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逃杀》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大逃杀》读后感10篇

2022-03-23 03:03: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逃杀》读后感10篇

  《大逃杀》是一本由高见广春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0.00元,页数:6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逃杀》读后感(一):内外都是大逃杀的世界

  看完这本书,感受颇多。事实上,我顺便也看完了大逃杀的电影,对于电影没什么好说的,省略的太多,剧情也改动了不少,对比原著,我感觉电影缺少了很多东西,只单单表现了其中的暴力。之后,我从豆瓣中看到,似乎我看的原著版本是有少许删节和和谐的,但是我看的时候没感觉到什么违和感。这个且不谈。原著中,日本是一个“限制对外贸易”、“网络受到局限”、“禁止摇滚乐”、“如有反抗便会遭到政府制裁”的集权统治国家,简直就是天朝的写照。在这个庞大的体制中,每年都会举行杀人游戏,也就是大逃杀,Bottle Royale。把处于15岁的少年们关押到荒岛上,下令让他们自相残杀。昔日朝夕相处的同学,到了这里也便成了敌人,也许几个小时之前还在一起聊天玩乐,这时候就要为生存斗争了。

  显然很多人是接受不了的。原著看得快,很多人名没记下,我记得是有对情侣无法容忍这个残忍的游戏,跳下悬崖自杀。也有因为目睹了血腥和死亡而失去理智的学生,无法理智地去对待这个游戏,最终也是被屠杀的命运。

  我就在想,如果这件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会如何去应对?

  对那些曾经和我从早到晚生活的朋友下手,我想象不来,却有一个黑暗的想法真切地存在我的脑海里。

  就是这样。我想这就是世界给予给生物的规则,弱肉强食,反抗不得。或许说了这些有些夸张的意思,但这绝对是我看完大逃杀最真实的感想——生存,或者死亡,我只是不想坐以待毙。

  相马光子之言。

  《大逃杀》读后感(二):没有那么血腥的惊喜之书

  本来我以为阅读这本书将是一次血腥之旅,因为本人从未看过《大逃杀》的同名电影,但多年重口味的同学给我耳融目染传授这是一部重口味血腥电影,我也在看书中偷偷问过老公,谁活下来了,老公一脸回忆中告诉我,是个女孩活下来了吧。哦,应该是典子活下来了吧,最弱的存在最后的胜利者,未沾染上一条人命,靠的是来自友情和爱情的坚定守护,很符合日本人的风格。但结局却比我这种凡夫俗子想的更加温情。

  在情节中,我总是不习惯,为什么是一群未谙世事的初中小朋友,15岁的幼稚年龄,总是在书中用着幼稚的办法等死。后来想明白了,这个年龄正是还保存着最后纯洁友谊和爱情的懂事年龄。假如书中主角是一群成年人,那几乎不用受到道德的审判,即可用成年人的方式去做最利己的行为。而将青少年作为主角才能更有看头吧。(大学生也不会有青少年做主角来的精彩)

  在最初的时候,大家因为互相的害怕与极度不信任,使得同学之间的友情爱情全部打破,让人唏嘘不已。就算最理智的班干部枝子辛辛苦苦建立起的秩序,也被一丁点的怀疑而全盘瓦解。就是在如此杀戮中,有三个孩子却建立起最深刻的友情与爱情,最终还逃离了这场游戏,几乎让人又看到了人性的希望。但个人认为这和日本文化不符呀,哈哈。在日本作品中,这个民族表现的是固执、执着,轻易或短时间建立的友谊没有理由会产生如此牵绊的效果。

  总体来说,小说的成功,个人感觉与电影《大逃杀》的成功脱不了干系呀!小说要把背景和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描写的更加详尽,阅读会很顺畅,但电影中,2小时要把40个学生死完,并逃脱,可能会舍掉很多看似累赘的背景介绍,所以来,爱这部电影的同学,就不要错过原著喽~~~~~

  《大逃杀》读后感(三):举起屠刀吧,先生

  看完大逃杀的电影,偶然条件下把大逃杀的书看了一遍。细品一下,发现电影并没有全部的表达书中内涵,只是单纯的感官刺激,而书中的某些思想却与现实不谋而合.

  “大逃杀”讲的是每年都会抽取一定量的初三班级让其进行自相残杀,决出最后的胜利者.没有任何解释,一下把原本亲密相处的朋友置于这种你死我活的境地.这种设定让我想起看过的一部漫画“死亡预告”政府也会定时随机抽取人执行死刑,相对大逃杀温和一些,但本质的核心却

  有异曲同工之妙.

  抛开设定不谈,为什么这种制度能够得以执行,这不是对每个人都没有好处吗?但细细分析一下,却感觉制度有其合理之处。

  一.平等性 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大企业还是政府官员的子女没有人例外,且大家都认可,这使得受害者只会觉得自己运气不好,而不是觉得是阶层对立.同时1/800的几率让每个人都怀有侥幸的心理。

  二.大义 这种制度表面上都有其正大光明的理由,代替兵役抑或是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当人们不得不面对某些难以接受的遭遇的时候,一个看似说得过去的理由就能说服人们相信.而谎言重复多了就成了真理.

  三.延续 这种制度在前期固然会遭到一定的反对,但只要延续几年,没有受到上伤害的人会自发的维护这种制度.正如受害者在一定条件允许下将会成为新的加害者.而这种制度无疑对政府来说是很有好处的,尤其是高压政府,通过这种制度能在自身内部竖立敌人,让人们自相怀疑,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对政府.其本身的反抗力量将在自身与自身的对抗中消耗掉.

  而现实又何尝不是一个巨大的屠宰场呢?无论是文化大革命,还是种族大屠杀,原本亲密的亲属,朋友,同事因为一些可笑的原因不得不割裂开来,关系纽带的破坏,信任基础的崩溃,整个社会处于一场惨烈的厮杀之中,而这种恶法则被习以为常,直到人们发出自己的声音,统治政权的变革。

  历史是循环往复的,或许有一天我们又要面临相似的处境

  请记得“举起屠刀吧,先生”

  《大逃杀》读后感(四):一个罪恶的国度

  我最爱的作品了,非常恰当的描写,比如“残余的头发,沾着一点一点灰色的、像是脑浆的果冻状物体。”“三把手枪一齐喷出火焰,一脚踩在座位间走道站立着的庆时,身体如同跳着布格鲁舞一样旋转着上半身。”如此精确地细节给人一种很爽的味道,就想看《杀死比尔》一样,看得都挪不开眼睛,只想一直看下去。我记得我是花了一天,看完后还意犹未尽,简直就是爽到头了,就像夏天吃了冰淇淋,冬天吃了火锅,一下子成为我心中最爱的作品!我还记得我和我同桌说,如果可以,我也想我们班参加这次BR计划,那种拿着机关枪杀人的刺激特别愉快(当然啦,我只是说说,我这人比较鬼畜,如果真正这么做我是下不了手)。

  这本书刚刚写完的时候不受人们的喜欢,大抵是内容过于阴暗血腥残暴,看得人心里不愉快。也难怪,这本书本来就是反应社会的崩坏,和人性凶恶的一面。我觉得《大逃杀》可以改名为《杀同学不分左右》(恶搞了《杀人不分左右》),或者是《BR来了》(恶搞《死神来了》)。

  自从拍了相关电影(归类为Ccult电影)后,人们以另外的视角来评价这本书的内涵,引发了一连串对人性的思考。现在社会发展如此之快,幼小的孩子失去原本的童真,《大逃杀》也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巨大的讽刺,1996年的小说预言并证实这个十几年之后人心浮躁、利欲熏心的病态社会,我在惊讶,也在感叹。

  这本书突出于类似生存游戏、互相残杀的同类作品的优点就是——普通的作品只是一群陌生人聚集在一起,大家彼此不认识,杀人灭口虽然也很可怕,但是在这种基础上,那种人性黑暗被弱化了很多很多,比如《饥饿游戏》《九人禁闭室》,动漫的就有《弹丸论破》。但是这部最厉害就是参赛者都是同学,和你生活了两年的同学,每天相见每天学习,不说那些不怎么熟悉的同学吧,里面肯定有你的好朋友,想想看,对你的死党开枪,看着TA死在你的面前,生和义,选择吧!Do or Die?你怎么办?要么努力活下来,“杀人吧”“参加吧”,要么就被杀,“死吧”“去死吧”!

  在全书中,我只喜欢相马光子,一个拥有悲惨童年的少女,也许她的未来不应该这么糟糕,但是这个扭曲社会造成了她扭曲叛逆的性格,也许她也不想这么格格不入,但是面对他人,只有无力感,造就那种不良少女的形象。全书中,除了桐山和雄外,杀人最多、最疯狂的人。到最后她死的时候,我觉得很可惜吧。其实她本心应该不坏,但是为了生存,她必须积极参加这场自相残杀的游戏。我记得川田章吾说过,每场游戏都有那种积极参战的疯子。我觉得光子是,桐山是。

  当初有个同期和我一起看的妹纸,她说她喜欢千草贵子。说起这个女汉子,我觉得她是一缕人性的阳光,在如此黑暗的社会中,却这么顽强的生存,正义,勇猛,坚强,尤其是她死在那个喜欢的人(不记得名字了)怀里,作者应该是心软了吧,这也是全书中最完美的死法(那对小情侣的死也很完美的说~)。虽然我不太喜欢这个妹纸,也没说很讨厌啦,就是影响不深刻,但总觉得,疯子外也有充满希望的正常人。

  至于男主角和女主角,对不起,不是我不想说,我实在是对他们无爱啦!但是小说和电影反差太大了吧,小说里的七原秋也更加精明,更加理性,更加有判断力,不像电影……都快要成为废柴了,全都是依靠川田,一点自主都没能力。我已经无力吐槽电影的黑色幽默,比如为什么七原的最早武器是锅盖(?),为什么这锅盖还救过他……这是主角光环这是主角光环这是主角光环,无视无视无视无视(无限碎碎念ing)……

  对于人性思考我们还要继续,全书大体是可以转化为“物竞天折,适者生存”之理。

  “生存与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这是一个无法抉择的问题吧。

  「顺便吐槽一句,电影真心没有小说精彩!看小说的时候一边看,一边听初音未来的《里表情人》,搞得我现在只要听里表就想到大逃杀……」

  《大逃杀》读后感(五):爱与信任

  大逃杀是我非常中意的电影,很多年前看过,给我的印象很深,用现在的话说是毁三观的,当初年轻的心灵被刹那间挑逗起来,估计每一个看过电影的人都会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如果我也参加了这个游戏,会是怎么样的一种角色。

  遥想当年的我,只是想着既然身在其中,一定会投身其中,不过以自身的水准,估计很快就会死去。今日再读小说,对其中的游戏规则又多了一些理解。

  首先得感谢政府,没有让我辈有这个机会参加如此残酷的游戏,其次在这个游戏的设定中,信任,团结是活下去必不可少的要件,在此之前,我看电影是没有理解到的。当初,也许是我没有爱过一个人,没有深刻得爱过一个人,以至于一旦进去游戏设定,首先考虑的就是自己,其实爱在文中的主题意义也是很明显的,秋也和典子,功夫少年和琴谈,班长和秋也等等。以爱之名去战斗,战斗力会强大很多,当然爱背后还需要彼此间的信任。或许说是爱他人是否胜过爱自己。就像杨过和小龙女之间的剑法配合,昭昭不顾自己,只顾对方,杀得金轮法王屁滚尿流一样。

  其次是团结,即便是再厉害的杀人狂,最后也倒在了川田三人组之下。小说也说得很明了,一个人独行实再是精力有限,连觉都不能睡,谈何战斗?这又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如果作者最后不是跳开了最初设定的游戏规则,让川田破解了项圈的秘密,那么最终川田三人组还得再来一下。

  这是一本书写残酷的小说,在最后却有温情的结局,起码最后一对相爱的恋人逃离了死亡的诅咒。或者也可以理解为剧情发展的需要吧,如果最终只剩一个,那小说已落入下层,且给人太压抑的感觉了。

  如今我已三十而立,有妻有子,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受到伤害,进而不希望任何一个人参与其中,如果是万不得已,我想我在其中的策略是,推定一个最后被划分为禁区的区域,躲起来。做个鸵鸟,消极避世。

  《大逃杀》读后感(六):短评写不下了。。

  我就是不相信川田会背叛!(把实战强力的属性赋予男二,让男一拥有较高的人格魅力,是一种精神象征,这和《二十世纪少年》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落仔没死就是了)

  不过说真的,这本书里处处是悬疑,而且让人猜不到结局(直到最后一页也没猜到结局),让人忍不住想要翻到后面先看结果。结尾则是对未来的憧憬,很大的想象空间。

  班里的两大反派不是单纯的“恶”——这42个十来岁的孩子,实际上就是各种社会心理的投射,却还保留着符合年龄的思维和情感。至于中川典子的存在,我觉得是男主:对好朋友的承诺→产生感情→为了更为坚定的承诺,两人的关系一步步巩固,所以她不能死。其中一个人引起了我的注意——喜欢他的青梅竹马死在他眼前,自己则死在喜欢的人手中,这两个女生还都是死在同一个人手中。最重要的是,他冒着生命危险等待青梅竹马一起组队,冒着生命危险全程寻找喜欢的人。真的令人动容,这个人是山村宏树。

  而且吧,小说里的日本塑造的和《二十世纪少年》中的真的很像:高压独裁、草菅人命,就连禁止摇滚乐也一样(小说里还提到了崔健的《一无所有》( ´艸 ` ))看来摇滚乐称得上是反叛的代名词了……至于这个日本是不是在影射什么,不重要了╮(╯▽╰)╭

  《大逃杀》读后感(七):大逃杀,电影对比小说

  这本书和早已名声大噪的电影相比,有些地方还是可圈可点的。

  关于回忆和背景。

  书对每个人的背景和回忆的描写更加细致,而电影只是一带而过,相比电影,书对每个人的行为的解析,更有说服力。

  关于节奏

  书的节奏把握的并不是很好,前半部很拖沓,后半部分又突然加快,虽然读到最后有加快并且情节跳跃迅速的畅快,却不如电影节奏把握的快慢有序,更吸引观众

  关于血腥

  可以说电影不及书中的二分之一吧,书籍的血腥程度超过了电影两倍,尽管电影已经很暴力血腥,但对场景的刻画和那种细微到如雾般的血,如草莓酱般的血,又如同花绽放溅开的血,等等等等,都不及原著来得细致和生动。

  关于人物

  由于小说牵扯的人物过多,感觉很多人即使很有个性,做了不少事,背景令人印象深刻,或者性格迥异,但挂了总会立即被遗忘,不论是书还是电影,过多的人物出现,对于导演和作者始终是个挑战,而比起作者,导演比较讨巧的地方是镜头始终摆秋也身上,而书的开头每个人都会有段情节,然后慢慢地再走到秋也和典子身上,这样虽然每个人都顾及到了,却丧失了一点主人公的感觉。

  关于情节

  最后关于死亡过程和各个同学死亡顺序,书籍和电影有蛮多不同的地方, 很多情节缩减或者细节删除都很严重,如果想要看到一个完整版的大逃杀,原著会好很多,不过原著毕竟有700页,近35万字的小说,变成两小时的商业电影,蛮难做的,只能删减和缩减。

  《大逃杀》读后感(八):逃杀任在继续

  大逃杀下 高见广春

  难得下部比上部写得好的小说,渐入佳境,人妖是个小亮点。下部人人都喜欢的中二高中生男猪脚明显减弱,虽然还是有些金手指,加重了桐山和雄、三村信史、相马光子和川田章吾描写。

  桐山这个人是不是开了外挂,战斗力极强。三村是我在下部最爱的,信史河阿丰是好基友,宁可自己死去也要会护着好基友。相马光子的恶,在下不里面也得到了解释,没有一个人天生就是恶女,大部分的原因后天因素有太多的关系。川田章吾是最不应该死的,明明已经战胜过一轮的人,还是要加入"计划"中,没有他男女主角就逃不走,诶谁叫他没有主角光环。

  看到第633-634顿时很无力,坂持说的那些话:在这个地方没有绝对公平,高层还是可以钻漏洞,洗脑说谁都不能相信谁,这样一来就没人去试图引起暴乱,机制才能永存(自己总结)。

  虽然是已经看完,但是逃杀任在继续,四星推荐(๑•̀ㅂ•́)و✧

  《大逃杀》读后感(九):血腥外衣下的种种

  买下这套书,几乎是鬼使神差,或者说纯属意外。大约是同名电影太过出名,我却对血腥场景心怀畏惧,所以看到这套书在打折时便买下来,以为文字的刺激相比图像而言总是小一点。即便如此,在一口气看完了上册的那天夜里,我还是做了噩梦。被子弹崩掉一半的脑袋、伤口中汩汩流出的红白相间的液体、像花生一样被剥开错位的脸、像从绞肉机里出来一般的腹部、被手指戳破的眼球、被大鸟啄食得面目全非的尸体……一一由生动的文字转变成新鲜的图像在我梦中出现。

  然而小说若是仅仅只有这般血腥场面,只怕根本不会让我读完,不会吸引了深作欣二、北野武这样大名鼎鼎的电影人来改编诠释,也不会13年后终于在中国大陆解禁付印。在那些惨不忍睹的尸体之外,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更有许多活生生的充满个性的人物:不良少年沼井充对“老大”桐山和雄的敬重与信任却成为让他死于桐山之手的第一颗子弹;桐山和雄因为从娘胎里带出的外伤而高能力无情感,通过抛硬币把自己变成杀人机器;小情侣山本和彦与小川樱在悬崖边的临终对话至携手跳崖恐怕算得上全篇最美的场景了;北野雪子与日下友美子用扩音器没有招呼来同伴,却招呼来枪子的至死不渝的纯真善良;千草贵子的美丽、自尊、果敢让她成为戏份不多却绝对出彩的亮点;相马光子因为悲惨的童年经历而变得冷酷无情、诡计多端,美貌和泪水都可以拿来当做武器;杉村弘树放弃逃离的机会寻找心上人只为一句表白,却被惊慌失措不明就里的心上人所杀;三村信史有着一流的头脑与技能,却三度功亏一篑,最终成为最可惜的退场;灯塔中的女生小团体原本齐心协力,极度紧张的情绪却让怀疑一触即发,彼此互相残杀……当然,不能忘记的还有七原秋也、中川典子、川田章吾组成的铁三角。

  小说的灵感大致来自多人对战直至最后一个优胜者的摔跤比赛。故事开篇就用七原秋也的视角看着周遭一切,如果说这样一个开头让我根据文艺作品“游戏残酷、主角不死”的主流走势判定了最终的优胜者将是这个一直无意加入游戏,却不得不在这残酷中求得生存的七原,小高潮部分川田的两枪倒真真切切地没有把七原和典子打倒,却把我打倒了,有那么一阵子,我真的以为作者的心灵世界是认定了一切温情都将成为虚伪冷酷的刀下亡魂。好在很快就出现了真正的高潮,让我又看到了川田用生命对同学的成全(更有可能的是,他把自己和逝去女友的期待都寄托在了这两位同学身上),还有七原和中川不曾放弃的坚持与努力。我想,这才是真正的世界吧,最终能在残酷游戏中胜出的,是始终怀抱善良美好,始终坚持不懈,并且懂得对朋友坚定地信任、对敌人坚定地打击的人。这样的人,才能用自己的善良赢得别人的支持与帮助(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川田章吾、没有内海幸枝,七原早就成为一具腐尸,更勿论保护典子);这样的人,才能不为自己的善良所伤,绝处逢生克敌制胜(那个即使经历了大爆炸也能原地满血复活、即使是天才三村信史和冷血女boss相马光子也死在了他手下的桐山和雄,却在裁判已经半举起他的手即将宣告胜利时被温柔的女主角典子几乎一枪毙命)。

  读完了整个故事,又贼心不死地想找电影来看,可惜正规渠道没法看到这片子,只能靠网络上浩若烟海的影评来满足一下好奇心。当初知道电影是北野武主演,看小说时就多少有些奇怪,故事的主要人物都是十五六岁的少年,这位年过半百的先生能“主演”哪一位呢?看了影评方才知道,原来电影的改编已经让运动神经发达、个性十足、颇有女生缘的绝对男主角七原秋也卸下光环变成废柴;善良勇敢、柔弱却不娇弱的中川典子也成了不断昏厥、开了外挂才金身不死的不大讨喜的姑娘;而在小说中仅在开头和结尾才露脸、主体部分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坂持老师却成了关键人物,甚至还跟女主角玩起了神交。同时,电影对故事背景的交代也与原著有不小的出入,可惜了因为原著背景而显得光辉灿烂的几个人物:三村信史、川田章吾,包括七原秋也。我猜想改换一下分配到的武器、变更一下受害者姓名,这些顶多属于感官审美范畴的改编;但是对故事大环境和主要人物形象的改造,却是直触原著精髓的,这或许便是影评中几乎是一条声地叫好,书评里却对电影颇有微词的原因吧。

  无论如何,这部作品的解禁总是让我觉得很高兴的,同时也很惊喜,一个原本当成纯粹的惊悚小说来读的故事,在血腥外衣之下,却还有许多对真情的肯定、对政治的批判、对人性的拷问,只是舆论中把《大逃杀》仅与暴力美学画上等号,多少让人觉得有些遗憾。

  《大逃杀》读后感(十):杀了自己

  这本书是当年因为好奇看了电影之后有点儿印象,然后当当上闲逛的时候看见了果断拿下,没有为什么,当初看电影的时候也没有觉得那个电影有多好看,买回家之后只想看看书中的描写和电影中表现出来的东西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就跟买了《少年p的奇幻漂流》一样,书中的画面感完全没有电影中的来的强烈,根据我自己的能力来感觉要不就是电影导演的手法张力很到位想象已经覆盖极致,然后就是那本书的翻译实在是太生硬,没感觉。不过《大逃杀》看的时候起码在翻译的问题上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不知道是不是日语翻译成英文有天生的地域优势减少障碍,反正看英语翻译成中文的书,总是觉得看起来特别的别扭。

  电影已经记不清楚是什么时候看的了,只记得当时看完全是因为好奇,好说什么电影是禁片,看到书的时候还觉得很惊讶,拍出来的电影是禁片那么原著还能出版。开始看的时候竟然当年的情节还能慢慢的浮现出来,就像一个框架,然后被文字慢慢的填满开始有血有肉了,文中同学们相互厮杀的时候自己也会当成游戏的参与者,想象着自己遇到那时候的场景会有怎样的选择,关于同学的各种死法,还有当时政府的变态规则行为就不说了。

  感触最深刻的就是信任这个东西太神奇了,这东西就像是一根面条搭建起来的桥,平时在那里放着不用一点问题都没有,当你真正要用到的时候还必须要小心翼翼的,如果稍微受力不均就完了。男生之间的,女生之间的,朋友之间的,破裂的后果让人恐惧不敢面对。另外这本书也是最近看的基本书中感觉最酣畅的一本了,特别是结尾的时候,各种意外目不暇接,连续的急转弯,一时半会儿跟不上来。我还以为终于见到一本书是坏人逆袭了,结果证明那是一种高端的玩法罢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