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辈孤雏经典读后感10篇
《我辈孤雏》是一本由[英] 石黑一雄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辈孤雏》读后感(一):我辈孤雏
这是一本带点悬疑色彩的书,继承石黑一贯的风格,不到文章最后永远也猜不到结局是什么。 童年是一个童话版的国度,一旦长大成人,童年便好比异国土地,离我们无比遥远。 书里的主角就拥有这样幸福的童年,有最好的朋友的陪伴,有爱你的父母的呵护。父亲的突然失踪却成了他悲剧的起点,逐渐地他失去了朋友,父母,以及熟悉得到生活圈。所以长大后的他一直想要重建那个美好的世界,他希望美好的世界再回来。于是他成为了一名名侦探,他要找出自己的父母失踪的真相,他要找回父母,找回儿时的同伴。但是真相往往又是如此残酷。父亲的当年的失踪并非是绑架,他不是反抗鸦片的英雄,只是一个无能的人,因此无法成为自己妻子眼中优秀的人,而选择和情人私奔的懦夫,而他母亲则是被亲密的反鸦片战友的背叛,最后为了保全儿子选择了自我牺牲,用自己的身体和自有换取了主人公顺利的一生。同时当他再次找回最好的朋友秋良时,他也不再是当年单纯善良的那个人了,而曾经待他如同儿子的叔叔却是出卖他母亲的卑鄙小人,是造成他一切悲剧的始作俑者。 这样的真相让我唏嘘不已,主人公千方百计的寻找真相,并为此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他一直觉得自己肩负着拯救世界的使命,他一直认为自己的父母是这场战争的关键人物,只要找回父母,世界可以得到拯救,他也可以找回失去的幸福。但是事与愿违,但当真相揭开,他以为的世界迅速崩塌,他只不过是活在母亲庇护下的小孩,可笑又可悲。 当莎拉让他和她一起抛开一切,逃离的时候,莎拉说“我们两个一样可悲。我们不能再这样子想事情了。否则我们将一无所有,最后我们有的,就是再多尝一些过去这几年的经历。多尝几年的寂寞。多过几天空洞的人生,永远只知道自己做得还不够。我们必须把这些全都抛开。”但是,内心对真相的渴望让他在最后的关头放弃逃离。真相残酷,但如果没有答案,他终将无法安宁。就书里结尾说的“对我们这样的人注定要孤生一个人面对这个世界,岁岁年年地追寻逝去双亲的影子。我们只有不断努力,竭尽全力完成使命,否则将不得安宁。” 最后想说,我辈孤雏,又回到了石黑典型的回忆式写作方式,但是感觉石黑在书里的回忆穿插的太过频繁,回忆和现实之间的切换有点模糊,读着会有点不顺。
《我辈孤雏》读后感(二):这是石黑一雄书中我目前最喜欢的一本小说
还剩未出版的长日将尽和莫失莫忘以及据说曲高和寡的无可慰藉没有读。目前而言,我觉得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小说了,翻译也是目前我觉得最优秀的。在快结尾时男主叔叔对男主坦白一切时,那种愤怒的语气真的在脑海浮现,有如自带音效一般,这是目前我头一次读到这么让人有临场感的文字。
但是难以理解的是大家的评价都不算高,说什么不是真正的上海,说什么男主太情绪化。如果角色的性格可以用以评定作品,那你岂不是看抗战片也要因为希特勒脑子有问题而给个差评?而至于书里的上海是否真实,我觉得至少比我们拍出来的作品真实,也比现在很年轻的我们所臆想的真实。
我真的搞不明白,有人在远山淡影下面说石黑一雄不懂女性,在浮世画家下面说他不懂日本,在小夜曲下面说他不会写短篇,别让我走下面说他不会写科幻,在被掩埋的巨人下面说他写的不如魔戒,在无可慰藉下面说他步子太大扯到蛋了。敢情就一个长日将尽算是说得过去?感情他靠一本长日将尽得了诺贝尔?
话虽如此,但看看作品评分,也不算是太低。让人费解的是,在豆瓣,哪怕那个人给了个满分好评,都一定要唱衰几句显得自己不失公允,显得自己有素养。
其实如果你真的想做一个优秀的批判家,只需要仅把优点说出来就够了。
本书中,最让我触动的是班克斯的母亲,被军阀王顾娶为妾,囚于深山,王顾为了显示对白人女子的征服,在客人面前,鞭笞之。人前尚且如此,人后床底之间可想而知。而这一切,换来的是,军阀对鸦片禁运的假装不通融,给儿子班克斯源源不断的资金资助。无论受多大的苦,当母亲知道儿子尚好,终放下心中大石。
这是此书给我最强烈冲击的一幕。一个女人,为了社会良知为了儿女成长,为大家为小家付出的心血,可以大到无法想象。王顾的父亲爱她,但是却总认为配不上她,达不到她的期望,选择了跟一个听话的女子私奔。
我也从未想到,在1930年代的上海,或者说本书给我更加直观的画面,租界外中国人民穷困潦倒,破烂不堪,瘟疫鸦片成灾的蛆虫生活,外国人像欣赏烟花一样欣赏每一个落在贫民区的炮弹。
而对比的是,英国人民的大house、小庄园,中国出身豪门的资产阶级,过的却是哪怕是我们现在也无法想象的优雅生活。那是一种怎样的贵族,怎样的等级差异。
石黑一雄的作品,因为冠了诺贝尓文学奖的称号,给予期望,却没有达到我的标准,哈哈。继续观望其作品。
《我辈孤雏》读后感(四):追随着父母消逝的暗影,怀念着童年的美好幻想。
没评价的那样差. 石黑的小说一如既往地与记忆有关,从头至尾班克斯童年时的美好幻想一点点地撕碎。童年时的上海那公共租界里的和平景象一去不复返,换成了侵略炮火下的遍地狼烟。 这里早已没有童年时的美好,只有残酷的真相。 小说中班克斯那神奇的逻辑比较引争议,但是吧个人觉得倒是比较体现出他的童年阴影影响之大,对于父母的想念,以及自己福尔摩斯一般大侦探的自负。更重要的,自己久存于美好环境下而产出的美好幻想。 引主角一句话:“不过,对于我们这种人而言,我们的命运是以孤儿的眼光看待世界,常年追逐着父母消逝的暗影。我们只有尽全力把使命完成,别无解脱之途,在此之前,内心无法得到片刻的平静。”我记得石黑说这本书的时候,说有些往事不仅属于父母那一代,也属于我们,它们不是冷冰冰的的一事件,怎么将他们真正的保留下来?我想这可能也是班克斯过于理想地想象父母的案件,甚至最后近乎失去理智的疯狂的原因吧。 最后班克斯接受了这一切,他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了。 另外,这书名翻译的真棒《我辈孤雏》 还有重回上海那一段像极了《无可慰藉》。
《我辈孤雏》读后感(五):愿我们不再那么愚蠢
整部小说略带悬疑性质,作者运用回忆叙事手法在多处埋下伏笔,在后面段落中自然而然的揭示,包括全书的高潮即真相,也是用揭晓悬疑的方式来描写的,这种叙事风格我很喜欢。由于运用了回忆叙事,会让我觉得作者表达的很细腻,甚至在很多方面可以感同身受,因此在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地方也不会觉得过于拖沓,而且,细腻的情绪描写,填补了我以悬疑作品看这部小说的小失望。
或许是没有经历过战争,很难体会战争对一个城市的影响,尤其是我现在身处的上海。很难想象不到百年前它居然是那般模样。更无法体会不完成与生俱来的使命便无法追求爱情的压抑,和无法获得的宁静。如果带着经历来看这部小说,应该会对其中战争的描写会更加触动,很多震撼人心的画面是我们喝着咖啡吹着空调的上班族所体会不到的。那么,什么是可以体会的到的呢?母爱。全书最高潮的部分来自于班克斯的一个叔叔对于他母亲为他所做的牺牲,但令我打了冷颤的是后来他见到他精神失常的母亲时说的那句“妈,是我,克里斯托弗”,就这一句话,我认为,这本书我读的物有所值了。像作者所描述那样,“她对我的感情,永远存在,不需要仰赖任何事物。我想这也没什么好意外的。可是却花了我大半辈子才明白。”事实正是如此,很多特别浅显易懂的道理和最单纯真挚的感情,总会让我们花上可能是一生的时间才能明白,愿我们不那么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