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光焰不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光焰不熄》读后感10篇

2022-03-14 11:38: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光焰不熄》读后感10篇

  《光焰不熄》是一本由周质平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光焰不熄》读后感(一):无数年前遭遇作者

  极其不喜欢该作者公开发言里的反国言论,进而厌乌及书。

  极其不喜欢该作者公开发言里的反国言论,进而厌乌及书。

  极其不喜欢该作者公开发言里的反国言论,进而厌乌及书。

  极其不喜欢该作者公开发言里的反国言论,进而厌乌及书。

  极其不喜欢该作者公开发言里的反国言论,进而厌乌及书。

  极其不喜欢该作者公开发言里的反国言论,进而厌乌及书。

  极其不喜欢该作者公开发言里的反国言论,进而厌乌及书。

  极其不喜欢该作者公开发言里的反国言论,进而厌乌及书。

  《光焰不熄》读后感(二):今天该怎样读胡适

  一个民族走向未来要靠传统,今天大陆复兴传统的声音也很响亮,但传统并不是回到古代,在中国现代化之路上,我们同样有自己的传统,比如从梁启超到严复,再到胡适,这个自由主义的传统就值得我们珍重,与其追寻虚无缥缈的古代传统,不如挖掘、整理与弘扬最贴近的传统。

  事实上,我们对胡适的了解还不到位,很多人认为胡适浅,但要看到,他是深入浅出之浅,而非浅薄之浅,浅是胡适的力量所在,因为他打通了学者与普通百姓之间的区隔。相比之下,陈寅恪、钱穆等大师都打不通这个区隔,所以他们在民间的影响很小,只能滞留在小圈子中。

  珍重并发扬胡适留下的传统,这是当下重要的工作。

  《北京晨报》陈辉 文

  《光焰不熄》读后感(三):历史的天平

  曾几何时,“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总在杂评中跃然蹦出,连带一个久违又模糊的名字——胡适。多年来,这句话已少有人提起,但历史没有忘记胡适。

  其实,胡适本没有说过这句话。尊崇胡适的后人,秉持适之考据的癖好,以“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的态度告诉我们——“总而言之,实在是我们自己改造过的实在。这个实在里面含有无数人造的分子。实在是一个很服从的女孩子,他百依百顺地由我们替他涂抹起来,装扮起来。(胡适,《实验主义》)”——拂去脂粉,这才是历史的本来面目。

  但那又是怎样的脂粉呢?“实用主义者的胡适,本来认为历史是可以随便摆弄的。历史像个‘千依百顺的女孩子’,是可以随便装扮涂抹的。(冯友兰,《哲学史与政治——论胡适哲学史工作和他底反动的政治路线底关系》)”。冯大师亲力亲为,精神可嘉。

  从唐德刚到周质平,真相的守卫们孜孜不倦地拂去尘埃,褪去脂粉,为我们还原了一个个原来如此的人,一桩桩原来如此的事。胡适与他的人生,便是其中的人,其中的事。真相或许并不波澜壮阔,但它的价值在于帮助我们以昨天的教训追求明天的美好,而不是在谎言中闭门造车,南辕北辙。

  历史总有一股力量,让真相大白,让光焰不熄,让天平回衡。争之,奋之,乐之,适之。

  《光焰不熄》读后感(四):光焰不熄,前路漫漫

  关于胡适先生的思想与遭遇,在当今中国依然紧要的现实意义,周质平先生在增订版自序中已经讲得十分周到透彻,再妄论一字都有蛇足之嫌。所以在这里我想谈的是,不久前出差的一段经历。

  出差时与某机关的一个科长同屋,科长大约四五十岁。电视里正在播普京,他对普京的强势和对西方的对抗大加赞赏,我说普京是对俄罗斯民主制度的践踏和玩弄,他一本正经地问我,为什么要民主,我愕然无言。

  也许他没读过人权宣言,还是他把自己视作统治者的一员?民主自由这些像是吃饭睡觉一样自然的东西,居然也会被质疑,可见价值观的差异真的可以很大很大。

  就像周质平先生在序言中提到的那样,“对于美国学生来说,胡适所提倡的自由民主,只是常识,他们很难理解,这样的卑之无甚高论,何以能震动一时,开启一个时代”,他们所不理解的是,这样的常识离我们还很远很远。

  我曾经期待百家讲坛,在讲述中国历史,帝王秘辛,才子风流之外,能有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之类的内容登上讲坛,这才是当之无愧的百家讲坛。

  当然不可否认这本书的出版本身就是一个进步的标志。全书大略可以分为2个部分,前半部分是胡适与同时代的人物如鲁迅、冯友兰、林语堂等人的思想交锋,需要指出的是本书作为胡适思想研究著作,并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在他们的奇闻异事上,而是通过他们的思想脉络的细致比较,来进行思想研究,这一点是需要广大读者注意的。第二部分是胡适思想的梳理,包括了胡适先生的哲学、文学、政治等各部分思想的分门别类的整理,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准备的话,那第二部分就是总结与升华了。

  胡适先生的思想,作为,地位,不是我能说清楚的。我只能像一个进入皇宫的庄稼汉一样感叹,真高大啊,真华丽啊,真了不起啊。

  所以在写这篇不知所谓的书评时我的挫败感很是强烈,那是一种没有能力描述和表达的郁闷。

  在最后,我只能说,在今天的中国,我们,很需要他。

  《光焰不熄》读后感(五):胡适其人其事

  胡适这个名字对于我来讲虽然非常熟悉,但是也仅知道他曾是五四运动时期可以与李大钊齐名的文化革命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新诗和白话文的创始人,而对于他的学术他的思想他的理论以及在抗战后期之后的人生履历以及他的思想和著作却几乎一无所知。前不久,因为一本《民国衣冠》的书,才知道他曾任驻美国大使、北大校长以及台湾中研院“院士”……才略约知道了一些他做为中国现代自由主义的先驱鲜为人知的性情中的一面。

  其实如我一样对胡适这个在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根本没有什么认识以及了解的国人(尤其是年轻人)一定不在少数,于是读《光焰不减——胡适思想与现代中国》似乎也就成为我了解和认识胡适其人其事的较好选择。因为毕竟它的作者是多年来致力于胡适思想研究及胡适著述整理工作,海内外公认的研究胡适的权威学者周质平先生。

  本书曾以《胡适与中国现代思潮》为名在2002年中国大陆出版,这是它的增订版,

  书中,作者着重评述了“胡适与鲁迅,胡适与冯友兰,胡适与林语堂、胡适与吴稚晖、胡适与赵元任、胡适与钱玄同等人,在学术路径的取舍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碰撞与融合”,其中还增补和收录了之前未曾在大陆发表过的文章,我对这个“未曾在大陆发表”的文章充满好奇,于是急不可耐地阅读。

  读这本书的过程,很是有趣,首先就是我通过作者直言不讳的叙述,看到了彼时胡适与鲁迅兄弟之间“我的朋友”般的友情和学术思想上的相互响应以及争鸣,尤其对于一个时期内胡适的实验主义、整理国故、不要乱钻故纸堆….等思想情结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另外就是对于作者通过与冯友兰、林语堂、吴稚晖、和赵元任和钱玄同等人在思想和学术等多个方面的对比,突出胡适其人其事的写作方法很是受益。

  作者虽没有告诉我胡适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但是在史实的基础上,他一针见血地将实和虚完全还原给大时代背景之下的胡适和他同时代的人们写作,已经令我对那个时代那些人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我看来,胡适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对于现代读者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次对于胡适的阅读,让我们对20世纪中叶的中国历史有了一个多方面的认识,才不失为一个意外的收获吧!

  《光焰不熄》读后感(六):有光~有诚~有自由

  “因为愚昧不明,故容易被人用几个抽象的名词骗去赴汤蹈火,牵去为牛为马,为鱼为肉。历史上许多奸雄政客懂得人类有这一种劣根性,故往往用一些好听的抽象名词,来哄骗大多数的人民,去替他们争权夺利,去做他们的牺牲。”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被孔丘朱熹牵着鼻子走,固然不算高明,被马克思列宁史大林牵着鼻子走,也算不得好汉。” (《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我们早知道,在共产主义国家里,没有言论的自由;现在我们更知道,连沉默的自由,那里也没有。” (评大公报胡思杜《对我的父亲——胡适的批叛》)

  这几个月以来,这封“公开信”时常被共产党人或他们的同路人引用。引用最多的是其中的这一段:“你说‘决无自由’吗?我现在亲眼看到人民在自由的生活着,青年们自由的学习着,讨论着,教授们自由的研究着。要肯定的说,只有在这解放区里才有真正的自由。”

  我在海外看见报纸转载的这封“公开信”,我忍不住叹口气说:“可怜我的老朋友陈垣先生,现在已没有不说话的自由了!” (《答所谓<陈垣给胡适的一封公开信>》)

  《光焰不熄》读后感(七):光焰永存

  胡适这个名字在我的脑海里一直像是一道光,也似一个谜。因才疏学浅,所受到的正统教育中又未曾有丝毫接触他的作品的地方,直到自己在各种渠道每每听闻他的名字,都也有些浅尝辄止欲说还休,在印象中,他一直就是个“反面人物”,与鲁迅等人是完全对立的那种人,也幸好我们的时代开始客观与自由起来,得以让我们修正自己印象中已根深蒂固的一些人物,我们开始有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判断,虽然变化是缓慢的,却也是非常明显的。

  若从心而论,让我这等学识去读胡先生的作品还确实是稍显吃力的,已过了最好的吸收各种知识的年纪,读什么也只有一种蜻蜓点水的感觉了,所以读到周质平先生的《光焰不息》一书对我来说是非常有益的,此书从胡适先生的一生,思想,交友等等方面给了我们全面认识胡先生的机会,让我彻底脱离了这段知识盲点。

  胡的思想不用多说,现在的许多有思想的大家与民众已开始着力研究,自由公正,爱国却非爱党,这些都让我这小女子很受触动。但更让我有所感触的是他的为人,他的温和与谦逊,我喜欢这样的人。我想起我们的教科书中曾学过的诸多鲁迅先生的名篇,我们是受此类教育成长起来的一代,《野草》《呐喊》等等,无不都充满着愤怒之声,因为他们是生活在战斗的年代,鲁迅思想在教科书中或深或浅地改变了我们的人生。但是现在是一个宽容与多元的年代,我们每个人都有我们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的作家,我虽然也喜欢鲁迅的一些文章,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他的喜欢却越来越少,这可能是年轻的热烈终归要归于人生的平淡所致。记得年轻时他的一篇文章,下面的注释中提到鲁迅最著名的一句话便是“睚眦必报”,说实话,那时我是真心喜欢这个词的,还觉得做人必当如此,就应当像这样经纬分明,觉得人就应该有些性格,那时阅历浅,学到的就是这些,但是现在才明白,鲁迅的一些话是有大背景的。但是不得不说的是,任何大背景下映照的也是清晰的个人,鲁迅的锋芒不仅在斗争中,也在个人情感与处世方式上。在读《光焰不息》中,两个人的对比就会让人产生极为强烈的情感,鲁迅像“神”一样被塑造了起来,可是这神也终究是要被拉下来,因为历史不会永远欺骗。而通过胡先生与诸多学者的交往,我们便更多重地看到了胡的人格魅力,在我看来,这才是文人应有的模样,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不知现在的教科书是怎样的,但是我想不应该如我们从前一样浅薄与掩盖了吧,像是书中提到的几位民国名人,在我们那个时代的书中从未提过,许多人都是后来才知晓的,民国像是一个谜一样模糊。读这本书,胡先生的光焰照亮了我的心。

  《光焰不熄》读后感(八):重新认识胡适的思想

  这本书从多个方面展示了胡适的经历和思想,算的上是一本研究胡适的力作。这本书是新版,书中大部分内容,已经于2002年出版的,这次新版补充了不少比较敏感的内容。从中也可见现在对于出版学术著作已经比较宽松,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也可以发表了。

  胡适先生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是赫赫有名的人物。早年因倡导白话文革命而暴得大名,抗日时期出使美国,到达声誉的高峰,抗战胜利后回国执掌北大,后去了美国,度过一段比较寂寞的读书人,后赴台就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因心脏病突发在台去世。

  这位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与近现代史上的大腕诸如鲁迅、冯友兰、林语堂、赵元任等等都有交集,有过交往,有过互相提携,有过互相争论、甚至有过互相批评……这些大师之间的交往、交锋或者恩怨,都丰富了中国的近现代文化史,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百年来中国风云变幻的思想界的历史背景及其演变历程,这些一幕一幕的历史剧的确值得后人反复回味和观望。

  通过阅读这本《光焰不熄》,原本在我的脑海中比较抽象的胡适的形象变得丰富和充实起来。这本书中,胡适和冯友兰这两位哲学大师对比阐述引起我较大的兴趣,加深我对两位先贤的理解。胡适代表的是西化的改良派,强调改进文化和教育,相信民主、自由和法治。而冯友兰更强调产方式和经济结构的重要性,而对个人的作用相对忽视。胡适的文章跟冯友兰的相比,在说理和结构上不相上下,但胡适的政论文字,比冯友兰的文章更具煽动性和说服力。相对而言,冯文比胡文更偏向于理智,更不诉诸感情。

  《胡适对名字的阐述》一文对我们理解胡适关于民主的看法也会有一定的帮助。胡适认为,民主的生活方式根本上是一种个人主义的生活方式。胡适也一再强调:“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胡适认为民主宪政只是一种幼稚的政治制度,他对实行民主的这种态度,可以看成是他的一点一滴改良主义的扩大。总的来说,这本书中很多精彩的文章对我们重新认识胡适的思想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这本书中收集的很多文章没有注明写作时间,这是一件遗憾的事情。如果在文章的末尾处注明写作时间或是原载于何期杂志,这样对理解这些文章可能会有所帮助,也可从中窥见作者学术研究思路和重点的变迁。

  《光焰不熄》读后感(九):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

  若干年前,胡适的名字几乎是与“反动”一词划上等号,而现在,胡适的文章和关于胡适的文章陆续得以在大陆出版,虽然,听闻有些删节,但总比封杀的好。胡适的文章没怎么读过,对他的印象基本是来源于旁人的文章中对他的描述以及他的一些广为流传的言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盲目的自信,就是自欺。”“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等等等等。据我了解,对胡适的文章及其生平感兴趣的人不在少数,出现这种现象,我觉得应是大有原由的。

  《光焰不息》一书与一般的人物传记有所不同,它通过将胡适与鲁迅、冯友兰、林语堂、吴敬恒、赵元任、梁漱溟、钱玄同等人的相比,来多方位地剖析胡适的为人与思想,这种比较,实际上是人为地将胡适的思想与他人的思想进行碰撞。这是一个独特的角度,它展现的不仅仅是胡适个人,而是中国百年来思想的演变过程。如胡适所说:“……个体的生命必须透过群体才能达到不朽,……”。

  本书的开篇便是“胡适与鲁迅”,这两个人,是民国以来在思想史及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两个人。把这篇放在首要位置,从二人身前身后的际遇,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大陆的近年来思潮的走向。鲁迅曾希望自己的作品被人忘记,倘若谁以他为是,他会深感悲哀。其实胡适的思想对于我们来说又何偿不是如此,如果我们一直将自由、民主、宽容挂在嘴上,将胡适供上神坛,胡适会不会也会感到悲哀呢?

  关于自由的定义,在“胡适与林语堂”一文中,我们可一窥一二,胡适和林语堂都提倡民主、自由,但是,胡适所提但是的自由是相对于制度而言,而林语堂强调的则是“心灵上的自由”。假如非要给俩人的观点划一个分类,我觉得胡适属于斗士,而林语堂则属于隐士。

  而与赵元任、梁漱溟、钱玄同等人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胡适对中国千百年来政治、文化、婚姻的看法,以及他对自由与宽容的理解。

  在书的后半部分,作者系统地梳理、总结了胡适对民主、革命的看法,以及对文学、科学的态度。本书的作者周质平先生并不是机械复述他所寻到的关于胡适的生平、及著作资料,每一章节中,他都对胡适的思想表述了自己的理解,我认为,这是我近年来读到的不可多得的佳作之一。

  《光焰不熄》读后感(十):寒夜已至,惟愿光焰不熄

  这个冬夜太冷,许多话不能说,或者说出口别人也听不见,如果有名者敞开自己的胸怀来“说”我爱你是一种英雄,那么对于无名者,认真读书充实自己也不失为一名好汉。而如果要厘清现在社会的各种光怪陆离,我们似乎得回到那个不算久远,但却影响深远的时代——民国。

  《光焰不熄:胡适思想与现代中国》是周质平先生关于胡适先生思想的合作品集,上半部以胡适和民国人杰的关系为主,下半部则以胡适的专题叙述为主。虽然读本书可以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让人们真正跳出民国的八卦怪圈,重新审视胡适其人其想,但既然说到了寒冬,或许我们也可以固本清源,谈谈现代中国。

  周质平先生说,“胡适一生的工作和努力是和中国前途分不开的。如果我们将‘中国’这个成分从‘胡适’这个名字中抽离,‘胡适’立即成了一个虚幻。胡适的功业好,过也好,唯有在‘中国’这个大前提之下,才有意义。”当然,我们也可以换个说法,现代中国正是起源于胡适等民国人杰的重新定义,而这种定义尚未完成,尤其是在阅读了胡适与鲁迅、冯友兰等诸家的争论后,我们会发现胡适的现代中国道路还未完成。

  首先是对“整理国故”的争论。“整理国故”是胡适1919年所提出的口号,他希望借着“实验主义”的新方法,对中国旧有的哲学、文学,乃至于习俗、制度,全盘的“重新估定其价值”。而作为反对派,鲁迅就曾经于1924年对其提出隐忧,认为胡适“要中国与世界永远隔绝”。其实,鲁迅与林语堂讨论的还是如何看待中国历史的问题。我们曾经打倒后孔家店,而近世又重新捡回来,当然,到底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还值得我们重新去研究。

  而冯友兰对于自己和胡适的争论也有过这样的总结,传统的学者治中国史是“信古”,胡适为代表的反传统观点则是“疑古”,而冯友兰则认为是“释古”。他又说,胡适走的是汉学,而自己走的是宋学。这段争论倒是可以作为百家讲坛的另一个注脚。

  寒夜已至,惟愿光焰不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