚远,但生活还得继续。沙阿在卡萨布兰卡的“冒险”并不如他想象中的那样神秘浪漫,围绕装修老宅产生的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碰撞与冲突,让他磕磕绊绊,时而目瞪口呆,无可奈何,时而恍然大悟,雀跃欢喜,尝尽了甜酸苦辣。为了“驱魔”,让那位子虚乌有的“精灵”甘迪沙保佑老宅,沙阿不得不听从留用的三位摩洛哥仆人的建议,每天让人煮一大盆鲜美的羊肉蔬菜饭,放在花园里,然而,第二天早晨他就发现这一大盆饭已经颗粒无剩;仆人坚决不让沙阿用抽水马桶,非得要他刺破手指、滴血入水,抚慰了老宅的“精灵”之后才能放心使用;沙阿为“哈里发的神殿”买了份防火保险,仆人奥斯曼嘲笑他做了“冤大头”,神秘兮兮地告诉他对付火灾的唯一办法是逮一只青蛙,杀掉,晒干,揉盐,然后挂在前门外,便可万事大吉;装修进入尾声,按照当地传统,要寻找“哈里发的神殿”的心,驱魔师命人宰了一头羊,场面的血腥令人不忍卒看,喜欢动物的沙阿的女儿阿丽亚娜更是蹲在羊头旁边痛苦万分,让父亲也忍不住热泪涟涟。

  沙阿非常善于讲故事,他就像一个阿拉伯文化的说书人,借助他那支活灵活现的笔,使《哈里发的神殿》这部长篇纪实散文有了小说般高潮迭起的情节,生动传神的人物刻画。那位通晓英语,又笃信“精灵”,号称参与过《角斗士》、《特洛伊》、《黑鹰计划》剧组在摩洛哥外景地的拍摄工作,因而“爱上了布莱德•皮特”,却网恋失败的管理员祖赫拉,卷了主人一大笔钱逃了;闯荡过美利坚的卡迈勒来了,成为“哈里发的神殿”第二任管理员。他的行踪诡密、飘忽不定让沙阿恨得咬牙根,但他的精明强干又让主人离不开他。卡迈勒会不按常理出牌,雇一大帮乞丐去建筑师事务所大吃大喝,逼迫拖欠款项的建筑师乖乖地签下支票;他也会悄悄打通审查局的关节,把沙阿从英国运来、滞留码头多时的一集装箱书弄回主人新居的阅读室。卡迈勒与祖赫拉就像是两个象征,或者用文学理论表述,是两个“典型人物”,作者通过他们,将卡萨布兰卡这块土地上中世纪的信仰与后现代的物欲并存、西方文明与阿拉伯文化交织而闪烁出的五色斑斓、匪夷所思,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作者甚至“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将自己的祖父——一位阿拉伯酋长的儿子与摩洛哥的渊源做了一番梳理,考证出他的祖父表面上是因为相濡以沫的苏格兰妻子病逝而悲伤过度,独自一人前往摩洛哥旅行散心,深层的原因是为了兑现对一位共济会兄弟的诺言,去那里接济其后代,体现了基督教文明中的人道主义精神;作者还调查出了“哈里发的神殿”其实属于他祖上的家族,上世纪冷战的年代,前苏联间谍在此开过掩护其身份的公司。言之凿凿,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大呼神奇。

  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并非你死我活,零和博弈,只要秉承包容之心,就能结出理解的果实。随着装修工程的推进,以及与当地人交往的增多,作者对阿拉伯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也逐渐融入到这个社会中。邮局的退休职员希沙姆和善睿智,与沙阿成了好朋友。希沙姆的儿子不幸去世后,他突然造访“哈里发的神殿”,希望抱一抱沙阿的儿子小帖木儿,“就像很多年前抱我的儿子一样”,随后,他语重心长地叮嘱沙阿:“你要珍惜每一分钟。” 希沙姆病故后,其妻遵照他的遗愿,将他珍藏的一本集邮册送给了作者,令沙阿感动不已。建材市场上,一位老板追上沙阿,退回了多要的一半价钱,问他为什么突然诚实了,回答:“现在是斋月,不能撒谎。”水果摊位前,一位乞讨的老妇一家家讨过去,所有的摊主挑给她的都是最好的水果,摊主的解释掷地有声:“因为人家乞讨,就给他们次品吗?在摩洛哥我们不那么做。”这些都说明了,人的种族与信仰各异,文明的呈现方式也不同,但人心深处的善,永远是我们联结彼此、对这个世界抱以希望的基石,是黑暗中闪亮的明灯。

  这,是一种古老而又开放包容的文化最有魅力的所在。

  《哈里发的神殿》读后感(七):完全就是新世界的大门

  上学的时候为了提高英语水平跟上sarah的语速,我听了好一阵子BBC4,《每周一书》这个栏目印象尤其深刻,因为大部分都听不懂= =很长一段时间我误以为它是个广播剧节目,还非常疑惑为什么剧情都连不上?

  其实塔希尔这个人我从来没听说过,所以看前一部分的时候心里非常惊讶:作者时不时提及自己没有钱什么的,但首先,哈里发神殿不是个豪宅,根本就是个真的宫殿啊!在英国的时候去各种XXX Palace什么的,有些真的挺小的,估计就哈里发神殿差不多!然后作者动辄从印度购买一批古董家具,请工匠手工打造花色繁复的地砖,还要在庭院中修一个喷水池。作为作者的同行,我异常困惑啊!而且据我所知BBC的记者工资挺低的其实……摩洛哥物价是有多低!我特意仔细读了读作者简介,其中提到他“出身阿富汗名门”,我以为就跟今天的爱新觉罗后代似的,没多在意。

  随着阅读的深入才发现,作者是穆罕默德的后代啊!就是被画了讽刺漫画的那个人啊!作者的爷爷是各种国王和总统的智囊,当年拐带着一位法国达官贵人的千金私奔到了北非...(难怪塔希尔身为阿拉伯裔却对真主毫无信仰还拒过古尔邦节)

  不是我要从庸俗的角度去解读,但是真的很惊人啊!感觉整个新世界的大门都打开了,非常想去卡萨布兰卡。以及很有趣的一点是,作者搬到摩洛哥之后,才第一次在重建的剧院里观看了《卡萨布兰卡》,他的感想大概是”建立在好莱坞臆想上的一派胡言”,剧中的卡萨布兰卡跟真正的城市相去甚远。

  大约人都会产生一种错觉:在一个陌生文化的国度心灵和生活可以更自由。譬如作者从“压抑、沉重充满了假朋友”的伦敦搬到摩洛哥,但我也觉得伦敦很好啊!在伦敦那种没有朋友,不太需要交流的生活状态里,我的心也很自由啊!走在New Cross的时候我也觉得危机重重像一场冒险啊!(这个大概是真的,去年还有一个男孩子在小卖部被捅了)。但是偶尔从伦敦去欧陆旅行的时候,又更觉欢脱。同样市侩的小商贩,因为出现在陌生的城市,就带有了一种神秘色彩,明明被坑了还是觉得”哦果然是当地的风土人情不一样“。这种体验,真是超有趣的!

  现在每天都想办签证去北非啊!

  《哈里发的神殿》读后感(八):卡萨布兰卡:在祛魅与复魅之间

  黄夏/文

  关于卡萨布兰卡,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1942年拍摄、由亨弗莱•鲍嘉和英格丽•褒曼主演的同名电影。但大家不一定想到,其时二战在欧洲和北非进行正酣,电影中的外景全系好莱坞斥资搭建而成,导演和编剧为了营造这部爱情谍战片所需要的神秘异域感,在电影中掺入了大量阿拉伯风格,而事实上,当年的卡萨布兰卡却是彻头彻尾的欧式殖民风格(摩洛哥王国直到1956年才获得独立)。也就是说,我们眼中的卡萨布兰卡,完全是经过美国人想象的“再想象”。

  比如,沙阿对这个国家的前现代特征,就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这种前现代性,主要表现为摩洛哥世俗生活的表面下,所暗藏的来自非洲部落传统的“精灵”信仰:安宅需宰牲溅血于堂室以讨好“精灵”,祛邪务必将青蛙开膛、盐腌、风干挂于门户,中国人闻之色变的雾霾,在当地则是“巴拉卡”(真主的祝福),“可以净化整个宅子”……这些七七八八的“精灵”,在一般游客眼中,可能就是单纯的迷信,或者为异域敷以神秘色彩、因而可资利用的经济资本。然而在沙阿看来,这些东西却是当地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核心。

  对此,沙阿写道:“在西方,发生意外时我们会尽量追根溯源,找出原因……但我发现在摩洛哥,人们用非常不一样的眼光看待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不幸,他们常常将其归因于超自然力量的作用”。所谓“不幸”,即是摩洛哥人因威权统治又欠缺法治根基,丧失安全感,加之教育弛懈,缺乏问责政府的意识,于是只能靠“精灵”来解决一切。他们在“精灵”身上找到慰藉,以此对抗生活的无望。但同时,“精灵”又成为他们推卸责任、自甘堕落,进而把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无望的渊薮,“有了这个借口,任何责任都可以轻巧地避过,然后转嫁给别人……在他们的世界里,从砍错树到放火烧割草机,任何错误都可以忽略。”

  沙阿用西方来作对比,笔者原以为他会进一步批判阿拉伯世界的落后、野蛮和愚昧。但沙阿最可贵的一点在于,他在经历了水淹、漏电、鼠患、蝗灾、食物中毒,以及邮局、海关、房地局等官僚主义灾难之后,理解了这种生存状态究竟意味着什么。他从科学、理性在当地的付之阙如,揭示了另一端的欧洲人、或者更广泛意义上的人类,有同非洲人一样的原始性意识。这个原始性意识,在房屋装修完毕,他不顾妻女的反对,坚持宰羊驱邪时,被他捕捉到了:

  “好好的一只羊就这么被杀了,只为讨好一种看不见的力量,而且这个东西很可能根本就不存在……我多想告诉她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为了信仰去做我们觉得应该做的事,但究其实质也同样不明就里。”不是“不明就里”,而是有些东西难以言传——出于对安全的考虑,西方发明了民主与法治,东方则发明了种种传说和仪式,两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都是对幸福的追求。沙阿真切看到了在“落后、野蛮和愚昧”中,还蕴藏着人的诉求和渴望。从这一点上来看,沙阿迥异于很多浮光掠影地看了一眼异域然后闪人,回到国内又大作批判的西方游客。后者通常站在一种虚设的高度上,对眼中的异域,既缺乏了解,又没有同情,或者仅仅只有一种廉价的、或者概念上的同情。

  遗憾的是,沙阿最终止步于他的发现,小心翼翼地掩上了他所撩起的神秘面纱。事实上,他在人们的诉求问题上并无多少建设性观点;他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人的生存和发展之间,仍采典型的“游客心态”;他对家中那三个既滑稽又可怜的房屋管理员,从被迫接受、到怀疑、到最终理解他们,也仅仅是递个眼神、拍拍肩膀的象征性姿态而已……说到底,沙阿不是一个如V.S.奈保尔这样尖刻、敏锐的作家,后者对异域文明自觉或不自觉戴上的“面纱”,总是毫不留情地予以揭穿和嘲讽的。沙阿来到卡萨布兰卡,是为了舒舒服服地居住、生活、写作,是为了摆脱“偏执狂”和“不健康的生活”,因而他对卡萨布兰卡的描写,以及对世态人情的刻画,终究是轻松、幽默、不乏善意,因而也是流于展现“奇情”、欠缺直抵人心的锋利和深度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