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命安宁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生命安宁读后感10篇

2018-08-05 05:25: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命安宁读后感10篇

  《生命安宁》是一本由【美】威廉•B. 欧文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2013-5图书,本书定价:32.80,页数:,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安宁》读后感(一):你何时才能生活真正满意

  文、闫晗 公众号:yanhanyahui

  中学毕业时还流行同学录,就是在一个精致的大本子上互相写一些个人爱好人生格言以及祝福语,回想起那些年凹过的造型几乎全是羞耻play,记得“人生目标”一栏,我填写的是“追求内心平静”。多年后回想起来,我那时候大约还并不知道什么是“内心的平静”。

  这个时代比我中学时喧嚣了许多,内心平静不焦虑奢侈品还要难得,奢侈品还有个价码呢。在朋友圈看到有人在读《生命安宁——斯多葛哲学的生活艺术》这样一本书时,我还以为它是晦涩学术书——现代生活这么匆忙,谁有闲情逸致关注一个古老的哲学学派有哪些观点?我更关心如何生活和怎样才能获得幸福

  在朋友推荐下读了这本书之后,发现原来就是一本关于幸福大众哲学读物啊。日常的困惑多多少少被戳中,你对生活不满意,往往自己就是不满意的根源

  常常见到一些人把幸福寄托于得到某种事物:考上大学就幸福了,评上某个职称就幸福了,一切不幸都是因为长得丑或没有钱,整容或者中彩票就会过上幸福生活……然而他们一直没有得到想象中的幸福。研究表明,在度过最初的兴奋之后,中彩票者很快就会回到原先的幸福程度,会把豪宅、法拉利看得和原来的陋室、破车一样平常。长得美的人,已经习惯借此享受到的便利,并不会比一般人的幸福感更多。

  记得我家附近未通地铁时,下班出了地铁站,还要坐很长一段公交车,每天在站点翘首以盼,车来了一大帮人奋力挤上车,鞋子上都是他人的脚印,然后还面临拥堵,到家时间永远难以预测。有时在离家两三站地堵得一动不动,只好下车步行。那段时间热切盼望着地铁通车,后来通地铁了,一开始的确感受到便利的幸福,然而慢慢也就习以为常,现在依旧抱怨换乘不便,通勤时间太长,地铁太挤。对于我们拥有的我们总是习惯得太快,然后陷入新一轮的乏味倦怠中去。

  一个人之所以觉得不幸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知足努力得到想要的东西之后,就会失去对所渴望事物的兴趣,觉得生活乏味,又形成新的欲望现实中并不存在一个幸福的分水岭。买了新衣服又很快厌倦,想考上理想学校,又想找到好的工作,得到梦想的工作之后,没过多久就会抱怨薪酬人际关系…… 

  思维模式改变,幸福感会回到原来的起点。《生命安宁》说,幸福的关键是阻止适应过程,要“劝服自己想要已经拥有的东西”。消极想象是对付享乐主义的一剂解药,也是提升幸福感的疫苗是的,我们拥有的已经足够好,并不需要灾难来临,你才能从麻木和倦怠中走出,学会珍惜

  可以试着想象如果失去它们——我们拥有的一切都是从命运那里借来的。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命运就会把它们夺走,你会最后一次见到某个人,最后一次听到下雨的声音,最后一次看见月亮的升起,某一天会吃下最后一顿饭。许多再寻常不过的事情如果不能再重复下去时,就会产生特别意义,每多经历一次都值得喜悦

  哲学应该用来指导生活,想来我大妈是个隐秘的斯多葛主义践行者,虽然她只是个普通农妇。她对拥有的一切都很满意,光是现代生活有卫生纸这件事,她就觉得是巨大的进步——几十年前家里都是用玉米棒子擦屁股的,后来又用旧书本报纸卫生纸的出现多么了不起啊。她善于消极想象,因而十分知足,比我见到的大部分人都要快乐

  首发于《中国青年报》

  作者专栏作家闫晗,新浪微博@闫晗- ,个人公众号:yanhanyahui

  《生命安宁》读后感(二):帮助普通民众过更好的生活

  『虽然当今的哲学家倾向于把时间用来辩论玄奥的话题,但大多数古代哲学家的主要目标却是帮助普通民众过更好的生活。』

  这是本书中对我触动最大的话语,也是我读这本书的初衷。近来几个月,在学业的事情敲定之后,愈发的觉得人生迷茫。对选定的专业是否会有前途,自己是不是会喜欢等现在想来毫无意义的事情所烦恼,整日处于一种焦躁状态。于是被书封上作者那句『如果我们依照斯多葛主义的准则来生活,一种欢快性情和一种坚实欢乐就会自动跟随而来』所吸引,我期望此书能吹开我前路上的迷雾,所幸,此书不孚我望。

  可能大多数非哲学系专业的人和我一样,在此之前根本没有听说过斯多葛哲学。『斯多葛哲学是古罗马最流行、最成功流派,其生活的艺术是让我们减低焦虑,释怀过去,将心力聚焦于生命中能够控制的事物上;能让我们更好地对付羞辱悲伤衰老坦然的面对声名财富诱惑。』即是让我们在生活中学会分辨与取舍,在有限的生活中获取更大的满足,让内心归于平和从容与安宁。

  大学时的哲学老师曾说过:几千年来中国人是没有信仰的,他们的信仰就是皇帝,皇权至上,这就是为什么近现代史上外国企图通过传教士从思想统治中国失败原因。原话记不住,大抵上意思就是这个。尽管老师的话可能有些偏颇极端,但从某些角度来说,这话也是没错的。

  『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哲学取决于他的个性环境。』

  几千年来中国普通民众所追求的不过是安身立命,追求的不过是外在的衣食住行,有饭吃有衣穿便很满足了,为此,他们养成了一种独特品质。说好听宽容,说得不好听就是逆来顺受,也即生活态度颇为消极。他们只注重外在的生活,对于生命的内在可谓关注甚少,本书则是以古斯多葛哲学为理论基础谈论一种关于生命内在的人生哲学。

  本书从四个方面来阐述了斯多葛哲学:第一部分哲学的诞生;第二三部分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践行斯多葛主义;第四部分则是作者自己对斯多葛哲学的评价感悟。对于我这样带有目的性即迫切地想要找到一个可能获得平静从容状态的方法的人来说,第一部分的追本溯源看起来真是煎熬,不是说它枯燥没意思,而是因为自己迫切的心情实在惭愧,第一部分我看了第一章便直接跳到第二部分了。

  二三部分可谓本书的精华。第二部分是讲斯多葛哲学的心理技巧,即如何应对消极情绪,如何在分辨中做出正确选择与取舍,如何坦然面对发生在身上的所有事情,如何获取快乐,如何在反思成长(这一点很像儒家的“吾日三省乎吾身”)。第三部分是讲斯多葛哲学对日常生活的建议,这一部分,欧文从责任社会关系、遭受侮辱、情绪愤怒、面对衰老死亡以及个人价值观等方面提出了斯多葛哲学的忠告

  斯多葛主义所追求的是『去除了如气愤、悲伤、焦虑、恐惧这样一些消极情感,而获得了积极情感——尤其是欢乐——的一种状态』。斯多葛主义期望我们最终要成为的是一个对自己的生活更内省和更深思熟虑观察家。

  读罢此书,似乎生命真的进入了一种安静缓和的状态。

  《生命安宁》读后感(三):成为一个斯多葛主义者(消极想象)

  篇外话

  突然想到,也许斯通纳的一生将会是我的一生,也许更糟糕,死于更大的反问句前?

  (《斯通纳》 [美] 约翰•威廉斯)

  然而,世界本身,对于我们个体而言,是否就是一个巨大的反问号

  第二遍再看生命安宁的时候,感觉确已和第一遍不同,除了加深印象外,所能够理解的书中所包含的内容含义也更加丰富更加多层次,带着更多的思索

  这本书中所说的斯多葛,作者分为了希腊斯多葛学派(追求德行获取)、罗马斯多葛学派(追求德行获取,也追求内心安宁,并侧重于后者,甚至发展到最后成为主要目标)。本书讲述的是罗马斯多葛,也是斯多葛哲学在生活中实践中最发达受众最广泛的运用的最好的流派。罗马斯多葛先讲逻辑学,后说物理学,最后说伦理学。斯多葛的伦理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德道关联,而是说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以及处理相互之间关系,以及人际关系与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

  说到斯多葛,就不得不说犬儒。

  19世纪德国的哲学家叔本华总结了犬儒主义和斯多葛主义的关系,他观察的结果是,斯多葛学派哲学家是“以从实践衍变为理论的方式”从犬儒派中发展而来的。

  犬儒主义者要必须完全抛开得到的意愿,必须乐意避免那些位于你意愿范围之内的东西。毫不在意谩骂侮辱,近乎石头没有感知,不能怀有嫉妒怜悯之心,要有勇气和忍耐力坚持以上的生活。同时,犬儒派以风趣智慧而著称。斯多葛派似乎没什么可以著称的,他们有时严肃、有时活泼、有时智慧,有时愚笨,不论什么样的外在,应该都是他们在面对不同情境下所需要展现的品质,践行斯多葛主义的艺术。

  为了达到人生的终极目标,人们本来就应该保持纯洁无暇,心如止水的人生态度,做好随时可能离开人世的心理准备,并对自己命运的赐予心甘情愿接受

  这算是对斯多葛主义哲学思想和人生观点(现在想来这可能无法代表整个的斯多葛主义,而是只能代表作者威廉•欧文对于斯多葛主义生活哲学的认知和感悟),最高高度和最重要的较为完全涵盖的概括了,它基本可以说明所有的观点、方法以及技巧,包括消极想象、追求内心安宁(永久的而非片刻的)、社会责任(勇敢承担自己的责任并尽力而为)、内化目标(相抵外在目标的设定)、控制心里和情绪(不要试图去控制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做好面对一切可能性的准备)。

  斯多葛主义所说的安宁,是一种以消极情感的缺席和积极情感的存在为特点的心理状态,消极情绪包括悲伤、生气和焦虑等,积极情感包括愉悦、高新、快乐等。

  一个斯多葛主义者预测可能发生的坏事而并不会变的忧心忡忡,消极想象不仅不会使人们闷闷不乐,还会提高她们享受生活的程度,因为这样,可以使他们不把这个世界看的理所当然。消极想象的最佳诠释就是理所当然这个词。

  理所当然:按道理应当这样,意思是按照道理当然是这样的,意为情理之中发生的,合乎情理的不容怀疑的。

  消极想象在帮助我们珍视这个世界的同时,也在帮助我们准备好应对这个世界的变化。消极想象,就是预想我们周围世界的非永恒性。

  什么是非永恒性,我在想,是不是和永动机一样的存在?我们能够控制的就是永恒的,不能够控制的和能够控制范围内的变化,都是不定数的非永恒呢?预想我们不能控制的永恒性,也许会帮我们控制那些不好控制的事物。

  斯多葛主义者还劝告我们度过每一天要像度过最后一天那样时,并不是要改变我们的活动,而是要改变我们活动时的头脑状态。他们并不希望我们停止思考未来,为明天做计划,而是要我们在为明天思考和做计划的同时,记着欣赏今天。

  消极的情绪以及刻意为之,是能够带来片刻安宁的。斯多葛哲学生活艺术的最好诠释,其追求得到物质精神的双重安宁,我想这也是所有哲学学派所追求的,也是哲学学派所能够发展壮大的最为依靠的思想和能力

  在书中,也提到了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享乐适应的概念,及时的享乐和消极的情绪也是有些关系的,当然,和消极的生活没有任何的关联。正如犬儒派发展的轨迹,从曾经愤世嫉俗,,到如今的玩世不恭,对生活的态度上、对自己的要求上,都沾染上了世俗社会发展的流习和弊端,是犬儒的发展出现了问题,还是社会的发展出现了问题。一直想说的是,宗教也是随着社会发展的,不论是基督、佛教、道教都是,唯一不发展还违背的,大家应该都知道,不知道这个宗教的结果会是什么。

  我们人类不幸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不知足。努力工作得到我们想要的之后,我们会惯常的失去对所渴望事物的兴趣。我们得到的并不是满足的感觉,而是感到有些乏味,并且作为对这种乏味的反应,我们会继而形成新的更大的欲望。

  获得幸福最容易的方式,就是学会如何想要我们已经拥有的事物。

  其实这样的解释到处都是,意思就是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并保持热诚,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但是用其他的任何的某种哲学流派来解释,也许只是换了种说法,但是我们要理解的是后面的逻辑和思考,从而进入这个哲学的体系中去,不仅是思考体系,还是表达和立论体系,这一切都是体系之下的严谨所构成。

  在斯多葛眼中,什么是愚蠢

  只要改变生活观就能轻易地将满意揽入怀中,你却偏要在自我诱导的不满中生活,这才是真正的愚蠢。

  在我们眼中,什么是聪明

  只要改变生活观就能轻易地将满意揽入怀中,而我们却偏要在自我诱导的不满中生活,而且通过自以为算得上努力的努力,取得了成功(通俗意义上物质上的成功,也叫成功学里的成功),这就会被大家夸赞为聪明能干

  愚蠢不一定是消极的,聪明能干不一定是积极的。

  斯多葛中四个影响较深远的哲学家之一的爱比克泰德认为,哲学的主要关注应该是生活的艺术,正如木材是木匠的介质,青铜是雕塑家的介质一样,你的生活就是你践行人生艺术的介质。

  思考与生活

  观点是别人的,怎么样的想法是自己的。我基本上都删除了一些发布观点的公众账号,留下的都是说人物、讲故事、发布政策和新闻类的,而这也是我删除后才发现的,观点左右了我们的思想,限制了思维的发散空间,圈定了框架。

  我们可能感觉某篇文中的观点非常契合自己的想法(仅仅是此时的看法,以及掌握的论据,看待观点的角度等),尽管们非常认同文中的观点和论据,但是我们总觉得还是少点什么,是可以更加的实在或者更好的表达出来的,还是逻辑和编排是否能够推陈出新,亦或是用词和修饰更能体现出作者的语气和表达的情绪,其实都不是,我们认为缺少的最关键的是:这篇文章不是我写的,没能表达出我想要的真正的全部的东西,虽然目前为止我也无法更加准确的表达,但我也不能苟同他所表达的就可以代表我的全部。这时,又分出了两拨人,一拨人如脑残粉般的打赏推荐,分享朋友圈后期待着点赞,誓死与之共进退;另一拨人在留言区里发表自己的看法,能得到作者的回复也是会兴奋的晚睡上那么十几分钟。这样,一篇文章和一种观点就结束的它的使命和生命。

  结尾

  斯通纳是“疲惫生活的英雄梦想”,其实命运的难以对抗之处不在于它的残酷突变,而在于它的平庸蹉跎。

  面对如今整个世界都在一种高潮过后的伤感里,理性和平凡正在重新获得尊重,于是风行开来。

  《生命安宁》读后感(四):做一个现代的斯多葛主义者

  读完《生命安宁》这本书,看着窗外阴沉沉的灰霾天气,心情都忍不住轻快了起来。这本书像个知己朋友,谈论的都是我们生命中实际的困境,并试着告诉我们该怎样去获得安宁与快乐。但它不是那种感悟式的“心灵快餐”,而是以古希腊的斯多葛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谈论一种关于生命内在的人生哲学。

  我们这个时代尽管精神空虚,却放逐了真正意义上的人生哲学。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把生命内在的需求转变成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具体行动;另一方面,现代哲学以语言分析为主,解构了我们生活中的诸多概念,比如,究竟何谓安宁?何谓快乐?我们深陷在了语言的沼泽中。但是,生命的需要是不可能被外在的世界完全解决掉的,人心中的痛苦、宁静与快乐更不会因为语言指意的模糊,就变得不复存在。我们其实比以往的时代更加需要一种人生哲学,否则在这个以欲望扩张为基础的现代社会,我们将会永远沉溺在欲望的苦海当中。

  如果我们读点西方哲学史就知道,一开始哲学与科学不分彼此,谈论的都是自然界,是苏格拉底把哲学拉近了人间,开始谈论人的生命与灵魂。他开辟了哲学的新纪元,吸引了诸多的追随者。这些思想家在他身后继续追问着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像犬儒派哲学,主张完全禁欲的生活;与之相反的是昔勒尼学派,主张完全享乐的生活。他们都太过极端,所以丧失了生命力。本书作者欧文让我们把眼光停留在它们之间一个不那么极端的学说上,那就是斯多葛学派。

  斯多葛学派是由芝诺于西元前305年创始的,这个芝诺不是那个以“悖论”出名的芝诺。这个芝诺出生在塞浦路斯的季蒂昂,所以叫季蒂昂的芝诺。他的学派名称“斯多葛(Stoa)”来源于Stoa poikile(屋顶的柱廊),这是因为他创办的学校就在这种有壁画装饰的石柱廊下面,他喜欢站在那里侃侃而谈。在他之后,斯多葛主义者不乏其人,著名的有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西赛罗,以及那位写了《沉思录》的著名皇帝——马可•奥勒留。

  与一般认为斯多葛主义较为消极不同,欧文详细梳理了斯多葛主义的来龙去脉,然后令人信服地告诉我们斯多葛主义是一种积极的人生哲学,它的关键词大致有如下几个:安宁,德性,责任,宿命等。它所寻求的安宁,并不是镇静剂带来的那种安宁,而是在去除了像气愤、悲伤、焦虑、恐惧等消极情感后,获得的一种积极状态。它所倡导的德性,也并非要严格恪守社会的规则,而是要把自身所能做的事情做到最好。正是因为我们生来是一定要做事情的,因此我们便天生有责任,这种责任让我们去爱他人,去爱整个人类。它所提及的宿命,不是针对未来的,仅仅指的是过去发生过的,那已经不可改变,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去努力改变尚未到来的事物。

  斯多葛主义与许多哲学、宗教理论一样,发现人的痛苦源自人的欲望,因此它亦强调掌控欲望的重要性,但它并不拒绝物质的享受,更不倡导那种苦行僧样的苦修。它对我们最重要的提醒是:不要把快乐的根基放在外在的物质方面,正如塞涅卡说的,从生命内在挖掘出来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是其它快乐所无法超越的。

  这些观念我们并不陌生,但它更成体系,它不仅有理论,还有实践。在日常生活中它总结了许多小技巧。比如消极想象:假如此时此刻就是我们活着的最后时刻,我们将做些什么呢?它的这种想象,让我们的欲望不要老投放在自身以外的诱惑上,而是要落脚在我们已经拥有的事物上。它更加不是让我们悲观,而是希望我们能从活着的每一天当中获取充分的价值。除了消极想象之外,它还对生活进行分类规划:能完全控制的,一点也不能控制的,以及能控制一些但又不能完全控制的。对于第二个范畴中的事物,它教我们应该放置一边,不去关心。我们应该在做好第一个范畴的事情之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最后一个范畴,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计划目标,尽力去做,然后接受最终的结果。只有这样,我们的生命才能过得最有效率。

  的确,斯多葛主义和禅宗有点像,都要我们牢记此在的非永恒性,但斯多葛主义并未因此就“四大皆空”,而是暗藏着儒家那样的积极进取精神。它并不沉溺在死亡的想象之中,也不期待来世或天堂的拯救。一个斯多葛主义者只是阶段性地从生活的享受中抽身出来,去沉思人生的稍纵即逝,然后他更加用心地面对此刻与创造未来。

  必须一提的是,斯多葛主义在历史上的衰退与基督教的兴起有关。人们还是无法接受生命必将结束的事实,把永生的希望交付给了上帝。其实,信仰与人生并不矛盾,真正的信仰也珍视生命的每个时辰。所以往深里说,斯多葛主义的衰退与人性的惰怠有关。一个真正的斯多葛主义者与我们儒家所说的“君子”相差无几,是一种终身的磨砺。读完此书,我的脑海里长时间想着上文提到的那位伟大的哲学皇帝马可•奥勒留。他是个典型的斯多葛主义者,一生勤奋,体恤民情,平息祸乱,在鞍马劳顿中不忘与心灵对话,写成影响千万人的《沉思录》,就连最终的死亡也是在行军的征途中。他临死时,将士们簇拥在他的周围,放声大哭。他告诫他们的最后一句话是:“懒惰是一种借口,勤奋工作吧!”

  《生命安宁》读后感(五):人人都可以看的哲学书籍

  看过汤姆.沃尔夫写的《完美的人》内容简介,这是一本出版后争议较多的小说,有人甚至说其连文学作品都算不上。书中写到一个人因偶然接触斯多葛主义,并开始践行。就像欧文所持的观点一样,公开光明正大的公布自己是一个斯多葛主义者,需要有承受来自外界的诽议的勇气,所以,他建议先做一位隐性斯多葛主义者,在心里默默践行,不张扬、不公开,这也似乎符合斯多葛哲学的要求。

  古希腊是一个哲学思想群雄争鹿的时代,各种哲学思想在那个时代不断迸发,每个人似乎都有哲学信仰,就像现代人有宗教信仰一样。很难想像,一个人因坚持某个哲学观点,将有可能葬送自己的性命。哲学政见的不同,将引发更大规模的思想潮流。人们一见面似乎不是问“吃了吗”,而是询问“你的哲学观点是……”,就和穿衣吃饭一样平常。

  读过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这本书被许多政界要人奉为枕边书,书中连续不断的思想火花,在我看来是高度深缩的精神精华,需要有阅历、经历、智慧慢慢品味。而在于我,似乎这本书来得过于早些了。

  而《生命安宁》是一本更适合当下读的哲学书籍,它浅显易懂、技巧多于理论、方法多于哲理,其根本不像一本哲学书籍,更像一本高度浓缩的心灵鸡汤。书中提到的践行方法对当下的人是非常有指导作用,不管你是不是信奉斯多葛主义,但是你对待生活的态度、对工作的压力、对职场的竞争,甚至对金钱的理解,都会给你较好的指导作用。人类社会经过几千年的进程,现代社会已不能同远古时代相提并论,太多的先进技术和思想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但我惊奇的是,不管社会怎样进步,有些行为和做法却古今同路。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塞涅卡和朋友通信,列举了一些被侮辱的事例,并指导朋友怎样对待,让我惊讶的是,这些例子虽发生在古希腊,但是古今人们遇到的困惑却何等相似。比如参加宴会,受到漫待,心里不舒服该怎样排解和对待。这在当代社会,也会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古代先哲们的洞见性和感知力不得不让人佩服。

  书中对消极思想的心理指导,对侮辱、愤怒、价值观、年老、金钱等面临的现实问题,其给出的践行方法,都让我受益良多。获取生命的安宁,在信息充斥爆炸、竞争无处不在、金钱捉襟见肘的时代,在人与人之间变得功利、薄情的时代,在信任缺失的时代,安宁是一个多么宝贵的经历。人有你无时,你能谈然处之;人富你穷时,你能一笑置之……要做到这些,你要做多少心灵的修炼,才能获得片刻的安宁。

  这本书可以成为行色匆匆、忙碌无暇的现代人的枕边书,当面临困境、困绕、困难时,建议看看这本书,或许就是书中的一句话就能让你从此海阔天空。

  《生命安宁》读后感(六):获得安宁的生活

  这本书,很多时候以罗马皇帝马可奥博留为例,而我觉得与此人有着共同感受的是,对人类感到厌倦、失望,我一直在微博里说,希望把人们为避祸或发迹而形成的人际关系理论变成一种更有价值的能让我接受的理论,也许我才能真正在生活中改善我目前的孤独状态和寂寞心境,仅仅为了个人利益或避祸,就如仅仅为了以后挣钱多而学经济一样,没有足够内在的理由让我去追求,所以始终不能实现在生活中。而这本书吸引我的并非它是一本哲学书,相反,我以为这本书励志的成份多于哲学的成份,对于目前处于困惑中的我在寻找安宁之道中是有好处的。

  我一开始对哲学感兴趣就是希望能改善我的生活,当然这不能带来实际的好处比如找到一个好工作,或者拿到一个学位,但却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我的内心。比如我前不久曾在微博里写到一句话:“饥肠辘辘的感觉很好,因为这意味着吃东西的时候,你会感到无比的幸福。”哪里想到这就暗合了斯多葛哲学,比如“他相信饥饿是最好的开胃菜,”所以“他吃一个大麦饼的快乐比别人吃最昂贵菜肴的快乐还要大,从潺潺溪水中喝水的快乐比别人喝美酒的快乐还要大。”原来这种哲学这么简单,几乎每个人都能讲出来并实行它。

  而我目前的生活准则:“悲观地想,乐观地做”也与斯多葛哲学有着某种相似的地方,这种哲学讲究投入地去生活,我信奉的基督教让我对彼岸更有期待,知道人世的诸多不足与磨难,所以从思想上对此世是悲观的,我不相信人不借助上帝的力量就能达到完美的境地,但我也反对在生活中犬儒主义般地禁欲,我的生活目标也是怎么能达到幸福就怎么做。比如书中这句话就很深得我心:“无论是否愿意,他都一定能够得到恒久不变的欢悦和一种深邃的、发自内心深处的民怨沸腾,因为他是从自己的智慧中找到快乐的,他也不可能渴望得到比他内心深处的愉悦更大的愉悦。”

  《生命安宁》读后感(七):每一种行为背后都有对于哲学的思考

  说来惭愧,在写书评之前我还在跟人争吵一个话题,对于抱持异见态度的我,生命安宁或许永远只是一种想象。当然,想象或许是彼端发生的源泉之一。

  对于斯多葛哲学,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火起来的《沉思录》无疑是一个最好的诠释。让我感兴趣的,或许是前面关于诸多学说的介绍,感觉当时的希腊颇似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最近正好在看《天才导引的历程》,一本讲数学的书籍,其中就有对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介绍。学过中学数学的人大概都知道毕达哥拉斯定理,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但很少有人记得关于有理数的争论,而这个有理数其实恰好构成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基础,难怪推导出根号2的毕达哥拉斯的子弟会被杀死,这就如同有人在教堂指着耶稣说他是人一样。当然,其中有个花边是那本书把毕达哥拉斯学派翻译成“毕达哥拉斯的兄弟会”,后来才发现所谓的兄弟会,其实就是后来的共济会。这确实比在一块钱美元上发现共济会的图案更有意思。

  其实,所谓哲学到底是什么呢?我的理解就是你关于生命的终极想象,你想象世界是有理数构成的,那你就是毕达哥拉斯学派,你想象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那你就是基督徒,而斯多葛哲学的想象就是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是的,我没用用生命安宁这个词。因为正如书中所说,在希腊时期,斯多葛哲学希望的是成为有德行的人,最好是成为圣人。——我看到有读者说,斯多葛哲学像禅宗,我看不像,他更像是儒学,因为他的目的就是成为圣人。而另外一点相似的就是他没用去构造一个神佛的世界,他只教导生活,颇似孔子所说的,怪力乱神不讲。

  而至于如何从有德行的人过度到生命安宁的理想,欧文给出的答案是,跟人讲不清楚,还是偷换概念方便。好吧,我接受这个概念,要不然程朱理学和杨明学怎么好说自己是孔子传人呢?而无论是为了生命安宁,还是为了追求成为有德行的人,斯多葛哲学都为人们提供了良方。这里我就不想赘述了。

  我突然想说说我刚才和朋友的争论。我们在争论摄影是什么,以及如何对待摄影。当我回过头来看时,我发现我对于这场争论所持的态度更多地是来自于我对生活的一种态度,生活比技巧重要。确实,摄影是锦上添花的技巧,但是如果一个人还要捧着一部相机告诉你那地方很美,那么他不是真的去了——不要告诉我照片比言语更有说服力,网上不是大把?

  《生命安宁》读后感(八):成为一个斯多葛主义者(荣辱与共)

  悲伤不会消除,它一定会在更大的悲伤面前再捅你一刀。

  斯多葛和基督教都要求人们克服有害身心健康的欲望去追求德行。但,与斯多葛相比,基督教不仅仅许诺死后的生命,而且还许诺在来世的永生中人们将得到永远的喜乐。斯多葛则认为死后可能会有生命,但他们不能确定,并且如果时候确是有生命,也不确定会是什么样子的。

  这是教师和政治家的区别?或者,是宗教和哲学的对抗?还是野心家和诗人的互相反感?信仰基督教和斯多葛的都是人,人们会怎么想,也许只有自己知道,我们都希望自己死后会有一个好的转世轮回,但是除了自己,又有谁能知道最终的结果呢?我们不能因为主张不同,就抛弃了我们坚持的东西,我相信,融合在一起的肯定是最多的。

  斯多葛的目标不是消除悲伤,而是将悲伤最小化。悲伤自然治愈的过程被心理学家的咨询延长延迟了,也就是所谓的“揭伤疤”。

  在这里,似乎斯多葛要和心理学家有些争执。在我个人的感受中,确实,当我有一些难过的事情的时候,我可能首先不会寻求别人的帮助或者关心,但是在别人的关心后,我会稍微好受一点,但是,这也加重了我对这件难过的事情的印象,它可能从3天的消散期延长到了5天,尽管这多出了2天可能看到的更多的是积极的一面,但是,可能大多数人,还是希望尽快忘掉一件让他难过的事情吧,虽然这也会带来很多积极的感受。最终得到的结果,是我对这个关心我的人以后了好感,不论他是真心实意还是带有目的性的,他的潜在的目的似乎已经达到了。

  斯多葛的父母,并不会认为做父母是一种需要无尽牺牲、难以负担的重任,相反,他们会因为有孩子以及能够在这些孩子的生命中产生积极的作用而感到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斯多葛宣称的获得幸福的最好方式并不是过一种自我放纵的生活,而是过一种自我约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自我牺牲的生活,而且它也并非孤立无应。其他的哲学,包括享乐主义,怀疑主义,以及佛教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道教,都提出过类似的主张。

  无论过去怎么样,你都要尽最大努力去接受它,而无论现在怎么样,你都要尽最大努力去拥抱他。拥抱压力,你就会战胜它。这正是前段时间所看到的自控力里面的观点,可见,一些看似很现代的观点,基本上都来源于哲学思考,不仅仅是有需求的哲学思考,更多的是对基本要求的思考,哲学的终极目的也是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问题,而在我看来,所有的问题都是归于本质的,解决了本质的问题,在生发到细枝末节。

  现在关于斯多葛的书很难买到甚至很难加到,除了比较有名的沉思录外。于是在端午假期,我去了图书馆,毕竟生命安宁也只是对斯多葛的理解,而不是真正的斯多葛哲学。在图书馆找到了可怜的基本书,利用了2天的时间看了一些能看进去的章节,记录了一些内容和想法。

  独立于自由意志之外的事物。正当的自由意志和正确地运用外部表象,这算是好的事物。所有的这一切的确都是毫无价值的,而我却一直在为其做着准备,就好像它真的是什么重要的东西似的。

  我们在遭遇死亡、流放、艰难或者耻辱的地方,我们都会表现出逃避的神情和强烈的焦虑。我们对自己最为关心的事物上犯错误,我们是把自然的自信变成了鲁莽草率,孤注一掷,不计后果和厚颜无耻,而将我们自然的谨慎和自尊变成了充满恐怖和惶惑的懦弱与自卑。可怕的东西不是死亡或者艰难,而是对艰难或者死亡畏惧。将我们的自信转向死亡,而将我们的谨慎转向对死亡的恐惧,但是,我们常常在面对死亡的时候,选择逃避,而在构成一个对死亡的判断的时候,则表现出粗心冷漠和漫不经心。

  人都是有自由意志的,就是说对于这件事,我们的看法和判断,它应该是在我们的能力范围之内的,而希腊中的意思是选择。也可以这样理解,自由意志就是我们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所能做出的最好的选择。所以,原文是这样的:哪里有位于自由意志范围之外的事物,就在哪里表现出自信,哪里有位于自由意志范围之内的事物,就在哪里表现出谨慎?因为如果恶存在于对自由意志的有害的使用当中,那么只有在涉及到这种事物的时候,使用谨慎才是正确的,但是如果存在于自由意志范围之外,又不受我们控制的事物是毫无价值的话,那我们就应该在涉及到这类事物的时候,运用自信。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同一时间,既拥有自信,又拥有谨慎。我们自信是因为我们谨慎。因为我们对真正邪恶的事物谨慎,其结果就是在涉及到那些不具有邪恶本质的事物的时候,我们能拥有自信。

  塞涅卡在论幸福生活里说,绝不偏离自然,根据自然的规律和模式塑造我们自己,这才是真正的智慧。所以,幸福生活就是与自己的本性自然和谐一致的生活。我们必须头脑清楚,遵从理性。我们的精神必须是勇敢豪迈坚毅的。随时准备面对任何紧急情况,既关心身体以及与身体有关的一切问题,同时又焦虑不安,我们要做命运馈赠的使者,而不是其奴隶。一旦我们驱散了一切令我们激动不已或惊恐不安的东西,随之而来的必然是牢不可破的宁静和绵绵不断的自由。因为当快乐和恐惧被消灭之后,它的恶果(琐屑、虚弱和有害的心态)也就随风消散,取而代之的将是心灵的和谐安宁,以及伴以友善的真正强大,因为一切愤怒都源于懦弱。

  懦弱这个词的杀伤力真的很大,特别是对于中年男人来说。懦弱的人或许是从小养成,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人去教会我们怎么不懦弱,于是我们就用愤怒表现懦弱,运气好的被家长摆平,运气不好的进了监狱,不懦弱的表现自此分化,懦弱的人群也渐渐分明,他们肯定是走的更远也更持久的。

  通向自由的唯一道路是对命运无动于衷。这句话,就能明显的感觉到犬儒主义的气质了。作为从犬儒学派中发展而来的,斯多葛必然会有所发展,而不是向犬儒那样,真正的无动于衷。面对对命运的无动于衷,斯多葛坚定地选择理性,用理性来武装自己,面对一切的问题和质疑,但是,很多问题到最后,真的是理性不能解决的。

  我们不迷信迷信,但也不能迷信科学。

  塞涅卡认为德性和快乐是可以分开的。在这儿的德性应该就是最高的好,就是美德。他说,有些东西极为高尚,但却令人痛苦,只有经历苦难才能实现。我们看到快乐即使在最下贱的生活中也存在,但是德性却断然不会使生活成为邪恶的。美德常常缺少快乐,而且从不需要它。美德是高贵的、昂扬的、庄重的,它无法征服,永不疲倦,而快乐是低贱的、奴性的、虚弱的、容易毁掉的,它如鱼得水之处是妓院和酒馆。

  你在神庙、广场、元老院能找到德性,它站立在城墙之前,风尘仆仆,筋疲力尽,满手粗粝的老茧;而快乐常常溜出人的视线之外,它寻找黑暗,挤在公共浴室和健身房以及法网不及之处,它阴柔无力的散发着美酒和香水的味道,面色苍白,像一句尸体一样。

  最高的好是不朽的,它没有极限,它不会、也永不后悔,因为思考正确的心灵永不改变,它不会自怨自艾,也用不着变化,它永远是最好的。但是,快乐恰恰在它的享受的高潮之际消失殆尽,它的空间很小,很快就能填满。路是这样的。

  这是给享乐主义的一记重拳吗?或是一口侮辱?最高的好、德性、美德、快乐,看似是很相近的词语,到了塞涅卡那里就变成了水火不相容的,我们看的出来他对快乐的鄙视和美德的敬仰,如此激烈,以至于我觉得他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是否遵从了理性和自然规律。

  强迫症之于安全方面,不论是家庭还是工作,只不过是怕承担责任和规避风险罢了。

  《生命安宁》读后感(九):成为一个斯多葛主义者(控制意念)

  别人稍一注意你,你就敞开心扉,你觉得这是坦率,其实这是孤独。

  目标内在化。

  保持安宁的一种方法。他们的目标不是改变这个世界,而是尽自己的努力带来一定的改变。即使其努力被证明是无效的。他们也会处之泰然,因为他们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他们做到了自己能做到的事情。

  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这往往都是一个伪命题,是最不负责任的借口,是失败者给自己和别人找的说辞和理由。有时也许会关乎到个人能力的差异和环境影响的不同。大多数时候,我认为,还是控制自己的问题,控制自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和能量,可是有时你并不知道自己是否使出了自己全部的招数,也就无从去通过目标的实现而反推自己是否尽了全力,合适的时机,恰到好处的运气,能决定脑袋的屁股,都会让自己迷失,以为是自己的能力所得到现在的所能达到的目标和成绩。有时为了完成一个目标,会分成多个小目标,当你在完成目标过程中自己的身体或心灵,即所谓的客体,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们就要停下来,活着修正目标,以为整体目标的达成留有余地和准备。

  宿命论。

  斯多葛主义在主张宿命论时,并不是忠告我们针对未来采取宿命论,而是忠告我们针对过去和现在采用宿命论。

  所以说,我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未来,但却不能改变我们的过去,尽管在大多数时候,我们的未来都是由我们的过去所主导和影响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为改变未来而做出应有的努力和付出。当我们对过去和现在持一种决绝的态度的时候,我们想要未来有一些改变,我们就得控制自己的行为,行为由意念指导,好的想法会得出好的结论,但不一定能控制有效的行为,所以我们不但要控制思想更要控制行动,能完美地控制这二者的人,想必他的过去和现在也不会差到哪去,更何况未来?

  对过去和现在采取宿命论的态度,这个忠告和体验消极想象的忠告,是有趣地联结在一起的。进行消极想象时,我们想到了自己的情况可能会更糟的种种可能性,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珍视自己已经拥有的无论什么东西。斯多葛主义所主张的宿命论,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一种反转,或者也可以说是消极想象的镜像。

  我们不是考虑自身情况如何可能更糟,而是拒绝考虑自身的情况如何可能会更好。

  这是在逃避问题是最完美的文字表现吧?!悲观者和宿命论似乎结合的最稳定也是最流行的。而一提到宿命论总是让人联想到不好的宿命,这自然而然地就会让人想起人生的悲观和无法控制,还有绝望的无奈。遇见一个悲观者,人们多会叹息这个的命运是如此的悲惨,更让人唏嘘的是,大家会普遍认为这个人的生来的宿命就是悲观的,这样才是他成为了一个不乐观的人,说来,这世上好像处在不乐观和不悲观中间价值观的人是大多数吧?

  自我否定和自寻不适。斯多葛并非是包含着一种受虐狂的成分,他们让自己遭受一些苦难磨砺并非为了惩罚自己,而是为了提高对生活的享受。应该是一个自寻不适的计划,而不是一个对自身横加磨砺的计划。

  是这样的,生活的苦难不值得赞扬更不值得我们去主动寻找他,能有好的条件绝不放弃,即便正在遭受苦难我们也不要太过乐观,乐观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精神的力量,当大多数的迫切需要都来自于悲观的行动和物质,渡过苦难,我们才有可能历经美好,美好来之不易,苦难很值得我们去克服。

  自寻不适的三个好处。一是能使自己变得更坚韧,以便抵御将来有可能降临的厄运。二是让自己更有胆量,一个时不时经历微小不适的人会变的更有信心,认为他同样也可以承受更严重的不适。三是能帮助我们享受我们已经拥有的东西。

  爱比克泰德劝告我们,每当考虑要不要抓住获取快乐的机会时,就要进行成本分析。即当我们要将即将获取的快乐最大化的明智之举,就是暂时先不要获取,如果你没有忍住,你除了即时的快乐之外可能还会伴有某种程度的悔意。如果你控制住了,你会因为控制住了自己而感到快乐,并且还会褒奖自己。

  饿了就要立即找办法吃饱肚子吗?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我一段时间。源于一次集体劳动回家路上,一个和我同行的同学说饿了就去找饭馆吃饭,我就问他为什么饿了就要立即去吃饭呢,我们可以忍一忍回到学校然后就会到十二点就可以回家吃饭了啊。最终这个同学也是和我一起坚持走了回去。到现在我还记得这件事,现在想来,可能我从小就是个斯多葛主义者吧,那时候我们可以一起去吃饭,能立刻体会到饱腹的快感,但也可能会迟到学校受到老师的批评,但是我们控制了自己,到最后按时回到学校回到家里,吃了一顿本应该吃的午饭,快乐的份数多了几分,持续的时间也会久一点。只是那时候还没法归纳总结那时候的想法,只知道坚持了那件事,我还是很开心的,同时还影响了一个同学,哪怕是一天。

  睡前沉思的忠告再往前发展一步,处理日常事务时,我们应该同时扮演参与者和旁观者这两个角色。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在自己的内心创造一个斯多葛主义的观察者,来监视我们,对我们践行斯多葛主义的努力做出评价。马可建议我们检验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弄清楚我们做事的动机,并且考虑他的价值,我们是由理性主宰还是别的东西主宰,我们也应该成为别人行动的细心观察者,可以从他们的错误和成功中学到东西。

  思考与生活

  对于锤科2017年新春发布会的期待犹如期待国家队的比赛一样的。但所持续的热情却是不可期待的。国家的比赛越是临近,越是平静。以前是主动暗示让自己平静下来,告诉自己就算是这场球赢了下一场也不一定是个好结果。比赛结束了,不论输赢,永远会继续下一场,

  今年不得冠军下个赛季我们继续,这次没有出现下一届继续努力,亚洲都8.5个名额了,你还能等几年呢?

  对于发布会,随时时间的临近,反而更加期待新品的到来,在思考:可能新机的发布会会导致旧机的价格下降,回冲击到其他手机品牌的市场,现在的我,很想换手机,这就是,对当下对自己的需求有所满足的,才会让人更加持续地关注和期待,想到没有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则没有什么可期待的,或者说是不值得期待。而新品发布会,不会每周都有,每次都参与到。这样的感觉又持续激励着你了解更多的关于发布会的信息。

  但可悲的是,你依然用着旧手机,因为你穷。

  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失,他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他会以更丑恶的方式表达出来。

  《生命安宁》读后感(十):向死而生

  作者简介: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哲学博士,俄亥俄州莱特州立大学哲学教授。从纯粹的哲学研究开始,后致力于哲学与其他学科的跨界研究。著有《论欲望:为何人类欲其所欲》《一记耳光 :为什么侮辱会造成伤害以及为什么不应该》。

  《生命安宁》这本书,介绍了一个哲学学派—— 斯多葛。斯多葛学派是由芝诺于西元前305年创始的,在他之后,斯多葛主义者不乏其人,著名的有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西赛罗,以及那位写了《沉思录》的著名皇帝——马可•奥勒留。

  与一般认为斯多葛主义较为消极不同,欧文详细梳理了斯多葛主义的来龙去脉,然后令人信服地告诉我们斯多葛主义是一种积极的人生哲学,它的关键词大致有如下几个:安宁,德性,责任,宿命等。它所寻求的安宁,并不是镇静剂带来的那种安宁,而是在去除了像气愤、悲伤、焦虑、恐惧等消极情感后,获得的一种积极状态。它所倡导的德性,也并非要严格恪守社会的规则,而是要把自身所能做的事情做到最好。它所提及的宿命,不是针对未来的,仅仅指的是过去发生过的,那已经不可改变,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去努力改变尚未到来的事物。

  斯多葛主义与许多哲学、宗教理论一样,发现人的痛苦源自人的欲望,因此它亦强调掌控欲望的重要性,但它并不拒绝物质的享受,更不倡导那种苦行僧式的苦修。它对我们最重要的提醒是:不要把快乐的根基放在外在的物质方面。从生命内在挖掘出来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是其它快乐所无法超越的。

  在日常生活中它总结了许多小技巧。比如应对消极想象:假如此时此刻就是我们活着的最后时刻,我们将做些什么呢?它的这种想象,让我们的欲望不要老投放在自身以外的诱惑上,而是要落脚在我们已经拥有的事物上。它更加不是让我们悲观,而是希望我们能从活着的每一天当中获取充分的价值。除了消极想象之外,它还对生活进行分类规划:能完全控制的,一点也不能控制的,以及能控制一些但又不能完全控制的。

  斯多葛主义和禅宗有点像,都要我们牢记此在的非永恒性,但斯多葛主义并未因此就“四大皆空”,而是暗藏着儒家那样的积极进取精神。它并不沉溺在死亡的想象之中,也不期待来世或天堂的拯救。一个斯多葛主义者只是阶段性地从生活的享受中抽身出来,去沉思人生的稍纵即逝,然后他更加用心地面对此刻与创造未来。

  提到斯多葛,不得不说一下奥勒留,他是罗马帝国五大贤君中的最后一人,在他之后,罗马的荣光只剩余晖。他执掌大权数十年,但没有被权力败坏。奥勒留也是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柏拉图所期待的那种哲学王,作为一个斯多葛,他本无意向他人布道,而把所思所想记在日记里,原题是“致我自己”,后人改名出版《沉思录》留传后世,成为斯多葛学派的经典。

  要做一个斯多葛,你得会这些功夫:

  第一,总是设想最坏情形,假设一切已被命运夺走。

  设想最坏的情形,这件事本身就会降低命运无常可能对你的心理伤害。噩运对那些以为前面只有好运的人冲击最大。珍惜生活,但时刻自省,洞察美好终将逝去,专注从当下获得快乐。

  想象你已经失去一切,亲人、朋友、财富、生命,然后睁开眼睛,珍惜当下。这是最重要的斯多葛心理学,它一再被证明有用。灾难来临时,最先崩溃的总是乐观主义者,因为乐观在惨淡现实面前碰得粉碎。

  斯多葛就不同,灾难来临对他们只是符合预期。习惯于预设最坏情形,你才能在绝地获得坚韧和勇气。

  罗曼罗兰说,“真正的勇气是知道生活的真相,却仍然热爱生活。” 他肯定是个斯多葛。

  第二,控制能控制的,无法控制的要放手。

  什么是我们无法控制的?环境。什么是我们能控制的?我们对环境的态度。斯多葛将一切环境因素内化成自己对环境的态度。将一切得失之源都归于自己,放下对无法控制之外物的忧惧焦虑。奥勒留的精神导师埃皮克提图说,人们想改变世界,斯多葛想改变自己。

  第三,对抗命运对未来的安排,但接受已成现实的过去与现在,仿佛它是宿命。

  斯多葛的宿命论针对过去与现在,因为它们已成事实,不可改变。既然无法改变过去和现在,那就不必再枉自悲叹?不要反复思量,假设当初怎么样会如何,不要把情感、精力、资源浪费在这里,更不能让其摇动内心。

  第四,克己。

  假想最坏情形可能发生之外,斯多葛会往前再走一步。塞雷卡说有时得按照最坏情形已经发生那样去生活。光假想失去全部财富还不够,还要时不时真正过苦日子,给自己主动制造苦难,忍饥挨饿。

  跟犬儒不同,斯多葛不追求自虐。他们并不从受苦中收获快感,只是为了更好地反思现实的甜美。推崇克己,是为了获得意志力、勇气和自制力。

  第五,反思。

  斯多葛也有三省吾身:今天改正了什么?今天抵制了什么?今天有什么进益?斯多葛入世,积极参与生活,但集参与者与旁观者两个角色于一身,一边作为,一边又观察自己的作为。

  对一个斯多葛来说,死亡是终极测试。一个标准的斯多葛坦然接受突然来临的死亡,因为他每一天都是向死而生,因此已经过了自己想过的一生,随时可死。

  通过本书对斯多葛学派有一定了解,虽然斯多葛的观点我不完全认同,不过其中关于对待生死的态度,还是值得肯定的,向死而生的活法,才是我们需要真正拥有的生活态度。

  这本书中,多次提到奥勒留的《忏悔录》,那就读读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生命安宁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