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8-18 04:27: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精选10篇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是一本由30.00元著作,327出版图书,本书定价:2013-1,页数:,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一):可读性不高,理论方法原创不够

  首先要说,作者用心且有阅读量,对于快餐阅读、几本书想见效果家长,这本书是个不错选择

  在国内的同类中算不错的。和国外同类比,弱点明显了。

  先讲倾听表扬批评惩罚部分吧。

  同样运用了吉诺特博士的理论和方法,《如何说》那本分成几个大类,用插图案例模拟练习说明,做到了分类清晰操作性强,个人见过当中最佳。这本,同一个主题会在不同章节出现,显得凌乱,方法有点不得要领,比如夸奖孩子,作者提供的参考答语啰嗦,家长观点过多可能是爱子心切吧。

  然后,作者过分强调语言魅力,可是洋洋洒洒不是孩子喜欢的语言方式吧?让家长心态观念转变核心,作者这部分力度弱。

  写作方式个人不太喜欢,旁征博引、个人感想心路历程太多,影响阅读的连贯性。对话中,每个人都好能说好啰嗦,难为作者都记得~

  行文有点用力过猛,个人议论、心路历程太多,事例被挤压得少且弱,吉诺特认为,指出孩子的错误时,最好是“客观描述看到的事情”,必要时“说出期望”,最好让孩子觉察错误,自己想办法补救。对家长也是这样吧?作者说教太多,读者思考空间就少,效果也不好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二):如果教育孩子就靠说这么简单就好了

  孩子的叛逆,作者几句话就搞定;孩子不爱阅读,家里到处放书就ok;孩子贪玩不爱学习,顺着他就行了……作者笔下家庭教育不要太轻松

  当然他有说资本年轻时忙于事业忽视家庭,导致儿子叛逆(高二时成绩倒数,校外打架三次险被开除)、夫妻感情不和不惑之年痛定思痛,关掉厂子租房专职陪读,看书研究家庭教育,儿子成绩突飞猛进,考上重点大学女儿也考上上财。

  那作者是如何教育他那顽皮的儿子的呢?

  1、提升自己,给孩子树榜样

  提升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阅读,陪读期间作者看了不少书,这不仅仅带来知识上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让作者重塑自我,在认识上有很大转变。你改变不了孩子,但是你可以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啊。

  读书也让作者反思曾经的种种,同事关系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等等,书使他变得更宽容、更平静。而作为当事人的儿子也感受到了父亲变化,这种变化也默默地影响着儿子。

  2、培养共同语言”,拉近关系。

  有不少家庭都是“沉默家庭”,夫妻之间没话说,父子之间没话说,如何打破这种沉默?这就需要培养共同的兴趣点,比如都感兴趣的话题明星运动爱好等等。有时候虚心向孩子请教也是拉近关系的好法子哦。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我们班的男孩们,张嘴闭嘴的王者荣耀,有那么好玩儿么?我是不是也得试试

  3、三天两头跑学校

  我也真是佩服作者的“毅力”,三两天去一次学校,找老师谈话,还写教育心得让老师看了交流,你考虑过老师的感受么?到底是专职陪读,有的就是时间

  作为老师我是不建议这么频繁的往学校跑,两个星期一次的频率还是可以接受的。如果真如作者号召,个个家长两天来次学习,老师不用上课了。曾经有个家长来学校接孩子,扯着我说了一个小时结果就是加班改作业

  4、少惩罚,多接纳。

  作者认为应无条件接纳孩子所犯的错误,以维护孩子的自尊心。 “惩罚并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行为者在犯错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以及更有技巧而不被发现小孩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下一次要更小心,而不是要更诚实、更负责。”儿童心理学家这么说。

  以他儿子的网瘾为例:

网瘾是孩子对错家教方式的一种抗争手段;网瘾是孩子丢掉理想信念精神寄托的另一种方式;网瘾是孩子渴望认可追求成就感的非理性选择;网瘾是孩子精神长期压抑后的一种心理宣泄。 人的本性是:你越控制某种东西,他越渴望某种东西。现在不控制了,他轻易就能得到,还有必要贪婪吗?事实表明,反对孩子上网、干涉孩子上网,实际上是对他上网欲望鼓励和强化,无形中对他沉溺网络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5、懂批评的艺术

  对孩子的严厉批评,容易让孩子失去反思错误、厘清是非机会,也让孩子抵消了原本愧疚不安心安理得地沿着错误的道路越走越远。

  所以批评应掌握以下几条原则

  ·家长要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要放首位

  ·有人在场时不要批评孩子

  ·批评要客观公正

  ·批评内容精准严谨(如只谈感受,不涉及孩子的个性品格、多提示谴责言简意赅胜过喋喋不休

  此外,孩子们生来就是有责任心的,也是愿意承担责任的。只是是家长亲手剥夺了孩子的责任心。 所以家长千万不能越位,替孩子承担责任。延迟满足是培养责任心、让孩子得到满足的好时机

  虽然从书中学到很多,但是阅读体验并不好:

  ·错别字相当多,排版也有问题微信读书)

  ·作者太自信,通篇都有家长的感谢信,时不时炫耀自己的各种荣誉

  ·文章结构不严谨,重复啰嗦的多

  ·往往几句话就改变一个孩子一生,不太可信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三):先用学习来改变我们自己

  家庭教育类的书籍,以前也读过一些,但是读过之后,总有些东拼西凑感觉,读过了,也就过去了。而这次读到的《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感觉令人耳目一新

  首先,书的题目就带有革命性,对传统的家教理念是一种颠覆。由此,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

  “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这句话耳熟能详。但就是在本次读书的过程中,我对这句话的内涵才真正有所领悟。生活习惯教育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而实施这项教育最重要的场所,正是我们的家庭。对孩子爱心感恩心的教育,意志力的教育,责任心的教育,自信心的教育,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的教育等等,都是生活教育的内容。我再次明确地认识到:不会生活的人,不可能会学习。生活习惯决定学习习惯这个论断抓住了事情本质,实为精辟之语。如果以上的生活教育做好了,还用担心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吗?因此,单纯追求学习成绩实为舍本逐末。而在现实生活中,反思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我们把“成绩”抓得牢牢的同时,对学生做人的“本”又做了多少工做呢?

  先成人,后成才。在理念上,这点我们都懂。可是真正面对着自己上学的孩子,尤其是上中学的孩子,又有几多家长能对孩子的成绩泰然处之?处在浮躁社会中,我们的功利心在作怪,我们印象根深蒂固的观念是“不管黑猫、白猫,逮着耗子的就是好猫”。但是,作为教育,是百年树人工程,这个工程的严肃性注定了我们是一分付出才有一分收获。舍本逐末的结果,就是不会培养出真正的人才振聋发聩的钱学森之问,已经告诉了我们此路不通

  只有脚踏实地,把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作为家庭教育的首要内容,这是对孩子教育的前提物质基础,这将为决定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奠基。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生活才是孩子最好的课堂。父母必须从自身做起,身体力行,为孩子提供一个学习的榜样,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入手,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从而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成绩的提高就是水到渠成,不期然而然了。这也是对“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未来”这句话最好的诠释了。

  “学习习惯决定学习成绩,生活习惯决定学习习惯,父母的生活习惯决定孩子的生活习惯”,因此,一切的决定因素是父母的生活习惯。基于此,作者提出了“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的论断。我们生下了孩子,孩子在学着认识世界,我们也在学着当爸爸、当妈妈,可是我们没有经验,所以会经常犯错误。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孩子的不是、错误清清楚楚,批评指责,我们何曾认识到自己错在哪里了吗?孩子对我们的错误又批评指责了多少?

  要驾驶一辆汽车,尚且需要年啦半载的学习培训,可是对于教育孩子培养人的这一世纪工程,我们又学习培训了多长时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认为,没有研究过教育学基本知识的青年公民,不应当有成立家庭的权利。”照此看来,我们大部分家长当家长的能力本来就是先天不足的。所以,我们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求我们家长必须掌握教育的本领,而这就必须学习。最实用的学习方法就是读书,向书中学习教育的知识,汲取教育的智慧。一个不读书的人,他本身就不明白生命意义,这样的人怎么能做好孩子的人生导师楷模呢?

  各位家长,为了孩子,为了我们的后代,让我们现在开始,从学习开始,用学习来改变我们自己吧!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四):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当今社会,人们迫于生活的压力或者抱着终生学习的态度,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培训班,然后拿到各种各样的证书奇怪的是,当人们成为父母之后,很少有学习如何教育孩子的,多数家长要么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随意而为,要么把教育孩子的重任放在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身上,当孩子上学以后,又一股脑的把责任推到老师身上,甚至花钱推到各种各样的辅导班老师那里,悲哀

  先有自己,后有自己选择的另一半,后有家,再有孩子;人的问题,造成了家庭问题,问题家庭培养出问题孩子。改变孩子先改变家庭,改变家庭先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先改变观念,改变观念从阅读开始,阅读从经典开始。

  面对孩子各种各样的问题,不知道在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反而来抱怨、责怪、谩骂甚至打孩子,何其悲哉!

  每个为人父母的人都应该好好的去研究如何教育孩子,其实很简单,身教胜于言教,父母的思想言行及家庭环境造就了孩子的品性和习惯。家庭教育做好了,做人的根基打实了,所谓科学文化、知识、技能的教育就简单多了。提升自己,培养孩子,归根结底还是老祖宗讲的到位--修身齐家,身不修,何以齐家?至要莫若教子,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断送孩子的前程,乃至断送整个家族的未来为代价,此两者须权衡。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五):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我的事业是父亲》等教育类书籍层出不穷特别《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畅销书中常居榜首,本书作者也做推荐,可见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远高于老师及他人,本人未婚无子,教育类书籍自然接触少,不过看完《改变孩子 先改变自己》感慨颇多:作者贾容韬以一个父亲身份写的字字真切,他的问题也是中国父母的通病,但他改变了,改变了自己,更改变了孩子,把儿子从成绩倒数第一,打群架,几欲被学校开除的学生一年多时间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好孩子。

  我的钦佩的不是贾容韬多伟大,而是他的改变从对孩子唠叨打骂不信任到对孩子的鼓励信任交心,多少父母可以做到呢?孩子逃学泡网吧打群架成绩倒数,家长只会对孩子责骂、武力,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从自身不找原因,永远是孩子的不对,当父母不易,孩子年少理解,可父母又何尝理解自己子女呢?他们需要关爱沟通,需要父母和自己说知心话,理解自己。 虽然过了青春年少,长大了,对父母曾经的爱现在能理解,那时那日真的无法理解,真的很希望父母能倾听我们心声,为什么成绩不好,为什么叛逆,为什么讨厌你们的唠叨…….那时特别不喜欢父母自己与别人攀比,谁家孩子成绩多好,谁谁谁怎样怎样,父母永远不给自己孩子鼓励,一味打压,怎还有动力。如果父母都向贾容韬那么通情达理我们的人生轨迹是否有改变呢。

  总结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

  1、 棍棒下出成绩

  2、 逼迫式

  3、 从不倾听心声

  4、 不理解孩子想法

  5、 不认同自家孩子

  人都是需要被别人认同的,无论成绩多差多调皮捣蛋的孩子都是有有点的,当父母的自暴自弃看不到自家孩子的优点,只看到缺点,孩子得不到父母认可,自然不会好到哪里,老师同学也会对其放弃。 《改变孩子 先改变自己》书中爸爸就是认知到这些,改变自己对孩子的认知,第一步说服老师对自家孩子认可,与老师交流教育心得,提高自己改变自己思想认知,信任自家孩子是好样的。

  父亲的改变:

  1、 协调孩子和老师的关系

  2、 做朋友

  3、 对孩子有坚定信心

  4、 换位思考,宽容的心态对待

  5、 倾听、沟通

  6、 理解、肯定、接受

  7、 保护孩子自尊心

  打骂只会让我们更叛逆,学会认可理解我们,我们自然与您做朋友,愿意分享我们的喜怒哀乐,你们的信任理解让我们感到温暖,信心倍儿增,还哪会来的叛逆,那父母们操心呢。 父母们请试着改变自己吧,你们的改变对我们是动力,我们会变为乖孩子好学生,你们是我们的榜样,我们以您们为榜样改变自己。我们一起努力营造幸福温馨的家庭。

  袁了凡《了凡四训》是本人生智慧书,由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篇构成;曾国藩最为推崇,其《曾国藩家书》也不错,本人也略读过,父母子女共读,共勉。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六):一本提高家教水平、促进家庭和谐和加强自身修养的好书

  这是一本家庭教育精品图书,它不仅告诉我很多操作方法,也改变了我的理念:要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只有我们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通过自己的素质和教育方法的改变和提高,才能改变孩子和家人。总的说来,这本书有以下特点:

  1 理念正确。这本书很多教育理念都非常好,如通过提高自己的修养、改变自己的言行和教育方法来改变孩子,既是正确的理念,也是切实可行的很好的教育方法。

  2 方法实用。这本书告诉了我很多教育的具体方法,如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是教育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如果做好了,能成为孩子成长的转折点。当然还有很多方法,都是作者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非常实用。

  3 教育效果立竿见影。作者是在自己教育孩子失败后反思学习改变后取得这些成绩的,他也用这些帮助了几千个家庭,有着非常好的教育效果。作者这种从实践中走出来的家教专家,是实战派,他的方法都非常实用,教育效果非常好,真的很佩服。

  另外还有两点意外收获:

  1 没想到作者还是网瘾戒除专家,他的孩子曾经有过网瘾,他在这方面有着自己的切身体会,也通过深思知道了网瘾的根源及戒除办法,成功帮助了很多家庭和孩子,这方面是意外收获。

  2 家庭和谐的良师益友。很少油家教书涉及到家庭和谐这块,也很少有家教书对夫妻间的矛盾有这么深入的认识。作者因为原来的一些错误,曾经闹得家庭四分五裂,夫妻俩也差点离婚。痛定思痛,他自己改变了很多,又收获了一个和谐的家庭。他又用方法这些指导别人,很多濒临破裂或已经破裂的夫妻在他的说服教育下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改变自己,也改变了婚姻质量,收获到和谐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总之,贾老师的书,不仅着眼于家庭教育,还有重建和谐家庭的智慧,更吸收了《曾国藩家书》《了凡四训》等很多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是一本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书,读了让人受益良多。这样的书非常适合中国家庭,可以说,读一本书,受益的不仅仅是孩子,更是整个家庭,甚至是自己身边的小社会。

  如果中国人都买了这本书,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会还有何难?感谢贾老师贡献了这样的好书,我会多买几本送自己的亲戚朋友的。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七):教育的是一生,改变却在眼前

  关于教育,没有实战经验的人是不是该少说话,或者直接闭嘴呢?虽然还未有教育子女的理论积累,更没有实战的经历,但并不代表我的生命里,逝往的生活中没有过被教育的时间,也许由此我可以很直白的说,没教育过人(这人包含了任何人,老的,少的,有的,没的。)并不代表咱没被教育过,既然如此,我势必有话要说!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就是很多问题的症结所在,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父母和蔼可亲,兄妹贴心温暖,却要面对糟糕的生活,糟糕的人生,其实很多时候没有任何问题,所有的事情在生命的高度上来看都不存在任何的击倒压力,唯有语调声高,唯有话语沉重,唯有不恶意,却不屑的目光等若干的表现,在自我理解正常,却不考虑沟通接收方的任何感觉的情况下,产生若干的偏差,很多或者很严重都是可能的!

  我想说对《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作者我并没有太多的了解,但仅从书名的影响下我也可以清楚的知道这个作者或者是一个极为合格的父亲,否则有多少的为人父母的人会想到在教育的模式里,在家长制膨胀的情结氛围中思量到要对自己做些许的改变呢?很少吧,我是如此的认为!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头脑,有独特的心率,没有人也不该有人要求你和自己的父母,师长做统一频率的呼吸,我觉得这不公平,甚至是武断之极!很多人都会发现如此的现象,当某种情形或事件发生时,作为对立的一方可以说出几个箩筐的道理或理由来奚落也好,来阐述自己曾经的先见之明也罢,但最终的结果是很破裂的,裂了几层,碎了多少没人知道,而当自己犯错时,很多东西就变成了浮云,不谈,不说是统一的结局。这种事情世人多少都会经历几次,有时恐怕一天也会没德的遇见几回,但没有人会做更深的反省,会将此提升到一个又一个模式当中去,道理相通,就是人心不一而已。

  我想说能够和子女做家长的父母都是好父母,能够想到改变自己来适应子女的父母是绝对的好父母,虽然我心中所想好父母未必会有一双好儿女,但每一个努力使自己成为好父母的人们,想要的夜无非是要成就一双好儿女,目标近乎相同,那就摒弃抄近路的想法,慢慢学习,潜心修炼吧,最基础的一点便是记得“独立的个体,双向的沟通”!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八):《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

  我对这本书有兴趣好久了,买了之后又一直没有翻阅。买书的坏处是你总以为自己可以随时翻阅,结果是你就不会去看。自己以后保证要少买书,多借书。借的书基本都会看完,因为有借阅时间,翻阅起来也会很快。人果然还是要逼自己一把。

  此书写的非常好,我认真的翻阅了两遍,看得好感动。作者可以在儿子学业上有问题的时候,放弃一切做个全职陪读的父亲。这对于人到中年的小企业家来说,多困难的一件事情?有多少人肯这么做?积业不如积子。这句话深深得应在了脑海中。

  作者提到:古代先贤们追求“不二过”,做到一个错误不犯第二次,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这句话对我感触很大。在工作中,自己有时候运到新事情会出错,老是责怪自己为什么不考虑周全?为什么没有想到会发生这种变故?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安慰,不要第二次犯错不是就可以了吗?谁可以保证自己一次错误都不犯?

  家庭教育牵扯到孩子的未来,涉及到子孙后代的前途命运,还影响到你后半生的生活质量。

  作者儿子的读书习惯非常好。

  读书时喜欢问为什么。他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一边做笔记。近年来,他做了一定量的读书笔记,写了十多本日记。通过设想,自己思考出来的是知识。别人直接告诉我们的是“二手观点”“二手信息”,这些往往靠不住,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别人教给我们的知识,犹如挂在树上的气球,一阵风就会被刮走;自己“发现”的知识,自己思考出来并经过验证的知识,犹如优质蛋白质,能直接融化到自己的血液中,变成自己精神、思想的一部分。

  人是一种有智慧的动物,因而对心理食粮的需求几乎大于对食物食粮的需求。如果你一年内能读二十本好书,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壮举。假如说你从每本书中吸取到了二十年人生智慧的话,你就拥有了四百年的智慧,你把大量智慧用到教子上必然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往往是思维开阔、成绩优秀。

  如果我们的中学生可以每年读五十本书的阅读量,从小学四年级到初中毕业,每个孩子都能读三百本以上的书。如果是这样,这些孩子能从书中吸取多少精神营养,知识面能有多宽,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会有多强,能懂得多少道理,求知欲会有多强,学习成绩会提高多少,胸怀会有多么宽广,将来能有多大作为,就不言而喻了。

  老师交给学生的知识非常有限,大量的知识、人生哲理要从阅读中获得。

  学者余秋雨说“生命的质量需要用阅读来锻造”。在书籍中和高人交流、和智者碰撞、和大师对话,读书读到一定程度,你不想提高都由不得你。层次提高到了一定水平,成功顺理成章就会降临到你头上。

  读书进入状态后,便可排除一切杂念,达到气定神闲的境界。随着作者思想的启迪,读者的思维往往会变得活跃,诸多创造性意念就会油然而生。

  作者以自己五十年的人生阅历给儿子提了6点要求。

  1.上车遇到老弱病残、孕妇等,要主动让座。

  2.在雨雪天气活着天冷的傍晚,遇到卖菜、卖水果、卖报纸的人,能把他们的东西全部买走,他们就能及时回家。

  3.遇到迷路的老人和小孩要尽量送他们回家,至少要送他们上车或者到附近派出所,或者打个电话和他们的亲人联系上。

  4.遇到公益捐款,千万不要吝啬,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要尽量多捐。

  5.如果你和一个拉人力车的人同行,一定要搭上一只手,你的举手之劳会给别人换来更多的轻松。

  6.别人有事求你帮助,你要慷慨应允。

  我觉得可以做到以上6点的人,可以给自己带来多大的福分?在社会中是有多吸引别人的注意力。自己对作者非常佩服。

  离婚给家庭、配偶造成的伤害将是无法补救的,离婚给孩子造成的伤害仅次于亲人的亡故。家庭式孩子生命的港湾,家庭是孩子最后一道屏障。

  文中也提到当我们负面情绪过多时,要给自己休假。

  积业不如积子。一个孩子的未来关系到父母晚年的幸福。既然生了孩子就要对孩子负责,尽量把孩子教好,这也是家长的义务。

  认真看了此书,大有收获,非常感谢作者!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九):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

  家里的孩子教育出了问题,心烦意乱,于是不得不找些相关的书籍补充知识,了解一下别的家长们的做法,而最近出的教育书每每翻开都有启发,那些观点及解决之道真的都说到我心坎上了。《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这本书里觉得作者的孩子蛮不错的,很有独立性,喜欢看书,也喜欢思考,很懂事。也很佩服家长对自己的要求和对孩子的付出。因为两方面的共同努力,最终才有了一个很好的家庭教育结果。回想起来,作者的主要观点还是深入孩子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理解他们的需要之后对症下药,像善意、尊重、只谈感受不涉及品格等等方法都非常好。

  书中介绍了许多家教误区,比如惩罚,惩罚的本意是帮助孩子纠错,让孩子接受教训。但当惩罚过了头,就只能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好方法是推心置腹地和儿子谈了话,让孩子从内心深层对自己错误行为进行反省。如果孩子不喜欢张口,也可以使用笔头勾通。高明的家长一般不会惩罚孩子,当孩子犯错时,他们应当接受自己的不当行为带来的不良后果。

  关于批评,尽管有良药无须苦口,忠言也可不逆耳之说,但实践证明:简单粗暴、随心所欲、不讲方式批评孩子有百害而无一利。此时的家长更应该控制情绪、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把握不要批评的时机(当孩子情绪高涨、为某件事兴高采烈的时候不要批评;同你讨论问题的时候不要批评;需要父母帮他做决定的时候不要批评;情绪低落、为某件事垂头丧气的时候不要批评;有其他任何人在场的时候不要批评;自己情绪异常的时候不要批评)。自省,很多时候因为家事、工作事、其他杂事千头万缕,让人忙得脚朝天,孩子的学习生活抓得不紧,看到每天放学放下书包就跑出去玩,叫也不听,心里就恼火得要命,脾气就有些控制不住。每次教训时,又一言不发,急死了。不得不承认自己因为压力大,再加上身体状态欠佳,所以看着孩子不上进老做错事,心里着急没耐心。改变自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家长的自控力,对孩子的付出,自己时间空间的分配,全都得在一天24里分配。要做到用心、负责和身体力行不容易啊。

  关于好的生活习惯,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父母的生活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所以要纠正孩子的坏习惯,首先也要父母做好做对。比如,提升生活品位。改掉懒散、邋遢、推诿、拖沓的生活习惯,培养严谨、认真、整齐、有序的生活作风。凡事要用心,做到极致。从小事做起。克服浮躁情绪,战胜惰性和随意性,沉下心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比如:一日事,一日毕。聚焦一些事情,把它做细、做透、做到位。等等。

  而关于语言技巧,除了控制情绪,就是换一种尊重人,谈感受的说话方式。比如几个例子对比:

  错误做法:“警告过你多少遍了,上完厕所要用水冲,你就不长一点记性!” 正确做法:“小超,厕所还没有冲呢!”

  错误做法:“再让我看到你在镜子上写字,看我怎么收拾你!” 正确做法:“小明,镜子是用来照人的,不是用来写字的!”

  两句话给人的感受完全不同,所以加强自己的语言技巧,在家庭教育里也非常重要。

  整本书里作者没有多少废话,也没有刻意美化夸大,说了不少实实在在的事。教育无小事,家庭教育既是孩子,另一方面也是教育自己啊。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十):现在的教育,需要拯救需要改变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天下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对于孩子光有爱还是不够的,如果父母无法改变自己过去成长的经历的封建残留,不能将所读到的科学育儿理念贯彻到实际对孩子的教育中,不能改变自己,那么只能是那种“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看再多的教育书籍都不会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之前看过一本《父母改一分,孩子好10分》给我警醒很大,而这本《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更加让我清晰的了解在育儿的过程中自己要做哪些改变。贾容韬真是位名副其实的好爸爸,他在书中用七章的内容总结了五十六个自己的育儿点滴,通过自己和儿子的成长经历,来逐一分享解析,真的每一桩每一件每一条都需要家长静下心来认真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

  几乎所有的育儿书在谈到家庭教育的时候都提到了平等的重要,是的,我们不能以家长的所谓权威来强迫孩子做这做那,而是要诚心的放下架子,与孩子成为朋友。寻找和孩子共同的话题,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爱好,这些才是构建融洽的亲子关系的最好渠道。贾爸爸第一章的那篇《从“敌人“到”哥们儿“》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爸爸为了孩子的努力,还有他的睿智。他可以重拾丢掉二十多年的乒乓球运动,由不懂不喜欢足球,到陪儿子看完2012韩日世界杯的几场重要赛事,这位睿智的爸爸真的做到了平等的爱孩子,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用孩子的兴趣去爱好,父亲全身心的投入,让孩子感受到了平等的关爱,孩子也愿意与他交流,融洽的亲子关系就此形成。

  贾老师书中有关暴力教育的那篇给我也是印象深刻。中国人,尤其是我们父母在教育我们的时候,总是抱以“以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的训调,我清楚的记得小时候堂哥被爸爸吊起来打的情景。现在随着教育思想的提升,这种暴力教育已经少见,但是在一些地区依然存在。正如贾老师提到的,暴力教育能让孩子变得顺从,却不会让孩子变得聪明和懂事;能让孩子变得听话,却不会让他们变得自觉和上进。暴力教育是以儿童整体的堕落和消沉为代价的。有的家长也许会说,我对孩子不用暴力,但是孩子一样很听话,很乖。其实,这背后有更加严重的问题,“乖孩子”的背后可能会诞生逆反心极强的孩子。我们父母经常语重心长的跟孩子说,“妈妈爸爸做这些都是为你好”。这其实是孩子最不愿意听的一句话,但是父母的此类强势慢慢把孩子变成了家长手里牵线木偶,这样长大的孩子会有两个极端,一是往往缺乏主见,不会独立思考;二是长大后以自己的方式顶撞、反抗父母。“不管是最好的管”这句话真的富含丰富的教育智慧。

  作者说“家,不是讲理的地方”,我记得在看某个电视剧的时候听过这句话,非常非常认同。家,讲的是爱,对爱人,对孩子,平等的爱,理解和沟通。只有这样,才能经营出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读完此书,我越来越认同作者的观点,其实现在的教育,需要拯救需要改变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父母每天改变一小步,孩子才会每天进步一大步。父母拥有良好的教育思想和习惯,才会拥有健康、向上的下一代。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