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妈妈的柴火灶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妈妈的柴火灶的读后感10篇

2018-08-27 04:29: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妈妈的柴火灶的读后感10篇

  《妈妈柴火灶》是一本由二毛著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246图书,本书定价:39.90元,页数:2012-11-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妈妈的柴火灶》读后感(一):二毛有个好妈妈

  对于谈吃的书,一向不能放过。

  作者二毛自己餐厅,这一身功夫来自从小的家传,二毛有一个好妈妈,几乎每篇文章都提及小时候妈妈怎么处理那些日常的食材想想当时可是黑暗的新中国时期,能把有限资源喂饱并且喂好全家人,二毛的妈妈真是个伟大的妈妈。

  猪血脖肉我以为是不能吃的,书里说可以做粉蒸肉。(关于血脖肉:http://www.guokr.com/article/52350/ 来自宇宙最x的科普网站

  腰子乃是人间美味

  想起自己有多少年没吃过猪尾巴了?下次回家就吃!

  想吃魔芋烧鸭了。

  ……

  总之,自己去看吧,跟其他的谈吃的书一样,不宜深夜阅读

  《妈妈的柴火灶》读后感(二):妈妈的爱与智慧是无穷的

  这是一本读着香喷喷的书。作者主要怀念记忆母亲所做的美食,每篇的布局结构类似,开头先详细描写母亲在缺肉少盐的日子里如何创造出一道道美食(这是我的最爱),然后回忆下与这道美食有关友情或当下自己的尝试改造,然后再摘抄下古人与这道菜有关的描述出现频率最高的当数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极大地激发了我对这本书的兴趣),最后是简单明了幸福菜谱方便实现

  这段时间这本书像我的下酒菜隔三差五翻出来读上几篇,满口生香,感觉很幸福。作者二毛不但是个手艺高超厨师,还是位诗人,他所描述的美食特别画面感,鲜活生动,仿佛还冒着腾腾的热气(是不是可以考虑看书下饭?)。描述母亲做饭的情节是我最喜欢的,手起刀落,干脆利落,一点都不拖泥带水,母亲拿着锅铲的形象在我心中闪闪发光。

  说实话,看到做饭的情节,我都会自动在脑子操作。虽然现在号称博士,但我觉得丝毫不影响我以后在成为厨师或家庭煮妇的道路渐行渐远,哈哈。家里老爸是村儿里的厨师,从小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目前的我对做饭还有较大的兴趣,可惜实践机会不多。

  之所以最喜欢描写母亲做饭的情节,是因为这是让我最感动地方。在家里,妈妈的爱与智慧都是无穷的。

  想起小时候妈妈为了让我和哥哥吃饱吃好,也是花了不少心思的。那时农村生活比较清贫鸡蛋奢侈品,两个鸡蛋炒不了一盘菜呀,妈妈经常把馒头热水里泡软,然后打入两个鸡蛋搅拌均匀热乎乎香喷喷地能炒出一大碗,我和哥哥呼哧呼哧吃得可香了。偶尔发现妈妈“造假”,还小埋怨说啥时候能吃上一碗真正的炒鸡蛋呀。后来日子逐渐好了,鸡蛋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东西,但是却再也吃不出以前香喷喷的味道

  现在妈妈有两道拿手菜是我念念不忘的——焖茄子土豆炖鸡,得到全家一致五星好评。我每次回家都嚷嚷着吃,总也吃不够。虽然也跟着妈妈做,但总感觉自己做不出那个味道。还有妈妈调的凉拌菜似乎都比我做的好吃,明明是一样的调料一样的操作,看来火候是真的不够。

  无论身在何方,总是最想念家里的味道,那是妈妈的爱。

  《妈妈的柴火灶》读后感(三):图文结合

  多看于2015.01.10日赠送的,一直没看下去,现在又翻了出来,吃饭之前看看增加食欲,也给自己做菜找点灵感。 这是二毛的专栏结集,文章结构一般是这样:科普一下这道菜的起源,回忆一下往事(主要是老妈做的菜),陈述菜的做法,再引用些古籍(主要是袁枚《随园食单》)佐证,增加x格。 二毛的菜大都下里巴人,都是些家常食材,例如萝卜、五花肉、油渣等,很是贴合大众实际典型的B级美食,因为他是经历缺衣少食年代的人,敬惜食材食物,这是本书比较与众不同的一个特点。 这本书必须在多看上看,紫图出书的一个套路就是海量图片,有些书中的图片甚至到了喧宾夺主的程度,因此多看的精良排版和高清大图是看本书的前提,是我能将这本书看完的动力

  《妈妈的柴火灶》读后感(四):美味基因--书评《妈妈的柴火灶》

  文/子夜的昙

  我一直对现代中国的商品设计很是不满完全不考虑对传统生活的容纳,比如绝对不会设计放泡菜坛的地方,很多本身对生活有着十分热爱的家庭,在搬进了新房子以后,不得不抛弃延续了几十年的传统生活,把泡菜坛给咔嚓掉了。当然也有顽固坚决不扔掉传统生活的,比如我,我家的入户阳台很大,因此便被辟出来专门安放各类坛子,泡菜坛、豆瓣坛、酱油坛……大大的坛子足有八个之多,到我家做客,推门便见的,就是这八大坛仙。

  我拥有4个泡菜坛,有时会在微博上小炫一下,因此总会被人请教关于四川泡菜的做法。我会做的菜很多,但独独不会做泡菜。我母亲也是,什么都会做,在很多人看来就像是一个神仙,但就是不知道泡菜的做法。我的每个泡菜坛,都是自母亲那里分的老坛泡菜水起坛的,而我母亲的泡菜坛,又是从她的母亲我的外婆的老泡菜坛水起出的,大概我外婆的泡菜坛,也是自她母亲的老泡菜坛水起的吧。这样算来,我家的老坛泡菜水年纪,早已超过百岁也难讲。

  不会做泡菜,但依然能够拥有上等好味道的泡菜坛,本来与血统论八百杆子打不到一起的美食,本来也不存在血统,竟然赖于人的血缘关系而传承,想想还真是一件奇妙事情

  日本学者寿岳章子写京都的老铺,豆腐店、煮豆摊、味噌店、糕点店……店主们的儿子原本与她一般大小,但多年以后,他们都子承父业,继续经营祖上传下的这份营生。虽然会像照镜子一样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衰老感伤,但寿岳章子却认为这些老铺才是真正的京都实力

  可能世界上没有哪座城市会有日本京都的老铺多,二三百年的食店老铺比比皆是。这些顽固坚守在京都的老铺,依赖着经营者的血缘关系代代相传,美味也得以传承。这些老店确实在二三百年来都是由一家人经营,是的一家人,即便有的店没有了血缘上的继承者,也会从店里的学徒工人里选出一个优秀者,过继给店主,改名换姓,将店子承继下去。

  同样在比萨饼的诞生地——意大利那不勒斯,家族承担着传统比萨饼技艺的传承任务,比萨饼世家的男丁,在10岁左右,便必须能够用传统技艺做出一次宴会所需的食物。

  《妈妈的柴火灶》的作者二毛,虽然他很强调自己是个诗人,但更多人更为认可他的是其厨师的身份。二毛的烹饪技艺,同样是遗传自他的妈妈。基本每一个接触过二毛的人,都从他口中听说过他那厨艺了得的妈妈的故事

  读《妈妈的柴火灶》,每一个字都活色生香,美好的味道跃于纸上。这是一本温暖的书,语言平淡从容,没有其他美食书惯常的炫耀和造作,讲述困难年代,作者的母亲用巧手把平淡无奇的食材变为至美之味,连被扔弃的边角余料也可以化腐朽神奇。这其实是人们对母亲和外婆们的共同记忆。

  好厨艺总是同家庭有关,虽然二毛的母亲不是开餐馆的厨师,但却言传身教,通过血缘关系把自己对美食的悟性和烹饪技术尽数传承给了二毛。或许,每一个来自好厨艺之家的孩子,都会有着一个厨师梦。我虽然女承父业靠卖文为生,但从母亲那里遗传的美味基因,总是让我想像二毛一样,开一家私房菜馆,让很多的人吃上我亲手做的菜。

  《妈妈的柴火灶》读后感(五):妈妈的柴火灶,充满温情与智慧的所在

  前凤凰卫视执行台长、搜狐网总编辑刘春为《妈妈的柴火灶》著了推荐序《馋死我了》,写得真好。他先调侃陈晓卿、沈宏非之流是只会动嘴的美食家,再隆重地抬出二毛是既上得了厅堂又下得了厨房的诗人,惹得我好想拜读二毛的书,围观一下诗人的手艺。

  “有柴火灶的年代,才有袅袅升起的炊烟,有了炊烟的天空,才有随风飘散的诗和扑鼻的菜饭之香。”

  作者二毛,六十年代生于长于重庆酉阳,一个安安静静镶嵌在武陵山区的小县城。作者的童年缺肉少油,好在母亲的柴火灶似有包容万物的神力,每每化腐朽为神奇,用最自然淳朴材料,烹制出一道道温暖人生菜肴。柴火灶前的温暖香甜,融到了二毛的骨子里,成就出一个贪嘴的食客和爱钻研厨艺的餐馆老板。母亲的手艺传承到了儿子与家人的餐桌上,也传承到了他开的餐馆里。

  自带锅气的文字

  “锅气”是个很中国饮食文化说法。从方法讲究的“开锅”,到讲究“锅气”地快炒出酱爆螺蛳,更有集大成的干炒牛河。牛肉要嫩,河粉要Q弹,端到门前,还能让食客感受到“锅气”。江湖传说中的玉泉16路公交车站的炒粉干,也是“锅气”满满。

  作者不愧是文人出身,下笔自有一股兼具食客与大厨的爽辣风流、锅气十足。仅捧着书,亦仿佛看到呲啦下油、一锅欢腾、泼辣入味的画面,只好默默吞下口水,暗自决定下回到北京须得跑一趟他开的餐馆吃一顿去。

  蕴含于食物的大智慧

  《妈妈的柴火灶》精选了五十道妈妈味道的家常菜,妙笔生香的文字远远超过菜谱的意义,它融汇了食物的故事、食物的文化,还有揉搓进食物中的绵绵亲情与友情。而更动人的,是烹饪的智慧,是离喧闹城市越来越远的平和耐心朴实天然。

  家里白花花的猪油是作者母亲自己熬的,泡椒、泡姜是自家坛子里腌的,作为料酒之用的醪糟汁也都是母亲亲手酿的。一切都那么信手拈来驾轻就熟。又许许多多如菜梗、茄子把、豆腐渣之类的弃物,经了母亲之手也成了能登上餐桌的香饽饽。每逢过年,父母亲一起做腊肉,码味后先腌制七天,再熏烤七天。我想起胖胖常劝急吼吼把小嫩嘴凑到热汤面前的臭宝,说:“儿子!别猴急,美味是值得等待的!”

  摘一段作者描写母亲做大头菜的片段,用隐隐泛来的口水结尾吧:

  “小时候我记得母亲是这样做的:将买回来的大捆大头菜去老黄叶并削去根尖,洗净沥干;将根叶相连的大头菜,每5~6棵菜叶片用细绳扎成一个小捆,挂在晾衣杆上晒干。晒到只剩三分之一重量时,解开细绳,把菜头切十字刀成四瓣,但菜头顶端仍应连在一起,放进簸箕里,然后用炒过的粗盐和花椒红糖撒在大头菜上搓弄进味,把每个大头菜的菜叶分别打结成小团放入坛内层层摁实,上面用干包谷壳压紧,再用竹篾条沿坛一圈圈地圈紧之后,倒扣进盛有水的盆子密封(盆里水下降时应立即补充水分)。当一个月以后开坛取菜的那一刻,隔壁邻居便开始自言自语:“是哪家的大头菜好香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