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十七年表》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十七年表》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3-15 11:04: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十七年表》经典读后感10篇

  《十七年表》是一本由曹寇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七年表》读后感(一):《十七年表》再推荐。

  《十七年表》(原名《萨达姆时期的生活》,这十七年,萨达姆从首次登上《新闻联播》到套一根绳子再次登上《新闻联播》,是一代人的成长年表),曹寇 “藏在箱底的长篇小说”,伙同李锋、张亮、王奎等熟悉的面孔,近期低调上架。这不是一本怎样好的小说,这只是一份被时代伤害的青春档案。

  曹寇雪藏多年的长篇小说《萨达姆时期的生活》现已更名为《十七年表》,这是为“和谐中国”和即将召开的盛会而做的阉割,虽然萨达姆远在他乡早已腐烂。在此引用韩东的诗:我们埋葬了猫。我们埋葬了猫的姐妹/我们倒空了纸袋我们播撒尘埃/我们带着铁铲走上秋天的山/我们搬运石头并取悦于太阳……

  《十七年表》读后感(二):安南时期的生活

  魏思孝

  《十七年表》读后感(三):下潜之书

  在看曹寇的«十七年表»之前,我对书的外观有很多意见.

  其实曹寇本人在封面和后记都表明和暗示了这是一部失败的作品.具体而言,它有待完善.但作为一部作品,它已经成立了,就像个孩子生出来了.有什么缺陷都不能揉回去重生一样.

  这本书的错别字似乎有点超标了.整体上给人一种不那么重视的感觉.不过好像不是少数几个出版社的书,错别字大量出现是很必然的,我记得韩寒的1988里也有很多离谱的错别字,如此大印量的书有那么多错别字有点不可理喻,但因为不是那少数几个出版社的书,就很正常了.

  但,总让人觉得,编辑似乎没有重视起这样一部作品.

  十七年表应该算是一部下潜之书,它追忆一个失败者的成长历程,描写了他怎样从一个普通好小学生变成一个和家人过年打扑克都会因为输两个小钱而产生生理痉挛的成年人.

  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在于把一个看起来很像自传的小说,成功地写成了第三人称叙事的作品.也就是说,作品里的主角他,并没有被投射入更多的我的色彩.这表现出了一个职业小说作者的专业素养.

  在这部长篇里,你依然能见到一些在曹寇短篇里多次出现的名字和意象,比如王奎,乡镇社会,青年期性困扰之类主题.

  所以这个长篇多少有点像曹寇用数个平淡的短篇串起来的.这种感觉是读过他短篇作品的人可能会有的.

  其实作为一部长篇,它本身还是有内在凝聚力的,就是说,这不是个拼出来的东西.

  它有一条潜在的主线,它写了一个失败者如何通过十多年时间从生理和心理上摆脱处男困扰,然后终于成为一个在牌桌上痉挛的成年人.

  作品可以说,潜得很深,压力很大,噪声很小,它清晰地呈现了一个乡镇青年可能的成长轨迹.

  作品压抑着感情,当外地女教师出现的时候,可以说整部作品准备入港了,它开始散发出躁动的气息,表现出长篇小说应有的生命感.在描写主人公与小学同学的情感生活的直白简洁的文字里,有一种在王小波黄金时代里才有的情感境界.这是让人肃然起敬的文字,它是通过描写夜间喝水和已婚妇女肚皮上的皱纹做到的.

  所以,当这样一个外表一无是处下拥有着经典情感体验的人变成了牌桌上的痉挛者之后,你能体会到悲剧感.

  当你体会到这种悲剧感的时候,小说马上就停止了,一点没罗嗦.

  其实韩东的赠言,作为作家的话,也不用怎么挑剔,他爱那么说是他的自由.我要说这不是什么天才的作品,也和大师不大师没关系,他能吸引我读下去,并且读到值得一提的东西,至于别的要求.

  你都已经读完了,也读得挺快乐,还能要求什么.至少不会像读我不是潘金莲一样,觉得又白耽误时间了.

  至于作品的缺点,作者自己也说了.

  我觉得,也许黄金时代的第一版手稿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但是既然作者不愿意再去修改他了,那也是作者的自由.也许他一修改,就不像照片,而像油画了,那也未见得就好.

  《十七年表》读后感(四):如果修一座桥连接到岛上,那么这个岛也就不再是岛了。

  看了曹寇的短篇小说基本上都看过了,他出的书几乎全部在手,这本是我看到的曹寇第一部长篇小说。作为曹寇的脑残粉,在这本书中我和王奎、张亮这些个老相识又见面了。

  《十七年表》中的少年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乡村少年,他有些敏感,学习一直还很好,几乎在家不用忙农活,好学生,有时自信,大部分时间很自卑,处理不好很多事情,尤其是爱情。在乡村算是知识分子,在城市上学,从初中时在学校里生活,与农村的生活有排斥。乡村的孩子不好教,很顽皮。我想起在学校的时候,我揍过他们,帮同事追和他吵架后出走的老婆,都是些鸡零狗碎的事情,让人烦心。

  我在现在生活的城市惠州的一个朋友,他在老家也是做了近7、8年老师,05年出来做记者,后来对我帮助不少。作为曾经的乡村教师,如果他读这本书,我相信有一样的感触。他写有一本关于师范青春生活的书,送了我一本,我翻了翻一直没有读下去,我跟他直说,你写的太过传统。我想要的小说是老老实实的,老老实实地讲故事,老老实实地叙述。曹寇做到了这一点,没有废话,和我们琐碎地生活一样,这些人物和事件都琐碎地堆在一起。细节让他们轻松而又有趣的粘在一起。

  前几个月回乡,顺便看看我们那一批毕业的老同学,当年毕业也算青年才俊,所有的男同学都当了主任或是校长。好多年没有见,我跟他们一起吃了饭。座中大部分是同学,也有我当年教书的小学的校长,他还算年轻,还要再干个七八年,如果我不在,我现在肯定是个主任,想当他这个校长还早着呢,这让我有点庆幸。我人模狗样地跟他们聊天,把自己搞得好像真的在外面混得不错的样子,大家敬酒,作对厮杀。他们有的能说会道深谙人情事故,活跃气氛,因为一句话罚人酒吃,有的依然沉闷,和我拼命喝酒。我是个健忘的人,很多事已经记不起来,他们跟我回忆在家的两年,我们互相蹭吃,一起去游荡,让我依稀记起点点滴滴,青春年少。“恩,你当年的决定是对,出去混比在家强。”当然其实并不见得,他们活得也很滋润,学校建有集资房他们基本都做了邻居。工资明显高多了,虽然还不够高。他们的老婆也大都是老师,其中有一个就是是追过我的女孩。

  我自己觉得我的性格不太适合当老师,如果我一直呆在家里,那么我可能就一辈子教书,想来让我神伤。我说不要误人子弟了吧,就一个人出来了。想当年,我决绝出走,没有跟校长说一声。现在我活一个惠州的小城,也刚好住了10年了。我对家乡素来没什么好感,对一个地方的厌恶,和住在这个地方的时间成正比(曹寇语),所以对于惠州我也实在没有什么好说,如果你要来,我会对你说,这个城市半城山色半城湖,哈哈,过来我请你吃饭。

  有关曹寇,从他的随笔的小说中,他的老家慢慢在我心中成为一个非常熟悉的地方。而现在我正在用google地图上的卫星地图来到八卦洲的上空,看看了这个沙洲的样子,我看得很仔细,放大来看街道的房子以及沟渠。这里以前是一个岛,封闭的岛,我用一下比喻,就像李锋当年的封闭的生活和内心。而关于岛我是这么想的,如果修一座桥连接到岛上,那么这个岛也就开始不再是岛了。而小说结尾中的高速公路穿洲而过,结束了这个闭塞的岛,人们在土地上抢建房子,李锋最终也没有娶孙晓华,村子将不复存在,本故事也将不再延续。

  《十七年表》读后感(五):相关文档及发表和出版问题

  文档一:必要的说明

  2、每章节前的萨达姆事迹与本书毫无关联,它仅是与小说所叙述的琐屑小事相平行的一件 “国际大事”,或贯穿主人公生活的“时代背景”而已。但,如上所指,必不可少。

  3、将本书献给1976后出生、1989后进入青春期的同代人。

  文档二:一个时代终于结束了

  2003年底,萨达姆被美军抓获。他胡子拉碴,温柔缄默,像一位大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印象并不存在对比造成的反差。我的意思是说,对于之前他作为伊拉克总统的英武形象,我并没有太多关注,他一直只是个“电视上的人”。被抓获,使我觉得他成了一位“生活中的人”。然后才有感慨和唏嘘这样的东西,然后才让我觉得:一个时代终于结束了。

  作为一部记录当代中国青年青春史的小说,它并非依托情节起伏,亦有别于我们理解力中的“青春小说”。它仅是一个年表结构和片段组合。这是我的构图,我遵照图纸情绪平静地绘制完成,就是这么回事。我当初的念头是希望它能够呈现直线状态,完全舍弃中东局势那样的动荡状态,与地面平行,与时间平行,获得稳定压倒一切的效果。换言之,它是要反小说的。起码反我们理解中的长篇小说。

  也就是说,我还是想修改和重写的。可惜人世苍茫,我一直没有时间安静地坐下来重新面对这部作品。一旦我计划对之大动刀斧,均有直接废弃的冲动。这时候我发现,它已经凝固了,是写作规律凝固了它,是个体写作生命凝固了它。我们想要对另一个时空中的事物进行删削增补,确实很难,而且看起来亦无必要。这同时也是一个道德问题,即我们无法修饰我们的过去。因此,我决定放弃对它的成见,使之发表。如果它有其生命力,自然会留存于世继续生长;如果它脆弱不堪,夭折于此也不枉孕育良久。

  很多年前,我还是个乡下儿童的时候,村里有个妇女生了个孩子,刚刚生下就死了。据说是被一只陡然闯进产房的猫吓死的。死婴被装在一个纸盒子里,由一位肩扛铁锹的老头夹在腋下送至坟地掩埋。一路上,只要看到人,他都会停下来打开盒子让大家看一下那个死婴。因为那不仅是一个死婴,而且是一个长有小鸡鸡的男婴。他的目的就是让大家看一眼那个渺小的小鸡鸡,好使大家和他一样表达老泪纵横的惋惜之情。这种希望和绝望彼此互文的悲伤感受正是在下此刻的心情。

  文档三:十七年每个章节年限前文字

  1990年8月2日,萨达姆以“消灭腐朽的反动的君主专制政权”、“解放科威特人民”为口号,命令伊拉克军队越过边界入侵科威特,数小时后占领科威特首都科威特市,海湾战争爆发。8月8日,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宣布,科威特与伊拉克合并。

  2005年7月13日,伊拉克首席法官完成对杜贾尔村屠杀事件的调查,萨达姆面临第一项指控。8月23日,萨达姆辩护律师团解散。10月19日,接受审判。

  关于发表和出版

  本书原名《萨达姆时期的生活》。

  我一直不太想把这部长篇拿出来,因为我觉得没写好,也一直懒得再动。私下决定,将来修改修改怎么样?但更大的可能是作废。

  2008年《芙蓉》表示过要发表,但要求我删除萨达姆及每一个章节(年限)前的萨达姆事迹(如文档三)。但这就导致此书不能成立,“萨达姆本纪”是本书得以存在的基本伦理。

  2012年7月19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