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1984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1984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8-11 05:34: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1984读后感精选10篇

  《1984》是一本由[英] 乔治·奥威尔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0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1984》读后感(一):敢怒而不敢怒—初读1984

  一个被计划好了要奉献给读书看电影的暑假,在接连不断的看了十几二十天电影后,终于想起了还得看书,一手头没有想看的书为由拖了几天后,终于在一个大雨滂沱的晚上在一个塞满青春小说书架上再一次遇到了《1984》。

  才疏学浅,第一次遇到《1984》是在大一那个五一假期的前一天,无聊的课加上一颗按捺不住的心,我逃课去了新华书店,第一次看到1984这几个数字,我想起的是村上春树的《1Q84》。后来才知道,村上春树选择了《1984》这一当年的书名,但是他把9改成了Q。书中提到Q是英文Question mark的Q。1Q84是从1984分离出来的另一个新的世界

  当时之所以产生想读它的欲望,那些什么20世纪杰出的的社会寓言小说等名号,而是打开扉页后一个序,里面提到了老大说1+1=3那1+1就得等于3,这可以概括这本说。当时长生了想黑Big Brother的冲动。但一时的冲动没能治得了我的拖沓,还记得放下书,我跑去了湖边野餐,然后又开始享受五一假期,拖了一年多这才了却一桩心事作为一个重度拖延症患者,当时读完就想吐槽一下老大哥,拖了五天后只读了一遍的我,几乎都要把情节忘掉了的我,才开始想凑几个字。我之所以要凑几个字还是不想再每天睡前都要纠结要不要写写而影响睡眠,我担心的是,要是不写以后还怎么证明我读过这本书啊?

  这是一本让我觉得至少要读上三四遍才能谈得上懂的书,所以第一遍的感受只能是皮毛

  以前总以为敢怒而不敢言是最为憋屈的,但看完这本书后,想想温斯顿,敢怒而不敢言都不行,不仅不能言,你也不准敢怒。

  早就有印象这本书是奥威尔在1948年写完,并把4和8互换了位置取书名1984,但是读了四五十页后我越来越怀疑,这不是1948年写的,这明明就是在写实记录嘛,我真的都怀疑这是在八十年代完成的书。放下书去又去查了一下资料,真的是1948年写完的,并且奥威尔先生在数完结后不就就离开人世了。

  更是心生敬仰,这就叫预见未来

  战争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力量

  在这样的标语下,真理部在不停的篡改历史毁灭事实;富部不停传来超额完成生产计划的消息,三块巧克力变成两块都是增加仁爱部给予的是酷刑和比酷刑更折磨人的精神折磨;和平部制造战争······

  2+2=5真的都算不上什么了。

  无处不在的电屏幕下,温斯顿是一个看似合格的顺从者,仇恨会上对戈旦斯坦的怒斥,让他看起来与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在他确定只有他自己个人能看到自己时就会产生打倒老大哥的念头,每天他都可以出色的完成气力传输机交过来篡改事实的任务,但是事实却存在他心中。

  众人皆醉他独醒,无疑这让温斯顿觉得他是十分孤独的,难寻知己的他可能一直再苦苦寻找同道中人,所以当他在食堂与奥布莱恩一个偶然的目光交汇,奥布莱恩一个一样的目光下,让温斯顿觉得他也是不同的,他是跟他一样的。一个异样就让温斯顿感觉奥布莱恩是他的知己,因为这在那千篇一律中显得太为不同了。可后来,温斯顿却是载到了奥布莱恩的手上,奥布莱恩的确不同但他的不同却与温斯顿不同。

  大洋国里,个性意味着死亡,塞姆就因为有点略微的把不住嘴,就人间蒸发了,变得像那些消失的人一样从未存在过了。所以温斯顿在竭力的压抑自己的个性,可能在这点上他身边的人与他是一样的。

  温斯顿一直都在不停叨念,希望在无产者身上。在物质匮乏的大洋国,无产者的生活更为惨淡,他们活的却更为自由,这让温斯顿更为羡慕。当温斯顿与无常者一起被投入大牢中时,无产者可以任意的破口大骂老大哥,但温斯顿却不行,他还得维护老大哥,可悲的是温斯顿即便这样温斯顿的下场也注定比那些骂骂咧咧的无产者更为惨。

  温斯顿从出场开始,就注定在等待那颗最后在铺着白色砖瓦走廊里射出的子弹射穿他的头。

  开始时很费解,老大哥注定给带来死亡,那为什么还要惧怕老大哥,为什么不选择站着死?仁爱部的仁爱会打消此疑问的,每个具有双重思想的人会,会在老大哥把他弄死的时候,高呼热爱老大哥的,即便温斯顿可能是最不愿意这样的那一个,但是最后他还是那样了,可能是因为奥布莱恩的折磨。

  写到这,实在是忍不住破口大骂了,一个个愚昧无比的走狗,像奥布莱恩这样的大走狗,是不是他的内心真的本来就跟温斯顿一样在咆哮打到老大哥,他还是在双重思想的作用下去教化温斯顿?要是这样奥布莱恩是不是一个最可悲的大傻X?那一个个可悲的顺从者为什么不选择死的有骨气?其实谁都没得选。

  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

  这是多么的可怕也就是说,控制现在的,控制着过去,也控制着未来。也就说说,过去必须都是对控制现在有利的,那么身在现在,可以知道历史的真相么?

  大洋国,到底在跟欧亚国交战,还是东亚国?东亚国是大洋国的盟友还是欧亚国是?戈旦斯坦说:没有真正的战争,真正的战争史压迫愚弄自己的人民

  看完第一部分时想过,这本书里不会有爱情戏份的,因为爱情在温斯顿的那里是不被允许的,男女结婚不过是生育工具,为老大哥生产新的爪牙的工具。但是,那个叫做茱莉亚的黑发姑娘在温斯顿面前摔倒时,故事出了新的章节。她摔倒后,求助眼神看着温斯顿。就这样在电屏幕前,温斯顿将茱莉亚扶起的同时,她塞给他一块小纸条

  温斯顿以为茱莉亚是思想警察,以为那纸条上写的是对他的最后通牒。在极大恐惧中,他将字条打开摊平。上面扭扭歪歪的几个大字

  我爱你

  到这我知道,即便在大洋国,老大哥也做不到将人性完全抹杀。即便是在变态的大洋国,有压迫就会有反抗,茱莉亚就是那个反抗的化身

  这本书里真正写到人物内心的就茱莉亚和温斯顿,茱莉亚的内心里有不停地咆哮:老大哥傻X,而温斯顿则想打到老大哥。

  其实傻X就是傻X,老大哥也不列外。

  “有时候,”茱莉亚说,“他们用什么东西威胁你,这东西你无法忍受,而且想都不能想。于是你就说,‘别这样对我,对别人去,对某某人去。’后来你也许可伪装这不过是一种计策,这么说是为了使他们停下来,真的意思并不是这样。但是这不对。当时你说的真是这个意思。你认为没有别的办法可以救你,因此你很愿意用这个办法来救自已。你真的愿意这事发生在另外一个人身上。他受得了受不了,你根本不在乎。你关心的只是你自己。”

  “你关心的只是你自己,”温斯顿随声附和说。

  “在这以后,你对另外那个人的感情就不一样了。”

  “不一样了,”他说,“你就感到不一样了。”

  老大哥的最大恐怖之处,在于能够抓住人性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承诺过不会背叛的温斯顿与茱莉亚就这样败给了老大哥。

  这是一本让你读后感到背后凉飕飕的书么?是恐怖小说么?

  我最大的疑问,甚为英国作家的乔治·奥威尔,居然写出了这么一本书,这么的深刻这么的透彻,还是在1948年。

  其实有些话,我还没说······

  :码完这个,这个暑假就算要结束了,我可以去收拾行李了,这个坑填完了。

  2013-8-13 12:30:24

  《1984》读后感(二):其实这一点儿也不夸张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这本书简直是现实反应(好吧,我承认我比较激进。)

  “谁掌握了现在,谁就掌握了过去”哪里有所谓的历史呐?历史是人来记录的,历史永远服务政治,人民是没有历史的,当局决定历史。

  “二加二等于五”这让我想起了赵高的“指鹿为马”。权利当道,何为真理?

  最怕的是被政治洗脑,双重思想让聪明的人越容易迷惑,让他们的头脑越来越糊涂

  我一直觉得,最低层的人是无所谓社会的那些变换的,他们鼠目寸光,只顾眼前的小利,贪图小惠。而最高级的那些人,掌握着权利,将下层的人洗脑,让他们永远忠诚于自己的统治。思想上的侵害比肉体恶劣,让人狂热于自己都不能完全解释的,虚幻缥缈的东西。

  而最悲催莫过于中层了。他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粪青,另一种是无奈的忍受统治。粪青,就是狂热的参与政治,自己懂了一点点,就以为懂了全世界,以为自己精通的不得了了。就像文革时,闹的最欢的就是学生各式各样的学生。大学生高中生初中生,他们都狂热了,沸腾了。在一些人的撺掇下,开始自己的革命,颠倒了黑白。打倒了多少真正的文化人,逼死了多少真正的文明人?

  我们正视历史,发现怀有一腔热血的人最危险。他们有智慧,但是无法理智的辨别是与非,光凭着这点,就杀人于无形。

  第二种,就是真的智者,他们看的远,看的清,但是你懂的越多,你就越容易沉浸在一阵悲伤中。你比低层的人更具有智慧,但你无法引导他们的思想,你影响力远远低于高层。但是你没有资格改变什么现实。若是有一天,二加二等于五,你知道其实不是,但是你没有能力改变,你痛苦,你煎熬但是你没法。若你开始呐喊,呼唤真理,你便受到了关注,你开始被批斗,被要求检讨。你知道自己是对的,你根本无法检讨自己,后来懂了,原来你不符合历史的潮流,你逆流而上是不对的,高层的历史是不允许你改变的。所以你沉默了,你接受洗脑,你终于融入了历史。

  无知就是排山倒海的力量,在高层的带领下,我们奔向了新的生活。我们开始拒绝思考,摈弃怀疑,我们绝对服从,狂热崇拜。我们接受一切,适时忘记一些历史,我们顺着历史的潮流,漂流到高层形容过的那个世界,高层生活的那个世界。我们用着双重思想,沉默又欢呼的前进着,前进着,仿佛是有着方向又似乎是迷茫着。

  我们究竟还敢不敢说实话

  《1984》读后感(三):语句摘录

  1.写日记并不违法(没有什么事情是违法的,因为根本就没有什么法律

  2.他在谩骂老大哥,诋毁党的专政统治,他要求立即通亚欧国媾和,他鼓吹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自由、思想自由,他歇斯底里地叫嚣着革命已被背叛

  3.两分钟仇恨会令人可怕的不是你被迫参与其中,恰恰相反的是,你不可避免地会加入其中。

  4.谁知道呢?也许党的内部早就腐烂了,只有表面维持着光彩,它之所以煞费苦心地提倡艰苦朴素与克己奉公,不过是为了隐藏内在的罪恶

  5.他们的拥抱是一场战斗高潮就是一次胜利。这是给党的当头一击。这是一次政治行为

  6.中世纪的异教徒在走上火刑架时依旧是异教徒,依旧在大声宣扬异端邪说,并为自己能够为理性牺牲而感到兴奋。哪怕俄国大清洗运动中的受害者也是一样,这些人走上刑场挨子弹时满脑子都是反叛思想。但是我们不一样,我们要在彻底粉碎那个脑袋之前先将他的头脑清洗干净

  7.如果你能够遵守小规矩,你才能有机会违反大原则

  8.他们假装,也许他们自己也真的相信,他们夺权是逼不得已,他们掌权的时期不会太长,不久就会出现一个自由平等天堂

  9.建立专政不是为了捍卫革命,而进行革命就是为了建立专政政权

  10.他们这一代人在革命的世界中成长,对革命之前的事情一无所知,接受党就像接受一种亘古不变的存在,好比头上的天空。既然党的权威不可变更、不会动摇,那就不要与之对抗,只是尽力躲避,如同野兔躲避猎狗一般。

  11.党的力量越强大,就越发不能容忍异己。反对的力量越弱,相应的镇压手段就越严酷

  12.“那你为什么会感到后悔呢?” “因为我觉得积极行动总比消极等待要好。在这场游戏中,我们注定是无法取胜的,我们不可能战胜他们。但是失败方式也分好和不够好,如此而已。”

  13.有时候老大哥的当日指示纪念某个地位低下普通党员。因为那个人的生与死是值得别人效仿的。

  14.无产者并不需要强烈的政治观念。只要他们拥有原始爱国心,在需要他们延长工作时间或者降低供应定量的时候,唤起这种爱国心,让他们接受即可。

  15.很有可能,历史书上所记载的每一句话,甚至人们以为天经地义的事情,全都是虚构出来的。

  16.历史不仅被篡改,而且被持续篡改着。

  17.曾几何时,相信地球围绕太阳运转就是发疯的证明。在今天,相信过去不可更改也是发疯的证明。

  18.在记忆缺失文字记录又被篡改时——当这一切发生的时候,对党所声称的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以改善的说辞,你就不得不接受了,因为根本没有可参照的标准,它们现在不存在,将来也不会有。

  19.从个人来说,党员不能拥有任何财产,只能拥有一些微不足道的个人随身物品。从集体来说,党拥有大洋国的一切,因为党管控一切,有权力按照它认为适合的方式处理任何产品。

  20.民众从来都不可能自发起来造反,更不会因为自身受到压迫而造反。事实上,只要令他们与世隔绝,无从比较,他们根本就不会意识到自己在受迫害。

  《1984》读后感(四):我思故我在 我思也能否定我在?

  前面两个部分看得很慢

  老大哥的注视无处不在

  却又没有具体的行为准则去执行生活工作中的细节

  只有热爱党 拥护老大哥

  社会生产停滞不前反而倒退

  联想到达到封建顶峰的明朝

  用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维护统治

  同样有着隔墙有耳的东厂西厂思想警察

  也没有具体的行为准则

  或者说是法律或者制度

  虽在农耕社会上出现了生产力的发展

  很多学者说是资本主义萌芽

  但是并没有保护私有制的制度法律

  生产力再进步也是农耕社会

  联想到自己的小我

  老大哥就像我们自己的大脑

  选择性记忆 选择性删除添加回避篡改

  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想人定胜天的双重思想

  不也正和英社一样

  恐惧的是无法幸免的陷入循环之中

  又想到黑客帝国电影

  什么才是自我的存在

  我思故我在

  我思也可否定我存在

  最后

  当我快乐时 全世界都是我的

  当我悲伤时 全世界都与我无关

  只要活出自我就好

  《1984》读后感(五):永不过时的1984

  知道它是反乌托邦三部曲中最著名的一本书,却一直没有看,看过之后忍不住的拍手称赞。作者构造了一个对人的行为思想高度统治的世界,人的欲望被压榨,人的行为被规范。你的一切不属于你自己,他们把你培养成热爱老大哥的行尸走肉。

  看这类书会有一种惊恐的感觉,因为他揭示了社会的现实,看起来他说的是他构造的世界,其实何尝不是我们生活的世界,虽然没有那么夸张,但是却不约而同的与今天契合。就像以前看儒林外史,上学的时候以为书中的范进中举是反映了那个时代人的迂腐讽刺了吏治腐败。可是今天看我们社会的权利斗争,人与人的关系与书里面有什么不同呢。

  无知既是力量,战争乃是和平,自由就是奴役。我们只是在做,没有人说出来而已。阶级固化,贫富差距的拉大,各个国家都是如此,都是有钱有权的统治着难以获得社会优质资源的下等人,还许诺一个美好的梦想,努力拼搏。先富带动后富一直是很多人理解错了,不是带动贫困人富裕,是带动中等人富裕,保持生活水平的基本提高,保持稳定就可以,更深层的讨论就不再言语了。世界上其实永远没有停止战争,大家心照不宣的不使用核武器,进行局部战争,对一些争议资源进行掠夺,进行军备竞赛,经济战争。不断的战争保持着相对和平,因为世界越来越融合一起,经济上文化上互相融汇,强行分开对大家都不是好事,国家之间也分阶级,不断拉拢新的兄弟,既友好又对抗。

  思想统治时刻进行。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的获取更加容易,人多嘴杂,必须要有语言的统治,要有引导舆论的报纸网站。不断加强的说话权利的统治,一些名人说错了话受到处置,不断加强政治崇拜,政治学习,网络的限制。语言是文化载体,不断输出文化统治。你的思想不完全是你的,你以为他们动不了你头脑里的东西,但不知不觉你就转变了,你也不知道你的潜意识里面是什么。

  言尽于此,书中引发的思考不能全然记录下来,但是对本书的推荐确是真心的,有偏激的地方或不足之处多多包涵,有不同意见的请自己写文章就好不用告知于我。

  《1984》读后感(六):浅析1984

  读完一瞬间有一种眩晕感,这本书精致的地方在于,它把一个人人唾弃的制度从头到尾的诠释了一遍,直至最后却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说服了读者和主人公。

  2+2等于5吗,那种深入骨髓的批判与讽刺让人窒息,这已经远远超出了极权社会的范畴,这个社会是无良的,是变态的,是不属于无产者也同样不属于人类的,它只存在于意向之中,但谁能否认这种意向呢,突然间想起人类简史里的内容,人世间的一切都是出于故事,故事的好坏与完整决定了你生活的层次和感受。

  1984就是把极权主义下的政治制度进行了解构,人们通常会以一种近乎惯性的思维想象一个社会的发展方向,那就是这个社会必定是走向彼此互助互爱的情况下的,但好像从没有人想过社会的发展方向是趋向于恐惧,束缚与奴役的,这只是人类的一种感觉,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你不能说它是错的,就像书里写温斯顿发誓要加入兄弟会那样,他宁愿通过最恐怖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他的目的就是走向一个和谐没有老大哥自由自在的社会。

  1984是作者传达的一种信号,这个信号偏激,无理,甚至毫无意义,但你仔细读完却发现,作者对这种社会制度的解释远远不是心血来潮的无脑意淫,而是基于现有条件和敏锐的政治嗅觉而进行的分析与预测,而其中的一部分似乎已经从解体的苏联中验证,王小波说于他而言这已经是历史,我觉得还是过于偏激。世界没有如乔治奥威尔那样发展,他只是猜对了一小部分而已。

  那么从其中他对现世之后的预言看呢?当人类都达到和谐共处彼此友爱之后呢?大洋国为什么拒绝它的人民达到这样的生活状态呢?细思恐极

  《1984》读后感(七):“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1984》是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出版的长篇政治小说。 在这部作品中奥威尔刻画了一个令人感到窒息的恐怖世界,在假想的未来社会中,独裁者以追逐权力为最终目标,人性被强权彻底扼杀,自由被彻底剥夺,思想受到严酷钳制,人民的生活陷入了极度贫困,下层人民的人生变成了单调乏味的循环。 作为一部反乌托邦作品,通过对这个社会中一个普通人生活的细致刻画,投射出了现实生活中极权主义的本质。而看完后再回想起曾经真实发生过的事情,不得不说奥威尔是一个预言家。 而《1984》不仅仅是一部政治寓言,更是一部具有预言性质的科幻小说,让人产生思考。 其实最好的书就是描写我们已经很熟悉的事情的书。而他的幻想,正是我们的历史。

  《1984》读后感(八):我不想去1984

  我是先看《美丽新世界》,看完再来看这《1984》的。说实在的,如果还没读过这两本书的,建议把这两本书的阅读次序倒一下。

  看完这两本书,再看了别人的评论,脑中闪现的就是“洗脑”二字。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洗脑。只不过那‘’新世界‘’里的洗脑是让人愉悦的,无论你是哪个类别,你会满足于你所在的级别。你的日子充满了享乐,让你无暇思考其他。而“1984”里的世界但凡你是有点思想的就痛苦了。思想警察随时会出来监视你,家人也可能会举报你。生活用品是贫乏的,生活乐趣也是没有的。就连被捕,被枪决,也得等你被彻底洗脑,没有任何个人思想之后才会发生的事情。

  想想自己,如果进入了那样的1984,我会是芸芸众生的一员。结婚只是为了生育革命的下一代,坚信官方渠道传递给我的一切信息。因为没有享受过也就不会有任何痛苦的。

  如果要玩穿越,那就让我去美丽的新世界吧!

  《1984》读后感(九):1984只是数字

  当集权制发展到一定程度,任何年份都可以是1984。

  奥威尔出身算是有一定地位的,家境不宽裕,进过伊顿公学,派驻过缅甸做殖民警察…然而,接触过社会底层,或者身为穷学生被瞧不起的经历,更让他同情弱势,反思权威。

  书中很多名词,脍炙人口,流传不绝。比如耳熟能详的“老大哥”“101号房间”等等。描述了一个充斥着矛盾、肮脏、暴力、专制的国家群体。主人公吃的东西,喝的饮料,令人作呕。但他面对这些,却没有什么接受困难症,可能因为身处其中已久,被训练得对这些已经习惯了吧。和平部负责战争,真理部负责造谣,友爱部负责拷打,富裕部负责挨饿…还有A即B的荒唐言论,让人差异震惊。对主人公的造谣消真过程的描述,更是让人难以置信。然而这些,总是有影子的吧。到处都是监视器,这让人的隐私无处安放。而好不容易要欣赏一段爱情或者依偎取暖的故事,终被老大哥打破好戏。无处不在的耳目特务,他们或伪装或便衣,让你无力应对。出一点小差错就会被葬送。

  在101号房间,有你最害怕的东西。在拷打折磨中,采用条件反射方式,灌输所谓的正统观念。终于,我们的主人公也沦陷了,而他的情人沦陷得更早。也许如书中所言,人性,有的时候就是自私的吧。因害怕而出卖,因害怕而放弃,因害怕而接受。也许现在看来《1984》有点荒谬过分,不过回想某些事件,可能正是写照吧。

  《1984》读后感(十):在栗树荫蔽下

  《红与黑》里曾写道:真实,这残酷的真实

  前阵子微博引起了一些争议,与朋友谈到越来越收紧的意识形态,到底是随着我们参与越多,越觉敏感,还是世事如此。

  “你看过《1984》吗?

  “可怕的,预言般的存在”

  成就了我看本书的起因。

  看到“老大哥”三字忍不住笑出来那刻,就注定被作品慑服了。

  冷静叙述下强大的文字张力,即便是爱情也没成为严肃作品的附庸。

  温斯顿,作为思想与行为高度正统一致的产品中,唯一的“人”,认为2+2=4,他不相信历史,但怀念往日时光,哪怕一首歌谣,也曾让他觉得倍感希望。

  他碰上另一个同样“堕落”的朱莉娅,愚蠢的勇气似乎可以轻易摧毁整个文明。他们约定,招供但永不背叛。

  因为“如果他们能够迫使我不再爱你,这才是真正的背叛”。

  几乎是在立下誓约的下一刻,考验接踵而至。

  101室里,心底最懦弱的自我被唤醒,他永远的爱人,让位于永远的生存。

  内心是可以被征服的,它不仅让你直面最可怕的东西,还告诉你,忠诚、温情、玻璃镇纸里一小块珊瑚般的时光,全都是扯淡。

  思想永远是身体的附属品。

  在那个无孔不入的世界里,你脑子里那几立方厘米,也不属于自己。

  不是没想过,故事或许会迎来一个群起攻之的高潮。毕竟,还有无产者呢,那道晾衣架下的美丽侧影。

  可最后,理所当然地,沉默的人仍然沉默。世上也许根本没有兄弟会,也没有无产者,只有陷阱和无数双眼睛,只有自欺欺人的你我,扼住说真话的喉咙。

  在栗树荫蔽下,我出卖了你,你出卖了我。

  人性奢侈,且累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1984读后感精选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