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资本主义-牛津通识读本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资本主义-牛津通识读本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4-07 03:35: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资本主义-牛津通识读本经典读后感10篇

  《资本主义-牛津通识读本》是一本由[英国] 富尔彻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资本主义-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一):胡乱说的这么多

  很一般-_-||不过有几个见解还是很不错的,全球化并不是真正的全球化,不论是从他的纯粹性(只是借用其他地区的资源给本国的公司输入资本)还是涉及范围(欧洲 北美 人口资源大国)。资本主义不断生产不断鼓励我们消费。我有时候觉得资本主义应该发展得不能发展了吧,然后转念一想,世界上还有好多好多国家和地区没有那么发达的生产和消费。还有随着大规模集约的生产,生产过程中所导致的成本,即附加成本会不会越来越低,原料成为商品成本的制约因素,转念一想,觉得这只适用于生产过程比较成熟的产品,新型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都很大……感觉很多危机都是因为你们投机倒把干出来的,不如把这方面做点限制。

  胡乱说了这么多……anyway

  《资本主义-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二):《资本主义》读书笔记

  1 什么是资本主义?

  作者通过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和20世纪巴林银行倒闭事件来解读资本主义。赞!

  2 资本主义源自何方?

  3 我们如何走到今天?

  4 全球各地的资本主义都一样吗?

  瑞典的管控资本主义(强福利工会-左翼政治)、美国的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商业利益工会-右翼)、日本的管控资本主义(弱工会)

  作者对比了不同国家工会力量情况,包括形成、发展、组织和活动。福利国家的政策异同、走向

  5 资本主义是否已经全球化?

  作者反驳了曾广泛流传的全球化概念,资本主要在排名前几国家的国家流动,在占87%的世界人口的市场,资本流动不足7%;通过对亚洲金融危机,分析了国际分工合作模式的发展,流变

  6 危机?何种危机?

  马克思预言的大危机、大崩溃会到来么?经济危机毁灭的是落后产能,经济危机后带来的是新的经济增长基础。历史来看,金融危机一次比一次大,从单行业危机到全行业危机到区域地区危机到全球性危机。从过去的经验看,虽然危机越来越到,但危机后的经济活力也越来越强,从危机中恢复的时间也越来越短。

  《资本主义-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三):追问资本主义的起源,一个重要的问题

  资本主义在历史教科书上似乎生来就带着罪恶,“圈地运动”,“黑奴贸易”,“工人的异化”等等这些都归罪于它。但什么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如何?这些问题却没有仔细地被追问过,而这本书指明了一条理解途径。同时,梳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可以帮助理解为何中国没有独立发展出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本质上就是期望获取利润的投资行为”,因此作者追溯资本主义历史直至大航海时代,为了分摊获取航海贸易高利润时的高风险,新兴了融资手段——股份公司,大量聚合民间资本,进而形成良性循环。而郑和下西洋则完全是国家行为,即使国库再充足,也无法持续提供航海所需的巨额资金,不得不中断。除开政策,为何中国民间资本没有参与航海事业呢?

  因为资产并非都是可用于投资的资本,之间的转换需要具备一定条件:资产所有权必须明确界定,资产价值可以测算,资产所有权可以转让,以及存在资产交易的市场。第一个条件最为基础重要,可惜它在明清时代的中国是不具备的,私人财产权很容易受到政治势力的影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资产所有权的混淆和脆弱无法推动民间资产向投资资本的转换,因此学界才会怀疑“明清时代江南地区的资本主义萌芽”一说。

  这本小册子简介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若是对资本主义或者现代社会起源这一问题有兴趣,可以看看麦克法兰《现代世界的诞生》一书,更为细致精彩。

  《资本主义-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四):资本主义

  导读中有赤裸裸的社会主义必须替代资本主义的结论,资本主义从萌芽、私人、一般垄断到国家垄断再到国际垄断,只是表明资本主义为了改善其内部矛盾和非和谐的情况而做出转型的努力,但当它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更高的生产关系蕴育成熟后,它必然会被替代。

  1、什么是资本主义?

  利用价格差导的跨国贸易摄取利润,英国东印度公司

  利用压榨工人的权利来按控制成本,英国曼彻斯特纺织企业

  利用股票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和对非来的预期获取利润,巴林证券

  三个例子都表明资本主义的典型特征在于所有经济活动都是由以获利为目的的资本投资所驱动的。而资本主义的生产对雇佣劳动进行剥削,但这种劳动也促进了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促成了市场的产钱。最后,市场的波动又是不从事生产的投机性资本主义的温床。

  2、资本主义从哪里来?

  资本主义萌芽在英国主义在于:相对于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者,英国对地方的掌控较弱,难以使用武力来压榨农民阶级的收入盈余,其封建制度不牢固。

  而相对与欧洲之外的地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萌芽在于:与其它地区相比,例如中国、东欧、俄罗斯,西欧的封建领主对于下层的村庄的控制力较差,农民能自我组织以反抗封建领主并从其压榨下解放出来。

  3、资本主义的发展?

  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无序型资本主义:政府和工会对于资本主义企业家的经营活动没法加以控制;管制型资本主义(19时世纪中叶-20世纪70年代):国家为了控制经济的命脉,保护本国经济不受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影响;重新市场化的资本主义:自由主义的再次抬头,消费者的选择和市场配给的呼声。

  4、资本主义的差异?

  三个例子:瑞典、美国和日本,迫于20世纪70年代的压力,都从管制型资本主义过渡到重新市场化资本主义。而这种变化主要都是这些国家的人对于社会制度的选择,人们推动他们所处的特定资本主义制度朝向他们认为合适的方向发展。

  5、资本主义全球化?

  资本主义全球化主要体现在制造的全球化(衣服等劳动密集型)、远程工作的全球化(电信服务)、跨境旅游的兴起、农业生产的全球化(大型生物公司垄断)、资金的全球流动(期货等金融工具),但是都是资本主义社会摄取了大部分的利润。

  6、经济危机?

  郁金香危机只是经济危机的初次展示,并没有影响其它领域的经济活动,而经济大萧条是一个影响方方面面的危机,主要源于资本主义的固有缺陷(生产和消费是分开的,如果生产能力迅速发展导致消费能力的大量增大,但一旦消费无法和生产同步,那经济就会螺旋式下降)。最后,会出现一次终极经济危机,把资本主义的基础彻底击碎。

  《资本主义-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五):《资本主义》:美国式资本主义席卷全球了吗?

  文/吴情

  数十年前,中国国内常常谈及“资本主义”一词,不过,在大部分时候该词被赋予负面意义。与“资本主义”相联系的,往往还有“资产阶级”一词。读者如你我,想必面对“打倒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打倒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等口号不会陌生。去除意识形态后,资本主义国家所谓的“资本主义”,到底是什么意思?资本主义,其历时发展的状况如何?具体又有哪些形态呢?

  如果你确实产生了类似疑问,不妨打开《资本主义》(Capitalism: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资本主义》由英国莱斯特大学社会学高级讲师詹姆斯·富尔彻(James Fulcher)著,一本深度剖析资本主义实质、具体类型、历时发展等方面的导论。虽然是社会学讲师,但富尔彻,表现出了不俗的经济学素养。字里行间,既能深入细致地辨别不同类型的资本主义的区别,又能宏观而概括性地分析资本主义内在的矛盾与危机,有理有据,令门外汉如我获益匪浅。

  资本主义的实质是什么?这一问题可大可小。富尔彻并没有就此多做纠缠。在他看来,所谓“资本主义”,“本质上就是期望获取利润的投资行为”(这与通常按照所有制定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有所区别)。由此出发,富尔彻认为,资本主义并非近些年(或近百年)的产物,而是在人类社会有着深远的历史,只是相较现代资本主义,其经济规模显得较小、交易手段有所局限而已。

  从早期相对原始的资本主义,到现今席卷全球、并将全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资本主义,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是哪些力量,在推动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与勃兴?纵观资本主义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得出些许结论和启示。富尔彻将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无序型资本主义、管控型资本主义、重新市场化的资本主义。且每个阶段各有其指导思想、典型特征。无序型资本主义的指导思想为自由主义,快速的经济发展,伴随有愈演愈烈之势的劳资矛盾,管控型资本主义的指导思想为凯恩斯主义,致力于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避免市场因过度生产而产生种种危机,而重新市场化的资本主义的指导思想则为新自由主义,国家在诸多原先实行国有化的领域实现私有化。

  早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往往彼此联系。生产者,很多时候也是消费者。不过,在现今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至今)制度中,生产者倾向于和消费者分离。因此,过度生产,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危机,似乎成为资本主义挥之不去的一大噩梦。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即为一个极端的例子(当然,“大萧条”原因有很多,不能简单归因于过度生产这一方面,但可以肯定的是,过度生产,与之密切相关)。富尔彻也强调,在渐趋复杂的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和消费相脱离,过度生产,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退缩风险,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内在的危机之一,无法永远消除。当然,可以在危机到来之前进行预防、调控和管理,也可以在危机爆发之后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我们常会说“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好像全球化是个了不起的词汇。技术进步的背景下,世界经济,确实连成了一个整体。不过,资本主义,真的已经全球化了吗?考量这一问题,需要关注市场和资本两大因素。市场方面,美国、西欧、日本、中国是国际贸易的主要市场,而资本的流向,则主要在美国、西欧和日本三个方向之间来回流动。因此,在富尔彻看来,认为资本主义已经实现了全球化,并不现实,有些痴人说梦。

  曾几何时,苏联式社会主义普遍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一个替代方案。然而,伴随着苏联解体,以及苏联主体俄罗斯联邦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一替代方案,已荡然无存。我们必须承认,“在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已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并且,在短期内不会出现最终危机,或者说,如果不出现某种生态灾难的话,甚至难以想象会有最终危机。”资本主义的走向,虽不清楚,但,希冀拥有一个美好明天的人,还是得把希望寄托在资本主义内部的改革中,“任何站在资本主义之外的运动都无法做到改革,而只能示威以表示反对。”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资本主义-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六):序言 BY 颜鹏飞

  序言

  颜鹏飞

  什么是资本主义?它走向何处?这两个问题是困扰人类数百年且颇具争议的重大问题。

  西方学者对上述问题各持己见,众说纷纭,给资本主义戴上了形形色色的新帽子,如“晚期资本主义”、“新帝国主义”、“慈善资本主义”、“更具人道主义色彩的资本主义”、“福利资本主义”、“金融帝国”、“后工业社会”、“业主资本主义”、“经营者资本主义”、“经营货币资本主义”、“华尔街资本主义”、“投资商资本主义”、“利益共享资本主义”、“法人资本主义”、“有计划有组织的资本主义”、“调整的资本主义”、“后资本主义社会”、“后文明化社会”、“电子技术社会”、“反市场的资本主义”、“赌场资本主义”、“学术资本主义”,以及“新型帝国主义”、“超级帝国主义”、“货币帝国主义”、“资源帝国主义”、“粮食帝国主义”、“金融资本主义”或“金融帝国”、“灾难资本主义”、“新新帝国主义”等等。

  本书作者詹姆斯•富尔彻(James Fulcher)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能将各类资产转换成资本的制度,它的本质特征是以赢利为目的的投资;资本主义生产取决于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工人们变成了马克思所说的“工资奴隶”;危机和不稳定性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的常态特征之一,经济发展的稳定期只是例外。富尔彻进一步认为,资本主义改变了世界,与此同时,资本主义自身也在发生变革。在他看来,资本主义在经历了商业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主义的同时,也经历了两次转型:从无序型资本主义(这一阶段包括整个18世纪及19世纪早期)转变为管控型资本主义(自19世纪后半叶开始,到20世纪70年代达到顶峰),后者的特征是福利国家、国有化运动和“市政社会主义”运动 。从管控型资本主义发展到“重新市场化的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又一次重大转型。后者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三阶段,信奉个人自由和市场自由运作的“新自由主义”思想主导了这一时期的意识形态和经济政策。

  该如何评价资本主义的转型呢?作者詹姆斯•富尔彻看来是力主资本主义改革的温和派,他在审视了瑞典、美国和日本三种截然不同的管控型资本主义体系的发展与转型之后认为,重新市场化的资本主义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但也尚未显露出最终危机的迹象。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市场社会主义者戴维•施韦卡特(David Schweickart)则在《超越资本主义》(2011)一书中披露了自由资本主义的七大问题——惊人的贫富差距、持续增长的失业、在职人员劳动的强化、与财富的空前增长相伴随的贫穷的增加、经济的不稳定、民主的退化和自然环境的恶化——进而得出激进的结论:必须寻找资本主义制度的替代物。

  马克思关于“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两个必然”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和 “三个有利于”(“资本的文明面之一就是,它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的科学论断诠释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本质,并且在论证了资本主义走向灭亡的历史必然性的同时,阐述了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资本主义存在的必然性和正当性,以及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弹性和生命力。由此可见,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们有一定的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功能。随着时代及其主题的变化,在工人运动的压力下,资本主义制度力图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和社会制度运行的稳定性,在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思想理念等方面都在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和变革。例如,随着生产力的日益社会化,生产关系已从萌芽资本主义、私人资本主义(私人资本)、一般垄断资本主义(股份资本)、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发展到以跨国公司为标志的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私人资本与社会资本并存,资本的国家所有制、资本的个人所有制与资本的股份所有制并存。

  世界各国自二战以来,表现出合作、和平、发展以及变革、调整和转型的时代特征。应该强调指出,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也是资本主义制度迫于生存压力进行调整和改革的推动力。2008年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性金融风暴表明,西方世界已经进入一个新的转折、变革和调整时期。这就从一个侧面印证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变革性的论断:“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尽管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本性没有因此而改变,但是调整和变革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不能无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而应该充分估计资本主义在一定限度内(即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自我调整、自我变革的能力。

  新的变化、稀释和缓解社会矛盾和非和谐的举措,以及资本主义内部滋生的变革因素和否定因素主要有:

  1.通过全球化在全球范围不断地复制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享受生产力红利、全球化红利和制度红利。

  2.关注和扩充软实力和巧实力。

  3.扩充中产阶级。

  4.发展社会保障制度。

  5.重视民间非营利性组织的发展。

  6.强化对企业的微观规制和劳动立法。

  7.倡导绿色的新发展论。

  8.西方国家,尤其是北欧表现出“民主社会主义”化倾向。

  应该指出,美国耗费了近一个世纪,日本用了半个多世纪,韩国用了大约1/4个世纪,才使得社会矛盾和非和谐情况有所缓解。可是,上述做法在客观上却又带来另外一种后果和发展趋势,即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扩展设置了新的界限和障碍,从而进一步加快了对资本关系自身规定性及本质的自我背离、自我否定和自我扬弃的进程。资本主义社会的周期性危机(尤其是此次特大型金融危机和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就是一个证明。资本主义只是历史长剧中的匆匆过客,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2012年11月23日

  于武昌珞珈山

  颜鹏飞: 武汉大学经济思想史研究所所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