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力挽狂澜:保罗•沃尔克和他改变的金融世界》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力挽狂澜:保罗•沃尔克和他改变的金融世界》的读后感10篇

2018-08-04 05:51: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力挽狂澜:保罗•沃尔克和他改变的金融世界》的读后感10篇

  《力挽狂澜:保罗•沃尔克和他改变金融世界》是一本由【美】威廉·西尔伯(William Silber)著作,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375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013-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力挽狂澜:保罗•沃尔克和他改变的金融世界》读后感(一):自由之火不熄

  在《自由主义不死之谜》中,作者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经济理论与时政总是紧密相连,当年的凯恩斯主义造就了战后的复兴,但又由于后来政策的弊病而受到抛弃,随之而来的是自由主义为旗帜的里根-撒切尔改革,但是——注意了,但是后面永远才是关键——为什么21世纪这场新自由主义所导致的金融危机,并没有使得自由主义垮台呢?作者给出的答案是,政策被绑架了,总统与国会议员被大资本家所派来的说客说服,所以无法在现有体制进行改革,也因此才有了占领华尔街运动。然而,《力挽狂澜》一书,却给了我这样一个启发:或许,正是由于受自由主义影响的这群人现在还活跃政治舞台上,才不至于政府导向发生偏移,但他们同时也在努力的让政策去适应改变。

  《力挽狂澜》是保罗·沃尔克的第一本传记,当然,我相信这也不会是最后一本,因为本书更多的是忠于传主的意思,没有采用更多的资料进行分析,而作者对于传主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甚至你都可以在插图中看到一匹名为“沃尔克”的赛马在比赛中一马领先,但问题是,这对于我们了解沃尔克到底又什么好处呢?

  当然,这本书的可取之处或许还在于它翔实描述了传主的生平作为曾经的美联储主席以及现任的总统顾问,沃尔克无疑称得上改变世界金融格局的人,在他的领导下,美联储最大的改革就是从控制利率,转向了控制货币供应量,并成功抗击通胀,而到了奥巴马时期,关于限制银行从事自营限制的有关规定,更是直接被命名为“沃尔克法则”。

  而本书在描述着两个重要时期之外,还重点讲述了当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时沃尔克的经历,乃至沃尔克小时学生时代所受到的影响。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沃尔克是一个深受父亲影响的人,始终责任放在首位,而另一方面,在他的大学生涯中,他虽然接触到了凯恩斯主义,但他真正信服的还是自由主义。而正是这两重影响,导致了后来的沃尔克和后来沃尔克所改变的金融世界。

  金融,是政治与经济的媾和。我们很难说自由放任主义就是真正的自由,当国家不得不为了发行的钞票负责时,金融就已经脱离了纯经济的考量。而在“对峙黄金”一章中,我们可以看到沃尔克的反思。如果说,过去美元换黄金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那么后来废除布雷顿森林体系,无疑是美国最大的一次违约,在沃尔克心中自然也留下了深刻印象。但问题是,如果还坚持美元对黄金,那么只可能美国越来越糟,世界也越来越糟。而在金融政策的考量中,也就必须考虑到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让我们说回最初吧,难道沃尔克不知道现在的金融业乱象吗?但沃尔克并没有建议奥巴马去更多的限制金融业,不仅因为金融业的重要性,更重要的原因或许是,自由主义可能不好,但现在没有更好的选择了。而我们做的,或许只能是以如履薄冰方式进行改革,而这点,既需要责任,也需要偏执。从这点来看,英文原名The Triumph of Persistence或许就可以译为“只有偏执狂才能赢得胜利”。

  《力挽狂澜:保罗•沃尔克和他改变的金融世界》读后感(二):宏观部分详实的人物传记,1960-1990美国金融史

  对于美联储货币政策制定的过程有了更加微观认识,对于其中公职机构利益诉求博弈与制衡有了更加动态理解

  顺着本书的脉络,沃尔克的公职生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肯尼迪主政阶段,面临的美元货币危机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主要的原因是美国与日本德国相对生产率逐渐拉开差距,从而导致美国累积了大量的经常项目赤字。通过关闭黄金兑换窗口,逼迫日本德国对美元升值,并对黄金同步升值。多次币值调整后,未能在国内货币政策上同步紧缩以提高利率,最终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度瓦解。尽管沃尔克起初是坚定得固定汇率支持者,但最终却转变了认识或者是被迫(缺乏货币政策的支持)没能维持住布雷顿。

  第二个阶段是卡特和里根时代,面对滞胀,沃尔克如何紧缩的货币政策,灵活实用主义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打击通胀。这一阶段,经济增长出现滞胀的新局面,这也是凯恩斯主义者所没有意识到的,对于通胀的预期会使得初期扩张性政策效果丧失殆尽,最终成为"货币现象"。沃尔克认识到,最主要的是要改变公众对于降低通胀率的预期,并重建美联储独立且政策可信形象。在这一过程中,政策中间目标可以相对灵活,但是降低通胀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必须明确。期间,沃尔克承担了巨大压力,包括总统的出于政治考虑的宽松要求,以及财政部的赤字要求,最终沃尔克成功的降低了通胀率并督促国会出台财政预算法案,将长期利率也成功降低。

  第三个阶段是奥巴马时代,这一时代主要是金融机构的监管。沃尔克主政美联储的过程中对于金融机构的监管不当受到不少诟病非议,包括伊利诺斯大陆银行危机,虽然最终成功化解了危机(得益于美联储及时履行最后贷款人制度以及存款保险机构的注资和承诺),但是对于银行机构的监管不力被诟病。2008年次贷危机后,沃尔克受邀重回公职机构,推出了沃尔克原则,要求商业银行不得从事投机(自营)交易,并加强资本要求和危机情形下的清算处理安排

  这本书更多是从时间的纬度记录事态发展决策形成过程,以及涉及的各方的表现。较为清晰的还原了历史,但对于决策的出发点以及相关市场影响,以及更大的政治历史背景阐述不够清晰,也就是说技术性的分析不足。例如对于货币中介目标由价格变成数量,这一决策是如何产生的,从机制上讲有什么区别,阐述不足。仅仅是记录了决定更换货币中介目标的过程以及各方表现。另一个问题是对于重点事件突出不足,不够醒目。当然考虑到本书是人物传记,而非专业宏观政策类书籍,这样的安排也在预期之中。

  总体评价是一本有充实(略不扎实)宏观政策经济内容的人物传记。期待阅读沃尔克执笔的《时运变迁》,可能有更多干货

  《力挽狂澜:保罗•沃尔克和他改变的金融世界》读后感(三):转述Amazon上一我同意书评

  hallow: By Louis S. Barnes II on October 29, 2012. 大部分都同意。首先简要转述一下书评人的观点:

  1. 所依赖的资料比较单一:大部分是Volker自己的讲述,还有少量别人的日记新闻剪辑

  2. 对于事情停留于表面描述,很少有深入分析:涉及到跟Fed有关的各个部门和机构的相互厉害关系没有分析;对于金融史的表述完全可以在wikipedia上找到更简洁版本

  3. 对于Fed的介绍,远不如<Secrets in the Temple>和<Lords of Finance>.

  下面是直接抄的原文

  A short professional critique makes three points. How was it possible to write this history without a single mention of oil as a component of the Great Inflation, and how the Fed then or in the future might better deal with similar "price shocks"? Or to fail to explain to any audienc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rice shock and morphing into a wage-price spiral? How was it possible to leave out any mention of the savings and loan industry? Mr. Volcker's ultra-high-rate strategy in 1979 threw the entire $3 trillion (constant dollars) industry over the side without any plan at all, callous and narrow policy. Subsequent policy error (mostly Reagan and Congress) later made S&Ls all the worse (still on Mr. Volcker's watch), but 75% of 7,000 S&Ls were insolvent at Mr. Volcker's hand alone by 1982. A third significant omission involves Mr. Volcker's embarassing and institution-damaging last year as Chairman; Mr. Silber offers nothing but Mr. Volcker's version and some newspaper clippings.

  所以我只能猜想,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是关于Paul Volcker的第一本传记。

  《力挽狂澜:保罗•沃尔克和他改变的金融世界》读后感(四):沃尔克:模范美国银行家

  刘波/文

  谁是保罗·沃尔克?如果你不知道,不必感到难堪。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金融与经济学教授威廉·西尔伯(William Silber)从2000年到2005年每学年都对该院350名MBA一年级学生做调查发现只有不到10%的人知道沃尔克是格林斯潘的前任,曾经的美联储主席。这位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击败通胀、拯救美国经济的金融英雄,今天似乎已经被年轻人遗忘,但西尔伯的这本书《力挽狂澜:保罗·沃尔克和他拯救的金融世界》是要提醒人们,无论在何时,沃尔克都是各国宏观经济决策者和金融监管者始终需要铭记在心的人物。《力挽狂澜》是为现年86岁、身高逾两米、有“温柔巨人”之称的沃尔克所写的一本传记,也是致敬之作。在作者看来,沃尔克从上世纪60年代末担任公职到现在,主要为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做出了三项贡献:首先是在1971年尼克松执政时期,作为初出茅庐年轻官员参与黄金与美元脱钩的决策过程,并为缓冲“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过程中的动荡开展全球斡旋之旅;其次是1979-1987年担任美联储主席期间,对抗高企的通胀顽疾,为其后美国经济的长期繁荣奠定基础;迄今为止的最后一项功绩是在退休后,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际再度披挂上阵,提出“沃尔克规则”,限制商业银行从事投机性经营,为金融危机之后的金融监管改革确定思路。我们不妨称之为沃尔克经历的三场战役

  降服通胀巨兽

  第一场战役发生时间较早,本文叙述从略,这并不意味贬低其重要性。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宣布美元暂停兑换黄金,引发全球市场动荡。此时沃尔克作为尼克松的金融外交特使,乘坐一架改装的军用飞机,四天飞行5万公里,在西方各国展开斡旋,说服其接受美元适度贬值,使国际货币体系逐渐转向浮动汇率制,并一直保持至今。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崭露头角的沃尔克一鸣惊人。当时法国财长德斯坦主持的一次国际经济政策协调会议,按规定必须是正职的财长和央行行长出席,时为沃尔克上司的美国财长舒尔茨问:“那沃尔克呢?”德斯坦显得很吃惊,马上回答:“当然,我们从未把沃尔克当成副手看待。”

  不过,还是沃尔克1979-1987年主政美联储期间打击通胀的战役定义了他的一生

  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决策界流行的依然是凯恩斯主义理论。认为通胀与失业率存在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受到推崇。在沃尔克任职的财政部里,不少专家都相信,如果一国容忍通胀上升,就可降低失业率。而沃尔克早年的一位恩师莫根施特恩教给他的怀疑论此时派上了用场。他觉得这太机械了,而活生生人参与的经济活动不可能这么简单。他回忆当年坐在哈佛听一位财政专家讲课说,一点点通胀有利于经济增长,但脑海里情不自禁地一直闪烁着四个字:“胡说八道”。

  而上世纪70年代主持美联储的阿瑟·伯恩斯,依据的正是这一学说,在失业率出现上涨苗头时就会降低利率。货币主义的开创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批评说,这会导致通胀率的不断提升直至失控。果不其然,到了1979年,通胀率已经接近15%,而失业率却居高不下,前所未有的“滞胀”局面不仅打破了“菲利普斯曲线”的神话,而且让美国人变得焦虑、茫然。“通胀像病毒一样窜进人的大脑,改变人们的意识。”而一旦通胀预期生根,就难以再降下来。

  美国正在陷入危机,需要拯救者,沃尔克很想扮演这个角色。但1979年被卡特总统提名为美联储主席,连他自己都感到意外。7月25日早上7点半,一阵来自白宫的电话铃声改变了他的命运。他重任在肩——执掌美国央行,把国家从危机中解救出来。

  正式任职后两个月,在10月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沃克尔旗帜鲜明地发出了与通胀开战的信号,他强调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将把更多精力放在控制银行准备金水平上,宣布将贴现率从11%提高到12%,并针对银行间借款推出特别准备金要求。《纽约时报》随即刊出社论,称沃尔克为赌徒,将他抗击通胀之举比喻为一战中法军为守住凡尔登而不惜付出血海尸山的代价。

  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沃尔克顶住了各方面的压力,一路将短期利率提到了高达19%的水平,宁肯把美国经济拖入衰退也要战胜通胀。他所展示的决心最终击败了市场上的通胀预期,一直倔强上扬的黄金价格终于下跌了。直到今天,大多数人都愿意承认,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经济衰退是必需的,是为了降服通胀这头巨兽所不得不付出的代价。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曾评价道,沃尔克“打下了美国几十年经济增长和稳定发展的基础”。

  平衡预算计划

  沃尔克很讨厌媒体把他的做法称为赌博,“我平生唯一掷过骰子的场合是陪詹妮思和吉米两个孩子一起玩大富翁游戏——而且我不喜欢输。”但无论如何称呼沃尔克的冒险行动,它达到了预想效果。但虽然通胀看起来终于被驯服了,还有一个顽疾没有解决,那就是长期国债的收益率仍一直保持在高位。沃尔克认为通胀预期的下降应该会导致长期利率降低。为什么没有出现这样的结果?不少经济学家把批评矛头指向了里根的财政政策。

  在沃尔克任职美联储主席期间,美国总统已从卡特换成了里根。里根政府实行减税政策,因此需要更多通过借债来弥补财政开支。或许是因为政府借债与私人借债产生了竞争,才导致了长期利率居高不下。沃尔克虽然没有明确支持这一看法,但他愿意以行动来为之背书,向里根政府施压。1982年,美联储在严峻衰退的局面下仍然将利率提升了两个百分点。这是在向里根政府传递讯息:如果不采取措施抑制赤字增长,投资者就不会对未来的通胀率感到放心,因而长期国债收益率也不会下跌,而美联储宁愿冒着进一步加剧衰退的风险,也要降低市场的通胀预期,从而将通胀的余火彻底掐灭。在沃尔克的这番隐性“逼迫”之下,里根政府在这一年实行增税,到1985年又进一步削减了赤字。

  沃克尔以此帮助恢复了美国政府的财政责任。他不愿意以印钞的方式弥补预算赤字,即所谓的“赤字货币化”,为政府的无度开支埋单,而是迫使国会通过了平衡预算计划。这也是帮助里根兑现了他竞选时承诺的财政纪律目标,提振了里根的声望。虽然沃尔克这么做完全是出于公心,但这或许也影响了他和里根的关系。

  高压下的硬骨头

  回顾以往,沃尔克一向原则性非常强,公事公办。其实在约翰逊和尼克松时期他就有机会出任美联储主席或财政部长,但可能因为两位总统都觉得他独立性太强,不会俯首听命,没有选中他。而卡特在任命沃尔克为美联储主席时,他的经济顾问班子就警告他,不要让沃尔克这样强硬、独立、直言不讳的人去执掌美联储,这会危及卡特自己的政治命运。结果,沃尔克果然“不负众望”。在1980年大选前夕,卡特不希望美联储实行影响人气的高利率和紧缩政策,但沃尔克以美国经济大局为重不为所动,坚持紧缩,这部分导致了卡特竞选连任失败。以这种方式“回报”提名自己出任美联储主席的卡特,沃尔克展示了自己的“硬骨头”风范。他虽然对卡特感到抱歉,却坚持自己做法的正确性。

  当然,背后的原因还是美联储的机制本身就能确保其独立性。美联储委员会共有七名理事,均由总统任命,任期14年,但为了防止政府干预央行自主权,国会七名理事的任期错开分配,从而使无论发生什么情况,一任总统最多只能任命两位新理事(但如一位总统竞选连任成功,理论上就可任命四位)。但是,即使在美国这样的民主国家里,一个央行行长如果不知道逢迎政客,而是持之以恒地坚持自己的原则,或许也会影响自己的仕途。

  1986年2月,第二总统任期中的里根又任命了两名理事。《纽约时报》嗅到了气氛的变化。该报写道,这可看作对沃尔克控制权的威胁,可能加速沃尔克的离职。在两周后的一次会议上,就是否下调贴现率,美联储委员会产生意见分歧,结果沃尔克的不下调主张以3:4的比例落败。虽然这场内斗没有迫使沃尔克直接辞职,但他已经产生了警醒,美联储不是一个纯粹的只关乎公共利益的机构,它同样不能摆脱党派政治的沾染。或许里根的经济班子已经对坚持紧缩的他有些不满了。此后沃尔克逐步释放一些去职信号,并在次年6月提交辞职信。西尔伯写道,当天投资者疯狂购入黄金,就跟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要出任美联储主席一样。

  一个美联储主席要面对各种压力。政治家总是希望在短期里拿出更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数字来讨好选民,即使为此牺牲长期利益。但政治压力只是一方面。作为美联储执掌者,沃尔克还需要应对学界的压力。

  学者与政治家是完全不同的生物,但他们也有自己的独特需求。学者的观点经常要与众不同才能赢得听众,而且需要保持学说在理论上的纯粹性,才能有学术价值。学者往往为此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也希望决策者为他们坚持的主张背书。在沃尔克时代,无论是新古典主义者还是凯恩斯主义者,都在呼吁他严格按照本学派准则而行,但作为美联储主席,沃尔克必须保持务实态度,权衡现实因素,将不同学说的合理与可用之处兼收并蓄,而不能拘泥于教条。

  沃尔克上任美联储主席后第二天,就接到1976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米尔顿·弗里德曼的一封来信,呼吁他实行果敢、稳定的货币政策,但沃尔克并未照本宣科地依照货币主义学说施政,在依靠货币供应量工具控制了通胀之后,就继续坚持相机抉择的政策。另一方面,弗里德曼也对他1979-1982年的政策打出了不及格的分数,并断定美联储根本就没实行过货币主义实验。另一方面,民主党里的凯恩斯主义者也不喜欢他,其领军人物艾伦·布兰德对他的成就不屑一顾,认为他不过是依靠代价过高的政策遏制了通胀而已。但沃尔克在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双向夹击下左遮右挡,坚持美联储的独立政策,最终为美国经济换取了一个美好时代。

  沃尔克规则

  但西伯尔认为,继任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并未守住沃尔克的胜利果实。在沃尔克辞职后的20年里,经济长期增长而通胀保持低位,被经济学家称为“大稳定”(Great Modera-tion),一些经济学家甚至盲目乐观地声称困扰资本主义的商业周期已被驯服。但这也是一个冒险与债务积累的年代,监管机构放松了警惕,危机在酝酿。

  对此沃尔克不是没有先见之明。他在2005年的一次演讲中就警告:“婴儿潮一代人开支无度,好像明天末日就要来临……房价不断上涨,而我们还在不断买房……别看资本市场现在这么友好地为投资者提供便利……它也是十分脆弱的一环”。但没有人重视这警告,或许大家觉得这个已经口齿不清的老头思想陈旧,不理解已脱胎换骨的“新经济”的精髓,或是为了唤起人们的注意而故作惊人之谈。

  但2008年金融海啸爆发后,曾被吹捧到天上的格林斯潘的地位一落千丈,而沃尔克的老派稳健政策似乎更让人怀念。于是81岁的他临危受命,2008年被奥巴马任命为总统经济复苏顾问委员会主席。

  此番出山之后,沃尔克最为人铭记的表现就是提出“沃尔克规则”,这也成为他的新名片。沃尔克规则非常简单,就是限制商业银行从事投机性交易。本轮金融危机中,华尔街大银行出现“大而不能倒”问题,以至于绑架联邦政府决策,需要以纳税人的钱去救助。沃克尔的逻辑很简单:如果美联储作为最终贷款人为银行提供支持,就会产生道德风险,继续让银行从事高风险的自营业务就是拿纳税人的钱赌博,因而必须规制。

  对“沃尔克规则”也不无批评。中国经济学家胡祖六就评论称,沃尔克把自己的威望和影响力押在了一个过窄的议题上。但其实并不是沃尔克自己愿意这么押宝的。奥巴马是在这项规则正式公布前夕,在他的首席政治策略顾问阿克塞尔罗德的建议下,才建议用沃尔克的名字为其命名,而沃尔克起初并不赞同这么做。因为很明显,沃尔克一生的贡献远比“沃尔克规则”丰富,而这项命名可能让后世对他历史遗产的理解狭义化。其他人或许会对这样的冠名自矜不已,但沃尔克其实是做出了牺牲,他同意奥巴马借用他的声威来推行金融改革。

  其实,这不是沃尔克第一次牺牲了。沃克尔为公职放弃了在金融界可轻易获得的高薪。在从纽约联储行长转任美联储主席后,年薪从11万多美元降到5.75万美元,他只能抽“掷弹兵”牌雪茄,尽管有位雪茄迷曾告诉他,这牌子有点“烟草掺马粪的味道”。开会时看到桌上有企业界富豪摆放的高档雪茄,他会主动将其推到一边,以免自己受诱惑。他的妻子芭芭拉患有风湿性关节炎,儿子有残疾需要妻子照顾,而芭芭拉在建筑公司工作,还不得不兼职一份簿记员工作,为了补贴家用,还曾将纽约公寓的一个房间租了出去。这就是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可以呼风唤雨的美联储主席的生活。

  可以说,沃尔克是一位老派的职业银行家,驱动他的是美国传统的急公好义与爱国精神,为捍卫美元和美国的声誉而鞠躬尽瘁。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金立群在为本书中文版写的序中把沃尔克比喻为中国春秋时期鲁国的季文子,“无藏金玉,无重器备,相三君而无私积。”笔者则想到了罗马早期共和国时代廉洁清正的执政官。新一代的银行家们或许更懂新技术,更善于与媒体打交道,更注重自身形象,不会在开会时嘴里还叼着雪茄吞云吐雾,但他们可能缺乏老人们的韧劲与自我牺牲精神,而要走出当前的金融危机需要打硬仗,正如沃尔克2008年重新受任时《新闻周刊》调侃的,总统经济顾问中“终于来了一个成年人”。

  “我们无法用一个精确的共识来描述沃尔克应对危机的方法,那更像是一种艺术,一种原则与妥协的结合,让人想起西部拓荒时期小镇上主持正义、孤军奋战的警长。”西伯尔这么总结“沃尔克Style”。这种忠诚、严肃、廉洁、独立的警长精神,是美国传统中最宝贵的遗产。沃尔克朴实无华,重剑无锋,而又无往而不利。

  “国乱思良将”,今天的美国正在谨慎挑选伯南克之后的美联储新主席,无论是耶伦、萨默斯还是其他人,都可以从沃尔克身上汲取智慧和道德力量。而对中国读者而言,阅读本书除了有更深入了解美国40余年金融史等意义外,更重要的是明白一位可以和总统“叫板”的央行行长应该具备怎样的操守,怎样在政治与意识形态激烈交锋的浪涛中独立引导经济政策的前行,以及这一切所反映的保障央行独立性的治理机制。

  《力挽狂澜:保罗•沃尔克和他改变的金融世界》读后感(五):让人敬佩的导师

  快递送来的时候,我以为是两本,因为真是太厚了!!很难想到这是能把我看哭了的一本书,一本金融书,一个讲银行家的传记既然看哭了。

  抛开哭的这个话题,首先说第一个好感吧,注释非常多,我喜欢注释多的书,特别喜欢,能把引用的内容都做注释是一种负责、谦虚的态度。把晦涩难懂的地方做注释,是一种体贴的态度。我对注释多的书印象都不坏,评这些内容丰富,长知识、有内容的注释就可以直接给4星了。

  另外是里面很多经典的话比如“应当承认,在一个强大的体制内,任何执掌者想要挣脱其运行的规则,无论是明规则还是潜规则,都是很困难的。试图改变这个体制的意识形态和主流思想,更是谈何容易。即便如此,也不能低估个人的作用和力量。”再比如“世上本无捷径。”“他要为坚守承诺而付出代价”。

  而让我潸然泪下的,是第17章,沃尔克作为科里根的导师,“既教他用假饵钓鱼,也教他如何当好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行长。”这让我一下就想起了我的老师,他也是这样,不顾及别人的眼光,既教我成为一个智慧的人,也教我如何用自己的手段,让那些恶毒的人付出代价。因为他的缘故,我才能这么顺利的成熟、没有为这种成长付出高昂的代价。在我看到这儿的时候,我就知道,我一定会写个跑题的书评,作为一个不合格的书评人,我总是不能控制自己在书评中过多的泄露自己的情绪,可能是因为我是女人,也可能不是。

  阅读这位金融巨匠的传记,直接可以看到他所影响的金融格局的变迁,从一个我不了解的角度阐释了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和影响。

  《力挽狂澜:保罗•沃尔克和他改变的金融世界》读后感(六):保罗.沃尔克的货币实用主义智慧

  Rules versus Discretion

  1979年的夏天,美国通货膨胀率已达到两位数,12%。

  8月6日,沃尔克宣誓就任美联储主席。三年前,他始就任纽联储行长。尽管两周前会见卡特总统时,沃尔克声明“非常重视美联储的独立性,……希望施行比米勒(彼时美联储主席)更严格的(紧缩货币)政策”[1],迫于市场压力,卡特总统还是选择了沃尔克[2]。

  8月14日和9月18日,沃尔克就任后的头两次FOMC会议上,尚“不主张马上采取过激行动”,“并不是很迫切地希望马上或在可预见的未来采取大幅升息的政策”[3]。1979年之后,沃尔克意识到这种渐进策略的不现实,便移去了“gradual”的表述[4]。

  10月6日的FOMC会议上,沃尔克的策略转向了“更货币主义的方法(a more monetarist approach

  )”[5]:“将更多精力放在控制银行的准备金水平上,允许短期利率以更大的幅度波动”[6]。沃尔克认为,这种策略可以“打破(shake up)”通胀心理预期,恢复美联储威信[7]。

  虽然沃尔克坚称“不是货币主义阵营的人”、“支持使用货币’目标’,绝不是出于货币主义的目的”[8],但还是承认了货币主义理论对1980年代早期货币政策的重要影响[9]。

  货币策略倾向货币主义,沃尔克并非将其看作是隐身战术(stealth tactic),而是相信货币主义能让美联储自律,诉诸更简单的规则形式传达给公众[10]。

  1982年10月5日,FOMC会议上货币政策目标转向降低利率[11],结束了货币供应量目标的新策略。三年的新策略的实际执行中,沃尔克承认并非如其期待令人满意[12]。沃尔克不会仅因货币供应量上升而开启收缩政策[13]。短期利率得以宽幅调整,有了更大的灵活性,但美联储依然保持了对短期利率的某种程度的管理[14]。货币主义学派领军者弗里德曼批评,沃尔克领导下的美联储并未放弃“对利率的操纵”,且对货币供应量增长的控制仅仅“停留在口头上”[15]。另一位货币主义者梅尔泽称:“无论是前任美联储主席们还是他本人,都未能将货币增长保持在目标区间之内……沃尔克过去两年的做法尤其糟糕。不仅货币增速十分不确定,波动也很剧烈……”[16]。Goodfriend和King总结道,沃尔克领导下的FOMC在管理短期利率和遵守货币供应量目标之间寻找微妙的平衡[17]。

  回顾来看,新策略带来的战术上和政治上调控利率的灵活性[18],“赢得更大的空间和灵活性去采取我们认为必要的行动”[19],相对于货币供应量目标的规则性,才是沃尔克更为看重的平衡的重点。

  反通胀鹰派?

  1980年12月19日,FOMC会议上,沃尔克下定了以经济衰退为代价抗通胀的决心:“如果不发生经济衰退,我就无法确保能扭转通胀预期”[20]。此其反通胀鹰派的一面。

  1982年2月15日,沃尔克会见里根总统,形成了降低利率共识[21]。6月份,货币政策转向宽松,货币供应量目标M1和M2分别调高了2个和1个百分点,短期利率随后不断下调。10月5日的FOMC会议上,沃尔克深忧道:“必须采取一些超常规举措。我们当前遇到的局面前所未有,在某种程度上只有1929年与此类似”[22]。通胀得到一定控制,在经济衰退面前,沃尔克并非一味强硬到底,可以很快做到顺势而变。

  詹姆斯.托宾称,“我希望历史给予保罗和他的同事们褒奖的是,不仅是因为他们抗击通胀,而且也为他们知道何时停止,何时宣布胜利。”[23]

  唯实

  沃尔克真正关注的并非是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两种政策工具之间的取舍,更重要的是经济衰退和通胀压力之间的平衡。沃尔克的决策视野,要看经济和货币供应量数据,甚至还有汇率和金融市场[24]。

  政策时机的把握上,沃尔克并不是一个急躁的人:“在危机情况下,我们采取激烈行动会得到公众的明确支持”[25]。对于新策略的推行,他也懂得审时度势:“我们尝试的是一个新方法,我们要确保自己不要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明年初,……再确定是有必要继续推行新方法……还是回归传统做法”[26]。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上,“以货币政策为武器迫使财政政策走到负责任的轨道上来,这符合沃尔克的战略步骤。但同时也希望能机动灵活地斗争,在适当的时机放松一下货币政策以防止经济崩溃。”[27]

  沃尔克也是反教条主义的。“我们必须对研究保持谨慎态度……经济可能不是按照您,当然也包括我,所学到的规律那样去运行的”[28];“基于经济计量公式得出的结论,既反映不出也无法捕捉整个过程的动态特征”[29]。

  注:

  [1]威廉.西尔伯,力挽狂澜:保罗.沃尔克和他改变的金融世界, p.159.

  [2]约翰.H.伍德,英美中央银行史, pp.371-372.

  [3]威廉.西尔伯,op.cit. , p.177.

  [4]Michael Mussa, Paul A. Volcker and James Tobin, Monetary Policy, pp.162-163.

  [5]Ibid. , p.146.

  [6]威廉.西尔伯,op.cit. , p.197.

  [7]Michael Mussa, Paul A. Volcker and James Tobin, op.cit. , p.146.

  [8]威廉.西尔伯,op.cit. , p.184.

  [9]Michael Mussa, Paul A. Volcker and James Tobin, op.cit. , p.159. 同时,沃尔克认为理性预期理论重要性要少得多,并非Silber所言,“这一方法更接近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而非主流的货币主义学派”(威廉.西尔伯,op.cit. , p.184.)。

  [10]Ibid. , p.159.

  [11]威廉.西尔伯,op.cit. , p.260.

  [12]Michael Mussa, Paul A. Volcker and James Tobin, op.cit. , p.158.

  [13]Ibid. , p.149.

  [14]Marvin Goodfriend and Robert King, The Incredible Volcker Disinflation, p.32.

  [15]威廉.西尔伯,op.cit. , p.220.

  [16]Ibid. , p.260.

  [17]Marvin Goodfriend and Robert King, op.cit. , p.36.

  [18]Michael Mussa, Paul A. Volcker and James Tobin, op.cit. , pp.96-97.

  [19]威廉.西尔伯,op.cit. , p.243.

  [20]Ibid. , p.226.

  [21]Ibid. , p.245.

  [22]Ibid. , p.259.

  [23]Michael Mussa, Paul A. Volcker and James Tobin, op.cit. , p.152.

  [24]Ibid. , p.160.

  [25]威廉.西尔伯,op.cit. , p.277.

  [26]Ibid. , p.194.

  [27]Ibid. , p.244.

  [28]Ibid. , p.199.

  [29]Ibid. , p.240.

  参考文献:

  1、威廉.西尔伯,《力挽狂澜:保罗.沃尔克和他改变的金融世界》,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2、约翰.H.伍德,《英美中央银行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3、Michael Mussa, Paul A. Volcker and James Tobin, Monetary Policy, Martin Feldstein, ed.,American Economic Policy in the 1980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4、Marvin Goodfriend and Robert King, The Incredible Volcker Disinflation, NBER Working Paper 11562.

  《力挽狂澜:保罗•沃尔克和他改变的金融世界》读后感(七):与其焦虑,不如读史明智,展望未来。

  最近中国资本市场到了崩溃的边缘,多次千股跌停,很多家庭损失惨重。与其焦虑,不如读史明智,展望未来。这本传记比较专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伟大的博弈》,不愿看书的朋友可以看电影《大而不倒》。

  陈元、金立群、朱民、胡祖六的推荐序可以作为读书笔记样本,成思危、基辛格、诺奖得主托马斯·萨金特、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罗伯特·希勒、末日博士鲁比尼、英格兰银行行长默文·金、亨利·考夫曼等的特别推荐也让人感受到沃尔克的分量。

  沃尔克父亲是美国新泽西州博根郡迪乃克市的行政长官,管理小城20年间人口增加了两倍,而根据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该市人口有39,776人,类似中国的乡镇。沃尔克从父亲身上学到了公私分明,深思熟虑,拒绝感情用事。这本传记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资料详实,从幼儿园的成绩单、明信片到各种文件,每章参考文献近百条,和《货币战争》等小说形成鲜明对比。

  美剧《丑闻》、《纸牌屋》等有点像大陆的宫斗剧,书中的细节让我们有机会了解争执与合作,保持美联储的独立性不仅靠制度设计,更需要坚韧与妥协,沃尔克不惜得罪任命自己的两位总统,迫使里根与企业竞争资金以弥补预算赤字,甚至接受短暂的经济衰退。经历过物价闯关的人会理解两位数通胀激起的民怨沸腾。

  沃尔克亲自推动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促成了浮动汇率制,美元由此脱离金本位的约束,走向通胀的不归路。从1934年一盎司黄金20.67美元到2011年的1923.20美元。

  背后的代价是沃尔克50多岁担任美联储主席时,年薪只有5.75万美元,只身一人在华盛顿租住大学生公寓。患病的妻子做两份工作,照顾残疾儿子,为了增加收入,还把家里一个房间租了出去。

  沃尔克规则“银行不能:(A)从事自营交易;(B)收购或发起设立对冲基金或私募股权基金,或保留此类基金的任何股权、合伙人份额或其他所有者权益。”

  《力挽狂澜:保罗•沃尔克和他改变的金融世界》读后感(八):金融从来都是与政治密切相关的

  真厚!这是第一印象。真是阅读速度慢了,三个周末,也没能翻完。其实,这样的书,需要有整段的时间,一口气翻下来,要不真会出现翻到后面忘记了前面。

  保罗的一生,间接反映了美国金融界的风云变幻,可他不是在那个世界制造波涛的人,而是一双掌舵的手,他的正直和坚持,令人敬佩。和他联系起来的,是这个世界最有权势的人,美国总统、财经部长,他们的每一个决定,都足够影响这个世界,而他,是他们背后的力量。从肯尼迪到尼克松,再到如今的奥巴马,每一位身后,都有他的身影。

  金融,从来都是与政治联系在一起的,政策背后是国家之间的利益博弈,是财阀的利益权衡。再来看上世纪日元的升值,这之后不缺保罗的身影,他选择了对美国最有利的方式,可于日本,那是对日本经济的重创,日本累积的财富,轻易被洗劫,之后的很长时间,都处于恢复期。

  只是,这里没有对错,只有立场。就像如今,在每一场中美较量的背后,始终是利益。我只是会怨恨,为何没能有像保罗这样的人,站在中国政治家的背后出谋划策。

  《力挽狂澜:保罗•沃尔克和他改变的金融世界》读后感(九):金融的世界

  说实话,我本人很喜欢了解财经类的信息,当时去看这本书也是冲着名人的推荐,想了解下美国过去的金融的发展。不过看完之后不是特别懂,只是知道保罗为美元,为国家牺牲了自己的家庭很是敬佩,我觉得现在这样的人身边很少了。同时为了自己的坚持不怕得罪上级,又是我们当下缺失的一种优秀品质。书中我看到保罗从上级哪里学习穿着、礼仪、社交、谈判很让我印象深刻。我觉得一个人要想前进,必须不断的汲取知识,从书上、朋友、上下级等。我们要做到:三人行必有我师。

  《力挽狂澜》是一本好书,我们能从书里找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虽然大部分我不是很感兴趣,涉及专业知识比较多,但是其中与人打交道的经验可以让我们好好琢磨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