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长物志》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长物志》读后感10篇

2018-09-02 04:14: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长物志》读后感10篇

  《长物志》是一本由[明]文震亨著 / 李瑞豪编著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7.00元,页数:27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长物志》读后感(一):从《长物志》到《昨日的世界》,谈谈豪门第三代的特点

  豪门的后人,往往有家传的文化。对器物有很高的欣赏水平,随性生活,不为财富困扰。所以富裕的第三代往往成为文艺青年,第一代创造历史(扬名立万),第二代维护传统,第三代追求文化(装逼)。但因为家族跨越了接近百年的历史,总会有起落,难免会遇到战争或者家道中落的情况。欧洲的茨威格如此,中国的文震亨也是如此。看《长物志》,也如同欣赏一本茨威格《昨日的世界》。豪门(欧洲贵族、中国士族)第三代是怎样的一个群体呢?

  丰富的豪门生活体验。长物是身外之物作为典型的富三代代表,文震亨对家族传承的江南人生体会很深,《长物志》相当于简化版的《红楼梦》,折射出士人的生活。这种折射的方式,现代也很常见。比如松浦弥太郎《100个基本》,很少提到自己经历,却可以在阅读后还原出一个松浦的写照。《长物志》的后面,站着一个袖手而立的文震亨。文震亨说起书法娓娓道来,对各种器物也是如数家珍。日本的箱柜、折扇等把空间缩小的物品在明朝的时候已经成为高品质象征,家中摆一点日本进口的物品,也成了明末的时尚,这个隐藏在书中细节有趣

  混迹于同是豪门之后的高逼格朋友圈。 《长物志》文中常常出现“忌某事”的说法,这样权威指点意见需要几代人的积淀译者提到,《长物志》的读者有着明确的指向,针对文震亨朋友圈的人群,然后逐步传播开来。当年文震亨应该也是圈子里会生活,出手大方口若悬河的那一款。

  率真生活态度。译者在《长物志》的《桥》篇评论中(P21),提到沈从文给张兆和的情书写道:“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后面的情节在这本书没有提到,而《合肥四姊妹》有形象补充,张兆和对沈从文说:“你有你本来的面目干净的,淳朴的,罩任何面具都不会合式,你本来是个好人可惜跟各种不合适花样给Spoil了。”张兆和同样是显赫名门之后,锦衣玉食,对信念重于浮华物质,面对丈夫也不怕得罪。对话也折射出文化积淀所带来的观念差异

  宁直不弯,重视荣誉工作风格。 另一个出名的豪三代是蒙田。蒙田在随笔中写道,自己经常斡旋于法国国内的敌对双方,凭借着直言不讳开诚布公做事方式,初次交往深得人心。他总结自己的特点“做事习惯一个心眼做到底,也没有什么行动需要向理智隐瞒和回避的,差不多是得到全身心部分同意才干的,不会引起分裂和内乱”。这也折射出富三代率真的性格特点。

  综上所述,真正的高逼格需要几代人的沉淀,即使从外表模仿行为伪装,也会如同赝品一样被识破,装逼实在是有点难。

  《长物志》读后感(二):生活的一面

  晚明多有俗态,文震亨看不下去,处处讲文人生活的“古雅”,编十二类,涵盖室庐、花木、水石、禽鱼、蔬果五卷,另外七卷书画、几榻、器具位置、衣饰、舟车、香茗品味一以贯之,崇古尚雅。

  若在据此书造出的园林布景中生活,怕是仙境?但有些门类中的长物,而今实在距生活太远,连距离精神欣赏都远;但是多数器具用物和自然之景,还是觉得和生活的悠然自在层面可相连属。但,生活的悠然自在的层面,有几人能有此气力和闲心享受?能在生活中有一枝一叶的小小情趣,在承受范围之内,已是满足

  遂购吴昌硕木版水印《桂花》一幅。长物志中有些“桂”一节,可是主要在讲如何在园林中植桂树。好在吴昌硕画中有讲,缶老诗曰:

  画稿苍寒泼麝煤,正逢海上月初胎。木樨香否今休问,上乘禅真在酒盃。

  《长物志》读后感(三):“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

  为了这学期写明代园林,把计成的《园冶》和文震亨的《长物志》一起看了。相比之下,计成的书写园林更细致具体,但用典很多,语言又颇为讲究(卖弄),读来感觉艰涩拗口。而文氏此书语言较为顺畅,但因为内容太广而不够详细,不过总的来说,还是能反映出晚明文人生活层次方方面面,又因为其中浓重个人情感,因而十分吸引人。

  实际上,计成和文震亨的书中,对很多事物雅俗美丑的界定都充满了主观色彩,比如计成评窗棱的式样,以及文震亨对茶的喜好,都与同时代的其他人趣味相左,因此他们并不能反映明代所有文人的审美,能反映的,只是晚明文人对生活中诸多细节与层次的关注态度

  读这两本书的时候,便总是想起张岱的那句话:“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计成和文氏所写的,都是各自对于外物的痴,而恰恰是这种痴,让后来的读者着了迷。像他写天泉,“秋水为上,梅水次之”,“春冬之水,春胜于冬”,“雪为五谷之精,取以煎茶,最为幽况”,读来却总让今天的读者有一种深深失落感,这种失落感既是因为今天已经找不到那洁净的“天泉”“地泉”,也因为在无数的错过与顾忌中,很多人根本就没有那可以集雨水雪水煎茶的至交友人

  这本书我比较喜欢其中写花木的部分。写海棠、写玉兰,写梅写桃写蔷薇,总让我想起很多事情,因而止不住地伤感春天又要来了,家里的水仙已经凋谢,今天看到范克廉楼外的山茶也已经开败了,我想等未名湖畔桃花开遍,洛阳的牡丹和扬州的芍药也该开放了吧。

  《长物志》读后感(四):生活的探索:长物之用

  书名:《长物志》

  作者:【明】文震亨 著,李瑞豪 编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2年7月  

  阅读时间:2015年6月

  《长物志》是明代文震亨所著共十二卷,内容涉及室庐、花木、水石、器具、书画、香茗等等。“长物”原意指多余之物,但实际书中所指并非多余,不关生存实用也正是艺术本质,是诗情画意的生活必需品。文震亨生活的晚明时期,明朝政权已经日薄西山,文人志士在朝野上的失意另他们对官场政府感到绝望,也对自身在国家未来报复上感到怀疑。像文震亨这类有一定社会地位、品味、知识财产的人逐渐将目光世俗事务上移开,转到精神上,在逃避世俗的环境下潜心追求高品位高层次的休闲生活纯粹的精神享受。都市生活崇尚奢侈铺张,对物质消费的追求和感官享受的欲望得到普遍认可,作者为重塑传统士大夫的社会地位,创造新的品味来区分普通大众间的距离,写了这本《长物志》。表面是对园林艺术的考究,实则对文人式趣味的追求以及对生活和存在意义的探索和挖掘。

  开篇《卷一室庐》就开宗明义的提出了对居住之地的“雅”与“隐”的追求,虽“居山水间者为上”,但作者也承认不可能完全追寻古代隐士脚步“栖岩止谷”。在都市之中生活也要有雅致的生活方式:门庭雅洁,房舍清净,亭台有旷世之怀,斋阁有幽人之至,于院中种植植物,室内陈设金石书画,使居住其中的人“忘老、忘归、忘倦”。 生活关乎实用也关乎美,以实用角度看似 “无用”的“长物”,却增添的生活的趣味。若只是追求建筑豪华,色彩艳丽房屋就沦为桎梏了。老子也认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由建筑围成的空间才是人栖息之处,不拘泥于外在的奢华,对其空间中的物品、摆设等的细致追求才是生活之道。

  同时文震亨还提出室庐建筑、几榻器具等都要远离官署和市井气息忌讳官府和市井常用材料结构图案,虽然在现代大工业生产带来的同一化社会看来,这样不可理解,但在当时也是表明文人与世俗世界分别的决心。书中很多对于俗的忌讳,但作者并没有细说何为俗,对俗的界定,我认为书中的基本观点是:多着为俗,古朴为雅。市井多用的形制是作者所极力避免的,因为多了就俗了,本来市井也是作者认为“俗”的地方,自然要努力摆脱一切可能与之的关联。在现代,已经没有所谓市井生活和田园生活的差别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大批量生产使我们使用东西标准化,人们衣食住行越来越同质化,已经很少有人去认真思考何为“雅”何为“俗”,我们都生活在一个标准之下。而古时的文人士大夫们创造了新的品味,与世俗世界分别,在今日看来可能是乌托邦式的,但在当时,每个社会阶层都很明确,等级制度森严,从皇帝大臣百姓,所用的所穿的所住的都有严格的要求,不可能越界,所以文人们自然也应该有与其他阶层不同的生活与品位。只是这一阶层的特殊性,使得他们的生活比封闭的皇宫生活更加靠近自然,比普通平民百姓的生活更加追求品质与享受,比目不识丁的人的生活更加需要书画、文化、情调等等。于是和文震亨一样的文人士大夫所关注的就是他们所处的阶层特性下的对生活的探寻。

  “崇雅反俗”的设计美学思想贯穿全文。宁要雅致的欣赏不要实用的陋物,“宁古无时,宁朴无巧,宁俭无俗”很好的说明的作者的观点:尚古、尚朴、尚俭。虽推崇古制,但也不是盲目叫好,有作者掺合当时社会审美后的选择,如笔床,古时有镀金的做法,像一个架子,最不美观,“即旧式,可废也”。也体现了作者批判接受古人留下的传统,尚古更尚美。文中随处可见崇雅尚古的追求甚至以雅牺牲实用,但也不是完全不考虑实用,文震亨所提倡的实用是一种“古制”的实用,他甚至还批判当时社会的几榻只追求外在雕绘纹饰,而古人制作几榻不仅古雅可爱又可坐卧凭靠,这是古制。所以雅有分别,实用也有分别,作者极尽全力去追求文人墨客对生活物品之用应有的态度。

  当然书画对于文人生活是必不可少,对书画的鉴赏也是文人身份标志之一,作者罗列了对书画品级的区分标准以及对鉴赏珍藏的阐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还记录了植物、禽鱼、水石等园林之中最不可缺少的部分,作者不仅对于种植方法和种植位置有详尽描写,对于植物的选择和分类也有相关叙述,连植物也有雅俗之分。出现在作者生活范围的一切事物,都是关注的重点,由此也看出对生活环境的极致追求。

  看了古人对生活细节的执着,不禁要发问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今日生活变得如此充满复制、忙碌粗糙。是从远离自然,建立人类的工业帝国开始吗?的确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相隔万里也可以通话;坐上飞机就可以很快到达远方;天黑了还可以亮起灯继续工作娱乐;无论严寒酷暑,室内温度都可以保持恒定;KTV、游乐场游戏电影等各种娱乐生活充斥着人们的空闲生活;林立的高楼大厦遮盖了自然的山水……现代的人们坐着电梯就可以快速直达想去的楼层钢筋水泥楼梯已经焕不起人们任何兴趣,还有谁会像古人那样连台阶材质、级数都细心留意、推敲呢?

  读《长物志》不仅让我看到了古人在园林艺术上的成就,更让我明白了园林生活的本质:在喧嚣中的静,在世俗中的雅、在街市中的隐。正是有了对这样生活的向往,才有了对园林、物品等的细致考究。虽于今日社会看来不可能完全按照书中所说去生活,即使在当时社会,作者也强调“若必按图而索,亦为板俗”,若不明白生活意义的本质,学再多样式也是徒然。但至少作者对细致生活的追求,生活细节的反复考量、推敲,对日常平凡小物的关注值得我们在看似便利的现代生活中重新发现身边物品之意义。

  最后略感遗憾的是文中很多地方让我觉得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比如:“窗忌用六”;窗的漆用金、朱色,“雕花彩漆,俱不可用”; 门的漆用“朱、紫、黑三色,余不可用”;小池“忌方圆八角诸式”;水边栽树的话“若桃柳相间便俗”等等。可能跟时代不同有关,还有我不足的历史方面的知识有关。待以后学识长进,再来追究此类疑问罢。

  《长物志》读后感(五):古为今用

  午后翻读中华书局2012年版《长物志》。第七卷《钱》条,给文人雅士提供了一条用钱的新建议:「钱之为式甚多,详具《钱谱》。有金嵌青绿刀钱,可为籤,如《博古图》等书成大套者用之」。

  书中记载今人注释说:「籤,即签,用于占卜或赌博」。又译文:「……可作签,如《博古图》等书有详细的介绍」。

  想想此书作者文震亨是何许人,此书是何等书,岂有教人占卜赌博之理。详细介绍云云也译不对文。籤,当指书签而言。就是说刀钱可作书签,适用于那些成本大套的书籍特别是金石图录。这才雅。

  按照传统图书分类,金石图录属于史部。史部图书,依旧唐书经籍志的记载,其书签用绿色。刀钱也是绿色,又属于金石学研究范畴,所以拿古刀钱作金石图录的书签,当然合适。既雅且妙。

  对古器物的态度不同了,既非深藏不出,也不用来考经证史,也不只是充作陈设赏玩,而是要刻意为它找找新用法,使其进入、嵌入当代的文雅时尚生活,纵使它因此远离原本的文化脉络也无所谓 ---- 《长物志》里还有不少例子。这种「古为今用」的思维看来是明末江南风尚,已经接近二十世纪的设计理念。今人谈设计、搞收藏,也有走这明末路数的。我觉得很好!但得小心,要避免「矫言雅尚,反增俗态」。可看看三百八十年前老名士文震亨那些或温馨或严厉的提示。有些仍然值得参考,刀钱书签就是一例。

  他如同卷《花瓶》条,用古铜器当花瓶:「古铜入土年久,受土气深,以之养花,花色鲜明,……铜器可插花者,曰尊,曰罍,曰觚,曰壶,随花大小用之」。这些古器物都是宋人定的名(所谓「爵」也是),是否正确还可商量。但总之原来都是酒器或礼器。拿来插花?有趣。文震亨提示了器大插大花,反之插小花,但没具体说插哪种花。今人可以实验下。

  又同卷《琴台》条:「以河南郑州所造古郭公砖,上有方胜及象眼花者,以作琴台,取其中空发响。然此实宜置盆景及古石」。可见文震亨不很同意所谓琴砖的用法,认为空心古砖更适合摆设盆景或古石。

  卷二《盆玩》条说得更详细:「(花)盆以青绿古铜……为第一」「斋中亦仅可置一二盆,不可多列,小者忌架于朱几,大者忌置于官砖。得旧石凳或古石莲磉为座,乃佳」。也就是说,古砖摆花盆还雅得不保险,拿古代佛教经幢的柱础摆花盆更妥当----今天多少中西餐厅不都如此布置?究竟是雅是俗不好说。

  又卷七《笔洗》条:「古铜者有古鏒金小洗,有青绿小盂,有小釜,有巵,小匜,此五物原非笔洗,今用作洗最佳」。古代青铜器再次给明朝人变换了使用的语境和形式。据说今人曾拿来给宠物(小鸟)作小浴缸用。

  又同卷《手炉》条:「以古铜青绿大盆及簠簋之属为之」,前条是小青铜器,此条是大青铜器。前条用于水,此条用于火。估计古器物给烤坏的不少。

  又同卷《钩》条:「古铜腰束绦钩,……斋中多设,以备悬挂壁画,及拂尘、羽扇等用,最雅」。我觉得古铜钩拿来作公事包的铰扣也不错,也很雅。

  又同卷《束腰》条:「汉玦仅二寸余者,用以束腰,甚便」。带钩已经挂到墙上了,得找别的东西束腰:把扳指摘下来吧。

  最后,同卷《麈》条记载:「古人用以清谈,今若对客挥麈,便见之欲呕矣。然斋中悬挂壁上,以备一种。有旧玉柄者,其拂以白尾及青丝为之,雅」。文震亨似乎说不出拂尘还能有什么用处,于是建议把它挂在书斋的墙壁上(挂钩当然就是前述的古铜钩),作为雅道的标帜。雅是雅,但古物的今用没著落了。

  我这死脑筋的,读书遇到此等悬疑残念之处,从不肯放过。可自己实在也想不出来,遂问榻边人:你觉得古时候的拂尘拿到今天能作什么用?想了一下,竟答曰:你太顽皮,该打○股。

  呃……这不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