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动机与人格》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10篇

2018-09-06 03:56: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10篇

  《动机人格》是一本由[美]亚伯拉罕•马斯洛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325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12-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一):关于人性经典解读

  不管是认为人性本善,还是认为人性本恶,都是对人性的片面理解。马斯洛不愧是一位伟大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他对人性的解读是迄今为止最详尽、最“科学”的,从《动机与人格》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性中积极向上力量,从而更清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整个世界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二):以人为本的心理学

  值得反复阅读好书

  自我实现不是大多数认为的self-fulfillment(社会意义上的“成功”),而是self-actualization(基于个体内生动力本质诉求)。

  以自我实现的研究代表,马斯洛倡导的人本主义之于心理学的意义相当于预防保健之于医疗的意义,立足于整体发展而非局部的补救。

  全书写作逻辑非常值得学习,在探讨问提前,对问题及相关概念定义尤其仔细,这使得研究真正具有针对性,而非在理解上可左可右的泛泛而谈。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三):动机与人格

  这是人本主义大师马斯洛的成名作,这本书花很大篇幅系统化地讲述了五大需求层次和自我实现的人。

  很多时候真实觉得人本主义不是心理流派而是哲学,这是一门让人看后内心会充满阳光积极向上的哲学。

  别的心理流派重点都是研究“病人”,而马斯洛开创的人本主义流派专门研究“完美的人”。近几年我很喜欢的积极心理学在我看来应该是人本主义心理流派的延伸,它同样是研究人的“优点”而不是“缺点”。

  马斯洛说“自我实现的人就像是身在异乡的异客,自我实现的人的想法特立独行,并不一定按照世俗要求和别人的眼光行事,对待制度瑕疵的社会时,他们更愿意从内部去改良,而不是在对外部的叫嚣中去试图毁灭“,我特别喜欢这句话。

  马斯洛说:“每个人生来就具有同样的潜能,只是某些人被低级的需求如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所束缚,腾不出精力追求高级需要,而只有高级需要如爱和归属自尊和自我实现等需要,才是人之所以感到幸福源泉。”

  这些都是是我开办小组幸福课的根源,在当今社会,我越来越发现太多女性衣食无忧后仍旧感受不到幸福,其根源在于更高级的需求——“自我实现”没有满足导致,所以如何“自我实现”就是她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是是我幸福课的一个重点。

  我想每一个现代人都可以读读人本主义心理学著作,成为一个自我实现者,唯有如此,才能目标明确地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四):得到一个公式,就够了

  这本书其实没有读完,因为第二部分的“心理病态正常状态”和第四部分的方法论分析对自己的实用价值不大。对于“自我实现”这一章节也只是粗略读过,因为远远达不到这些标准也无须关注太多,对于有心理缺陷的人来说,先学会走才是正确的事。

  那么只剩动机理论了,我主要关注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组成一个相对优势的层次,生理需要会是最先要求被满足的,如饥饿、口渴、困乏等。如果生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机体受生理需要的主宰,其他需要会隐藏。生理需要被满足后,安全感、爱、归属感尊重这些更高级的需要自发出来受到重视。然后继续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的满足,即自我实现的需要,表现为对于自我发挥和自我完成欲望,一种使潜力得以充分发挥的倾向,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就是成为那个完全自由饱满的自己。自我实现的需要通常要依赖于生理、安全、爱和尊重需要的满足。

  基本需要的匮乏,会导致对应的问题。

  长期处于饥饿状态,会过分关注食物失去对其他事情兴趣

  长期缺乏安全感、归属感和爱,对导致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在日后的人际关系重复童年模式抑郁,缺乏朋友缺失自信,无法应对亲密关系

  这种理论可能不会给我们直接的针对自己的答案,反而更像一个公式的推到,让我们理解我们的需要是怎么产生的、有什么规律特点、怎么样是合理的。

  这种需求层次大可不必严格地画成金字塔形状那样,几种需要是处于一种相对优势的层次。我们的低层次需要并不会因为高层次需要的产生而消失不见,只是暂时隐藏了,在某些时候,生理需要会放大,而高层次需要会消减。

  我们的大部分需要都无法自己满足,都需要通过与他人建立连接来满足,所以还是要跟人交往的,喜欢宅在家里不跟人打交道的人,长时间会生出很多毛病

  对于自我实现者的定义和描述,也许过于理想化,基本等同于完美的人了,我觉得标准其实可以放低一些,毕竟每个人都有某方面的缺陷,但不影响他无限接近那个完全自由、饱满的自己。

  另外,内容是在是太散乱,一个个的小题有堆砌之嫌,越来越读不下去,最后一章直接放弃了。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五):穿过人性阴影的光之箭

  想必大家都知道一些马斯洛提出的“需求理论”,它超级直观的被画成一个金字塔,和弗洛伊德,荣格等人的理论并排在一起,被各种心理学,至少涉及一点心理学的书籍文章反复提及,知名度奇高,几乎人人都能说出个大概

  曾经高中时满心迷茫的我,饥不择食的找来各种各样的书希望能从中得到答案,加上一点对病态,猎奇事物好奇,看了不少心理学和精神病症相关的书。当满足了好奇心以后我却发现,大部分的内容在讨论如何解决精神症的问题,就比如精神分析、催眠、各种变态心理学、反社会人格研究、癔症、强迫症的成因等等,却很少有人提出一个健康的,合理的人的心理模型。这导致我一度错误的以为人人都有精神病。

  :这件事儿就像长身体需要营养元素心灵的健康成长也有他必须的营养,而心理健康又是如此迫切的一个问题,造成的后果相信许多人都或多或少的体验过。可惜许多人并不知道或者并不认为这是个问题,也因此制造了许多不幸饥渴灵魂(比如豆瓣的anti父母组里的小白菜)。

  我自觉身处环境并没有比其他人强多少,能成长成现在这样身心都还算健康的样子(我自己还是挺满意自己的hhh)我想一方面是因为天性敏感坚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己无尽的好奇心。所以当我读到本书第三章作者说到:“这是一次旨在解决各种个人道德的,审美的和科学问题的私人冒险,并被我自己的好奇心所驱使,只是力图使自己信服并从中获益,而不是想证明或向别人显示什么。”的时候,突然有了一种心里有无数盏灯在那一刻亮了起来的感觉

  其实本书的精髓也蛮简单总结下来就是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如下

  1、一个自我实现的健康人有着更好的鉴赏力和判断力,不会因自身的匮乏导致愿望、欲望、偏见对感觉造成影响作出错误的判断

  2、他们与未知事物之间的关系融洽渴望未知,容忍意义不明东西,可以在杂乱,不整洁散漫含糊,不确定和不精确的状态下感到惬意。(这在科学、艺术、或一般生活中是合乎需要的)

  3、他们是接受自我的,没有防御性的伪装厌恶他人的做作,诡计装腔爱面,庸俗哗众取宠,能与自己的缺点和睦相处,而这些缺点让人觉得根本不是缺点,而是他们的个人特点。

  4、自发性:他们的行为更具自发性,坦率自然,很少做作或努力。对惯例的不遵从不是表面性的,而是内在的。因为他们的冲动思想意识是不传统,自然和自发的,甚至周围的人可能不会理解或者接受,由于无意伤害他人或为琐事与别人冲突,因此面对俗套仪式礼节,通常会表达善意无可奈何与容忍。有时候会感觉自己身在故乡却是一个异乡人。

  5、以问题为中心:他们自身对自己来说一般都不成问题,所以他们通常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能够宽宏,脱离渺小浅薄狭隘,如同传播了一种宁静感,甚至使他人也变的轻松了。

  6、超然独处:自我实现者可以离群索居不会伤害自己或者感到强烈不适,内倾和外倾的二分法几乎不适用于这些人,最贴切的就是“超然独处” 也许是因为他们的自主性使然,能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积极负责不会人云亦云

  7、自主性:在一定程度上相对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独立性。自我实现者是由成长性动机而不是匮乏性动机推进的,那么,他们的主要满足就不依赖于现实世界和他人,相反匮乏性动机促动的人一定要有其他人来满足。(爱,尊重、威信、归属)一旦人们内在的缺乏由外在的满足物所填补,个体真正的发展就开始了,这便是自我实现的问题。

  8、有清新的鉴赏力:他们带着敬畏兴奋,清新又天真无邪的体验生命的基本内涵,他们从生活的基本体验中获得鼓舞和力量。人们轻视那些在我们看来理所当然的东西,所以往往用身边的无价之宝换取一文不值的东西,留下无尽的悔恨,不幸的是,妻子丈夫,孩子,朋友,在死后必生前更容易博得爱与赞赏身体健康等也是,他们真正的价值只有丧失后才被认识到。

  9、高峰体验:这是一种强烈的神秘体验,在其中有自我消失或自我超越,包括高度集中注意力,强烈的感官体验,对音乐对艺术的忘我,投入欣赏等等。

  10、人类亲情总的来说,自我实现者对人类怀有一种很深的认同同情与爱的感情,他们感受到亲情和关联,因为如此,他们有帮助人类的真诚愿望,就如同将自己作为人类这个大家族的一员。

  11、谦逊与尊重:他们有一种难治琢磨的深奥模糊的倾向:只要是一个人,就给予一定程度的尊重,即使是对于恶棍,他们也不愿超越某种最低限度去贬损其人格。他们觉得不管有什么其他特点只要在一方面有所长,就是值得学习的对象,他们具有真正的谦逊品质,甚少维护年龄地位之类的优越感

  12、人际关系:他们比一般的成年人具有更深刻深厚的人际关系,有更多的交融,爱与认同。这种爱并非意味着缺乏鉴别能力。有段话大致可以对此解释”大多数人毕竟没什么了不起,但他们本来可以更了不起,他们犯各种愚蠢的错误,以至于感到痛苦但仍不明白自己为何会落得这个结果。那些令人不快的人往往付出更深的代价,他们应该受到怜悯而不是攻击。“

  13、道德:很少在生活中表现出混乱自相矛盾或者冲突,这些是在普通人处理道德问题时常见的,可以说自我实现者有明确的道德标准,他们只做正确的事,但不用说,他们的是非观往往是不和习俗的。对于信仰他们往往会把神描绘为一个形而上的概念,而一般而论的“宗教”则几乎无人信仰。

  14、手段目的:自我实现者的手段与目的的界限泾渭分明,一般的说他们关注目的,手段则是从属于目的,然而这种说法过于简单,有时候他人达到目的的手段的经历活动被他们视为目的本身。既能享受“到达”的乐趣也能欣赏“前往”的过程

  15、幽默感不同于一般的幽默类型恶意的幽默(伤害某人来逗笑大家)体现优越感的幽默(嘲笑他人缺点)反禁忌性的幽默(猥亵的笑话)都不会让他们感到开心,而他们幽默的特点在于更紧密的与道理相连而不是个体,比如笼统的取消人类的愚蠢,得意忘形自大。有时候会以自嘲的形式出现。但自嘲者并不会表现的像个受虐狂或小丑

  16、创造性:这里所说的创造性不同于大家普遍认为的天才创造力,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似乎与孩童身上天真普遍的创造力一脉相承,是所有人与生具来的一种潜质,许多人随着对社会的适应磨损了它,有人称之为”第二次纯真“。

  17、对文化适应的抵抗:从对文化的认可和认同的层面来看,自我实现者都属于适应不良。虽然他们在许多方面与文化和睦相处,但可以说他们全部都是某些深刻的地方抵制文化适应。这也回答了“在有缺陷的文化环境中做一个健康人是否可能?”这个老问题,一些相对健康的人能够凭借着内在自主和外在认可之间复杂结合得以生存,当然前提是这种文化有能够容忍拒绝全文化认同的独立性。

  18、价值:自我实现者接受自我、接受人性、接受大部分社会生活、接受自然和客观现实,这自然地为他的价值系统提供了坚实基础。这些接受性价值,在整个日常的个人价值判断中占很大的比例,他赞成的、反对的、建议的,高兴或不高兴的都可以被理解成这种接受性潜源特质的表面衍生物。(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充分发展的人性可能是普遍性的,跨文化的)这种态度的后果就是:生活中许多领域,冲突、斗争以及选择时的犹豫矛盾都减弱或消失了。他们更享受差异,而不是害怕不同。

  19、二分法的消解:许多对立,或一分为二的东西,其实只对不健康者存在,在健康者看来,这些一分为二的问题已经解决,对立消失,过去认为是内在对立的东西已经合为一体。例如,理性与本能,认知与意动之间的对立消失了,他们的关系由对抗变成了协作,自私与无私的二分法消失了,因为他们每个行动从根本上是既利己又利他的,既可以有高尚的精神生活,也喜爱声色口腹之乐。倘若最成熟的人同时也不失孩子的天真和诚实,最道德的人同时生命力旺盛欲望最强,保持这些区别还有什么意义呢?

  就像其他方面一样,健康人和普通人之间的区别,不仅是在程度上,而且在类型上都是差异颇大,以至于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学,我们可以越来越清楚地看到,研究有缺陷,发育不完全,不成熟,不健康的人,只会产生残缺不全的结果,对于自我实现者的研究反而能奠定更具有普遍意义的基础。

  最后来讨论一下健康的爱情:

  人的确需要互相的爱,但许多人不知道该如何去做,在健康人那里情况并非如此。

  他们知道该如何去爱,能够自由、自然、轻松的维护感情,不会使感情卷入纷争,威胁和抑制中去。

  几乎可以肯定,爱情的一大特征就是焦虑的消失,在一段关系中,他们倾向于越来越完全的自发性,倾向于解除防御,放弃角色扮演,纺机尝试和努力,与日剧增的是亲密坦诚和自我表现,与亲爱的人在一起可以成为自己,感到自在,这种坦诚也包括让对方看到自己的缺陷,弱点,生理和心理上的缺点。

  在这样一种关系中,一个人完全没有必要警戒、隐瞒、力求引人注目、感到紧张、言行谨慎压抑或者抑制。

  可以完全感受不到别人对他有所期望,心理上身体上都可以完全是赤裸裸的,但仍然感到自己被爱,被需要,感到安全。

  甚至超越了传统的以礼相待这类的低级需要,能够比较自由的表达愤怒。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