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农场》读后感精选10篇
《动物农场》是一本由乔治·奥威尔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1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动物农场》读后感(一):童话中的乌托邦
当动物成为统治者,世界将会是怎副模样?科学家通过严谨的逻辑论证出动物星球的设想,而艺术家们更多的则通过天马行空的作品,借助动物社会来暗讽人类。今年三月上映的《疯狂动物城》是个典型,迪斯尼借助Zootopia(动物乌托邦)向影迷们展示了一个貌似和平,却充斥这偏见的动物世界。当然,像《疯狂动物城》般幽默诙谐的风格可不多见,更多的是像诸如《人猿星球》系列,扑面而来的压迫感让大家感受到身临其境般的压抑和无力。
文学作品方面,1963年法国作家皮埃尔·布尔出版了后世被多次翻拍的科幻小说《人猿星球》,而在1945年,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出版一本名叫《动物农场》的小说。趁着午休时间,将《动物农场》这本一百来页的小说看完。
《动物农场》讲述的是里甲农场里,动物们在几头猪的带领下赶跑了农场主人琼斯先生,建立所有动物平等富裕“乌托邦”的故事。
里甲农场的老少校是一头种猪,他梦到人类消失后的美好世界,在临死之前,它号召农场里的动物造反,结束琼斯先生的“暴政”。老少校死后,另外两头名叫雪球和拿破仑的猪继承遗愿,发动暴乱,将琼斯先生赶出农场,并制定了“七大纪律”。
1、凡是两条腿走路的就是敌人。
3、动物不得穿衣。
4、动物不得睡床铺。
5、动物不得饮酒。
6、动物不得杀害其他动物。
7、全体动物是平等的。
由于拥有较高的智商,以雪球和拿破仑为代表的猪担当了领导者的角色,理所当然的享受着诸多“特权”。挫败琼斯先生的阴谋复辟后,雪球在与拿破仑的政治斗争中败北而逃离动物农场,拿破仑成为唯一的领袖。接下来拿破仑重拾雪球的计划修建风车,自卫反击瘦田农场背信弃义的入侵,重建被瘦田农场入侵者炸毁的风车。
接着拿破仑逐步篡改了“七大纪律”,通过几场政治运动处决了异议的动物,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
1、凡是两条腿走路的就是敌人。
2、凡是四条腿走路的,或者是有翅膀的,就是朋友。
3、有些动物不得穿衣。
4、动物不得睡有被单的床铺。
5、动物不得饮酒过量。
6、动物不得无故杀害其他动物。
7、
最终,在小说的末尾,猪学会了两条腿走路,与曾经的敌人——人类——把酒言欢,傻傻的动物们再也分不清猪和人的区别了,乌托邦也只是一个美丽的童话。
其实熟悉历史的人很容易在书中找到苏联的影子,雪球建立动物农场功勋卓著,却被拿破仑通过政治斗争驱逐,借着发动对雪球派系的清洗消灭异见者,同瘦田农场签订友好条约却被对方撕毁,以风车被毁的代价击败了入侵者。一切的情节,都可以在苏联历史中找到原型。
作者奥威尔的经历颇有传奇色彩,出生于爱德华时代,一战时因排斥令人窒息的英国阶级体系和大英帝国江山永固的观念,放弃在缅甸当警察。他渴望脱离体面的世界——去令人望而却步的贫民窟和在一间令人厌恶的餐馆工作——使他寻找磨难重重的环境,而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他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因属于托派而遭到排挤,也正是西班牙的经历,让其下定决心写讽刺苏联的小说,这才有了《动物农场》和《1984》的诞生。
也正是因为这两部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小说,奥威尔被西方热捧,被盛赞为“一代人的冷峻良心”。这个称号让人联想到另一个“良心”,那就是“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他因揭露苏联整个劳改营内幕的著作《古拉格群岛》被流放。两个人似乎有着某些共通点,同样曾是社会主义者,同样向往着均富平等的乌托邦,同样反对着极权主义,一个曾被西方热捧,一个仍被西方热捧。
不同的是,索尔仁尼琴比苏联多活了17年,亲眼目睹了俄罗斯的凋敝,也目睹了俄罗斯在普京统治下一步步重新站起来。索尔仁尼琴的前半生作品批判着极权主义,后半生批判着西方自由主义,到了晚年却又发出“也可能我是错了”的叹息。也正因此,索尔仁尼琴在西方主流媒体的形象一变再变,由“俄罗斯的良心”变成“向前克格勃普京献媚”。而奥威尔则是在二战胜利前一直被西方打压,他的作品因为涉及抹黑盟友苏联被拒绝出版,然而铁幕降临后,奥威尔的作品又被捧上了神坛,无数的溢美之词被加之于奥威尔头上。
正如杰弗里·迈耶斯在《奥威尔传》前言里所说:“他在文学上的特点——有力的文风、动人的真诚、机灵的隽语——一上来就吸引了我们。他的个人品质——正直、理想主义和执着——在其文字中闪耀着光芒,如同清溪中的卵石。”奥威尔用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向众人讲述了一个乌托邦童话的破灭,人们常常只看到他对极权主义的批判讽刺,而忽略他对理想主义的执着。
其实挺赞同罗胖的观点,历史当时发生叫事实,后人解读叫故事,历史发生之时有着大量的细节,而后人解读却把历史变成简单的情景,包含很多道德判断。我们无法通过只言片语和作品来判断奥威尔的真实立场,有人说他是坚定的社会主义者,也有人说他是自由主义的拥趸。
我们无从判断,因为他们已成历史。
也许乌托邦的童话只存在于文学作品中,只存在于《疯狂动物城》里的Zootopia,但是Zootopia同样不是乌托邦。
也许zootopia的灵感说不定来源于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场》。
《动物农场》读后感(二):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与平等
坦诚地讲,我真的不懂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与平等,直到我仔细阅读《动物农场》这本书。
我在这里引用李继宏先生翻译这版对全书的介绍,《动物农场》的情节很简单,它讲述了里甲农场的动物在几头猪的带领下赶跑农场主人琼斯先生、并实现自治的故事。
老少校(一头骄傲而有思想的猪)是生活在里甲农场的一头种猪,他认为农场动物的悲惨生活源自人类的暴虐,只要把人类推翻,动物们就能过上美好的日子;在临死前,他号召全体动物起来造反。老少校去世之后,另外两头猪——雪球和拿破仑——继承了他的遗愿,将老少校临死前的讲话改造成一套包括七大纪律的动物主义思想。
造反很快取得成功,里甲农场的主人琼斯先生被赶跑了,动物们翻身做了主人,将里甲农场改名为动物农场。由于拥有较高的智力,以雪球和拿破仑为代表的猪担当起领导其他动物的重任,并在牛棚大战中成功地挫败了琼斯先生试图复辟的进攻。随后和拿破仑意见相左的雪球在政治斗争中败北,被赶出动物农场,拿破仑变成唯一的领袖。
马、奶牛、绵羊、驴、山羊、母鸡、鸭子等动物辛勤劳动,奋力建设代表美好未来的风车。经过几番磨难,风车终于修好,但动物们的生活却始终没有改善,甚至变得越来越差。为了改善经济状况,拿破仑将农场的木料卖给了瘦田农场的弗里德里克,结果因为收到假币而跟对方发生了战争。
动物农场虽然取得了胜利,但风车却被弗里德里克这伙人炸毁了,只能艰难地再次重建。在这个过程中,大权在握的拿破仑逐渐废除动物主义的七大纪律,通过几场政治运动处决了一些敢于表达不同意见的动物,确立了至高无上的威权地位。
在小说的结尾,猪不但学会了用两条后腿走路,甚至还跟以狐狸林农场的主人皮尔金顿先生为代表的其他人类农场主把酒言欢,看到这个场景的其他动物则面面相觑,再也分不清猪和人有什么区别。
我刚开始以为这本书只是简简单单的对斯大林对苏联专政的讽刺小说,但是是随着对全书的理解,我又仔细阅读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后,才真正明白这本书的真正价值,在对社会主义的批判下,更多的阐述了作者对自由的真正的看法。
作者乔治·奥威尔创作本书的时候,正是1943年1月苏军在列宁格勒发动反击,突破德军封锁线。这正是二战的转机,英国举国上下都在称赞和赞美苏联,将斯大林捧上了神坛。
而作者因为亲自加入马克思统一工人党军队,才真正的了解到苏联实行的并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仅仅是一个在斯大林领导下的已经堕落的集权国家。
正是因为认识到这一点,乔治·奥威尔在1944年年底写下了这本仅有三万个单词的寓言小说。
我所了解到的奥威尔是一个真正的民主社会主义的推行者,他的核心价值观就是:民主与平等。所以我不能简单的因为他批判社会主义就认为他是社会主义的敌人、资本主义的朋友。
他在书中明确的表达了他对平等的看法,首先是在经济层面上:
“人是唯一光消费不生产的生物。他不产奶,他不下蛋,他力气太小拉不动铁犁,他跑得太慢抓不到兔子。然而他却是所有动物的主人。他强迫他们工作,只把最少的劳动成果还给他们充饥,剩下的则统统归他自己所有。我们卖力耕种土地,我们用粪便为它施肥,可是除了身上这张皮,我们却一无所有。”
人类在经济上通过剥削他人来实现自肥的目的。
老少校这样描述他对推翻人类的专制统治后的政治构想:动物不能对同类实行专制统治。无论是孱弱还是强壮、是聪明还是愚蠢,我们都是兄弟。动物不能杀害任何其他动物。全体动物都是平等的。
从某种角度看,奥威尔在《动物农场》中体现出来的这种平等思想是难能可贵的。经济上的公平并不是平均主义,它仅仅意味着有多少付出就应该得到多少回报,或者说想得到多少回报就应该有多少付出,也就是多劳多得的意思。这层平等意义几乎是所有人都接受的。但身份均等的观念,即那种认为不管男女老少、富贵贫贱、肤色种族、籍贯出身、职位高低、聪明愚笨、美丽丑陋,所有人在权利和人格上都应该是均等的观点,却几乎是所有人都不接受的。
我真正喜爱这本书,乃至这个作者是因为他的这一观点:他和大多数知识分子不同,并不谋求成为权威。他所追求的是每个人都能有自己的主见和表达这些主见的自由:
“在我看来,等到我这本书出版之后,我对苏维埃政权的看法很可能会被广为接受。但这有什么用呢?用一种正统思想取代另一种正统思想并不是进步。我想要反对的是那种留声机的心态,那种正在播什么唱片就只听什么唱片的做法。”
我引用李继宏老师的原话:“这部寓言式小说与其说是声讨极权的檄文,不如说是推崇平等的颂歌。只有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只有消灭各种因权力、财富、知识、长相、智力等因素而产生的优越感和自卑感,只有社会上所有人的权利和人格都得到同等的尊重,真正理想与光明的社会才会到来。”
《动物农场》读后感(三):所以,请先自我,毕竟人不是平等的
在首图借的,临近到期日匆匆一读,貌似这个译本不被大家所认可,但无所谓,一本只有三万个单词的书怎么翻译也偏不到哪里去,更何况看的是寓言内容。不得不说奥威尔太先知了,短暂的接触就洞悉了所谓的共产主义的问题所在,仿佛在看镜子一样,还是放大镜,那些集权专政那些丑恶阴险,看的我居然不好意思了。
一直不相信会有真的共产主义出现,因为我们不会有完全的平等,总会有一些人比一些人尊贵,也不存在完全的自由,终究为了生存而挣扎。
看的时候代入感太强烈,但又不知道可以做些什么,就跟农场里面的动物一样,懵懵懂懂的,偶尔会被一些事情刺激到、反思一下,然后继续安于现状,不断被洗脑,连自己的记忆都改写了。
奥威尔塑造了几种不同性格的动物,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匹任劳任怨、不停加班、身先士卒、想用自己的实际劳动去创造美好生活的拳击手,像极了我们上一辈那些善良质朴的人们,他们感谢dang感谢伟人,认为他们的生命都是dang给的,努力奋斗而没有明确的自我目标,习惯性的服从国家的一切安排跟要求,想到前段时间看的切诺贝利幸存人员访谈记录的那本书,去执行任务、英勇的冲锋陷阵,为了什么?就是因为服从命令跟所谓的国家荣誉,而最后也跟那匹积劳成疾的马一样,被国家抛弃了。
特别讨厌自己具有这种责任感,多希望自己能厚脸皮一点,能多点拒绝,然而貌似这种遗传跟言传身教的东西太难改了。飞机的安全说明总会说先给自己带好氧气面罩再去帮助别人,其实所有的事情都是一样的,人要自我些,但不是冷血,先考虑自己,毕竟除了自己和血亲,没人真的关系你,不要妄想所谓的集体跟国家。愿奥威尔希望的民主社会主义早日来临。
《动物农场》读后感(四):还原真实——评奥威尔的《动物农场》
我觉得在英国文学的所有作品中,最值得看的其实是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场》和《1984》。《1984》比较复杂,更加深刻更加经典;《动物农场》比较简单,仿佛是为儿童而写的。其实它也适合儿童去看,但它的主题是与《1984》相同的,都是很复杂的政治主题。由于《1984》没有《动物农场》这么简洁精炼,我就更加喜欢《动物农场》。这不代表我讨厌《1984》,只是觉得《动物农场》更适合让所有人阅读而已。
想要解释清楚政治上的阴谋和骗局,甚至让身在骗局中的人们意识到骗局,是很困难的。而当初苏联和中国就对它们的人们进行了洗脑,设了政治骗局,结果严重地影响了好几代人,让他们都看不见真理,深陷骗局中却依旧沾沾自喜。有很多作家都开始讽刺这种现象,讽刺苏联的极权主义。奥威尔做得最好,因为他用一种最简单的方法表达出了很复杂的东西。他写出了一本很短的,童话一般的书。虽然这本书文字容量上的简短与表面上的简单也许会让现在的读者不屑去读,但它其实是蕴含着一些很深的东西的。首先是它的艺术手法,具有一种天才的简洁和精炼。用来讽刺的象征主义在这本书中也运用得很好,渗透在每个细节之中。其次,是书所表达的思想。这本书是一种揭露,也是一种讽刺。农场里的动物们的故事象征了几十年前的那些极权主义国家的政治上的恶心阴谋,让人们明白了真正的事实,戳穿了骗局。在一堆作家忙着写歌功颂德或者赞扬人性美的无聊文章时,奥威尔却写出了这么简练而有力度的揭露和讽刺,把我们带回了现实之中,把我们带到了真理的面前。人性的恶是不能无视的。现实中的问题和不好的现象更加具有文学价值,因为它们能让我们真正地进步,不像是歌颂和赞美只能让我们感觉挺好一般。
很多人也在揭露和讽刺,但看起来却像是谩骂或者发牢骚。如何把握谩骂和批判,抱怨和讽刺之间的尺度,则是一件艺术家的工作了。最好的方式,就是像奥威尔,或者其他很多这类作家们一样,用幻想或象征主义,或者用幽默,来对待现实。,虽然文字的幽默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流逝,狄更斯、马克•吐温、老舍和林语堂等人的文字让现在的人看已经没什么幽默感了。但幻想和象征则是永不衰败的力量。
人们应该去看《动物农场》。《1984》有点长而且有点复杂,阅读《动物农场》则是任何一个人类都能完成的任务。它写得短,文字简洁易懂,虽然蕴含高深的一些想法,但表达起来毫不费力,不像我写的这篇文章这么无聊,反而很有趣,虽然与当代许多真正为了赚钱而写的儿童读物无法相比。但它是很经典的,而且在现在这个时代依然具有启蒙意义。现代人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聪明,《动物农场》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除非你已经看过《1984》或者《我们》。
《动物农场》读后感(五):乔治奥威尔是我最爱的文学家
不知道为什么,这个译本的评分会这么低。
说实在的,这本书的「译者前言」和结尾的「作者序言」是我读过的书中写的最好的。
「译者前言」如同这本书的文字和故事一样言简意赅,完整全面地介绍了「动物农场」的故事背景、历史背景及寓意,并用几处简单且有代表性的书中引用所象征的情景和人物,帮助理解全书更多的象征手法。
不同于平时所见的「前言」总是大诉感激之情,夸张地赞扬着这是一本怎样了不起的书。译者只是娓娓道来,告诉读者需要如何去阅读与理解本书。更感谢对作者的解析,对作者思想的正确解读,严格来说,只是对作者所体现思想的客观分析。
乔治奥威尔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看过「1984」后,它成为了我最爱的书。如译者所说:奥威尔不是反对社会主义,相反他是完全的社会主义者,只是苏联(或其他标榜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国家)并没有真正实现社会主义,而是打着共产主义旗号走向了极端的极权主义……
也如译者所说,文学作品有时候会成为政治活动的思想武器。这本书和1984一样,的确是抨击社会主义极权制度的文学作品,但它并不是在赞扬和支持「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其中深刻蕴含的是作者对「平等」「民主」「自由」的理解。
我的更多想法都如本书【前言】
建议阅读此书的读者都细读「前言」及文末的「作者序言」,并了解相关社会(一战/二战)背景。如此,理解这本书就变得有意义和有趣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