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再冷门的问题也有最热闹的答案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再冷门的问题也有最热闹的答案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4-24 03:35: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再冷门的问题也有最热闹的答案读后感精选10篇

  《再冷门的问题也有最热闹的答案》是一本由科学松鼠会和它的朋友们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再冷门的问题也有最热闹的答案》读后感(一):真的有人会把这本书看完么

  平心而论这书吧,这书还是有点意思的,至少还是把事儿大部分都解释了一下,还可以吹嘘一下,哟,看,咱解释还很多元

  不过果然这种所谓的“答读者问”精选集不好好做不仅做不到专栏的有意思反而让人觉得昏昏欲睡痛不欲生

  每个问题都是把答得不错的几个人的全部复制粘贴,不管是已经被楼下反驳的观点也好还是自己的个人猜想也好全都一窝蜂的放着

  所以是需要我们再来一次头脑风暴顺便点评一下“ls,说的不错哟”顺带点个赞这种么

  精简一下概括一下也没多难吧,简单的几句话几个公式可以解决的问题偏要包装笑话啊比喻啊一两个拖沓的实例甚至一个描述被反反复复的引用,还有洋洋自得的用一页纸炫耀我们提出这个问题后世界各地的浪费沐浴露行为什么的,真是蠢毙了啊。

  对了那个页面边距和行距以及大块不知所谓的金黄色块真的不是为了让这本没内容的书看起来厚一点么?

  作为一个标准工科女我以为我关于封面颜色都能吐槽已经是对此书最大的不敬了,最后坐我旁边的横跨多领域的大神说

  也就这颜色能吸引人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再冷门的问题也有最热闹的答案》读后感(二):富人是相信了才富有,而穷人是别人有了才相信!

  有人说:机会像小偷,来时无声无息,走后我们却损失惨重。如果要免于损失,只有抓住机会。 如何掌握机会,抓住机会,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件严肃而重要的人生课题。

  21世纪最大危机是没有危机意识。任何名牌的汽车都有备胎,在人生的旅程中也应该为自己准备一个备胎。

  人的一生最困难的不是努力、奋斗,而是抉择。

  什么样的想法就是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抉择就有什么样的结局。 把一个人放在不同的轨道上,这一生就有不同的结果。因此,跨出去的脚步大小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方向要正确。

  如果有这么一个生意,他不需要您太多,只需要您有个人脑和电脑就可以很好的经营。您愿意来看看么?

  有句话叫宁愿明明白白的放弃,也不要稀里糊涂的错过!

  就算最后自己不做,也不吃亏。对么?

  改变你的人生!!改变人生的权利是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财富网址:www.28jy.com

  《再冷门的问题也有最热闹的答案》读后感(三):科学是一种“冷浪漫”

  科学是一种“冷浪漫”

  ——访《再冷门的问题也有最热闹的答案》策划陈复加

  从“沐浴露为何打圈圈”说起

  这是每天司空见惯的现象。早餐时的蜂蜜果酱、洗手时的洗手液、洗澡时的沐浴露、洗头时的洗发水护发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不管倒出来、挤出来还是压出来,都会“打圈圈”。用科学的说法就是“旋转堆积”。动用专有名词就是“卷绳效应”。

  最近,科学传播公益团体“科学松鼠会”出版了新书《再冷门的问题也有最热闹的答案》一书。类似“打圈圈”这样的冷门问题得到了科学的解答。

  陈复加是这本书的策划之一,书中内容是“科学松鼠会”中的“Dr.You”栏目的内容合集。栏目取名“Dr.You”,意为“你来问,你来答”,即所有问题都源于读者也由读者回答。“一群人,天南海北的,愿意聚在一起讨论一个与所有人日常生活都不相干的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陈复加说。

  她介绍了栏目的规则:“这是一套严格的流程:首先,‘科学松鼠会’成员每期发出‘问题通缉令’,号召读者发问;再从这些问题中选出有趣的题目,在‘科学松鼠会’网站或者微博上公布,邀请读者投稿回答;选中的答案经过相关专业人员编辑后再行发布。”处理每一期问题的工作人员多达15~20人。他们遍布世界各地。他们之间的所有联系全部依靠互联网。

  记者对陈复加的访谈也是通过网络。学科背景为航天工程和动物学的她,2008年加入“科学松鼠会”,现在是英国牛津的一名材料工程师。陈复加说:“Dr.You的20多位工作人员全部是志愿者,要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来做这个栏目,最后得到不过一篇千字文,也许在网上的点击率还不如一篇星座运程。但我们就是喜欢做这件事。”

  一些“闲得发慌”的问题

  “杯子中的水为什么倒不干净”,“怎么对付贴壳的鸡蛋”,“我们为什么怕密麻物”,“为什么汤圆可以边煮边翻跟头饺子却不行”……这些“闲得发慌”的问题动用了世界各大顶级高校与研究所的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医学等专业博士生与科研人员来答疑,还有各大国内媒体的科普版面编辑来润色文字。

  “很多问题至今没得出答案。所有问题深究到一定层次,都会到达一个未知的境界。”陈复加说,“比如‘鸡走路为什么会点头?’简单的答案是为了‘保持行走平衡’。但深究起来,科学界已经争吵了上百年,而且有一些实验结果已经挑战了平衡说。”

  据说“鸡点头”的问题一经发布,立刻引来了“全球关注”——有人在加利福尼亚州的阳光海岸观察海鸥,有人在渐渐入秋的新西兰沙滩上研究天鹅,有人在纽约的水泥森林里赶鸽子。最后有人发现,这一研究早在1930年就已经被美国生物学家正式纳入研究课题。经过多国科学家长达几十年的实验理论研究,产生了“平衡说”、“运动说”和“视觉说”三大门派。但研究至今,鸡走路仍在点头,原因却仍未定论。

  陈复加说:“我们希望传递的不仅是答案,而是思考本身的乐趣。当一个非常规的问题摆在你面前,如果你愿意去想这是为什么,并且记录、分享,这远比科学家直接给一个‘科学正确’答案来得意义重大。”

  “科学松鼠会”

  类似“Dr.You”的科学问答并非“科学松鼠会”首创。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看过《十万个为什么》,书名源于苏联科普作家米·伊林所著的同名作品,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在20世纪60年代初出版,50年来先后有了5个版本,累计发行量超过1亿册,影响了几代人,第6版也将于明年新鲜出炉。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最后的话”专栏,则开创了由读者来回答各种稀奇古怪问题的先例,读者不同的学科背景和思维方式,往往让答案妙趣横生。

  《再冷门的问题也有最热闹的答案》延续了“最后的话”的思路,开放读者参与。陈复加在序言中写道:“我们的真正目的在于,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激发读者的热情,提高他们的探索兴趣。科学方法与逻辑能力可以通过科研职业培训而获得,但思考与想象的能力则可能在‘遍读圣贤书’后逐渐枯萎。”

  “科学松鼠会”曾经出版过一本书——《冷浪漫》,对各种科学问题进行了浪漫的解释,加上现在这本“冷问题”,为什么科学总是让人感觉“冷”呢?陈复加说:“其实科学并不是冷冰的,那只是因为人们不了解而产生的误解。科研一点也不高深,只要愿意花时间去思考,科学也可以呆萌、可以浪漫。”

  据说,《再冷门的问题也有最热闹的答案》还将有一个姊妹篇——《再热闹的问题也有最冷门的答案》。

  《再冷门的问题也有最热闹的答案》读后感(四):Dr You书序

  科学松鼠会的Dr. You栏目终于可以结集出版了。这本小书与以往的几本作者合集不同,它的内容贡献方很大一部分来自分散于世界各地科学松鼠会的许多热心读者。大家合力打造了一位问不倒先生Dr. You,擅长处理各种不按常理出牌的疑难问题。比如,“字为什么变陌生了?”“咬过的茶叶为什么会下沉?”“为什么沐浴露会堆积旋转?”……在这本小书里都将给出回答。

  欲了解这本书,还是得先从Dr. You栏目的规则着手,让我来介绍一下:首先,松鼠(科学松鼠会成员)们每期发出“问题通缉令”,号召读者们踊跃在论坛、豆瓣小组等地发问并积极讨论,Dr. You的出题编辑选择其中那些有趣的题目,交给十余位松鼠所组成的“出题小组”投票决定。定下来的题目在科学松鼠会网站或微博上公布,邀请读者们来投稿回答。两周后,流程编辑将收集到的回答交给由三位松鼠组成的“科学编辑小组”,由他们选出优秀答案。选中的答案又会被送到一位或几位相应专业的松鼠手中,进行严谨的科学评审,分析答案中科学细节的正误,并进行修正与点评。一番“修理”后,“科学正确”的回答再送回到科学松鼠会的文字编辑手中,进行最后的文字打磨。如果该期并没有合适的最佳答案,负责整个过程的安排和推进的流程编辑还会找相关专业的松鼠约稿,遍查并讨论文献,写“号外”答案。

  这样冗长复杂的流程有时确实让人头疼,每一期问题所牵扯的工作人员多达15~20人。科学评委中包括世界各大顶级高校与研究所的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的博士生与科研人员,而文字编辑则有在《新京报》、《新发现》等国内优秀媒体的科普版面或科普杂志供职的优秀专业编辑。由于他们遍布世界各地,上述流程完全通过互联网利用电子邮件与即时通讯工具往来所完成,其冗繁琐碎且因信息流通不便所带来的工作困难自不待言。而所有20多位工作人员皆为志愿者,需放弃自己的休息娱乐或者写稿补贴家用的时间,来为这个栏目作出大量贡献,有时也难以支撑。而最后所得的工作结果,不过一篇千字不到的短文,兴许质量难以与大家们抗衡,点击量更不如娱乐网站一篇“本周星座运势”。仔细想想,未免感慨,不知道可有其他哪家网站会做这种性价比极其不相称的买卖?

  但我们毕竟已经矢志不渝地在做着了。较之四平八稳的科普文章,问答栏目有其特殊的优势。一个好的问题会使读者想:“咦,我之前怎么没想过这个问题?”“对哦,到底是为什么?”这便可以很大地引发读者兴趣,继续深入阅读对问题的解答。而一个好的解答,则应具备优秀科普文章的特质,既能深入浅出剖析问题,又能保持科学严谨求真的态度,更兼文字灵动活泼,给予读者启发并激发其思考。然则短文难写,由于失去了科普文章惯用的“讲故事吸引读者”的手法,这类问答栏目的解答往往只允许有摆出道理的篇幅,易陷入简单枯燥面目可憎的境地,而倘若一味追求语言生动、思维活泼的话,则往往容易在阐述科学事实时产生谬误。

  类似Dr. You这种科学问答早已有之。在国内影响力最大的,也许是苏联科普作家米•伊林所著的《十万个为什么》。它以新奇古怪的问题与可爱幽默的回答,整整影响了一代人。后来图书市场上跟风之作甚多,但大多以“百科知识”类为主,失去了问答栏目所应有的灵气。近些年,英国《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杂志“最后的话”(Last Word)专栏广受欢迎,至今已有好几本书结集出版,曾经高居图书销售榜首。它在形式上对Dr. You栏目影响甚多,一举开创由读者来回答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的先例。由于读者背景与思维方式迥异,往往可以从多学科多角度阐释问题,擦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思维火花,读来趣味盎然。但由于缺乏对答案的科学筛选,看似头头是道的推论,也许并未得到实验上的证实,甚至可能早已被实验推翻,其中个别难免有误导读者之嫌。

  Dr. You栏目追随了这条开创性的思路,开放题目邀请读者来参与,追求与读者的互动。我们的真正目的在于,希望通过这种形式激发读者的热情,提高他们的探索兴趣。科学方法与逻辑能力可以通过科研职业培训而获得,但思考与想象的能力则可能在“遍读圣贤书”后逐渐枯萎。在每一个非常规的问题面前,如果读者可以身体力行去想想“为什么……”“怎么回事……”“会不会是……”,然后提笔(打开电脑)记录下自己灵感闪动的火花,送给Dr. You与众人分享,这远比直接提供一个“科学正确”的教学答案要来得意义重大。事实上,在每一次的问题里,我们都能在许多答案中,发现不同寻常且异彩纷呈的解答。当我们在互联网站的海洋里看到,世界各地,那些刚对科学产生兴趣的中学生,那些努力学习科学的大学生,那些远离科学职业的城市白领们……都愿意汇集到这一个小小的网页里,思考、讨论、寻求证据、实验求解“为什么鸡鸭走路会点头”这一类的问题,相信谁也不忍扼杀这难得的好奇心苗子。

  然而,好奇心并不是攀登科学高峰的唯一武器。在科学探索中,“假想-实验验证-理论解释”的步骤缺一不可。好奇心与灵感对于“假想”步骤意义重大,但在天马行空的头脑风暴之后,更需要艰苦的实验以验证假想,并总结出解释现象的理论,放诸其他实验以继续验证。好在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通过查询前人工作而得到一个靠近真相的答案。于是Dr. You的科学编辑与评委们兢兢业业,力求为读者投稿的科学细节把关,告诉大家哪些猜想已被实验否决,哪一些仅仅只是理论推论,哪一些角度并不符合科学常规。有时候读者提出一些看似刁钻古怪的问题,科学家却早已对此有了长期的探索工作与详细的文献记录。我们将这个过程详细反映出来告诉读者,让大家知道科学家如何处理自己的灵感火花与好奇心,希冀以此鼓励并指导大家利用自己的思考能力。这便是本书中所收录的洋洋洒洒四篇Dr. You号外。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Dr. You栏目全体工作人员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在这两者间走钢丝,试图让读者得到双边的完整平衡。案牍劳神,兴师动众,杂事繁多,便是我们所承担的工作成本。即便如此,鉴于队伍的规模与人力物力,本小书难免还会有错漏。我们诚恳希望,读者们可以踊跃指出问题,来科学松鼠会的网站参与我们热火朝天的讨论。Dr. You与读者互动、共同追求科学真相的步伐远未停止,也没有停止的那一天。

  最后,奉上项目组的人员名单,感谢你们和我一起出题做题的每一天。

  策划:Fujia、Anpopo

  流程编辑:半只土豆

  科学评审:Fwjmath、Ent

  科学编辑:各学科松鼠

  文字编辑:拇姬

  出题组(随机排名,不分先后):Robot、Anpopo、薄三郎、八爪鱼、Ent、Fujia、Fwjmath、Gerry、猴戏、蓝枫、Lewind、Marvin、Seren、Sheldon.Li、圆儿、野驴、杨杨、云无心、偷拍、拇姬、四月、姬十三、小庄、木遥、水龙吟、半只土豆、沐右、游识猷、猛犸、瘦驼

  《再冷门的问题也有最热闹的答案》读后感(五):这书让我纠结了

  以前一直在网络微博里看别人说什么蛋疼蛋疼的,但是看了这本书之后我终于体会到了蛋疼的感觉。

  里面的问题太冷了,在这么冷的天气里看这么冷的书真是纠结了。我估计很多人一辈子都不会提问:猫和狗看电视和我们看的一样吗?鸟为什么不吃树叶?鸡走路点头鸭怎么不点头这类的蛋疼问题。就算以前想过也一定觉得这类问题有什么好回答的,觉得很无聊。不过当你看了这本书之后你就完全不会这么想了,你完全想不到你觉得无聊问题的背后竟然有如此不可思议的科学依据。

  我觉得我现在已经走火入魔了,每到一个地方总会想到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我看见一个小男孩在玩纸飞机,我突然想到,为什么我们在飞纸飞机之前要哈一口气呢?有依据吗?

  求大神正解!!求解啊!

  《再冷门的问题也有最热闹的答案》读后感(六):为什么不可以错过“为什么”?

  大部分时间,我关心怎么办胜过为什么。怎么烧饭,怎么用电脑,怎么锻炼身体;小一点,也是怎么收拾书柜,怎么缠耳机线,怎么,好吧,怎么会有人关心如何测量冰箱的体积呢,如果他的下一站不是消费者协会。就这样,我错过了一系列为什么问题,这类问题并非都以为什么开头,却几乎都需要停下手头的事情,刨根问底。为什么挤出来的沐浴露会打圈圈?汤圆会在锅里翻跟头,而饺子为什么不行?猫和狗真的会看动画片吗?面对现象,我不是没有产生过好奇。但是太多的事情能让人暂时放下这个念头,去忙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了。而这一放,恐怕就再也没有时日把他们捡起。

  不是没有人关心这些事情。远的,有伴随几代人成长的《十万个为什么》;近的,《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杂志有“最后的话”(Last Word)专栏,让读者回答各种刁钻古怪的问题。而在国内,科学松鼠会的作者们,从2009年开始利用网络做了Dr.You 栏目。如它的名字,这个栏目让充满好奇心的读者充当一回解答问题的人,你就是这一次的博士“Dr.You”。这群人把这个栏目坚持了三年。坚持这个词并不错——每一期的小问题,都会有至少十几个成员出题,讨论,分检读者来信,找相关专业的同学评审答案,再做一些文字编辑工作刊出。其中不少优秀的内容,已经登上了国内杂志,成为很受欢迎的趣味专栏。而这一次,他们选出了最有意思的一些问题结集出版,于是我们就有了手头这本小书《再冷门的问题也有热闹的答案》。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们会担心,这是否又是一本将科学弄成猎奇的杂耍科普。毕竟,我们平时叫做科学的事情是复杂而多层次的,绝不会止于冷问题,或者答案的热闹。热心的读者和敬业的编辑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先说读者。他们让我们感叹,我们身边大概都隐藏着一些高人。例如一个问题,如何用便宜的设备验证地球是圆的?我们大约也能想到,小学地理课上,老师举的关于帆船和太阳的例子。可是,就有两位读者Aqdd和Laoma,用铅垂线的办法,和飞机照相的办法,试图证明地球的形状。这个办法可不是光说说,不仅给出了想法,他们还详细阐述了原理,甚至包含一些计算过程。并不是说,这些办法一定可行。科学编辑在处理这些稿件时,都给出了点评,对于可能的误差,方法的缺陷,大家要像煞有介事一样讨论一番。跟随这个过程,仿佛做了一下大脑的有氧运动,把我们从工作的案牍劳形里拽出来,和几个有趣的人一起解决一个有趣的问题。运动过后,我们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很有启发,而“乐趣”这件事可能比“知道答案”重要得多。

  如果前面的例子有点天马行空,另一些内容则会让你感到,除了“啊哈灵机一动”,Dr.You还带给你原来是这样的豁然开朗。例如“大脑·Mind”一章中,“啊,就是那啥啥傻”说的是我们突然忘记要说的事情叫什么名字,而“字为什么变陌生了”则是长久地盯着一个字看,会觉得这个字好像不认识了。相信我们几乎都有过类似地经历,但是却不大会停下来想想这是为什么。而前者在心理学上称作“舌尖效应”,是研究语言产生机制的切入点;后者有字形饱和、语义饱和等解释,是研究阅读神经机制的一个窗口。字变得陌生的研究有近二十年的历史,而舌尖现象的命名则是在1890年,威廉·詹姆斯在名著《心理学原理》中首次指出这个现象。那些不断追问为什么的先驱,早就把这些不经意就会错过的事情捏在手里仔细端详,甚至通过一个小小现象,窥探到了我们世界的一些重大秘密,比如人类的大脑。这些问题的答案,就不光来自于读者努力思考,更多的来自他们查阅资料,勤奋读书的结果。灵机一动的感觉固然美妙,发现自己关注的问题,前人原来也想过,而且早已走的那么远,这也能带来震撼,以及震撼过后,对前人的钦佩之情。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里体现的一种知识的热情。王小波曾经告诉我们,求知本身就是美的。然而生活中,我们见过太多的浑浑噩噩之后,简直要忘了那些乐于求知的人的存在。而通过一个小小的科学栏目,我们发现,他们就在我们身边。他们并一定生活在学院里,也绝非那些行为古怪、不合时宜的人。相反,他们只是对怕根问底这件事本身抱有热情。对于他们,“我知道”可能值得炫耀,可能让自己显得很酷,可能是自己工作所需,但是更多的时候,求知这件事本身带来的乐趣,就足够了。这种乐趣,让他们花费不少时间,查阅资料,思考问题,撰写答案。正是他们,和科学松鼠会的这群可爱的科学编辑,让当年十万个为什么的盛况重现了一点点。而如果他们的那种爱智慧的劲头,唤起了你我心中一点什么热情,那么现在加入进去,还不算晚。用不着把寻找答案这件事当成一次考试。我们的考试已经够多的了。就把它当成一次智力上的嬉游,而愉悦本身,就是奖品吧。

  《再冷门的问题也有热闹的答案》,其中,问题可能并不真冷。而答案的热闹,希望你也加入狂欢。

  原发于《晶报深港书评》

  《再冷门的问题也有最热闹的答案》读后感(七):《在冷门的问题也有最热闹的答案》读后感

  这是一本草根逆袭的科普书籍,不同于传统的大师著作,也与陈旧的教科书迥异。每一个问题都是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例子,但是你可能很少会去想为什么。现在就是有这么一群人,试图用严谨的科研方式把看起来很无聊的问题做五花八门的剖析,平民化的形式,对等化的文笔,多样化的答案,妙趣横生。

  本书最有意思的应属“如何测量冰箱的容积”这个问题,一共收集了十五位网友的热闹答案,解决思路总结起来不外乎以下三个途径:

  1. 填充测量

  利用填充物充满冰箱,诸如水、泡沫填充剂、沙子等。再倒出来测量流体或者固体体积。历史上阿基米德测量国王皇冠的含金量、爱迪生测量灯泡体积都用过,也是大众最为熟悉的。

  2. 建模重现

  利用计算机3D建模技术还原冰箱内部结构,再根据公式计算体积;这需要一定专业技能,工程技术和数学功底要求可不低。

  3. 气体变化

  改变冰箱内气体的气温、气压状态变化,利用理想气体方程计算气体的体积,这个体积就是冰箱的容积。这个方向的方法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对测量精度的要求比较高,家庭条件下很难达到实验所需的精度。

  容积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如何测量不规则容器体积的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无非填充体积和借助成像,具体手段则多样了。把焦点回到冰箱上,其实容积对使用者来说参考意义不大,否则厂家提供的数据也不会只精确地L了。网友“ljljdbd”参照房子的建筑面积和使用面积,提出了冰箱的“使用容积”的概念,这个创意倒是非常新颖,值得广大厂家借鉴。

  另外,如何搞定贴壳的鸡蛋也是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学术界最早在1959年,一位名叫Swanson的研究者就专门为此撰写过论文,此后经过后人的不断完善,影响蛋壳“可剥度”的决定性因素已经基本确定下来——蛋清的PH值。8.7是一个分界线,高于此值则好剥,这就为我们提供了思路如何让白煮鸡蛋更好剥。

  1. 快速降温

  煮完蛋迅速把蛋放入冰水中冷却。原理是蛋清和蛋壳的热胀冷缩系数不同,后者变化率更小,因此两者之间会留出足够的缝隙让我们可以轻松剥出一枚光滑圆润的鸡蛋。

  2. 自然变性

  新鲜鸡蛋放置7至10日,煮出来效果最佳。新鲜鸡蛋的其蛋清PH值大约7.6~7.9,蛋壳表面有很多肉眼不可见的小孔,鸡蛋通过这些孔和外界交换空气,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像不像“呼吸”?一般3天后,鸡蛋清的PH值就上升到9.2左右,21年后会生上升到9.4,最高可以达到9.7。

  3. 加碱煮蛋

  如果想吃新鲜鸡蛋,有感觉剥壳麻烦。可以在煮蛋的水中加入少量的苏打粉(碳酸钙),让水的碱性增强,不过这样煮出来的鸡蛋加重了本身的硫磺味。

  《再冷门的问题也有最热闹的答案》读后感(八):我只看了一点点

  为什么沐浴露会打圈圈这个问题其实我也考虑过~ 这件事的因缘来自于某天我在图书馆看到的<大便书>里面有一个插图表格是关于粪便的健康程度和它的形状的关系的..我看到最健康的大便是螺旋形的..我当时除了比对我记忆里大便的形状外,还思考为什么螺旋形的最健康..有些比较硬的大便就只能成条状..我自己给出的答案是..那种健康的大便由于湿度比较适中..就像洗澡时用的沐浴露,刷牙时用的牙膏一样,它本来是想成条状的,可是,由于比较软,所以如果呈条状它会断.....所以只能转个弯-.- 而假如水分太多的话,就无法从一开始就成为条状,所以只能堆积起来.............. 看了第一节,虽然我大学学的是文科,可是,似乎是可以解决我的问题的~ 而且虽然我的答案比较奇葩-.- 但看到世界上有一堆奇人也有我这样的疑问,并认真的解决了,心情也略愉快-v-

  《再冷门的问题也有最热闹的答案》读后感(九):咦,原来是这样的啊

  A-F23个问题,问题很诡异,分类也很诡异。嗯,这就是科学松鼠会和果壳的style。。。不走寻常路。。。你懂的。。。

  仔细看看这些问题,其实很多都伴随在生活中的每一天,而我总是很淡定地对其视而不见。你注意过么,挤出来的沐浴露在打圈圈(不要说你坚持在用香皂。。。),那就洗头膏好了。杯子里的水尼玛就是倒不干净。煮汤圆的时候,它会不停地翻滚,而煮饺子的时候,它始终都很沉得住气。有的时候很想说一个人的名字,可话到嘴边就变成了那啥啥了,有躺枪的感觉了吧。。。当这些问题被重新提起,大大小小的问号都堆在我的脑海里,就忍不住翻开了这本书。

  原来在科学松鼠会的江湖上,各路高手对这些问题已经吵开了锅,吵得不仅热闹还很精彩。各种受力分析,示意图,额,连专业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片都有,真心伤不起啊,有木有。。。

  还有些问题是在十万个为什么里永远找不到的,就像“为什么人没有进化出轮子啊”你敢问就有人敢答。对于这样的奇葩问题也能回答的那么一本正经,有理有据的说。

  还有的问题很有爱,回答也好有爱。看到在讨论鸡鸭走路姿势的问题时,写小鸭子走路时扭动屁股性感的样子,就忍不住yy起来了。好吧,我连小鸭子都不放过。。。特别怂的是,还在图书馆那么安静的氛围下忍不住发出了大于等于10秒的猥琐的笑声。。。

  这是一本严谨的科普书,这是一本蛋疼的科普书。不,不,这些都不够确切,这是一本很欢乐的科普书(绝对不是因为我没节操,笑点低。。。)。

  总结完毕,然后很期待下一本“再热闹的问题也有最冷门的答案”

  不要让我们等太久呦。。。

  《再冷门的问题也有最热闹的答案》读后感(十):评论再冷门的问题也有最热闹的答案

  以前一直在网络微博里看别人说什么蛋疼蛋疼的,但是看了这本书之后我终于体会到了蛋疼的感觉。

  里面的问题太冷了,在这么冷的天气里看这么冷的书真是纠结了。我估计很多人一辈子都不会提问:猫和狗看电视和我们看的一样吗?鸟为什么不吃树叶?鸡走路点头鸭怎么不点头这类的蛋疼问题。就算以前想过也一定觉得这类问题有什么好回答的,觉得很无聊。不过当你看了这本书之后你就完全不会这么想了,你完全想不到你觉得无聊问题的背后竟然有如此不可思议的科学依据。

  我觉得我现在已经走火入魔了,每到一个地方总会想到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我看见一个小男孩在玩纸飞机,我突然想到,为什么我们在飞纸飞机之前要哈一口气呢?有依据吗?

  求大神正解!!求解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