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安藤忠雄建筑讲座:建筑与我的梦》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安藤忠雄建筑讲座:建筑与我的梦》读后感10篇

2018-08-01 04:2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安藤忠雄建筑讲座:建筑与我的梦》读后感10篇

  《安藤忠雄建筑讲座:建筑与我的梦》是一本由[日]安藤忠雄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4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安藤忠雄建筑讲座:建筑与我的梦》读后感(一):建筑以内,建筑以外

  到北京,我们要去看故宫和长城。在苏州,总还是那些园子让人百看不厌。这些从历史中走出来的建筑,是城市文化地标也是城市的胎记,被每个行旅者纳入记忆收藏夹。暂留一座陌生的城,谁都想在匆匆中感觉她的气息性格风格,最直接方便方式莫过于走近这些建筑。

  然而,建筑的内涵是什么?答案显然不会在目光的悠忽流连中找到。安藤忠雄是日本的著名建筑师,一辈子与建筑打交道,也终生盘问这个问题。《建筑与我的梦》,收集了他的几篇讲座,安藤忠雄藉此解释“建筑”对于每个都市人的意义所在

  生于1941年代的安藤,对建筑的灼见并非是“古典建筑”,而在与现代人休戚与共的“现代建筑”上。跟很多科班出身的建筑大师不同,他的建筑之道完全自学而成。安藤忠雄24岁时,利用拳击比赛赢得的奖金前往美国、欧洲、非洲、亚洲旅行,一路体会各地独特的建筑。这一趟出国游,他虽未遂愿地见到勒.柯布西耶,却听到了内心召唤,从此与建筑难分。

  如今,安藤忠雄的建筑早已走出日本国门,被国际建筑间公认为“没文化的日本建筑鬼才”。然而,这仅是一句戏言,安藤忠雄让我喜欢原因在“建筑外”,正是他的“有文化”。《建筑与我的梦》中,他回眸一生的过从,建筑界的贝聿铭,设计界的三宅一生,还有很多诗人作家。正因此,他的建筑研究从不狭隘始终嵌入大文化的范畴,如此的背景成就了他一幢幢“凝固的诗”,也助其形成了与其他建筑大师不同的独特人格魅力

  太多自学成才文学家佐证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安藤忠雄亦因内心逃不脱与建筑的紧张关系而一步步攀上事业高峰。我读《建筑与我的梦》,感觉这本书的意义诚如建筑家在后记里的告诫:“希望年轻人从现在起就认真思考自己人生”。安藤忠雄讲述自己和其他人的建筑,却弦外之音地告诉每个读者他是一个时时思考人生意义的人。我想这才是安藤忠雄的伟大,他的跨领域性让人重新凝思一个建筑家也许就是一个思想家

  他回味24岁的那趟孤旅,明确地告诉读者于彼时他已经确定人生的远景:只为建筑。这样的感悟对每个年轻读者或是眼前的浮躁之世都颇具启示意味。而对于三十六岁的我更有一种醒脑之用,不免要定睛到自己的24岁,那时候我在干什么。如果其时我遇到安藤忠雄,眼前的我又是谁?成功者往往如安藤忠雄,在二十多岁就早早奠定人生发展基石

  安藤忠雄27岁第一次拥有自己的建筑研究所,1969年的日本,年轻的建筑师对自己的城市每每有新鲜意见,却总是被各大公司老板拒之门外。然后,在《建筑与我的梦》中,安藤忠雄因被“建筑梦”蛊惑,他牢牢不移初念,一次次闭门羹不足打杀他进军建筑界的勇心。终于,1976年他完成位于大阪府的住吉长屋,两层高的混凝土住宅彰显其设计风格。不久,他接连发表清水混凝土建造的住宅和商业建筑,攒得国际上的好名声。这些以“建筑”缔造的人生美景背后,不是梦的召引砥砺出安藤忠雄的“坚韧”吗?

  走过越来越相似的城市,看过太多同质无变的高楼,我们对安藤忠雄所在的日本无比觊觎和妒忌。因此,针对高楼处处拔地而起中国当下,《建筑与我的梦》更应作为畅销书推荐给那些平庸的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大佬阅读。安藤忠雄考虑建筑,更着意考虑每个城市独具的历史、风土、地域等等问题。就如住宅,采光、材料、公共部分或室外空间的建筑问题外,他还进入人的行为风俗习惯等问题,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

  文学家笔底的作品从来不是死的,安藤忠雄也认为建筑从来不是一件死东西。他所设计的直岛现代美术馆、小筱住宅、光之教堂或双生馆茶室,每种都是有表情气韵的活物。他们镶附不同的城市皮肤上,与屋顶光影、毗邻的大海和走入的信徒不时地暗语,这种无言的诉说正是各种建筑不同的气息,也是各自不同的的“生命体征”。大阪车站广场工程,安藤忠雄执意将大阪车站前广场进行绿化,建设大片森林”,让每个来访者回归者、旅行者们畅想或疏导心情。这是就“建筑”的等待功能,它先于森林而立,最终会被森林庇护。可以想见,这样的森林车站会留给每个行者什么印象,森林错觉背后应该首先收获一份内心的感动吧。

  回到我们的住处看看自己的“家”,无非是无数方盒子中的一个。无数的方盒子同化大城市和小城市的表情和性格时,也让我们只能从没拆完的几幢老建筑中徒添一点城市的归属感自豪感。从前鳞次栉比的高楼被“香港”指代,现在却被上海、南京等无数大小城市淹没。多数的城市规划师早已将安藤忠雄的教谕抛之脑后,甘愿成为一个个无聊流水作业者,将一座城恶意轻率地复制到中国的大江南北。这也许是我对所居小成的厌恶真因,一条条真正的老街,一处处真正的老民居资本运作中轰然而塌,荒谬地被与历史完全断脐的“文化老街”和“某老民居”所替代。这种现象在安藤忠雄那儿被解释为“现代人无视时间地点满足自己所有的欲望。”

  试问,如果在这个貌似严格管理下的社会中,建设者考虑保留一点“人的自由”,我们的城市和建筑一定不会这般呆滞到无趣。

  《安藤忠雄建筑讲座:建筑与我的梦》读后感(二):送给年经人的书

  在我20岁出头,与同学年龄相仿的人生时期,对很多事物都非常有兴趣。只靠兴趣爱好,是不能简单取得成功的。我一边将最初看到的勒.柯布耶的朗香教堂草图、对萨伏伊别墅及朗香教堂的体验铭刻在心,一边向奥古斯特.贝瑞、密斯 .凡德罗学习。东闯西奔地走了许多的弯路。时而又回到对勒.柯布西耶的学习,有时对历史性建筑也很感兴趣。如今,会走到什么地方自己也不清楚。但是,我想今后还有15年的时间可以全力以赴投入工作,还要继续不断地思考建筑。20来岁时的人生中有过很多的东趣,但是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探索未卜的前途。当然,也有非常困难的时期。但是到了50多岁才真正开始建造自己的建筑。能不能有一个好的起点,我想取决于年轻时能否持续地具自己的理想和二三十岁时的兴趣爱好,以及积蓄力量方法

  20来岁时如果不认真面对生活,刻苦学习,想要在40岁以后的人生中取胜就会比较艰难。因此,我想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同学们传递一个信息,希望大家按照自己的理想努力地面对自己20来岁的人生。也许任何职业都是一样的,作为建筑师真正能够发挥自己实力的时期是40岁以后。毕业以后,马上就会受到社会大潮冲击,从现在起就要认真地构筑自己的骨架强壮自己的体力,加强基础学习。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个性,希望大家发挥自己的特长来度过自己有意义的人生。走到社会上,不管你愿意与否,都会被当作成人对待。成人对成人是不客气的。

  旅行之所以好,就是因为在旅行中可以自己思考,可以改变自己的现状。读书当然是很重要的事,行路也是很重要的。

  《安藤忠雄建筑讲座:建筑与我的梦》读后感(三):使用度测评:《安藤忠雄建筑讲座》

  可能一般情况下的感性怪咖反而会喜欢那些利用纯理性表达观念人群,比如建筑师,比如心理学家,比如经济学家

  那如果这群纯理性表达观念的人还能照顾怪咖的心情,在理性中充分体贴照顾了感性人士的心情,那么他一定是怪咖的理想情人

  毫无疑问,安藤忠雄是这一方面比较完美满足的人之一。

  从出场的长屋,到最后自己在海边的家。

  永远都带着一种克制的美好

  这本书更加细腻解读自己在设计之中的想法,更加充分的描述其他前辈影响,更加理性分析自己。

  可以和《安藤忠雄》一起看。

  阅读时间:四个小时

  亮点:细腻。

  《安藤忠雄建筑讲座:建筑与我的梦》读后感(四):《安藤忠雄建筑讲座》:有生命的“盒子”会说话

  如果说建筑是人们记忆中城市风景的共享,一辈辈人的传承在累积中逐渐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那么黏合人类记忆与环境重任非建筑师莫属。1965年,二十四岁的安藤忠雄立志要从建筑的观赏者变成参与者,二十年过后,这个从未接受高等教育的建筑爱好者成长为拥有普利策奖的国际建筑师。

  《安藤忠雄建筑讲座:建筑与我的梦》是他的首部著作,结集他在东京大学建筑系研究生院当教授的五次课的主要内容而成。这是一部融合了安藤忠雄人生价值观和建筑理念的筑梦传奇,更是以亲身实践鼓舞青年人立志成才的成功秘笈。这本书不仅仅局限于建筑领域,它是年轻人发现自己人生的一个参考。“将自己的职业作为武器,去抗争,去争取自由,要相信自己,负己之责,靠自己的力量去与社会进行抗争,有意识塑造自己并竭力与社会交往碰撞”,这是安藤忠雄迎战世界宣言,并通过自己的建筑语言做出回应。对于建筑设计的执著追求并非一句空言,毕竟,城市更新与建筑变革脚步不能因某个人的松懈懈怠而拖延。

  正如安藤忠雄所言:“建筑永远在概念的场域里或扬或抑,在东西方、局部整体、历史与现在、艺术现实、过去与未来抽象与具象、单纯复杂两极做出微妙的改观,从而升华到一个综合表现形式。”作为凝固的艺术,建筑融合了文化及历史脉络,这就对建筑师的感知力提出了挑战:在构思上如何从概念化的精神风俗细化到个人的生活体验,在实践中又如何考量通风、采光、日照,并将五官感触自然色彩融入建筑当中。比如,日本人的自然观始终影响着其对家居改造,谷崎一郎在《阴翳礼赞》中就写到日本住宅阴影昏暗光线妙处所在。而日本的国民性过分拘泥于细节重视局部,缺乏整体构形的强劲感。欧洲的建筑则重视整体与局部之间的逻辑,渗透着理性与秩序感,

  安藤忠雄的“建筑梦”始终掺杂着一丝隐忧:伴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钢筋水泥浇筑而成的毫无个性、千篇一律、号称标准化的“方盒子”拔地而起,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的单纯功能分区使建筑失去了魅力。因此,让“方盒子”成为有生命的符号成为安藤忠雄的建筑情结,也是他对年轻建筑师的期许所在。他认为,如果建筑不能与所在地域进行对话,就会落入对周围环境没有任何意义的形态游戏的窠臼。在他的设计中着重强调风土精神,蕴含着力量感与美感交融谦逊抑郁美学。他将京都看作一个庭园,随着季节和每日时间的变化,庭园的景致也会有不同的表情,庭园中的墙如屏风一般的过渡,使人与墙外的景色架起沟通途径

  然而,地域不是静态的,而是在时间线上游走的。作为建筑师,只能洞悉它的现在,它的过去等待人们去挖掘,从而造就它的将来。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在二十岁时为了探索西方古典建筑而长途跋涉,这让安藤忠雄顿悟理解建筑的唯一途径即是通过五官体验空间,这样的旅行并非简单的徒步行走,而是更深层次离开日常生活惯性,卸下赘余,轻装前进,在路途中进行与天地、与自己对话,那些“方盒子”才能时光雕刻中道出建筑者的思绪,回应过往者的共鸣

  2013.11.08 文汇读书周报

  http://whdszb.news365.com.cn/whdszb/html/2013-11/08/content_173679.htm

  转载请发豆邮告知,谢谢

  《安藤忠雄建筑讲座:建筑与我的梦》读后感(五):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梦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题记

  在不太空闲日子,从图书馆新书栏淘到安藤忠雄的《建筑与我的梦》,直到收到了到期通知,才忙里偷闲在被平面设计搞得崩溃的间隙

  慢慢地翻阅起来。

  对安藤忠雄的初印象,是那个年纪轻轻,偶然间有了一个想要成为建筑师的大阪人,从而坚定的走上了日本建筑大师之路,努力就有回报,多么励志故事,这是励志段子常用套路,尤其被《青年文摘》《意林》这样的杂志,喜欢把那些或真或假的名人轶事当做励志贴来刊登。

  对着书名,我停顿了两秒,想着如果是我,会用什么来填上“建筑”两个字呢?

  这本书选录了安藤在大学教书期间的一些演讲,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分享了他职业生涯中的建筑案例,与学生交流自己的建筑思路是什么,以及建筑应该注入什么意义,或者说,一个建筑得以保护,是什么因素让他在破碎之前得以重生

  不知是翻译功力还是原文就是如此,每每阅读日本文学,总能体会到日本的紫式部文化,不论作者此时已经处在了人生的哪个巅峰,言辞之中,总是以低姿态来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生活态度,在书的序言部分,安藤写到:“自己应聘到大学,并不是认为自己具有某种可以教育别人的资格,而是希望通过与同学闷得对话,获得一些新的想法,双方都能获得一些进步”,这样的一席话,让我感受到这样一位从战争年代走来的建筑师对自身质朴的认知,对他而言,引以为豪的是建筑师的身份,而不是建筑大师的荣誉。

  安藤被称为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的建筑大师,但是他凭借自己多年的专研,掌握着各种关于建筑的理论知识,在“系统”上非常清晰,游学世界各地的经验,使他对建筑的见解变得多元化,在不同时期,都能有不同的建筑思考。从他分析的那些案例来看,足以看出那一段不太舒适的游学岁月对他的建筑有多么深厚的影响。

  建筑是一门大学问,学习广告学的我时不时会找这样的书来看,一开始是关注那些奇特的外形,慢慢的也会找一些文字性质的书籍,看看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因为专业的关系,会看很多平面设计的书,有时一件被称为艺术的平面作品,多半是夹杂了感性的因素,以及经纪人的包装,那些动人的感性因素,一旦离开了创作背景,便会失去存在的意义,在这个便捷的科技时代,平面又是最容易复制的东西,而建筑这样为人提供安身之所的物体经过时代变迁,依然可以通过坚固的外形,给人带来不同意义的冲击力。建筑是成长的,也是思想的,在图纸上的那些方方圆圆,通过众人的合力屹立在天地之间,安藤是爱建筑的,因此在他一无所有的时候不顾一切奔向了建筑梦想,而我想要的太多,同样的年纪里,我却一直在挑选方向。

  学术上关于建筑的东西我不太懂,只能从书中点滴依稀看到一位建筑师在工作中奔波的身影,了解安藤忠雄是如何理解建筑和设计建筑,书中分析了他工作中遇到的许多成功案例,同时也分析了那些他曾经仔细思考过最后因为各种现实条件而没有付诸实践的方案,在这里,有意思的是,安藤喜欢或者说习惯在没有接到任务的时候思考建设方案,并且会将自己的想法画在图纸上,推荐给业主或者建设部门,大多数情况下,这样的做法都被无情的拒绝。安藤却坚持这样的工作习惯。建筑师一些性质完全不同的事项的综合表现,因此作为一个承载人们生活的容器,必须要思考许多的因素,但只有在自己没有业主、法律、土地等因素的限制时,才能思考一个建筑应该具有怎样的功能和使命,以及他的思想。在真正付诸实践时,坚持最初的设定,遇到什么问题都不轻易动摇,这样才能避免建筑给人破碎感。安藤有一些成功的作品,为了达到预想的效果,甚至动摇了法律,更新了技术,这样的案例当然振奋人心,可是在那之前安藤轻描淡写的一句“把我训斥了一顿”的事情,又该有更多么难受。

  现在的我,为了进入广告界,或者说进入职场,四处投递简历,然后被无情的无视或是拒绝,会不会就是这样的时光呢?心情有些郁闷,却还要继续这样的实践,安藤说:一个人在二十几岁的时光如何度过,将对其以后的人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人生从二十几岁开始奋斗,到四五十岁的时候才能开花结果。“

  安藤忠雄的梦建起来了,草间弥生的梦漂洋过海展出了,我的梦,好好保护,慢慢实现。

  《安藤忠雄建筑讲座:建筑与我的梦》读后感(六):安藤忠雄是我非常喜欢的建筑师

  如果在你对建筑还一窍不通的时候

  只是因为随便买了一本建筑书籍

  看了书籍里面的建筑设计

  你便会非常喜欢这个建筑设计师

  这样的概率有多大?

  对我来说

  是100%

  因为这个建筑师叫做安藤忠雄

  虽然已经记不清当时购买了安藤忠雄的哪一本

  但是我敢说市面上所有关于安藤忠雄的中文书

  我全部买来了

  我最喜欢的一本是《安藤忠雄的都市彷徨》

  其次是安藤忠雄的自传

  名列第三的,我想就是这本了

  这本书是1998年左右安藤忠雄给东京大学的学生的5次讲座的记录

  里面大量描述了安藤忠雄为了建筑去旅行

  在旅行中学习建筑

  以及他非常出名的几个建筑的设计理念和经历

  安藤忠雄的这本书并没有特别浮夸的东西

  实际上,安藤忠雄的书基本上都太一板一眼

  浮夸或者文采不是他的特点

  《安藤忠雄的都市彷徨》是中国人写的,所以比较有文采

  这本书里并没有特别出格或者以前我所不知道的东西

  虽然还是在重复介绍那些作品

  但是在我看来依然非常精彩

  这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建筑师的分享

  我相信每一个成功的人,无论哪一个行业

  都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心

  尽管我不是建筑行业的

  但是作为每天都会接触到的建筑

  我想培养自己独特的审美

  也希望自己在旅行中能够看到更加美好的建筑

  能够知道如何去品味建筑以及生活

  《安藤忠雄建筑讲座:建筑与我的梦》读后感(七):安藤忠雄启示录

  早些年在西单上班的时候,经常被一个半球形的玻璃结构吸引,它总是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有一天,我实在忍不住,走过这个半球形,一探它背后的乾坤。踏入的第一步,我就惊呆了:内部的层高至少三层楼,大厅里点缀着植物与流水,显得非常空旷;朝南的一面也是玻璃,阳光长驱直入,整个空间晶莹剔透。我走着走着,突然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像我在科隆的街头,回眸望见卒姆托设计的美术馆一模一样;对于建筑的感动仿佛与生俱来一般。后来,我才知道,中国银行总行的大楼是贝聿铭先生设计的。我早该想到,卢浮宫里那个看似突兀的金字塔不也正用了玻璃加钢么?

  每一位成功的建筑师都有自己留下的足迹,一步一步走来,形成自己的风格,突破曾经的桎梏。贝聿铭先生偏好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是长期建筑实践中养成的习惯;安藤忠雄喜欢清水混凝土也是如此。虽然没有用更轻巧的材料,安藤的建筑却表现出了更多的灵动。尽管彼得·圣约翰希望“忽略风格的问题”,但看到安藤的作品时,我还是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凡德罗、赖特等等现代主义风格建筑的先驱:线条简洁有力,结构简单实用,和周围的环境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六甲集合住宅。这或许和安藤在17岁那年就已经领略了赖特的就帝国饭店有关,那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空间感”和我看到贝聿铭先生的设计时的感受何其相像!

  我一直很好奇,安藤忠雄作为一个非科班出生的人,究竟是有多大的勇气,才能全心投入到建筑这一行当——在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等于画家、雕刻师、泥瓦匠、设计师等等的集合;这个行业对于个体的要求远非“画图纸”这么简单。即使是现在,在学科细化之后,绘画、雕塑早已与建筑脱离,建筑师也是要求颇高的行业。《建筑与我的梦:安藤忠雄建筑讲座》和《建筑家安藤忠雄》这两本书,或许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窥视的通道。安藤的梦想始于24岁的欧洲旅行。

  1、周游列国吧,趁着你还年轻。

  “即使是相同的知识,通过阅读抽象的词汇而获得,与在实际中亲身体验来理解,所获得的深度是完全不同的。初次的国外之旅,我生平第一次看到了地平线与海平面。有了领悟地球风貌而得到的感动。”

  事实上,在这两本书中,安藤并没有特别地说几十年前的那场游历中的特殊经历,譬如他最爱的建筑、最为感动的建筑,只有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一点一滴。在《建筑与我的梦》伊始,安藤已然和盘托出:“一个人的二十几岁的时光如何度过,将对其以后的人生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一点也体现在安藤忠雄研究室编写的《建筑师的20岁》中,伦佐·皮亚诺、弗兰克·盖里等六位著名建筑师追忆了自己的二十岁,他们大多和安藤忠雄一样,参观了欧洲大陆上的各种建筑。那种所谓“庇护所”带来的美感宛若一粒种子,最终促使了这些建筑大师的诞生。

  周游列国不仅适用于建筑师,或者建筑系的学生,对于普通人同样适用。看过科隆教堂,才会知道什么是哥特式风格;看过圣家族教堂,才能明白一个建筑师对建筑可以有多么的痴狂;看过流水别墅,才会感受到人的想象力是无穷的;看过印尼的巴达克多巴传统屋,才能知晓人类所在的每一处都有智慧的结晶。正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言,所以,趁着年轻,去世界的每个角落看一看。也许,我们并不会如那些建筑一样,留下流芳百世的作品;但是“到四五十岁的时候”,也会收获属于自己的果实。

  2、建筑即意志。

  “建筑必须是那个地点与那个时代的独特建筑。问题不在建筑的规模大小,而是对于现实都市的看法,以及如何提出质疑,重要的是建筑背后,那股强烈的意志。”

  从欧洲游历回到日本的安藤并没有全盘西化,尽管我们在他的很多作品中可以看到西方建筑的影子。这或许和安藤在关西长大有关——日本的茶室、书院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关全球化和本地化的争论经久不息,两者一直以来都是相互抗争的姿态,事实上,从安藤的建筑中,却很少见到这样的态度。对于他来说,无论建筑技法是西方的、日本的,还是东方的、中国的,只要可以适合现实都市,都可以信手拈来,化为己用。他不讲求风格,只追求可行性。

  安藤曾思考为什么日本没有培育出现代建筑,现代的秩序感促使了他从单体上升,进一步思考全体建筑、整个城市的规划管理。很多时候,他考虑的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一座建筑的采光、布局等等,看他设计的光之教堂就能感觉到。光线照进来,地面上就会出现一个十字架的光影效果。这样的神来之笔可以说不仅仅考虑到了教堂本身的属性,更将精神层面投射到具体的物质之上。如他所说,安藤在建筑实践中所体现的意志是对日本建筑设计的不满和质疑,是在追求一种整体感。

  3、生命不息,挑战不止。

  “在那样险峻的地方,让人甘冒生命危险去建造,其原点应该还是人类纯粹的挑战心吧!那就是在似乎完全拒绝建筑物进驻的严峻自然中,想尽办法去建造的挑战精神。”

  《建筑与我的梦》中,有很多安藤对于大师的作品评价,也有安藤自述设计理念的篇章。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中之岛城市之卵和六甲集合住宅,他设计并完成的这两座建筑可谓建筑史上的具有开创意义的实践。对于一般人而言,建筑似乎只有矩形抑或方形,即使出了国家大剧院这样的建筑,我们也能明显看出建筑师在材料上取了巧。而安藤设计的城市之卵却是闻所未闻的结构:这个球形模式和地面接触的只是一个点,就像一枚鸡蛋一样;而且是用混凝土一气呵成浇铸的,委托方甚至曾要求不可以有任何瑕疵。这其中的艰难不予赘述,但这无疑是一座成功的建筑,超出了物理的限制。

  同样,六甲集合住宅也是一座因地制宜的建筑,一方面保护了六甲山这座岩石山,另一方面又成功利用了地形条件。安藤参考了同样利用斜坡建成的勒库和勒布的集合住宅,甚至也想尽办法为六甲集合住宅的每一户都配上了大大的阳台,加上了很多的公共空间。其用地坡度为60度,山体非常容易滑坡。从建完一期住宅之后,安藤自告奋勇地又设计了后面几期,机缘巧合,这些设计也一一实现了。俯瞰整个六甲集合住宅,可以很清楚地区分四个分别建成的住宅楼,山坡上的绿化也是一道风景。

  读罢《建筑与我的梦》的很长时间之内,我都非常羡慕安藤忠雄。他不仅在年轻的时候就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而且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实现了这个梦想。而身处20岁、30岁的我们,常常因为生活的不如意而与最初的梦想渐行渐远。曾经的信誓旦旦,如今都成了痴心妄想。人生之路,道阻且长。用安藤这句话做结尾吧,这也是最后一个启示——

  “一开始尽是不尽如意的事情,想尝试些什么,大多以失败告终。尽管如此,我还是赌上仅存的可能性,在阴影中一心前进,抓住一个机会,就继续朝下一个目标迈进……我的人生就是这样,抓住微小的希望之光,拼命地活下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